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楚國君主的事情
公元前1044年
周武王奪取天下后
這一時期,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
,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后世稱呼一國之主的"皇帝"一詞,要到公元前221年才被自認為"德兼三皇
而《荀子》主張的"春秋五霸"則是齊桓公、晉文公
我們先來說說題外的吳國和越國
。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稱王的吳、越、楚三國都處在當(dāng)時中原地區(qū)以南的偏僻之處,那里距離周天子掌控力最強大的地區(qū)比較遙遠,正所謂"天高皇帝遠",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當(dāng)然
,即使如此,也不是人人都敢于稱王的,稱王前必然要具備一定的實力,否則周圍的強鄰很輕易便會以"尊王攘夷"為名前來討伐。吳國、越國因雙方的君主夫差、勾踐而為人所熟知,"臥薪嘗膽"也是后世常用的成語典故。而早在夫差成為吳王前百余年,吳國國君已然稱王
。傳說,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有三個孩子,周文王姬昌之父季歷是最小的一個后來吳國持續(xù)發(fā)展,逐漸壯大
楚國和吳
、越非常相似,楚國本是北方一支部族,受到商朝人驅(qū)逐而逃往南方,周朝建立過程中,楚部落首領(lǐng)鬻熊為周王當(dāng)火師,肩負祭祀祈禱重任,但周朝建立后卻沒有得到封賞。直到周成王時期,鬻熊的曾孫熊繹才得到封爵,不過也只是最低等的子爵。在楚國的發(fā)展過程中
,來自中原的諸侯們都對其十分蔑視,認為楚國地處蠻荒、人民野蠻,不配和中原眾諸侯一同會盟,于是都排擠楚國,稱之為蠻夷。楚人忍辱負重,背負著屈辱和嘲笑,拼命的開墾土地、發(fā)展國力,并陸續(xù)對外吞并了一些小國。據(jù)《史記》記載:"三十五年
,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可見,楚人對于"蠻夷"的稱號恨之入骨,并用這一稱號來挖苦曾經(jīng)嘲笑楚國的隨國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
綜上所述,楚國之所以稱王
,最為主要的原因便是受到諸侯的嘲諷、周王的輕慢,這也是日后楚莊王做出"問鼎中原"的威脅舉動之原因所在。其次,距離周天子和其它強國距離較遠,不易被討伐也是楚國稱王所依仗的因素之一。春秋五霸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以及楚莊王,其中只有楚國敢自稱王。究竟是誰給他的特權(quán)01 周天子如何給諸侯劃分等級
凡國公侯伯子男,以周知天下
這段文字大概包含兩層意思
1)周武王統(tǒng)一天下后,就開始分封諸侯
02 除了楚國敢稱王,他的幾個鄰居也是如此
,如吳國、越國。吳王夫差在黃池與晉國爭盟主之位
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原諸侯口中所指的蠻荊之國的代表就是楚國了
03 楚國為何要稱王呢?
周文王之時
那時
一晃到了公元前741年
眾所周知,當(dāng)時
連續(xù)發(fā)生的一樁樁慘劇在不斷地刷新著中原禮樂的底線
隨侯沒辦法
公元前704年,熊通越想越火:“我先人鬻熊盡心伺候文王
從那時起
,楚國便以王自居04 孔子的態(tài)度
不過,三個國家不過是活在自己的夢里
其實
結(jié)語
楚國地處南方荊蠻
,隨著自身的逐漸強大和中原禮崩樂壞,不甘心再居子爵之位,得不到周王室的正式加封,便自稱為王。這對中原諸侯而言
,不過是一則掩耳盜鈴式的笑話,然而,卻表明了楚國欲問鼎中原的雄心壯志,也拉開了楚國稱霸的序幕。在楚國的影響下,同處南蠻之地的吳國和越國紛紛效仿之
,自稱為王。然而中原始終秉持“周無二王”的態(tài)度,在得不到中原諸侯的擁護下,他們的輝煌終究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讀過春秋戰(zhàn)國的朋友肯定都知道
,那個時候還沒有皇帝這個稱謂。當(dāng)時名義上的最高領(lǐng)導(dǎo)人是周天子,被尊稱為“天王”,而其他被分封在各處的諸侯/fd039245d688d43f266c873a761ed21b0ff43b3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周天子分封的稱號
,有公、侯、伯、子、男,這五個等級。當(dāng)時的諸侯國君主理論上最高可以被封為公,而且一般是比較重要的諸侯國,很有名的像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但是有一個國家早在西周時期就稱王了,這個國家就是楚國。/7a899e510fb30f24fb5ffacbc395d143ac4b033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楚國一開始是被封為子爵,后來楚國國君向周天子請求更高級的爵位但被拒絕
,之后索性直接稱王。在那個時代,稱王,就代表著和周天子平起平坐,將其視為僭(jiàn)越,為周天子和其他諸侯所不容,所以在周厲王時期,迫于壓力,楚王去了王號,后來楚武王在位時期,西周已亡。周王室的影響力與日俱減,楚國國君再次稱王。周天子也無力將胳膊伸到楚國那么遠的地方,也號召不了各國一同伐楚,楚國就這么稱王一直到秦國統(tǒng)一六國。/0e2442a7d933c8956a6489b3da1373f0830200d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除了楚國稱王
/d01373f082025aaf65286f03f0edab64024f1ad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隨著春秋時期的戰(zhàn)亂與兼并
,到了戰(zhàn)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更是形同虛設(shè)了,剩下的諸侯也少了。但同時這些諸侯實力都不弱,也都有著更大的野心。其中,由三晉之一的魏國和剛由田氏取代姜氏的齊國這兩個新興國家?guī)ь^,于公元前334年,在徐州舉行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就是魏惠王和齊威王。史稱“徐州相王”。之后不久,在當(dāng)時看來更為瘋狂的舉動出現(xiàn)了,蘇秦倡導(dǎo)六國合縱抗秦,由于當(dāng)時齊楚魏三國已經(jīng)稱王,而燕國稱公,趙韓兩國君主仍舊以侯來稱呼,六國索性從此一起稱王,平起平坐。/4bed2e738bd4b31c63f982738cd6277f9f2ff835?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秦國作為當(dāng)時最強大的國家
/b151f8198618367a04936e1525738bd4b21ce5e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后來
因為七個諸侯都是受封于周王室的公侯,共封五等爵位:公
但在春秋后期,周王室已經(jīng)名存實亡
戰(zhàn)國時期也屬東周時期,東周時期(自公元前770——公元前249年)
擴展資料
西周時期
春秋戰(zhàn)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zhàn)國時期
春秋時期
戰(zhàn)國時期簡稱戰(zhàn)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春秋戰(zhàn)國
百度百科-楚國
周武王姬發(fā)在滅亡了商紂王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
根據(jù)史書記載
,周初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53個是姬姓諸侯國,只有宋國、陳國、薊國、虢國、焦國、祝國、杞國等七個諸侯國是公爵,而侯爵的諸侯國最多,代表有魯國、齊國楚國的分封比其他一些老牌諸侯國都要晚
鬻熊去世后,兒子熊麗成為楚人首領(lǐng)
至此楚國正式建立,盡管只有五十里地
,但好歹也算是個諸侯國了,熊繹則成為第一代的楚君,楚人被分封建國也意味著得到周王朝的承認,在那個時代周王朝代表著華夏與正統(tǒng),能得到周王朝的承認與分封,在當(dāng)時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楚人非常高興,對周朝非常感激和效忠。那個時候剛剛建立的楚國真的是啥也沒有
,非常窮非常弱小,整個部落連一頭祭祀的牛也找不出來,于是楚人就跑到鄀國去,偷了一頭還沒長角的小牛,又怕牛主人找來,于是連夜殺牛祭祀,所以后來楚國的祭祀都在晚上。但是熊繹侍奉周天子卻是非常恭敬
,盡管楚國窮,但是熊繹經(jīng)常坐著柴車,穿著破衣服,跋山涉水向周天子進貢,由此產(chǎn)生一個成語盡管如此,楚國仍然不受周王待見
,《國語 晉語》上記載了楚國國君與周天子及諸侯會盟的情況,是這樣記載的:《國語 晉語》:昔成王盟諸侯于岐陽,楚為荊蠻
,置茅蕝,設(shè)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 當(dāng)初周成王在岐陽與諸侯會盟時,楚國當(dāng)時是荊蠻,在會盟時負責(zé)擺放包茅草(一種祭祀用的茅草)、擺設(shè)木制的姓名座次表、與鮮卑首領(lǐng)一起守著祭祀的火種,根本不能像其他諸侯一樣面見周天子,周天子是把楚國當(dāng)成了與鮮卑一樣的蠻族。國語上直接稱楚國為荊蠻,這就是證明。
荊是指荊山,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西北部的荊山
,包括湖北的房縣、十堰、荊門、當(dāng)陽、遠安一帶,這里也是楚人生活的地方,蠻是華夏人對南方異族的一種稱呼,有一種蔑視的感覺,除了蠻之外,還有夷、狄、戎都是華夏對異族的蔑稱但是
吳回有個兒子叫陸終,陸終有六個兒子
楚人將這種不公平待遇化作艱苦奮斗的努力
,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到了楚國第六任國君熊渠在位期間,楚國已經(jīng)把勢力擴張到江漢平原一帶,這個時候的楚國早已經(jīng)不是當(dāng)初的五十里子爵之國了,而是方圓百里的大諸侯國,與此同時,還在不斷對外擴張。
熊渠在位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