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遭人陷害,李世民知情為何還處死他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李世民的故事
,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
。
唐朝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
,多年未曾親臨戰(zhàn)場的唐太宗李世民終于穿上戰(zhàn)袍
,帶著十多萬唐朝將士
,雄赳赳地朝遼東開進
。這是李世民一生最后一次御駕親征
,這場戰(zhàn)爭的對手是高句麗。
,李世民知情為何還處死他.png" />
李世民為何要千里迢迢征討高句麗
,而且還要不顧大臣勸阻,堅持御駕親征
,原因有三:
第一
,高句麗國王高建武一直和唐朝保持友好關(guān)系,但在貞觀十六年
,高句麗權(quán)臣泉蓋蘇文發(fā)動政變
,殺死高建武,獨專國政
,并且不向唐朝納貢
。
第二,泉蓋蘇文不僅藐視唐朝
,還和百濟聯(lián)合攻打唐朝的藩屬國新羅
,新羅使者突破重圍,冒死來到長安求救
。
第三
,隋煬帝曾在征討高句麗時折戟,李世民想通過這場戰(zhàn)爭證明自己遠比隋煬帝優(yōu)秀
。
李世民出征前
,做出了詳盡的安排,把長安城留給了房玄齡
,讓太子李治留在定州
,做好后方支援。因為當(dāng)時太子李治只有16歲
,李世民便讓侍中劉洎
、中書令馬周和高士廉三人留在定州輔佐太子。(唐朝初年
,侍中是門下省的長官
,與尚書仆射、中書令同居宰相之職
,即
,劉洎身居宰相之位。)
《資治通鑒》記載:
上留侍中劉洎輔皇太子于定州……謂洎曰:“我今遠征
,爾輔太子
,安危所寄,宜深識我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睂υ唬骸霸副菹聼o憂
,大臣有罪者,臣謹即行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劉洎出生于南陽劉氏,隋朝末年投奔唐朝
,政治經(jīng)驗豐富
,臨行前,李世民特意對劉洎說:“朕現(xiàn)在要遠征
,你好好輔佐太子
,國家的安危寄托在你的身世,希望你能夠體會我的深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李世民這么一說,劉洎立即感覺責(zé)任重大
,拍著胸脯對李世民說:“陛下,您就放心吧
,我輔佐太子
,如果那個大臣有罪,我立即替你殺了他!”
李世民覺得劉洎口氣太狂妄了
,本來讓劉洎好好輔佐太子
,又沒讓他殺人。即使有大臣犯罪
,劉洎也要等李世民回來處理呀
。所以,李世民批評劉洎
。
戒曰:“卿性疏而太健
,必以此敗,深宜慎之!”(《資治通鑒》)
意思是:你這張破嘴
,不要動不動就喊殺人
,將來會惹禍的。
劉洎當(dāng)時或許不服氣
,但萬萬沒有想到是
,幾個月后,劉洎真的因為他這張破嘴而斃命
。
交代完李治和劉洎后
,李世民離開定州開始北上,率領(lǐng)長孫無忌
、李勣
、李道宗
、張亮、契苾何力等人開啟了唐朝和高句麗之戰(zhàn)
,這場戰(zhàn)爭從三月開始
,一直持續(xù)到十月,李世民雖然攻克了十多座城池
,給高句麗致命的打擊
,但唐朝軍隊也損失慘重,遠遠沒有達到李世民想要的戰(zhàn)果
。因為天氣轉(zhuǎn)冷
,后方的糧草和棉衣也難以供應(yīng),最終
,李世民不得不下令撤軍
。
從死亡人數(shù)來看,自然高句麗兵敗了
。若從戰(zhàn)略目的來說
,李世民并未取得勝利。除了意外挖掘了薛仁貴這員大將外
,這場戰(zhàn)爭
,李世民沒有任何可喜之處。
聽聞李世民班師
,太子李治連忙從定州出發(fā)前去迎接
,父子二人相見,一番契闊之后
,李世民隨李治一起來到定州
。然而,不幸的是
,李世民一路舟車勞頓
,后背上長了一個癰,疼痛難忍
,到定州后一度疼到昏厥
,太子李治救父心切,親自為李世民吸吮癰毒
。
毒膿雖然被吸出來了
,但李世民卻越發(fā)病重。李治為了避免李世民的病情外泄
,禁止大臣探望
。此時,劉洎和另一位宰相馬周二人征得太子同意,來到李世民的床前探望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杜f唐書·劉洎傳》記載:
太宗遼東還,發(fā)定州
,在道不康
,洎與中書令馬周入謁。
等二人從李世民的帳中出來
,臉色憂郁
。唐朝著名的書法家、時任黃門侍郎的褚遂良正好碰到劉洎和馬周
,便關(guān)切地詢問李世民的病情
,劉洎回答道:“病情很重,陛下的身體令人擔(dān)憂!”《資治通鑒》云:
及上不豫
,洎從內(nèi)出
,色甚悲懼,謂同列曰:“疾勢如此
,圣躬可憂!”
聽到皇帝病重
,褚遂良嚇壞了,便問劉洎和馬周
,接下來該怎么辦
。馬周為人謹慎,不敢說話
,而劉洎的老毛病犯了,說了一句要命的話
,《資治通鑒》記載:
“洎言國家事不足憂
,但當(dāng)輔幼主行伊、霍故事
,大臣有異志者誅之
,自定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劉洎的意思是說:不用擔(dān)心
,雖然太子年幼,但到時候我們效仿伊尹
、霍光
,輔佐太子,如果有人敢有二心
,我們便誅殺他們便是
。
劉洎和褚遂良的這段話,劉洎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劉洎擅自泄露李世民的病情
,并且說李世民病得很重
,有詛咒帝王之嫌。
第二
,劉洎自作主張
,說要效仿伊尹、霍光二人輔佐太子
,誅殺心懷異志之人
。這話雖然說得忠心耿耿,但他忘了
,不管是商朝的伊尹
、還是漢朝的霍光,都是權(quán)臣
,而且他們都廢過皇帝
。
過了半個月,李世民的病漸漸好了
,開始召見大臣議事
。褚遂良趁機把劉洎的話告知李世民,李世民聽完大驚不已
,李世民認為:劉洎身為宰相
,不僅咒皇帝早逝,而且還要做霍光一樣的權(quán)臣
,這還得了
。于是,李世民召劉洎來
,問他是不是說過這話
。《舊唐書》云:
太宗疾愈
,詔問其故
,洎以實對,又引馬周以自明
。太宗問周
,周對與洎所陳不異。遂良又執(zhí)證不已
,乃賜洎自盡
。
李世民質(zhì)問劉洎,劉洎矢口否認
,而褚遂良卻咬定劉洎說過
。李世民召來了當(dāng)時的第三者馬周來問話,馬周的說法和劉洎一致,即:劉洎沒說過此話
。
遺憾的是
,李世民寧愿相信褚遂良,也不愿意相信劉洎和馬周
,因此下旨:劉洎欲效仿伊尹
、霍光,其罪當(dāng)誅
,賜劉洎自盡
,不殃及家人。
下詔曰:“洎與人竊議
,窺窬萬一
,謀執(zhí)朝衡,自處伊
、霍
,猜忌大臣,皆欲夷戮
。宜賜自盡
,免其妻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資治通鑒)
就這樣
,一代宰相劉洎被賜死定州。
劉洎之死
,本是個懸案
,因為那個年代沒有錄音設(shè)備,他到底有沒有說過那句話
,不管是褚遂良還是馬周
,都無法證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杜f唐書》的觀點是:褚遂良誣陷劉洎(遂良誣奏之)。
而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上卻認為
,大家冤枉了大書法家褚遂良
。
原因是,武則天在位時期
,幫劉洎翻案
,把劉洎之死歸咎于褚遂良的誣陷。那是因為褚遂良曾經(jīng)反對立武則天為后
,所以武則天的黨羽許敬宗
、李義府等人才故意給褚遂良安上“誣陷忠臣”的罪名。
蘇軾也有類似的觀點,蘇軾認為:若劉洎真的說過大逆不道的話
,那馬周就是為劉洎做了偽證
,為何李世民只賜死了劉洎,卻絲毫沒有懲罰馬周呢?說明劉洎之死
,另有原因!
司馬光和蘇軾分析得自然透徹
,實際上,劉洎的悲劇都已經(jīng)注定
。不管褚遂良有沒有誣陷劉洎
,李世民都會選擇信褚遂良,而殺劉洎
。
縱觀史料
,劉洎此人性格粗直,說話做事毫不注意
。舉兩個例子:
第一
,當(dāng)年李世民要看自己的《起居注》,褚遂良說:“起居注記載了陛下的言行
,是希望陛下顧忌史書對你的評價
,從而注意自己的言行,所以不能給您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李世民便問:“我若是有不好的言行,你也會記載《起居注》上嗎?”褚遂良說:“職責(zé)所在
,不敢不記!”而此時
,劉洎卻插嘴道:
“借使遂良不記,天下亦皆記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意思是:即使褚遂良不記,天下人也會記住(你的壞言行)的
。
這句話說得
,讓李世民非常堵心。
有一年
,李世民寫飛白書賜給三品以上官員
,大臣們紛紛舉手爭搶,劉洎恐怕自己搶不到
,竟然站在了李世民的寶座上搶奪
。大臣認為劉洎擅登龍座,應(yīng)當(dāng)處死
。李世民為了給自己留下好名聲
,并沒有追究劉洎之罪
,但在李世民心中已經(jīng)非常清楚,劉洎是個目無皇權(quán)的臣子
。
當(dāng)年太子李承乾(嫡長子)被廢
,長孫無忌、褚遂良建議立李治(嫡三子)為太子
,劉洎
、岑文本卻支持李泰(嫡次子),劉洎甚至為了此事和長孫無忌大吵一架
。
太子承乾既獲罪
,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許立為太子
,岑文本
、劉洎亦勸之;長孫無忌、褚遂良固請立晉王治
。(《資治通鑒》)
后來
,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為了平衡大臣們的關(guān)系
,李世民任命劉洎為太子左庶子
,但劉洎是否真心認可太子李治,這值得懷疑
。相反
,褚遂良一直是太子李治的堅定支持者。
所以
,不管褚遂良有沒有誣陷劉洎
,當(dāng)褚遂良和劉洎的矛盾真正爆發(fā)后,李世民心中為了太子
,為了大唐的未來
,都會站在褚遂良這邊。因為李世民不會容忍一個口無遮攔
、不尊重皇權(quán)
、對太子不夠堅定的人來輔佐太子。
前北大歷史學(xué)教授
、當(dāng)代歷史學(xué)家汪篯曾認為
,李世民殺劉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劉洎與李治素不同心”
,這個說法筆者深以為然。
司馬光
、蘇軾
、汪篯三人的觀點基本一致
,即李世民殺劉洎,和褚遂良陷害無關(guān)
。
為何唐朝獲得“免二死”的功臣 ,最后還是被李淵處死
?
《還珠格格》相信大家都看過,劇中的小燕子和紫薇甚得乾隆的皇帝的喜愛
,為了避免兩人受到傷害
,乾隆還專門給她們一人一塊免死金牌,可以使用三次作為自己的免罪牌
。歷史上也有這種類似免死金牌的東西存在
,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個人也得到了皇帝許可的?免死兩次?的殊榮
,但是最終還是被皇帝處死了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這個人就是劉文靜
,李淵太原起兵的大功臣
,熟讀隋唐這段時期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李淵是在李世民的勸說下才起兵的
。除了李世民
,還離不開晉陽的兩個人物,一個是裴寂
,還有一個就是劉文靜
。
隋朝末年的時候劉文靜在晉陽擔(dān)任縣令的職務(wù),就跟擔(dān)任晉陽宮監(jiān)的裴寂成了好朋友
。到了公元617年
,唐國公李淵正式任太原留守、晉陽宮監(jiān)
,成為這一地區(qū)最高軍政長官
。劉文靜跟裴寂就成了他的手下。再往后
,因為在隋煬帝的統(tǒng)治下
,老百姓們的日子實在太難過了,紛紛起兵造反
,而在晉陽的李世民覺得隋朝遲早要完蛋
,就暗中結(jié)交各地豪杰。在這段時間內(nèi)
,劉文靜跟裴寂都成了好朋友
。
他們?nèi)齻€經(jīng)常在一起商議著起兵的事宜
,但是要想成功就必須得到晉陽一把手李淵同意,但是李淵是什么態(tài)度
,三個人都不清楚
。就在三人猶豫不決的時候,李淵的手下高君雅被突厥擊敗
,李淵也因此要遭到朝廷的懲罰
。為了堅定李淵造反的信念,三個人聯(lián)合上演了一出?美人計?
。
這條計策主要實行的人是裴寂
,由他出面請李淵喝酒,并且把李淵灌得大醉
。等李淵不省人事的時候
,裴寂又安排幾個宮女睡在李淵的身邊。等李淵酒醒了
,看到身邊睡的宮女
,瞬間懵了,
。李世民跟裴寂就走了出來
,列舉了李淵的幾條罪過,無非就是吃了敗仗
,睡了宮女了
,死路一條,只剩下造反一條路
,才能活下去
。李淵權(quán)衡再三,最終還是決定起兵造反
。
公元617年七月
,李淵率軍三萬誓師,以?廢昏立明
,擁立代王
,匡復(fù)隋室?的名義正式起兵直趨關(guān)中。隨后就一路過關(guān)斬將
,順利占領(lǐng)長安
,并且以長安為根據(jù)地,四處征戰(zhàn)
,最終掃滅群雄
,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政權(quán)唐朝。
在李淵剛剛登上帝位的時候,劉文靜被任命為納言
,成為宰相
。他作為太原元謀功臣,還與秦王李世民
、裴寂一同得到?恕二死?的特權(quán)。此人的劉文靜可以說是春風(fēng)得意
、風(fēng)光無限
。
不過后來,劉文靜在與薛舉的戰(zhàn)斗中
,遭受大敗
,被削職除名,好在后來跟隨李世民征討西秦
,獲得勝利劉文靜因功恢復(fù)爵位
、封邑,并被拜為民部尚書
,領(lǐng)陜東道行臺左仆射
。
不過經(jīng)過一番折騰,劉文靜發(fā)現(xiàn)一件事
,那就當(dāng)初一起勸李淵起兵的裴寂的官職一路高升
,現(xiàn)在已經(jīng)做到了尚書右仆射,官職遠遠在自己之上
。劉文靜自認為自己的功勞比裴寂大
,論才能也比裴寂厲害,憑什么裴寂的官職比自己高
。
所以劉文靜看裴寂越看越不順眼
,久而久之,行為上也做出了對裴寂厭惡的動作
。比如上朝的時候
,不管裴寂說的對不對,劉文靜就持反對意見
,反正劉文靜就一個理
,裴寂說的都是錯的。時間久了
,兩個人就如同水火般的存在
。?
可就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劉文靜家里出事了
。劉文靜家中發(fā)生幾次鬧鬼事件
,劉文靜弟弟劉文起請巫師到家中做法。巫師在夜里披發(fā)銜刀
,作法驅(qū)邪
。此事被劉文靜一個失寵的小妾知道了
,將告訴了她的兄長。兄長覺得不能再讓妹妹受苦
,就向朝廷報告
,說劉文靜要謀反。
李淵就是靠謀反當(dāng)上皇帝
,現(xiàn)在劉文靜想造自己的反
,這自然不愿意。立馬就把劉文靜抓了起來
,并且派人去審問劉文靜的罪責(zé)
,但是李淵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他派的人偏偏是跟劉文靜敵對的裴寂
。劉文靜本來就沒有造反
,審訊自然審不出什么所以然出來。李世民也向自己的父親勸諫
,說劉文靜沒有謀反的心思
。
但是,在這個關(guān)鍵的時候
,劉文靜的舊友裴寂卻背后給了劉文靜一刀子
。他對李淵說:?劉文靜的才能、謀略確實在眾人之上
,但生性猜忌陰險
,忿不顧難,其丑言怪節(jié)已經(jīng)顯露
。如今天下未定
,外有勁敵,若赦免劉文靜
,必貽后患
。?李淵本來就對劉文靜有些不信任,現(xiàn)在裴寂這么說
,越覺得劉文靜不對勁
,干脆殺了一了百了。劉文靜以前得到的?恕二死?的特權(quán)
,此刻也救不了他的命了
,直接被李淵斬首示眾?
等到李世民即位之后,才為這位老朋友平冤昭雪
,追復(fù)其官爵
侯君集可是李世民最核心的將領(lǐng),為什么最后會被處死?
侯君集
,豳州三水人,是唐朝凌煙閣24功臣之一
,官至兵部尚書
。封陳國公。在李世民上位路上立下汗馬功勞
,貞觀九年出征戰(zhàn)土谷渾
,貞觀十三年,隨李靖討平突厥
,后又領(lǐng)大軍滅高昌國。在后來的玄武門之變
,也立下了功勞
,且他與李世民還是兒女親家,太子李承乾娶了侯君集為太子妃
,那么
,是什么原因讓李世民要殺掉侯君集呢??
隨著戰(zhàn)功越來越多
,侯君集開始居功自傲
,做事情非常的高調(diào),他也經(jīng)常貪污
,并且仗著自己是重臣
,他滅高昌國時就把高昌國的財寶占為已有了,這與李世民立口碑的愿望嚴重沖突
,所以唐太宗處罰了他
,因此他心生怨恨,遂萌生造反念頭
。另外他覺得自己被提拔的晚了
,太宗不能明目張膽只用秦府,甚至特意用太子齊王府的人
,政治需要
,想提拔他,要時間和機會
,所以講了“次序未到”
,他不理解;提拔的不夠
,想做宰相
。這本來就犯了皇家大忌,又肯定得罪朝中權(quán)臣。
后來
,唐太宗因故想廢掉太子李承乾
,于是侯君集就開始煽動太子李承乾,起兵逼宮
,想效仿唐太宗上位之事
,將李世民架空成太上皇,立太子李承乾為皇帝
,并開始策劃起兵事宜
,可是李世民非等閑之輩,他是經(jīng)過玄武門事變上位的
,對這方面問題非常敏感
,所以謀反之事很快就讓李世民知道了。
貞觀十七年
,太子李承乾被廢太子
,而操縱謀反的侯君集則被下了監(jiān)獄。史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并因念其功勞
,并不想殺他
,但群臣極力進諫說謀反者非死不可,所以唐太宗無奈將侯君集處死
。
雖然侯君集犯下謀反的大罪
,李世民并沒有株連他的軍人,保全了侯君集的妻子和兒子
,是非常寬宏大量的了
。
千古明君李世民,為什么堅持要殺單雄信,連徐茂公都救不了
千古明君李世民,為什么堅持要殺單雄信
,連徐茂公都救不了 隋唐年間,由于楊廣的暴政
,導(dǎo)致群雄并起
,在那個猛將如云的年代,單雄信絕對是一個不會讓人小看的角色
,他不僅武藝高強
,而且在領(lǐng)兵打仗方面也有不錯的成績。
除了武藝和用兵方面有所長之外
,單雄信在為人處事方面也被世人所稱道
。作為“綠林豪杰”
,早在二賢莊時,單雄信就常常仗義疏財
,劫富濟貧
,除強凌弱,受過他恩惠的人有平民百姓
,還有我們耳熟能詳?shù)拇髮⑶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秦瓊曾?jīng)窘迫到要賣自己的坐騎,單雄信得知后
,更是仗義疏財
,贈對方銀兩以度難關(guān)。
另外李密在落難時也受到過他的幫助
,單雄信可謂是一個相當(dāng)仗義之人
。從著名的二賢莊四十六友結(jié)義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他當(dāng)時的為人品行
,因此
,他的人脈也是頗廣。
公元613年
,翟讓在瓦崗寨揭竿反隋。單雄信攜好友徐世勣來投奔
,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
。隨后瓦崗軍用兵不當(dāng)被王世充擊敗,瓦崗寨很多有識之士都投奔了李唐
,就連他昔日好友徐世績也投奔了李唐
,可是單雄信在兵敗后卻投奔單雄信為何不肯投降李唐了王世充,明知道王世充不是明主
,卻固執(zhí)的不順應(yīng)時勢
,不棄暗投明,這又是為什么
?追根究底還得從兩人的父輩說起
。
單雄信祖父名登,曾是北周的一員大將
,幫助北周宇文氏統(tǒng)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