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24功臣之一的侯君集,為何會走上謀反之路
對侯君集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
我們先看一下史書對侯君集的性格描述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杜f唐書·侯君集傳》說他
,“性矯飾,好矜夸
,玩弓矢而不能成其意
,乃以勇武自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焙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又自高自大,這樣的性格就決定了他后來的悲劇
。
,為何會走上謀反之路.png" />
貞觀九年,侯君集跟隨李靖出征吐谷渾
,在戰(zhàn)爭中他表現(xiàn)突出
,下大功。后來
,侯君集又作為主帥出兵征討高昌
。這次出征很有意思,高昌國王麴文泰怎么也不相信唐軍會打過來
。他的理由是
,唐國離此7000里,中間隔著2000里的沙漠
,唐軍不可能過來
,即使來了,他們也沒有足夠的軍糧維持
。因此
,麴文泰根本沒有思想準備。
事實上
,唐軍真的來了
,還帶著很多會做攻城器械的工匠,準備隨時根據(jù)地形制造攻城器械
。麴文泰被嚇死
,他的兒子智盛繼位。有人建議侯君集利用高昌國喪的機會進攻
,侯君集沒有同意
,他覺得這樣做不道義。實打?qū)嵉慕粦?zhàn)唐軍也能取勝
,侯君集有這個底氣
。
唐軍在侯君集的指揮下的確取得了勝利,俘虜了高昌國王智盛和他的官員
。如此功勞
,侯君集有點兒忘乎所以,他做了兩件事
,一是把當年班超刻石記功的碑文抹掉
,在上面記上自己的功勞。二是到高昌王宮搶了很多金銀珠寶據(jù)為己有
。
第一件事體現(xiàn)了侯君集的自高自大
,居功自傲,為他后來的悲劇埋下了隱患
。第二件事引發(fā)將士們?nèi)后w哄搶
,造成很壞的影響,讓侯君集回到京師后遭到有關(guān)部門的追究
,并關(guān)進監(jiān)獄
。
雖然侯君集很快被放出來了,但他從此怏怏不樂
,總覺得自己功勞大
,覺得誰都不如他,覺得皇帝待他不公平
。后來
,太子李承乾失去唐太宗的信任,就拉攏侯君集和自己一起謀反
,而此時的侯君集
,確實也有了謀反的心。他知道李承乾不成氣候
,但還是利用他
,想靠李承乾達到自己上位的目的
。
李承乾和侯君集的如意算盤很快都落空了,兩人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v觀侯君集從功臣到謀反的過程,他自高自大
,心理不平衡是一個方面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唐太宗的縱容
。
當侯君集平高昌違反軍紀
,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后,中書侍郎岑文本為侯君集求情
,唐太宗很快就同意了
,放了侯君集。貞觀17年
,張亮被外放為洛州都督
,侯君集拉著張亮的袖子說,我平了一個國家都不受重用
,真沒法活了
,你造反嗎?我和你一起反了算了。
張亮把這件事告訴唐太宗
,唐太宗卻說
,這是你們兩個人說的話,又沒有第三者
,找侯君集對證他也不會承認
。唐太宗沒有深究,對侯君集還和原來一樣
。這些都是對侯君集的縱容
,助長了他的驕傲和更大的不滿。
要說唐太宗對老部下還真是不錯
,當侯君集謀反罪成立
,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后,唐太宗親自審問
,確認無誤后
,還在大臣面前為侯君集求情,想饒他一命
,但群臣都不答應
。唐太宗流著淚下了殺人令,不過他同意了侯君集臨死前的情求,免侯君集妻子和一個兒子的死罪
,給侯家留了后
。
性格決定命運,侯君集本來可以名垂青史
,卻因為自傲自大斷送美好前程
。當然,唐太宗的縱容作為外因
,也助長了侯君集的自傲情緒。內(nèi)外因素加在一起
,造成了侯君集的悲劇
,他成了唐太宗殺掉的唯一功臣,這個結(jié)局讓我們想到一句話:愛也是一種傷害
。
凌煙閣24功臣
趙公長孫無忌第一
。
李世民長孫皇后之兄,自幼與李世民友善
,李淵太原起兵后投*李世民
。參與李世民歷次戰(zhàn)役,尤其在玄武門之變中起主謀作用
。終身為李世民信任
,李世民評價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李世民去世后
,受遺命輔佐唐高宗。因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而失寵
,后來被誣陷謀反
,自殺。
趙郡王李孝恭第二
。
其父為李淵堂弟
,李淵起兵后,他負責經(jīng)略巴蜀
。得李靖之助
,滅蕭銑、輔公佑
,長江以南均受其統(tǒng)領(lǐng)
,戰(zhàn)功幾可與李世民分庭抗禮。李世民登基后
,退出權(quán)力中心
,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
萊公杜如晦第三
。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淵攻克長安時投*李世民
,得房玄齡推薦而受李世民重用
,為十八學士之首。參與李世民歷次戰(zhàn)役
。玄武門之變主謀
。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但于貞觀四年病故
,年僅四十六歲
。其死深為李世民痛惜,死后極盡哀榮
。
鄭公魏征第四
。
原為李密謀士,后隨李密降唐
,為唐朝招降李世績
。竇建德進攻河北時被俘,竇滅亡后重回唐朝
,隸太子建成麾下
。玄武門之變后,歸順李世民
。因感知遇之恩
,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
。終生深受李世民信任
,李世民評價說貞觀之前輔佐之功以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后以魏征第一
。貞觀十六年病故
。
梁公房玄齡第五。
李世民主要幕僚
,善于謀略
。李淵起兵后派李世民進攻渭北,受溫彥博推薦投入李世民幕府
,被委以心腹
,參與李世民歷次戰(zhàn)役。玄武門之變主謀
。李世民登基后論功行賞
,被比為漢之蕭何
。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
,深得李世民信任
。李世民出征高麗時被委以留守重任。貞觀二十三年病故
。
申公高士廉第六
。
李世民長孫后、長孫無忌的親舅舅
,二人之父早死
,實際由高士廉撫養(yǎng)。高對李世民極為器重
,以至主動將長孫后許配給李世民
。因得罪楊廣,被發(fā)配嶺南
,隨后中原大亂
,被隔絕在外
,直到李靖滅蕭銑南巡時才得以回歸
。其人善行政、文學
,為李世民心腹
,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
鄂公尉遲敬德第七
。
原為劉武周部將
,劉武周滅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
,幾乎被處死
,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zhàn)時有單騎救主之功
,得以穩(wěn)固地位
,此后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zhàn)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
,親手殺死齊王元吉
,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擁立之功第一
。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
,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chǔ)。天下安定后無用武之地
,晚年閉門不出
,最終得享天年。
衛(wèi)公李靖第八。
是“使功不如使過”的典型
,曾試圖揭發(fā)李淵謀反
,因此幾乎被李淵處死,幸而為李世民所救
。后來戴罪立功
,協(xié)助李孝恭經(jīng)營巴蜀、滅蕭銑
、輔公佑
,被李淵評價為“蕭、輔之膏肓”
。拒絕李世民的拉攏
,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負責抵御突厥
,成功地消滅突厥政權(quán)
,戰(zhàn)功無人可及。后來又掛帥出征
,消滅吐谷渾勢力
。因軍事能力過高遭人疑忌,屢次被誣告謀反
,為免嫌疑
,主動退休閉門不出,直到老死
。
宋公蕭禹第九
。
隋煬帝蕭后之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
。因反對出征高麗
,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舉進攻
,奮力抵御
。李淵起兵后,歸附唐朝
,善行政
,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后
,因與房玄齡
、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
,仕途沉浮
,但從不“改過自新”
。后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
褒公段志玄第十
。
李淵在太原時的舊部,首義功臣
。參加李唐歷次重要戰(zhàn)役
,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爭時
,拒絕建成
、元吉的拉攏,忠于李世民
,并參加了玄武門之變
。其人治軍嚴謹,李世民評價為“周亞夫無以加焉”
。貞觀十六年病故
。
夔公劉弘基第十一。
游俠
,隋煬帝征高麗時
,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太原起兵時
,與長孫順德一同負責招募勇士
,有大功
。進攻長安途中于霍邑之戰(zhàn)陣斬隋主將宋老生
,攻克長安后被評為戰(zhàn)功第一。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
,力盡被擒
,李世民滅薛氏后獲救。又在劉武周進攻太原時戰(zhàn)敗被俘
,僥幸自己逃回
,隨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殲滅宋金剛。因唐朝與突厥關(guān)系惡化
,常年駐守北邊抵御突厥
。貞觀年間曾隨李世民征高麗。唐高宗時病故
。
蔣公屈突通第十二
。
原為隋朝大將,歷仕楊堅
、楊廣
,戰(zhàn)功赫赫
。楊廣南巡江都,委以鎮(zhèn)守都城長安的重任
。李淵起兵后進攻長安
,屈突通率部下死戰(zhàn),力盡后自殺未遂
,最終投降李淵
,被封為兵部尚書。后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
,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zhàn)功第一
。后被委派鎮(zhèn)守洛陽,于貞觀元年病故
。
鄖公殷開山第十三
。
李淵舊部,太原起兵時投奔李淵
,參與進攻長安
。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
,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
,貶為庶民。后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
,得以重被任用
。參加李世民歷次戰(zhàn)役,在進攻劉黑達時
,得病身亡
,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譙公柴紹第十四
。
李淵之婿
,娶平陽公主。李淵起兵時身在長安
,僥幸逃脫追捕前往太原
。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
、劉武周
、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zhàn)役
。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后一位反王梁師都
。貞觀十二年病故。
邳公長孫順德第十五
。
李世民長孫后之叔
,外戚
。隋煬帝出兵高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
,與李氏父子友善
。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
,有大功
。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
。此后功勞不顯
。玄武門之變充當打手角色。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
,李世民不忍治罪
,只貶官而已,病故
。
鄖公張亮第十六
。
原為李密部下,隸屬李世績
,隨李一同降唐
。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李世民幕府
。李世民兄弟相爭時
,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fā)而下獄
,張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
,因而有功。貞觀年間
,因善于行政而頗得信任
,又揭發(fā)侯君集謀反
、隨征高麗而立功
。但其后因好巫術(shù)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被告謀反
,受誅
。
陳公侯君集第十七。
李世民心腹
,常年擔任其幕僚
。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
,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
,又任主將擊滅高昌
。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戰(zhàn)利品而被彈劾
,為此懷恨在心
。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
,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
,事瀉被殺。
郯公張公謹?shù)谑恕?
原為王世充部下
,后投降唐朝
,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
,又在事變時充當主要打手
,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后
,以其為李靖副將抵御突厥
,協(xié)助李靖滅亡突厥。次年病故
,僅三十九歲
。
盧公程知節(jié)第十九。
本名程咬金
,原為瓦崗軍勇將
,李密失敗后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
,與秦叔寶一同降唐
,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zhàn)役
。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
。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
,因此免官
,后病故。
永興公虞世南第二十
。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
,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后被裹脅北返
,宇文被滅后歸竇建德
,竇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盡心輔佐李世民
,被評價為德行
、忠直
、博學、文辭
、書翰五絕
。貞觀十二年病故。
渝公劉政會第二十一
。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
,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
。此后負責留守太原
,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
,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
。劉武周滅亡后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
,貞觀九年病故
。
莒公唐儉第二十二。
唐家與李家均為北齊大臣
,有世交之誼
,唐儉亦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
,為首義功臣
。最大功勞是揭發(fā)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
。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
,被李靖“謀害”,竟奇跡般逃生
。后來任民部尚書
,因怠于政事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
。
英公李世績第二十三
。
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
,翟死后跟隨李密
。李密降唐后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
,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后
,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zhì)不得已投降
。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
,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
。隨李世民滅王世充
、竇建德、劉黑達
,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
,隨李孝恭滅輔公佑。拒絕李世民的拉攏
,未參加玄武門之變
。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御
,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
,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后輔佐唐高宗
,被委以軍事
,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于將高麗滅亡
。唐高宗重畫其形象于凌煙閣
。滅高麗后次年病勢。
胡公秦叔寶第二十四
。
本為張須陀部下勇將
,張死后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
,為瓦崗軍大將
。在李密與宇文化及童山之戰(zhàn)中立下大功。李密失敗后投降王世充
,因不滿王的為人
,與程知節(jié)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
。參加李世民歷次戰(zhàn)役
,每戰(zhàn)必沖鋒在先。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
。后因歷次作戰(zhàn)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
,貞觀十二年病故。
凌煙閣24功臣都有什么功績,排在末位的秦瓊有什么功績?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紀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而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nèi)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對于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先后排名如下:
長孫無忌、李孝恭
、杜如晦
、魏征、房玄齡
、高士廉
、尉遲敬德(尉遲恭)、李靖
、蕭瑀
、段志玄、劉弘基
、屈突通
、殷開山、柴紹
、長孫順德
、張亮、侯君集
、張公謹
、程知節(jié)、虞世南
、劉政會
、唐儉、李績(徐茂公)
、秦瓊
。
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長孫無忌排名第一
,至于杜如晦
、房玄齡、尉遲敬德等人都獲得了相對靠前的排名
。與此相對應的是
,戰(zhàn)功赫赫的秦瓊反而排名倒數(shù)第一。那么
,問題來了
,秦瓊為何會排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末呢?
一
秦瓊(
?~638年)
,字叔寶
,齊州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人。秦瓊(秦叔寶)
,初仕隋朝
,跟隨來護兒
、張須陀
、裴仁基帳下任職。在隋朝末年
,秦瓊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淵
、李世民父子。后跟隨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
,屢立戰(zhàn)功
,渾身傷病,拜左武衛(wèi)大將軍
、翼國公
。但是,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
,秦瓊的排名卻要低于尉遲敬德(尉遲恭)
、程知節(jié)(程咬金)等武將。究其原因
,筆者認為原因主要分為兩點
。一方面,秦瓊很可能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
。關(guān)于秦瓊是否參加了玄武門之變
,歷史上一直存在一定的爭議。
按《舊唐書·太宗本紀上》記載:“太宗率長孫無忌
、尉遲敬德
、房玄齡、杜如晦
、宇文士及
、高士廉、侯君集
、程知節(jié)
、秦叔寶、段志玄
、屈突通
、張士貴等于玄武門誅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痹谠撜f法之下
,秦瓊(秦叔寶)是參加了玄武門之變的
。
但是,根據(jù)《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記載:“無忌與尉遲敬德
、侯君集
、張公謹、劉師立
、公孫武達
、獨孤彥云、杜君綽
、鄭仁泰
、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
、元吉
,平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痹谶@一說法下
,就沒有秦瓊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記載。而且
,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
,以上九人皆為秦王府的將領(lǐng),比《舊唐書·太宗本紀上》的記載可信
。
二
同時
,除了《舊唐書》的記載之外,在其他史料中
,幾乎沒有秦瓊參加玄武門之變的記載
。所以,在筆者看來
,很可能是因為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
,才導致秦瓊的排名相對靠后。眾所周知
,在玄武門之變中
,秦王李世民是冒著非常大的風險除掉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
,也即在沒有成功登基稱帝之前
,不管是李世民自己,還是長孫無忌
、尉遲恭等人
,都可能付出性命的代價。
正是因為風險太大了
,所以在成功之后
,李世民自然要封賞這些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手下
。在此基礎(chǔ)上,參加玄武門之變
,并且立下大功的長孫無忌
、尉遲敬德等人,無疑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獲得了相對靠前的排名
。
三
進一步來說
,秦瓊雖然戰(zhàn)功赫赫,但是
,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
,始終會拉遠他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間的距離
。并且
,在戰(zhàn)功上,秦瓊(秦叔寶)也沒有和唐朝第一名將李靖相提并論
。所以
,在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李靖雖然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
,卻獲得了相對靠前的排名
。另一方面
,秦瓊之所以排名倒數(shù)第一,很可能是因為他去世較早
,生前的官職相對較低。
貞觀十二年(638年)
,秦瓊病死
,被追贈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因為經(jīng)常生病
,導致身體相對較遲,所以秦瓊在貞觀年間就病逝了
。而在去世之前
,秦瓊被李世民拜為左武衛(wèi)大將軍。在隋唐時期
,左武衛(wèi)大將軍是正三品的官職
。
四
最后,作為對比的是
,貞觀十七年(643年)
,尉遲敬德被唐太宗李世民授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階
,從一品
。由此,在官職品級上
,官至從一品的尉遲恭
,自然明顯高于正三品的秦瓊。而在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進行排名的時候
,長孫無忌擔任司空一職
。在唐朝時期,司空是正一品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