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定會由官方制造出某些神話傳說
,這些神話傳說是為了證實謀取天下的領(lǐng)導(dǎo)者的確是“受命于天”
,統(tǒng)治全國的事實在神話傳說中得到了有效的證據(jù),黎民百姓在得到某些統(tǒng)治手段的改良后
,也樂于接受這些“天命論”。劉邦斬白帝之子(蛇)起兵的傳說
,就是出于這么一個目的的
。東漢末年的應(yīng)劭在《史記集解》中一語道破:秦國祭祀白帝,以他為自己祖族的保護神,劉邦斬殺幻化為蛇的白帝之子
,就是說漢朝取代秦朝是天命所歸
。其后的眾多王朝開創(chuàng)者無一不效法而行
,只是偏偏被某些歷史學(xué)家攻擊為“封建迷信”
。其實,細心分析之
,就可以得出這是一種中國古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姑稱之為“王朝天命論”
,它是一種旨在維護其合法統(tǒng)治的重要措施
。
劉邦聚眾起兵后,進一步完善他的“天命論”:立
黃帝祠
,自封為赤帝之子,他斬殺了白帝之子
,神秘的傳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也是一種信仰
。不過令人感到驚異的是,劉邦在為黃帝立祠的同時
,又有祭祀蚩尤的舉動
。蚩尤是黃帝時期的敵對勢力,為東方九黎族的首領(lǐng)
,相傳又是南方苗人的遠祖
,即楚國的遠祖。劉邦有這種舉動
,說明“天命論”極有可能不是他起兵之初就產(chǎn)生了的
。據(jù)這些資料顯示
,立黃帝祠
,祭蚩尤于沛廷,是“天命論”和團結(jié)東方諸侯和南方楚人的政治行動(上世紀的某一天
,新中國建立前,陜西黃陵縣的黃帝陵祭祀大典中
,毛澤東及朱德不是也有如斯舉動嗎
?只不過,他們沒有“斬白帝之子”罷了)
。
與項羽分道入咸陽,劉邦基本上沒有遇到強大的秦朝兵團,但是并不代表沒有抵抗力量
。他在高陽得到謀士酈食其
,這是沛公陣營的第一個來自秦朝的知識分子
,“前倨后恭”的成語故事又在上演
。不過,劉邦最終對酈生的禮遇和同時期斬殺二十萬秦兵的項羽相比
,我很是奇怪一個無賴為什么對知識分子尚且禮遇有加
;另一個自命“萬人敵”的來自貴族世家的項羽表現(xiàn)出來的舉動竟然如此“弱智”
?沒有采納韓生定都咸陽的建議
,反而將他處死,更甚的是坑殺秦軍二十萬
。兩相對比,讀者已經(jīng)能夠預(yù)料他們的未來
。
劉邦入咸陽
,在雒陽東失利,轉(zhuǎn)而攻擊南陽
,南陽守將退守宛城
。劉邦打算繞過宛城
,張良出來勸諫了,他說:“沛公雖欲急入關(guān)
,秦兵尚眾,距險
。今不下宛
,宛從后擊,強秦在前
,此危道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雹趧畈杉{
,圍困宛城,宛城守將投降
。此后,劉邦部隊一路西進,沿途郡縣大多投降
,及至攻克武關(guān)后
,秦朝丞相趙高殺二世
,希望和劉邦裂土“分王關(guān)中”
,劉邦不答應(yīng)。趙高為子嬰誅滅后
,秦朝組織兵力,作最后一次反撲
。在這個問題上
,劉邦再次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張良說:“秦兵尚強
,未可輕。愿先遣人益張旗幟于山上為疑兵
,使酈食其
、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
。”②秦將果然有意講和
,沛公準備答應(yīng)
,張良在旁邊又說:“此獨其將欲叛,恐其士卒不從
,不如因其怠懈擊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本褪窃谶@樣的戰(zhàn)術(shù)決策上
,劉邦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納張良等謀士的建議
,秦朝的最后一戰(zhàn)最終潰敗。
進入咸陽后
,“沛公見秦宮室
、帷帳
、狗馬
、重寶
、婦女以千數(shù),意欲留居之”(《資治通鑒?卷第九》)
。他的同襟樊噲勸阻他,劉邦起初不聽
,張良說:“秦為無道
,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
,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
,即安其樂
,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
,毒藥苦口利于病,愿沛公聽樊噲言
!”②我覺得“助桀為虐”與“沐猴而冠”更甚
,“忠言逆耳”和“良藥苦口”沒有讓沛公成為第二個項羽,采用誅殺的手段來維護權(quán)威
,這已經(jīng)不是一個“無賴”的劉邦了!
項羽崇尚“武力”
,高高在上
;劉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吧,在一次宴會上
,那時候劉邦已經(jīng)稱帝南向了
,他告訴臣子他的取勝之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填國家
,撫百姓
,給餉饋,不絕糧道
,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
,攻必取
,吾不如韓信
。三者皆人杰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雹鄄杉{智謀是劉邦勝出的顯而易見的方面了。
項羽到達武關(guān)時
,劉邦早已經(jīng)穩(wěn)定了關(guān)中大都咸陽了。對自己抵御絕大多數(shù)的秦軍
,功勛卓著卻反為人后的事實使項羽一時間難以接受
,在范增的鼓動下,他擺了一場“鴻門宴”
。
鴻門宴的目的很明確,斬殺沛公劉邦
。然而
,在等待項羽發(fā)出號令的最后一刻,他竟然沒有采取果斷的措施
。對項羽深懷好感的朋友多以此來證明他的仁德和善良,不過
,我們不需要引用來自劉邦方面的聲音
,那是敵對的言辭,我們只要看看范增的激動的句子就可以了:“唉
!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
,必沛公也
,吾屬今為之虜矣!”①太史公對項羽的歌頌超越了任何時代的歷史家
,也忍不住借范增之口議論項羽一番
。
當然,鴻門宴的結(jié)果不是偶然的
,決定劉邦命運的主要是這三個人:項伯、張良和樊噲
。三人中又以張良的作用為最大
。他不知在什么時候,結(jié)識了項羽的叔父項伯
,交情是十分深厚的。他得到項羽準備襲擊劉邦部隊時
,連夜趕到沛公營中
,打算解救張良,離開劉邦軍營
,免受楚軍的屠殺。張良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個人性命
,而是沛公的事業(yè)
,私人的交情竟沒有君臣關(guān)系那么密切,他馬上將情報反映上去
,然后說明解決問題的方案:會見項伯。政治婚姻第一次挽救了劉邦(后來
,還有第二次
,第三次……不過已經(jīng)不再本文討論之列),項伯接受了劉邦的誠意
,還囑咐劉邦一定要前往楚營道歉,表明自己的立場
,不與楚軍為敵
。
四、楚漢戰(zhàn)爭前期
我們先來考察項羽在直接與劉邦為敵前的事跡
。
對于先入咸陽者王關(guān)中的約定
,項羽還存有一定的希冀
,就是楚懷王可能會臨時改變主意:他應(yīng)該知道項羽破秦軍的戰(zhàn)績。項羽派人向楚懷王請示
,可是
,他得到的答復(fù)是“如約”。謀求自立的“合法”途徑遇到挫折
,項羽決定強行自命
,尊楚懷王為“義帝”“陽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②
,他對眾諸侯作出解釋:“天下初發(fā)難時,假立諸侯后以伐秦
。然身被堅執(zhí)銳首事
,暴露于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
,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
,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②諸侯被分封為王
,當然一口答應(yīng)。但是對沛公劉邦心存忌憚
,他和范增討論后
,將劉邦封為“漢王”,置于巴蜀窮山惡水之中
,揚言說:“巴蜀一帶也是關(guān)中地區(q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我們對項羽這一措施沒有任何惡意的攻擊
,反而贊許他終于會使用“智謀”了
。
更有智謀的是:將章邯等秦將封為三秦王(雍王章邯
、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
,“三分關(guān)中”②
,“距塞漢道”②
。
整個戰(zhàn)略意圖是:進入蜀地后
,由于劉邦部隊多是來自東方地區(qū),遠離故土
,加上這個地區(qū)尚未得到有效的開發(fā)
,經(jīng)濟比之中原更為落后,是個窮山惡水之地
。出入靠舟船和棧道——舟船航行在秦末時期技術(shù)上沒能達到在大江大河進軍作戰(zhàn)的水平
,棧道就是唯一的出路。劉邦那時候光是應(yīng)付不斷逃亡東歸的士卒就夠了
,何況章邯等秦降將堵塞了他的出路出路
?即使劉邦能夠舉兵東向,也必定要在對付三秦王上虛耗不少時間
,等到他完全征服關(guān)中時
,項羽兵團早應(yīng)該趕到了。何況
,棧道狹小
,危險,小分隊的士卒剛剛冒出來
,章邯等人早就大軍壓境,逐個粉碎了
。
項羽的計劃十分有效
,劉邦當時沒有足夠的實力與之抗衡,只好委屈地進入巴蜀地帶
。不甘心的漢王開始他的旨在克服對手壓迫的計劃。
第一步
,仍然采納張良的計策:焚燒棧道
,表示自己服從“分配”,不再東歸
。可是
,不久之后
,他的部隊果然就出現(xiàn)大量的逃亡事件。一心想著東歸
,謀取天下的劉邦心急如焚,又無可奈何
。如果情況沒有得到改善的話
,不用項羽前來,劉邦也注定失敗了
。這個時候,張良已經(jīng)回到他的韓國故地
,不在劉邦的身邊
。蕭何出現(xiàn)了。他在行政上和經(jīng)濟上的協(xié)助
,是劉邦成功的一大保證。而在軍事上
,則為劉邦推薦了韓信
。
第二步,任用韓信治軍
。沒有韓信可能劉邦也會硬闖而出
,不過有了韓信在軍事上的訓(xùn)練和指揮,漢軍不僅突出陳倉
,而且輕而易舉就消滅了關(guān)中的三秦勢力——項羽的橋頭堡
。出身布衣
,“無善行可推舉”(《史記集解》李奇語)為小官吏的韓信是個備受欺凌和貧困的折磨的傳奇人物
,他是來自項羽陣營的。曾經(jīng)“數(shù)以策干項羽
,羽不用”(《史記?淮陰侯列傳》),很可能是由于他“胯下之辱”事情影響了項王對他的看法
,后世的“演義者”都有這種傾向
。韓信熱心追求并實現(xiàn)自我價值,他轉(zhuǎn)而投奔漢王
。同樣,他起初并沒有得到賞識
,甚至“犯法當斬”
,在他前面的十多個士卒都已被殺,韓信高聲大叫:“上不欲就天下乎
?而斬壯士!”①蕭何,也來自低下階層
,做過小吏
,對秦朝法律有一定的認識,他是劉邦早年的好友
,聽到韓信的高呼后,“壯其貌”①
,釋放了他
,在和他交談中,發(fā)現(xiàn)韓信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于是向劉邦反映,劉邦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
,還是沒有對他委以重任
。后來,流亡事件越來越多
,韓信對漢王陣營感到失望,于是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