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蠢豬式的仁義”,宋襄公為何能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宋國本是彈丸之地,宋襄公憑什么崛起?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
時勢造英雄
,但歷史上也不乏“跳梁小丑”
。紙上談兵的趙括是
,毛遂自薦的毛遂也是,只因為他在自薦后
,很快就被敵人打回了原形
。俗話說,“沒有金剛鉆
,不攬瓷器活”
。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這點愚人愚己都不好
。春秋時期的宋國,本是一個人口不足五千的彈丸之地的小國家
,卻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那宋襄公憑什么崛起的呢?難道全靠“蠢豬式的仁義”?

在春秋五霸之中
,宋國的軍事實力最弱
,總人口還沒有今天一個縣城的人多。如此人口
,即便全部參軍
,又能對周圍國家,造成多大的威脅呢?事實證明
,宋襄公確實是個人才。歷史上
,人們對宋襄公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的
,特別是他的“仁義”。有人認為
,他的仁義實在愚蠢至極
,例如,主席對他的評價就是“蠢豬式的仁義”。也有人
,認為他是一個身有大義的人
。
在《春秋公羊傳》中,公羊高對宋襄公在泓水之戰(zhàn)的表現(xiàn)
,做出了很高的評價:“臨大事而不忘大禮
。”泓水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前638年
,宋襄公為了討伐鄭國
,與鄭國的老大哥楚國在泓水進行了戰(zhàn)斗。面對強大的楚國
,這場戰(zhàn)爭幾乎已經(jīng)板上釘釘了
。于是,就有人建議宋襄公在楚國軍隊渡河的時候
,偷襲他們
。宋襄公聽此大怒,做人要講道義
。宋國的國風
,特別講究契約精神。
等到楚國順利渡河之后
,楚國果然如大象踩死螞蟻一般
,將宋軍打得落花流水,宋襄公也因此身受重傷
。戰(zhàn)后
,宋襄公還安慰國人,“仗雖然打敗了
,但我們卻成了不乘人之危的君子
。如此,我們還有什么遺憾呢?”在《吳越春秋》中
,則對宋襄公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宋襄濟河而戰(zhàn)
,春秋以其多義:功立而名稱,軍敗而德存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簿褪钦f,宋襄公是一個富有德行的人
,但卻不是一個好領導
。
在《三國演義》中,也有一個“臨大事而不忘大禮”的人
,他就是劉備
。趙云為救阿斗
,在長坂坡殺了七進七出。劉備的第一反應就是“摔阿斗”
。不過
,這一切,無非是劉備為了收買人心
。正史中
,也并未記載此事。春秋宋國本是彈丸之地
,那宋襄公是憑什么崛起的呢
,全靠蠢豬式的仁義?也不盡然。宋襄公能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并非全靠“蠢豬式的仁義”
。
俗話說,秀才遇上兵
,有理說不清
。泓水之戰(zhàn)就是證明。他能夠崛起
,全靠天時地利人和
。當然,其本人也是很有才能的
。宋襄公崛起于世界霸主齊桓公逝去之后
,宋國周圍的國家都是一些力量相對薄弱的小國,于是
,在打敗了齊國之后
,宋國就開始真正的崛起了。不過
,對于一個人口不到五千人的小國而言
,想要稱霸世界談何容易!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鹿上邀請齊
、楚兩國會盟
,并有意擔當“霸主”之位。楚王見此
,先是假裝同意
,卻在會盟當天擒了宋襄公。一直到下一次會盟
,才將他釋放
。對此,司馬遷在《宋微子世家》中
,做出樂精確的評價:“小國爭盟
,禍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睍呵也徽撍蜗骞钦娴娜柿x
,還是愚蠢。做人
,首先要做的
,就是看清自身的位置。其次
,才是道德
。同時,宋襄公的事例
,也告訴我們
,仁義是相對的,它并不能對敵人造成實質性的傷害!善用才是
。
春秋時期,春秋五霸中 ,宋襄公是怎么當上霸主的
?他有實力當霸主嗎?
齊桓公去世后
,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
、齊
、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
,認為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fā)起人
,同時又認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齊國君高
,盟主非已莫屬
。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公拘押起來,然后指揮五百乘大軍浩浩蕩蕩殺奔宋國
。最后宋襄公被楚國抓走后又放掉
。急功近利,空講仁義是他失敗的地方
,但講信用而以仁義待人
,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不過有名無實,不能算真正的霸主
。宋襄公:春秋中前期宋國國主
,頗有作為的政治家,以仁義見稱
。初立
,以賢臣子魚、公孫固為輔
,宋國由此大治
。國際上緊跟齊桓公步伐,積極維護齊國霸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腹篮螅灾T侯
,卻為楚人所執(zhí)
。后一意孤行,發(fā)兵攻鄭
,與楚決戰(zhàn)于泓水
,宋師敗績。襄公不幸中箭
,不久辭世
,終其一生未能主霸諸侯,含恨而終
。宋襄公為大國齊國齊孝公復位起到大作用
,自認為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是足夠樹立威信稱霸諸侯的時候了
,便想會盟諸侯
,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確定。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
,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
,又邀曹、邾兩國在曹南會盟
,而后
,又命邾文公把鄫國國君當作祭品押到次睢之社去祭祀,想借此來威脅東夷臣服
。同年秋天
,宋襄公又因為曹國不服,發(fā)兵包圍了曹國
。同年冬天
,陳穆公邀諸侯重修齊桓公之好
,于是陳、蔡
、楚
、鄭等國在齊國結盟。這樣
,在諸侯中變形成了兩大集團,楚
、齊
、鄭、陳
、蔡等國為一大集團
,而圖謀稱霸的宋襄公一黨只有衛(wèi)、邾
、曹
、滑等幾個小國。 討論擔任盟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
,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國和齊國
,想把會盟諸侯的事先和他們商量一下,取得楚國
、齊國的支持
。開始時,楚成王接信后輕蔑地直想笑
,譏笑世上竟有宋襄公這等不自量力的人
。大夫成得臣說:“宋君好名無實,輕信篡謀
,我們正可利用這一時機進軍中原
,一爭盟主之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背赏跤X得甚是
,便將計就計,答應與會
。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
,宋、齊
、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
。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認為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fā)起人
,同時又認為自己的霸位也比楚
、齊國君高
,盟主非已莫屬。他事先未征求齊國
、楚國的意見
,自作主張擬了一份在宋國會合諸侯,共扶周天子王室的通告
,并把時間定在當年秋季
。楚成王和齊孝公兩人對宋襄公的這種做法很不滿意,心里卻不痛快
。但礙于情面
,還是簽了字。 到了秋天約定開會的日子
,楚
、陳、蔡
、許
、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
,只有齊孝公和魯國國君沒到
。在開會時,宋襄公首先說:“諸侯都來了
,我們會合于此
,是仿效齊桓公的做法,訂立盟約
,共同協(xié)助王室
,停止相互間的戰(zhàn)爭,以定天下太平
,各位認為如何
?”楚成王說:“您說得很好,但不知這盟主是誰來擔任
?”宋襄公說:“這事好辦
,有功的論功,無功的論爵
,這里誰爵位高就讓誰當盟主吧
。” 話音剛落
,楚成王便說: “楚國早就稱王
,宋國雖說是公爵,但比王還低一等,所以盟主的這把交椅自然該我來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f罷并不謙讓,一下子就坐在盟主的位置上
。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盤落空
,不禁大怒,指著楚成王的鼻子罵:“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
,普天之下誰不承認
?可你那個王是自己叫的,是自封的
,有什么資格做盟主
?”楚成王說:“你說我這個王是假的,你把我請來干什么
?”宋襄公說:“楚國本是子爵,假王壓真公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敝灰姵蟪汲傻贸济撊ラL袍,露出里面穿的全身鎧甲
,手舉一面小紅旗
,只一揮動,那些隨楚成王而來
、打扮成家仆和侍者的人紛紛脫去外衣
,原來個個都是內(nèi)穿鎧甲手持刺刃的兵士(會盟前曾講下會盟各國不許帶兵,可是楚國不講信用
,由此留下了不仁不義的惡名
,欺負以仁義為本的宋襄公,更是激怒了中原有正義感的國家
,為六年后在城濮之戰(zhàn)的大敗埋下了伏筆)
。他們往臺上沖來,嚇得諸侯四散而逃
,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來
,然后指揮五百乘大軍浩浩蕩蕩殺奔宋國。幸虧宋國大臣早有防備
,團結民眾
,堅守城池,使楚成王滅宋地陰謀未能得逞
。楚成王把宋襄公拖到楚國的車上
,帶他回楚國去了。后來,直到過了幾個月
,在齊國和魯國的求情調解下
,楚成王覺得抓了宋襄公也沒什么用,才把宋襄公放歸回國
。 從那時起
,宋襄公對楚國懷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國兵強馬壯
,也沒什么辦法出氣
。宋襄公聽說鄭國最積極支持楚國為盟主,就想討伐力薄國小的鄭國
,出出胸中惡氣
。過了不久,鄭文公去楚國拜會楚成王
。宋襄公認為是個機會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怒氣未消的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與大司馬公孫固的反對
,出兵伐鄭
,鄭文公向楚國求救,楚成王接報后
,沒直接去救鄭國
,卻統(tǒng)領大隊人馬直接殺向宋國。宋襄公這下慌了手腳
,顧不上攻打鄭國
,帶領宋軍星夜往國內(nèi)趕。待宋軍在泓水邊扎好營盤
,楚國的兵馬也來到了對岸
。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楚軍到此只是為救鄭國。咱們已經(jīng)從鄭國撤軍
。他們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了
。咱們兵力小,不能硬拼
,不如與楚國講和算了
。”宋襄公卻說:“楚國雖然人強馬壯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扇狈θ柿x。我們雖然兵力單薄
。卻是仁義之師
。不義之兵怎能勝過仁義之師呢
?”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繡有 “仁義”二字
。要用 “仁義”來戰(zhàn)勝楚國的刀槍
。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軍開始過河
。公孫固向宋襄公說:“楚軍白日渡河
。等他們過到一半,我們殺過去
,定能取勝
。”宋襄公卻指著戰(zhàn)車上的“仁義”之旗說:“人家連河都沒渡完就打人家
,那算什么仁義之師
?”等到楚軍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陣時
。公孫固又勸宋襄公說:“趁楚軍還亂哄哄地布陣
,我們發(fā)動沖鋒,尚可取勝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蜗骞牭酱嗽挷挥闪R道:“你怎么凈出歪主意!人家還沒布好陣
,你便去打他
,那還稱得上是仁義之師嗎
?” 宋襄公的話才說完
,楚軍已經(jīng)布好陣,列隊沖了過來
。宋軍大亂
。宋襄公沖在最前面,卻陷進了敵陣
,被箭射中大腿
。由于宋襄公是個講仁義的人,對待下屬十分好
,所以他的屬下都拼死保護他
。那桿“仁義”大旗,早已不知丟在何處去了
。 泓水之戰(zhàn)敗后
,宋國的百姓們對宋襄公都罵不絕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邊走邊說:“講仁義的軍隊就是要以德服人
,我奉仁義打仗
,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別人,君子不俘虜年邁的老士兵,善待俘虜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他身邊的將士們聽了,都在心中暗罵宋襄公是個無能之人
。 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7年)
,晉國的公子重耳,在宋國的鄰國曹國受到侮辱
,來到宋國
,宋襄公根據(jù)仁義的道理款待了重耳,宋國剛戰(zhàn)敗
,國家貧窮
,但仍送出了20乘車的大禮。這對重耳不是錦上添花
,而是雪中送炭
。這個仁義的舉動為他死后5年化免了一場亡國之災,5年后又是楚攻宋
,晉國出兵救宋
,在城濮打得不講信用的楚國幾年不敢正視中原。?6?9齊桓公死后
,他的6 個兒子參加爭奪君位
,太子昭是桓公在世時就托付給宋襄公的,因此在諸兄弟爭位中
,他逃到宋國
。宋襄公于是聯(lián)合衛(wèi)、曹
、邾等國
,送太子昭回國繼位,就是齊孝公
。 宋襄公安定了齊國國君以后
,也想接替齊桓公的霸業(yè),并擺出霸主的架式
。滕國(今山東滕縣)不服
,他就把滕國君宣公囚禁起來。魯僖公十九年春
,他邀集曹
、邾、鄫幾國在曹都會盟
,鄫國國君遲到
,宋襄公在邾國懲罰了他
。曹國沒有盡地主之誼送羊給他,于是派兵包圍了曹國
。宋襄公的兇暴
,引起諸侯不滿,在陳國的倡議下
,這一年的冬天
,魯、陳
、蔡
、楚、鄭
、齊等國在齊國開會
,以示對齊桓公的懷念,實際上是與宋襄公對抗
。 宋襄公見中原諸侯不服他
,于是就想求得楚國的支持,以此壓服諸國
。魯僖公二十一年
,宋襄公把齊孝公拉來一道同楚國在鹿上(今安徽阜陽市南)相會,約定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縣)結盟
。楚國人滿口答應
。宋襄公的弟弟公子夷目勸他說,宋是小國
,小國要爭當霸主會招來災禍的
,但襄公不聽。在到盂地前
,公子夷目又勸他要帶上軍隊
,以防有變
,楚國人是不講信用的
。宋襄公說:"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楚人已約好
,怎能不守信用呢
?"于是就不帶軍隊赴會。到了會上
,楚人卻早埋伏好了軍隊
,把宋襄公囚禁起來,以要挾宋國
。公子夷目從會上逃回
,團結宋人抵抗楚軍
,拒不投降。楚見只捉到一個國君沒有用
,在魯僖公的調停下
,楚人才放回本想當霸主卻成了囚徒的宋襄公。 鄭國在春秋時代是一個騎墻的國家
,搖擺于楚和中原國家之間
。這時又與楚親近。宋襄公就聯(lián)合衛(wèi)
、許
、滕幾個小國去進攻鄭國,楚國自然起兵救援鄭國
。宋襄公正想報上次被囚的仇
,就準備同楚國交戰(zhàn)。 宋
、楚力量懸殊是顯而易見的
。公子夷目勸阻他,襄公不聽
。魯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一日
,宋、楚兩軍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
。宋襄公首先把不大的一支軍隊擺在泓水岸邊
,楚軍正在渡河,擔任司馬的公子夷目要他趁楚軍渡河之機發(fā)起攻擊
,就會獲勝
。宋襄公不同意。楚軍渡過河
,正在亂著布陣時
,公子夷目又勸他趁楚軍立足未穩(wěn)的混亂時發(fā)起進攻,宋襄公還是不同意
。當楚軍排好陣勢
,宋襄公才下令出擊。 結果宋軍大敗
,宋襄公的親兵全部戰(zhàn)死
,他本人的腳也受了傷。 宋軍吃了敗仗
,損失慘重
,都埋怨宋襄公不聽公子夷目的意見,他卻教訓道:"君子不重傷
,不禽二毛
。古之為軍也
,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
,不鼓不成列
。"①宋襄公遵循的戰(zhàn)爭原則,可能是古代原始社會村社間械斗的公共規(guī)則②
。但時代變了
,戰(zhàn)爭性質不同,仍固守老的法則
,必然要失敗
。宋襄公因泓戰(zhàn)傷發(fā),不久死去
,他的圖霸也就成為歷史上的笑柄
。
在《史記》中,司馬遷為何把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倘若是問:司馬遷為何把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這個問題是沒有辦法回答的
,因為司馬遷并沒有做這件事,又怎么會有原因呢
?把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的是唐代的司馬貞
,在著《史記索隱》的時候,他大量考證了《史記》中的人名
、史實
、司馬遷生平等等。春秋五霸只是他考證的一個“歷史名詞”而已
。
倘若是問:宋襄公有沒有資格列入五霸之一
?個人認為是沒有資格的。這里可以順帶討論一下司馬貞為何把宋襄公列入五霸之一
?那時因為司馬貞看到了宋襄公的“仁義”
。所謂“春秋無義戰(zhàn)”,宋襄公是因為恪守周時戰(zhàn)禮
,因仁義而亡國的
。
在講霸業(yè)不講仁義的時代,宋襄公是愚蠢的代名詞。在講仁義而不論霸業(yè)的時代,宋襄是高貴人格的代名詞。“五霸”這個概念
,梳理的就是王圖霸業(yè)
,而不是仁義道德。宋襄公跟這個是不沾邊的
。
春秋五霸
,是一個流變的概念,并非一開始就確定的
。最早有孟子提出“五霸”之說
,尸子討論了四個人分別是:
齊桓、晉文、秦穆
、越勾踐。荀子時期形成完整的說法:
齊桓公、晉文公
、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這個時候還沒有宋襄公,直到唐代史學家解讀古史的時候才把他列入春秋五霸之中
。
后來之所以把宋襄公列入“五霸”之中
,除了宋襄公確有歷史功績之外,更多的原因隨著社會變遷
、歷史的進步
,后世學者的基本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宋襄公的主要功績是
,會盟諸侯
,率領宋國、衛(wèi)國
、曹國和邾國四國之兵
,平復齊國內(nèi)亂,扶持齊孝公即位
。由此名聲大噪
,后來又參與了中原霸主的爭奪,在泓水之戰(zhàn)中敗于楚國
。
像宋襄公這樣
,死守著仁義之師的名聲,不肯半渡而擊
,非要等著楚軍全部上岸才進行決戰(zhàn)
。戰(zhàn)國時期,列國尚在弱肉強食
,當時的學者都笑話宋襄公的
,沒人為他歌功頌德
。但是到了后世,國家大一統(tǒng)
,形成文化凝聚力后
,宋襄公的行為,被貼上“仁義”的標簽
。
需要訂正的一點是
,并不是西漢司馬遷把宋襄公列入五霸之中,而是唐代的司馬貞和顏師古
。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列: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秦穆公
、宋襄公。顏師古在《漢書注》中列:
齊桓公、晉文公
、宋襄公、秦穆公
、吳王夫差
。他們兩個的意見還是不統(tǒng)一的。
宋代的黃仲元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通過對比《史記》篇幅
,來斷前人說法是非。他得出的結論是:太史公在記錄齊桓
、晉文
、秦穆、楚莊的時候
,材料都是很殷實的
,唯獨到了宋襄公這里,描述少的可憐
。這是太史公的慣用筆法
,重要的事情多費筆墨,次要的事情言簡意賅
。因此黃仲元認為
,真正的春秋五霸,應該是:
齊桓公、晉文公
、秦穆公、楚莊王、吳王夫差
。而不應該有唐人所說的宋襄公
。
今人讀史
,要跳出這種框框
。春秋時期爭霸的君主,遠不止五個
。宋儒當時根據(jù)華夷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