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先生為什么要把諸葛亮推給劉備水鏡先生是怎么評價諸葛亮的
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硭R先生是怎么評價諸葛亮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劉備寄居在劉表處的時候
,士兵不過幾千人
,武將不過關(guān)羽、張飛
、趙云
,處境是非常窘迫的。雖說劉表收留了劉備
,但是對劉備卻有著猜忌之心。劉表讓劉備駐扎在新野也是為了想利用劉備抵抗曹操的進攻
。劉備在得到喘息之機后
,還是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他利用這一段難得的休整機會
,整訓(xùn)部隊
,總結(jié)經(jīng)驗。他認(rèn)為
,自己的團隊急需收羅人才
。他想利用荊州人杰地靈的優(yōu)勢
,探訪人才
,壯大自己的團隊。

但是
,劉備個人是有欠缺的
。他的軍事能力不如他的軍事能力
。他可以提拔將領(lǐng)于士卒之中
,知人善任,效命疆場
。可是卻難以找到超卓的軍師人才
。軍師人才的短缺
,成為他的團隊的致命缺點。這使得他根本找不到打入荊州士人圈子的辦法
,更不要說搜尋人才了。
首先分析司馬徽推薦諸葛亮給劉備
。
他在遇到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時候
,說出了自己的苦衷。司馬徽指出他團隊的缺點
,并且向他推薦了臥龍、鳳雛兩人
,說兩人得一
,可安天下
。而當(dāng)劉備想再詳問兩人底細(xì)的時候
,司馬徽卻故意賣關(guān)子,不再明說了
。
從此之后,尋訪臥龍、鳳雛兩人
,成了劉備的中心任務(wù)
。在徐庶走時
,也向劉備推薦了臥龍
、鳳雛。說出了臥龍就是諸葛亮
,鳳雛就是龐統(tǒng)。這樣一來
,劉備就有了目標(biāo)
。
司馬徽一直也在關(guān)心著諸葛亮的前途。他向劉備推薦了臥龍
、鳳雛,并故意賣關(guān)子讓劉備去探訪
,以抬高諸葛亮的身價
。可他也怕弓拉得太滿
,耽誤了諸葛亮的前程
。所以
,在徐庶走后
,他又專門來到劉備處探聽消息
。
當(dāng)他獲悉劉備已經(jīng)知道臥龍就是諸葛亮的時候,他已經(jīng)明了后面的要發(fā)生的事情
。他在劉備處再次為諸葛亮抬高身價。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
,而司馬徽則將他比作姜子牙和張良
。在司馬徽臨走之時,仰天大笑
,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惜哉!”
其次分析司馬徽或早已料定
,劉備諸葛亮一拍即合。
司馬徽這個舉動十分有趣
。首先說說他的仰天大笑
。司馬徽是以在野的隱士自居,他不愿意過問世事
。但是,他屬于荊州的士人圈子的一員
,對天下的形勢也很關(guān)心
。他同情劉備,在感情上與劉備相接近
,想要為他排憂解難。
而劉備最大的難題
,就是團隊人才的問題
。他向劉備推薦臥龍,當(dāng)知道劉備已經(jīng)知道臥龍是諸葛亮的時候
,他心中的一塊石頭落地,如釋重負(fù)
。當(dāng)此時
,為了劉備遇賢臣
,諸葛亮遇明主
,自己如自己所愿轉(zhuǎn)動了歷史的車輪,豈能不仰天大笑
。
再說司馬徽說的那句,臥龍雖得其主
。從這一句話里
,我們就能夠知道了司馬徽認(rèn)定,諸葛亮一定會出山輔佐劉備
。司馬徽能夠得出這個結(jié)論,也是從他的觀察判斷得出的結(jié)論
。
諸葛亮也是荊州士人圈子里的一員
,他的姐夫是蒯琪,蒯家是劉表的重臣
。但是諸葛亮卻隱居鄉(xiāng)野
。這表明了諸葛亮的態(tài)度,他不屑投靠劉表。如果說諸葛亮沒有出仕之志
,他又以管仲樂毅自比
,心懷匡扶天下之志
。這一切
,都說明諸葛亮在尋找自己真正的主公。
司馬徽和諸葛亮相交很深
,他知道諸葛亮是持法家治國之道。而劉表崇尚空談
,曹操偏持儒道
,江東與劉表世仇,劉璋
、張魯更不足道。這樣一來
,最適合諸葛亮的主人就是也同樣崇尚法家的劉備了
。
而與曹操、劉表不同
,劉備這個時候沒有出類拔萃的治世文臣,思賢如渴
。如果能夠得到諸葛亮的輔佐
,劉備的團隊就彌補了文臣太弱的缺陷
。同時,有了諸葛亮的加入
,也會打開荊襄的人才圈子
,為劉備招攬收羅人才,擴充自己的勢力
,為下一步控制荊襄為基業(yè)做準(zhǔn)備。
因此
,劉備對諸葛亮是勢在必得
。兩人脾氣相投,理念一致
,當(dāng)然會一拍即合
。而且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他自恃才能
,不在乎劉備兵微將寡,勢力衰微
。這正好能夠讓他一展身手
,顯示才能。因此
,司馬徽才會說,諸葛亮得主
,也就是看到了兩人必然會成為君臣
。
再次分析司馬徽還有一句,那就是諸葛亮不得其時
。這句話是以當(dāng)時的天下形勢說的,是符合當(dāng)時的客觀情況的
。
在劉備尋訪諸葛亮的這段時間里
,曹操在北方對袁氏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進入了收尾階段
。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大局已定
,下一步肯定要向南方用兵。而東吳也緊鑼密鼓的開始了它的戰(zhàn)略進程
,要全據(jù)長江,對荊襄用兵
。在這段時間里
,孫權(quán)已經(jīng)在對荊襄的戰(zhàn)爭中慢慢取得了優(yōu)勢。
相比他們
,劉備到這個時候還沒有一塊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實力太小
,根本就無力和他們相抗衡
。如果諸葛亮一旦成為劉備的下屬,這些難題馬上就要成為他需要面對的
。
因此
,實力的懸殊,是不爭的事實
,這不是短時間能夠扭轉(zhuǎn)的。司馬徽完全知道
,就算是諸葛亮出山
,也很難達(dá)成他們君臣匡扶漢室,統(tǒng)一天下的目的
。
首先曹操已經(jīng)統(tǒng)一北方,他挾天子以令諸侯
,占有軍師上的主動
。而曹操的軍事能力很強,手下謀士團實力雄厚
,占據(jù)的地盤最大、最富庶
,這使得曹操成為當(dāng)時最強大的勢力
。僅僅一個曹操,劉備就很難對付
。劉備也自知自己不是曹操的對手。
再加上一個野心勃勃的東吳
。這都使得諸葛亮雖然有管仲樂毅之才
,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這個統(tǒng)一天下的巨大戰(zhàn)略任務(wù)
,是極難實現(xiàn)的。因此
,司馬徽才會說,諸葛亮不得其時
。哪怕劉備的實力能夠和曹操孫權(quán)相比不那么懸殊
,諸葛亮的才能也會施展得更好一些
。
不過
,雖然最終諸葛亮沒有達(dá)成他和劉備的心愿
。但是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
,他們從一支寄人籬下的弱小勢力
,終于成長為三分天下的國家
。雖然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但是三顧茅廬的佳話流傳到了現(xiàn)在
,大家為他們君臣的誠意所感動
,也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而感動
。
當(dāng)年水鏡先生為何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而不是司馬懿?
東漢末年
,天下動蕩不安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這一時期也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人才
。例如善謀者司馬懿、諸葛亮等
,擅戰(zhàn)者趙云關(guān)羽等
。
最終,在群雄斗爭下天下一分為三
,分屬魏蜀吳。在擅謀者中
,大家可能最欣賞的是諸葛亮
,奇謀妙計讓白手起家的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quán)。但從諸葛亮六出祁山無果來看
,司馬懿的謀略更勝一籌。
既然如此
,為何當(dāng)初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舉薦人才時
,不推薦自己的侄子司馬懿
,而是推薦了諸葛亮
?其中又暗藏了什么深意呢?
劉備曾落荒而逃時有幸于深山中見到水鏡先生
,得此良機
,劉備自然要討教一番。言談之下
,以識人著稱的水鏡先生推薦了“臥龍”
,期間對司馬懿只字不提,這是為什么呢
?
其中有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面我們就逐一來看看吧
。
很多人都認(rèn)為司馬徽不提侄子司馬懿
,是礙于兩人之間的親戚關(guān)系,但是關(guān)于“親戚關(guān)系”也有三種說法
。
第一種是認(rèn)為司馬徽與司馬懿并沒什么交集,雖有著親戚關(guān)系
,但是卻并無往來
。兩人雖同姓司馬
,但是出身卻有很大的差別
。
司馬懿的族人世代生活于河內(nèi),一直以來都有著較高的威望
,到了東漢時期
,司馬懿的父親所擔(dān)任的官位比曹操還要高
。
相比之下
,司馬徽就沒這么多榮耀了,出身地與司馬懿隔了150多公里
。正因為沒有交集,司馬徽又怎會去推薦自己都不熟悉的司馬懿呢
?如果以后出了什么差池
,那他自己的名聲就難以保全了。
第二種說法正好相反
,甚至偏向于“陰謀論”了。正因為司馬懿是他的侄兒
,他才沒有向劉備舉薦
。
當(dāng)時劉備勢力弱小,善于識人的司馬徽也深知劉備的才能無法與曹操相比。雖然為人仁義
,但是要奪得天下卻不能靠這仁義心腸
。因此
,他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將司馬懿留給了更有才能的曹操
。
將來司馬懿在曹氏陣營得到重用,那么司馬徽臉上也有光彩
。對于以上這兩種說法
,大家覺得哪一種更為合理呢?
第三種說法
,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是“擇人以才”,只要有才能就能夠被推薦
,一般是不會去避諱與自己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
。不過,水鏡先生畢竟是受世人尊敬的人
,肯定會考慮到這一點。
如果一開始就向劉備推薦自己家族的人
,那很可能會被劉備認(rèn)為是在顯擺家族的實力
。就算司馬懿是個優(yōu)秀的人才,也可能會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傳出閑話
。
所以綜合考慮
,司馬徽便索性對司馬懿只字不提。以上這三種說法
,大家更傾向于哪一種呢
?
此外,也有說法認(rèn)為是當(dāng)時劉備的水平太弱
,僅是新野的一個小縣官
。而當(dāng)時的司馬懿,其父親司馬防在朝中擔(dān)任要職
,位高權(quán)重
。
另外,在當(dāng)時司馬家族是名門望族
,就算水鏡先生有心想推薦司馬懿給劉備,只怕司馬懿不肯屈就啊
。要知道當(dāng)時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時
,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三顧茅廬才打動了諸葛亮
,請得他出山
。
所以劉備想要招攬司馬懿,那就更是難上加難
。既然如此,司馬徽就不觸及這個毫無意義的話題
。甚至說出來還會打擊到劉備的自尊心
,索性就對世家大族出生的司馬懿閉口不談
。
還有一種說法認(rèn)為水鏡先生太過智慧
,他深知諸葛亮與龐統(tǒng)的才能。所以在劉備求賢之時
,便提到了這兩個人的大名
,有意讓劉備前去招攬
。
若是諸葛亮等人也加入曹氏陣營的話
,那么司馬懿的處境就很困難了,面臨的競爭對手太多
。另外,當(dāng)水鏡先生自己加入曹氏陣營時
,也不用擔(dān)心諸葛亮?xí)种谱∷牟湃A
。
這個說法總結(jié)下來,可以說是水鏡先生為了個人利益
,以及司馬家族利益而考慮出的結(jié)果
,也是遵循了人們常說的利益最大化原則。
不過遺憾的是
,水鏡先生并沒有在曹氏陣營中展現(xiàn)出多大的才華
,因為他死得太早了。不過水鏡先生“識人”的本領(lǐng)還是流傳了下來
,受到后人贊賞。
除此之外
,還有一個說法是關(guān)乎水鏡先生自己名聲的
。在《三國演義》之中,水鏡先生不好名利。但是在其他史料中
,水鏡先生就不是這么個形象了。
眾所周知
,水鏡先生是一位名士
,在當(dāng)時頗有名氣,不可不看重名利
。如果他舉薦了同一家族的司馬懿
,就有推薦親戚的嫌隙
,被人們認(rèn)為有私心。
如果推薦諸葛亮或者是龐統(tǒng)
,幫助劉備奪得天下的話。那么水鏡先生自己的名聲也會更大
,善于識人的威名也更廣
。另外也更好的展現(xiàn)了他無私的一面。
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既然如此,水鏡先生為何還要去舉薦司馬懿呢
?
司馬徽之所以被人們稱為“水鏡先生”
,正是因為他的心如明鏡一般,對任何事物都看得很透徹
。這不僅是在識人方面,對事同樣如此
。
當(dāng)初遇到劉備之時
,就看出劉備渴望賢才,同時他也看透了劉備打著“復(fù)興漢室”的旗號是無望的
,所以他才沒有推薦司馬懿給劉備,而是推薦了諸葛亮
。
諸葛亮也是有大才的
,把他推薦給劉備,若是能有大成就
,則說明他識人精準(zhǔn)。相反,要是沒有多大成就
,則怪劉備扶不起
,連諸葛亮這么有才的人都出馬了,卻仍是無用
。
另外,在司馬懿加入了曹氏陣營之后
,曹操察覺出了司馬懿的志向在于天下
,但是卻善于藏匿,有著極深的城府
。
如果水鏡先生將司馬懿推薦給劉備,而司馬懿又不愿
。同時
,因司馬懿志在天下,更會引起劉備的擔(dān)憂
,恐會對其痛下殺手。
水鏡先生說諸葛亮“得其主而不得其時
諸葛亮出山時
,水鏡先生說?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時?
,那么這個水鏡先生又是誰?他為何會做出這樣的評價
?三國里面,水鏡先生是看的最透徹的
,儼然就是天龍八部里掃地僧般的存在
,他認(rèn)為亂世之中名利皆為虛妄,夢一場空一場
,拿得起放得下。相傳水鏡先生和諸葛亮是師徒關(guān)系
,水鏡先生名為司馬徽
,字德操,潁川陽翟人
,為人清高拔俗,尤其是有知人論世
、鑒別人才的才能
,受到龐統(tǒng)
、諸葛亮、徐庶等人的敬重
。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這個人物其實類似看透一切,甚至是能預(yù)知書中結(jié)局的人物
,在我看來有點像作者自身其中一樣
,他之所以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也得分兩個方面來看
。
雖得其主得劉備
諸葛亮自比管仲,抱負(fù)遠(yuǎn)大
,希望能擁有一個可以展現(xiàn)自己的舞臺
,施展才華,力挽狂瀾
,但是卻一直在山野間做個村夫
,后來劉備在和水鏡先生交談的過程中
,想要邀請他輔佐自己,奈何水鏡先生說自己乃是個山野閑散之人
,不堪世用。
之后并推薦諸葛亮
,說他的本領(lǐng)超過管仲
、樂毅、有姜子牙和張子房的本事
,這才有了劉備?三顧茅廬?
,最終打動了諸葛亮
,此后一直追隨劉備
,為他出謀劃策。確實
,劉備對諸葛亮非常信任,很多事都是由諸葛亮決定的
,他幫助劉備從一個小勢力逐漸發(fā)展到三足鼎立
,為劉備建立蜀漢基業(yè)立下汗馬功勞。同時諸葛亮治國的才能也得到發(fā)揮
,治理蜀地
、平定南蠻,凡事親力親為
,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直到劉備去世,白帝城托孤
,甚至說出了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想法
,不論真假
,但這也算是對諸葛亮的信任
,因此在選擇主公,諸葛亮毫無疑問是正確的
。
不得其時不得時勢
水鏡先生對諸葛亮的這句點評非常精準(zhǔn),可謂是開局就預(yù)言
,給出了答案
,水鏡先生說的這個?時?自然是天下時勢,此時的曹操已經(jīng)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
,而且還是占據(jù)最有優(yōu)勢的地區(qū),可以說無論哪個方面都強于劉備
,面對這樣的形勢
,早已看透一切的水鏡先生自然是能大致猜到諸葛亮的結(jié)局。
正是這句話
,仿佛給諸葛亮定格
,盡管諸葛亮神機妙算
、腹有謀略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最終還是沒有實現(xiàn)劉備復(fù)興漢室的愿望
,果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水鏡先生在推薦諸葛亮給劉備之后
,還感嘆了一句?元直欲去,自去便了
,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
意思是徐庶你去就去了
,干嘛還要將諸葛亮介紹給劉備
,縱使諸葛亮有萬般本事
,面對這樣的天下形勢,時機已過
,恐怕也無力扭轉(zhuǎn)局面,其實諸葛亮對天下形勢也看得很清楚
,只是和水鏡先生不同
,水鏡先生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
,諸葛亮則是放不下,演義中縱觀諸葛亮所作所為
,似乎都是逆天而為
,只有在火上上方谷和七星續(xù)命時感嘆天意難違,聽天由命
。
不過諸葛亮能在?不得其時?的形勢下
,走出一片天地
,能讓劉備成為三足鼎立之一也是非常不錯
,倘若能在北方戰(zhàn)局混亂時,也就是陶潛讓徐州給劉備時出山
,那時候的形勢完全是不一樣的
,此時獲得的利益應(yīng)該才是最大化
。
三國演義36回水鏡先生怎么評價諸葛亮
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是《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里面是劉備引用了水鏡先生的一句話:玄德曰:“昔水鏡先生曾為備言:‘伏龍
、鳳雛
,兩人得一
,可安天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是《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這里面水鏡先生對諸葛亮的評價就多了:徽曰:“孔明與博陵崔州平
、潁川石廣元
、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wù)于精純
,惟孔明獨觀其大略
。嘗抱膝長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進可至刺史
、郡守
。’眾問孔明之志若何
,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
、樂毅
,其才不可量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在關(guān)羽問道孔明自比管仲、樂毅是否夸大
,徽笑曰:“以吾觀之
,不當(dāng)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
。”云長問:“那二人
?”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最后,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
,不得其時
,惜哉!”言罷
,飄然而去。
水鏡先生為什么只推薦諸葛亮和龐統(tǒng)而不推薦司馬懿給劉備
想必大家對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比較熟悉吧
,這句話可謂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句名言
,乃是水鏡先生說于劉備之言,劉備后來得到臥龍鳳雛才在眾多諸侯之中三分天下
。不過很可惜這句話只是《三國演義》一家之言,正史中并沒有這句話得記載
,劉備得到臥龍鳳雛也沒有得到天下
,也沒有讓天下安定
,顯然這句話在《三國演義》中只是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人才的面子之語
。
知道這句話的始末之后難免讓人心生疑惑
,水鏡先生為什么只推薦諸葛亮和龐統(tǒng)而不推薦司馬懿給劉備?我們要知道東漢時期并沒有科舉制度
,人才若想要為官必須由當(dāng)?shù)孛亢褪兰掖笞逡约爱?dāng)?shù)貦?quán)貴推薦
,在經(jīng)過朝廷考證之后才能走向仕途,而水鏡先生則是當(dāng)時的一流名家
,由他推薦人才肯定好處多多
。諸葛亮和龐統(tǒng)確實有大才,才讓水鏡先生推薦給劉備
,雖然當(dāng)時劉備并未發(fā)跡
,可人家劉備是大漢宗親,在當(dāng)時出身決定成就
,水鏡先生為劉備推薦人才也是自然
。另外,當(dāng)時劉備不僅是大漢宗親又是心存漢室之人
,整天為了重整漢室而努力
,當(dāng)時的世家大族和名門望氏都是心存漢室,畢竟在東漢世家大族擁有一些特權(quán)
,而曹操唯才是舉顯然侵犯了這些名士的利益,劉備與曹操是對立面這些名士肯定是幫助劉備的
,水晶先生也是如此
。
此時的劉備雖然并沒有多大的實力,可劉備仁義之名
,屢戰(zhàn)屢敗的性格讓水鏡先生看到了劉備匡扶漢室的決心。劉備缺少一個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士和善于治理朝政的丞相之才
,諸葛亮和龐統(tǒng)就是這樣的人才,加上水鏡先生有心激勵劉備
,才說出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的名言
。水鏡先生只所以不推薦司馬懿是因為兩個人距離比較遠(yuǎn),或許兩人根本不認(rèn)識
。司馬懿是河南溫縣人,和東漢的首都洛陽比較近
,當(dāng)?shù)乜隙ㄊ兰掖笞鍩o數(shù)
,況且司馬懿的家族本身就是名門望族
,司馬懿沒有水鏡先生推薦依然可以走近仕途
。古代一般信息落后
,司馬懿在當(dāng)時并沒有露出其才能只有名氣,水鏡先生也許根本就不知道有司馬懿這號人物
。
有人說水鏡先生叫做司馬徽跟司馬懿只有一子之差
,也許他們是一個家族的呢,其實這樣的說法并沒有什么證據(jù)來證明
,只憑姓氏和出生地來斷定兩人是親戚關(guān)系顯然讓人難以信服。司馬懿走進仕途之時
,司馬徽已經(jīng)去世顯然兩人并沒有什么交際
,另外司馬是一個姓氏,只能說司馬徽和司馬懿乃是同宗并不相識
。我們假設(shè)水鏡先生和司馬懿是叔侄關(guān)系,司馬徽不向劉備推薦司馬懿也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