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所拿的錢也并非是鈔票
,不是當時可以流通的金銀,一般都是發(fā)放一些食物
。有領到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糧食
,其中常見的就是谷子又或者是粟米等等。雖然這中間可能會有一些可以拿到銅錢或者金銀
,不過相對來說是比較罕見的
。
所以直到現(xiàn)在也會有一種吃皇糧的說法,這其實就是和古代的實物工資有著一定的關系
,在公元106年之前根本就沒有發(fā)放工資的先例
,朝廷也會開始進行薪資改革,當時也會選擇現(xiàn)金發(fā)放的一種形式
,但是基本上只可以發(fā)放一半現(xiàn)金
。這一個政治其實也早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而這一個英明的政策自然也不可能是年幼的皇帝想出這是當時的鄧太后想出
,可以說每一個女權人物總是會想出一些不一樣的花樣
,就是希望能夠有效地做出改變,希望能夠有效地保障女性的地位
,當時也同樣做出了一些比較有幫助的改革
,比如說允許宮女回家結婚,這些也都是讓大家覺得有一些不可思議的
。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
,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古人在發(fā)工資的時候 古人為何都是給糧食而不是金銀
古代錢的單位是什么
1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
,各朝不同
,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
,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
,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wěn)定可信的數(shù)據(jù)的
。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xiàn)在的外匯價格一樣
,是常常變動的
,不像1元錢等于100分這樣明確。根據(jù)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后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
,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
,達到1:20?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
,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
2 金屬價格
由于金銀銅制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于金屬的價格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xiàn)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
,千文重6斤4兩
;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
,后又增為一錢四分
,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
,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
。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3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
,雖然單獨考慮糧價并不很準確客觀
,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wǎng)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八錢三分? 白?面(斤)九文 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還有 “據(jù)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
,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
、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
,以谷子
、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
,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