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造反,司馬睿為什么沒殺王導及滅王家滿門
瑯琊王氏是中國古代頂級門閥士族
,東晉代四大盛門“王謝袁蕭”之首
,素有“華夏首望”之譽稱
。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培養(yǎng)出了36個皇后
、36個駙馬、35個宰相(《二十四史》中有明確記載)
,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顯赫的家族。東晉就是王敦
、王導兄弟兩個扶持司馬睿衣冠南渡后建立的,王敦主外
,王導主內(nèi),形成“王與馬
,公天下”的格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牵醵卦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晉元帝司馬睿也沒有誅殺在朝的王導及王家滿門,在古代造反是滿門抄斬
,夷滅九族的十惡不赦的大罪,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王導及王家幸免于難呢
?
王敦打著“清君側(cè)”的名號從武漢殺氣騰騰殺向建康,按照常理
,皇帝肯定得把反叛的家族親人逮捕下獄,開刀問斬
,可歷史情形并非如此
,究其原因
,不外乎下面幾個原因。

1.晉元帝司馬睿在稱帝前
,還是瑯琊王時,就與王導關(guān)系密切
,十分信任王導,只是因為看著王敦及王家士族的勢力在朝廷影響太大
,才主動疏遠王導,從心里還是相信王導的人品的
。
2.司馬睿也想過借機出去王家在朝堂的影響力,連根拔起
,可是東晉是皇權(quán)和門閥士族,尤其是“王謝袁蕭”等四大盛門的影響力根深蒂固,王導在南遷士族和江東本土士族之間威望特別高
,不可能完全除去
,到時還會樹敵眾多,最重要的還會寒了其他門閥士族的心
,被其拋棄,得不償失
。
3.司馬睿不殺王導,由于文武百官
,尤其是周顗向晉元帝
,極力為其申辯王導忠誠皇室
,請求晉元帝寬恕王導,這才促使晉元帝赦免了王導及王家
。
4.司馬睿不殺王導,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
,司馬睿是由于不甘心被王氏操縱擺布
,才重用心腹劉隗、刁協(xié)
、戴淵等人,強化皇權(quán)
,削弱王氏之權(quán)。這樣激起的王敦反叛
,當時王敦已經(jīng)打達到了建康附近,石頭城
,如果殺了王導,就徹底和王敦及王家士族撕破臉皮了
,留著王導,就可以和王敦談判
,溝通,做事留一線
。事實正是如此
,在王敦攻進建康時,由于王導極力反對王敦廢立皇帝及太子
,才保住了東晉。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
,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王敦造反
,司馬睿為什么沒殺王導及滅王家滿門
“我不殺XX,XX卻因我而死”的原句和出處?
東晉時期,王敦和王導一樣看好建康的瑯邪王司馬睿
,司馬睿征召他時
,他馬上欣然前往。310年
,王敦和王導一起在建康擁戴司馬睿,成了他的主要謀臣
。
王敦入石頭城后,擁兵不朝
,放縱士卒劫掠,肆意殺死了周伯仁
、戴淵、刁協(xié)等朝臣
,并在朝廷及地方安插黨羽。起初王敦起兵時
,劉隗和刁協(xié)都勸司馬睿誅殺王導和王氏家族全部成員。王導帶著兄弟子侄二十余人
,每天都在宮門外候罪
,仆射周進宮,王導向他大呼:“伯仁
,一家大小百余口性命都交到你手上了
!”伯仁看都不看,一直進宮
。進了宮中見到司馬睿后
,卻竭力向他保證王導忠誠,極為懇切
。司馬睿聽信
。伯仁喜歡喝酒,在宮中喝得大醉才拜辭出去
。王導這時還在宮外,又向他呼救
,他不但不理,反而對自己的侍從說:“我要誅殺那些亂臣賊子
,換取金印
,掛在手肘后
!”回到家后
,又上書竭力證明王導無罪
,這才救下了王家的性命
。但王導并不知情,因此懷恨在心
。王敦攻入石頭城后
,對王導說:“伯仁聲望很高,請他任三司應該可以勝任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蓖鯇Р徽f話
。王敦又問:“難道只能當令或者仆
?”王導還是不回答
。王敦說:“那就只有殺掉了
。”王導仍不回答
,于是王敦下令斬伯仁
。后來王導得知真相
,大哭說:“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
王敦企圖進一步篡權(quán)
,但是被王導的堅決反對
,只得于四月還師武昌
,遙控朝政
。閏十一月
,司馬睿憂憤而死
,太子司馬紹繼位(晉明帝)。323年三月
,王敦謀篡帝位,于四月移鎮(zhèn)姑孰
,自領揚州牧,大肆任命自己的親黨為朝官和地方官吏
。324年六月,司馬紹乘王敦病重
,下詔討伐。王敦以兄王含為元帥
,領水陸軍5萬攻建康,立足尚未穩(wěn)就于七月
,遭到政府軍的襲擊,大敗
。王敦得知,氣急敗壞地說:“我的兄長真是個沒用的老婢
,大勢已去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钡匀徊桓市模霂Р∮H自出征
,但是沒多就病死
。他的黨羽沈充等人繼續(xù)攻擊建康
,但不久就被一一討平。王敦被掘墓戮尸
,首級被割下掛在朱雀橋上示眾。
王敦雖然是所謂的叛將
,但他早期還是為晉室做出了不少貢獻
,他的反叛也是由于屢受晉室猜疑而起的。自古以來掌握兵權(quán)的大將總是處于危險的邊緣
,永遠是朝廷猜忌的對象,不是遭猜忌被殺
,就是遭猜忌被迫反叛,反叛成功
,就成了“太祖高皇帝”,失敗自然就像王敦一樣變成亂臣賊子了
。
王與司馬共天下之謎是什么?
司馬睿是司馬懿的曾孫,和惠帝
、懷帝同一輩份
,十五歲世襲瑯邪王
。永興二年(305)
,東海王越起兵討伐河間王霤和張方,命瑯邪王司馬睿留守下邳
,這是瑯邪王司馬睿走上政治舞臺的開始。司馬睿本與東海王的參軍王導關(guān)系密切
,這時急需得力幫手
,便向東海王要人
,讓王導擔任主管軍事的司馬。王導字茂弘
,瑯邪臨沂人。臨沂王氏是著名的士族大姓
,東晉南朝所謂的“王謝門第”
,就以王導為代表人物
,同時也是南遷各士族的代表人物
。他和瑯邪王司馬睿同齡
,這年雖只三十歲
,然而早就滿腹經(jīng)綸
,是個見識宏遠的政治家。
懷帝永嘉元年(307)
,即八王之亂結(jié)束后的第一年
,東海王越執(zhí)掌政權(quán),他派宗室諸王出鎮(zhèn)襄陽
、長安
、鄴幾個北方重鎮(zhèn),司馬睿以安東將軍
、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
,去鎮(zhèn)守江南的建業(yè)
。
這年九月
,瑯邪王司馬睿到達建業(yè)
,王導跟著同來
。這是后來晉朝在江南立足
,保存半壁江山的起點。江東是孫吳的故土
,強宗大族的勢力根深蒂固
,江南的吳郡顧氏
、義興周氏
、山陰賀氏等勢力都很強大,原廣陵相陳敏就是被這些大族共同推翻的
。司馬睿到建業(yè)時
,不過在陳敏覆滅之后半年的光景,他要立定腳跟,不取得江東大族的支持是不行的
。于是他以王導為謀主
,所有大大小小的事務都向王導征詢意見。
司馬睿資歷不深
,江東世族
、名士都不把他放在眼里
,看不起他
,已經(jīng)上任一個多月
,竟然沒有一個有名望的世族主動到府里來參見。王導對此非常憂慮
,為此設計了一個戲劇化的場面。他讓瑯邪王司馬睿坐著八人抬的大轎出行
,參觀秋季在水邊求福去災
、祛除不祥的“禊祭”
,他和他的時任揚州刺史的堂兄王敦以及北方一些名士騎馬簇擁,在轎后隨從
,隊伍整齊氣派
,以炫耀司馬睿的尊顯威嚴。這一著果然有點效果
,名士紀瞻
、顧榮等見后大為驚異,趕忙跑出來在路邊拜謁
。但是要爭取這些人,單靠威風是不行的
,必須使他們心悅誠服。瑯邪王司馬睿一看時機很好
,遂派王導親自去顧榮
、賀循兩家江南最大的世族府第,請他們出來做官
,兩人應命而至。于是在他們的帶動下
,江東人士紛紛出仕,逐漸擁護瑯邪王司馬睿了
。司馬睿終于取得了江南世族的合作。
瑯邪王司馬睿任用顧榮為軍司
,加散騎常侍
,一切軍國大事
,都向他咨詢;用賀循為吳國內(nèi)史
,紀瞻
、周圮等江東名流也都委以重任
。
王導勸瑯邪王重要事情要同江東士族商議,為他不斷出謀劃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樞巴跞缬羞^失,王導能及時諫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樞巴醭醯浇I(yè)時,常因酒醉誤事
,王導提出后,他就接受改正
。王導治國
,以清靜為原則,勸瑯邪王減少耗費
,收到了安定邦國的效果,他們的君臣關(guān)系越來越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樞巴踉鴮λf:“卿是我的蕭何
。”王導卻答道:“大王要建立不世的功勛
,一統(tǒng)天下
,需要管仲
、樂毅那樣的人才
,區(qū)區(qū)國臣(司馬睿是瑯邪王
,所以王導是諸侯國的臣子)怎能比擬前人
!”他并不居功,屢勸瑯邪王廣擇賢能,顯示出一個胸懷寬闊的政治家的氣度。
當時渡江南下的人士
,每到空閑的日子
,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ハ嘌s到江邊的新亭飲酒聚會
。有一次飲酒宴會之后
,眾人思念故土
,相對流淚
。王導不哭
,他正色道:“我輩應當共同努力為國效勞
,克復神州,何至于像楚囚一般
,相向哭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背粼复呵飼r被俘到晉國的楚人鐘儀,后來用以指處境窘迫的人
。王導認為在國事艱難的時候,重要的是振奮精神
,在戰(zhàn)略上蔑視困難,去打開局面
。如果只是相對哭泣
,一籌莫展
,在意志上自己先擊垮自己,怎么能戰(zhàn)勝困難!眾人聽后
,都揩干眼淚,向他謝過
。
愍帝在長安即位后
,因其名司馬業(yè)
,建業(yè)這個地名因避諱從此改為建康。愍帝曾命瑯邪王睿大舉北伐
,瑯邪王不曾應命
,只因祖逖的要求
,讓他獨自率領部曲渡江北上。單看這件事情
,似乎瑯邪王睿和王導都不想“克復神州”。然而他們當時的處境實在困難
,大舉北伐是不可能的
。因為對于南方來說
,一是力量單薄
,二是內(nèi)部矛盾重重
。王導努力爭取南方士族的合作
,但總有一部分人不愿意真正合作。特別是過江的北方人增多后
,不可能不引起一部分南方人的疑慮,在愍帝建興元年(313)
,還曾發(fā)生了周圮等一些江南氏族起兵亂政的事件。但事后
,晉政府對周氏一族并不追究
,后來還讓周勰做臨淮太守。司馬氏和中原大族要做到同江東大族合作
,實在不容易啊!處境如此
,他們只能集中精力來穩(wěn)定東南地區(qū)。
對瑯邪王司馬睿來說
,至少在東晉草創(chuàng)時期
,只能以王導為主要依靠對象。西晉亡后的次年(317)三月
,瑯邪王在建康即位稱晉王
,改元稱建武元年
,史稱東晉
。建武二年三月
,愍帝遇害的消息傳到建康
,晉王才改稱皇帝,他就是晉元帝
。
大興元年(318)
,司馬睿即皇帝之位時,竟然要拉著王導到御座上同坐
,共同接受百官的朝拜,王導當然不肯
,堅決推辭。對元帝而言
,這其實也是故作姿態(tài),然而他非依靠王導不可
,王氏兄弟在東晉政權(quán)中的地位
,卻在這里表現(xiàn)得十分清楚
。
晉元帝依靠王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即王導的堂兄王敦是個實力派。王敦字處仲
,曾被東海王越任命為揚州刺史。元帝到江南后
,揚州刺史劉陶死了,元帝就命王敦擔任這個職務
。他和王導,一個為地方實力派
,一個執(zhí)掌朝政
,元帝仗著他們
,才鞏固了統(tǒng)治,在東晉王朝中
,司馬氏有其位
,而王氏家族有其權(quán)
,王家與司馬家?guī)缀踹_到“平起平坐”的地步,所以當時有“王與馬
,共天下”的說法
,這非常如實地反映了東晉初年的政治狀況
。
元帝在建康立定腳跟已經(jīng)很不容易,要把號令發(fā)到揚州以外的地方并使之生效
,自然更加困難
。永嘉五年(311)
,江州刺史華軼就以沒有看到來自洛陽的詔書為理由
,不服從瑯邪王的命令,鬧到不得不用武力解決的地步
,而揚州刺史王敦做了討伐華軼的主將。他攻殺華軼
,又督率陶侃、周訪等平定杜弢
,穩(wěn)定了對長江中游地區(qū)的統(tǒng)治。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都穩(wěn)定了
,瑯邪王睿管轄的地區(qū)就大體上與孫吳的疆域相同。元帝即位
,加封王敦為江州牧。大興元年(318)
,任命他為荊州牧
,因王敦不肯接受
,改為荊州刺史。從此他坐鎮(zhèn)荊州
,掌握長江上游地區(qū)的軍政大權(quán),“共天下”的局面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
以后的情況發(fā)生了變化
。對每個君王來說,他所追求的就是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的統(tǒng)治效果
,要的是無限至上的獨裁權(quán)力,這種與大臣平起平坐的局面實在是一種實力不濟的無奈
,只要有機會,或者說政權(quán)如果得以穩(wěn)固
,那么東晉皇帝首先要做的就是除去這個內(nèi)心隱疾。晉元帝統(tǒng)治一旦穩(wěn)固,遂對王導逐漸產(chǎn)生了猜忌的心理
,對王敦更是疑慮重重,想的就是早日結(jié)束這種痛苦的共享
。隨著王敦成為跋扈的大軍閥,起兵作亂
,最后病死
,王導雖然仍位居高職
,但實際權(quán)力就轉(zhuǎn)到了與其共同執(zhí)政的中書令庾亮手中
。
歷來史家往往從王導不曾恢復中原
、不能阻止王敦叛亂等問題著眼
,貶低王導的功績
,他們都沒有抓住王導的主要貢獻
,而陳寅恪先生則另有評說
,在《述東晉王導之功業(yè)》中說:“王導之籠絡江東士族
,統(tǒng)一內(nèi)部,結(jié)合南人北人兩種實力
,以抵抗外侮
,民族因得以獨立
,文化因得以續(xù)延,不謂民族之功臣
,似非平情之論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同時我們評價“王與馬
,共天下”的局面,還要看到
,東晉立國實質(zhì)上是兩漢魏晉以來的文明得以延續(xù)的關(guān)鍵
。東晉和繼續(xù)它的宋
、齊
、梁、陳四代
,共計二百六十二年
,盡管這五個朝代都是局處江東,然而中原人士都視之為文化正統(tǒng)所在
。兩個半世紀以后
,中原的元氣恢復了,民族融合了
,于是南北一統(tǒng)
,又揭開中華文明史新的一頁。
王敦之亂的經(jīng)過
永昌元年(322年)
,王敦舉兵向建康前進
,以誅劉隗為名并上奏劉隗的罪狀。王敦黨羽沈充亦在吳興舉兵響應王敦
。王敦到蕪湖時又上奏另一位寵臣刁協(xié)的罪狀。司馬睿對王敦的行為十分憤怒
,于是決意與他決戰(zhàn),要親率六軍與王敦對抗
,并召命劉隗和戴淵回建康準備防衛(wèi)王敦的進攻,又下令斬殺王敦就可封為五千戶侯
。在朝中任光祿勛的王敦兄長王含見此偷偷乘船投奔王敦。
王敦同時呼喚梁州刺史甘卓
,請他一同進攻
,甘卓原本答應但最終甘卓都沒有前來
,更派參軍孫雙諫止王敦,王敦大驚并以公爵之位請求甘卓支持
,甘卓對他的立場猶豫不決
。王敦又請司馬承任軍司
,但司馬承拒絕
,更派主簿鄧騫到襄陽勸甘卓反對王敦,支持朝廷
。雖然鄧騫多番規(guī)勸,但甘卓仍然不能決定立場
。王敦見甘卓猶豫不決,害怕他在背后反對自己
,于是派參軍樂道融去請甘卓前來支持
。但樂道融憤恨王敦目無君上
,圖謀奪位的行為
,于是背叛王敦
,要甘卓與他合作
,襲擊王敦的根據(jù)地武昌
。甘卓聽后終于有了決定,于是派巴東監(jiān)軍柳純
、南平太守夏侯承、宜都太守譚該等人稱王敦叛逆
,率兵討伐,又派參軍司馬贊和孫雙到臺城上報
,甘卓因而獲任命為鎮(zhèn)南大將軍、侍中
、都督荊梁二州諸軍事,荊州牧
,梁州刺史;羅英被派到到廣州與陶侃相會
,陶侃后即派參軍高寶率兵北上
。武昌城中傳聞甘卓軍已到,眾人大驚而離散
。
王敦所派的南蠻校尉魏乂率軍二萬進攻湘州治所長沙
,因長沙城城池不穩(wěn)固而又缺乏軍需儲備,眾人都十分恐懼
,有人更勸司馬承投靠陶侃或退守零陵或桂陽
,但司馬承堅持要嬰城固守。甘卓寫書司馬承要出兵沔口斷絕王敦歸路
,藉以解除長沙之圍
,但司馬承勸他直接攻擊王敦。同時王敦亦派甘卬向甘卓求和
,甘卓再次猶豫,在豬口停駐了數(shù)十日仍不前進
。
被召還建康防守的劉隗回京時受到百官在道上歡迎,意氣自若
。入宮后與刁協(xié)要求司馬睿因王敦叛亂而盡誅王氏,但遭到拒絕
,劉隗因而有懼色。同時王導亦率宗族子弟二十多人請罪
,都被司馬睿原諒
。王導任前鋒大都督
,戴淵任驃騎將軍
,周札為右將軍、都督石頭諸軍事
。又命王廙勸止王敦
,但王敦不聽,更留下王廙自行任用
。王敦逼近建康時
,劉隗被指挀守金城
,周札守石頭城
,司馬睿親自領軍在城郊準備迎戰(zhàn)。 王敦兵臨石頭城
,打算進攻金城,打擊劉隗
。但部將杜弘認為劉隗死士眾多
,不易攻克,建議先攻石頭城
;又認為周札少有恩德,士眾不服他
,易于攻克,而石頭城一旦被擊破
,劉隗就會退走。王敦聽從并進攻石頭城
,周札開城門投降
。王敦因而占據(jù)石頭城
。司馬睿于是命劉隗、戴淵
、刁協(xié)
、王導
、周顗
、郭逸和虞潭等率軍進攻石頭城
,但都被王敦軍打敗
。太子司馬紹知道諸軍兵敗后打算親率將士決一死戰(zhàn)
,但被太子中庶子溫嶠諫止
。
王敦在石頭城中擁兵
,不入宮朝見司馬睿
,更放縱士卒四處搶掠
,當?shù)卮髞y
,官員都逃走
,只余下安東將軍劉超率眾與兩名侍中侍奉司馬睿
。司馬睿亦只好脫下戎服
,派使者向王敦求和。同時
,兵敗的刁協(xié)和劉隗回宮見司馬睿
,司馬睿流著淚勸二人快點逃走避禍,更給予二人人馬讓他們逃走
。但刁協(xié)因年老而不能騎馬
,亦對人無恩情,元帝召募刁協(xié)隨從時竟然全都推辭
。刁協(xié)行到江乘時被殺,首級被送到王敦那里
;劉隗則領家屬北逃至后趙
。
不久在吳興響應王敦的沈充攻破吳國
,殺害吳國內(nèi)史張茂。 司馬睿后命令百宮到石頭城見王敦
。及后任命王敦為丞相
、都督中外諸軍
、錄尚書事
、江州牧、封武昌郡公
;王敦假意辭讓
。及攻破建康,王敦責備說:不聽我的話
,幾乎滅族
。王導仍然不理睬,王敦沒辦法
。 王敦見太子為人勇敢而有略
,朝野中人都支持他,王敦于是打算以不孝為名廢了他
,以免日后阻礙自己專政,但遭到溫嶠的大力反對
,其他人亦同意溫嶠,王敦無法得逞
。但王敦卻因周顗和戴淵二人有很高的名聲和才能而十分忌憚
,將二人殺害。王敦亦更置百官及軍鎮(zhèn)
,影響數(shù)百人,但決策朝令夕改
,只是隨心而作。不久王敦即回到武昌
,并遙控朝政
。后又自行加領寧
、益二州都督
。
甘卓知道王敦得勝并殺害周顗等人后
,又得到王敦命臺城所發(fā)的騶虞幡
,聲言害怕他攻擊武昌會逼王敦劫持皇帝
,于是決心撤回襄陽。都尉秦康和樂道融勸甘卓分兵截斷彭澤湖口
,斷絕王敦在武昌和建康兩批的軍隊的接觸支援
,讓王敦士眾自動離散
。但甘卓十分堅決
,斷然拒絕
。
同時
,攻打長沙的魏乂手下捕捉了司馬承派出求援的周該和周崎
,魏乂向周崎說王敦已擊敗朝廷軍隊,主掌建康朝政
,而甘卓亦已回襄陽,援軍不會再來
,要周崎去勸降,瓦解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