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朱珪的故事
三國時期的曹魏,名士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令權臣司馬昭“聞而惡之”
,揭秘朱珪的傳奇一生.png" />
朱珪
朱珪還有一個哥哥朱筠
古代知識分子
,講三不朽,也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謂:“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朱珪在這三方面均有建樹朱珪兄弟二人是乾嘉時期學術界的重要領袖,而乾嘉學派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發(fā)展史上最后一個高峰
而“大興二朱”作為當時的大儒,對《四庫全書》的成書均有功勞
,朱筠對《四庫全書》的纂修有提倡之功,還提出了“舊本抄本,尤當急搜也”、“中秘書籍,當標舉現(xiàn)有者,以補其余也”、“著錄、校讎,當并重也”、“金石之刻,圖譜之學,在所必錄也”四條建議。而朱珪在山西任地方官時,也有“采辦”圖書之功。并且朱珪學問精醇,詩文清雅,阮元(清代著名學者、官員,被后人尊為一代文宗,也是朱珪門生)盛贊其詩“閎中肆外,才力之大無所不舉,且直吐胸臆,真情至性勃勃動人,未嘗求肖于流派,而自觀者衡量之,實于杜陵、昌黎為尤近”,修纂《四庫全書》的大臣,也多是朱珪老師、朋友、門生。而朱珪本人也有《知足齋集》等作品。從古代對知識分子的立言角度的要求上說,他本人是符合的。朱珪在乾嘉兩朝
,擔任過福建按察使,山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要職,《清史稿》記載其無論身處地方,還是處于中央,都做到了公正廉潔,頗有政績。朱珪擔任地方官時朱珪在治理自然災害時也盡心盡力
朱珪擔任中央官員時堅持減輕百姓負擔,每有官吏提出增加一些苛捐雜稅
上文提到
乾隆四十五年(1780)
朱珪一生,都是和珅的政敵
朱珪得以返回京城,要等到嘉慶四年(1799)正月
更為重要的是,朱珪寬仁治國的思想影響了嘉慶帝
,如天理教徒林清攻打紫禁城,“駢戮百余人,上惻然哀憫,命有司于菜市口筑壇超度朱珪一心為公,立勸嘉慶帝赦免洪亮吉
,嘉慶帝再次閱讀洪亮吉的《極言時政啟》,認為其針砭時弊,便在僅僅百日,就朱筆親書諭旨,宣布洪亮吉立即釋放回藉,還將洪亮吉原書特加宣示,并裝潢成卷,常置座右,使朝廷內外諸臣“知朕非拒諫飾非之主朱珪去世后,嘉慶皇帝親自去老師家里吊唁
到了今日
和珅(1750-1799)
1.范文程——范文程(1597年—1666年)
2.鰲拜——(
3.李光地——(1642年-1718年)
4.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
5.吳三桂——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