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乾嘉時期著名大臣
    ,揭秘朱珪的傳奇一生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17 13:22:19

    乾嘉時期著名大臣
    ,揭秘朱珪的傳奇一生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朱珪的故事

    ,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國時期的曹魏,名士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令權臣司馬昭“聞而惡之”

    ,而被殺害
    。北魏時代的“國史之獄”更是牽連人數(shù)不可勝數(shù)數(shù)。而到了清朝,“文字獄”更是到了歷史上的頂峰
    ,但是
    ,到了嘉慶時期,改變了康熙到乾隆朝的文字獄政策
    ,從此,古代文字獄基本結束
    。之所以嘉慶朝文字獄終結和一個人有關
    ,那就是他的老師——朱珪。

    ,揭秘朱珪的傳奇一生.png" />

    朱珪

    ,字石君,號南厓
    ,晚號盤陀老人
    ,順天府大興籍,少而敏文
    ,17歲乾隆十二年(1747)便中舉
    ,當時的主考官是阿桂父親阿克敦,文采出眾(清代
    ,滿族人無需經(jīng)過嚴格的科舉考試選拔就可以通過侍衛(wèi)等方式做官。不過有些滿族大臣倒確實是有學問的
    ,阿克敦就是其中一位,康熙皇帝認為阿克敦“學問優(yōu)”
    ,曾把他提拔為侍講學士)
    ,稱贊朱珪道:“子年少而魄力大,似先師安溪李文貞公(指其老師
    ,名臣李光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钡诙?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即乾隆十三年(1748)朱珪中進士,也得到了劉墉的父親劉統(tǒng)勛之稱贊:“子詩文已成家
    ,留心經(jīng)濟
    ,必成偉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鼻〉鄹窃u價:“紀、翁文士
    ,未足與數(shù),朱珪不惟文好
    ,品亦端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簿褪钦f
    ,乾隆帝“吐槽”了紀昀、翁方綱等不過是普通的善文之士
    ,品行有缺,而朱珪不僅文采好
    ,更為重要的是人品高尚

    朱珪還有一個哥哥朱筠

    ,字竹君
    ,一字美叔,號笥河
    ,由于兄弟情深,又曾同官翰林
    ,時人就將這二兄弟與宋代的蘇軾
    、蘇轍二兄弟相提并論
    ,合稱為 “二朱”
    ,或稱“大興二朱”,成為一段佳話

    古代知識分子

    ,講三不朽,也就是立德
    、立功
    、立言。(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謂:“豹聞之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朱珪在這三方面均有建樹

    朱珪兄弟二人是乾嘉時期學術界的重要領袖,而乾嘉學派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發(fā)展史上最后一個高峰

    ,乾嘉學派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顧炎武,提出了“經(jīng)世致用”的理念
    ,所以
    ,乾嘉學者力糾宋明理學空談之風
    ,通過對古典文獻的考證
    、訓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⑤嬝?指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獻中的已經(jīng)失傳的文獻材料加以搜集整理
    ,使已經(jīng)佚失的書籍文獻
    ,得以恢復或部分恢復的行為)
    、辨?zhèn)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對中國傳統(tǒng)學術作了梳理和總結。乾隆年間
    ,纂修的《四庫全書》,就是乾嘉時期學術文化繁盛的重要標志
    。盡管《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夾雜著一些消極因素
    ,但其采集
    、校閱
    、輯佚凝聚了當時眾多學者的心血
    ,起到了對當時學術的總結
    、整理作用

    而“大興二朱”作為當時的大儒,對《四庫全書》的成書均有功勞

    ,朱筠對《四庫全書》的纂修有提倡之功
    ,還提出了“舊本抄本,尤當急搜也”
    、“中秘書籍,當標舉現(xiàn)有者
    ,以補其余也”
    、“著錄
    、校讎
    ,當并重也”、“金石之刻
    ,圖譜之學,在所必錄也”四條建議
    。而朱珪在山西任地方官時
    ,也有“采辦”圖書之功
    。并且朱珪學問精醇
    ,詩文清雅,阮元(清代著名學者
    、官員,被后人尊為一代文宗
    ,也是朱珪門生)盛贊其詩“閎中肆外
    ,才力之大無所不舉,且直吐胸臆
    ,真情至性勃勃動人
    ,未嘗求肖于流派,而自觀者衡量之
    ,實于杜陵
    、昌黎為尤近”,修纂《四庫全書》的大臣
    ,也多是朱珪老師
    、朋友
    、門生。而朱珪本人也有《知足齋集》等作品
    。從古代對知識分子的立言角度的要求上說
    ,他本人是符合的。

    朱珪在乾嘉兩朝

    ,擔任過福建按察使
    ,山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
    ,侍講學士
    ,文淵閣直閣事,戶部尚書
    ,協(xié)辦大學士
    ,翰林院掌院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要職
    ,《清史稿》記載其無論身處地方
    ,還是處于中央,都做到了公正廉潔
    ,頗有政績
    。朱珪擔任地方官時
    ,就注意發(fā)展生產(chǎn),如其在山西時
    ,“免土默特蒙古私墾罪,以所墾牧地三千餘頃
    ,許附近兵民認耕納租
    ,歲六千余兩,増官兵公費; 又太仆寺牧地苦寒
    ,改征折色,以便民除弊; 皆下部議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朱珪在治理自然災害時也盡心盡力

    ,深得百姓愛戴
    ,其兩次擔任安徽巡撫時,都遇上皖北水災
    ,朱珪“馳驛往賑
    ,攜仆數(shù)人,與村民同舟渡
    ,賑宿州、泗州
    、碭山
    、靈壁、五河
    、盱眙余災,輕者貸以糧種
    。筑決堤
    ,展春賑
    ,并躬蒞其事
    ,民無流亡”(今日網(wǎng)絡上所謂清官無能論、影視劇和珅的“救民先救官”等皆可以休矣)

    朱珪擔任中央官員時堅持減輕百姓負擔,每有官吏提出增加一些苛捐雜稅

    ,他就極力反對
    ,表示曰: “國家正供有常經(jīng)
    ,名實關體要
    。于名不正,實必傷
    ,斷不可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睆墓糯鷮χR分子的立功角度的要求上說
    ,他本人也是符合的。重要的是朱珪擔任了很多次各級科舉考試的考官
    ,亦有選才之功。下圖是上海大學學者邱爽
    、李小娟整理的《簡述朱珪對乾嘉政治學術的影響》:

    上文提到

    ,朱珪的文問淵博
    ,品格高尚
    ,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
    ,便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
    ,恰巧是美國獨立那年)
    ,進入上書房,成為了秘密立儲的儲君——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來的嘉慶皇帝
    ,繼位后改為颙琰)的老師。雖然當時教授颙琰的老師
    ,除了朱珪外
    ,還有其他人,但論感情
    ,論影響,最深的還是侍講學士朱珪
    。這是由于一方面
    ,朱珪學識淵博
    ,品行高尚
    ,為人也比較忠厚,仁慈
    ,在平時教學時,善于從四書五經(jīng)中闡發(fā)仁政愛民的儒家王道思想
    ,這對這位皇子未來執(zhí)政的理念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加上當時年輕的永琰剛剛生母去世(在朱珪成為其老師的前一年)
    ,乾隆為人又性格張揚,又明察秋毫
    ,給永琰帶來了巨大的威壓(乾隆其實最想立的是孝賢皇后所生的嫡子
    ,但早夭只好作罷
    ,對于永琰
    ,乾隆皇帝實際上并不滿意),所以
    ,朱珪永琰間的感情更像是父子親情。

    乾隆四十五年(1780)

    ,朱珪外放福建學政
    ,臨行前,作《五箴》送至永琰藩邸
    ,《五箴》即“曰養(yǎng)心
    ,曰敬身,曰勤業(yè)
    ,曰虛己
    ,曰致誠”,意為教導其要修身養(yǎng)性
    ,以達到儒家所講求的圣王賢人的理想人格
    。這五個字
    ,到了永琰繼位后
    ,一直都是其座右銘,此后二人常常書信往來或寫詩唱和
    ,據(jù)學者統(tǒng)計(天津師范大學副教授曹志敏老師,在《朱珪的理念與嘉慶朝文字獄的終結》一文有所統(tǒng)計)
    ,書信有139件之多

    朱珪一生,都是和珅的政敵

    ,嘉慶元年(1796)正月乾隆帝禪位,永琰繼位
    ,是為嘉慶皇帝
    ,但其父弘歷(此時年號改
    ,不能以乾隆皇帝相稱)繼續(xù)以太上皇身份控制大權
    ,當時正在兩廣總督任上的朱珪在祝賀嘉慶登基的信中寫道:“雖已繼承大位
    ,但事事處處皆當小心從事,不可多御政事
    ,能推則推,加強修養(yǎng)
    ,吸取圣祖時期太子立而復廢
    、廢而復立的教訓(指的是康熙時期廢立太子胤礽的事件),小心翼翼地侍奉太上皇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奔螒c皇帝知道老師所言皆是忠誠肺腑之言,也是按照此建議
    ,事事謹慎,處處小心
    ,但還是百密一疏
    。這年七月
    ,弘歷本來打算內召朱珪為大學士
    ,嘉慶知道這一消息后,非常興奮
    ,認為這有利于緩解他被自己的父親和父親寵臣和珅從上下兩個方面壓制的局面,便寫賀詩于朱珪
    。但不曾料到本是情理之中的詩詞
    ,和珅卻借題發(fā)揮,向太上皇報告
    ,并說這是“嗣皇帝欲市恩于師傅”,這令太上皇不悅
    ,幸虧有大學士董誥化解
    ,朱珪只是被貶為安微巡撫
    。聯(lián)想到后來
    ,嘉慶殺和珅,這也應當是原因之一吧

    朱珪得以返回京城,要等到嘉慶四年(1799)正月

    ,太上皇駕崩
    ,此時嘉慶帝才敢詔令在安徽巡撫任上的老師朱珪進京
    ,朱珪到京城時,嘉慶皇帝親自到城外迎接
    ,甚至拉著老師朱珪的手
    ,失聲痛哭,要知道此時的嘉慶皇帝早已年過不惑
    ,若非真情
    ,豈能如此?嘉慶帝親政后,在老師的輔佐下
    ,形成了一套用人自己的思想。最集中地反映在他于嘉慶十年十二月寫成的《德才說》一文中:“德與才相為表里
    ,不可析也
    。蓋德蘊于中
    ,才應于外
    ,德為才之體,才為德之用
    。有德者必有才,而恃才自用者
    ,去德遠矣
    。夫德才全備者上也,德優(yōu)于才者次也
    ,才過于德者又其次也。德優(yōu)于才猶不失為君子
    ,若才過于德終恐流為小人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魫燮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而略其行,是舍本而逐末
    ,貽害匪淺,不可不慎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更為重要的是,朱珪寬仁治國的思想影響了嘉慶帝

    ,如天理教徒林清攻打紫禁城,“駢戮百余人
    ,上惻然哀憫
    ,命有司于菜市口筑壇超度
    ,猶秉文正(指朱珪的謚號)之教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也促使了嘉慶帝對于文字獄的終結,朱珪曾進言:“詩文之詆謗本朝者
    ,正如桀犬狂吠。圣人大公無私
    ,何所不容
    ,禁之
    ,則秘藏愈甚
    。”所以
    ,嘉慶朝
    ,只有洪亮吉一案“文字獄”,而且這一案
    ,也是由于洪亮吉為人張揚(曾罵過提拔他的朱珪)
    ,所上的《極言時政啟》更是過于直接
    ,終引得殺身之禍
    ,后雖逃過一劫,但被發(fā)配伊犁

    朱珪一心為公,立勸嘉慶帝赦免洪亮吉

    ,嘉慶帝再次閱讀洪亮吉的《極言時政啟》
    ,認為其針砭時弊,便在僅僅百日
    ,就朱筆親書諭旨,宣布洪亮吉立即釋放回藉
    ,還將洪亮吉原書特加宣示
    ,并裝潢成卷,常置座右
    ,使朝廷內外諸臣“知朕非拒諫飾非之主
    ,實為可與言之君。諸臣遇可與言之君而不與言
    ,負朕求治苦心”
    。洪亮吉事件之后
    ,盛行于康
    、雍
    、乾三朝的文字獄徹底結束了
    。這可以說朱珪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種廣濟天下之功
    ,也符合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立德

    朱珪去世后,嘉慶皇帝親自去老師家里吊唁

    ,看到其家徒四壁
    ,只有一床破舊的棉被、一些圣賢書籍等物品
    ,沒有什么財物
    。嘉慶帝見恩師一生過得如此清貧,難掩心中的悲傷
    ,放聲大哭
    。同時下詔:“掛自為師傅,凡所陳說
    ,無非唐虞三代之言
    ,稍涉時趨者不出諸口,啟沃至多
    。揆諸謚法
    ,足當‘正’字而無愧
    ,特謚文正
    。”嘉慶還親自去老師墳前祭奠
    ,對于清朝統(tǒng)治者而言,祭奠一個非皇室的漢族大臣
    ,實屬罕見
    。《郎潛紀聞二筆·卷十六》也記載“仁宗批勤敏謝恩折云:‘朱錫爵(朱珪之侄)才勝于德
    ,汝應念石君師傅之舊恩,時加訓戒
    ,毋忽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⒘钷D諭知錫爵,令其回奏
    。御筆于石君二字上空一格,圣天子之尊師念舊
    ,歷久不渝
    ,有諭教之責者,宜何如捫心自效與?”皇帝稱呼大臣
    ,即使是老師,也可以直呼其名
    ,畢竟有君父臣子的名分
    ,嘉慶皇帝稱呼老師
    ,不僅只稱字
    ,不稱名,還在石君二字上空一格
    ,可見感情之深。

    到了今日

    ,蕭山蜀山街道黃閣河村
    ,仍生存著幾戶朱姓后代,據(jù)說就是朱珪之后

    歷史上的劉慵比和珅大多少歲
    ?像電視里那樣與和珅這樣對抗有可能嗎?

    和珅(1750-1799)

    ,字致齋,原名善保
    ,鈕祜祿氏
    ,滿洲正紅旗人。他生于乾隆十五年
    ,父親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統(tǒng)
    。他祖上是今遼寧清原縣人
    ,清初隨清帝入關
    ,住在北京西直門內驢肉胡同


    和珅出生在一個并不富裕的武官家庭
    ,但他與弟弟和琳從小都受到較好的教育,十來歲時被選入咸安宮官學
    ,接受儒學經(jīng)典和滿
    、漢
    、蒙古文字教育。和珅天資聰穎
    ,勤奮努力
    ,成績突出,因而得到老師吳省蘭等人的器重


    乾隆三十四年
    ,20歲的和珅繼承祖上三等輕車都尉的爵位。第二年
    ,參加順天府科舉鄉(xiāng)試
    ,沒有考中舉人。不過
    ,沒有功名的和珅,后來卻因頗有才學主管了許多文化
    、教育事業(yè)


    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23歲的和坤被任命為三等侍衛(wèi)(正五品)
    ,成為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仕途轉折

    皇帝的侍衛(wèi)很多
    ,但為什么和珅會得到乾隆的賞識


    《庸庵筆記》記載:某日乾隆要外出
    ,倉促中找不到儀仗用的黃蓋
    ,乾隆責問:“這是誰的過錯?”眾侍衛(wèi)都嚇得不敢出聲
    ,只有和珅應聲說道:“執(zhí)掌此事的難辭其咎
    !”乾隆馬上將他升了職


    另一說法是
    ,某日乾隆在轎中背誦《論語》
    ,忘了下文
    ,和珅順口背了出來
    ,乾隆很是歡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傊贻p的和珅英俊瀟灑
    ,又頗有才學
    ,可能在某一偶然的機遇中引起了乾隆的注意,從此時來運轉
    ,飛黃騰達。

    乾隆四十年閏十月
    ,26歲的和珅被提升為乾清門侍衛(wèi)
    ,十一月再升為御前侍衛(wèi),并授正藍旗副都統(tǒng)
    。四十一年正月
    ,授戶部左侍郎,三月授軍機大臣
    ,四月
    ,授總管內務府大臣……

    短短半年,和珅從一名普通的侍衛(wèi)
    ,進入清王朝權力的最高層
    ,成為乾隆皇帝的親信寵臣


    云南查案

    《和珅列傳》中記載
    ,乾隆四十五年正月(1780年),31歲的和珅接受了一項重要任務
    ,與刑部侍郎喀寧阿一起遠赴云南,查辦大學士
    、云貴總督李侍堯貪污案


    和珅一到云南,首先拘審李侍堯的管家
    ,取得實據(jù),迫使精明干練的李侍堯不得不低頭認罪。和珅從接受這個任務
    ,到乾隆下御旨處治李侍堯
    ,前后只用了兩個多月。

    隨后
    ,和珅又向皇帝報告說,云南的行政管理混亂
    ,許多州縣都出現(xiàn)虧空
    ,需要徹底清理整頓,這一報告立即得到乾隆的贊許


    當年五月和珅回京以后,又進一步向皇上表述想整頓云南的鹽務
    、錢法和邊防事務的具體意見
    ,都得到乾隆的肯定。

    云南的案子和珅辦得很出色
    ,確實表現(xiàn)了他的才華
    ,所以和珅在回京的途中
    ,就被提升為戶部尚書。

    結親皇家

    時隔一個月
    ,乾隆給和珅6歲的兒子賜名豐紳殷德,又將自己最寵愛的小女兒和孝公主許配給豐紳殷德
    ,兩人于乾隆五十四年結婚


    這門親事,既給和珅帶來經(jīng)濟上的利益
    ,又使和珅在政治上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處。和珅要風得風
    、要雨得雨
    ,即使做錯了什么事
    ,也不會受到處分


    乾隆四十六年,甘肅蘇四十三造反
    ,和珅受命與大學士阿桂一起督軍鎮(zhèn)壓
    。前方將帥本來快要取勝
    ,但和珅先到一步就瞎指揮
    ,竟然轉勝為敗
    ,致使總兵圖欽保被打死


    乾隆知道情況后
    ,命令和珅馬上回京。和珅回京后
    ,不但沒有受到處分
    ,反而兼任了兵部尚書


    據(jù)史料記載
    ,和珅從繼承三等輕車都尉,直至他獲罪前后的29年中
    ,重要的封官就有47次之多。

    乾隆四十一年
    ,27歲的和珅被授予軍機大臣
    。3年后,領班軍機大臣于敏中去世
    ,英武殿大學士阿桂擔任領班軍機大臣。當年在軍機處任職的還有大學士王杰
    、尚書董誥和福長安
    。阿桂、王杰
    、董誥都討厭和珅,結果就出現(xiàn)了五位大臣每天不在一起辦公的奇特現(xiàn)象


    為此
    ,御史錢灃專門上了一道奏折,請皇上下令恢復軍機大臣在一起辦公的規(guī)定
    ,這一奏折矛頭指向和珅,乾隆承認奏折所反映的情況是對的
    ,但最后還是不了了之


    乾隆知道阿桂與和珅不和
    ,常常讓阿桂在外領兵或查閱工程
    、辦理案件,軍機處的實權自然就落在和珅的手中。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訪華時
    ,就曾聽說“許多中國人私下稱和珅為二皇帝”。

    多才多藝

    和珅究竟是憑借什么功夫
    ,討得乾隆皇帝如此歡心呢


    和珅并非后人傳說的那樣不學無術。相反
    ,他還是很有才干的。據(jù)《和珅列傳》記載
    ,和珅的記憶力驚人
    、聰明決斷、辦事利索
    、多才多藝
    。乾隆在《平定廓爾喀十五功臣圖贊》中特別提到和珅精通滿、漢
    、蒙古
    、西藏四種文字。

    和珅另一手腕就是投其所好
    。乾隆一生喜愛做詩、書法
    ,和珅為了迎合乾隆,在這些方面下了不少工夫
    ,并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乾隆剛死一個星期 他就被嘉慶皇帝賜自裁

    清朝有名的大臣有哪些啊

    1.范文程——范文程(1597年—1666年)

    ,字憲斗
    ,號輝岳,遼東沈陽(今沈陽)人
    。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孫
    。曾事清太祖
    、清太宗
    、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
    ,清朝開國時的規(guī)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2.鰲拜——(

    ?—1669年,滿語:Oboi)
    ,清初權臣,出身瓜爾佳氏
    ,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
    ,后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生年不可考
    ,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
    ,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
    。以戰(zhàn)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
    ,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晚年則操握權柄
    、結黨營私
    。康熙在黃錫袞
    、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
    ,后定下計策
    ,在武英殿擒拿鰲拜。鰲拜被生擒之后
    ,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位影響清初政局的一個重要人物

    3.李光地——(1642年-1718年)

    ,字晉卿,號厚庵
    ,別號榕村
    ,福建泉州人,清朝康熙年間大臣
    、理學名臣
    。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
    ,歷任翰林編修、吏部尚書
    、文淵閣大學士等職
    。曾協(xié)助平定“三藩之亂”、“統(tǒng)一臺灣”
    。著有《歷像要義》
    、《四書解》、《性理精義》
    、《朱子全書》等書。

    4.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

    ,阿巴亥第二子
    。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5.吳三桂——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

    ,一字月所
    ,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
    ,錦州總兵吳襄之子
    ,祖大壽外甥
    。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
    ,封平西伯
    ,鎮(zhèn)守山海關
    。崇禎皇帝登基
    ,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
    。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6.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

    ,鈕祜祿氏,原名善保
    ,字致齋
    ,自號嘉樂堂、十笏園
    、綠野亭主人
    ,滿洲正紅旗
    ,清朝中期權臣
    、商人。和珅初為官時
    ,精明強干,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
    。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
    ,并將幼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
    ,而且成為皇親國戚。隨著權力的成長
    ,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脹
    ,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
    ,聚斂錢財
    ,打擊政敵。

    7.年羹堯——(1679年—1726年)

    ,字亮工
    ,號雙峰,中國清朝名將
    。原籍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懷遠縣)
    ,后改隸漢軍鑲黃旗,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人
    ,進士出身
    ,官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
    、撫遠大將軍
    ,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
    ,高官顯爵集于一身
    。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
    ,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
    ,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zhàn)功

    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時,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

    。但翌年十二月
    ,風云驟變,他被雍正帝削官奪爵
    ,列大罪九十二條,于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賜自盡

    8.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初名子城,字伯涵
    ,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
    。中國近代政治家
    、戰(zhàn)略家、理學家
    、文學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
    。曾國藩的崛起
    ,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
    、文化
    、經(jīng)濟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曾國藩的倡議下

    ,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
    ,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哉f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9.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安徽省合肥人
    ,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
    ,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本名章銅
    ,字漸甫或子黻[fú]
    ,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
    ,別號省心

    李鴻章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chuàng)始人和統(tǒng)帥

    、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
    ,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
    。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
    、北洋通商大臣
    、直隸總督
    ,爵位一等肅毅伯
    。其一生中參與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
    、鎮(zhèn)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
    、甲午戰(zhàn)爭等
    ,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擴展資料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后一個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共傳十帝

    ,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

    ,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 1644年大順攻占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
    ,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
    ,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tǒng)治者
    。軍事上在隨后的二十余年間平定大順、大西
    、南明等政權
    。后又平定三藩之亂、統(tǒng)一鄭氏臺灣
    ,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

    ,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
    ,改革最多
    ,國力最強
    ,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
    ,人口增長迅速
    ,疆域遼闊。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
    ,清朝統(tǒng)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
    ,并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

    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

    ,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
    。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 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 、文化專制 ?
    、閉關鎖國
    、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

    鴉片戰(zhàn)爭后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

    。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清朝后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
    ,清朝統(tǒng)治瓦解
    ,1912年2月12日
    ,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
    ,隆裕太后接受優(yōu)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
    ,清朝從此結束

    清朝滅亡后復辟勢力一直存在

    ,例如張勛復辟和偽滿洲國
    ,二戰(zhàn)末期蘇聯(lián)紅軍出兵東北,偽滿洲國徹底滅亡

    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

    ,努爾哈赤建國稱汗
    ,國號大金
    ,史稱后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
    ,清崇德元年)
    ,皇太極稱帝
    ,改國號為大清
    ,史稱清朝;亦稱為大清國
    、清國
    。 近代以后在與西方交往中,還短暫的以中華大清國來簽訂不平定條約
    ,此后大清國和中國兩詞混用
    ,逐步使中國這一稱呼替代了大清國。 ?辛亥革命后以及民國期間對其稱呼多為前清

    1760年,平定準噶爾汗國的清朝疆域達到極盛

    ,東北與俄羅斯帝國分界額爾古納河
    、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這條疆線直到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
    ;正北與沙俄分界薩彥嶺
    、沙畢納依嶺
    、恰克圖與額爾古納河
    ;西北與哈薩克汗國等西北藩屬國分界薩彥嶺、齋桑泊
    、阿拉湖
    、伊塞克湖
    、巴爾喀什湖至帕米爾高原

    西南與印度莫臥兒帝國、尼泊爾

    、不丹等國分界喜馬拉雅山至野人山
    ;正南大致上與現(xiàn)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分界相近
    ,但清朝尚獲得緬甸北部的南坎
    、江心坡等地;東與日本
    、琉球分界日本海與東海
    ,與朝鮮王朝沿圖們江
    、鴨綠江分界
    ;清朝還領有臺灣、澎湖
    、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諸島(時稱千里石塘
    、萬里長沙
    、曾母暗沙)
    ,極盛時期總面積可達1316萬平方公里,至晚清1908年縮水至1135萬平方公里。

    參考資料:清朝 (中國歷史朝代)-百度百科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219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
    ,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對這個故事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