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唐前期,以府兵為主的軍事建設,后來為何會衰落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18 05:20:15

      唐前期

      ,軍制建設上以府兵為主
      。府兵制度是北朝以來實行的一種重要兵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疤魄捌谲娭平ㄔO上以府兵為主,同時還有北衙禁軍、兵募
      、邊防軍,以及不脫離生產的團結兵等”
      。隋末府兵系統(tǒng)己逐漸被破壞
      。唐朝建立后,府兵制才得以重建
      。武德二年(619)
      ,設膘騎府
      、車騎府,又在關中地區(qū)建12軍
      ,與12衛(wèi)同時并存
      。到唐太宗貞觀十年(636 ),對軍府兵制進行改革
      ,膘騎府
      ,東騎府改稱折沖府。

      唐太宗貞觀十年

      ,唐廷對軍府兵制進行改革
      ,東騎府改稱折沖府。最多時全國有多達675個折沖府
      ,其中關內道有288個
      ,河東道有164個,河南道有92個
      ,河北道有46個
      ,隴右道有37個,山南道有14個
      ,劍南道有13個
      ,淮南道有10個,嶺南道有6個
      ,江南道有5個
      。其中關內、河東
      、河南三道的折沖府最多
      。尤其是關內道,設288個
      ,占軍府總數(shù)的43. 9%
      。唐代的軍府也分內府、外府
      。內府由以前24軍統(tǒng)領系統(tǒng)演變而來
      。內府亦稱中郎將府,有親府1
      ,勛府2,詡府2
      ,士卒號稱親衛(wèi)、勛衛(wèi)
      ,詡衛(wèi)
      ,合稱五府三衛(wèi),共有士卒約4963人。外府即折沖府
      ,以所在地區(qū)取名

      折沖府編上、中

      、下三等
      ,兵額按等控編:上等1200人,中等1000人
      ,下等800人
      。高宗
      、武后時期
      ,府兵制進入全盛時期,制度健全
      ,兵額增加
      ,訓練有素,戰(zhàn)斗力增強
      。府兵總兵力達60萬人
      ,是唐代前期軍隊的中堅力量。

      ,以府兵為主的軍事建設

      ,后來為何會衰落.png" />

      府兵制下,兵制與田制相結合

      ,實行士卒授田制度
      。唐朝建立之后,恢復了隋末戰(zhàn)爭中破壞了的均田制
      。史稱:“武德七年(624)
      ,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為步
      ,步二百四十為畝
      ,畝百為頃。丁男
      、中男給一頃
      ,篤疾、廢疾給四十畝
      ,寡妻妾三十畝
      。若為戶者加二十畝。所授之田
      ,十分之二為世業(yè)
      ,八為口分。世業(yè)之田
      ,身死則承戶者便授之;口分
      ,則收入官
      ,更以給人”。

      唐時的均田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分配土地的對象以男丁為主;二是授田規(guī)模大

      ,官吏
      、兵卒、僧尼
      、工商業(yè)者均可授田;三是取消了奴裨授田的規(guī)定
      ,大大限制了豪強蓄奴數(shù)量。更為重要的是
      ,唐均田制對府兵官兵實行特別優(yōu)待
      ,即在隋朝“身死往事者,子不退田
      ,品官年老不減地”的基礎上
      ,進一步的規(guī)定:“諸因王事沒落外藩不還,有親屬同居
      ,其身分之地
      ,六年乃追。身還之日
      ,隨便先給
      。即身死王事者,其子孫雖未成丁
      ,身分地勿追
      。其因戰(zhàn)傷及篤疾廢疾者,亦不追減
      ,聽終其身也”

      這一規(guī)定,對于穩(wěn)定府兵兵源

      ,無疑帶來極大好處
      。唐令規(guī)定,府兵實行士卒自備戎具
      、軍資的供軍方式
      ,每一府兵必須“具弓一,矢三十
      ,胡祿
      、橫刀、礪石
      、氈帽
      、氈裝、皆一,麥飯九斗
      ,米二斗
      ,皆自備,并其介胃
      ,戎具藏于庫
      ,有所征行,則視其人而出給之”
      。府兵將自備的“麥飯九斗
      ,米二斗”交納后,由官府發(fā)給糧券
      ,到役兌換
      。按照古代民間諺語“縱有良田萬頃,不過日食三升”的日食三升計算
      ,“麥飯九斗”只能供30日食;日食米二升
      ,“米二斗”只能供10日食。府兵自備口糧僅供40日食
      ,府兵征行少則一年,40日食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
      ,唐朝明文規(guī)定,如果府兵防戍超過一年
      ,官府給予補助
      。此外,“衛(wèi)士
      、防人以上征行
      ,若在鎮(zhèn)及番還,并在外諸監(jiān)關津番官
      ,士人任者若尉史并給身糧”
      。這是說,府兵在上番期間的糧食自備
      ,只是在征行和番還時
      ,國家才負擔其食糧的供給。

      唐太宗制定了征集府兵的原則

      ,即“財均者取強
      ,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則先取多丁”
      。之所以取富室強丁當兵
      ,一個重要原因是府兵要自備戎具和資糧。如果取貧苦家庭子弟當兵,不僅會加重其經濟負擔
      ,影響農業(yè)生產
      ,而常常造成上番士卒資糧不濟而逃役。這種兵制下的供軍方式
      ,給國家財政節(jié)省了大量的養(yǎng)兵之費

      根據(jù)《神機制敵太白陰經》的記載來看,唐代士卒一年的消費標準是絹布12匹

      、栗12石
      ,唐60萬府兵每年耗糧720石,耗絹布720匹
      。如果全部要國家財政支撥
      ,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數(shù)量。實際上
      ,國家只承擔宿衛(wèi)京師的衣食和府兵征行在鎮(zhèn)及番還的口糧
      。府兵所需的大部費用,還是由府兵自己負擔
      。就是說在唐前期
      ,唐政府通過府兵將士卒相當部分的生活費用轉嫁到均田農民身上,而給國家財政節(jié)省了大量的養(yǎng)兵費用支出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250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曾經看上了一個女人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 onerror="nofind(this)" >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