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不是因為漢文帝的寬厚仁慈,他的才華也不會得到施展
。”后來還專門挑選一些漢文帝的事跡摘錄分類
、制定成冊,獻(xiàn)給太子供他學(xué)習(xí)
,太子朱高熾對此是非常的高興
,也逐漸更加器重楊溥
。
朱棣除了朱高熾之外還有一個兒子朱高煦
。因為朱高煦曾經(jīng)在朱棣的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做出過突出的貢獻(xiàn)
,所以朱棣許諾過讓朱高煦當(dāng)太子
,但最后朱棣卻食言了
,所以導(dǎo)致了朱高煦的不滿以至于跟朱高熾開始了殘酷的斗爭
。所以在公元1414年的時候朱高煦成功進(jìn)僭,朱棣在盛怒之下就把包括楊溥在內(nèi)的太子團(tuán)全部打入了監(jiān)獄
。就在楊溥經(jīng)歷的10年牢獄過程中,兩個弟弟和三個女兒都先后去世
,但是饑寒急迫命在旦夕的楊溥卻依然保持著沉靜,他始終相信自己對當(dāng)時明朝政治局勢的判斷
,相信朱棣肯定不會廢掉朱高熾,所以十年中楊溥在監(jiān)獄當(dāng)中認(rèn)真研究儒家政治思想
,積極探索安邦定國的方法
。
果真
,在公元1424年朱棣駕崩
,太子朱高熾當(dāng)上了皇帝。上任之初
,朱高熾就釋放了楊溥,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中就連續(xù)提拔了四級且身兼四職
,直至成為了內(nèi)閣成員被提拔為翰林學(xué)士,負(fù)責(zé)執(zhí)掌弘文閣專門為皇帝收集社會上的熱點難點問題
,并且提出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
,從而奠定了今后三楊當(dāng)國的政治地位和執(zhí)政基礎(chǔ)
。同年
,朱瞻基即位就撤除了弘文閣
,把楊溥招入了內(nèi)閣
,讓他同與楊士奇、楊榮等人共同主管朝內(nèi)重要事務(wù)
,即三楊當(dāng)國。朱高熾
、朱瞻基父子締造的仁宣之治
,可以說 三楊是功不可沒
,是真正的實施者
。
宣德十年,宣宗朱瞻基去世
,當(dāng)時只有九歲的太子朱祁鎮(zhèn)即位
,楊溥逐漸真正成為了政治核心人物
。由于皇帝年幼
,三楊中楊溥第一個請求選拔出學(xué)識淵博品行端正的人來擔(dān)任講經(jīng)筵的講師
,并請求應(yīng)對皇上身邊的宦官嚴(yán)加篩選和管教
,從而身受張?zhí)侍蟮钠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由于為人忠誠正直
,曾經(jīng)英宗的母親張?zhí)侍筮€專門把楊溥叫到身邊感嘆道說
,仁宗皇帝當(dāng)時就經(jīng)常贊賞你的忠誠
,沒想到還能見到你
。兩人都因為想到了之前的牢獄之災(zāi)而感慨
,不僅流出了眼淚
,令人動容。公元1441年
,楊溥已經(jīng)位居首輔之位了
。
關(guān)于楊溥的清廉曾經(jīng)有個故事
。說是有一次他的兒子來到北京看望他
。見到兒子后,楊溥就問兒子在這一路上有感覺哪個縣令不好嗎?兒子馬上就說感覺江陵縣的縣令不好
,原因就是縣令范理對自己招待的太馬虎了。楊溥聽了之后沒說什么但卻在今后不久就向皇帝推薦了范理
,將范理提拔為了德安府的知府。范理沒有讓楊溥失望
,在當(dāng)上知府之后為政有道
,得到百姓的稱頌
,后來就被提拔為貴州左布政使
。后來有人說,范理你應(yīng)該寫封信感謝楊溥的知遇之恩
,但范理卻反問說:“宰相是在替朝廷用人
,又不是私理,我為什么要去道謝呢?”最終也是沒有用任何方式去道謝
。
由于常年的勞累
,楊溥最終累倒了在工作崗位上,成為了三楊之中結(jié)局最好的一個
,死后追封太師,正一品
。楊溥去世后,他曾親手提拔的范理哭著去祭奠了他
,來感謝他的知人之明
。 對于這件事在《玉堂叢語》、《先進(jìn)遺風(fēng)》
、《正經(jīng)》等書中都有記載。
明朝名臣劉大夏:祖孫三人都是明朝知名的廉吏
劉大夏(1436-1516年)
,字時雍,號東山
,死后明朝廷賜謚忠宣
,故世稱劉東山、劉忠宣
。仕明英宗
、憲宗、孝宗
、武宗四朝
,歷官皆著政聲
,朝廷嘉獎
,百姓頌揚,“雖婦人女子皆知其賢
,無毫發(fā)可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泵餍⒆诓炱洹傲揖毷隆保瑸楣僦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辦事之干練
,皆遠(yuǎn)超其他大臣
,遂傾心倚重
,劉大夏也竭誠輔佐
,貢獻(xiàn)頗多
,成為朝野公認(rèn)的弘治中興第一名臣。
破除潛規(guī)則 廉得堅定
自唐玄宗開元時起
,于正賦之外,常常隨意加征雜稅
,征收所得
,謂之“羨余”。自中唐起
,地方 *** 自行向轄內(nèi)百姓征收雜稅
,漸成常態(tài)
,卻不入官府賬簿
,任地方長官隨意支配
,或用以行賄
,或自飽私囊,所謂“羨余”
,遂成為官員貪腐的重要財源,不合法
,卻“循規(guī)”,數(shù)百年間
,愈演愈烈
。
明朝分全國為十三省
,布政使為一省行政長官
,俗稱“方伯”。劉大夏于明孝宗弘治二年任廣東右布政使
。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廣東省府官庫中也有一項羨余錢
,自來不上庫簿,舊任者皆公然取去
,以飽私囊
,相襲以為固然。劉大夏初上任
,按例清查省府庫藏,發(fā)現(xiàn)有一筆前任布政使沒取盡的羨余錢
,遂命掌管倉庫的吏員將其記入官庫賬簿
。庫吏援引舊例,說這筆錢理應(yīng)歸新任布政使
,而不應(yīng)附列官簿
。劉大夏已在官場干了二十多年
,又洞達(dá)世務(wù)
,自然明了羨余錢的慣常用途,將眼前這筆錢裝進(jìn)自家腰包
,既不違法,也不會遭非議
,但又覺得有些不對勁
,對庫吏的提示
,他遲遲未作回應(yīng)。沉默了好一陣
,劉大夏忽然大聲自責(zé):“劉大夏
,你日常讀圣賢書
,立志堂堂正正
,做個好人,怎么如今碰上非本分應(yīng)得之財
,就猶豫不決,亂了心志
?實在有愧古圣先賢,不是大丈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于是毅然命令庫吏將那摞赫然高聳的“羨余”
,統(tǒng)統(tǒng)附列入官賬
,以供省府正常開支用,自己分文無取
。
劉大夏以堅定的廉潔之行,在廣東一舉破除了風(fēng)行數(shù)百年的貪腐潛規(guī)則
,深受百姓愛戴和時賢崇仰。大儒陳獻(xiàn)章隱居廣東家中,聲震朝野
,被譽為“真儒”
、“活孟子”。陳獻(xiàn)章也高自期許
,對人少有許可,而獨與劉大夏交好
,稱頌劉大夏“愛民如子
,守身如女
。毋論于今人中
,即古人亦未易當(dāng)也”
。
財富觀獨到 廉得超脫
如果說
,服膺儒家傳統(tǒng)思想,具備高尚道德情操
,是劉大夏面對非分所得
,果斷說“不”的精神動力
,對財富深刻而獨到的認(rèn)識
,則是其在取舍予奪之間,舉重若輕
、灑脫超然的不二法門。
弘治十一年秋
,劉大夏從戶部侍郎任上致仕,回到湖北華容老家
,在祖墳旁建了一座草堂
,養(yǎng)病
、讀書于其中
,并親率子弟耕田種地。家中薄田不多
,耕種所得
,僅足衣食。劉家人世代禮讓忠厚
,有惡鄰竟以為其軟弱可欺
,肆意侵奪劉家田地,劉大夏“任弗與爭”
,干脆拱手相讓
,不與爭講
。
古時致仕高官常常是地方一霸
,百姓處處都要對之懼讓三分。劉大夏身為朝廷財政大臣
,官居三品,卻主動拿土地讓人
,他這樣做,固然有深受古賢“食祿之家
,不與民爭利”思想影響的因素,但更得之于他對財富異乎常人的感悟
。劉大夏常說:“財貨須農(nóng)務(wù)、負(fù)賈
,凡力得者獲用
,其易至之物
,終非己有
,子孫親之亦不甚惜
,況官貨悖入者乎
!”
一般世俗之見,只要是財物
,不管用什么手段,從什么途徑得到
,皆可為我所用。劉大夏卻認(rèn)為:只有通過務(wù)農(nóng)
、經(jīng)商
,付出了自己的辛勞而得到的財貨,才能“獲用”
,才屬己有
。除此之外
,輕易到手的
,特別是“官貨悖入”
,以權(quán)謀私
,貪贓枉法所得,“終非己有”
,到了也不會屬于自己
。暫時得到,一心想為兒孫造福
,兒孫見其得之容易
,也不會珍惜,或轉(zhuǎn)眼即揮霍一空
,甚或因之遭災(zāi)引禍
。
劉大夏身處明代中葉
,有這樣遠(yuǎn)超時人的慧眼和特識
,他的廉潔
,自然比其他古賢來得自覺
,來得堅定而徹底。為官
,就恪盡職守,薪俸之外
,一無所取
;致仕
,就回家耕讀
,勞動養(yǎng)家
。雖然他一生沒有機會經(jīng)商,卻數(shù)度親操農(nóng)務(wù)
。在東山草堂專心耕讀了三年
,弘治十三年,劉大夏又被朝廷征召為官
。武宗正德元年,71歲的劉大夏從兵部尚書任上致仕
,一回家就直奔草堂,從此
,“戴笠乘驢
,往來山水間”
,全無二品退休高官的作派
,和山林老農(nóng)毫無二致。正德三年
,遭宦官劉瑾陷害,被逮之時
,劉大夏“方鋤菜園中”。正德五年
,從發(fā)配地回家
,已75歲了
,劉大夏依然耕讀不輟。他的一個時任巡撫的門生
,從百余里外來拜謁他,途中向一個犁地的老農(nóng)打聽“劉尚書家”
,老農(nóng)親為帶路
,及至到家,才認(rèn)清“老農(nóng)”就是劉大夏
。
對財富獨到而深刻的認(rèn)識,讓劉大夏的人生
,本能地卸掉了許多世俗重負(fù)
,如荷立泥塘
,挺然凈植
,不承受任何他物
,而唯托清露
,唯映驕陽
,于輕松自得,超然灑脫中
,盡享生命的高貴
。當(dāng)其被劉瑾發(fā)配甘肅酒泉,“氈帽布袍”
,“策一蹇驢赴戍所”
,故人饋贈
,一概謝絕
。到了酒泉發(fā)配地,身上沒錢
,當(dāng)?shù)赜嘘P(guān)部門懼怕劉瑾,不敢給他安排食宿
。有個總兵官,是劉大夏任兵部尚書時舉薦的
,悄悄送給他一百兩銀子
,劉大夏拒絕了
。又有個參將派人給他送錢
,怕劉大夏不接受,行前
,給被派的人下了死命令:不讓劉公收下,你就不要回來
。劉大夏真誠地告訴那人:我老了,身邊也只帶了一個仆人
,我們每天食用
,不過花幾十個銅錢
,尚能勉強度日
。如果接受了你們的饋贈,仆人見錢起了邪心
,不愿跟我受苦
,竊之而逃,丟下我一人
,“孤身沙漠,非陷身死地乎
?”讓那人持原物返回。剛開始
,人們對劉大夏的舉止還有些不解
。過了不久
,和劉大夏一起發(fā)配到此的鐘尚書
,因攜帶的財物較多,果然被其仆人竊之而逃
。人們這才佩服劉大夏的眼光,“謂公如神”
。
對財富獨到而深刻的認(rèn)識,也讓劉大夏善于識人
,使其人生
,本能地遠(yuǎn)離貪腐之徒
。當(dāng)其從發(fā)配地被赦還家
,途遇某都御使,“見其騶從服食之盛”
,便知其必為貪腐之人。都御使“職專糾劾百司”
,本“為天子耳目風(fēng)紀(jì)之司”,此人卻如此顯擺
,劉大夏當(dāng)即斷定:“富貴之徒也,必不善其后
。”果然如其所料
。
寧死不行賄 廉得高潔
劉大夏輔佐明孝宗
,力革宦官弄權(quán)之弊,深遭宦官和諂附宦官的閹黨忌恨
。明孝宗死
,明武宗剛一繼位
,就一反明孝宗弘治之政
,重用宦官和閹黨。劉大夏知道朝廷大局已變
,自己無力回天,遂于明武宗正德元年請求致仕
。戶科給事中劉上奏盛贊劉大夏,稱其“官至二品
,不為子乞恩
,歷官數(shù)十年
,家不逾中人之產(chǎn)”
,實為“一時之望”。
廉貪看家產(chǎn)
。劉對劉大夏的評價
,很快就得到有力的證實
。劉大夏被迫致仕后
,閹黨劉宇、焦芳又向劉瑾進(jìn)讒
,說是抄劉大夏的家,“可得幾萬金”
,“可當(dāng)邊費十二”
。劉瑾于是下令逮捕劉大夏
,并專門叮囑一個姓羅的官校
,注意查看劉大夏的家產(chǎn)
。姓羅的官校到了劉大夏家
,檢查其收藏,只有退休金三十余兩
,劉大夏讓其帶走
,“官校感泣不納
。唯索詩一律載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眲㈣鞠虢o劉大夏定死罪
,因遭朝臣反對,又得知“大夏家實貧”
,只好改判發(fā)配戍邊
。
劉大夏被劉瑾矯旨逮捕時
,同行者估計將會被迫害致死
,建議行賄以求生
,劉大夏堅決不干
。他說:“如此而死,禍止一身
,稱貸免死,則累及子孫
,且喪此一生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劉大夏眼里容不得半點沙子
。他清楚
,受賄可恥
,行賄也不光彩。為免一死而向權(quán)宦行賄
,就會毀了一生高潔的操守,壞了家風(fēng)國風(fēng)
,實乃罪莫大焉
。所以,他寧肯以一己之死
,也決不讓神圣的廉潔高潔受絲毫玷污
。
其實
,劉大夏的廉潔和家貧,早已朝野共知
,深受贊譽和崇仰
。
明憲宗成化末年,劉大夏由福建右參政任上告歸
,在家守父喪。進(jìn)士董損齋出差路過
,聞名拜謁
。劉大夏留其吃飯
,主食唯麥飯
,菜肴唯糟蝦,別無他
。董損齋大受感動,遂以劉大夏為楷模
,“終生持雅操”。
明孝宗也深知劉大夏之廉
。劉大夏入朝后
,更“察知大夏廉且練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焙胫问四甏海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明孝宗單獨召見劉大夏和另一廉臣戴珊,議事畢
,特令宦官拿來兩錠白金
,親手一人賜給一錠
,動情地說
,“卿等將去買茶果用”
,最近是官員述職的時候
,各地官員都聚集京城。我聽說朝廷一些公卿
,為避受賄之嫌,有閉戶不與人接者。如卿等
,雖開門延客,誰敢向你們行賄
?我了解你們
,故有是賜,以“小佐爾廉”
,且命不必朝謝,“恐公卿知之
,未免各懷愧恥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戒利不好名 廉得徹底
劉大夏終生廉潔自奉
,律己特嚴(yán)
,嘗言:“居官以正己為先
,不獨當(dāng)戒利,亦當(dāng)遠(yuǎn)名
。”又說:“人生蓋棺論定
,一日未死
,即一日憂責(zé)未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誠如其言
,劉大夏戒利,戒得堅定而徹底
,遠(yuǎn)名
,遠(yuǎn)得徹底而堅定
,既不貪利
,也不貪名,劉大夏的廉潔
,不僅高出他同時代的廉吏,也高出許多古賢
。
劉大夏一生
,出大名的機會很多
,最難得的是弘治后期,明孝宗對他的親切
、信任、依賴
,有如家人父子,經(jīng)常單獨召見他
,君臣同心,共商國謨
,攜手將輝耀史冊的弘治中興推向巔峰
。這要放在別人
,正所謂千載難逢
,機不可失,宣揚之
,記載之
,出書,立碑
,樹之通衢,藏之名山
,讓自己的大名
,既赫然于當(dāng)代
,更彪炳于青史
。與劉大夏同為“弘治三君子”的王恕,就近乎于此
。王恕早在弘治初期,即得明孝宗重用
,聲望很高
。但王恕不滿足
,花錢雇人為其作傳刻書
,多載其在明憲宗時“留中之疏”
,美化自己的政見
,暗示明憲宗的昏庸
。政敵將該書進(jìn)呈明孝宗
,明孝宗乃一孝子
,見王恕如此貶抑自己的父親,不禁勃然大怒
,痛責(zé)王恕“賣直沽名”,王恕因此被迫致仕
,郁郁終生
。劉大夏卻不
,對其所進(jìn)謀謨
,所作貢獻(xiàn),一無外傳
,故時人多不知曉,史書也無從詳細(xì)記載
。明代史學(xué)家王世貞對此深表惋惜
,說:“大夏仁心為質(zhì),道揆法守
。晚際魚水
,密勿都俞,庶幾有三代之風(fēng)
。所恨造膝之語
,少有傳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睂τ跉v史記載來說,這的確是個遺憾
,但從這遺憾中放射出的圣潔之光
,卻將“廉潔”二字的深度和高度
,輝映得清晰明了
,震撼人心,讀史至此
,假廉者自當(dāng)無地自容,真廉者定會仰之彌高
。
劉大夏仁智兼?zhè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生前不揚名
,也不愿死后被子孫揚名,為此
,他早就作了預(yù)防
。弘治十一年,劉大夏63歲
,這年秋天
,他于戶部左侍郎任上
,因病求歸
,得到朝廷允許,在動身回家前夕
,即在京城公寓自為《壽藏記》,用質(zhì)樸的文筆
,簡單地寫明一生履歷
,準(zhǔn)備回家后交給兒子
,待自己死后作為墓志刻于石
。有人向他建議
,您的墓志
,應(yīng)由后人來為您寫啊。劉大夏感慨道:“恐后人污我以美名
,倘鬼趣異人,豈不怒耶
?”正因為擔(dān)心后人給我強加美名
,倘若我死后有知,反感這種違背生前意趣的做法
,豈不要發(fā)怒嗎
?
名利雙收,自古就是蕓蕓眾生的追求
;有誰輕利重名
,便可高人一籌;不管生前譽
,只求身后名,更會被贊為超脫
。通常所見賢達(dá)對待名利的最高境界
,也就到“超脫”而已。西晉名賢杜預(yù)
,就把身后名看得特重
,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畤@:高岸為谷
,深谷為陵。因此專門在襄陽刻了兩塊石碑
,記其生平功勛,一塊沉到萬山下的谷底
,一塊立在硯山頂上
。以為不管世界怎樣劇烈變故
,他的大名都會永垂不朽
。像劉大夏這樣
,既不貪利
,也不貪名,生前身后
,一皆如之者,看一部二十四史
,能有幾人
?
承先開來 世代廉風(fēng)
劉大夏的父親劉仁宅也是著名的廉吏
。初任瑞昌令
,一次和一個任高安令的嚴(yán)姓鄉(xiāng)黨同時進(jìn)京述職,主持朝政的名相楊溥
,老家與兩人鄰縣,因先派一仆人到兩個縣鄰住處
,暗中考察其人品和行徑。仆人回來報告:嚴(yán)縣令富貴
,像個官員的樣子
。劉老頭藁席布被,瓦盆煤灶
,簡直就是個窮漢
。楊溥聽罷,心里對劉仁宅頗為贊賞
。很快,嚴(yán)縣令就帶著金幣來拜謁楊溥
,楊溥一揮手
,就令其出去了
。劉仁宅后來
,提著一袋茶葉、一罐蜂蜜
,以鄉(xiāng)鄰之禮拜見,楊溥高興地收下了
。不久
,楊溥就舉薦劉仁宅做了御史
。劉仁宅入朝當(dāng)了京官,廉潔
、質(zhì)樸如舊。一次同僚相約
,各帶一份食品
,聚餐賀除歲。他人所帶皆豐盛
,劉仁宅只是一條干魚。后來升任廣西按察使司副使
,官居正四品,口袋里也僅有七兩銀子
。
劉大夏在父親任瑞昌令時生于官舍
,青少年時期也一直生活在父親身邊,父親的人品官品
,從他生命初育,就氤氳滋潤著他
。明英宗正統(tǒng)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