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北伐受挫后為什么就再也不進攻了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16 05:11:02
朱元璋北伐受挫后為什么就再也不進攻了
你們知道朱元璋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朱元璋稱帝之后
,為了避免重蹈元朝滅亡的覆轍
,在位期間努力恢復國內生產
,嚴懲貪官污吏
,正確處理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
,使得其統(tǒng)治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大盛世
,史稱“洪武之治”
。在這一背景之下
,朱元璋與北方蒙古各部落的民族關系思想一共經過了三個過程
,分別為戰(zhàn)、守
、戰(zhàn)
。最終與蒙古各族形成了兵戈對立之局面。

我們知道
,在朱元璋稱帝之后
,對前元勢力采取的是乘勝追擊的思想,當然了,這一思想的形成是有原因的
。一來元順帝雖然敗退
,但是其殘余勢力依然很強大,關于這一點在《明史紀事本末》中就有明確的記載:
“引弓之士
,不下百萬眾也;舊附么部落
,不下數千里。資裝銷仗
,尚賴而用也
,駝馬牛羊,尚全而有也”
。
所以如果朱元璋不乘勝追擊的話
,一旦元順帝糾結兵馬對明軍實行反撲,那么朱元璋一手建立起來的大明帝國將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
此外
,蒙古各部落對于新建立起來的明朝充滿著仇恨,經常南下襲擾明朝邊境
,一直希望重新奪回政權
,對明帝國造成了較大程度上的威脅。于是朱元璋認為應該要趁著明朝建立之初
,明軍將帥依然保持著旺盛的戰(zhàn)斗意志和強烈的進取之心
,乘勝追擊,徹底消滅前元殘余力量
,從而實現“定天下于一”的夢想
。用戰(zhàn)爭的方式來實現全國的統(tǒng)一,所以朱元璋便對蒙古發(fā)動了一系列的軍事進攻
。
比如在洪武二年六月
,朱元璋就命令常遇春和李文忠率領著一萬騎兵和八萬步兵,直搗元順帝的老巢開平
,戰(zhàn)事僅僅進行了兩個月便大敗元軍
,擊碎了元順帝企圖復國的夢想。
洪武三年正月
,朱元璋又派徐達為征虜大將軍
,李文忠為左副將軍,兵分兩路進攻
,同年五月的時候攻克應昌
。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再次派大將徐達為征虜大將軍
,與李文忠
、馮勝、湯和、藍玉等人兵分三路北伐
,為穩(wěn)重起見
,朱元璋撥大軍十五萬,在臨行前一再告誡徐達等人不可輕敵
。
但是由于糧餉運輸困難
,加上對敵人過于輕視,結果在嶺北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
,明軍損失慘重
。雖然朱元璋在臨行前明確說到不可輕敵,但事已至此
,朱元璋只能想其他辦法來彌補此戰(zhàn)的損失
。不過這也使朱元璋明確的意識到,在草原地區(qū)作戰(zhàn)
,明軍在蒙古騎兵面前是占不到任何優(yōu)勢的
。這個時候,朱元璋開始對蒙古各部的思想發(fā)生轉變
,即由戰(zhàn)略進攻轉為戰(zhàn)略防守
。
朱元璋暫時先放棄統(tǒng)一蒙古的打算,開始采取防守策略
。但是這里我們注意了
,朱元璋的這種“固守”的思想,并非是消極狀態(tài)下的防御或者是被動的等待而已
,而是“來則御之,去則勿追”(選自《明太祖實錄》)
。
所謂的“來則御之”
,其實就是在蒙古人南下襲擾明朝邊境的時候采取相應的防御措施,伺機打擊
。為此
,朱元璋一方面下令讓將領們“嚴為之各”、“眾至邊上
,常存戒也
,雖不見敵,常若臨敵
,則不至有失矣”
。另一方面,則是做好堅壁清野工作
,不要讓這些蒙古貴族有機可乘
。而所謂“去則勿追”,則是認為,當敵軍撤退以后
,我們應該不要去追
,只要守住相應關隘即可。
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
,朱元璋之所以采取固守的方式
,并不是出于國力情況下的考慮,而是出于戰(zhàn)略意義上的考慮
。因為即便是到了洪武二十一年明朝國力更加強大之后
,朱元璋仍然再三重申堅守備御的策略,同時還提出了因制防守的八點意見:
“一曰守邊之將撫軍以恩;二曰邊境城隍務宜高深;三曰修筑城池茸理以漸;四曰操練軍士習于閑暇;五曰軍士頓舍勤于點視;六曰體念軍士毋得加害;七曰事機之會同僚盡心;八曰沿海衛(wèi)所嚴于保障;凡八條頒之
,將士永為遵守”(選自《明太祖實錄》)
所以由此可見
,朱元璋的防御方式確實是積極的,并不是所謂的消極防御
,這種以退為進的政策主要還是為了爭取到更大的主動權
。
當然了,對于朱元璋的這種固守思想的形成
,我們一般認為是基于對當時明朝初年的政治
、經濟和軍事等國情認真分析之后才做出的決定。從政治的角度來看
,退居到草原上的蒙古貴族仍然有恢復中原統(tǒng)治的野心和強烈的愿望
。此外,在明朝建立之初
,天下人心并未全部都歸附新朝
,全國也尚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統(tǒng)一,所以此時集中精力來處理內政才是朱元璋最亟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
從經濟角度來看
,明朝建立伊始,經濟狀況不容樂觀
,這是導致朱元璋采取固守思想的外部原因
。元朝末年,全國各地農民起義的爆發(fā)以及后來長期的戰(zhàn)亂
,對社會生產和農民的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遭遇了連年的戰(zhàn)火,使得國內經濟一時難以恢復;此外
,朱元璋也意識到將士們這些年疲于征戰(zhàn)
,百姓生活十分困難,所以朱元璋便開始準備休養(yǎng)生息
。
從軍事角度來看
,嶺北之戰(zhàn)的失敗實際上是刺激朱元璋做出臨時性決定的主要原因
。因為元朝的統(tǒng)治者在退居到草原之后,元順帝和擴廓帖木兒等又開始組織起來
,他們雖然從中原戰(zhàn)敗
,但是草原上的軍事力量并沒有全部消亡,相反
,他們的騎兵還非常的驍勇善戰(zhàn)
,所以明軍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戰(zhàn)勝它們。朱元璋為此也很有自知之明
,他說:
“我朝自迂東至于甘肅
,東西六千余里,可戰(zhàn)之馬僅得十萬
,京師
、河南、山東王處馬雖有之
,若欲赴戰(zhàn)
,擇難收集。茍事勢警急
,北平外馬悉數不過二萬
,若逢十萬之騎,雖古之將亦難于野戰(zhàn)
。所以必欲知己
,算我馬數,如是縱有步軍
,但可夾馬助聲勢
,若欲追北擒寇,則不能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粲帽皇溃笓]諸將未嘗敗北
,致傷軍去
。正欲養(yǎng)銳"觀胡變
,夫何諸將日請深入沙漠
,不免疲兵于和林,此蓋輕信無謀
,從致傷生數萬”
。
所以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朱元璋是在意識到敵強我弱的情況下
,選擇揚長避短
,實行戰(zhàn)略性防御的
。那朱元璋具體是怎樣做的呢?
為了實現固守的思想,朱元璋主要采取了以下三個措施:
第一
,設險固守
。朱元璋在“修武備,謹邊防”的思想指導下
,強調“古者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在北部邊防地區(qū)建立了衛(wèi)所等軍事據點,由軍政統(tǒng)一的八大都司領導
。這樣一來
,明朝初期的北部邊防便形成了“數千里聲勢聯絡”的犄角相依的之勢,衛(wèi)所和堡寨構成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
第二
,實施“移民屯田”。朱元璋經歷過長時間的戰(zhàn)爭才建立了大明帝國
,他深知一套完整的后勤保障系統(tǒng)對于邊防建設的重要性
,在他看來,想要戍好邊
,吃飽飯才是首要的
。然而明朝初期的后勤物資的最大弊端,糧餉物資得從內地轉運之后才能到達
,勞民傷財
,必定不是長久之計。朱元璋認為
,想要解決這一問題
,其最好的辦法就是要開展屯田戍邊的方式,并且認為這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無事則耕
,有事則戰(zhàn),兵得所養(yǎng)
,而民力不勞”
。因此朱元璋也常說他不花一分錢就養(yǎng)了百萬兵!但如果你熟悉明朝的兵役制度的話,你就會知道
,朱元璋此舉實際上和明朝時期的“府兵制度”是如出一轍的
。在洪武二十年以后,在北部邊防基本穩(wěn)定的基礎上
,便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屯田運動
。
第三,實行諸王守邊
。朱元璋在吸取了宋元兩國滅亡的經驗教訓時
,認為他們之所以滅亡是由于邊防地區(qū)缺少宗室的拱衛(wèi)
,在敵軍來犯之時,孤立無援
,所以便最終走向了滅亡
。
在朱元璋看來,如果不是自己的親族子弟就不能夠去鎮(zhèn)守邊關
,所以他便沿著長城內外
,選擇其中險要之地封給了自己的幾個兒子,授予他們親王的頭銜和相應的藩地
,試圖讓他們?yōu)榇竺鞯蹏谰面?zhèn)守邊關
。
實事求是的說,這種以諸王來鎮(zhèn)守邊關的政策
,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北部邊防
,抵御了蒙古貴族的南下,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權力“外漏”
。正如《明太祖實錄》中說的那樣:“天下之大
,必建藩屏,上衛(wèi)國家
,下安生民”
。可以說
,朱元璋所構建的這一套邊防體系
,對于他的后繼者來說可謂是意義深遠。不過這種方式
,也將在他的第四子朱棣時期得到進一步改變
。但這是后話了!
綜上所述,朱元璋作為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
,一方面要立足于國家現實
,在對明蒙雙方實力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采取“固守”的指導思想,果斷的采取防御的方式
。當然了
,這種方式其實是在培植自己的實力,靜觀其變
,伺機而動
,這實際上是朱元璋的明智之舉。
另外一方面
,朱元璋提出“守備為本”的思想
,是在預先對明朝的綜合國力以及邊防實力進行綜合考量之后才給出的結果
,并非是心血來潮
。而這也成為了明朝的歷代統(tǒng)治者和大臣們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指導思想
。
?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北伐,10萬精銳部隊為何全軍覆沒?
公元1409年
,稱帝之后
,開始了第一次北伐。由于手下的大將十分匱乏
,當時
,能用的大將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
,丘福率領10余萬軍隊北上
。朱棣對這次北伐的期望非常高,但是幾個月之后
,北伐大軍戰(zhàn)敗的消息傳來
。10萬北伐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這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慘敗
。那么
,10萬精銳部隊為何會全軍覆沒呢?
在捕魚兒海大戰(zhàn)之后
,北元政權土崩瓦解
。曾經強大的北元分裂成了瓦剌、韃靼等多個部落
,但這些部落仍舊與明朝為敵
。為了抵御北方游牧部落南下,朱元璋在北方邊境上冊封了好幾位藩王
,朱棣就是其中之一
。燕王朱棣坐鎮(zhèn)北平,可以指揮7萬軍隊
。在朱元璋去世之后
,皇孫繼承了皇位。燕王朱棣非常的不服氣
,隨后發(fā)動了叛亂
,也就是著名的難之役。經過3年的戰(zhàn)爭
,朱棣攻入了南京城
,自己成為了。
在靖
難之役中
,
、和是的三大名將
。其中,張玉擅長出謀劃策
,但張玉英年早逝
。朱能善于沖鋒陷陣,但是智謀不足
。至于丘福
,則是兩個特點都有,但都不出色
。在朱棣率領軍隊南下之后
,北方的游牧部落又開始蠢蠢欲動,不斷的進攻北部州縣
。但是由于剛剛打了3年的戰(zhàn)爭
,明朝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北伐。因此直到朱棣稱帝的第9年
,才命令丘福率領10余萬大軍北伐
。其實,丘福適合做將領
,但根本不是帥才
。
由于朱棣是造反成為了皇帝,對朝中官員并不信任
。他只相信自己的老部下
,而當時老部下中就剩下丘福。在十分無奈的情況下
,只能派遣丘福率兵出征
。在明朝建立的前期,明朝軍隊的戰(zhàn)斗力還是非常強悍的
。北方游牧部落根本不敢也沒有能力與明軍進行大決戰(zhàn)
,但草原部落也有高人,一個大坑等著丘福
。俘虜交代了蒙古軍隊的具 *** 置
,丘福認為機不可失,在自己不了解實際情況的條件下
,率領10余萬軍隊上路了
。
在北上的過程中,曾經遭遇了兩次蒙古軍隊的阻擊
,但是都被明朝軍隊輕松擊敗
。這是標準的誘敵深入,與此同時,蒙古軍服切斷了明軍的后勤補給線
。在長途奔波了4天之后
,10余萬疲憊不堪的明朝軍隊遭到了蒙古軍隊的伏擊。這是一次以逸待勞的戰(zhàn)役
,明朝軍隊疲憊不堪,而且根本沒有機
會展開戰(zhàn)斗陣型
。結果10余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最后逃回境內的敗兵還不到2000人。這是稱帝之后的第一次慘敗
,也是明朝建國之后的第一次慘敗
。
這次戰(zhàn)役說明了很多問題,首先是用人不當
,朱棣任用為統(tǒng)帥是一個錯誤
。在時期,
、等名將就算戰(zhàn)敗撤退
,也能夠與打成平手。第二就是明朝軍隊的戰(zhàn)斗力問題
,進入朱棣時期
,明朝軍隊的戰(zhàn)斗力明顯不如朱元璋時期。由于朝中實在沒有能夠使用的大將
,朱棣決定御駕親征
。為了進行北伐,朱棣率領了50余萬軍隊
。認真的說
,完全沒有必要動用這么多的軍隊。當年
,徐達率領5萬軍隊就敢北上
,朱棣的行為明顯是好大喜功。
?揭秘: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為何全都無功而返?
六次北伐為何全都無功而返呢? >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
。 六出祁山北伐未果
,常使英雄扼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北伐不能成功呢
?> 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南征易
、北伐難的現象。從古至今
,南征成功的案例無數
,但北伐成功大約只有兩次:一次是朱元璋對蒙元勢力的北伐,一次是國民 *** 的北伐
。> 的北伐之所以不成功
,從《三國演義》上看,各次有各次的具體原因
。第一次是因為馬謖失街亭
,被司馬懿抄了后路;第二次是因為軍糧接濟不上
;第三次是因為聽到張苞去世
,諸葛亮因傷悲而生病
,不得已撤軍
;第四次是魏國使用反間計,茍安散布謠言
,后主劉禪下詔回兵
;第五次是李嚴因運糧出現問題
,矯詔班師。第六次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由楊儀代理統(tǒng)帥
,撤回西川。> 《三國演義》寫得很精彩
,每次北伐失敗的原因都各不相同
,但事實上,蜀漢每次北伐面臨的困難幾乎都是相同的
。蜀軍的困難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個是運糧問題
。蜀道艱險,運輸困難
,蜀軍因此打不起持久戰(zhàn)
,且容易被對方截斷糧道。打到最后
,戰(zhàn)爭基本上就演變成了劫糧戰(zhàn)
。另一個是敵軍堅守不戰(zhàn)
。開始魏軍還存在一定的主動出擊和盲目追擊行為,到后來司馬懿堅守不戰(zhàn)
,蜀軍幾乎沒有機會在野戰(zhàn)中殲敵
,因而無計可施。>> 第一個困難
,諸葛亮實際上已經基本解決了
。他采取了三個辦法:一是發(fā)明了木牛流馬,節(jié)省了人力
,提高了運輸效率
,緩解了運力不足的問題;二是采取取之于敵的辦法
,赴隴西割麥
,補充糧草
;三是在長期對壘中
,實行軍隊屯田,進一步減少了運糧壓力
。但對魏軍堅守不戰(zhàn)的問題似乎一直沒有解決
,以至于蜀軍長期駐屯于魏蜀邊界地區(qū),直到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把一場北伐打成了持久戰(zhàn)
。> 陳壽把北伐不成的主要原因歸結于諸葛亮的能力,認為安邦治國是諸葛亮的長處
,而用兵打仗的軍事才能不足
。并且指出,諸葛亮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統(tǒng)一天下
,所以用兵不止
,不客氣地說叫窮兵黷武。而后人對六出祁山乃至諸葛亮的評價方面大約都沒有超出陳壽的窠臼
。> 如果諸葛亮真像陳壽所說那樣
,那么當年劉備的「三顧茅廬」又怎樣解釋呢?> 在東漢末年
,軍閥混戰(zhàn)的年代里
,所謂的人才首先就是軍事人才,其類型可能各不相同
,或野戰(zhàn)型
,或參謀型,但其價值是一樣的
。諸葛亮與關張趙黃馬相對照
,肯定是參謀型軍事人才
。對于當年胸有大志卻沒有地盤的劉備來說,諸葛亮不但給他提交了一份東聯孫權
,北抗曹操
,西距荊益的遠景規(guī)劃,而且也是這個規(guī)劃的具體實施者
,所以諸葛亮必定暢曉軍事
。并且在規(guī)劃的實施過程中,諸葛亮也得到了劉備的認可
,被拜為軍師將軍
,劉備曾對關羽、張飛說
,我的諸葛亮
,如魚得水。>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應該與小說和民間傳說基本相符
。北伐雖然沒有成功
,但諸葛亮也把司馬懿打得焦頭爛額。五丈原退兵后
,司馬懿見到諸葛亮一路上的營壘
,也稱贊諸葛亮是天下奇才。> 那么為什么蜀漢擁有優(yōu)秀的軍事人才
,但卻不能戰(zhàn)勝曹魏呢
?> 當然,曹魏占據中原
,擁有政治
、文化、人口方面的優(yōu)勢
,從綜合國力上講魏國強于蜀國
。但戰(zhàn)爭的勝負往往并不取決于綜合國力,影響戰(zhàn)爭的因素其實很多
。>
諸葛亮北伐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第一 ,最佳的北伐機遇期已經錯過。 > 三國這段歷史是分為兩個時期的
,前期是漢末
,后期是三國。> 東漢末年
,漢室衰微
,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
。十常侍
、董卓
、李傕、郭汜
、曹操輪流把持朝政
。在漢武帝推行的儒家孝義思想的影響下,劉氏家族還有著相當社會影響力
,篡權者承擔著天下人共誅之的道德風險
。>> 就連集文治武功于一身的曹操,雖然都做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程度
,但到死也只不過落了個大漢丞相稱號
,而不敢公然篡位。即使這樣
,曹操還要面對著「名為漢相
,實為漢賊」的社會輿論的指責,隨時提防各種相聲討和暗殺
。> 改變正統(tǒng)的代價著實不小
。那時,確切地說
,是說從董卓入朝到赤壁大戰(zhàn)前后這段時期
,應該說是興復漢室的最佳機遇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上В敃r劉備沒有這個能力
。> 等劉備占據了西蜀
,有了人馬,有了地盤
,平定了南方孟獲
,可以抽身北伐的時候,魏國已經經歷了十幾年的休養(yǎng)生息
,人民生活安定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有德者居之
,無德者失之」,新上臺的統(tǒng)治者也在不停地對民眾進行這樣的思想灌輸
,人們對曹氏集團政權的合法性也在逐漸認可
。這時,興復漢室的口號雖然掛在北伐者的嘴邊
,但這個曾經讓很多英雄豪杰熱血沸騰的理想已經在人們心目中漸漸淡化了
。> 北伐最終甚至淪為類似春秋時期的不義之戰(zhàn)
。無怪乎我們常說機遇稍縱即逝,挑戰(zhàn)不請自來
。>
第二,后主劉禪對北伐持消極態(tài)度。 > 從《出師表》中諸葛亮「臨表涕零」的言語中
,可以看出劉禪是并不積極支持北伐
。而且從《三國演義》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南征,還是北伐劉禪都持消極態(tài)度
。諸葛亮南征時
,后主說「東有孫權、北有曹丕
,今相父棄朕而去
,倘吳、魏攻來攻
,如之奈何
?」諸葛亮北伐時,后主說:「相父南征
,遠涉艱難
;方始回都,坐未安席
,今又欲北征
,恐勞神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gt; 劉禪面對諸葛亮的出兵
,總提出些很幼稚的問題,讓不明真相的人真以為劉阿斗是扶不起來的人
。其實
,與其說劉禪不愿證諸葛亮出兵,不如說他不愿意讓諸葛亮帶兵
。> 在當年那個毫無政治文明的年代里
,兵權決定一切。特別是蜀漢后期有
,臣強主弱
,諸葛亮總攬國家大事,劉禪隨時面臨被廢的可能
。他對諸葛亮言聽計從
,一口一個相父的背后是對諸葛亮深深的恐懼。> 劉備臨終前曾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幫定國
,終成大事
。若嗣子可輔,則輔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王」
。其實等于是在告訴劉禪,這個身穿鶴氅
,手搖羽扇的人
,隨時可以罷黜自己,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
。劉禪也應該知道
,當年曹丕趁劉備新喪,自己即位不久的時機
,糾集孫權五路伐蜀
。在大家焦急萬分的時候,諸葛亮已于自己的相府中退去了四路人馬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哉f諸葛亮的個人行為已經凌駕于國家之上了。> 因此
,劉禪終日擔心的并不是魏國的進攻
,而是諸葛亮對軍隊的控制,他唯一能做的只有韜光養(yǎng)晦
,裝傻充愣
。蜀國的群臣對此也是心知肚明,譙周在劉禪的支持下
,每次出征
,總以天象為依據勸諸葛亮罷兵
,后主的消極態(tài)度對北伐起到了重要的牽制作用
。>
第三,諸葛亮出于自保心理,把北伐當成避禍手段。 > 在臣強主弱的政治格局下,諸葛亮的日子也不好過
。當年劉備曾就立儲問題征求過諸葛亮的意見
,諸葛亮以「此家事也,問關張可矣」作答
,采取了一種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
,雖然巧妙地避開了當時的政治斗爭,但在這種「大是大非」問題上并沒有站出來支持劉禪
,這點劉禪明白
,諸葛亮當然也明白
。劉禪繼位后,諸葛亮實際上相當被動
。永安托孤時
,劉備的話語,劉禪會做怎樣的理解
,諸葛亮當然也清楚
。> 如果劉禪一旦把自己當成威脅,那自己隨時也有可能面臨殺身之禍
。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無,最安全的辦法無疑是手握重兵
,當然還要有一個前提
,就是諸葛亮不想或不去篡權。這點我們應該相信
,因為世界上總應該有些美好的東西存在的
,即使在殘酷的政治斗爭當中。> 諸葛亮或為報當年劉備的三顧之恩
,或根本不恥于干些王莽
、曹操之流的勾當,所以他沒有廢掉劉禪
,而是采取了避禍軍中的辦法自保
。當年,他也是這樣教公子劉琦遠走夏口逃避后母迫害的
。而在諸葛亮死后
,深得諸葛亮真?zhèn)鞯慕S接著采取這個辦法進行九伐中原和屯田沓中的。> 當完全可派一位將軍南征時
,諸葛亮要親征
,南征過后,就是接連不斷的北伐
。而且總是一遍一遍地復出祁山
。兵貴速,不貴久
,對于熟讀兵書的諸葛亮來說不會不知道
,而且總是在一個方向用兵,也不符合「奇正用兵」的軍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