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李典絕非最垃圾的第一關(guān)BOSS:三國小人物志0062:世人忽視的曹營儒將——李典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
,主編為薩沙,如果轉(zhuǎn)載請務(wù)必注明
熟悉三國文化的朋友,對于李典這個人物
,應(yīng)該都不會感到陌生
。
BOSS世人忽視的曹營儒將李典(歷史系列第729講).png)
他表字曼成
,籍貫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省巨野縣)
,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
,曹操陣營的一員將領(lǐng)……
然而
,對于80,90后的三國愛好者們來說
,認識李典這個人物,一般是在日本光榮公司出品的經(jīng)典街機作品——《三國志之吞食天地2:赤壁之戰(zhàn)》中
。李典在這部游戲里
,是作為第一關(guān)博望坡的BOSS,在關(guān)底守關(guān)
。
由于按照街機游戲的普遍設(shè)定
,第一關(guān)的BOSS普遍不會太強(怕嚇退玩家)。所以李典在游戲中的能力設(shè)定
,也是相當?shù)拖?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不僅招式少、攻擊力弱
,而且HP條也不長……基本上只要不是太手殘的玩家
,一命不損將其擊敗斬首
,都不是什么難事……
甚至于,由于這款游戲的風(fēng)靡于世
,玩家群體人數(shù)眾多
。李典幾乎可以被評定為,在街機游戲歷史上
,被玩家們用搖桿和按鈕
,所完虐得最多的一位BOSS……
所以,李典在大多數(shù)人的心目中
,都留下了一個“低能”的印象
。感覺他在曹操陣營里,也就是一個二流將軍的身份
。再加上在《三國演義》小說中
,李典的單挑戰(zhàn)績并不算好。唯一的單挑勝績
,就是生擒過黃巾下將黃邵
。在與趙云這種超一流武將的對決中,他只撐了十個回合就敗下陣來……
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歷史上真實的李典
,難道也是這么一位低能將領(lǐng),武功低下且能力平庸
,只配當個馬前卒
?在猛將如云的曹操陣營里,他就是個墊腳石
,綠葉之類的配角角色
,無足輕重?
其實
,根據(jù)史料的記載
,李典絕對算得上是,曹操麾下的重要將領(lǐng)之一
。他出生豪門
,而且飽讀詩書,在能征善戰(zhàn)的同時
,也不弱于文治
,完全可以被冠以“儒將”的稱號。
至于他的戰(zhàn)績
,博望坡之戰(zhàn)識破劉備遁計
,征河北圍攻壺關(guān)戰(zhàn)勝高干,戰(zhàn)韓遂扎營道東原
,逍遙津大破孫權(quán)江東……雖不見得戰(zhàn)功有多么出色
,但也幾乎沒有什么敗績
。至少,他的功勞并不比后世人所推崇的“五子良將”(張遼
,張郃
,徐晃等人)
,要差上多少……
我想
,我們還是根據(jù)史料的記載,加以各種推斷和分析
,來好好解析一下李典這個人物
,盡可能還原他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
陳壽所著《三國志》中
,有李典的獨立傳記
,位于《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中。而且傳記一開始就記載了
,關(guān)于李典的出生家庭
,是山陽郡當?shù)赜忻拇蠛篱T,大家族
。
尤其是李典的“從父”李乾
,在當?shù)睾苡型蛔u為英雄
,手底下集合了好幾千“食客”
,是一支非常能打仗的隊伍。在漢獻帝初平年間(大約公元191年左右)
,他率領(lǐng)所部投奔到曹操麾下
,并且成為了曹營中的一支勁旅……
(《三國志-魏書-李典傳》記載:李典字曼成,山陽鉅野人也
。典從父乾
,有雄氣,合賓客數(shù)千家在乘氏
。初平中
,以眾隨太祖)
而李典,也是跟隨其叔父一起
,投靠到曹操軍中
,從此開始了他在曹操麾下效力的仕途……也就是說,李典的身份是豪門子弟
,這一點和演義小說上的描述
,可謂是完全不同。(《三國演義》中
,李典于第五回出場
,單身投靠曹操
,為帳前吏)
就此,我們不難推斷
,李典在曹操陣營中的地位和職務(wù)
。他是“李家軍”中的一員,直接上司是他的叔父李乾
。而這個李家軍
,從本質(zhì)上來說,類似于曹操集團旗下的一個子集團
,雖然聽從曹操的號令
,但自身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我們知道,在漢末三國時代
,家族門閥對于政治的影響力
,是相當大的。甚至在很多地方事務(wù)上
,大家族可以起到舉足輕重作用
。而李典所在的李家軍,身后是山陽郡有名的李氏一族
,勢力龐大且族人眾多
。他們能夠投效曹操,為其效力
,對于霸業(yè)剛剛處于起步階段的老曹來說
,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據(jù)史料記載,李家軍幾乎參加了曹操早期的所有戰(zhàn)役
,討黃巾
、攻袁術(shù)、征徐州……尤其是在張邈陳宮謀反
,引呂布占據(jù)兗州的時候
,李氏一族非但沒有跟風(fēng)投降,反而為曹操保住了乘氏等地盤
,并極力安撫當?sh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人心惶惶的百姓?/p>
(《三國志-魏書-李典傳》記載:破黃巾于壽張,又從擊袁術(shù)
,征徐州
。呂布之亂,太祖遣乾還乘氏
,慰勞諸縣)
之后的兗州地界
,進入了曹呂兩家犬牙交錯,短兵相接的階段
。由于陳宮等本土名仕的全力支持
,呂布一方在贏取兗州人心方面
,取得了較大的優(yōu)勢。幾乎所有的兗州大家族
,都站到了呂布一方
。
只有以李乾、李進等人為首的李家
,還堅定地站在曹操一方
,拒不接受呂布陳宮等人的招降。結(jié)果就是
,呂布手下的薛蘭
、李封等人,在遭到李氏一族的拒降以后
,率軍洗劫了李家,并殺掉了李家軍的首領(lǐng)
,也就是李典的叔父李乾……
(《三國志-魏書-李典傳》記載:布別駕薛蘭
、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
,乾不聽
,遂殺乾)
之后,李乾的兒子李整
,繼任了李家軍首領(lǐng)的職務(wù)
。并在曹操的指揮下,進軍打敗了呂布軍的薛蘭
、李封等部
,還幫助曹操逐漸收復(fù)了,兗州地界的其它一些城池……在呂布兵敗
,退到乘氏的時候
,又是被同屬李家的人李進,來了個痛打落水狗
,再次帶兵追擊……
(《三國志-魏書-李典傳》記載:太祖使乾子整將乾兵
,與諸將擊蘭、封
。蘭
、封破,從平兗州諸縣有功)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秋九月
,太祖還鄄城
。布到乘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
,東屯山陽)
看得出
,李氏一族在曹操集團創(chuàng)業(yè)的初期
,為后者所立下的功勛,是相當巨大的
。不僅是在政治和軍事兩方面
,都全力幫助曹操,而且還流血犧牲
,付出了巨大的族人傷亡代價(族長李乾都死了)
。
而李典,在這個階段之中
,并無戰(zhàn)場表現(xiàn)的記錄
。很可能是因為他年齡尚小,所以還沒有機會獨擔大任
,帶兵打仗
。而且,據(jù)史料記載
,他年少之時并不尚武
,反而是樂于讀書,不但拜師學(xué)習(xí)《春秋左氏傳》等名著
,還飽覽了群書
,可謂是學(xué)富五車……
(《魏書》記載:典少好學(xué),不樂兵事
,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
,博觀群書)
直到后來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李整去世
,李典被曹操提拔任為潁陰縣縣令
,擔任中郎將,并統(tǒng)領(lǐng)李家軍
。這時候
,他才算是逐漸接手了李氏一族的事務(wù),開始在曹操麾下真正地嶄露頭角……
據(jù)史書記載
,李典在上位以后的第一次表現(xiàn)
,就是在官渡之戰(zhàn)中。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
,這場戰(zhàn)役非常關(guān)鍵
,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北方梟雄決戰(zhàn)”。兩軍可謂是精銳盡出
,主力對峙
,嚴陣以待……
李典在這場戰(zhàn)役中,雖然沒有被派上戰(zhàn)場作戰(zhàn),但也承擔了非常重要的后勤軍需工作
。他率領(lǐng)自己的部眾和李家的族人們
,負責起運輸糧食布匹等事務(wù),有力保障了曹操大軍
,在官渡前線的后勤所需
。
不僅如此,李典在這一系列的工作中
,還表現(xiàn)出了擅長地方治理
,精于政務(wù)等優(yōu)點。令曹操十分賞識他
,很快就提升他為離狐太守
,官居裨將軍……
(《三國志-魏書-李典傳》記載:整卒,典徙潁陰令
,為中郎將
,將整軍,遷離狐太守
。
時太祖與袁紹相拒官渡
,典率宗族及部曲輸谷帛供軍。紹破
,以典為裨將軍,屯安民)
之后
,李典也很快有了在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的機會
。在袁紹去世以后,曹操進軍河北
,攻打黎陽
,與袁譚袁尚兄弟作戰(zhàn)。依然負責后勤工作的李典
,在糧草運輸水路上
,遇到了敵方將領(lǐng)高蕃的阻攔。
這時候
,李典本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則
,抵制了曹老板“改陸路運糧”的命令。他與程昱和其他眾將商議
,覺得敵人雖然外表虛張聲勢
,但實際戰(zhàn)斗力并不強。而且他們依仗水勢
,有輕敵思想
,只要能夠一鼓作氣,就一定可以打垮他們……
果然,在李典程昱等人北渡黃河
,進攻高蕃的時候
,并沒有受到太強烈的抵抗。很快就解決了敵人橫在水路上的釘子
,從此水路暢通
,再也不用擔心前方大軍的后勤運輸,和糧草補給的問題……
(《三國志-魏書-李典傳》記載:太祖擊譚
、尚于黎陽
,使典與程昱等以船運軍糧。會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將兵屯河上
,絕水道
,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過
,下從陸道
。”典與諸將議曰:“蕃軍少甲而恃水
,有懈怠之心
,擊之必克。軍不內(nèi)御
,茍利國家
,專之可也,宜亟擊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标乓嘁詾槿弧K毂倍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攻蕃
,破之,水道得通)
接下來我們就要說說
,李典在大多數(shù)人心目中
,最廣為人知的戰(zhàn)役——博望坡之戰(zhàn)。
這里先要說明的是
,歷史上真實的博望坡之戰(zhàn)
,并非是如演義小說中所描述的,是發(fā)生在曹操大軍南下前夕
。而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后的第一場大勝
,一把大火將來勢洶洶的夏侯惇李典等人燒得屁滾尿流……
據(jù)史料記載,博望坡之戰(zhàn)發(fā)生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諸葛亮尚未出山)
。而且是劉備在劉表的命令下,率軍主動進攻,趁著曹操北征袁氏之時
,突襲其大本營許昌
。由于戰(zhàn)役的突然性,劉備這一路居然打到了
,離許昌很近的葉縣
,可謂是對曹操的核心地盤,造成了相當?shù)耐{
。
這時候
,曹操趕緊調(diào)夏侯惇、李典
、于禁等人
,率軍抵擋劉備的進攻。雙方在博望坡這一代駐軍并對峙下來
,戰(zhàn)役陷入了僵持狀態(tài)……就在某一天早上
,詭計多端的劉備突然燒毀營帳撤退,給對手造成一種潰敗逃跑的假象……
性格急躁的夏侯惇
,不肯放棄這個立功的機會
,立刻帶上人馬就要去追。這時候李典勸他說:“敵人無故撤退
,必然有詐
。而且敵人撤退的路上道路狹窄,兩旁又有濃密的草木
,倘若他們提前一步擺好口袋
,那我們鉆進去就肯定會吃大虧……”
結(jié)果,不聽勸告的夏侯惇
,果然踩進了劉備挖下的陷阱。在狹窄的山道上被伏兵截住
,一時間損失慘重
,甚至有全軍覆沒的危險。這時候幸虧有統(tǒng)領(lǐng)后軍的李典
,率軍及時殺到
,才為他解了圍,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
試想
,如果不是李典,提前看破了劉備的計謀
,而且在前軍被圍以后救援及時
。那曹軍很可能會遭遇一場徹底大敗,甚至夏侯惇自己都會因此而喪命。到時候
,說不定三國時代
,除了“定軍斬夏侯”之外,又會多出一個“博望斬夏侯”的典故……(一般認為
,后來的定軍山之戰(zhàn)
,是劉備對陣曹操的第一場大勝)
(《三國志-魏書-李典傳》記載: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
,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
。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
,典曰:賊無故退
,疑必有伏。南道狹窄
,草木深
,不可追也。惇不聽
,與于禁追之
,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里
,戰(zhàn)不利
,典往救,備望見救至
,乃散退)
之后
,李典又參加了曹操集團的多次軍事行動: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跟隨曹操參加圍攻鄴城的戰(zhàn)役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
,和樂進一起在壺關(guān)圍攻高干。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
,在長廣攻打管承……以上這些戰(zhàn)役
,李典都獲得了勝利,一路升遷為捕虜將軍
,封為都亭侯
。
在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中,李典也帶兵參戰(zhàn)
,受曹操任命的“都督護軍”趙儼節(jié)制……
(《三國志-魏書-李典傳》記載:從圍鄴
,鄴定,與樂進圍高干于壺關(guān)
,擊管承于長廣
,皆破之
。遷捕虜將軍,封都亭侯)
(《三國志-魏書-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記載:太祖征荊州
,以儼領(lǐng)章陵太守
,徙都督護軍,護于禁
、張遼
、張郃、朱靈
、李典
、路招、馮楷七軍)
通過以上這些戰(zhàn)例
,我們大致可以看出
,李典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他雖然沒有過以少勝多
,以弱逆強這類驚艷的發(fā)揮
,但也算得上是中規(guī)中矩,是一位相當稱職盡責的將軍
。而且
,他善于思考,擅長分析戰(zhàn)場形勢
,經(jīng)常能準確地看破敵人的意圖
,堪稱為一員智將……
而且,除了用兵智慧之外
,李典在戰(zhàn)場勇武方面
,也絕不容小視。在赤壁之戰(zhàn)以后
,他又奉命鎮(zhèn)守合肥
,并且作為張遼的副手,參加了大名鼎鼎的“逍遙津之戰(zhàn)”
。
據(jù)史料記載
,這一戰(zhàn)實力可謂懸殊。孫權(quán)為了拿下合肥
,奪得江淮之地,幾乎是空國而來
,水陸兩路可用的兵力足有十萬之眾
;而張遼,李典
,樂進等人所駐守的合肥
,滿打滿算也只有七八千人馬
,雙方紙面實力比例甚至超過1:10……
而且,曹魏的主力部隊
,這時候正忙于北面和西面的戰(zhàn)事(主要是漢中和劉備對峙)
,一時間也抽不出機動部隊來救援合肥……也就是說,張遼李典他們
,就只能以手中這點不多的兵力
,來應(yīng)對十倍以上的江東軍。怎么看這一仗也不可能有啥勝算
,能夠固守待援
,頂住孫權(quán)的進攻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
然而,戰(zhàn)役的結(jié)果卻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張遼李典等人
,非但沒有消極防守,反而是毅然出擊
,反守為攻
,以少敵多。結(jié)果竟殺得江東軍丟盔棄甲
,連孫權(quán)的主帥大本營都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還折損了陳武等東吳名將……
(《三國志-魏書-李典傳》記載:與張遼、樂進屯合肥
,孫權(quán)率眾圍之
,遼欲奉教出戰(zhàn)……乃率眾與遼破走權(quán))
客觀來說,逍遙津之戰(zhàn)的功勞
,主要是記在主將張遼身上
。而戰(zhàn)術(shù)戰(zhàn)法方面,也是曹操以“錦囊”的方式來授予的
。但是李典作為張遼的副將
,一起披掛上陣,率兵拼殺
,也算是出了很大一份力
。最后能夠大破孫權(quán),并且成就“江東小兒不敢夜啼”的千古傳奇故事
,他也是功不可沒
。
綜上所述,李典確實算是一位能力非常出眾的將領(lǐng)
。他善智謀
,且能勇武,是一位難得的軍事人才
。然而
,我們縱觀李典的整個軍事生涯
,卻會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那就是他似乎從來都只是一員副將
,從來沒有過獨當一面
,獨自領(lǐng)軍作戰(zhàn)的經(jīng)歷……
黃河之戰(zhàn),他是程昱的副手
;博望坡之戰(zhàn)
,他是夏侯惇的小弟;鄴城
、赤壁之戰(zhàn)
,他都是跟在曹操身邊;逍遙津之戰(zhàn)
,他又是張遼的副將
,戰(zhàn)場上的二把手……這又是什么原因呢?難道以李典的軍事謀略能力
,尚不足以獨當一面
,所以只能跟在君王身邊,或是給其他武將打下手
?
其實
,真實的原因,在于李典的出身和身份
。
縱觀曹魏的整個軍事戰(zhàn)爭史
,我們會發(fā)現(xiàn),真正能受到重用
,且后來能封侯拜爵的人
,一般都只有兩種。其一是宗族子弟
,也就是曹氏和夏侯氏的人(如夏侯惇
、夏侯淵、曹仁
、曹洪
、曹純等)。其二就是寒門將領(lǐng)
,也就是毫無背景和家世
,出生低微的人……
也就是說,曹操并不允許其宗室之外
,又出生于大家族的人
,來獨自掌控軍隊。以免將軍權(quán)和地方勢力攪和在一起
,影響自己對于軍隊的絕對控制權(quán)……客觀來說
,這種用人的制度,自然是有所偏頗
,但也確實能在很大程度上
,讓“軍人”和“士族”兩個團體徹底分開,避免了內(nèi)部叛亂的發(fā)生
。
所以
,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以后,對投誠的張郃大加重用
,卻將同樣投效的高覽(河北大家族高家的人)束之高閣
;接受荊州集團的投降之后,曹操也把荊州系的將領(lǐng)文聘等人派上戰(zhàn)場
,卻不允許蔡瑁張允等人染指軍隊……
而李典
,我們之前說過,他原本是李家軍的一員
,身后有聲名顯赫的李氏一族
,完全是豪門出身。所以在曹操集團的軍事體制下
,他的地位其實是非常尷尬
,不在戰(zhàn)場上被委以重任,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而且
,史書上還記載
,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左右,李典曾向曹操請愿
,將李氏一家的三千多戶
,都從原本的居住地,遷移到鄴城一代
。而他自己
,也自愿將自己的封地,遷徙到魏郡……
曹操笑著問他
,是否想效仿前人
,東漢初年的開國功臣耿純?李典謙虛地回答說
,他自認為功勞并不大
,卻因為家族和背景的原因,而坐享這么高的爵位官職
。所以應(yīng)該把自己的族人們都遷過來
,以便更好地為主公效力……
當然,這只是李典的含蓄說辭而已
。他的真實用意
,是以此來降低自己家族的影響力
,讓主子曹操安心。他知道
,雖然他們李家曾經(jīng)對曹操
,有過投奔效力之恩;他們李家軍也一直對曹操盡忠
,在戰(zhàn)場上努力拼殺……然而
,他們從本質(zhì)上來說,還是一支“家兵”
,是家族+軍隊一體化的性質(zhì)
。
這樣一支人馬,無論是放在哪個君王的麾下
,都是不可能完全放心的
。畢竟他們既有家族背景和聲望,又有基于家族的強大軍隊
,一旦有心叛亂
,則必然會從軍隊牽連到地方,鬧出很大的事情來
。
而李典這種“遷徙”的做法
,不僅是讓李家宗族的人,離開了自己的根基地盤
。還等于是在某種程度上
,將李氏一族“解散”。試想李家的人到了鄴城
,就是到了曹操的眼皮子底下
,而且分散居住,再也不復(fù)當年一族人雄霸一方的盛況
。
而他們家族的“李家軍”
,也等于是改變了“家軍”的性質(zhì),從此成為曹操手下一支純粹的軍隊
,再也不會和宗族勢力有任何牽連……聰明無比的曹操
,當然也讀懂了李典此舉的用意。不但對李典大加贊賞
,還給他升官進爵
,加封為破虜將軍……
(《三國志-魏書-李典傳》記載: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
,自請愿徙詣魏郡
。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純邪?”典謝曰:“典駑怯功微,而爵寵過厚
,誠宜舉宗陳力
;加以征伐未息,宜實郊遂之內(nèi)
,以制四方
,非慕純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灬悴壳谧迦f三千余口居鄴。太祖嘉之
,遷破虜將軍)
由此看得出
,李典這個人,確實沒有辜負他早年所讀的那么多書
。在政治眼光和為臣之道上
,他是非常深諳的。他明白以自己的身份
,在曹操麾下效力
,就算是再忠心耿耿,盡心盡責
,也免不了會受到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