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三國典故集錦(二)

      網絡 2023-06-18 01:04:40

      (轉自三國在線:/culture/html/2015-9/25724/25724_2015928.shtml) 

      如魚得水

      《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於是(劉備)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
      、張飛等不悅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原諸君勿復言
      。”羽、飛乃止

      《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博望坡軍師初用兵”:卻說玄德自得孔明

      ,以師禮待之。關
      、張二人不悅
      ,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學
      ?兄長待之太過
      !又未見他真實效驗
      !”玄德曰:“吾得孔明
      ,猶魚之得水也。兩弟勿復多言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标P、張見說
      ,不言而退

      得了諸葛亮后的劉備,不僅是如魚得水

      ,更是如虎添翼
      ,這個混了半生,也沒有一塊落腳之地的一代英雄
      ,終于是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最好規(guī)劃人
      ,從此之后,一發(fā)不可收拾
      ,縱橫天下
      ,開創(chuàng)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樂不思蜀

      《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三.后主傳第三》引《漢晉春秋》:他日

      ,王問禪曰:“頗思蜀否
      ?”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九回:“假投降巧計成虛話再受禪依樣畫葫蘆”:乃問后主曰:“頗思蜀否?”后主曰:“此間樂

      ,不思蜀也
      。”

      司馬昭一次與劉禪及受降的蜀官會宴

      ,故意地將蜀人扮蜀樂在宴前舞戲
      ,眾蜀官因思鄉(xiāng)之情無不落淚,只有劉禪依然如故,嬉笑自若

      于是

      ,司馬昭便問道:“不想念蜀國嗎?”

      劉禪立即回答道:“在這里

      ,太快樂了
      ,不想念蜀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最為有趣的還在后面:

      郤正知道了這事后

      ,對劉禪說道:“下次司馬昭若是再問你同樣的問題,你就哭著回答他說:‘先人的墳墓都在蜀國
      ,怎么能不想呢
      ,天天想,日日想
      ,夜夜想
      ,沒有一時一刻不想,就如情人般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后然,司馬昭又一次問起了這個問題

      ,劉禪倒是想哭著來的
      ,可是情緒培養(yǎng)不夠,又因司馬這次突襲太突然
      ,應準備的辣椒水
      、催淚彈等等都沒有配備周全,因而只得故作沉痛沉
      ,閉著眼睛
      ,將郤正所教的話,一字不搬地
      ,重新復述了一遍

      司馬昭假意吃驚道:“你這話說得,怎么跟郤正說的一模一樣

      ,簡直就是一個模子里面鑄出來的
      。”

      劉禪真的是大吃一驚

      ,馬上就睜開了眼
      ,說道:“是啊,是啊
      ,就是他教我這么說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正如司馬昭所說的,即使有諸葛亮在

      ,也不能將他輔作的周全
      ,何況是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諸葛亮的姜維呢?

      有人說

      ,劉禪這樣做
      ,是學他那曾寄于曹操屋檐下的英雄父親劉備般,行韜光養(yǎng)晦之計呢
      ,但我更相信
      ,這是人沒心沒肺的體現(xiàn)。

        大器晚成

      《三國志.魏書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琰從弟林

      ,少無名望
      ,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
      ,終必遠至
      。”

      崔琰有大才

      ,賢名遠著,袁紹二子爭著要他
      ,曹操評其為:“君有伯夷之風
      ,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
      ,壯士尚稱而厲
      ,斯可以率時者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标悏鄹谴筚澠洌骸奥曌烁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眉目疏朗,須長四尺
      ,甚有威重
      ,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憚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可見其聲望之隆,在當世名士

      ,可說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

      而他在識人方面,更有其獨到的一面:

      孫禮

      、盧毓剛踏上政壇時
      ,還是一個沒有名望、沒有地位的小職員,而見過兩人的崔琰卻評道:“孫疏亮亢烈
      ,剛簡能斷
      ,盧清警明理,百鏈不消
      ,皆公才也
      。”

      果然

      ,多年以后
      ,這兩人都成了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上面的這個成語

      ,就出自他的另一次評論:

      崔琰有一個從弟名為崔林

      ,因沒有聲望,就連族中自己人都看不起他
      ,崔琰卻說道:“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
      ,終必遠至?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果然

      ,這一次又被他言中了,崔林后來位列公輔
      ,風光一時

      七步成詩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

      。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慚色

      《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聞之
      ,潸然淚下。

      三顧茅廬

      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
      ,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
      ,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
      ,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
      ,虛心求才的意思

      鞠躬盡瘁

      《后出師表》:“然后吳更違盟,關羽毀敗

      ,秭歸蹉跌
      ,曹丕稱帝,凡事如是
      ,難可逆見
      。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敗利鈍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后出師表》最先見于《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引《漢晉春秋》之載,并說“此表

      ,亮集所無
      ,出張儼默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所以此篇

      ,是否為諸葛亮所寫歷來有爭議,各人看法不一

      認為是的說

      ,張儼與諸葛亮同時稍后,對諸葛亮的生平事跡應是十分熟悉
      ,如是偽作
      ,他應不會明目張膽地收入《默記》。

      陳壽之所以不收此表

      ,是因為不敢犯了司馬氏之諱
      ,因為表里面罵他們?yōu)槲嘿\

      東晉的習鑿都把它收入了《漢晉春秋》,當然是可靠的

      認為否的說

      ,里面的史實錯誤太多,所例舉曹操的幾次失利及趙云死的年份
      ,都是很好的例證

      再者諸葛亮的口氣不對,不僅對劉禪豪無尊君之心

      ,就連對自己一直以來倡導的北伐喪失了信心

      但不管怎么說,“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
      ,這八個字,是諸葛亮一生的最好寫照
      ,為劉備的江山勤奮工作
      ,就曾未有懈怡過。

      《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第五》載:初

      ,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
      ,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
      ,自有馀饒
      。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
      ,隨身衣食
      ,悉仰於官,不別治生
      ,以長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馀帛
      ,外有贏財
      ,以負陛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扇火止沸

      釋源:《三國志》裴松之注

      。《三國志·魏志·陶謙傳》:“初平四年
      ,太祖征謙
      ,攻撥十余城,至彭城大戰(zhàn)
      。謙兵敗走
      ,死者數(shù)萬
      ,泗水為之不流。謙退守郯
      。太祖以糧少引軍還
      。”裴注:“《吳書》曰:曹公父于泰山被殺
      ,歸咎于謙
      。欲伐謙而畏其強,乃表令州郡一時罷兵
      。詔日:‘今海內擾攘
      ,州郡起兵,征夫勞瘁
      ,寇難未弭
      ,或將吏不良,因掾討捕
      ,侵侮黎民
      ,離害者眾;風聲流聞
      ,震蕩城邑
      ,丘墻懼于橫暴,貞良化為群惡
      ,此何異乎抱薪救焚
      ,扇火止沸哉?’”

      說解:沸,沸騰

      ,指開水
      。原意是用扇風助火的辦法來阻止水的沸騰。比喻處事方法適得其反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241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 rel="prev"> “關羽敗走麥城”時被多少人圍攻由此可···

      下一篇:

      相關文章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
      ,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對這個故事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曾經看上了一個女人
      ,叫賀夫人,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
      ,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
      ,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拓跋紹性情很殘暴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
      ,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被改進之后
      ,紙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件。但是在古時候的紙是非常貴的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宋之蔡京
      ,明之嚴嵩
      ,清之和珅”,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唐代元載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 onerror="nofind(this)" >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進士出身
      ,官升至四川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