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王世充還在,一旦關(guān)中之地遭遇戰(zhàn)火
,勢必會引起各方的反撲
,那么剛占領(lǐng)一年的隴西、河西之地也可能會反唐
,那么結(jié)果可想而知
,就算是李世民再能打,也無力回天了
。
只是在李唐準備迎敵時
,處羅可汗掛了,那么他主導的軍事行動還未開始就結(jié)束了
,梁師都可能想死的心都有
,正是這次聯(lián)合行動沒能實現(xiàn),給了李唐相對充足的時間蓄積實力
,直到武德四年
,也就是621年,發(fā)動了統(tǒng)一中原的戰(zhàn)爭
,更是開掛版一戰(zhàn)滅兩國,梁師都想要聯(lián)合各方攻入關(guān)中的計劃也就徹底失敗了,因為在統(tǒng)一中原后
,人心已經(jīng)完全向著李唐了
,亂世中所有人都想要依附于強者,在李唐滅王世充竇建德前
,誰是最強者還不一定
,比如當初李密投降李唐時,魏征就去投奔竇建德了
,但是李唐完成統(tǒng)一中原后
,大家都知道,這天下是李氏的了
,眾人必然首先考慮的是投靠李唐而不是對抗李唐
。
《新唐書.梁師都傳》稽胡大帥劉屳成以眾附師都,因讒見殺
,其下疑懼
,乃多叛。師都日益蹙
,遂往朝頡利
,教使南略,故突厥盜邊無寧歲
,遂窺渭橋
。
武德三年,大家熟知的頡利可汗繼位
,說他能夠奪得汗位的寶座
,還是要多虧了義成公主,當初是她因為不看好自己的兒子
,支持當時還叫咄苾的頡利可汗
,頡利可汗才能成為東突厥的首領(lǐng)。
說到義成公主
,就必須要提一下
,她是一位忠心于隋朝的悲情公主,當初她是因為和親嫁給東突厥啟民可汗的安義公主死了
,隋文帝選中了宗室中的義成公主遠嫁塞外
,為的是維持隋朝和東突厥的關(guān)系,隋煬帝曾經(jīng)北巡長城被突厥圍困
,是義成公主冒著被殺的風險
,謊稱北邊軍情緊急,才讓始畢可汗撤圍的
,而她也沒有得到什么甜美的愛情
,她一生先后嫁給了啟民可汗
、始畢可汗、處羅可汗
、頡利可汗四人
,后三人都是啟民可汗的兒子,所以說頡利可汗娶的是曾經(jīng)后母
,嫂子
,當然,這在當時的突厥是傳統(tǒng)
,但是對于義成公主是否太殘酷了些
,而且她最終在頡利可汗兵敗后被李靖所殺,她把自己的青春都獻給了隋朝
。
頡利可汗時期
,頻頻騷擾唐朝邊境,其中就有梁師都的功勞
。
《舊唐書.梁師都傳》頡利可汗之寇渭橋
,亦師都計也。
《新唐書.突厥傳》(武德九年)乃與侍中高士廉
、中書令房玄齡
、將軍周范等馳六騎出玄武門,幸渭上
,與可汗隔水語
,且責其負約。群酋見帝
,皆驚
,下馬拜。俄而眾軍至
,旗鎧光明
,部隊靜嚴,虜大駭……翌日
,刑白馬
,與頡利盟便橋上,突厥引還
。
頡利可汗曾率20萬突厥大軍直抵渭水北岸
,威脅長安,雙方最終簽訂了和議
,突厥撤軍
,唐書中記載可能太過夸張了,說頡利可汗等首領(lǐng)看到李世民后都嚇壞了
,下馬跪拜
,如果他們身后有20萬大軍
,還這么懼怕,那活該東突厥不成氣候
,再說如果他們這么懼怕李世民
,那還敢?guī)е筌娭北崎L安,來到關(guān)中不就是為了欺負唐朝的嗎?怎么到了關(guān)鍵時刻輕易慫了?
個人還是覺得
,頡利可汗是得到唐朝的給予的財寶后,考慮局勢并不是完全有利于自己
,畢竟深陷李唐核心的關(guān)中腹地
,各地唐軍開始匯集,他也不知道長安的防備如何
,真的打起來
,并不一定能夠占到便宜,所以既然已經(jīng)拿到甜頭了
,就可以撤軍了
。
至此梁師都兩次危機李唐的計劃都沒能得到很好的實現(xiàn),機會錯過一次還勉強可以理解
,錯過兩次那就是徹底的錯過了
,渭水之盟徹底擊碎了梁師都進取關(guān)中的美夢,也就宣告了自己敗亡不遠
。
梁師都所建立的梁國能夠存活
,最大的依靠就是東突厥的扶持,可是一旦東突厥內(nèi)部出了問題
,梁師都也就難以獨存了
。
《新唐書.突厥傳》貞觀元年,薛延陀
、回紇
、拔野古諸部皆叛,使突利討之
,不勝
,輕騎走,頡利怒
,囚之
,突利由是怨望……又明年,屬部薛延陀自稱可汗
,以使來
。
渭水之盟后,東突厥內(nèi)部發(fā)生了分裂
,薛延陀
、回紇
、拔野古先后反叛,在貞觀三年年
,薛延陀汗國建立
,東突厥實力大減,在這種情況下
,梁師都的地位就更加不保了
,頡利可汗處理內(nèi)部問題都焦頭爛額,就更沒有心思管梁師都了
,也無法聽從梁師都的建議
,南下侵擾唐朝。
《舊唐書.梁師都傳》頡利政亂
,太宗知師都勢危援孤
,以書諭之,不從......頡利可汗遣兵來援師都
,紹逆擊破之
,進屯城下。
《舊唐書.太宗本紀》夏州賊帥梁師都為其從父弟洛仁所殺
,以城降
。
李世民在見時機成熟后,命柴紹
、薛萬均征討梁師都
,雖然頡利可汗也派兵救援梁師都,只是惡劣的天氣
,馬匹凍死無數(shù)
,最終頡利可汗派遣被柴紹擊敗,梁師都的弟弟見大勢已去
,誅殺梁師都向唐朝投降了
,至此,稱帝12年的梁師都退出了歷史舞臺
。
可以說
,梁師都在隋末亂局中崛起算是早的,可是缺乏眼光
,在小有成績后就割據(jù)稱帝
,而沒有再李氏集團攻入關(guān)中前,謀劃攻占關(guān)中
,等到了關(guān)中之地易主
,自己想要在李唐身上占點便宜又做不到,依附于突厥
,想要借突厥之手南下
,可是兩次機會都失敗了
,隨著李唐國運的到來,梁師都任何的頑抗都是徒勞了
。
唐朝的皇帝有哪些?武則天后是那個皇帝?李哲是誰?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
,唐朝第五位皇帝(如不將武則天算為唐朝皇帝),他的在位時間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
。唐高宗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為武則天
,唐中宗是其兄長
唐順宗-(761年-806年)
,唐德宗長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
,805年在位)
。大歷十四年(779年)立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
,改元永貞
。任用王伾、王叔文為翰林學士
,在韓泰
、韓曄、柳宗元
、劉禹錫
、陳諫、凌準
、程異
、韋執(zhí)宜等人支持下,從事改革德宗以來的弊政
,貶斥貪官
,廢除宮市,停止鹽鐵進錢和地方進奉
,并試圖收回宦官兵權(quán)
,史稱“永貞革新”。不久患中風
。同年八月
,宦官俱文珍等勾結(jié)部分官僚和藩鎮(zhèn)
,逼其退位,傳位于太子李純
,貶王伾等人
,史稱“永貞內(nèi)禪”。又貶斥韓泰等八人
,史稱“八司馬事件”
。次年病死,一說被宦官殺害
。死后謚號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
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
。元和七年(812年)被立為皇太子
,改名恒。他是唐朝第12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
,820年-824年在位)
,在位4年,享年30歲
。在位期間荒于朝政
,奢侈放縱,措施不當
,導致河北三鎮(zhèn)再度背叛
,直到唐朝滅亡。朝廷內(nèi)宦官權(quán)勢日盛
,官僚朋黨斗爭劇烈
。使唐憲宗的“中興”局面完全喪失。后服長生藥而死
,死后謚號為睿圣文惠孝皇帝
。
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朝皇帝
。唐穆宗長子
。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24年-826年在位)
,在位3年
,享年19歲。即位后
,只知在后宮嬉戲
,奢侈荒淫。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
,勾結(jié)權(quán)臣李逢吉
,排斥異己,敗壞綱紀
。導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動攻入宮廷的事件
。后為宦官劉克明等人殺害,死后謚號為睿武昭愍孝皇帝
。
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
,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
。敬宗寶歷二年(826年)
,被宦官王守澄等擁立為帝。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
,827年-840年在位)
,在位14年,享年32歲
。在位期間
,朝臣朋黨相互傾軋,官員調(diào)動頻繁
,政權(quán)甚至皇帝的廢立生殺,均掌握在宦官手中
。后起用李訓
、鄭注等人,意欲鏟除宦官
。大和九年(835年)
,李訓引誘宦官參觀所謂“甘露”,企圖將其一舉消滅
,但事情敗露
,反而導致宦官大肆屠殺朝官,史稱“甘露之變”
。事后
,文宗更被宦官鉗制,慨嘆自己受制于家奴
,境遇不如漢獻帝
。開成五年(840年)抑郁病死,死后謚號為元圣昭獻孝皇帝
。
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則天以外,860年——873年在位)
,在位14年
,終年41歲
。 李漼初名溫,唐宣宗的長子
。宣宗病死后
,被宦官迎立為帝,是為唐懿宗
,改元“咸通”
。死后葬於簡陵,謚號昭圣恭惠孝皇帝
。 唐懿宗昏庸無能
、奢侈無度。即位后不思朝政
,沉湎於酒色中
,政治腐敗,藩鎮(zhèn)割據(jù)重新興起
。他將唐宣宗中興的成果損耗殆盡
。此時唐朝已無可救藥,大動亂正在醞釀
。當時賦稅刻薄
,百姓無法過活,更有人吃人慘劇
,百姓無路可走
,只好起義。 859年
,襲甫在浙東領(lǐng)導起義
;868年,龐勛領(lǐng)導徐泗地區(qū)的戍兵在桂林起義
。唐懿宗派遣王式
、康承訓等鎮(zhèn)壓,但對人民的剝奪并無停止
。 有說李璀是唐朝間接的亡國之君
。
唐僖宗-李儇(862年——888年)(儇發(fā)音為喧Xuān),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
。唐懿宗第五子
,初名儼。873年-888年在位
,在位13年
,享年27歲,死后謚號為惠圣恭定孝皇帝。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由宦官擁立
,時年十五歲
。政事全交給宦官田令孜掌握,自己卻玩物喪志
。當時災害連年
,人民生活困苦,官員盤剝沉重
。乾符元年(874年)
,濮州王仙芝發(fā)動起義。次年
,黃巢也起兵于冤句
,唐末農(nóng)民大起義爆發(fā)。王仙芝失敗后
,起義軍由黃巢率領(lǐng)
,百戰(zhàn)百勝,并于廣明元年(880年)占領(lǐng)長安
,他倉皇逃亡入蜀
。中和四年(884年),黃巢起義失敗
,次年三月唐僖宗返回長安
,唐朝已接近滅亡的尾聲。
唐昭宗-李曄(867年-904年)
,原名杰
,又名敏,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
,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
,享年38歲
。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
。葬于和陵
,死后謚號為圣穆景文孝皇帝。 唐昭宗即位后
,藩鎮(zhèn)趁著平定農(nóng)民起義的機會逐漸擴大
,唐政府已經(jīng)名存實亡,唐昭宗根本沒有實權(quán)
。后來
,唐昭宗被當時最大的藩鎮(zhèn)朱溫控制著。朱溫為了滅亡唐朝,自己做皇帝
,先殺掉宮里所有宦官
,再不顧大臣反對遷都洛陽,接著鎮(zhèn)壓各地藩鎮(zhèn)
,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殺害了唐昭宗
。 唐昭宗在他即皇帝位以來16年間,一直是藩鎮(zhèn)手中的傀儡
。
唐哀帝-李祝(892年-908年)
,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
,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
,去武則天以外,904年—907年在位)
,在位3年
,被廢。次年死
,享年17歲
,葬于溫陵。 唐哀帝即位時
,不過是藩鎮(zhèn)手中的一個傀儡皇帝
。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溫見廢帝滅唐時機已到
,便先將唐朝朝臣全部殺光
,接著又廢哀帝為濟陰王,自己做皇帝
,建國號“大梁”
,史稱“后梁”,改元“開平”至此
,立國290年
、傳20帝的唐王朝滅亡,中國進入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又一次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 唐哀帝也在被廢后次年
,即開平二年(908年),被朱溫毒死
。何太后(唐昭宗皇后)也被殺
。 唐哀帝死后謚號為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唐德宗-李適(742年-805年)(適發(fā)音為Kuò)
,唐代宗長子
,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
,780年——805年在位),在位26年
。享年64歲
。廣德二年(764年)被立為皇太子,大歷十四年(779年)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