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個成語典故
,30個名人故事
網(wǎng)絡
2023-06-18 04:13:42
30個成語典故,30個名人故事
1.一鼓作氣(曹劌)

,30個名人故事.png" />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zhàn)
,勇氣也。一鼓作氣
,再而衰
,三而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釋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
。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
2.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
,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
釋義:增損一字
,賞予千金。稱贊文辭精妙
,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師(鄭谷)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shù)枝開’作‘一枝開’
。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釋義:改正一個字的老師
。有些好詩文
,經(jīng)旁人改換一個字后更為完美
,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
4.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
,諸漂母漂
,有一母見信饑
,飯信
,竟漂數(shù)十日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郑骸靶胖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如所從食漂母
,賜千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5.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
,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
,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zhuǎn)危為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釋義:指再度出任要職
。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
6.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
,取武陽所持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V既取圖奉之
。發(fā)圖
,圖窮而匕首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釋義:比喻事情發(fā)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
7.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
,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
。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
,在長平之戰(zhàn)中
。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
,不知道變通
,結果被秦軍大敗
。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
。比喻空談理論
,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8.負荊請罪(廉頗)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
,肉袒負荊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釋義:背著荊條向?qū)Ψ秸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
9.臥薪嘗膽(勾踐)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
,乃苦身焦思
,置膽于坐
,坐臥即仰膽
,飲食亦嘗膽也
。”
釋義:睡覺睡在柴草上
,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
,發(fā)奮圖強。
10.揭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
,揭竿為旗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釋義:砍了樹干當武器
,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
。指人民起義。
11.三顧茅廬(劉備)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釋義: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誠意
,一再邀請。
12.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
,復返
,曰:‘孺子可教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yǎng)。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
,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
,項王乃大驚
,曰:‘漢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
、孤立無援的境地。
14.老當益壯(馬援)
出自《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
,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釋義: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
,干勁更足
。
15.投筆從戎(班超)
出自《后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
,猶當效傅介子
,張騫立功異域
,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釋義:扔掉筆去參軍
。指文人從軍
。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后指任意糟蹋東西
,不知愛惜。17.暗渡陳倉(韓信)
出自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
,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
,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
。俺往陳倉古道抄截
,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釋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
,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
18.嗟來之食(黔敖)
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
,以至于斯也
!”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
19.怒發(fā)沖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
,怒發(fā)上沖冠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釋義:指憤怒得頭發(fā)直豎
,頂著帽子
。形容極端憤怒
。
20.手不釋卷(呂蒙)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
釋義:書本不離手
。形容勤奮好學
。
21.韋編三絕(孔子)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
22.墨守成規(guī)(墨子)
出自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
,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釋義: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guī)矩不肯改變
。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
,膏之下,攻之不可
,達之不及
,藥不至焉
,不可為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釋義:形容病情十分嚴重
,無法醫(yī)治
。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劉安)
出自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
,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
,是以道術之士并會淮南
,奇方異術
,莫不爭出
。王遂得道,舉家升天
,畜產(chǎn)皆仙
,犬吠于天上
,雞鳴于云中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釋義:一個人得道成仙
,全家連雞
、狗也都隨之升天
。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
,志在登高山
,鐘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驹诹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釋義: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樂曲高妙
。
26.口蜜腹劍(李林甫)
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
,或陽與之善
,啖以甘言而陰陷之
。世謂李林甫‘口有蜜
,腹有劍’
。”
釋義:嘴上甜
,心里狠
。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
,多指蛇蝎心腸的人。
27.風聲鶴唳(苻堅)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
,皆以為王師已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釋義: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
28.泰山北斗(韓愈)
出自《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
,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釋義:比喻道德高
、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
29.破釜沉舟(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
,皆沉船
,破釜甑
,燒廬舍,持三日糧
,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
30.東窗事發(fā)(秦檜)
出自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
,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釋義:比喻陰謀已敗露
。
隨緣知識付費 關注【文學常識】微信
| 詩詞 | 美文 | 文史 | 經(jīng)典 |雜談|
【中醫(yī)養(yǎng)生國醫(yī)大師經(jīng)方】本圖文素材皆來自于網(wǎng)絡
,如有侵權
,請后臺留言表明作者身份
,立即刪除!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導語: 成語(chengyu,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
。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
,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
,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
,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我們來看看成語中的名人故事有哪些吧!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
。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
,可是家里很窮
,買不起蠟燭
,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fā)愁
。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fā)現(xiàn)自家的墻壁似乎有一些亮光
,他起床一看,原來是墻壁裂了縫
,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锖饪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找來一把鑿子
,將墻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
。立刻
,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
,認真地看起書來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墻壁
,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
。由于他從小勤奮好學,后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jīng)學家
。
【囊螢映雪】
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
,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
,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后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
燃荻讀書
。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
,燈燭難辦
,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
,發(fā)奮讀書
。
【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wèi)
。他生性靈活
,在值班的時候
,左顧右盼
,被隋煬帝發(fā)現(xiàn)了
,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
,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
,回家以后,發(fā)憤讀書
,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
,李密騎了一條牛
,出門看朋友
。在路上
,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
,抓緊時間讀書
。此事被傳為佳話
。
【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
,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
。終于,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
,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
。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
,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
,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jīng)過刻苦攻讀
,他終于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
,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
,經(jīng)常關起門
,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
,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
,勞累了
,還不休息。時間久了
,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
,男子的頭發(fā)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
,頭一低
,繩子就會牽住頭發(fā)
,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 馬上就清醒了
,再繼續(xù)讀書學習
。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
戰(zhàn)國時期
,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
,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丶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家人對他也很冷淡
,瞧不起他
。這對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決心
,發(fā)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
,很疲倦
,常打盹,直想睡覺
。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
,準備一把錐子
,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
,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
,用來比喻發(fā)奮讀書
,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
,但是他們這種發(fā)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歷史名人的成語故事
導語:有許多很經(jīng)典的名人成語故事
,成為后世鼓勵世人的經(jīng)典。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于名人的成語故事
,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1.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伤r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
。進入青年時代
,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
,于是就發(fā)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
,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發(fā)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
,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
,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
,接觸過他的人都說
,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
。祖逖24歲的時候
,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
,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
,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
,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
,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yè)
,復興晉國
,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
一次
,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
,他一腳把劉琨踢醒
,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
,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
,劍光飛舞
,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
,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
,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
,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zhèn)西將軍
,實現(xiàn)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
、冀
、幽三州的軍事
,也充分發(fā)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fā)奮有為
,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
2.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時代
,楚國有一個大臣
,名叫莊辛
,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
,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
,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
,不管國家大事
,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
,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
,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
。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
,楚國一定要滅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
,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
,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
。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
,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
,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
,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
,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
,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
,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
,便是根據(jù)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
,表達處理事情發(fā)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
,還不為遲的意思
。例如一個事業(yè)家,因估計事情的發(fā)展犯了錯誤
,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
。但他并不氣餒
,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
,還不算晚呢!
3.盲人摸象 【典故】
據(jù)古代印度佛經(jīng)中講
,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
,國王名叫鏡面王
。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jīng)
,十分虔誠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國內(nèi)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shù)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
,人心混亂
,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國家的治理
。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xiàn)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
。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
。?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xiàn)已帶到殿前
。?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
,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
,然后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
第二天上午
,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shù)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
,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
。不一會
,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
,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圣明的國君
,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圓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
,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
。?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
,大象確實像大鼓
。?隨后,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
,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說大象像棍杖
,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后
,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圣明的大王
,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
,吵吵嚷嚷,爭論不休
,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
,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
【出處】
《大般涅盤經(jīng)》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
,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
,其觸鼻者言象如杵
,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
,其觸腹者言象如甕
,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jīng)驗
,就亂加猜測
,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
4.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zhàn)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
,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
,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
,但他太懶
,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
,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fā)生了
。深秋的一天
,他正在田里耕地
,周圍有人在打獵
。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
,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
。一天到晚
,守著那神奇的樹根
,等著奇跡的出現(xiàn)
。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
,或死守狹隘的經(jīng)驗
,不知變通。
5.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nóng)夫
,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
。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
,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
,于是苦心思索著有什么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
,他靈機一動
,毫不猶豫的卷起褲管就往水田里跳
,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
,農(nóng)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杰作
,得意洋洋的跑回家
,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
,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里的稻苗長高了不少
。?農(nóng)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里去看
,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子聽到家里的稻子長高了
,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這時
,他發(fā)現(xiàn)稻苗是長高了
,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nóng)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
,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
,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
,反而一事無成
。
6.買櫝還珠 【典故】
一個楚國人
,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
,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
,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
,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
,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
,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
。然后
,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
,看上去,閃閃發(fā)亮
,實在是一件精致美觀的工藝品
。
這樣
,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
,拿到市場上去賣
。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
。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于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
。鄭人交過錢后
,便拿著盒子往回走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菦]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后悔了要退貨
,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
,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
,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
。?于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后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
,一邊往回走去
。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里
。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nèi)的價值
,以致于?喧賓奪主?
,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zhì)
,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舍;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247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