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安祿山失敗在即,唐玄宗為什么要放棄堅守長安
對唐玄宗放棄長安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
在古代戰(zhàn)爭中,由于受到交通和媒介的制約
,所以各種軍事上的應對,通常都是滯后的
。

比如說安史之亂
,安祿山于11月9日起兵
,他的老巢范陽被折騰得驚天動地
,但兩千多里之外的長安城卻對此一無所知。
直到6天后的11月15日
,長安城才證實了安祿山起兵的消息。
唐玄宗此時的心情想必是極其惱怒
,卻也是極為不屑的。
惱怒可以理解:唐玄宗自以為和安祿山之間足夠默契
,所以對他一再遷就
。沒想到安祿山居然辜負了自己的信任
,這讓唐玄宗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
不屑同樣可以理解:你安祿山憑借區(qū)區(qū)河北一地
,就想與我大唐中央政府抗衡?我看你真是好日子過多了
,過不了多久,我就會讓你知道厲害!
唐玄宗有沒有迅速戰(zhàn)勝安祿山的自信呢?恐怕是有的
,所以他派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yè)坐鎮(zhèn)太原
,金吾大將軍程千里坐鎮(zhèn)潞州
。他們的戰(zhàn)略目標很簡單
,就是讓安祿山無法奪取山西,進而威脅長安
。
右羽林軍大將軍王承業(yè)為太原尹,右金吾大將軍程千里為上黨郡長史
,以討安祿山。
唐玄宗又派衛(wèi)尉張介然坐鎮(zhèn)陳留
,安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坐鎮(zhèn)洛陽
,高仙芝坐鎮(zhèn)陜郡
。他們的戰(zhàn)略目標很簡單
,就是讓安祿山無法奪取河南
,進而席卷中原
。
衛(wèi)尉卿張介然為河南節(jié)度采訪使。壬申
,伊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jié)度使
,以討安祿山。丁丑
,榮王琬為東討元帥,高仙芝副之
。
隨后,唐玄宗任命郭子儀擔任朔方節(jié)度使
,隨時準備出兵
。
九原郡太守郭子儀為朔方軍節(jié)度副大使
。
除此之外
,西北各大軍區(qū)嚴陣以待
,隨時準備大舉東進
。
壬辰
,上下制欲親征
,其朔方
、河西、隴右兵留守城堡之外
,皆赴行營,令節(jié)度使自將之期二十日畢集
。
唐玄宗的戰(zhàn)略目標很簡單,就是以少數精銳的西北軍和中央禁軍為骨干
,組織大量的預備役
,盡可能地把安祿山困在河北一隅之地。
只要這一目標達成
,唐玄宗就可以從容調度,以大唐中央政府的雄厚實力為后盾
,以大批西北邊軍為威脅
,展開各種政治攻勢
。
從樂觀角度估計
,唐玄宗這幾板斧砍下來
,足以把安祿山砍得頭破血流甚至一命嗚呼
。
如果不開上帝視角,我們必須得說
,唐玄宗在最短時間內,做出了最為恰當的應對方式:既然我方實力強
,那我就沒必要和你玩什么神出鬼沒的戰(zhàn)術,只要堂堂正正地碾壓即可
。
河北全境此時雖然淪陷
,唐玄宗也哀嘆河北無忠臣
,但他心里一定有數:只要安祿山的攻勢受挫
,河北內部必然會撥亂反正
。
這也是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yè)到任之后
,頻繁派人與顏杲卿聯(lián)系的主要原因
。王承業(yè)必然得到了唐玄宗的某種授意
,要求他攻心為上
,盡可能策反安祿山任命的偽政府官員
。
傳統(tǒng)史書在說到安祿山起兵的相關歷史時
,總會有意無意地夸大他的實力。
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唐玄宗的應對措施
,會發(fā)現安祿山并沒有傳統(tǒng)史書所寫的那么強,否則唐玄宗絕對不敢玩這種“四面出擊
、張袋捕鼠”的招數
。
盡管如此
,我們也必須承認一點:雖說大唐中央政府看起來更強
,可如果安祿山能夠從唐玄宗布置的口袋陣中殺出來
,對于大唐中央政府的聲望打擊會極大
。
到那個時候,唐玄宗自信滿滿的布置反而更容易成為變數
。
后來的事實也佐證了這一點:在關鍵時刻,封常清和高仙芝突然掉鏈子
,讓安祿山抓住了一個大獎
。
按說,封常清可是西北軍區(qū)的統(tǒng)帥級人物
,由他坐鎮(zhèn)洛陽應該是萬無一失的
。
可就在戰(zhàn)爭正式開始之后的第四天,洛陽就宣告淪陷
,封常清倉皇逃竄
,當他退到陜州之后,又勸說西北軍區(qū)的另一統(tǒng)帥級人物高仙芝放棄陜州。
這樣一來
,安史叛軍直接席卷中原
,更一鼓作氣打到了潼關腳下。
大唐中央政府有沒有優(yōu)勢?有
,而且很大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烧f一千道一萬
,你們所謂的優(yōu)勢,難道就是在不到二十天的時間內丟掉整個河南嗎?
按照這種情形來看
,大唐中央政府更像是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繡花枕頭,安祿山想統(tǒng)一天下恐怕用不了多少時間
。
唐玄宗很郁悶,自己精心準備的口袋陣及其配套的政治攻勢
,現在全都沒有用武之地了
。
當封常清向唐玄宗匯報前線戰(zhàn)況時
,正在氣頭上的唐玄宗根本就不見封常清的使者
。
在唐玄宗看來,封常清和高仙芝辜負了自己的信任
。
初,常清既敗
,三遣使奉表陳賊形勢
,上皆不見
。
正是由于封常清和高仙芝初戰(zhàn)不利
,致使河南全境淪陷
,這在無形中加大了大唐中央政府平叛的難度
。
此時,大唐中央政府再想平叛
,單靠陣容威嚇與政治攻勢肯定不行,必須與安史叛軍硬橋硬馬地打一場
,否則不到二十天丟失河南全境的恥辱根本無法洗刷
。
但我們必須承認:對于大唐中央政府而言,此時的局面雖然不利
,卻也談不上有多惡劣
。
是的,安史叛軍的確打到了潼關腳下
,但他們向西進攻的勢頭已被遏制住了。
此時
,哥舒翰率領二十萬政府軍駐扎在潼關
,依靠潼關天險與叛軍打陣地戰(zhàn)
,雖不敢說穩(wěn)勝
,但保持不敗拼消耗總是可以的
。
當安祿山以河北一隅之地與大唐中央政府拼消耗時
,他離失敗就已經不遠了。
此時的安史叛軍雖然已經攻克河南全境
,卻無法有效控制,更無法大局擴張
。
張巡在雍丘
、許遠在睢陽
、來瑱在穎川
、李祇在東平、魯炅在南陽……各地反抗勢力同樣風起云涌
。
丙午,以瑱為潁川太守
。賊屢攻之,瑱前后破賊甚眾
,加本郡防御使
,人謂之“來嚼鐵”。翰伏地對曰:「臣肉眼不識圣人
。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
,李祗在東平
,魯炅在南陽,陛下留臣
,使以尺書招之,不日皆下矣
。」
在這種背景下
,李光弼和郭子儀率領的西北軍,也開始大舉行動
,并在山西戰(zhàn)場一再大勝安史叛軍
。
山大同軍使高秀巖寇振武軍
,朔方節(jié)度使郭子儀擊敗之
,子儀乘勝拔靜邊軍
。大同兵馬使薛忠義寇靜邊軍
,子儀使左兵馬使李光弼、右兵馬使高浚
、左武鋒使仆固懷恩、右武鋒使渾釋之等逆擊
,大破之,坑其騎七千
。進圍云中
,使別將公孫瓊巖將二千騎擊馬邑
,拔之
,開東陘關。
隨后
,李光弼和郭子儀先后率軍進入河北,一再大敗安史叛軍
。
光弼遣使告急于郭子儀,子儀引兵自井陘出
,夏
,四月,壬辰
,至常山
,與光弼合,蕃
、漢步騎共十馀萬。甲午
,子儀
、光弼與史思明等戰(zhàn)于九門城南,思明大敗
。
數日
,子儀、光弼議曰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百\倦矣,可以出戰(zhàn)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比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戰(zhàn)于嘉山
,大破之
,斬首四萬級
,捕虜千馀人。思明墜馬
,露髻跣足步走,至暮
,杖折槍歸營
,奔于博陵;光弼就圍之,軍聲大振
。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殺賊守將而降。
就這樣
,在安祿山叛變不到五個月后
,他站在洛陽舉目四望,卻發(fā)現四周全部是大唐的旗幟
。叛軍所占據的地區(qū)就好像身處汪洋之中的幾個小島
,隨時可能被海水所吞沒
。
漁陽路再絕
,賊往來者皆輕騎竊過,多為官軍所獲
,將士家在漁陽者無不搖心。
隨后的發(fā)展就順理成章了
,按照郭子儀和李光弼的估算,只要再給他們一點時間
,就可以把安祿山的老巢范陽拿下,然后找機會活捉安祿山
。
郭子儀、李光弼亦上言:「請引兵北取范陽
,覆其巢穴
,質賊黨妻子以招之
,賊必內潰
。潼關大軍,唯應固守以弊之
,不可輕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絕望了
。
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要結束安史之亂是非常輕松的
,唐玄宗也開始自鳴得意:雖然這個局最初被封常清和高仙芝這兩個飯桶破壞得不成樣子
,但大唐畢竟實力強大
,還是很快把平叛工作重新拉上日程
。
可就在即將勝利的時候
,大唐中央政府又開始搞內訌了
。
此時
,哥舒翰率領二十萬大軍坐鎮(zhèn)潼關
,等戰(zhàn)爭結束之后
,就沒他們什么事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蓳f,太子此時已經與哥舒翰勾結在了一起
。
勾結在一起之后呢?哥舒翰自然要幫太子除掉他那老邁的父皇。
在這種背景下
,坊間傳出驚天大新聞:哥舒翰準備率領二十萬殺奔長安城
,干掉宰相楊國忠
,此所謂“清君側”
。
在即將收網的時候,卻出現了這么一件事
,于是安祿山死里逃生,抓住了第二個大獎
。
由于相關歷史主要是站在唐肅宗的角度所寫
,所以對于哥舒翰這種蠢蠢欲動的行為
,史書總是輕描淡寫或一筆帶過
。
可問題是
,對于唐玄宗而言
,此時的哥舒翰和安祿山似乎已經沒有區(qū)別了:安祿山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造反,哥舒翰同樣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造反
。
只不過安祿山是自己想當皇帝,哥舒翰則希望迎立太子李亨當皇帝而已
。
面對此情此景
,唐玄宗一定在反復問自己
,應該怎么辦呢?
上策激進
,自然就是唐玄宗后來的選擇,那就是狂賭一把
,與其坐等潼關守軍和自己玩兵諫
,還不如驅趕他們與叛軍開戰(zhàn)
。
從理論上講
,這種玩法未必有多危險,因為二十萬政府軍面對幾萬叛軍
,無論輸贏總能保證大體上不丟面子。
中策中庸
,那就是按既定戰(zhàn)略進行:安史叛軍在西線和南線
,叛軍已寸步難前了;河北戰(zhàn)場上
,郭子儀和李光弼節(jié)節(jié)勝利
,隨時可以攻克叛軍的老巢范陽,大敗安祿山是指日可待。
從理論上講
,潼關守軍未必會在這個關鍵時刻玩兵諫
,但唐玄宗敢賭嗎?不太敢
。
下策
,自然就是引咎辭職,讓太子李亨提前上位
。
這種選擇,從理論上講同樣可行
,但實際上無法操作
。因為唐玄宗身邊的人
,肯定都會紛紛勸阻他
。否則唐玄宗引咎辭職了,唐玄宗身邊的人有幾個能平穩(wěn)著陸呢?
最后唐玄宗選擇了上策
,結果潼關守軍丟人丟出了國際水平,二十萬政府軍被幾萬叛軍打得灰飛煙滅
。
面對此情此景
,唐玄宗傻眼了。
如果潼關依然有二十萬守軍
,那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安史叛軍無論如何狂轟濫炸
,也注定是沒有效果的
。
可現在
,二十萬守軍灰飛煙滅了
,繼續(xù)堅守長安城會是什么結果呢?
從理論上說
,安史叛軍同樣很難攻克長安城,可問題是:哥舒翰的行為會帶給唐玄宗極深的心理陰影
。
在這種背景下,唐玄宗難免疑神疑鬼:我繼續(xù)堅守長安城
,難保不會再出現反骨仔
,四周的勤王部隊難免不會強勢圍觀
,我甚至有可能成為蕭衍第二
,被安祿山活捉!
如果唐玄宗想到了這一層
,你說他怎么敢繼續(xù)堅守長安城呢?
在整個平叛過程中
,唐玄宗之所以昏招不斷,其根源都在于此
。
為了避免成為蕭衍第二
,唐玄宗經過思考,終于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選擇:棄守長安城
,向四川轉進
。
看到唐玄宗出此昏招,我難免會想起歷史上有名的典故“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
最初
,唐玄宗一味地重用安祿山,卻非要搞出各種奇招怪式來調教安祿山
,把人家弄得一點安全感都沒有,最終漁陽顰鼓動了起來
。
后來
,唐玄宗又因一時的失利
,殺了西北軍名將封常清和高仙芝
,可謂自毀長城
。
隨后
,唐玄宗又擔心哥舒翰會逼宮
,于是強令他率領二十萬軍隊主動向安史叛軍發(fā)起進攻,致使潼關失守
。
最后,又在沒見到安史叛軍的時候
,不聲不響地棄守長安城
,上演了“自己把自己嚇死”的一出好戲
。
如果從權謀的角度來看
,唐玄宗的應對都不能說有多大錯誤
,可他一味地使用權術馭人
,卻忘記了一個國家或政權的立足根本。
當一個年邁統(tǒng)治者在施政時
,不以國家利益為根本,而以自身利益主導一切時
,這個國家怎么可能不動蕩
,怎么可能不衰落呢?
唐玄宗唐僖宗為何兩棄首都,兩逃四川?
那些從四川北部進入四川的人
,當他們的雙眼已經看厭了連綿起伏,縱橫千里的秦巴山地
,突然出現在他們視野里的成都平原不僅僅是一種安慰
,更是一種幸福和僥幸。至少對逃向四川的兩個唐朝皇帝唐玄宗和唐僖宗來講就是如此
。
天寶十五載,即公元756年
,這時在位的最高統(tǒng)治者乃唐玄宗
,也就是曾經輝煌無比的開元盛世的主宰者。唐玄宗早年勵精圖治
,但到了晚年卻不問政事
,寵愛楊貴妃,過著“春宵苦短日高起
,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
。
自唐玄宗以下滿朝君臣的昏庸
,想必給那位來自北方的野心家安祿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讓他內心深處萌生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
。
安祿山當時的職務是范陽(今北京西南)
、河東(今山西太原)、平盧(今遼寧錦州西)三鎮(zhèn)節(jié)度使
。有唐一代,對國家造成最大傷害的就是節(jié)度使這個怪胎
。節(jié)度使原本是邊境地區(qū)統(tǒng)兵防御少數民族騷擾的邊防軍將領
。
設立之初
,節(jié)度使只能掌管兵權
,平時實行屯墾,戰(zhàn)時統(tǒng)兵打仗
。后來,因為作戰(zhàn)的需要
,節(jié)度使又兼管了所駐地方的行政和財政。至此
,節(jié)度使的權力已經無限擴大
,相當于一個個獨立于中央政府的小王國。
眾多節(jié)度使中
,安祿山的權力和權謀都首屈一指。表面上
,安祿山經常跑到首都長安,裝出對朝廷無比恭順樣子,由此騙取了唐玄宗的寵信
。唐玄宗不僅給予了他越來越大的權力
,并對大臣們要他提防安祿山的進諫置之不理
。
據記載
,有一次,唐玄宗指著大腹便便的安祿山,開玩笑問他的大肚子里裝的是什么
,安祿山回答說:里面全是對陛下您的忠誠。另一方面
,安祿山在他的老巢積極擴軍備戰(zhàn)
,他在范陽城北修筑雄武城
,招兵買馬
。
經過了長達10年的苦心經營后,安祿山認為時機已到
,于公元755年11月,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率15萬大軍南下反唐
。后來與他一同造反的,還有史思明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它既是一次讓全社會付出了慘重代價的內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嶺
。
安祿山造反之時,海內承平日久
,百姓多年未見戰(zhàn)亂
,突然聽說叛亂爆發(fā)
,無不遠近震駭
。叛軍所過州縣
,幾乎沒有遇到過有效的抵抗。更有甚者
,有些士卒登上城樓時
,聽到敵人的鼓角聲,竟然嚇得紛紛墜落城下
。
手忙腳亂之中
,唐玄宗命令封常清
、高仙芝招收市并無賴之徒
,組成一支烏合之眾前往阻擋,結果二人兵敗身亡
。
潼關既失,長安已經無險可守
,如果再不逃跑
,唐玄宗和他寵愛的楊貴妃只能成為叛軍的戰(zhàn)利品
。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焙髞恚拙右自谒摹堕L恨歌》里這樣描寫了唐玄宗的倉皇幸蜀
。
我們不知道公元756年正月
,當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的消息傳到唐玄宗耳朵里時,這位曾比父親信任兒子更甚地信任著“忠臣”安祿山的71歲的老人心里是何滋味
,但我們能夠想象的是,在接下來的756年農歷六月的那個逃離長安的夜晚
,唐玄宗一定感覺到了人生的荒誕無常
。
那個微風吹拂的夏夜應該有一輪淡淡的月亮
,月色下的長安城依舊房舍連片
,鱗次櫛比
,依舊是舊時的繁華帝都模樣
。但是,叛軍已經攻破潼關的噩耗一定令滿城軍民的夏夜之夢注定充滿了驚恐
。
當整座城市漸漸在恐懼和流言中昏然睡去時
,皇宮沉重的大門打開了,一行人悄然從皇宮魚貫而出
,馬車和馬隊在經過了長長的街道之后
,終于從延秋門蜿蜓而去
。長安遠了
,只有夜行的燈籠在六月的夜空里閃閃爍爍。
逃離長安之時
,唐玄宗肯定沒有預料到通往四川的路上將會與他最心愛的寵妃楊貴妃及寵臣楊國忠生死相別。
“蜀土豐稔
,甲兵全盛”
,這就是當時四川在全國的印象
,在倉促出臺的逃亡計劃里
,四川就是唐玄宗一行的目的地。
然而
,這又是一次狼狽之極的逃亡。這次避開了白天所進行的夜晚的秘密逃亡
,正如史書所說
,“妃主
、皇孫以下多從之不及”因為走得急
,也因為想要搞得更機密一些,唐玄宗只帶了少數衛(wèi)隊和官員
,連他眾多的后妃和皇子皇孫也很多人沒有通知,就匆匆踏上了前往四川的路途
。
這支小小的逃亡隊伍的前進速度并不快,一則因為入川的路上已經到處都是逃難的百姓
,二則因為皇帝身邊總得有不少嬪妃隨行
,隊伍想要快也快不起來。一天傍晚
,這支如同驚弓之鳥一樣的隊伍在一個叫做馬嵬驛的地方宿營時,原本就彌漫在衛(wèi)隊官兵們中間的對楊國忠兄妹乃至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像火山一樣爆發(fā)了
,嘩變一觸即發(fā)
。
處死楊國忠
,這對唐玄宗來說并不是什么太困難的事情
,但要處死楊貴妃,則讓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十分躊躇
。最終,在高力士等人的勸說下更有效的勸說其實應該來自那些嘩變的士兵手中寒光閃閃的刀劍唐玄宗不得不忍痛下令賜楊貴妃自盡
。
馬嵬驛之變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有關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傳奇
,也是中國繪畫和詩歌一再表現的題材
,其中最知名的則莫過于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但對于一陣大動亂給唐王朝及其治下億萬生靈帶來的痛苦
,則是任何帝王的愛情悲劇都無法比擬的。
當年十月
,秋風漸起之時
,唐玄宗在經過兩個多月的輾轉反側之后
,終于走進了成都平坦寬闊的大街
。點檢隨行隊伍,只有官員和衛(wèi)隊1300人
,宮女則只有區(qū)區(qū)24人。
唐玄宗在成都停留了一年多時間
。這時的唐玄宗已經不再是皇帝了
,而是被遙尊為沒有實際權力的太上皇。早在唐玄宗逃往成都途中的七月
,他的兒子李亨就在靈武即位
,是為唐肅宗。作為一種安慰
,唐肅宗把唐玄宗避難的成都升格為府
,號南京。
唐玄宗自公元756年十月到成都
,到次年年底離開成都返回長安
,一共在成都生活了1年又兩個月。成都的這14個月是如何度過的
,史書沒有給我們寫明更多的細節(jié)
。我們僅僅知道,這14個月中
,蜀軍曾發(fā)生過兩次小規(guī)模的嘩變
,最后都被鎮(zhèn)壓下去了
。至于嘩變的原因
,都和唐玄宗等逃亡隊伍在成都的窮奢極欲有關。
對唐玄宗來說
,四川既是王朝的避難所,也是他充滿哀傷和疲憊的晚年的后花園
。在這座后花園里
,他會時時夢見曾經的開元盛世和曾經相約三生三世結為夫妻的楊貴妃嗎
?當這個后來被梨園尊為始祖的退休皇帝坐在成都行宮的花園里打盹時
,歷史已經飛速流轉,曾經的光榮與夢想留給了過去
,而未來的路還在杳不可知的遠方。
歷史往往驚人地相似
。當年唐玄宗逃往四川時
,他恐怕不會想到
,再過124年
,到了他的后裔唐僖宗當政時,這位在歷史上總是給人以輕浮之感的晚唐皇帝
,還會重復他的祖先唐玄宗的逃亡之路。
與唐玄宗的逃亡之路一樣
,唐僖宗也是從長安逃向四川
。對唐王朝來說
,四川的存在就像溺水的人在慌亂中抓住的一只救生圈
。依靠這只救生圈,他才不至于被強大的波浪吞沒
,他才有憑借它重新上岸的可能。
唐僖宗入蜀是在公元881年
,若依農歷
,則為880年。這時離唐朝的土崩瓦解已經只有20多年的時間了
,因此
,唐僖宗入蜀比起他的老祖宗唐玄宗還要凄涼
,還要悲慘
。
已經是臘月初五了
,往年的這個時候
,長安城里已經有過新年的跡象,但880年的臘月
,長安城里滿是肅殺之氣,這一肅殺之氣比起當年安祿山的軍隊攻破潼關逼近長安時還要嚴重
。
這一次兵逼長安的不再是擁兵自重的大軍閥
,而是一位農民起義領袖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巢
。黃巢是曹州冤句(今山東荷澤)人,多年來舉進士不第
,公元875年率領數千人在曹州起義,878年于王仙芝死后被推為領袖
,稱沖天大將軍
。
黃巢曾在最后一次落榜后寫了一首著名的詠菊花的詩
,預言了他將推翻腐敗的唐朝政府:“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公元880年
,當黃巢數十萬大軍攻克洛陽后
,迅速向長安的門戶潼關進軍
。當時
,朝廷負責京師安全的是一支號為神策軍的隊伍
,但軍中的職務已成為長安富家子弟掛名的閑差
。
這支軍隊中的大多數人除了恐嚇京師市民以外,沒有任何戰(zhàn)斗經驗
。當他們得知京師的防務交由宦官首領,也是神策軍實際上的控制者田令孜時
,他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出錢找貧民作為自己的替身跟隨田令孜上前線
。
但田令孜并沒有親自往潼關前線
,他只是派出了一名副將和一支幾千人組成的烏合之眾
,且只帶了幾天的糧草。當這支軍隊與黃巢軍隊剛一交鋒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