孝莊到底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原因是什么呢
清宮有一個謎案——孝莊到底有沒有下嫁給小叔子多爾袞?幾百年來
,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
,今天
,小編站在客觀的歷史角度上為大家解解這個謎題
。
覺得孝莊下嫁給了多爾袞的人大概持有兩種說法:

1.按滿族習俗
,下嫁小叔子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后人因受了漢人的影響
,覺得這樣做不太體面
,所以就把史書上中相關的內容全部毀掉,使得人們無法從正史上得到歷史真相
。
2.孝莊死后
,既沒有跟丈夫皇太極一樣埋葬于關外的清昭陵,也沒有安葬在“風水墻”之內的清東陵里
。是因為孝莊覺得自己下嫁給多爾袞是一件羞恥的事
,所以沒有顏面和皇太極葬一處,只得葬在風水墻外邊的昭西陵里
,為兒孫看完陵園大門。
這兩個觀點看起來也挺有道理的
,但認真分析一下
,就發(fā)覺站不住腳。
我們假設太后真的下嫁給了多爾袞
,那么德國人魏特寫的《湯若望傳》里為什么沒有記載呢?《湯若望傳》是魏特根據湯若望本人積累的大量有關檔案材料撰寫成的
。傳中記載詳實,關于多爾袞
,傳中將他“要圖謀國家最高權高
,大有自為皇帝的心思”寫了出來;關于他最愛的學生順治,他也披露道“受太監(jiān)引誘
,過一種放蕩淫逸的生活”
,以及順治是如何用強制手段將董鄂妃收入宮中等問題,無不被一一記載
,毫不掩飾
。
按理說
,如果太后下嫁給多爾袞,湯若望是不可能不知曉的
,那么
,為何他的傳記里卻沒有關于這事件的一丁點記載呢?大多數(shù)人之所以相信太后下嫁多爾袞,是因為按滿族習俗
,下嫁小叔子是可以的
,但事實上,清軍入關后
,婚姻觀念發(fā)了很大變化
,視“族內婚”為犯法,將違犯者比成禽獸
。
多爾袞強娶侄兒豪格的妻子
,《湯若望傳》中是如此評價的:“是為全國之所憤慨非難的一件事情了”。這一句話可謂道破千古謎案
,試想一下
,娶侄兒老婆已經被視為罪行了,那么
,娶太后嫂嫂豈不是天誅地滅的大罪?所以
,不管是多爾袞還是孝莊太后本人,都不可能冒著被天下人唾棄而在一起的
。
還有
,如果太后真下嫁給了多爾袞,按照清八旗制度
,那她就不是皇太后
,也就不再是兩黃旗的女主人,這么一來
,她拿什么扶持自己的兒子福臨登上帝位呢?
因此
,太后不曾下嫁多爾袞。那么
,為什么她不跟皇太極一起葬在關外的清昭陵呢?按她臨死前對孫子康熙的吩咐:“我心里想著你們父子兩人
,不想遠離你們,一定要在孝陵的附近為我找一塊地方安葬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鼻逭蚜赀h在關外,所以孝莊不想遠葬
,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為什么她偏偏要葬在“附近”,而不是葬在里邊呢?
這是因為
,順治皇帝死的早
,又是入關后的第一個皇帝
,當然要選至高無上的墓穴,所以他的陵墓是陵區(qū)內的最佳位置
。又由于當初墓和下葬順治的時候
,沒有人會想到后來孝莊會想要葬在這里,所以不可能為她留出一個好地方
。
后來孝莊太后提出要留在這里
,這就給她的孩子們留出了一個大大的難題——孝莊太后是順治帝的生母,她的身份高貴
,如果將其葬在陵區(qū)內任何一個地方
,位置都要低于順治帝的孝陵。所以孝莊太后才說要另選陵址
。
最終
,孝莊太后被安葬在昭西陵里,是因為昭西陵位于清東陵大紅門外的左側
,按照祭謁皇陵從高輩分到低輩分的規(guī)矩
,官員們可以依著路線,先拜謁昭西陵里的孝莊
,再進大紅門拜謁清東陵里的順治皇帝
,這樣既順道省時,又凸顯出了孝莊太后身份的尊貴
。
孝莊到底有沒有下嫁多爾袞
太后下嫁多爾袞為什么是假的
?
已故清史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朱家溍《故宮退食錄》內收有一篇他關于清代宮史研究的講話
。其中涉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真假問題
。朱家溍認為所謂太后下嫁是假的。理由很簡單
,說得簡明扼要
。就是有人之所以認為太后下嫁是真。就是因為他們認為當初太后下嫁多爾袞確有其事
。但后來乾隆時的清朝君臣把當時的下嫁詔書偷偷銷毀了,所以后世無證據
。其實這說明他們不了解清朝制度
。按清朝制度,太后下嫁是國之大慶
,當然要頒詔天下
。而后世的清朝君臣如要否定這件事,也必須用公開的方式否定
,即明發(fā)諭旨
,聲明當初太后下嫁是多爾袞矯詔
,偽造圣旨,其實根本沒這回事
。只有這樣才能把案翻過來
。不然,偷偷銷毀宮中的一件原始文件又有什么用呢
?相信太后下嫁為真
,關鍵還是在于不了解清朝的制度。以為只要偷偷銷毀一件原始詔書就沒事了
。屬幼稚的小兒科想法
。
孝莊太后下嫁案,是一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疑案.孝莊太后是蒙古族人,姓博爾濟吉特氏。清太宗皇太極的莊妃,順治帝福臨的親生母親
,在清初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她最早是協(xié)助皇太極奪取天下,其后使自己的兒子福臨登上帝位(順治帝)
,最后導演了康熙捉鰲拜的好戲
,協(xié)助平定了三藩之亂。太后下嫁發(fā)生在順治初年
。據說
,孝莊美貌嬌艷,皇太極去世時她年方30歲
,風韻猶存
,與頗具雄才大略的小叔子多爾袞發(fā)生了茍且之事,進而嫁給喪偶的多爾袞
,從而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饰豁樌麄鞯阶约旱膬鹤樱攴搅鶜q的福臨之手
。
太后下嫁有兩種說法
。清史專家孟森認為此事子虛烏有。首先
,多爾袞稱“皇父”
,是上古尊稱“尚父”,“仲父”的遺意
;同時
,他地位尊崇,爵位已到頂
,屬下奉承他
,以攝政尊于國,皇父尊于家。滿人本就有稱尊者為父的舊例
,至于孝莊死后不與皇太極合葬
,是因為其墓中早有孝端文皇后合葬。多爾袞確有續(xù)娶之事
,但續(xù)娶的是剛剛死了一個月的皇太極長子豪格之妻——博爾濟吉錦氏
,與太后相近,因而被后人附會為太后下嫁
。
---------------------------------------------------------
太后下嫁及相關考證
前言
這個有關清朝祖宗和社稷的重要問題
,不幸許久以來被人寫的泛濫。史學家和文學家各自傾其全力
,使得問題愈發(fā)撲朔迷離
,我寫這個題目,想不受影響都難
;經過年余的努力
,勉強可以做到。年初
,孟森先生的論文面世
,前輩學者的心血,使我欣慰之余不免慚愧遺憾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
,孟先生并沒有把話說完,這給了我得以繼續(xù)補充的機會
,我必須珍惜
。
1)、勢均力敵的較量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
,清太宗皇太極崩
。其實說暴斃比較恰當一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肚迨犯濉份d: “是夕
,亥時,無疾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粋€白天并未發(fā)現(xiàn)任何異常征兆的五十二歲男人,到了晚上亥時(21-23點)會突然死去
,這未免太蹊蹺了
,也應該列入國初的疑案之一。不過本文無暇兼顧
,留待日后細考。
關于皇位的繼承問題,當時最有發(fā)言權的共有六人:禮親王代善
、鄭親王濟爾哈朗
、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
、英親王阿濟格
、豫親王多鐸。
代善是努爾哈赤的長子
、皇太極的哥哥
,資歷老,地位高
。并且身為兩紅旗旗主
。雖然早已不過問朝政,但在繼承人的問題上
,最有發(fā)言權
。他的意見足以左右世態(tài)的發(fā)展。
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
,鑲藍旗旗主
,雖然皇位與他無緣,但對各派影響重大
,他是天平的執(zhí)掌者
,力量的傾斜取決于他會傾向哪一方。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
,兩黃旗的旗主
,時年三十四歲,戰(zhàn)功赫赫
。天聰六年晉和碩貝勒(大貝勒)
,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掌管戶部
,和幾位叔叔已是平輩
。皇太極昔年為加強中央集權
,把原屬于莽古爾泰的正藍旗奪到了自己手中
,形成以 兩黃旗和正藍旗為核心的皇權勢力。豪格實際上已經是三旗旗主
,加之身為皇太極長子
,繼承皇位的可能性最大。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
,比豪格小三歲
,但戰(zhàn)功更為顯赫
,兼文武雙全。孟心史先生在《清代史》中說: “清朝入關創(chuàng)業(yè)
,為多爾袞一手所為
。”并不為過
。其時多爾袞掌管兩白旗
,并有兩個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為堅強后盾,甚至連正紅旗
、正藍旗和鑲藍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支持多爾袞
,使他成為最有威脅力的皇位競爭者。
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多爾袞兄弟三人的生母阿巴亥
,也就是史書中所稱的努爾哈赤“大妃”
。《高皇帝實錄》言大妃:
饒豐姿
,然心懷嫉妒
,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
,終為帝之明所制
,留之恐為國亂,頒遺言于諸王曰“吾終必令殉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T王以帝遺言告后,后支吾不從
。
《高皇帝實錄》修于乾隆朝
,正值篡改史實的高峰期,我始終疑惑其真實性
。近讀天聰九年撰《武皇帝實錄》
,發(fā)現(xiàn)其中保存了較多真相。
“實錄”中接“后支吾不從”句下云:
諸王曰:“先帝有名
,雖欲不從
,不可得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焙笏旆Y求
,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
,豐衣美食
,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
,故相從于地下
。吾二子多爾袞
、多鐸,當恩養(yǎng)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ㄆ鋾r阿濟格已成年)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不忘恩
,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yǎng)之理
?”于是后于十二日辰時自盡
,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
大妃既豐姿
,又當虎狼之年,若有外遇
,羞辱宗室倒是其次
。關鍵問題在于所生三子,努爾哈赤生前分給兩白之旗
。其時多爾袞十五歲
、多鐸十三歲。如果大妃的情人果有不軌之心
,后果不堪設想
。據上述記載,皇太極等矯詔逼大妃殉葬的嫌疑莫大
。
大妃殉葬后
,多爾袞,多鐸由太宗撫養(yǎng)宮中
。對于多爾袞
,皇太極既有養(yǎng)育之恩,亦有殺母之仇
。令外這里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
,其時孝莊亦為姑母孝端皇后育于宮中,小多爾袞一歲
。由此我懷疑兩人早已有染
。詳情后面提及,此處不贅
。
2)
、踢皮球大賽
多爾袞和豪格經過十七天的激烈爭奪,廿六日
,達成共識
,由皇太極第九子年方六歲的福臨嗣位
,年號順治。
十七天里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競爭又是激烈到何種程度
,現(xiàn)存的史料中沒有記載,不便亂猜測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肚迨犯濉肪矶偎氖拧端髂醾鳌分杏卸斡涊d,價值頗珍貴:
太宗(皇太極)崩后五日
,睿親王多爾袞詣三官廟
,召索尼議冊立。索尼曰:“先帝有子在
,必立其一
。他非所知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笔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圖賴詣索尼,告以定立皇子
。黎明
,兩黃旗大臣盟于大清門,令兩旗兵張弓挾矢
,環(huán)立宮殿
,率以詣崇政殿。諸王大臣列坐東西
,索尼及巴圖魯鄂拜首言立皇子
,睿親王令暫退。英親王阿濟格
、豫親王多鐸勸睿親王即帝位
,睿親王猶豫未允,豫親王曰:“若不允
,當立我
。我名在太祖遺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鳖SH王曰:“肅親王亦有名
,不獨王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豫親王又曰:“不立我
,論長當立禮親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禮親王曰:“睿親王若允
,我國之福
。否則當立皇子。我老矣
,能勝此耶
?”乃定議奉世祖即位。
索尼是兩黃旗的重臣
,多爾袞親自去找他征求意見
,得到的回答很堅決,但是有漏洞:索尼并沒有說明 非立豪格不可
,按索尼話本意
,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哪個都行
。索尼極有可能當天晚上將此事稟報了豪格,所以第二天黎明
,兩黃旗派兵包圍了王公大臣議政的崇政殿
,氣氛十分緊張。諸王入殿坐畢
,豪格和多爾袞是競爭對手
,兩人誰都不好先發(fā)話。首先挑起事端的還是索尼
,他堅持立皇子
,不過索尼的身份還不足以在這個重大問題上發(fā)言,所以被多爾袞喝退
。這時候多鐸不甘示弱
,直接提出立多爾袞,多鐸輩分大
,當然有資格發(fā)言
,不過身為多爾袞的親弟弟,態(tài)度如此直率未免欠托
,所以多爾袞不接話茬
。多鐸為人憨厚魯莽,竟然提出若不答應
,就應當立自己為皇上
,理由是太祖遺詔輔政王公中有他的名字,這個理由太荒唐了
,以致多爾袞不得不出言喝斥
,說遺詔中不光有你的名字,還有肅親王的名字呢
!巧妙地把皮球踢給豪格
,想看看他的反應
。但是豪格仍然一言不發(fā),于是多鐸又說
,就算不立我
,論輩分應該立禮親王。皮球傳給了代善
,代善急忙表態(tài)
,說多爾袞要是能答應繼承皇位,最好不過
,不然
,就應該立皇子,我已經老了
,不想再卷入其中
。代善的發(fā)言非常重要,首先他表明了自己絕對沒有當皇帝的野心
;其次
,他支持多爾袞繼位;如果多爾袞不答應
,就立皇子
。他同樣強調的 是皇子而非豪格。這時候整體形勢對多爾袞有利
,但是兩黃旗的伏兵在宮外已經劍拔弩張
,兩白旗想必也已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豪格本人依然不發(fā)一言
。為了避免皇室火并
,最佳的解決方案是雙方各退一步,既然兩黃旗和代善都已經表明支持立皇子
,只要是皇子
,無論是誰,只要被選定繼承皇位
,按照索尼先前的說法
,雙方就都不能再起事端。豪格沒有制止索尼發(fā)言
,等于默許
,所以此時也不能節(jié)外生枝。多爾袞適時提出立皇六子福臨
,自己和濟爾哈朗輔政
,大家都無話快說。既然皇位仍歸于了太宗之子,豪格就不能再輔政
,不然又成兩虎相爭之勢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既然立福臨,多爾袞就等于已經放棄了皇位
,而豪格所代表的兩黃旗
,則是勝利者。從表面上看
,多爾袞受的委屈要比豪格大
,實際上豪格本人是徹底的失敗者。但多爾袞一人輔政
,難免大權獨攬
,所以選擇和雙方關系都較為疏遠的濟爾哈朗并輔,既可牽制多爾袞
,也就等同代表了豪格的利益
。這步棋走得天衣無縫,誰也挑不出毛病
。
3)
、樹欲靜而風不止
順治即位第一天,多爾袞率百官在殿前宣誓:“有不秉公輔理
、妄自尊大者,天地譴之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諸王四多爾袞卷)誰知第二天
,就發(fā)生了阿達禮、碩托私議立睿親王的謀逆事件
。事發(fā)
,兩人皆被處死。至于誰檢舉
,誰下令處死
,史稿中卻記載矛盾。
《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紀一載:
丁丑
,多羅郡王阿達禮
、固山貝子碩托謀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禮親王代善與多爾袞發(fā)其謀
。阿達禮
、碩托伏誅。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諸王四多爾袞卷載:
郡王阿達禮
、貝子碩托勸王自立
,王發(fā)其謀,誅阿達禮
、碩托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六諸王二代善卷載:
又發(fā)貝子碩托
,郡王阿達禮私議立睿親王,下法司
,誅之
。碩托,王次子
;阿達禮
,王孫也。
總不能是兩人同時發(fā)現(xiàn)的吧
?以兩人的身份來看
,代善先發(fā)覺的可能性要大許多,只是代善生性純厚
,為何要殺自己的親骨肉
?即使是多爾袞先發(fā)覺,以當時的形勢
,完全沒有必要殺二人滅口
。讀史至此,躊躇不得其解
。
近來輾轉得到清史列傳
,讀之方恍然大悟。真相之披露
,事在順治十二年
。
順治十二年,詔內外大小官直言時政
,吏部副理事官彭長庚
、;一等子許爾安如上疏頌睿親王元功
,請復爵號
,修其墓,下王大臣議
。鄭親王濟爾哈朗等奏
,長庚言……又言:“遇奸煽惑離間君臣,于郡王阿達禮
、貝子碩托私謀擁戴
,乃執(zhí)大義,立置典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辈榘⑦_禮、碩托之伏法,由謀于禮親王代善
;禮親王譴諭多爾袞
,言詞迫切,多爾袞懼罪及己
,始行舉首
。
至此事情終于有了眉目。碩托叔侄謀于父祖之前
,先跟多爾袞談過
,多爾袞并未表態(tài),似是默許之意
。繼而謀于父祖
,代善見識厲害,得知多爾袞不表態(tài)
,其心軌測可疑
。 “言詞迫切”四字,足見事態(tài)嚴重
。因為當日的協(xié)議
,無論是立福臨即位還是多爾袞輔政,都是勉強達成的
。豪格雖然是失敗者
,但手中仍然大權在握。只要多爾袞稍有逾越
,足以造成豪格舉兵的口實
。代善的輩分決定了他的責任重大,必須鐵面無私
,絕對維護協(xié)議,才能牽制多爾袞
,約束豪格
。為了避免同室操戈、兩敗俱傷的結果
,惟有大義滅親
。這雖是一壯舉,卻也悲慘之極
。
4)
、福臨的入選理由
多爾袞為何選福臨即位,這是本文的重點
。因為事關清朝入關后所有皇帝的宗系
。我對于太后下嫁和福臨身世的疑問,也都據此而出。
《清史稿》卷二百十九諸王五載:
太宗十一子:孝莊文皇后生世祖
,敏惠恭和元妃科爾沁生第八子
,懿靖大貴妃阿巴海博爾濟吉特氏生襄親王穆博果爾,元妃鈕牯祿氏生洛博會
,繼妃烏喇納喇氏生肅親王豪格
、洛格、側妃葉赫那拉氏生承澤郡王碩塞
,庶妃顏扎氏生輔國公葉布舒
,庶妃納喇氏生鎮(zhèn)國公高塞,庶妃伊爾根覺羅氏生輔國公品級常舒
,庶妃生鎮(zhèn)國將軍韜塞
。洛格、洛博會及第八子
,皆殤
,無封。
十一子里面三子夭折
,再去掉豪格和福臨
,還剩下六子。從年齡上看
,當時比福臨大的還有葉布舒(十七歲)
、碩塞(十六歲)、高塞(七歲)
、常舒(七歲)四子
。多爾袞為何不在這五人當中選一個即位呢?我試著從各個方面來解釋這個疑點
。
其一:野心假設
。假設多爾袞對政權仍有野心,想獨攬朝綱
。葉布舒和碩塞就自然被排除
。十六、七歲的皇子即位
,已經沒有叔父攝政的必要了
。豪格對此沒有異議,可見也是“雄心不死”
。反對派當時的意見是只要選皇子
,誰都可以。既然豪格同意
,他們也不便
,也沒有多余的時間去考慮其他
。反對派最關心的問題是, 究竟由誰來繼承皇位
。是多爾袞還是皇子
。
其二:嫡庶排除法。滿人對于對嫡庶之分的重視
,和漢人相比毫不遜色
。多爾袞和豪格既然退出了這場皇權即位戰(zhàn),那么從剩下的皇子里所選之人
,地位也不能太低
。最起碼也得是正宮正妃。先前我引《清史稿》中載: 庶妃納喇氏生鎮(zhèn)國公高塞
,庶妃伊爾根覺羅氏生輔國公品級常舒
,這兩個皇子雖然都只有七歲,符合多爾袞和豪格的野心要求
,但屬庶出
,地位太低,不能被選為皇位繼承人
。嫡庶排除法同樣適用于剛才已被我用野心排除法排除掉的葉不舒
,因為他的母親 庶妃顏扎氏同樣不是嫡系。碩塞之母側妃葉赫那拉氏的地位倒是符合
,但他的年齡注定被多爾袞和豪格從各自的利益角度排斥出局
。
現(xiàn)在還剩下兩個皇子,分別是太宗第十子韜塞和第十一子穆博果爾
。論年齡都比福臨小
,先談韜塞,史稿中對他的記載極為簡略
,只知道他 初封鎮(zhèn)國將軍
,康熙八年進輔國公。三十四年
,卒
。根據福臨時年六歲、穆博果爾時年兩歲來推算他的年齡應在3-5歲之間
。這個年齡即位
,比福臨更符合多爾袞和豪格的利益
。但根據史稿中的記載可以判斷
,他和生母都不得皇太極寵愛,甚至連他生母的姓名都不曾記載
。這在有清一朝實屬罕見。其中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今天已不得知
。惟有一點可以確定,以韜塞母子當時的身份
,如果被多爾袞和豪格選中,兩人的野心就未免過于暴露
,這個傀儡皇帝于情于理對大家也都交待不過去
。
關于入選皇子,令我最費躊躇的是穆博果爾
。當時福臨的母親封號是永福宮莊妃
,在后宮中排位只是第五。而穆博果爾生母懿靖大貴妃阿巴海
,要高出莊妃三級
,地位僅在正宮皇后之下。從各個角度來看
,當日選穆博果爾繼承皇位
,無論對于王公大臣還是多爾袞、豪格而言
,都應是最佳方案
。
從多爾袞的角度來看,如果他確有霸攬皇權的野心
,找不出任何理由解釋他不立穆博果爾
。到此我方敢推翻先前的多爾袞野心假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侨绱艘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他的舉動就太矛盾,簡直不符合邏輯
。但多爾袞向來頭腦清醒思維謹密
,不像豪格容易沖動,有勇無謀
。整個事件看來絕不是倉卒之舉
,而是精心預謀的布局。那么除了和莊妃有染
,無法找出其他令人信服的解釋
。
至于豪格一方為何會同意這個決定,就比較容易解釋的多
。剛才經過我的排除
,最后的皇位繼承人只剩下福臨和穆博果爾。而穆博果而時年只有兩歲
,如果即位
,恐怕上朝都需要有奶娘于旁服侍
,濟爾哈朗雖說也是攝政王,但只是個擺設
,實際不起一點作用
。這個大家心知肚明。那整個朝政豈不都歸了多爾袞一人所有
?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所以豪格也贊同立福臨為君。此外
,豪格的這個觀點可以代表所有多爾袞即位反對派的大臣們
。至于兩黃旗的文武官員,這時候的斗爭焦點仍聚集于: 究竟是立皇子還是立多爾袞為君
,其他已無暇顧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看太宗崩后五日,多爾袞召索尼策議新君這個舉動
,無法是要試探一下兩黃旗的口實
,得到回答的同時,策略已經制訂完畢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哉f整個立位事件都是多爾袞精心布置的棋局,局面完全是按照他所希望的方向順利發(fā)展
。
5)
、清初第一疑案
太后下嫁多爾袞的疑云之起,是由于張煌言收錄在《奇云草》中的兩首七絕
,題為《建夷宮詞》:
上壽觴為合巹尊
,慈寧宮里爛盈門;
春宮昨進新儀注
,大禮恭逢太后婚
。
掖庭猶說冊閼氏,妙選孀閨作母儀
;
椒寢夢回云雨散
,錯將蝦子作龍兒。
建夷指得是建州之夷
,是明朝遺民對清朝的蔑稱
。觴是盛酒的杯子。合巹指成婚
。慈寧宮是孝莊住的地方
。閼氏是漢代匈奴稱呼君主的正妻。詩的前七句沒有什么好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