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在消滅韓國的時候,其他幾國在干什么
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秦國的文章
,歡迎閱讀哦~
秦滅韓之戰(zhàn)是秦王政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前231—前230年)
,在秦滅六國之戰(zhàn)的過程中,秦軍攻滅韓國(今河南中部)的戰(zhàn)爭
。在戰(zhàn)國末期
,秦國原本希望一舉消滅趙國,不過
,因為李牧這位名將的抵擋
,秦國損失巨大,進攻受阻(但趙軍亦傷亡慘重)
。于是秦國便按原定的中間突破
,由近及遠,逐個殲滅的方針
,將主攻方向指向韓國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九月,韓國南陽守騰主動投降并獻出南陽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
、黃河以北地區(qū))
。接收后南陽地后,秦國卻以該地作為前進的基礎
,作進攻韓國的準備
。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
,內(nèi)史騰率領秦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進攻韓國
,一舉攻克韓都新鄭(今河南新鄭),俘獲韓王安
,繼而占領韓國全境
,滅亡韓國。秦國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
,建郡治于陽翟(今河南禹州)
。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
,秦滅韓之戰(zhàn)中
,秦國用絕對優(yōu)勢兵力,突然襲擊
,將韓國一舉攻滅
,占領了地處“天下之樞”的戰(zhàn)略要地,這為消滅其他五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那么
,問題來了
,秦國消滅韓國時,其他五國在干什么
,為何坐視不理呢?
一
首先
,秦國消滅韓國時,其他五國之所以沒有前去救援
,原因可謂非常無奈
。因為對于這幾個諸侯國來說,當時已經(jīng)是奄奄一息了
,也即對韓國的情況可謂愛莫能助
。一方面,就三晉之中的趙國和魏國來說
。眾所周知
,魏國、韓國
、趙國都出自春秋時期的晉國
,這導致魏趙韓三國之間不僅擁有比較密切的關系,還在地理位置上唇齒相依
。所以
,秦國消滅韓國之后,可以直接威脅到趙國和魏國的腹地
。不過
,自戰(zhàn)國中期以來,魏國和趙國因為靠近秦國
,屢屢遭到秦國的進攻
,在整體實力上已經(jīng)是今非昔比了。
如果是在戰(zhàn)國中期的話
,秦國想要出兵消滅韓國
,魏國和趙國自然不會坐視不理。不過
,在戰(zhàn)國末期
,魏國和趙國實際上已經(jīng)在滅亡的邊緣了。就魏國來說
,公元前243年
,魏安釐王與信陵君魏無忌同年病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俄n非子·有度第六》稱“魏安釐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盡陶
、衛(wèi)之地;加兵于齊
,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
,勝于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
、召陵之事
,荊軍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帶之國;安釐王死而魏以亡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眱叭怀蔀槲簢闹信d之主。
二
在魏安釐王這位君主在位時
,魏國因為在邯鄲之戰(zhàn)救援趙國
,擊敗秦國,可謂再次崛起
。不過
,在公元前243年,不僅信陵君魏無忌這位名將去世
,比較有作為的魏安釐王也病逝了
,這讓魏國的實力極速下滑,只能在秦國的鋒芒之下步步后退
。因此
,在公元前230年,秦國消滅韓國時
,魏國可謂無動于衷
。至于趙國,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
,秦軍又大舉進攻趙國
。這是第三次攻趙。其兵力部署是:南路軍推進鄴邑平陽
,從南面威脅趙國都城邯鄲
,北路軍推進太原,經(jīng)太行山進攻番吾要地
。
在消滅韓國之前
,秦王嬴政實際上是想先消滅趙國的。不過
,因為李牧這位名將的存在
,趙國得以在公元前232年最后一次擊退秦國大軍。當然
,雖然秦國在攻打趙國上遇到了一定挫折
,但是,秦國實力雄厚
,通過頻繁的進攻
,也讓趙國疲于奔命
,陷入到被動的局面中。于是
,等到秦國消滅韓國時
,趙國根本不敢分兵支援韓國,因為一旦秦國獲悉這一情況的話
,很可能再次發(fā)兵進攻趙國
。
三
另一方面,就齊國
、燕國
、楚國這三個諸侯國,在公元前230年同樣沒有精力來幫助韓國了
。就齊國來說
,公元前265年(齊襄王十九年),齊襄王去世
,田建繼位
,尊母親君王后為太后。君王后與秦國交往十分謹慎
,與諸侯交往講求誠信
,齊國又處在遠離秦國的東海邊上,秦國日夜攻打韓
、趙
、魏、燕
、楚五國
,五國在秦國的進攻中忙于自救,因此齊王田建繼位四十多年未經(jīng)受戰(zhàn)爭
。在戰(zhàn)國后期
,齊國選擇了坐觀成敗的立場,也即齊國不會幫助另外幾個諸侯國攻打秦國
,也不會幫助秦國進攻山東六國
。
正是因為這一立場,促使齊國在戰(zhàn)國后期幾乎遠離了戰(zhàn)火
,直到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消滅其他五國后,順勢進攻齊國
,而齊王建差不多是不戰(zhàn)而降
。值得注意的是,齊國之所以在戰(zhàn)國后期保持中立
,也是因為自身的實力難以爭霸中原了
。所以,齊國的中立態(tài)度
,主要還是為了自保
。畢竟五國伐齊對于齊國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齊國不敢冒險參與諸侯爭霸了
。
四
最后,就燕國來說
,眾所周知
,五國伐齊是燕國的巔峰。不過
,燕國的巔峰
,也僅僅是五國伐齊。燕昭王去世后
,燕惠王猜忌樂毅
,導致樂毅投奔趙國。在樂毅離開后
,燕國又被齊國擊敗
,只能從齊國撤軍。自此之后
,燕國再也沒能向中原地區(qū)擴張
,又在和趙國的較量中屢戰(zhàn)屢敗,逐漸在戰(zhàn)國末期失去了存在感
。至于看似遼闊的楚國
,同樣因為鄢郢之戰(zhàn)等戰(zhàn)役的重創(chuàng),不僅丟失了江漢一帶的大片疆域
,更缺乏一支爭霸中原的精銳之師
。在秦國消滅韓國時,楚國遷都到壽春
,也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一帶
,為了避其鋒芒,楚國只能向著東邊遷都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偟膩碚f,在秦國消滅韓國時
,其他五國都已經(jīng)是奄奄一息
,難以派兵救援韓國。
除此之外
,公元前230年的秦滅韓之戰(zhàn)中
,秦國大軍可謂速戰(zhàn)速決
,根本沒敢其他諸侯國反應的時間。此前
,在邯鄲之戰(zhàn)時
,秦國大軍在趙國都城邯鄲一帶圍攻了數(shù)年之久,這才給了魏國
、楚國調(diào)集大軍
,前往救援的充足時間。而在秦滅韓之戰(zhàn)中
,秦軍只用了數(shù)個月甚至更少的時間就消滅了韓國
,這意味著魏國、趙國
、楚國等諸侯國根本沒有反應的時間
,即便真的想要救援韓國,很可能也是鞭長莫及了
。舉例來說
,在三國時期的魏滅蜀之戰(zhàn)中,也是因為蜀國沒能抵抗更久的時間
,吳國大軍剛剛出發(fā)的時候
,就收到了后主劉禪放棄抵抗的消息。同樣的道理
,如果韓國可以拖住秦國大軍
,確實有機會迎來轉機,不過
,在公元前230年
,韓國疆域的三分為二已經(jīng)被秦國占據(jù),這讓其缺乏拖住秦國的戰(zhàn)略縱深了
。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是什么?他又是怎么統(tǒng)一六國的呢?
秦始皇是我國古代最為偉大的一位皇帝
,秦始皇兼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
,“書同文
,車同軌,行同倫”政策使華夏凝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秦始皇對華夏的貢獻比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子還要多得多。
秦始皇嬴政十三歲即位
,由于年紀太小
,朝政一直交由太后、大臣掌管,直到十六歲完成加冠禮
,朝政大權才交到嬴政的手中
。嬴政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謀劃滅六國的大計。
嬴政在公元前238年親自掌權
,直到公元前230年才消滅第一個國家
,這個國家是韓國。
公元前231年
,秦國一戰(zhàn)直接將韓國的要地南陽拿下
。第二年
,也就是公元前230年
,駐守在南陽的秦軍向東攻往韓國的都城新鄭。這一戰(zhàn)對于韓國來說
,雖然是決定國運的一戰(zhàn)
,但是韓國根本組織不起抗擊秦軍的力量。秦國滅韓國用一帆風順來說
,絲毫不為過
。
公元前228年,秦國消滅了第二個國家
,這個國家就是趙國
。
趙國是秦國兼并六國過程中最頭疼的兩個國家之一。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促使趙國成為當時的軍事強國之一
,在當時足以與秦國媲美
。到了戰(zhàn)國后期,趙國雖然國力比不上秦國
,但是有著騎兵這一兵種在戰(zhàn)場上的壓制
,以及優(yōu)秀將領李牧的統(tǒng)領,秦國在與趙國的戰(zhàn)爭當中多次敗于趙軍
。
一個國家是否興旺
,最主要的就是國家的國君很不巧,趙國的亡國之君
,趙王遷就是一個蠢蛋
。
當時的趙國上下全靠一個人支撐著,這個人不是趙王遷
,而是李牧
。秦軍深知只要李牧在一日,趙國就難以消滅
,只要除掉李牧
,趙國唾手可得。秦軍主將王翦偷偷派人攜帶重金到趙國賄賂趙王遷的寵臣郭開。
郭開一得到王翦的錢財就開始詆毀李牧
,聲稱李牧要聯(lián)合秦軍謀反
。趙王遷如果是明君,懂世理
,死的人就是郭開
,但很無奈,趙王遷是昏君
,死的人是李牧
。
接替李牧的人是趙匆與顏聚,這兩個人的軍事能力不知
,只是知道這兩個人一碰上秦軍就以兵敗告終
,估計也就是個三流貨色。
當時的秦軍都已經(jīng)打到邯鄲城下了
,兵敗等同于國亡
。
公元前225年,秦國消滅了第三個國家
,這個國家是魏國
。
魏國與秦國接壤,經(jīng)常被秦國侵略
。到了戰(zhàn)國后期
,秦王嬴政親自掌權之時,魏國的情況與韓國的相差無幾
,也就只剩下了那么幾個城池
。秦國大將王賁率領大軍攻魏,魏軍只敢固守
,不敢出城
,這一點與趙國相差甚遠。
魏國都城大梁地勢低洼
,精明的王賁想到了一個辦法
,那就是引大水灌大梁。王賁引汴河之水灌入大梁
,試圖逼迫魏國投降
,但是魏國死死不肯投降。直到三個月后
,經(jīng)過河水浸泡的大梁城崩塌
,秦軍沖入大梁,魏王假才投降
。
公元前223年
,秦國消滅了第四個國家
,這個國家就是楚國。
秦國消滅楚國的難度
,絲毫不亞于滅趙國
。秦將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攻楚,一開始一帆風順
,但是到即將會師之時
,被早已尾隨的楚軍突襲,二十萬大軍潰敗
,最后是王翦出來收拾殘局
。
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但是卻耗而不打
,面對楚軍的屢次挑釁
,王翦給予的態(tài)度很堅決,那就是你愛怎么樣就怎么樣
,我就不打
。
楚國雖然是春秋時期一直強大到戰(zhàn)國時期的國家
,但是經(jīng)過秦國的長時間蠶食
,國土也就只剩下了巔峰時期的三分之一。現(xiàn)如今幾十萬人在外打仗
,這幾十萬人每天都是要吃飯的
,漸漸的后援就出現(xiàn)了問題,士氣也出現(xiàn)了問題
,楚將項燕無奈
,只能派一部分的人馬撤退,這正是王翦想要的
。
秦軍在“軍功爵制度”的刺激下
,對戰(zhàn)爭非常敏感,一聽到戰(zhàn)爭就興奮萬分
,而這次王翦耗著不打
,秦軍早已忍耐多時,渾身勁沒處發(fā)泄
,渾身癢癢
。楚軍的一部分人馬一撤退,王翦即刻下令全軍總攻
,秦軍如同洪水猛獸一般
,直接將楚軍“淹沒”,楚國的主力部隊在這場戰(zhàn)爭當中全軍覆沒
。
緊接著王翦就攻占了楚國的都城
,俘虜了最后一任楚王負芻。
公元前222年,秦國消滅了第五個國家
,這個國家是燕國
。
秦國早在公元前226年,就已經(jīng)將燕國的主力擊潰
,攻破燕國的都城
,將燕王喜趕到遼東地區(qū),而這一切的緣由就是因為“荊軻刺秦”
,如果不是荊軻刺秦
,估計秦國不會那么早攻打燕國。
公元前222年的燕國與韓
、魏差不多
,秦軍兵臨遼東郡,但燕國根本沒有還擊的力量
。在秦軍的猛攻之下
,燕王喜不出意外地成為了秦軍的俘虜。在當時
,趙國還有一點殘余力量存在于代地
,秦軍在班師回朝的時候順手將趙國那一點殘余力量消滅,俘虜了自稱為代王的趙嘉
。
公元前221年
,秦國滅了最后一個國家齊國。
秦國消滅齊國比消滅韓
、魏
、趙更加輕松,因為齊國是不戰(zhàn)而降
。齊國在戰(zhàn)國后期奉行的國策是“事秦”
,也就是盡量不與秦國有糾紛,盡量不與秦國產(chǎn)生過節(jié)
。
齊國地處列國的最東端
,而秦國地處最西端,由于國與國之間的距離
,齊
、秦并沒有爆發(fā)過大規(guī)模的沖突,連小規(guī)模的沖突都屈指可數(shù)
,這也導致了齊國始終待在安樂窩之中
,直到秦國兵臨城下。
秦國并不與齊國動兵
,因為秦國明白齊王田建就是一個飯桶
,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兵臨城下
,只要給他一點甜頭,說不定他就會舉國投降
。齊王田建的所作所為果真應了秦國的猜想
,秦國答應齊王田建,只要他肯舉國投降
,就讓他好好的當一個封君
,舒舒服服的過完這一輩子。
要知道秦國從公元前221年消滅韓國開始
,一直到公元前222年消滅燕國
,所俘虜?shù)奈鍑跻礆埶溃幢磺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有封君當?shù)倪€沒有出現(xiàn)
。
齊王田建自認為齊、秦關系良好
,秦國會講信用
,印證了秦國的猜想——舉國投降。
等待齊王田建的并不是封國
,而是森林
。齊王田建被嬴政扔到森林當中,斷絕一切食物來源
,活活的餓死
。
結語
秦國消滅六國看似是嬴政一個人的功勞
,但是其實是秦國自從秦孝公開始歷代君王的功勞
。要是沒有秦孝公、秦惠文王
、秦武王
、秦昭襄王、秦孝文王
、秦莊襄王的嘔心瀝血
,怎么樣都輪不到他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
。這也是為什么在《過秦論》當中
,《過秦論》稱秦始皇是奮六世之余烈。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鑒》《戰(zhàn)國策》
長平之戰(zhàn)時,其他諸侯國都在干什么呢?
邯鄲之戰(zhàn)
,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國與趙
、魏、楚聯(lián)軍在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進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戰(zhàn)
。對于邯鄲之戰(zhàn)的意義
,顯然不僅僅是一座城池的歸屬,而是決定了趙國的存亡
,進一步來說
,趙國的存亡,也對山東六國的命運走向起到了重要影響
。
如同張藝謀電影《長城》一樣
,長城一旦被攻破,中原大地自然是無險可守
。而在邯鄲之戰(zhàn)中
,邯鄲這座城池一旦被秦軍占領,山東六國抵抗秦國的士氣
,很可能跌落谷底
,從而加快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進程。那么
,問題來了
,邯鄲之戰(zhàn)時,秦國和趙國再次對決
,其他諸侯國在干什么呢
?
一
首先,公元前257年12月
,魏
、楚兩國軍隊先后進抵邯鄲城郊,進擊秦軍
。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
、楚兩軍出城反擊。在此基礎上
,邯鄲之戰(zhàn)嚴重地消耗了秦國的實力
,造成秦國軍隊接近20萬人的傷亡,推遲了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步伐
。由此
,在邯鄲之戰(zhàn)中,不僅有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激烈對決
,也有魏國和楚國的加入
。
并且,圍繞著魏國
、楚國的支援
,還誕生了不少歷史典故
,比如毛遂自薦,也即趙國平原君的門客毛遂
,自我推薦到楚國搬動援兵
。再比如竊符救趙,也即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竊取兵符
,以此指揮魏國大軍支援趙國
。在邯鄲之戰(zhàn)時,魏國和楚國雖然都已經(jīng)衰落
,但是
,因為秦國主力在邯鄲之戰(zhàn)中疲憊不堪,這讓魏國和楚國大軍可以以逸待勞
,從而重創(chuàng)秦軍
。
二
二
那么,問題來了
,邯鄲之戰(zhàn)時
,楚國和魏國支援趙國,齊
、燕
、韓三國為何沉默呢?對此
,就齊國
、燕國、韓國這三國來說
,在邯鄲之戰(zhàn)時保持沉默
,顯然是原因各異的。就韓國來說
,翻看戰(zhàn)國七雄的地圖就可以發(fā)現(xiàn)
,韓國不僅是戰(zhàn)國七雄中疆域最小的一個諸侯國,還是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鄰近秦國
。基于此
,本就弱小不堪的韓國
,無疑遭到了秦國的步步蠶食。
因此
,在戰(zhàn)國中后期
,韓國只能選擇“朝秦暮楚”的策略,也即時而倒向秦國
,時而倒向趙國
、楚國
、魏國等大國。而在邯鄲之戰(zhàn)中
,因為秦國和趙國勝負未明
,身處漩渦邊緣的韓國,自然不敢輕易出手
。不過
,在邯鄲之戰(zhàn)后,也即秦國大軍敗退之后
,韓國也趁機從秦國手中收復了部分疆域
。
三
同時,就齊國來說
,在長平之戰(zhàn)
、邯鄲之戰(zhàn)等戰(zhàn)役中,幾乎都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
。當然
,齊國也是有苦難言。在五國伐齊后
,齊國雖然成功復國
,卻已經(jīng)是秋后的螞蚱了。在此背景下
,面對戰(zhàn)國七雄之間的激烈
,齊國希望能夠置身事外,以此求得自保
。當然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參與邯鄲之戰(zhàn)
,實際對齊國沒有什么好處
。一方面,幫助秦國攻打趙國
,不僅要出人出力
,還很難從秦國手中獲得什么好處。
另一方面
,幫助趙國抵御秦國
,因為齊國和秦國之間隔著趙國等諸侯國,即使趙國從秦國手中奪得不少領土
,齊國也很難越過趙國來瓜分這些領土
。所以,不管是長平之戰(zhàn)
,還是邯鄲之戰(zhàn)
,亦或是秦滅六國之戰(zhàn)
,齊國可謂是只要事不關己,那就高高掛起
,頗有無為而治的感覺
。
四
最后,相對于齊國中立的態(tài)度
,燕國則是對趙國覬覦已久了
。從戰(zhàn)國七雄的地圖可以發(fā)現(xiàn),燕國的區(qū)域
,主要在今京津和遼寧一帶
。雖然疆域遼闊,卻因為趙國和齊國的阻隔
,始終難以爭霸中原
。因此,燕國想要崛起
,趙國和齊國可謂最大的阻礙
,在五國伐齊削弱齊國之后,強勢的趙國依然阻擋著趙國
。所以
,在邯鄲之戰(zhàn)中,燕國表面上保持沉默
,實際是希望趙國戰(zhàn)敗
,以此和秦國共同瓜分趙國。
比如在公元前259年(燕武成王十三年)
,燕國趁趙國在長平之戰(zhàn)大敗之際
,誘使趙國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
、蘇射率眾投入燕國
。而在邯鄲之戰(zhàn)中,燕國同樣在等待機會
。不過
,讓燕國失望的是,因為魏國和楚國的干涉
,最終趙國打退了秦國的進攻
,從而推遲了秦朝建立的時間。但是
,不論怎樣,通過邯鄲之戰(zhàn)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山東六國實際上是貌合神離
,各懷心思的
,而這,也是秦國最終可以各個擊破的重要原因
。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秦滅六國后各國國君的下場是什么樣的?
說到秦國滅六國的事情
,其實在歷史上還是真的很有意思的一個時間段了
,因為這個時間段是真的非常的有意義的一個時間段了,秦國完成了很多壯舉了
,那么大家也知道秦國橫掃六國也十分的不不簡單
,那么橫掃六國的順序又有那些呢?下面我們不妨就著這個事情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秦國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
秦滅六國之戰(zhàn),既是戰(zhàn)國末期最后一場諸侯兼并戰(zhàn)爭
,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tǒng)一戰(zhàn)爭
。
為了控制廣闊的國土,特別是六國舊境
,秦始皇還修建由首都咸陽通到全國各地的馳道
, 東窮燕齊,南極吳楚
。他自己多次順著馳道巡游郡縣
,在很多地方刻石紀功,以示威強
。 為了加強北方的防務
。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修筑由咸陽經(jīng)過云陽(今陜西淳化西北)
,直達九原(今內(nèi)蒙古包頭西)的直道
,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在西南地區(qū)
,還修筑了今四川宜賓以南至云南昭通的五尺道
,于近旁設官進行統(tǒng)治。
秦統(tǒng)一以后的十幾年中
,秦始皇維持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進行了多次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完成了巨大的國防建設和土木建筑
。
據(jù)估計
,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
,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
。秦始皇采取趙陀等人的意見遷移關中50萬秦人至嶺南與當?shù)厝嗣褡迦诤希珜е玛P中空虛
,大大動搖了秦的統(tǒng)治基礎
。
秦二世時期,農(nóng)民生活悲慘
,穿牛馬之衣
,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
,舉行暴動
。這種種情況說明,急政暴虐激化了社會矛盾
,秦始皇在完成統(tǒng)一事業(yè)的同時
,也造成了秦王朝傾覆的條件。
所以西漢時的賈山談到秦代?群盜滿山?的情況時說:秦始皇在世時
,他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在崩潰
,但是由于皇帝以及開國大臣在鎮(zhèn)壓,沒有人敢于和政府對抗
。
秦滅六國后各國國君的下場是什么樣的?
韓國:
秦滅六國按照先易后難和先北后南的順序開始的
。戰(zhàn)國末期,勢力最弱的就是韓國,所以
,秦國從韓國開始了掃平六國的行動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nèi)史騰率軍攻滅韓國
。公元前226年
,在新鄭的前韓國貴族發(fā)動叛亂,后被平定
,而韓王安也在這年被處死,事件大概發(fā)生在目前河南鄭州的新鄭市
。
趙國:
曾經(jīng)的趙國的實力絕對是可以與秦國相抗衡的,但常平戰(zhàn)役后實力就不行了
,所以第二個滅的國家就是趙國
,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趙軍
,俘獲了趙王遷
,將其流放到房陵(房陵在哪我也不知道啦)
,最終餓死在房陵。
燕國:
在滅亡趙國后
,秦國大軍投入到消滅燕國的戰(zhàn)役中
。公元前2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