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妃的祖父曾經(jīng)擔任過內(nèi)務(wù)府大臣,祖母和母親也是宮里的女官
,所以真實的令妃應(yīng)該不太可能是一個什么都沒有的小宮女
,而是一開始就活在了天子腳下,所以后面令妃的升遷之路才會如此通暢
。
而至于令妃跟富察皇后的關(guān)系,這一點《延禧攻略》還是描繪得很貼合實際了,兩人之間的確親如姐妹。富察皇后去世后
,令妃可以說是掌握了整個后宮,她給乾隆生下了四個皇子還有兩個公主
,去世后被追封為皇后
。
乾隆的貴妃,收養(yǎng)了令妃的兒子,為何被此子連累而亡?
乾隆皇帝的穎貴妃巴林氏因為身份尊貴
,又與令懿皇貴妃魏佳氏交好,所以收養(yǎng)了令懿皇貴妃魏佳氏的兒子永璘
,后來因為永璘擅自進宮看望養(yǎng)母穎貴妃巴林氏
,所以被嘉慶皇帝責罰,穎貴妃巴林氏也因此留下了心病
,最后郁郁而終了
。
穎貴妃巴林氏是蒙古部落的貴族女子,然而她進宮的時候,宮中高貴的嬪妃非常多
,所以她只得了個常在的位分。原本按照巴林氏的出身
,最少也能得到了貴人
,但是由于當時乾隆皇帝的后宮中,不僅有繼后輝發(fā)那拉氏
,還有純慧皇貴妃
、淑嘉皇貴妃等
,就連魏佳氏當時都只是個嬪
,所以巴林氏只得個常在也是情理之中。巴林氏進宮便和魏佳氏交好
,所以巴林氏入宮后的兩次進封也都是跟著魏佳氏一起的
。
由于魏佳氏和巴林氏的關(guān)系非常好,所以在魏佳氏生育了皇十七子永璘以后,便將永璘托付給了位居妃位的巴林氏撫養(yǎng)
。當時魏佳氏的身體本來就不太好
,所以她才會急忙給自己的孩子找一個養(yǎng)母,免得自己的孩子日后受苦
。巴林氏因為和魏佳氏之間關(guān)系非常好
,而且巴林氏一直沒有子嗣,所以巴林氏對待永璘也是跟親生兒子一樣
。
永璘長大以后,對巴林氏這個養(yǎng)母十分孝順,然而巴林氏卻也因為永璘的孝順而亡
。永璘與嘉慶皇帝都是令懿皇貴妃魏佳氏的兒子
,所以嘉慶皇帝對永璘也格外嚴格一些
,但是看在巴林氏的面子上,嘉慶皇帝也很少責罵永璘
。到了巴林氏七十歲生日的時候
,原本嘉慶皇帝都已經(jīng)安排好壽宴了,結(jié)果永璘卻在生辰之前
,擅自進宮給巴林氏送禮物表示孝心
,結(jié)果被嘉慶皇帝大罵一通,巴林氏認為是自己連累了兒子
,所以一直郁郁寡歡,沒過多久便撒手人寰了
。
愛新覺羅永璘的生母,愛新覺羅·永璘的人物生平
愛新覺羅·永璘的人物生平 愛新覺羅永璘(1766-1820)是乾隆帝的十七子
,慶僖親王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永璘是乾隆最幼子
。據(jù)說也是最不成器的
,天天四處游蕩,惹事生非
,因此乾隆很厭惡他
。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璘封貝勒
,嘉慶四年(1799年)
,永璘晉慶郡王,嘉慶帝將和珅府第賜給他作為慶王府
。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永璘晉慶親王
。 咸豐初年,內(nèi)務(wù)府把慶王府從永璘后裔手中收回
。咸豐二年(1852年)
,咸豐帝賜給恭親王愛新覺羅奕?作為恭王府。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1 歲
,出生。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24歲
,封貝勒。 嘉慶四年(1799年)
,34歲
,正月
,仁宗親政,封惠郡王
,后改封慶郡王
;三月,和珅誅
,沒其宅賜永璘
。 嘉慶五年(1800年),35歲
,正月
,以祝穎貴太妃七十壽未奏明,命退出乾清門
,仍留內(nèi)廷行走
。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51歲
,永璘奏事把奏折交于內(nèi)奏事太監(jiān)
,與體制不符,被罰俸祿
。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
,55歲,三月
,永璘病重
,上親臨視,命進封親王
。尋薨
,謚曰僖。 乾隆之子是誰 乾隆的兒子如下:
1
、皇長子
,永璜(1728-1750),母哲憫皇貴妃
。追封定親王
,謚曰安。子二
,綿德
、綿恩。
2
、皇次子
,永璉(1730-1738),母孝賢純皇后。雍正帝賜名
,隱示承宗器之意
,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乾隆帝密定皇儲緘其名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
。乾隆三年(1738年)薨
,冊贈皇太子,謚端慧
。
3
、皇三子,永璋(1735-1760)
,母純惠皇貴妃
,追封循郡王。
4
、皇四子
,永珹(1739-1777),封履親王
,母淑嘉皇貴妃。
5
、皇五子
,永琪(1741-1766),封榮親王
,母愉貴妃
,三十一年(1766年)薨,年二十六
,謚號純
。
6、皇六子
,永瑢(1743-1790)
,封質(zhì)郡王,母純惠皇貴妃
。
7
、皇七子,永琮(1746-1747)
,母孝賢純皇后
,弘歷欲立為太子。乾隆十二年以痘殤
,年二歲
,謚號悼敏。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追封哲親王
。
8
、皇八子,永璇(1746-1832)
,封儀親王
,母淑嘉皇貴妃。
9
、皇九子
,未命名(1748-1749)幼殤,未封
,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
10、皇十子
,未命名(1751-1753)幼殤
,未封,母舒妃葉赫那拉氏
。
11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
,字鏡泉
,號少廠,別號詒晉齋主人
,封成親王
,母淑嘉皇貴妃,與劉墉
、翁方綱
、鐵保并稱清中期四大書家。
12
、皇十二子
,永璂(1752-1776),母繼皇后
。
13
、皇十三子,永璟
,幼殤
,未封,母繼皇后
。
14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幼殤
,未封
,母孝儀純皇后。
15
、皇十五子
,永琰(1760-1820),即嘉慶帝
,母孝儀純皇后
,在此不予贅述。
16
、皇十六子
,未命名(1762-1765),幼殤
,未封
,母為孝儀純皇后。
17
、皇十七子
,永璘(1766-1820),母孝儀純皇后
。
乾隆人物介紹:
乾隆登基之初
,重視農(nóng)業(yè)與水利工程,并且用強勢手腕平邊疆叛亂
,打擊入侵勢力,進一步完善了對于 ***
、新疆地區(qū)的統(tǒng)治
,維護了版圖的統(tǒng)一完整,清朝版圖達到最大
。在這一點上
,乾隆是有功的。
因為多年的勤勉
,乾隆繼位后
,清朝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迅速發(fā)展
,人口劇增
,國力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
擴展資料: 乾隆的兒子最突出的就是皇十五子
,永琰
,具體介紹如下:
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
,清軍入關(guān)后的第五位皇帝
,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年號嘉慶
,在位二十五年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漢族)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封為和碩嘉親王。
颙琰在位前四年并無實權(quán)
。乾隆帝死后才獨掌大權(quán)
。颙琰對貪污深惡痛絕,他肅清吏治
,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
。
但他為了維護政權(quán)穩(wěn)定對統(tǒng)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
。終嘉慶一朝
,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
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yè)革命興起的時期
,也是清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時期。這時期發(fā)生了白蓮教之亂
,八旗生計
、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
。
清朝出現(xiàn)了中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駕崩,廟號仁宗
,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jīng)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实郏嵊谇逦髁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愛新覺羅·弘歷
愛新覺羅·弘歷的家族成員 父親:愛新覺羅·胤禛
,年號雍正。
嫡母:孝敬憲皇后(1679年6月20日—1731年10月29日)
,烏喇那拉氏
。
生母: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
,卒于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1777年3月2日)
,葬泰東陵
。謚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圣憲皇后。
孝賢皇后孝賢純皇后(1712年—1748年)
,富察氏
。弘歷之元配皇后。滿州鑲黃旗
,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女
。
繼皇后(1718年—1766年),輝發(fā)那拉氏(《清史稿》記為烏拉那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