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淵投降曹魏之后為什么又背叛自立為燕王,他到底哪里來的底氣
對公孫淵和曹魏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
,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
,分為曹魏、蜀漢
、東吳三個國家。220年,漢朝丞相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
,國號“魏”,史稱曹魏
,漢朝正式結(jié)束
。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
,史稱蜀漢
。229年孫權(quán)稱帝,定都建鄴
,國號“吳”
,史稱東吳。在三國時期
,雖然主要是魏蜀吳三方之間的較量
。但是,實際上
,在魏蜀吳三國之外
,還存在公孫淵這一勢力。

公孫淵是遼東太守公孫度之孫
,左將軍公孫康之子
。公孫康死時,因其子公孫晃和公孫淵等年紀尚小
,眾人于是擁推其弟公孫恭為遼東太守
。對于公孫淵的祖父公孫度來說,早在董卓篡奪東漢朝廷的大權(quán)后
,公孫度就趁機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
。繼則東伐高句麗
,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
,越海取膠東半島北部東萊諸縣
,開疆擴土;又招賢納士,設(shè)館開學
,廣招流民
,威行海外,從而成為漢末群雄之一
。等到了公孫淵即位之后
,先是向曹魏稱臣,后又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
。那么
,問題來了,公孫淵背叛魏國
,自立為燕王
,他的底氣是什么呢?
一
首先,太和二年(228年)
,公孫淵逼奪叔父公孫恭之位
。魏明帝曹叡不聽劉曄勸告,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
、遼東太守
。由此,在公元228年
,公孫淵名義上臣服于曹魏
,或者可以稱之為曹魏的附庸了。不過
,公孫淵并不滿足于向魏國稱臣
,在他執(zhí)掌大權(quán)后,就開始與吳國往來
。太和七年(233年)
,公孫淵企圖向吳稱臣,以其為外應(yīng)
。孫權(quán)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
,東吳自丞相顧雍、輔吳將軍張昭等人都勸諫孫權(quán)
,認為公孫淵必敗
,因此反對孫吳對公孫淵的支持。
不過
,張昭等人的真知灼見
,并沒有被孫權(quán)采納。對于固執(zhí)己見的孫權(quán)
,遣張彌
、許晏等,攜金玉珍寶
,立公孫淵為燕王
。公孫淵沒想到孫權(quán)會如此看重自己,認為東吳遠而曹魏近
,害怕曹魏討伐
,又垂涎東吳送來的珍寶。在此背景下,公孫淵經(jīng)過一番抉擇之后
,于是誘斬吳使
,并將其首級獻給魏明帝曹叡。對于孫權(quán)來說
,這顯然是被公孫淵戲耍了一次
。
二
在公孫淵做出示好的舉動之后,魏明帝曹叡非常開心
,于是拜公孫淵為大司馬
,封樂浪公,還讓他繼續(xù)持節(jié)任遼東太守
,統(tǒng)領(lǐng)諸郡
。到了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曹叡派幽州刺史毌丘儉等攜帶書信印章去征召公孫淵
。公孫淵聞訊
,立刻發(fā)兵,在遼隧阻擊毌丘儉
,并與之展開激戰(zhàn)
。毌丘儉見形勢對己不利,便退兵
。不久之后
,公孫淵于是自立為燕王,改元紹漢
,并設(shè)置百官
,遣使持符節(jié),授予鮮卑單于印綬
,給周邊的游牧民族加封晉爵
,并促使鮮卑人去侵擾魏國的北方。
并且
,公孫淵又再次稱臣于吳
,希望得到外援。由此
,在筆者看來
,雖然曹魏實力強大
,但是
,公孫淵基于以下幾點原因,還是選擇了背叛魏國
,自立為燕王
。一方面,這是因為公孫淵剛剛擊退了魏國大軍的討伐。在公元237年
,毌丘儉等人率軍進攻公孫淵
,結(jié)果無功而返。對此
,在筆者看來
,公孫淵很可能認為曹魏已經(jīng)沒有能征善戰(zhàn)的將士了,于是
,逐漸失去畏懼的他
,選擇自立為燕王,想要和魏國
、蜀國
、吳國這三國平起平坐。
三
另一方面
,蜀漢
、東吳對于曹魏的牽制,也是公孫淵敢于背叛魏國的重要原因
。在公孫淵自立為燕王之前
,蜀漢丞相諸葛亮曾五次北伐中原,這促使曹魏逐漸在雍涼一帶集結(jié)了大量的兵馬
。當然
,對于曹魏來說,也不能忽視東吳的存在
,在淮南等地
,曹魏同樣駐守了大量的兵馬,以此防備東吳的進攻
。所以
,非常明顯的是,蜀漢和東吳的存在
,牽扯了曹魏的大部分兵力
。對于曹魏來說,如果只派少量兵力的話
,很難徹底消滅遠在遼東的公孫淵
。
但是,如果征調(diào)大量兵馬的話
,曹魏就會在存在防御空虛的問題
,這很可能會給蜀漢或者東吳以可趁之機。在公孫淵暫時危害不到曹魏腹地的背景下
,曹魏確實沒有必要承擔風險來征討遼東
。當然
,對于公孫淵來說,還是低估了魏明帝曹叡
,作為曹魏歷史上非常驕傲甚至自負的皇帝
,魏明帝曹叡對于公孫淵的背叛,無疑是難以容忍的
。而這
,自然也成為公孫淵最終敗亡的重要原因。
四
最后
,對于公孫淵來說
,之所以自立為燕王,其底氣也是因為遼東一帶遠離中原之地
,曹魏想要征討自己的話
,不僅需要調(diào)集重兵,后面的糧草供給壓力
,也是比較大的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叡召回太尉司馬懿
,令其率兵四萬討伐公孫淵
。對此,在筆者看來
,對于擁有40多萬兵馬的曹魏
,只能派出4萬兵馬來討伐公孫淵,這也確實說明曹魏因為蜀漢
、東吳的牽扯
,無法投入更多的兵力來征討遼東。不過
,千軍易得
,一將難求,對于公孫淵來說
,這一次面對的不是毌丘儉
,而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面對司馬懿率領(lǐng)的大軍
,公孫淵不敢掉以輕心
。于是,公孫淵派將軍卑衍
、楊祚等率步
、騎共一萬多人駐守遼隧,在周圍挖壕溝二十多里
。
但是
,計劃趕不上變化,正巧當時連日大雨
,三十多日不停
,遼水暴漲,司馬懿的運輸船可以從遼口直駛到遼隧城下
。雨一停
,司馬懿立即在城周圍堆起土丘,造望樓
,準備了大量的石頭
,用弩弓直向城中發(fā)射。沒多久
,公孫淵全軍潰敗
,他與兒子公孫修帶著數(shù)百騎兵向東南突圍而逃。在公孫淵敗退之后
,司馬懿沒有放虎歸山
,而是在后面窮追不舍,終于成功斬殺了公孫淵父子
。在此基礎(chǔ)上
,司馬懿成功平定了遼東、帶方
、樂浪
、玄菟等郡。對此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評價道:“度殘暴而不節(jié)
,淵仍業(yè)以載兇,秪足覆其族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送猓诠P者看來
,因為公孫淵建立的燕國存在時間太短
,也即只有1年左右,所以在相關(guān)史料中
,自然沒有資格和魏蜀吳三國相提并論了
。
司馬懿遠征1500公里,擒斬遼東公孫淵,他是怎樣做到的?
三國總是讓人津津樂道
,對于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曹魏的權(quán)臣
,司馬懿來說
,平定遼東公孫淵絕對稱得上一大功績 。
雙方的拉扯,斗智
,在司馬懿1500公里遠征中體現(xiàn)的淋淋盡致。
遼東太守公孫淵其實很早向曹魏投降
,但一直獨霸一方
,根本不把魏明帝曹叡放在眼里。曹叡當然也是十分生氣
,派幽州刺史毌丘儉統(tǒng)帥軍隊進駐遼東南界
,用璽書征召公孫淵入朝。
有錢有勢的公孫淵便趁機立即起兵反叛
,在遼隧迎戰(zhàn)毌丘儉
。毌丘儉出師不利,被迫退回右北平
。
公元236年秋,公孫淵自立為燕王,宣布脫離曹魏的統(tǒng)治
,還派使者授予鮮卑單于印璽
,引誘鮮卑人攻打曹魏的北部邊境。
后魏國皇帝的曹睿
,便別有用心地派鎮(zhèn)守關(guān)中的司馬懿率領(lǐng)四萬軍隊征討遼東
。
而此時的遼東,燕王公孫淵坐擁十余萬兵馬
,盤踞襄平堅城
,占據(jù)著遼河流域的地利,所以無論怎么對比
,任何人都不會覺得長途奔襲后
,師老兵疲的司馬懿還能滅掉兵多城堅的公孫淵。
但事實就是如此,也將司馬懿的老奸巨猾體現(xiàn)的淋淋盡致
。
首先,司馬懿在戰(zhàn)前對公孫淵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和戰(zhàn)術(shù)行為推斷可以說切中要點
,知道公孫淵依仗兵強馬壯不會輕易撤退
,繞過重兵把守的遼隧,直接進攻襄平城
。
其次曹魏家大業(yè)大兵精糧足
,有足夠的糧食和金錢支持司馬懿的長途遠征和長期征戰(zhàn)
,司馬懿也采用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戰(zhàn)略決策
,保證供給
。
關(guān)于三國的幾個問題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為丞相以后
,始用強制手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
,“若復(fù)盤桓
,便收之。司馬懿懼之
,只得就職
。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游處,歷任黃門侍郎
、議郎
、丞相東曹屬、丞相主薄等職
。司馬懿在曹操手下任職
,小心謹慎,勤勤懇懇
。
建安二十年(215年)
,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隨軍
。他對曹操說:“劉備以詐力虜劉璋
,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
。今若曜威漢中
,益州震動,進兵臨之
,勢必瓦解
。因此之勢,易為功力
。圣人不能違時
,亦不失時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辈懿贈]有采納他的建議
。
建安二十四年(219),當孫權(quán)向曹操上表稱臣
、慫恿曹操自立為帝
。曹操說:“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
!”司馬懿說:“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
,以服事之
。權(quán)之稱臣,天人之意也
。虞
、夏、殷
、周不以謙讓者
,畏天知命也"時曹操手下的門閥官僚擁漢者尚多,為曹操所深忌
,而荀彧
、崔琰等著名人物都因?qū)Σ苁洗鷿h有異議而不得善終。大概司馬懿在這個關(guān)鍵問題上早就表示支持曹操
,因此曹操才對他由猜忌逐漸轉(zhuǎn)為信任
。
曹操進封魏王后,升任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
,佐助曹丕
。時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
,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
,所以關(guān)系一直很好。司馬懿還與陳群
、吳質(zhì)
、朱鑠并稱四友。
同年六月
,劉備繼取漢中后
,派孟達、劉封攻占房陵
、上庸等地
,勢力有所擴展。七月
,孫權(quán)欲攻合肥
,魏軍大部調(diào)動淮南防備吳軍。鎮(zhèn)守荊州的蜀前將軍關(guān)羽
,乘此機會
,留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自率主力北攻荊襄
。圍魏將曹仁
,水淹于禁七軍,斬龐德
。時樊城守軍僅數(shù)千人
,城墻因水淹多處崩塌,曹仁曾考慮放棄樊城
,被輔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滿寵所勸止
。曹仁決心奮勇抵御。胡
、傅二人果然乘機降蜀
。關(guān)羽聲勢一時“威震華夏。
當時都城在許昌
,距樊城很近
,曹操感到威脅
,為避關(guān)羽鋒芒
,一度準備遷都河北。司馬懿和曹椽蔣濟及時勸阻:“禁等為水所沒
,非戰(zhàn)守之所失
,于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
,既示敵以弱
,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quán)
、劉備
,外親內(nèi)疏,羽之得意
,權(quán)所不愿也
。可喻權(quán)所
,令掎其后
,則樊圍自解”曹操從其計,孫權(quán)果然派呂蒙襲取江陵
,關(guān)羽被其俘殺
。
此戰(zhàn)的勝利,曹操利用孫
、劉爭奪荊州的矛盾
,充分運用外交謀略,坐收漁利,不僅挫敗關(guān)羽的強大攻勢
,解除了樊城之圍
,而且也使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兩面鉗擊中原的計劃無法實現(xiàn)
。更重要的是破壞孫
、劉聯(lián)盟,改變了當時的戰(zhàn)略格局
,掌握了主動權(quán)
。
徐晃擊退關(guān)羽后,曹操嫌惡荊州及附近百姓
,想把他們都遷走
。司馬懿認為:“荊楚輕脫,易動難安
。關(guān)羽新破
,諸為惡者藏竄觀望。今徙其善者
,既傷其意
,將令去者不敢復(fù)還”。曹操從之
,沒有移民
。藏竄逃亡者果然都復(fù)出歸化。
延康元年(220年)
,曹操去世
,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
,內(nèi)外肅然
。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
,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
,轉(zhuǎn)丞相長史。
時孫權(quán)率軍向西
。朝臣認為樊城
、襄陽缺乏糧,不能抵御吳軍
,請召守將曹仁回駐宛城
。司馬懿則認為不該放棄二城:“孫權(quán)新破關(guān)羽,此其欲自結(jié)之時也
,必不敢為患
。襄陽水陸之沖
,御寇要害,不可棄也”
。曹丕未依其言
,命曹仁放火燒毀二城。后來孫權(quán)果然沒有入侵
。曹丕悔之不及
。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
,史稱魏文帝
。由于司馬懿為曹丕“篡漢”出了大力,所以登基后
,曹丕任命司馬懿為尚書
,不久轉(zhuǎn)督軍、御史中丞
,封安國鄉(xiāng)侯
。
黃初二年(221年),免去督軍官職
,升任侍中
、尚書右仆射。
黃初三年(222年)
,和黃初五年(224年)
,曹丕兩次伐吳
,都以司馬懿鎮(zhèn)守許昌
,并改封司馬懿為向鄉(xiāng)侯。黃初六年(225年)春二月
,轉(zhuǎn)任撫軍大將軍
、假節(jié),領(lǐng)兵五千
,加給事中
、錄尚書事。司馬懿辭讓
,曹丕說:“吾于庶事
,以夜繼晝,無須臾寧息
。此非以為榮
,乃分憂耳”。
同年
,曹丕又大興水軍攻吳
,仍命司馬懿留守,“內(nèi)鎮(zhèn)百姓,外供軍資”
。臨行
,下詔書給司馬懿說:“吾深以后事為念,故以委卿
。曹參雖有戰(zhàn)功
,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
,不亦可乎”
!后曹丕由廣陵回師洛陽,又下詔對司馬懿說:“吾東
,撫軍當總西事
;吾西,撫軍當總東事”
。于是司馬懿留鎮(zhèn)許昌
。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
。臨終時
,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zhèn)軍大將軍陳群
、征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
。曹丕對太子說:“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明帝即位
,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孫權(quán)得知魏文帝去世后
,于八月出兵攻魏
。命吳左將軍諸葛瑾部兵分兩路進攻襄陽,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
。孫權(quán)一路為魏軍所敗
,遂撤兵而走。而諸葛瑾則被司馬懿擊敗
,并斬殺吳將張霸
,斬首千余級。十二月
,升任驃騎將軍
。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馬懿駐扎宛城
,加督荊
、豫二州諸軍事
。
當初蜀將孟達降魏時,魏朝待其甚厚
,司馬懿認為他言行傾巧
,不可信任。但皇帝不聽
,任命孟達領(lǐng)新城太守
,封侯,假節(jié)
。魏文帝死后
,孟達失寵,蜀丞相諸葛亮即暗中與之通信
,圖謀叛魏
。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無常,想促他速叛
,知魏興太守申儀和他有矛盾
,便派郭模到申儀處詐降,有意泄露其事
。孟達聞此泄露
,準備馬上起兵。
申儀將此事密告司馬懿后
,司馬懿怕他突然發(fā)難
,給他去信,詳為慰解
,信中說:“將軍昔棄劉備
,讬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
,任將軍以圖蜀之事
,可謂心貫白日
。蜀人愚智
,莫不切齒于將軍。諸葛亮欲相破
,惟苦無路耳
。模之所言,非小事也
,亮豈輕之而令宣露
,此殆易知耳”。
孟達得信大喜
,猶豫不決
。司馬懿則暗中率軍進討
,諸將見孟達與吳蜀交接,勸司馬懿先觀而后動
。司馬懿說:“達無信義
,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
。司馬懿親自率軍日夜兼程前去討伐孟達
,八天后抵達新城城下。吳
、蜀派出援兵解救孟達
,被司馬懿部攔阻于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
。此前
,諸葛亮曾告誡孟達加緊防范,不要上當
,孟達寫信給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