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當初沒有滅亡而是撐到近代,近代史是否會被改寫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15 19:34:23
明朝當初沒有滅亡而是撐到近代,近代史是否會被改寫
明朝如果撐到近代會怎么樣
,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
,給大家一個參考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1644年
,李自成攻進了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自自縊殉國
,至此享國276年的明朝滅亡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1616年
,建州女真部首領(lǐng)努爾哈赤建立了后金
,1636年
,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1644年明朝滅亡后,吳三桂降清
,滿清入關(guān)
、入主中原,1912年
,袁世凱逼末代皇帝溥儀退位
,清朝滅亡,巧的是
,清朝和明朝都是享國276年
。

一直以來,歷史愛好者們關(guān)于清朝和明朝誰是誰非的爭論不絕于耳
,原因其實大致就是兩點
,其一,由于明朝是漢人建立
,而清朝是滿族建立
,出于民族主義情緒,許多人喜歡明朝
,不喜歡清朝
,尤其是滿清剛?cè)腙P(guān)時實行“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的野蠻政策
,釀造了一系列慘案
,比如“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等;另外,清朝時期還實行嚴苛的“文字獄”
,制造了一系列“清風不識字
,何必亂翻書”的慘案。
其二
,明朝是繼漢唐之后黃金時期
,不和親、不納貢
、不割地
、不賠款,天子守國門
,君王守社稷
,連清朝都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當1840年西方用堅船利炮轟開閉關(guān)鎖國的清政府國門后,無比軟弱的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quán)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比如《南京條約》
、《馬關(guān)條約》、《辛丑條約》
,大量土地被割讓
,大量賠款讓老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比起明朝皇帝
,清朝統(tǒng)治者著實是貪生怕死之至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咸豐皇帝棄北京滿城百姓不顧跑到了河北承德避暑山莊,英法聯(lián)軍在北京城胡作非為,一把火燒了圓明園
。1900年
,八國聯(lián)軍侵華
,清朝統(tǒng)治者再次棄百姓于不顧
,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急急忙忙西逃。
基本上由于以上兩個原因
,絕大多數(shù)人喜歡硬氣無比的明朝
,而鄙夷痛恨軟弱無能的清朝。1840年清政府被英國軍艦轟開國門
,中國進入了屈辱無比的近代史
,清朝表現(xiàn)得太過無能,因此許多歷史愛好者們提出了一個假設(shè)
,假如滿清沒有入關(guān)
,明朝一直撐到了1840年
,中國的近代史是否就不那么屈辱了呢?雖然比起清朝,筆者更喜歡明朝
,但理智告訴我:并不能
,為什么呢?
我首先要說,這個假設(shè)不可能成立
,大廈將傾
、搖搖欲墜的清朝不可能撐到1840年,即便是滿清沒有成功入關(guān)
、入主中原
,彼時的明朝骨子里已經(jīng)爛了,風起云涌的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說明了這一點
,明朝基本上不可能續(xù)命續(xù)到1840年
。
當然既然都已經(jīng)假設(shè)明朝能夠撐到1840年,那么我們就來看一看明朝和清朝究竟有何不同?一個王朝就是一個大型機器
,它的制度就是機器運行的原理
,我們首先來對比一下明清兩朝的制度,明朝的制度存在著先天缺陷
,洪武皇帝朱元璋經(jīng)常說自己是一個農(nóng)夫
,“朕本農(nóng)夫,深知民間疾苦
。朕本農(nóng)夫
,深知稼墻艱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煸斑@個“農(nóng)夫”皇帝在設(shè)計制度時,建立了一個“烏托邦”式靜態(tài)的“大村莊”
,在這個村莊里“穩(wěn)定至上”
。
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曾這樣說過:“朱元璋的明朝帶有不少烏托邦的色彩,它看起來就像一座大村莊
,而不像是一個國家
。中央集權(quán)能夠到達如此程度乃因全部組織與結(jié)構(gòu)都已經(jīng)簡化,一個地跨數(shù)百英畝土地的國家已經(jīng)被整肅成為一個嚴密而又均勻的體制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朱元璋設(shè)計的明朝制度存在先天缺陷,到了明朝后期流民泛濫
、稅收不夠
、大太監(jiān)頻頻出現(xiàn),一部分原因都應(yīng)該歸咎于制度的先天缺陷
。清朝入主中原后
,基本上繼承了明朝的制度
,但同時也作出了一定的改進,比如雍正大力整頓財政
,實行火耗歸公
,對賦稅制度進行改革,實行攤丁入畝
。因此從最根本的制度上來看
,清朝比明朝要強。
接著我們來比比武器裝備
,畢竟打仗靠的就是先進的武器裝備
,經(jīng)常有歷史愛好者說明朝火器在當時領(lǐng)先世界,其實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明朝火器的確傲視群雄
,然而到了明朝后期時,明朝的火器已經(jīng)比不上西方火器了
。
我們都知道現(xiàn)代步槍的直接原型是火繩槍
,火繩槍的出現(xiàn)改變了戰(zhàn)爭的形態(tài),人類的戰(zhàn)爭從冷兵器時代進入到了熱兵器時代
,大約在1450年
,歐洲制造出了火繩槍,16世紀中葉
,日本引進了火繩槍
,而當倭寇使用火繩槍時,明朝軍隊開始批量裝備
。由于當時的火繩槍槍機像鳥嘴
,于是就被人們稱之為“鳥銃”,除了鳥銃
,明朝的《軍器圖說》還提出一種自生火銃
,這其實就是“燧發(fā)槍”。然而到了17世紀的明朝后期
,明朝火器已經(jīng)落后于西方火器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料羅灣海戰(zhàn),文章《從料羅灣海戰(zhàn)看十七世紀中西方海軍實力的差距》指出明朝的小型船在荷蘭人裝載有幾十門大炮的戰(zhàn)艦面前
,根本就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
當然如果明朝能夠撐到1840年,武器裝備肯定比清朝好得多
,清朝時期實行閉關(guān)鎖國政策
,乾隆皇帝為了編纂《四庫全書》,大興文字獄
,連明朝的軍事巨著《軍器圖說》也被當做了奇技淫巧之書燒掉了
,這本書里面有這么一句話:“夷虜所最畏于中國者
,火器也!”明朝不會像清朝一樣認為“騎射乃八旗之根本,火器乃奇技淫巧不足為用”
。
最后就是統(tǒng)治者的骨氣了
,正所謂“主將無能,累死三軍”
,明朝的皇帝們確實有一股子剛硬的血氣
,有一種“可殺不可辱”的氣概,末代皇帝崇禎以身殉國
,留下最后一道圣旨:“朕自登極十七年
,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
,上干天怒
,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
,朕死
,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
,以發(fā)覆面
,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可見明朝的皇帝是有血性
、有骨氣的
,面對外敵欺辱,他們往往不會任人宰割
,然而明朝即便是撐到了1840年
,當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如果選擇硬杠到底
,那么中國的近代史則會少幾分屈辱
,多幾分悲壯
,會有更多的人流血犧牲
。那么近代史是屈辱好呢?還是悲壯好呢?歡迎各位朋友提出你們的見解。
如果明朝沒有滅亡,在1840年之后會發(fā)展成什么樣子?
如今明朝的粉絲很多,也許是小說和影視劇的影響,更也許是因為明朝是漢人所統(tǒng)治的最后一個帝制時代吧!但很多人已經(jīng)將喜歡變成了迷信
,不但不允許別人指出明朝的缺陷和斑點
,更覺得明朝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時代。其實
,作者想說的是
,
只要帝制不改,只要還存在著用理學和道德治國,只要還是家天下,到了1840年結(jié)果都一樣,無論是唐宋元明清都干不過西方列強
。
一個是封閉保守的農(nóng)耕文明
,一個是繁榮昌盛的工業(yè)帝國,根本就不在等量級上
。而唯一不同的是
,如果明朝在1840年,只會比清朝更糟
。
·明清兩代皇帝們的對比
將所有問題和責任推卸給別人的人,不是懦弱就是幼稚。
很多人說是滿清修改了明史
,明朝皇帝才會一個個變成奇葩的
,這絕對有一定的原因,
因為歷史就是為政治服務(wù)的。但要說明朝皇帝自身沒有問題
,那就真的是自欺欺人了。
首先我們看清朝的皇帝
,從剛順治到慈禧
,他們雖然一代不如一代,但都還在努力工作
,死死將帝國的權(quán)力抓在自己手里
。
像雍正這樣的皇帝,一年只有三天假期
,而且?guī)缀趺刻旃ぷ?8個小時
,是歷史上最勤奮的皇帝。
雍正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共”“官紳一起納糧一起當差”拯救了大清,也得罪了權(quán)貴
。不然,大清早就亡了
。
整個封建帝制時代
,清朝的疆域是很大的,一片“海棠葉”。即使到了清朝末年
,還在開疆擴土
。滿清最后時期丟失了很多土地,簽署了一系列喪權(quán)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但還是保留下來了完整的疆土
。清朝簽的是租賃合同,而不是丟失
。
再看看明朝的皇帝
,
朱元璋不但打下了江山,而且開疆擴土,8征漠北,為子孫后代奠定了強大的帝國基礎(chǔ)。但老朱有點窮怕了
,也太狠了
。
1、朱元璋幾乎殺盡所有的功臣
,廢除宰相制
,實現(xiàn)了大權(quán)獨攬。
2
、為了控制百官和百姓
,他分別設(shè)置了“廠衛(wèi)制”和“人口戶籍制”,并通過海禁實現(xiàn)了皇家壟斷貿(mào)易權(quán)
。
3
、而八股和理學,將封建保守思想推向了極致
。
朱元璋的貪婪和強硬有利于帝國的一時穩(wěn)定,卻害苦了子孫,并成功影響了后世500年
。
1、?嘉靖年間的“走私泛濫”,最后沿海士族直接敢和朝廷正面開戰(zhàn)長達十幾年
,耗干了明朝的國力
。
2、?而“土木堡之變”之后
,明朝官員瘋狂反撲
,架空并控制了大明皇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纯赐聊颈ぶ蟮拿鞒实郏渥畲蟮臄橙艘呀?jīng)不是外部了
。他們只能依靠太監(jiān)來勉強制衡文官
,并維護自己的生命安全
。稍微有一點不小心,就會像天啟
、正德一樣“落水而亡”
。
3、?這即是明朝官員被朱元璋滅絕人性鎮(zhèn)壓的反撲和報復(fù)
,也是朱元璋和朱棣帶出來的“徒子徒孫”
,變得和朱家一樣只考慮自己家族的利益。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
,明朝皇帝不得不裝瘋賣傻
。
像正德這樣英明神武的皇帝,總想搞一個全面的翻盤 ,結(jié)果還是被大臣給活活弄死了
。
而明朝后期的東林黨更是貪婪暴虐,將皇帝把玩于股掌之中
。
明朝到了朱棣時代 ,領(lǐng)土達到了極限,即900多萬平方公里
。而到了明朝末年
,僅僅只剩下兩京13省3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了。
不是明朝皇帝沒本事
,而是他們已經(jīng)失去了帝王應(yīng)有的尊嚴和權(quán)力
,他們成了文官集團和大家族之間爭權(quán)奪利的工具。
明朝還沒死透,像“水太涼”“頭皮癢”“我沒錢”等明朝一批朝廷重臣就匍匐到滿清腳下哭著喊著要為大清獻言獻策了
。大清國的基礎(chǔ)國策,幾乎全部出自明朝大臣之手
。
而這些文人正是后來寫歷史的那些人
,這能怪誰呢?
而真正打敗明朝的也不是滿人
,是農(nóng)民起義和李自成
。農(nóng)民為什么會起義?因為沒飯吃
。
農(nóng)民為什么會沒飯吃?明朝的粉絲說是因為瘟疫、因為小冰河時代
、因為銀本位
、因為倭寇等等,卻從不愿意從自身找原因,從根本上找原因
。
而且更糟糕的是,明朝除廠衛(wèi)之外的所有制度,幾乎都被清朝給全盤接受了
。
這就導(dǎo)致了宋之后,華夏文明逐步倒退和停滯不前的怪異現(xiàn)象。
這是因為
,無論是清還是明
,首先考慮的是自身利益。
他們將精力用來研究《商君書》《韓非子》《資治通鑒》等這些帝王之術(shù)了,而不是解放人性,發(fā)展工業(yè)和科技。
·科技和工業(yè)的大比拼
有人說乾隆是因為英國大使的“磕頭禮”才拒絕和英國通商的 ,并因此錯過了我國和世界貫通的大好時機的
。
說這話的人要不不懂歷史,要不就是人云亦云
。
乾隆之所以拒絕英國的要求
,是因為英國給出的外交方案幾乎和《馬關(guān)條約》一樣。
不但要求清政府在舟山群島為他們劃出一片租界 ,還要求自由通商
。
而這時,清朝最想要的是糧食 ,英國卻提供不了
。
關(guān)乎主權(quán)完整和貿(mào)易不平等雙向外交的挫敗,如果乾隆同意了
,那才是真正的昏君
。
但我國僅僅是清朝一代不重視科技嗎?
宋朝的《天工開物》 ,清朝的《海國圖志》不一樣沒人理睬嗎
?即使現(xiàn)在,幾個人讀過這兩本書
?而心學
,是明朝萬歷年間禁殺的。
康熙年間的28連發(fā)的“機關(guān)槍”得到重視了嗎
?墨家的機關(guān)術(shù)
,我們的四大發(fā)明到最后那樣沒落后于別人?為什么
?
因為在儒家思想體系的帝國統(tǒng)治下 ,將所有人教育成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慣性思維。
讀書
、考功名
,是收益最大
,也最快的上升渠道
。
所有的社會精英都擠破了腦袋去奔仕途,而不重視科技人才,這才是根本。
當利瑪竇來到中國,帶來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和思想
,并和學生徐光啟合力翻譯了《幾何》
。
而且在利瑪竇的鼓勵下,徐光啟一次次上奏朝廷,要引進西方最先進的造炮工藝和工業(yè)基礎(chǔ),實現(xiàn)軍事近代化改革,但誰搭理他了?
即使到了“洋務(wù)運動”時期
,日本全面西化,我們還在提“西學為用
,國學為本”
,還是不愿意放棄最原始的東西。
因為這些東西,涉及到了上層權(quán)貴的根本利益。
再看看日本,在之前分為四個階級:皇族
、華族
、武士和農(nóng)民。
全面西化之后,皇族成了擺設(shè),華族和武士徹底分崩離析,這就是他們放棄傳統(tǒng)儒學 ,實現(xiàn)西化的后果
。
而唐宋元明清的皇帝和貴族,那個看不到這一點
?所以
,他們不會放棄自己的利益的。
綜上所述,無論是誰當家,只要是帝制時代,到了1840年,中國都不會完成工業(yè)革命。
脫離不了農(nóng)業(yè)時代
,就必定會落后挨打。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對調(diào),中國的近代史會發(fā)生改變嗎?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對調(diào)
,中國的近代史有可能發(fā)生重大改變。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明朝對外國策非常強硬,對英國、荷蘭等西方強國的侵略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抵抗,并取得勝利。二是因為明朝非常重視火器火炮的引進與推廣,如果明清對調(diào),明朝會成為世界一流的火器強國。三是明朝已經(jīng)有了君主立憲制
的萌芽,比清朝皇帝
專權(quán)更為先進和有活力。
一、明朝對外國策以強硬著稱,不會對外國侵略妥協(xié)退讓
明朝自建立之初,歷代帝王相沿成習
,一直奉行對外強硬的國策
,絕不妥協(xié)退讓,更不會割地賠款
,正如朱棣所說
,“我朝無漢唐之和親,無宋之歲幣
,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明朝末年,在內(nèi)外交困的困難處境中
,面對英國和荷蘭的海上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