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瀾先生說:唐高宗臨朝,臣下來奏事,不會作判斷,要宰相提出意見,才算自己有了主意
他這種昏懦的性格,勢必扶植起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腐朽勢力,引導國家從亂到亡的道路。這樣的說法,把唐高宗這個人徹底否定了
主張高宗昏庸的觀點認為唐高宗患風眩不能視物,百官奏本常由武后代為參決
。自顯慶五年起,政事都委托給武后,權(quán)力和皇帝相等
。但武則天不久就作威作福,連唐高宗要辦的事也受她控制,唐高宗十分不滿
麟德元年,武后常讓道士入宮行厭勝之術(shù),被宦官王伏勝上告。高宗大怒,找西臺侍郎上官儀來商量。上官儀說:皇后專恣,海內(nèi)所不允,請廢之
。唐高宗就命上官儀起草廢皇后詔書
。不料武后安插在唐高宗身邊的耳目隨即將此事報告武后,武后立刻到高宗面前解釋
唐高宗昏庸懦弱,心有不忍,又怕武后發(fā)怒,竟說:我本來沒有廢你的心思,都是上官儀教我的。于是,武后指使許敬宗誣告上官儀
、王伏勝和廢太子李忠謀反,都被處死,與上官儀有來往的大批朝官,都遭流放或貶官
。從此,每當唐高宗上朝,武后都坐在簾后,大小政事都參與裁決,升黜官員或生死大事,都憑武后決定。此后,唐高宗只是名義上的皇帝,直至弘道元年在洛陽宮中病死
與其相反的觀點認為,說唐高宗昏庸是缺乏根據(jù)的
。說他昏庸,最早見于新唐書
。新唐書卷76則天順圣皇后武氏傳說:已得志,即盜威福,施施無憚避,帝也懦昏,舉能鉗勒,使不得專
同書卷105傳也說:帝暗于聽受。同卷褚遂良傳說:帝昏懦,牽于武后
。歐陽修說他昏庸的主要論據(jù),認為唐高宗為武則天所控制,并按其旨意貶殺了褚遂良和長孫無忌
其實,褚遂良被貶在武則天當皇后之前,長孫無忌的被殺,是在武則天當上皇后不久的事情
。一些專家認為,這時的武則天還沒有把皇后的位子坐熱,怎么就能夠盜威福貶殺高宗的顧命大臣?實際上,貶殺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的不是別人,恰恰就是唐高宗自己
在立武則天為皇后的過程中,這兩位老臣堅決反對,而一心想立武則天的是唐高宗,因而他是武則天最有力的支持者,很明顯,褚遂良、長孫無忌和唐高宗在立武后問題上產(chǎn)生了較大的矛盾
。不僅如此,長孫無忌憑著國舅的地位,專橫跋扈,而褚遂良以顧托之重,也是悖戾犯上
兩人以元老重任自居,一心想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只是想著曾經(jīng)對唐高宗有功,根本沒有把高宗放到皇帝應有的崇高地位,而唐高宗此時血氣方剛,對他們的表現(xiàn)早已不滿
。當許敬宗誣陷兩人時,唐高宗不派人仔細調(diào)查,立即削去長孫無忌的太尉官職和封地,安置到邊遠的黔州
已死于貶地的褚遂良,也被削去官爵。兩人的兒子都在放逐途中被處死
。可見,褚遂良和長孫無忌被殺,是武則天的心愿,但更是高宗的旨意
。整個過程中根本不存在唐高宗被武則天控制的問題,唐高宗的昏庸無從談起
一些人認為,高宗顯慶以后,唐中央政府與吐蕃
、突厥、高麗等或戰(zhàn)或和,以及研討方略
、獎懲將士等全系唐高宗決策,對公卿宰臣的任用黜陟也是如此
。從唐高宗去世到武則天稱帝,共經(jīng)歷了7年時間,武則天的力量主要是在這個時期集聚起來的,而在此之前,武則天雖然預問朝政,但權(quán)力有限,不能左右朝政
唐高宗在位的業(yè)績:
唐高宗在位前14年中,他的政績之犖犖大者主要有:
一、他繼續(xù)推行了唐太宗時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各項制度
二
、唐高宗在位前期,至少是尚能維持國力于不墜,而統(tǒng)治區(qū)域還稍有擴展
三
、唐高宗在位期間社會經(jīng)濟仍在向上發(fā)展。唐高宗政績之所以史書記載較少,也不突出,其原因可能是即位初期元老勛臣如長孫無忌
、褚遂良等權(quán)重,精明而又有才干的武則天為皇后后,又直接參與執(zhí)政
也有人指出,唐高宗根本沒有昏庸之舉
。在即位之前,曾參決朝政,頗得唐太宗稱贊。即位之初,也勤于國政,每日臨朝,孜孜不倦
。他不僅能夠遵循唐太宗的大政方針,而且也表現(xiàn)出了管理國家的才干
。具體表現(xiàn)在他十分重視法制建設(shè)
他令長孫無忌等修成永徽律,還逐條對之進行注釋,寫成唐律疏議30卷頒行天下。他在即位之初,鼓勵臣下進諫,他自己也能很好納諫
。他賞罰分明,對貪贓違法者堅決予以打擊,不留一點情面
。褚
遂良就是因為低價強買中書省翻譯人員的土地,被左遷為同州刺史。他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討伐西突厥,鞏固了唐王朝在西域的統(tǒng)治
。他有過錯,如容忍和支持武則天對王皇后
、蕭淑妃的殘酷迫害,在對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等人的處理上,也沒有很好地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但這并不能說明他是個昏庸之君。用昏庸來解釋武則天參預朝政的原因,顯然是不妥的
上元二年,高宗風眩癥加重,曾想禪位給則天皇后,使攝知國政,正式臨朝稱制。宰相郝處俊進諫說:昔魏文帝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后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
。陛下奈何以高祖
、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中書侍郎李義琰也附和郝處俊的意見,高宗無奈作罷
如果說高宗不是昏庸之君,那么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但如果我們說他真是個昏庸國君,那么史書上描述他尊禮大臣,問百姓疾苦,稱為永徽之政,有貞觀遺風,這又是怎么得來的呢?所謂的唐高宗昏庸,至今仍是一謎,令我們左右為難,無法圓滿解釋
唐太宗是怎么處置長孫無忌的?
在李世民奪取皇位繼承權(quán)的兵變中
,長孫無忌稱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醞釀政變時
,他態(tài)度堅決
,竭誠勸諫;在準備政變時
,他日夜奔波
,內(nèi)外聯(lián)絡;在政變之時
,他不懼危難
,親至玄武門內(nèi)。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
,臨死前仍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
,多是此人之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
李世民成了皇太子后
,長孫無忌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不久李淵把帝位讓給了李世民
,長孫無忌升為左武侯大將軍
,后任吏部尚書,晉封齊國公
,實封一千三百戶
。唐太宗幾次要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但長孫皇后一再說:“妾備位椒房
,家之貴寵極矣
,誠不愿兄弟復執(zhí)國政?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漢朝呂氏
、霍氏等專權(quán)的教訓,長孫無忌自己也要求遜職
,但太宗不聽
,拜長孫無忌為宰相,任命他為尚書右仆射
。為唐太宗奪取皇位
,長孫無忌確實立有殊功
,但擔任宰相,他的才能似乎還不夠
。不能說長孫無忌不喜歡權(quán)勢
,但他為人謹慎小心,注意避免嫌疑
,不像歷史上許多外戚
,依恃女兒或姐妹“椒房之寵”,肆無忌憚地攫取權(quán)力
。他以盈滿為戒
,懇請?zhí)谂鷾仕o去宰相要職,長孫皇后也為之請求
,太宗不得已
,讓他辭去了尚書右仆射,而拜開府儀同三司
。這一年
,唐太宗在文武大臣的陪護下,親至長安西郊祭祀
,起駕返回時
,特令長孫無忌與司空裴寂二人升用金輅以示寵幸。貞觀五年(631年)
,長孫無忌與房玄齡
、杜如晦、尉遲敬德四人
,以元勛封每人一子為郡公。貞觀七年
,太宗冊書
,任命長孫無忌為司空,無忌堅決推辭不受
,太宗不準
,還特意寫了一篇《威鳳賦》,賜給長孫無忌
,追思創(chuàng)帝業(yè)之艱難和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
。
唐太宗認為把朝廷要職授予長孫無忌,不是因為他是皇后的哥哥
,而是鑒于他的才行
。長孫無忌在玄武門兵變中表現(xiàn)出不凡的才能與膽識,太宗即帝位后
,在一些重大事務上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如貞觀元年時
,突厥因天災人禍,內(nèi)部矛盾激化
,多部反叛
,實力大衰,朝廷中許多大臣請求乘機出兵攻打突厥
,但唐與突厥不久前剛訂立盟約
,太宗有些猶豫。長孫無忌說:“虜(突厥)不犯塞而棄信勞民
,非王者之師也
。”〔6〕認為“今國家務在戢兵
,待其寇邊
,方可討擊。彼既已弱
,必不能來
。若深入虜廷,臣未見其可
。且按甲存信
,臣以為宜”〔1〕。唐太宗采納了他的意見
,放棄了馬上出兵的打算
。又如,唐太宗十分仰慕周代的分封制
,不顧許多大臣(如魏征
、李百藥、顏師古等)的反對
;貞觀十一年
,詔令以荊州都督荊王元景為首的二十一名親王為世襲刺史,以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為首的十四名功臣為世襲刺史
。唐太宗正式下詔
,一般大臣不敢再諫,但侍御史馬周和太子左庶子于志寧仍冒死諫諍
,唐太宗根本不聽
。最后,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被封功臣呈遞了抗封的表文
,長孫無忌又通過自己的兒媳長樂公主再三向唐太宗請求
,說:“臣披荊棘事陛下,今海內(nèi)寧一
,奈何棄之外州
,與遷徙何異
!”唐太宗才不得不“詔停世到刺史”〔7〕。
可見
,長孫無忌是有一定膽識和才能的
。但他在貞觀朝權(quán)重無比、恩寵無匹的特殊地位
,是否與他是唐太宗的妻兄有關(guān)
,對此歷史學家紛說不一,可以肯定的有兩點
;一是在唐太宗內(nèi)心深處
,長孫無忌最可信賴,在這一點上
,不但被提拔于仇敵手下的魏征不能與之相比
,就是秦府舊人、名相房玄齡也稍有遜色
;二是長孫無忌身兼外戚和元勛的雙重身份
,比較注意避嫌,與歷史上某些驕橫外戚絕不相同
。貞觀十二年
,唐太宗親幸長孫無忌府第,十六年
,拜長孫無忌為司徒
,十七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有特殊功勛的大臣圖形于凌煙閣
,以彰其功
,長孫無忌排在第一位。綜觀
,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推心置腹的忠臣良佐
,是對貞觀朝有特殊貢獻的人物,這是他的主要方面
。但是
,他在對待君主
、處理與唐太宗的關(guān)系上
,也有明顯的局限。
貞觀后期
,唐太宗心驕志滿
,魏征多次提出批評勸告,唐太宗口頭接受
,行動難改
,許多大臣都阿諛奉承
,歌功頌德,這些人中也包括長孫無忌
。貞觀十八年四月
,唐太宗幸臨太平官,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人臣順旨者多
,犯顏者少
,今朕欲自聞其失,諸公其直言無隱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應該是勸諫唐太宗的良機,但長孫無忌等人卻違心地說:“陛下無失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當時,只有劉洎和馬周談了太宗的過失
。同年八月
,太宗對長孫無忌說:“人苦不自知其過,卿可為朕明言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忠淮瘟铋L孫無忌談自己的過失。長孫無忌說:“陛下武功文德
,臣等將順之不暇
,又何過之可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碧铺诋敿淳椭赋鲞@是“曲相諛悅”〔8〕
。唐太宗晚年不好直言,難得征求大臣們意見
,長孫無忌卻以阿諛代替忠諫
,這是他作為名臣良佐的缺陷。
晚年
,唐太宗最煩心的是太子問題
。貞觀十七年四月,李承乾被廢
,之后
,最有資格被立為太子的,是長孫皇后的另外兩個兒子: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
。兩人相比
,李泰的條件更為優(yōu)越,首先他是長孫皇后的次子
,比李治年長九歲
,唐太宗對他思寵逾制
,令其在王府中置文學館,聽任其招攬賢人學士
,賞賜甚至超過太子
,還不時在言談中暗示要立李泰為太子,待承乾被廢之后
,又“陰許立泰”
。李治是長孫皇后的三子,唐太宗的九子
,不論從年齡還是父子感情看
,均處于劣勢,但舅父長孫無忌卻大力支持
,“固請立晉王治”〔9〕
。李泰、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外甥
,長孫無忌為什么棄太宗所寵
,而要立李治呢?這并非私人感情
,而是有重要政治背景的
。
唐太宗統(tǒng)治后期,長孫無忌在朝臣中權(quán)重無比
,為了在太宗之后仍維持這種局面
,長孫無忌希望未來的皇帝,即今日的太子
,應該由一個仁孝聽話的外甥充當
,這樣,自己會得到尊重
,權(quán)勢會得到保障
。因晉王李治生性懦弱,成為他極力支持的對象
。而魏王李泰則不同
,從小聰明絕倫,稍長善作詩文
,成人后喜好經(jīng)籍
、輿地之學,從貞觀十一年開始置文學館收納士人
,文武官員也紛投門下
,形成一股政治勢力
。李泰恃才不恭
,上品官員不放在眼里不說
,關(guān)鍵是不去爭取舅父對自己的支持。長孫無忌知道
,如果李泰做皇帝
,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黨羽,絕不是他這個舅父
,所以不愿李泰立為太子
。
兩子爭立,一邊是才華出眾的李泰
,一邊是懦弱少能的李治
,按理說,立李泰是自然的
,但唐太宗不能
。李泰集團的主要成員是功臣子弟,他們靠祖上資蔭
,身處高官
,奢侈放縱,希望通過李泰當皇帝
,達到驅(qū)逐元老
,自己掌權(quán)的目的。李治的支持者則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元老重臣
,其中包括李績
、褚遂良等。長孫無忌既是唐朝的開國元勛
,又是唐太宗的佐命大臣
,是貞觀政治的忠實執(zhí)行者。唐太宗希望自己死后
,貞觀政治依然堅持下去
,只能靠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的輔佐,而絕不是李泰手下的那幫紈绔子弟
。為此
,他不得不舍愛立李治為太子。由于李治仁弱
,不像自己
,唐太宗在立了李治后,思想仍在動搖反復
,一度又向長孫無忌提出想改立“有英武才”
、“英果”似己的三子吳王李恪,被長孫無忌擋了回去,說:“晉王仁厚
,守文之良王
,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君乎
?〔10〕唐太宗只好作罷
,臨終前,將輔佐李治的重任托與長孫無忌和褚遂良
。
長孫無忌以回天之力促成李治繼立
,是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
,立即拜長孫無忌為太尉
,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
、門下二省事
,長孫元忌辭去了知尚書省事,但仍任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高宗即位初年
,實際執(zhí)政的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忠實執(zhí)行唐太宗的遺訓
,繼續(xù)推行貞觀政治:貫徹均田今
,社會經(jīng)濟進一步繁榮發(fā)展;貫徹以詩賦取士
,增加進士科人選
,擴大統(tǒng)治基礎(chǔ);親自組織編寫《唐律疏義》
,并將之頒行全國
,進一步完善了貞觀法制;又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亂
,有力地維護了大唐王朝的統(tǒng)一
;特別是恢復執(zhí)行唐太宗晚年曾一度中斷了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終結(jié)了長期對高麗的戰(zhàn)爭
,順民情
,得民心。高宗統(tǒng)治初年
,即永徽年間
,唐朝在政治、經(jīng)濟
、文化
、法律
、軍事各方面都比貞觀時期有所發(fā)展,被封建史家譽為“永徽之治”
,常與“貞觀之治”相提并論
。這一成果的取得,有賴于長孫無忌的忠心輔佐
,有賴于股肱大臣們的齊心協(xié)力,特別是受顧命之托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二人“悉心奉國
,以天下安危自任”〔1〕
。唐高宗對二人也是格外尊重信賴,“恭己以聽之”
,尤其是長孫無忌
,“以元舅輔政,凡有所言
,上無不嘉納”〔12〕
。
后高宗逼死長孫無忌,如樓上所說
所以唐太宗還是比較喜歡長孫無忌的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207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