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漢中失陰平!諸葛亮接班人和子孫葬送蜀漢基業(yè)!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諸葛亮接班人和子孫葬送蜀漢基業(yè)!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魏滅蜀漢之戰(zhàn),可以說是古今中外評價頗高的一場軍事地理經典戰(zhàn)役。對于這場開啟三國統(tǒng)一之路的戰(zhàn)爭
,大部分人都將原因歸結為劉禪的愚蠢指揮外加鄧艾的神來之筆。然而當我們縱觀這場戰(zhàn)爭的全程
,便會發(fā)現上述兩個原因僅僅是推動局勢發(fā)展的次要因素
。真正將蜀漢送入墳墓的兩個罪魁禍首,是諸葛亮最親近的兩個人——助手姜維與兒子諸葛瞻
。

!諸葛亮接班人和子孫葬送蜀漢基業(yè)!.png" />
圖/魏滅蜀漢之戰(zhàn)
01 罪失漢中
眾所周知
,巴蜀與漢中是兩個休戚相關的軍事地理模塊
,無論蜀漢政權丟失其中哪個區(qū)域,后果都是致命的
。尤其是漢中盆地
,這一區(qū)域地勢險要,為蜀漢門戶
。自劉備取漢中
,便在險要之地交錯設置圍戍,“實兵諸圍以御外敵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焙笾T葛亮又于漢中修筑漢(在今陜西勉縣東)、樂(在今陜西成固東)二城
,以加強漢中防務,與漢中盆地內部諸城形成防御圈層
,并親自屯兵漢中鎮(zhèn)守
。
簡而言之,諸葛亮與劉備的戰(zhàn)略
,是絕不容許敵人進入漢中盆地半步
,御敵于秦嶺之外,保證了漢中盆地與陽平關的安定
,魏軍便無法深入劍閣
。
圖/漢中盆地
然而,在蜀漢后期
,由于姜維數次北伐無功
,因而病急亂投醫(yī)
,希望通過自動從秦嶺山谷中撤兵誘敵深入,將魏軍主力引入漢中盆地后再堅壁清野
,意圖用關門打狗的方法進行殲滅戰(zhàn)
。這種冒險的做法就是以漢中盆地做籌碼來賭全殲敵軍,然而這種危險行為對己方軍隊的守城素質和忠誠度要求是極高的
。
果然
,公元263年9月,當鐘會率軍毫無障礙地通過秦嶺之后
,便集中力量攻擊漢中西部的陽安關口(陜西省寧強縣西北)
,蜀漢守關副將蔣舒居然臨陣投降,從而將這個守衛(wèi)漢中西入巴蜀的重要關口拱手讓人
。至此
,姜維的意圖用漢中圍殺敵人的計策宣告失敗,鐘會打開了前往劍閣的道路
,只要用部分兵力圍攻漢中各城市
,主力一路奔向巴蜀即可。
圖/秦嶺通道
02 痛失陰平
在魏國發(fā)動戰(zhàn)爭之前
,主將姜維居然在陰平郡的沓中進行屯田
,而沒有在漢中主戰(zhàn)場進行指揮。魏國在主力進攻漢中的同時
,派出了諸葛緒與鄧艾兩支軍隊包抄姜維
。在姜維與鄧艾對峙的過程中,從祁山一路殺來的諸葛緒襲擊了姜維的后路
,占領了姜維返回漢中或劍閣的必經之路陰平橋口
。
圖/姜維
后來姜維雖然迫使諸葛緒退出陰平橋頭,但代價是將整個陰平郡與武都郡拱手讓給了鄧艾
。
03 遺恨涪城
當鐘會大軍堵在劍門關前進退不得時
,鄧艾向司馬昭獻策,親自率軍回師陰平郡(甘肅隴南 文縣的鵠衣壩
,走了一條人跡罕至的陰平小道
,向東途徑文縣縣城,翻越了今天文縣境的摩天嶺
,行至無路之處
,鄧艾便“以氈自裹,推轉而下
。將士皆攀木緣崖
,魚貫而進,如此一路行軍265公里,突然出現在涪城(綿陽)以北的江油關(今平武縣南壩鎮(zhèn))之前
。守關的蜀漢軍隊面對從天而降一般的魏軍直接投降
。
圖/諸葛瞻父子陣亡
然而,此時的蜀軍還有一線生機
,從江油關到平原地帶依舊有數十里的山路
,蜀軍依舊可以據險防守。此時的劉禪還有些理智
,史料記載后主遺衛(wèi)將軍諸葛瞻督諸軍抵御鄧艾
、尚書郎黃崇勸他“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
。
令人遺憾的是
,諸葛瞻,這位丞相的兒子此時竟然屯軍涪城(綿陽)
,遲疑不決
,放任鄧艾進入成都平原。如此一來
,魏軍便如同蒼龍入海
,無人可擋。蜀軍先敗于涪城
,又敗于綿竹
,諸葛瞻父子戰(zhàn)死。十一月
,魏軍兵臨成都城下
,劉禪開城投降,蜀漢至此滅亡
。
圖/鄧艾滅蜀
可以說
,鄧艾的謀略雖然高深,但劉禪也并非完全昏庸無用
。正是因為姜維放棄漢中的錯誤戰(zhàn)略以及其滯留沓中的錯誤行動
,外加諸葛瞻逡巡不進的戰(zhàn)術懦弱,才讓蜀漢政權徹底崩潰瓦解
。
姜維在諸葛亮死后二十年才北伐,在此之前蜀國在干什么?
眾所周知
,三國時期的蜀漢致力于興復漢室
,一統(tǒng)中原。而對此壯志,身為蜀漢軍師的諸葛亮自然也是不遺余力的想要實現
。于是自公元228年至公元234年
,諸葛亮先后發(fā)動了五次北伐戰(zhàn)爭,想要進一步擴展蜀漢勢力
。但很不幸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因北伐之事心力憔悴
,最終病死于五丈原
。而蜀漢大軍隨后便退回漢中,北伐之事就此擱淺
。
而諸葛亮在逝世之前
,也曾向自己信任的幾位蜀漢支柱言明自身以及先主劉備的遺愿。而身為諸葛亮接班人的姜維
,自然也知曉諸葛亮最后的遺愿的
。但是令所有人都感到不解的是,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
,而被諸葛亮寄托重任的姜維
,卻足足拖了20年之久,直到公元253年才再次開始北伐之旅
。這又是為何呢
?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
、諸葛亮數次北伐中原
,蜀國早已元氣大傷,無力再次北伐
。在三國之中
,蜀漢本就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而先主劉備與諸葛亮又有壯志
,想要北伐以謀天下
。但是諸葛亮卻顯然忘了一件事,那就是戰(zhàn)爭對于國力的消耗之大
。諸葛亮一生中共有五次北伐壯舉
,而每次都幾乎舉全國之力,這樣的行為雖然有利于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
,但是卻也導致了蜀漢自身實力的逐漸消磨
。
而上文也提到了,蜀漢是三國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
。而經過諸葛亮的數次北伐
,戰(zhàn)爭給蜀漢的百姓帶來了難以言喻的壓力和痛苦
。本身蜀漢百姓才不足百萬余戶,又因北伐所展開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幾乎十名百姓就要負擔起一位士兵
。這樣的舉動,自然也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川民食不果腹
,面有菜色
。但因為有足智近妖的諸葛亮指引,他們咬牙承擔起了這份苦難
。
而在諸葛亮死后
,百姓遭受了數年戰(zhàn)爭之苦,普遍都不想再讓蜀漢進行戰(zhàn)爭
。而作為諸葛亮接班人的姜維
,也沒有人認為他會比諸葛亮更有才能,會帶領蜀漢北伐成功
,正是因此
,姜維就算有心即刻北伐,再次發(fā)動戰(zhàn)爭
,也是無法實現的
。況且諸葛亮的多次北伐戰(zhàn)爭已經導致蜀漢自身實力下降,急需休養(yǎng)生息
,恢復國力
。自然而然,姜維只能選擇休養(yǎng)生息
,過段時間再進行北伐
。
第二、諸葛亮死前
,推舉的另有大臣輔佐朝政
,而他們并不主張北伐。
據《三國演義》記載
,諸葛亮死前曾推舉過幾位大臣:"吾死之后
,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
。"福曰:"公琰之后
,誰可繼之?"孔明曰:"費文偉可繼之
。"而這里提到的蔣公琰和費文偉
,便是我們所熟知的蔣宛與費祎。而這兩位大臣
,在諸葛亮死后也是迅速穩(wěn)定了蜀漢朝中的局勢
。
但是對于姜維來說
,蔣宛與費祎得權并不是什么好事。因為這二人都是消極北伐派
,他們對于北伐之事并不十分重視,只想要蜀漢先休養(yǎng)生息
,恢復國力
。而姜維此時也只是費祎的部下,對于費祎的命令即便心有不甘
,也只能遵從
。而姜維每每有北伐之意時,費祎總是勸告姜維:"且不如保國治民
,敬守社稷
,如其功業(yè),以俟能者
,無以為希冀徼幸而決成敗於一舉
。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
而據《三國志》記載:"每欲興軍大舉
,費祎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朝中大臣皆主張休養(yǎng)生息
,而姜維雖有北伐之志,卻無兵權與勢力
,無奈也只能選擇暫時蟄伏
。況且諸葛亮死后朝中局勢不穩(wěn),各派官員都想要爭權奪利
,后主劉禪又年紀尚輕
,并無威信。此時此刻
,選擇休養(yǎng)生息
,恢復國力也不失為一良策。
第三
、姜維起初位卑言輕
,后來得權后便逐漸開始北伐路。上文也提到了
,諸葛亮死前推薦掌管朝中局勢的大臣另有其人
。而姜維即便十分得諸葛亮信任,又是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
,但姜維始終逃避不了他降將的身份
,在蜀漢也難免暫時無權無勢
,位卑言輕。此時的姜維
,自然沒有辦法即刻糾集兵力
,出兵北伐。
所以姜維只能等
,等到蜀漢朝中堅持休養(yǎng)生息的大臣去世
,大權落到自己手中時,再進行北伐
。據《三國志》記載:"十六年春
,祎卒。夏
,維率數萬人出石營
,經董亭,圍南安
,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
,維糧盡退還。"這便是姜維第一次北伐的開端
。以上便是姜維為何會在諸葛亮死后二十年才北伐的原因了
。
關于出師表的一個問題
不效,則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
經研究
,部分史學者認為此文(《后出師表》)并非諸葛亮所寫
,而是后人偽托諸葛亮之名所寫。(雖然大多數人仍認為此文確是諸葛亮所寫
。)
《后出師表》的作者史學界有爭議.不過較多歷史學家認為《后出師表》非諸葛亮所做
,因為,諸葛亮寫的《出師表》(或稱《前出師表》)寫的十分懇切
,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失敗后
,諸葛亮自己也承擔起責任,自貶三級.然而《后出師表》的語氣寫的好像是為自己的戰(zhàn)爭失敗做狡辯的
,說了很多理由
,姑且不論對錯,它不符合諸葛亮的風格.諸葛亮是一個有擔當的人
,不會說諸如“至于成敗利鈍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類逃避責任的話.我覺得最有可能是晉朝人所作.當然這個人寫《后出師表》時
,陳壽已經去世
,因為陳壽的《三國志》里都沒有提到《后出師表》,但有提到諸葛亮所做的《出師表》(或稱《前出師表》).
公元221年
,劉備稱帝
,諸葛亮為丞相。223年
,劉備病死
,將劉禪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
,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tǒng)一
,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后
,于227年決定北上伐魏,奪取涼州
,臨行之前上書后主
,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后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
、親賢遠佞
,以此興復漢室;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
,忠貞不二的思想
。這就是《出師表》。
《出師表》分為《前出師表》和《后出師表》兩篇
,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兩次北伐(227年與228年)曹魏前
,上呈給后主劉禪的奏章?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肚俺鰩煴怼纷饔诮ㄅd五年(227年)
,收錄于《三國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
,感人肺腑
,表明諸葛亮北伐的決心。他在表中告誡后主要“親賢臣
、遠小人”
,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興復漢室而努力
。
有學者認為《后出師表》并非出自諸葛亮之手
。陳壽修《三國志》時未收錄《后表》。裴松之注《三國志》時
,引用《漢晉春秋》的說法
,《后出師表》并沒有收錄《諸葛亮文集》之中
,而是出于東吳張儼的默記,這顯然不合常理
。而且
,《后出師表》內容與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漢中
,中間期年耳
,然喪趙云、……”即與《三國志》記載的趙云卒年(建興七年
,229年)不合
。另外里面的語氣非常沮喪:“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
。惟坐而待亡
,孰與伐之?”
,與《前出師表》積極的文辭截然不同
。另外,諸葛亮此時獨攬大權
,當時沒有人質疑北伐的前景
,而文中卻談到“議者所謂非計”,不符合蜀漢當時的情況
。因此有學者懷疑這是東吳諸葛恪為了執(zhí)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偽作
。至今尚無定論。
(另一人
,我認為《后出師表》不太可能是諸葛恪所做
,首先,諸葛恪是諸葛亮之侄
,諸葛亮
、諸葛瑾兄弟二人雖分事二主,但關系一直很不錯
,諸葛恪豈敢借叔父之名而作
?還有,上文已說
,《后出師表》中記載的趙云卒年與正史有出入
,那么,處于同一時期諸葛恪
,應該知道這些
;哪怕他不知道這些,但他既然是偽造,總得考證一下吧
,要萬一有一個人質疑
,那諸葛恪就麻煩了)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后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
,勸說了后主要繼承先帝遺志
,廣開言路,嚴明賞罰
,親賢臣
,遠小人,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
,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
出師表評:
這是蜀漢后期諸葛亮安邦定國的一種策略:以攻代守,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主動出擊
,但后來的事實證明
,這種策略在當時的情況下弊大于利。
“臣受命之日
,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弊掷镄虚g透露出諸葛亮時刻不忘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將“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是,這也導致了他"出師未捷身先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上В於视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諸葛亮(181--234年)
,字孔明,號臥龍
,瑯玡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
,曾隱居躬耕于南陽臥龍崗十年。諸葛亮是三國時蜀漢丞相
,歷史上有名政治家
、軍事家。陳壽說他“少有逸群之才
,英霸之器
,身長八尺,容貌甚偉”
。漢末避亂荊州
,躬耕隱居
。常以管仲、樂毅自比
。后輔佐劉備
,聯合孫權,在赤壁地方火燒打敗曹操
,與孫權,曹操瓜分荊州(劉備只占有一小部分)
,西取益州,后攻打漢中,建蜀漢政權
。劉備稱帝
,他任丞相。劉備死
,受托輔助后主劉禪
。他志在恢復漢室,統(tǒng)一中國
,曾先后五次北伐中原
,建興十二年(234年)死于軍中,終年五十四歲
。著有《諸葛亮集》
。諸葛亮是歷史上一個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來的政治家
,諸葛亮幾乎可以說稱得上是完人
。他起初跟著劉備,后來劉備死后
,他又輔佐劉禪
,劉禪是一個庸人,諸葛亮輔佐了他
,大權都在諸葛亮手里
。但這個人沒有野心,沒有把劉禪弄下去
,自己來作皇帝
,從沒有這種心。劉禪什么事都交給諸葛亮
,從沒有懷疑過諸葛亮會不會奪他的權
,奪他的皇位,從沒有過
。也從來沒有一個人在他中間來挑撥
,沒有一個人對劉禪說:"諸葛亮權限大了,對你不利。"或對諸葛亮說:"劉禪那么不中用
,應該奪他的天下
,自己作皇帝"。除了劉備托孤時說過這句話外
,沒有人說過這句話
。君臣相信,群臣彼此之間相信
,這點在歷史上是很突出的
,不容易,群臣之間古往今來的很少人做到這一點
,皇帝如果不行的時候
,權臣權力大的時候,總是發(fā)展到篡位奪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实廴绻怯悬c力量的時候,相權力大時
,總是一定要把他做掉
,好的把他貶掉,壞的就殺
。
這篇表寫于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
。其時蜀漢已從夷陵(今湖北宜都)戰(zhàn)役的慘敗中初步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
,又穩(wěn)定了自己的戰(zhàn)略后方,伐魏時機臻于成熟
。在這篇表文中
,諸葛亮勸說后主劉禪廣開言路,嚴明賞罰
,親賢遠佞
,以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還陳述了自己對先帝的“感激”之情和“興復漢室”的決心
。
附詩一首: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諸葛亮為蜀漢基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蜀漢建興五年(227)
,他率師北伐
,在出師前寫下這篇表文。 閱讀本文應著眼于“出師”這兩個字。具體地說
,一是要看諸葛亮對出師后國內政事的安排
。諸葛亮跟后主劉禪之間既是君臣關系,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系(劉備臨終托孤)
。諸葛亮這次出師時
,劉禪只有20歲,昏庸無能
,不懂得治理政事
;如果出師后國內政局不穩(wěn),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
。因此
,出師后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
,就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里一面勸勉劉禪開張圣聽
,嚴明賞罰
,一面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并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
。這個問題解決得好
,國內政局穩(wěn)定,有了“平明之理”
,諸葛亮才能無后顧之憂
,可以專力伐魏,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出師
。二是要看諸葛亮怎樣說明出師的理由
。北伐的決策,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決策
。當時在蜀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
,有些人持靜觀態(tài)度,“欲以長策取勝
,坐定天下”
,反對立即出兵。在這篇表文里
,沒有重提這種爭論
,只是對出師原因做了適當的說明。這種說明沒有反復陳說得失利弊
,而是抒情言志
,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
。為此,他歷敘自己的身世
,從“躬耕”說到“許先帝以驅馳”
,又從劉備的“寄大事”說到這次北伐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
,極力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憂嘆”之情
。這種方式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于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
據以上說明
,可將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
,提出了1.廣開言路 2.嚴明賞罰 3.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的主見
第二部分(6~7段)追敘三顧茅廬之事
。
第三部分(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
,歸結責任
。
全文以議論為主而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都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具體地說
,
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議,在談論形勢
、任務
、治國方針和歷史經驗之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
,就是希望后主劉禪能夠繼承先帝遺志
,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因此一開始就提到“先帝創(chuàng)業(yè)”
,接著依次說先帝對賢臣的“殊遇”
、“簡拔”賢臣的標準和論史時的“嘆息痛恨”,既表達了對先帝的崇拜
、愛戴之情,又有激發(fā)劉禪效法先人的作用
。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
,在敘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隨先帝創(chuàng)業(yè)經過和“受命以來”的工作的同時
,抒發(fā)了對先帝的感激之情
,表達了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
,“不效
,則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辭情懇切,更足以催人淚下
,是諸葛亮感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
。
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贊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
。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并論
,說“至于文舉(孔融,字文舉)之薦禰衡
,氣揚采飛
;孔明之辭后主,志盡文暢
。雖華實異旨
,并一時之英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标懹卧凇稌鴳崱分袑懙溃骸啊冻鰩煛芬槐碚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或為出師表
,鬼神泣壯烈
。”感人之深
,于此可見
。
分析形勢――提出三條建議―――敘經歷感帝恩――出師目標 ―――歸結責任
作者思想感情:報先帝而忠陛下
(1)賞罰同一標準: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
(2)三條建議是:①開張圣聽(廣開言路)
;②嚴明賞罰(賞罰分明);③親賢臣
,遠小人( 親賢遠佞)
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
,遠小人
(3)分析形勢:① 不利的客觀條件: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
②有利的主觀條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
(4)作者志趣(無意功名
、淡泊名利):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5)臨危受命(創(chuàng)業(yè)艱難
、患難與共的經歷):“受任于敗軍之際
,奉命于危難之間”
(6)先后漢興衰原因:親賢臣,遠小人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小人
,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7)出師目標(“大事”
、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 攘除奸兇, 興復漢室
,
還于舊都
(8)三顧茅廬(追隨先帝驅馳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咨臣以當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
(9)表達感情: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
【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建安十三年(208),先主遣亮自結于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