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張謇[jiǎn]:一個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網(wǎng)絡 2023-06-18 07:01:15

    張謇[jiǎn]:一個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1894年9月

    ,中日爆發(fā)甲午海戰(zhàn)。慈禧太后從頤和園移駕紫禁城,滿朝官員都出城迎駕
    。當日
    ,恰逢暴雨
    ,路面積水頗深
    ,文武百官個個匍匐路旁
    ,衣帽盡濕
    。百官之中
    ,有一人目睹此景,心如死灰
    。多年后
    ,他說,就在那一刻
    ,“三十年科舉之幻夢
    ,于此了結”。
    其實
    ,滿朝文武中最不應該有這種念頭的就是他了
    ,因為就在幾個月前,他剛剛“大魁天下”
    ,成了本年恩科取士的狀元
    。而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一年后
    ,這個叫張謇[jiǎn]的江蘇南通人宣布放棄仕途
    ,轉(zhuǎn)而去做一個商人。
    狀元下海辦廠
    ,是千百年來一個天大的新鮮笑話
    。自從唐太宗李世民完善科舉取士以來,蟾宮折桂是中國書生一生中最大的榮耀
    。然而
    ,張謇經(jīng)商卻顛覆了所有的榮光。
    張謇經(jīng)商的動機
    ,與賺錢無關
    。他出身農(nóng)家,苦讀成名
    ,有過10年不得志的游幕生涯
    。當狀元時,他已年過不惑
    ,自然不再年少輕狂
    。早在1886年左右
    ,他就產(chǎn)生過“中國須振興實業(yè),其責任須在士大夫”的想法
    。他還曾替張之洞起草過《條陳立國自強疏》
    ,明確提出“富民強國之本實在于工”。
    在一篇晚年自敘中
    ,他回顧說:“張謇農(nóng)家而寒士也
    ,自少不喜見富貴人,然興實業(yè)則必與富人為緣
    ,反復推究
    ,乃決定捐棄所持,舍身喂虎
    。認定吾為中國大計而貶
    ,不為個人私利而貶,庶愿可達而守不喪
    。自計既決
    ,遂無反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張謇要辦一個紗廠
    ,他起名為大生,其意源自《易經(jīng)》的“天地之大德曰生”

    狀元辦廠
    ,雷聲很大,但實際上很窘迫
    。他的創(chuàng)業(yè)資金只有區(qū)區(qū)2000兩白銀——其中700兩是向朋友借墊的
    。所以,大生紗廠從一開始就很有現(xiàn)代企業(yè)的氣息
    ,他擬定了一份《通海大生紗絲廠集股章程》
    ,公開向社會集股。
    結果很不理想
    ,很多人并不信任這個從來沒有經(jīng)過商的書生
    ,甚至有人問他:“什么是工廠?”
    到1896年年底
    ,辦廠的錢才籌了不到8萬兩
    。這時,對張謇頗有好感的兩江總督
    、南洋大臣劉坤一提出
    ,國營的南洋紡織局有2萬多錠積壓已久的紗機,可以將這些設備折成官股,與張謇搞一個“官商合辦”
    。這批英國造的機器已在上海碼頭擱置5年之久,日曬雨淋
    ,連包裝木箱都破了
    ,機器零件銹壞的有十之三四,光是搬運和除銹就花去6000兩
    。走投無路的張謇咬牙接下這堆機器
    。他重修集股章程,大生的股本定為50萬兩
    ,其中
    ,2萬官錠折價官股25萬兩,他再另籌25萬兩社會資金

    就在這時
    ,作為江蘇同鄉(xiāng)的盛宣懷答應幫他籌集資金,二人還簽署了《通滬紗廠合辦約款》
    ,誰知最后
    ,盛宣懷卻是一分錢也沒有兌現(xiàn)。張謇對此大為惱火
    ,從此對官商絕了念想

    直到1899年夏天,大生紗廠才籌足資金開了工
    。5月23日
    ,第一批白棉紗出了廠,當日開動紗錠6000錠
    。到1900年2月
    ,大生紗廠就賺回利潤2.6萬兩白銀。
    張謇天生有管理和經(jīng)商之才
    。在大生紗廠創(chuàng)辦之初
    ,他親自執(zhí)筆撰寫《廠約》,對自己和幾個董事做了分工
    ,各人均有明確的職責
    ,獎罰措施、利潤分配方式等都有具體規(guī)定;每天下午兩點各部門主管舉行例會
    ,有什么問題都及時在例會上討論解決
    。有趣的是,《廠約》細到對招待客人時點幾個小菜都有規(guī)定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稄S約》之外還有25個章程,規(guī)矩達195條。這在當時
    ,恐怕已是中國人自辦企業(yè)能達到的最高水準

    在紗廠正常生產(chǎn)后,為了降低棉花的收購成本
    ,張謇接著創(chuàng)辦了通海墾牧公司
    ,開始自己種棉花。接著
    ,他又陸續(xù)開辦廣生油廠
    、復新面粉廠、資生(鐵)冶廠
    、阜生蠶桑染織公司
    、澤生水利公司、大達內(nèi)河輪船公司
    、大生輪船公司等
    。這些企業(yè)都與紗廠有產(chǎn)業(yè)上的關聯(lián)性:辦廣生油廠是要利用軋花下來的棉籽;辦大隆皂廠是為了利用廣生油廠的下腳油脂;辦大昌紙廠最初是想把大生的下腳飛花利用起來,為大生紗廠生產(chǎn)包裝紙和翰墨林的印刷用紙;辦復新面粉廠是因為大生紗廠有富余的動力
    ,而且每天漿紗織布需要大量面粉;辦輪船公司是因為大生紗廠的運輸需要;辦懋生房地產(chǎn)公司是因為外來人口漸多需要住房;辦鐵廠則是為了制造織布機
    、軋花車等設備。
    如此完備而精妙的產(chǎn)業(yè)鏈打造
    ,完全是大工業(yè)制造的理念
    ,不但在當時的中國絕無僅有,在百年后的今天
    ,仍是商業(yè)戰(zhàn)略上的正道

    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fā)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提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
    ,他們宣稱穿上一件畫有符咒的衣服或喝了一種“神水”后就可以刀槍不入。慈禧太后居然相信這是真的
    。她下詔向各國宣戰(zhàn)
    ,號召“義民成團,藉御外侮”

    當時
    ,李鴻章被派到廣東任總督,張之洞任湖廣總督
    ,劉坤一任兩江總督
    ,袁世凱任山東巡撫。張之洞在圣旨下達同日
    ,電奏朝廷
    ,“懇請嚴禁暴民
    ,安慰各國,并請美國居中調(diào)?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李鴻章更絕,他徑直對轄內(nèi)官員說
    ,北京的電報發(fā)錯了
    ,“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但是,大家對如何解決危機仍束手無策

    這時
    ,盛宣懷提出“東南互保”方案
    。具體來說
    ,就是四大總督向各國公使保證,他們將“奉詔”自保疆土
    ,長江及蘇杭內(nèi)地的外國人生命財產(chǎn)
    ,由各督撫承諾保護;上海租界的中外商民生命財產(chǎn),則由各國共同保護
    ,“此疆爾界
    ,兩不相擾”。
    互保方案明顯與慈禧的宣戰(zhàn)圣旨相悖
    ,依清律
    ,是大逆不道的滅門大罪。盛宣懷斗膽提出
    ,居然得到李鴻章
    、張之洞等人的響應。
    在南通辦紗廠的“狀元企業(yè)家”張謇
    ,得聞此議
    ,也非常認可,并積極參與促成
    。幾位總督中
    ,劉坤一最為首鼠兩端,他對形勢判斷不清
    ,與李
    、張等人又有心結和矛盾。這時
    ,出面勸說的
    ,是跟他交情最深的張謇。
    盛宣懷則連日周旋在各國公使中。經(jīng)過盛
    、張等人的努力
    ,在北京硝煙彌漫的時候,南方終于沒有發(fā)生戰(zhàn)事

    “東南互?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谥袊问飞鲜且粋€標志性事件,圣旨被當成“亂命”
    ,意味著清廷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已經(jīng)瓦解

    在某種意義上,這是近現(xiàn)代史上
    ,新興的企業(yè)家階層第一次在政治上展現(xiàn)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他們的成功,得益于開明理念
    、社會聲望
    、在商業(yè)實務上的積累以及獨特的妥協(xié)智慧。
    1900年之后
    ,張謇的大生紗廠進入全盛期
    ,不過作為士商代表的他志不在此。他決心從實業(yè)
    、教育入手
    ,在民間層面實現(xiàn)自己改造社會的理想。
    1903年開春
    ,張謇在南通創(chuàng)辦小學
    ,那時普遍都叫“學堂”,張謇稱“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10年后,新生的民國教育部才通令全國一律改稱學校
    。張謇的小學分為本科和講習科
    。本科生復試的試題是他親自擬的,經(jīng)義兼國文的題目是“先知先覺釋義”
    ,歷史題為“三代學制大概”
    ,地理題為“中國生業(yè)物產(chǎn)大概”,還有兩道算術題

    據(jù)記載
    ,考試那天,大雨滂沱
    ,學生都是撐著油紙傘來的
    ,監(jiān)考的教習中就有以后鼎鼎大名的學者王國維
    。張謇佇立校門,淋雨迎候每一個學生

    他為學校立的校訓是:“堅苦自立
    ,忠實不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睘榱颂岣呓處熓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有一年,他在一次股東會上提議
    ,把旗下一家墾牧公司原來的3000多股按4000股分派
    ,多出的近千股,給南通師范學校450股
    ,公司職員460股

    南通原本是一座偏處一隅的小城,在張謇辦廠之前
    ,城內(nèi)人口不過4萬
    ,沒有任何工業(yè)
    ,只有零星的手工作坊

    隨著張謇的企業(yè)日漸增多,荒蕪的城南竟?jié)u成氣象
    。南通舊城內(nèi)民房矮小密集
    ,街道狹窄,只能通人力車;南邊的新城則道路寬廣
    ,可通汽車
    ,沿著濠河和模范路,南通師范
    、圖書館
    、博物苑、更俗劇場
    、南通俱樂部
    、有斐旅館、桃之花旅館
    ,以及女工傳習所
    、通海實業(yè)銀行、繡織局等公共設施及企業(yè)比鄰而興
    ,南通向外界展示著自己最近代的一面

    張謇經(jīng)商一生,所積財富數(shù)百萬兩
    ,大多用于教育和地方建設
    。他平常的生活十分儉樸
    ,每餐不過一葷一素一湯,沒有特別客人
    ,不殺雞鴨
    。1903年,他應日本博覽會之邀去日本考察
    ,買的是最便宜的三等艙客票
    。有人驚訝于他的節(jié)儉,他答曰:“三等艙位有我中國工
    、農(nóng)
    、商界有志之士。一路與他們敘談振興實業(yè)之大事
    ,乃極好良機
    ,求之不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1911年10月10日深夜
    ,張謇在漢口登上“襄陽丸”返滬。當時
    ,大生紗廠的湖北分公司剛剛開業(yè)
    ,他是來參加開工儀式的。輪船開動時
    ,他站在甲板上
    ,看到長江對岸的武昌城內(nèi)火光沖天,聽到槍聲此起彼伏
    。沒有人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他囑咐水手加速離去。
    從留存至今的記錄看
    ,他是唯一目睹了辛亥革命爆發(fā)的當世大企業(yè)家

    作為立憲派的民間領袖,張謇此前一直反對革命
    。但是
    ,隨后的形勢發(fā)展完全出乎預料,他的兩位最親密的立憲派同黨湯壽潛和程德全相繼在浙江
    、江蘇宣布獨立
    ,張謇在愕然之余,不得不接受現(xiàn)實
    。他致電袁世凱說:“今則兵禍已開
    ,郡縣瓦解。環(huán)顧世界
    ,默察人心
    ,舍共和無可為和平之結果
    ,趨勢然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焙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他與上海的同盟會取得聯(lián)系,由他的三哥出面迎接革命黨前往南通
    ,成立通州軍政府
    ,宣布和平光復。
    張謇被任命為國民政府第一屆實業(yè)總長
    ,1912年1月3日
    ,他以這個身份與孫中山對談政策。這也是他們的第一次交談
    ,他在當天日記中對孫中山的評價只有四個字:“不知崖畔
    。”
    “崖”就是邊際的意思
    。這話就是說
    ,他覺得孫中山?jīng)]有實際辦過實業(yè),把事情想得過于簡單和浪漫
    。他不知道建設比革命更加困難
    ,以為一革命,什么問題都解決了
    。實際上當時政令都出不了南京
    ,軍餉也發(fā)不出來

    1915年
    ,張謇再度被袁世凱任命為農(nóng)商總長。
    他就任農(nóng)商總長后就發(fā)布公告:從今天開始
    ,凡隸屬本部的官辦企業(yè)全部停辦
    ,改由招商承辦;一些大宗的實業(yè),比如絲
    、茶
    、機械等,一兩家私人公司無法經(jīng)營的
    ,但其重要性關乎社會農(nóng)商業(yè)的進步
    ,那么,可由官方先做規(guī)劃
    ,然后交由民營
    。其思路脈絡,與日本明治維新的主張基本偶合

    張謇的實業(yè)在1914年前后達到巔峰
    。當時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歐洲列強陷入混戰(zhàn)
    ,無暇東顧
    ,中國的民族企業(yè)獲得了喘息和崛起的機會。
    張謇的大生紗廠是最重要的棉紗制造集團
    ,在1918年
    ,大生兩家工廠的利潤率都超過100%,1919年
    ,兩廠盈利高達380多萬兩白銀
    ,創(chuàng)下最高紀錄。當時
    ,大生股票是最搶手的股票
    。據(jù)時人回憶:“一股100兩銀子,紅利最高可達一股20兩
    ,一些股金多的投資者
    ,得到的利息甚至要用車子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睆?914年到1921年的8年間
    ,大生兩廠的利潤累積超過1000萬兩白銀。
    中國人向來有“修身
    、齊家
    、治國、平天下”的濟世理想
    ,對企業(yè)家來說
    ,天下太大,那就去治理眼皮底下的那片土地吧
    。在這方面
    ,張謇是一個值得推崇的典范。從1903年開始
    ,他就致力于家鄉(xiāng)南通的城市建設
    ,大生紗廠的很多利潤都被他投入到公共事業(yè)上。
    1920年
    ,一位訪問者描寫他看到的南通:“在登岸以前
    ,我們就已感受到它的現(xiàn)代氣息了。大道旁柳樹成行
    ,滿載面粉
    、棉花的卡車,以及滿載旅客的汽車在奔馳
    ,高聳林立的煙囪在冒著煙
    ,工廠的機器轟鳴聲在回響
    。在江岸邊建有現(xiàn)代化的碼頭和倉儲設施,通過現(xiàn)代化的公路和運河
    ,運輸線四通八達……”
    上海英文報紙《密勒氏評論報》主筆J.B.鮑威爾也是在這一年到訪南通
    ,他將南通稱為“中國大地上的天堂”;1922年,中國科學社在南通舉行年會
    ,梁啟超到會
    ,他稱南通為“中國最進步的城市”;文學家魯迅的朋友、日本人內(nèi)山完造稱南通是一個“理想的文化城市”

    同年
    ,北京、上海的報紙舉辦“成功人物民意測驗”
    ,投票選舉“最景仰之人物”
    ,張謇得票最高。這一年
    ,張謇過了他的70歲大壽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歐洲各國進入戰(zhàn)后復興
    ,中國再次成為被爭奪的市場
    ,加上農(nóng)產(chǎn)品連年歉收,各種原材料價格大漲
    ,脆弱的民族產(chǎn)業(yè)受到嚴重沖擊
    。其中,最慘的是之前發(fā)展最快的棉紡業(yè)
    。從1922年10月到1924年6月
    ,上海交易所的棉花平均價格上漲了73%,廠家不堪其重
    ,爆發(fā)了紗廠危機
    ,到1924年年初
    ,1/3的上海紗廠停產(chǎn)歇業(yè)

    在這場危機中,最轟動的事件便是張謇的破產(chǎn)

    晚年的張謇把大量的精力投注于政治事務和南通模范城的建設
    ,到1925年,大生集團已經(jīng)資不抵債
    ,光是大生紗廠一廠的債務就已經(jīng)高達906萬兩白銀
    ,張謇被迫把苦心經(jīng)營的全部企業(yè)交由債權人接辦。
    自企業(yè)虧損之后
    ,種種流言四起
    ,每次開股東會
    ,他都不得不面對指責,好幾次會議不歡而散
    。在一封寫給股東的信中
    ,張謇十分無奈地說,自己已70多歲了
    ,為人牛馬30年
    ,也可以結束了,他欠大生集團的債務
    ,可以從股息和退隱費中分年償還
    。他還給自己在狼山選了一塊墓地,自擬對聯(lián):“即此粗完一生事
    ,會須身伴五山靈
    。”墓上不銘不志
    ,只簡單地刻著“南通張先生之墓闕”
    ,沒有頭銜,沒有裝飾

    在生命的最后一個月
    ,他還去視察江堤,為鹽墾事業(yè)做最后的努力
    。因勞累過度
    ,他發(fā)起高燒,1926年7月17日
    ,一代“狀元企業(yè)家”在無限的寂寥和落寞中黯然去世

    春與人俱老,花隨夢已空
    。張謇的破產(chǎn)和去世
    ,意味著士商時代的一去不返,此后
    ,中國商界再沒有出現(xiàn)如他這樣具有公共影響力的全才型人物
    。胡適為他的傳記作序言,稱他是“近代中國史上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毛澤東則說:“中國的民族工業(yè)有四個人不能忘記
    ,輕工業(yè)不能忘記張謇,重工業(yè)不能忘記張之洞
    ,化學工業(yè)不能忘記范旭東
    ,運輸航運業(yè)不能忘記盧作孚。”
    張謇不能被忘記的
    ,又何止輕工業(yè)
    搜索

    立即關注328662397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張謇:一個總能在壞局勢里發(fā)現(xiàn)變革契機的商人

    歷史 是底層 社會 漸漸推動的

    ,但 歷史 的巨變一定有英雄偉人登高一呼
    ,張謇(jiǎn)、張詧(chá)
    ,就是近代中國大轉(zhuǎn)型時代的代表人物


    中產(chǎn)階級的胸襟與力量

    在過往的幾十年里,我們一貫認為:近代中國資產(chǎn)階級具有兩重性
    ,即革命性和妥協(xié)性
    。在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所謂封建統(tǒng)治者的雙重壓迫方面,中國資產(chǎn)階級具有革命性
    ,但在發(fā)展生產(chǎn)賺取利潤方面
    ,中國資產(chǎn)階級又具有明顯的妥協(xié)性,就是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所謂封建統(tǒng)治階級進行妥協(xié)


    其實
    ,如果重新理解晚清以來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 歷史 ,我們應該承認
    ,正是近代中國資產(chǎn)階級每每引領中國 社會 往上走
    ,正是中國資產(chǎn)階級從 社會 邊緣階級逐漸成為 社會 重心,引領 社會
    ,穩(wěn)定 社會
    ,使中國 社會 在過去兩百年的轉(zhuǎn)型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波折和震動。

    所謂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就是中國的商人
    ,近代中國商人是從傳統(tǒng)中國商人轉(zhuǎn)化而來的
    ,如果一定要說還有什么新因素的話,就是近代中國商人有一大部分來自買辦
    ,或者與外國商業(yè)資本有生意往來
    ,或受外國商人重大影響,逐步與國際商業(yè)資本接軌或相關聯(lián)


    與國際商業(yè)資本密切接觸
    ,導致近代中國商人具有很不一般的國際視野和世界意識。所以
    ,近代中國資產(chǎn)階級在洋務運動一再強調(diào)中體西用的艱難政治氛圍中卻依然頑強地表達自己的立場
    ,依然勸說政治上的統(tǒng)治者要看到西方富強之本并不是單純的科學技術,而是有一套完整的體制
    、文化作為依托。在這批“洋務思想家”中,王韜
    、馮桂芬
    、馬建忠、薛福成
    、鄭觀應
    、陳熾、何啟
    、胡禮垣
    、邵作舟等,都或多或少具有商人的經(jīng)歷
    ,他們或與商人有著密切關聯(lián)
    ,或本人就是大商人。他們在全 社會 近乎一致?lián)碜o“中體西用”這一中國特色的時候
    ,大膽向 社會 傳遞正確的聲音
    ,指引中國 社會 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這是近代中國資產(chǎn)階級最值得夸耀的東西
    ,也是最值得今天的我們重新認識的東西


    張謇作為近代中國資產(chǎn)階級的杰出代表,堅守改革
    ,不到絕望之時絕不輕言放棄
    ;當革命呼之欲出勢如破竹無法阻擋時,張謇又能順應大勢
    ,引領變化
    ,既不為舊制度殉葬,也不讓 社會 持久動蕩
    、秩序失范
    。這是那個時代中產(chǎn)階級的胸襟和力量。

    中國唯一的出路在于君主立憲

    在甲午戰(zhàn)前的很長時間
    ,張謇以舉人的身份混跡于軍界
    、官場。張謇出身平民
    ,沒有奧援
    ,無可憑借,在官場和軍界很難有機會出頭
    ,盡管他在吳長慶幕府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非凡的能力
    ,甚至獲得李鴻章、張之洞
    、翁同龢
    、潘祖蔭等高級官員不同程度的青睞
    ,但張謇像康有為、嚴復等人一樣深知
    ,決定自己在官場能走多遠的關鍵
    ,是能否獲取功名。沒有功名
    ,在那個特殊的“唯精英體制”中
    ,很難有多大出息。所以
    ,在獲取功名前的二十六年間
    ,張謇二十多次進出考場,直接消耗在考場上的時間就有一百多天


    張謇中狀元的那一年正值甲午
    ,中國先前數(shù)十年的繁榮發(fā)展終于沒能經(jīng)得起戰(zhàn)爭的考驗,與日本的一場有限戰(zhàn)爭將中國打回原形
    。痛定思痛
    ,中國人開始了一段新的航程。甲午戰(zhàn)爭結束不久
    ,張謇就注意到日本的君憲體制
    ,就期待將這個體制引進中國。當日俄戰(zhàn)爭開打之后
    ,張謇更意識到中國的唯一出路在于君主立憲
    ,在于重構中國的政治架構。為此
    ,張謇付出巨大努力
    ,策動晚清政治變革,促使清廷從君主專制向君主立憲轉(zhuǎn)變
    。1895年
    ,張謇列名上海強學會,積極投身維新運動
    ,深度介入1898年變法運動
    、1900年東南互保。1901年
    ,清廷新政重啟后
    ,張謇理所當然又成為新政以及稍后的君主立憲運動的先驅(qū)。

    周旋于朝廷與立憲黨人之間
    ,豈能“在商言商”

    晚清憲政改革盡管出現(xiàn)諸多狀況
    ,但大體上說,攝政王1908年接手后
    ,繼續(xù)沿著1906年開啟的預備立憲路線圖前行
    。至1911年5月8日
    ,清廷按照調(diào)整后的規(guī)劃如約宣布第一屆內(nèi)閣組成名單;宣布內(nèi)閣官制
    ;宣布裁撤舊有之內(nèi)閣
    、軍機處及會議政務處
    ;宣布設立弼德院
    、軍諮府。如果熟悉甲午之后十幾年的中國政治改革史
    ,就知道這幾點宣布確實不容易


    中國的悲劇在于,奮斗多年的憲政還沒有完全成立
    ,就發(fā)生了“憲政危機”
    。第一屆責任內(nèi)閣的十三人中,竟有九名來自皇室或貴族
    ,因而被 社會 各界調(diào)侃為“皇族內(nèi)閣”或“親貴內(nèi)閣”
    。面對如此困局,中國資產(chǎn)階級并沒有失聲妥協(xié)
    ,更沒有以“在商言商”自律
    ,而是通過各種方式表達政治訴求,要求清廷重回憲政改革正軌
    。面對政治逆流
    ,張謇憂心如焚,他擔心中國人奮斗多年爭取來的憲政很可能功虧一簣
    、付諸東流
    ,遂至上海找憲政同仁湯壽潛、沈曾植
    、趙鳳昌諸公商量
    。他們聯(lián)名上書攝政王載灃,“切箴之”
    ,更引咸同年間故事
    ,勸攝政王要像慈禧太后、恭親王那樣
    ,展示博大胸懷
    ,重用曾國藩、左宗棠
    、李鴻章那樣有學問有閱歷的漢臣
    ,不要為滿洲貴族一己之私而丟掉天下。張謇等人的書面勸說并沒有起到作用
    ,各地立憲黨人不同方式的抗爭也收效甚微
    。清廷援引《欽定憲法大綱》
    ,以為用人行政為君主大權,他人不得干預
    。攝政王其實忘記了此時的君主與《欽定憲法大綱》頒布時的君主并不是一碼事
    。政治危機越演越烈,如何化解危機
    ,各方面矚目于張謇等“中產(chǎn)階級”:立憲黨人希望張謇利用“權勢”勸說朝廷重回憲政正途
    ;朝廷希望借重張謇等人的聲望平息民眾不滿,恢復秩序


    朝野都希望張謇能到北京實地觀察
    ,親身驗證朝廷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立憲誠意,以此決定各省咨議局的“國是”立場


    各方面的勸說打動了張謇
    。1911年6月8日,張謇一行風塵仆仆抵達北京
    ,展開了一場風風火火的勸說活動


    在北京,張謇受到高規(guī)格禮遇
    ,短短幾天時間
    ,與攝政王、慶親王以及端方
    、那桐
    、載澤、載洵
    、載濤
    、徐世昌、盛宣懷等人輪番會面
    ,張謇始終本著“陳說民隱”的宗旨
    ,就時局危機表達自己的觀點。張謇的觀點受到了主政者的賞識
    ,很快就有人動議任命張謇出任要職
    ,或以“賓師之位”,或任內(nèi)閣秘書長
    。張謇聞訊堅決拒絕
    ,他的理由是自己十幾年來第一次回京,是受東南各界委托表達憲政關切
    ,現(xiàn)在如果“得官而去”
    ,與其做人宗旨相悖,無論如何難以接受


    張謇的態(tài)度使他的威望更上一層
    ,使他在與清廷諸公談話時更加自信和坦然
    。在與攝政王談話時,張謇明確表示
    ,中國的政治改革始于戊戌
    ,“今世界知中國立憲,重視人民
    ,皆先帝之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在的中國已經(jīng)到了收獲改革成果的季節(jié),絕不應讓一些程序性的細節(jié)破壞政治的良性發(fā)展
    。他建議攝政王周咨博訪
    ,集思廣益
    ,為化解時局危機找到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當人們閉嘴靜觀朝廷一錯再錯時,張謇在“盡最后之忠告”

    在與攝政王談話時
    ,張謇就外交
    、內(nèi)政諸多問題表達了關切,他認為未來幾年
    ,中國外交有三大危險
    ,中國內(nèi)政同樣面臨三大亟待解決的困局。

    關于外交
    ,張謇建議朝廷注意未來幾年即將發(fā)生的三件大事對中國的影響:一是即將到期的中俄伊犁條約,二是宣統(tǒng)五年到期的英日同盟條約,三是巴拿馬運河即將告成
    。這三件大事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外交當局都應該做好評估,提前防范
    。至于內(nèi)政
    ,張謇提出朝廷必須高度注意三個方面:第一,各地災害頻仍
    ,民生困苦
    ,朝廷一定要弄清老百姓最真實的關切,一定要利用好各省咨議局溝通上下
    ,幫助老百姓切實解決問題
    。第二,各地商業(yè)經(jīng)營已經(jīng)極端困難
    ,朝廷一定要盡快想出辦法
    ,盤活金融,繁榮市場
    。第三
    ,中國的發(fā)展有賴于一個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
    ,而國際環(huán)境的關鍵是中國能否把握好中美關系。中美聯(lián)合格外重要
    ,尤其是民間合作與善意培養(yǎng)
    ,值得格外下功夫。對于張謇的六個建議
    ,攝政王點頭稱是
    ,以為說得極好。他建議張謇就具體細節(jié)與載澤或其他大臣細談


    在與慶親王談話時
    ,張謇直截了當?shù)卣劻嗽S多問題。第一
    ,鑒于東北亞局勢的變化
    ,特別是日韓合并、日俄的影響
    ,張謇建議朝廷高度注意東三省發(fā)展的急迫性
    。第二,張謇向慶親王痛陳國內(nèi)政治真相
    ,以為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已經(jīng)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
    ,“國民疾苦之甚,黨人隱忿之深”
    ,可能遠遠超出朝廷的想象
    。張謇誠懇勸說慶王爺:“王處高位滿溢之地,丁主少國疑之會
    ,誠宜公誠虛受
    ,惕厲憂勤,不宜菲薄自待
    ,失人望
    ,負祖業(y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痹谂c載澤
    、盛宣懷談話時,張謇主要從技術層面提出解決鐵路干線國有化問題所帶來的困擾
    。他認為
    ,各省民眾響應朝廷號召集資修建鐵路并沒有錯,朝廷出于政治
    、 社會
    、金融安全要將鐵路干線收歸國有,統(tǒng)一建設,也沒有錯
    。但是
    ,在處理善后問題上,一定要有政治家的視野
    ,不要盯著蠅頭小利
    ,更不能算計人民,讓最下層民眾因吃虧而抱怨朝廷
    。至于四川鐵路公司出現(xiàn)的虧空
    ,張謇建議應先由中央財政買單,無論如何先將一般集資民眾從這個巨大的集資項目中安全剝離
    ,不要讓成千上萬的民眾成為朝廷的對立面
    。張謇認為,只有讓一般民眾解脫后
    ,才能談得上懲處四川鐵路公司高層的貪腐問題
    。否則,一旦鐵路公司綁架了民眾
    ,鐵路干線國有化引發(fā)的政治危機將無法想象
    。不幸的是,盛宣懷太自負了
    ,他用 財經(jīng) 專家的思維處理政治問題,不知道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真實關系
    ,不知道收民路歸國有只是一個政策調(diào)整
    ,而政策的主旨“以達為主,不當與人民屑屑計利”
    。盛宣懷的專業(yè)與自負
    ,讓清廷在關鍵時刻及關鍵問題上沒有聽從張謇的建議,讓鐵路干線國有化成為壓垮大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張謇描述此行是“盡最后之忠告”
    。那時,像他那樣愿意繼續(xù)盡忠言批評政府的已經(jīng)很少
    ,人們都在靜默地等待朝廷一錯再錯
    。當統(tǒng)治者拒諫時,所有的苦口婆心都是自討苦吃


    張謇(左二)與范當世(左六)等摯友合影

    在多番努力未見成效后
    ,張謇看到事已至此,所能做的只有為皇族內(nèi)閣建言
    。在京期間
    ,他沒有過多就皇族內(nèi)閣發(fā)表看法,等8月回到南方后
    ,他很快發(fā)表《請新內(nèi)閣發(fā)表政見書》
    ,在不反對皇族內(nèi)閣的前提下
    ,提出三點建議:一是速發(fā)內(nèi)閣新政見以刷新中外耳目;二是實行閣部會議加強中央各部門之間的溝通
    ;三是建議國務大臣恢復幕府制度
    ,選擇優(yōu)秀人才進入幕府議政。

    很顯然
    ,張謇這樣的立憲黨人對皇族內(nèi)閣和鐵路國有的反對
    ,還是比較溫和而有節(jié)制的。他似乎更愿意相信
    ,大清王朝面對這樣的政治危機應該能夠化解
    ,秩序應該能夠得到恢復,畢竟這是一個兩百多年的王朝
    ,經(jīng)歷過那么多大風大浪
    ,應當不會在這種小風浪中翻船。因此
    ,即便武漢因成都保路風潮弄得一片恐慌
    ,張謇還是在10月初到那里主持了一個紡紗廠的開業(yè)儀式。

    立憲失敗
    ,轉(zhuǎn)向共和

    10月10日晚8時
    ,忙碌多天的張謇登上“襄陽丸”順流東下,突然看見武昌草湖門一帶起了大火
    。想起昨天曾有革命黨人被查獲處死
    ,他估計這火災或許是因鬧事者余黨報復。船行20里外猶見火光
    ,此時張謇怎么也想不到他正目睹了一場改變中國 歷史 進程的大事件


    作為立憲黨領袖,張謇對革命本能地厭惡
    。12日抵達南京后
    ,張謇第一件事就是勸說江寧將軍鐵良出兵援鄂,平息動亂
    ,并請鐵良代奏朝廷立即實行立憲
    ,改組內(nèi)閣,平息國人憤怒
    。張謇不喜歡革命
    ,真誠地希望 社會 穩(wěn)定,并開始為可能造成的 社會 動蕩憂心忡忡
    。此后幾天
    ,他分別拜會了兩江總督張人俊、江蘇巡撫程德全,對他們苦苦勸說
    。在得到程德全的認可后
    ,與雷奮等人代程德全及山東巡撫孫寶琦起草了一份奏折,請求朝廷立即改組內(nèi)閣
    ,宣布立憲
    ,標本兼治,剿撫并用
    ,還建議對釀亂首禍盛宣懷嚴加懲處以謝天下
    ,籌組責任內(nèi)閣代皇上負起責任。然而
    ,形勢發(fā)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短短幾天,湖北獨立
    、湖南獨立
    、山西獨立、陜西獨立
    、江西獨立
    、云南獨立,這股獨立風潮像傳染病一樣傳到江浙
    ,傳到上海
    ,張謇等立憲黨人坐立不安,卻又無可奈何
    。他的立憲同志李平書出任光復后的滬軍都督府民政長
    ,他的親信沈恩孚、黃炎培也到光復后的江蘇都督府任職
    。許多地方平穩(wěn)光復,和平過渡
    ,使張謇對革命的恐懼大為減輕
    ,他的思想也就在這時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張謇意識到
    ,革命既然已成大勢
    ,誰也無法阻止,立憲與革命雖說有很大差異
    ,但在目前的形勢下
    ,立憲黨人有責任與革命黨保持合作,穩(wěn)定 社會
    ,控制局面


    11月8日,張謇致信江寧將軍鐵良和兩江總督張人俊,勸他們在動蕩時期好自為之
    ,千萬不要讓滿漢將士兵戎相見
    ,應該引導大家在共和主義理念的指引下友好相處。這大約是張謇轉(zhuǎn)向共和的最早證據(jù)
    。共和光復勢不可擋
    ,自武昌首義至張謇致信鐵良等人不過32天,獨立省份已有14個
    。這14個獨立省份當然并不都與朝廷嚴整對立
    ,但清廷的政治危機至此已暴露無遺。先前十幾年的立憲奮斗終于因清廷內(nèi)部的自私和不妥協(xié)而被徹底葬送
    ;轉(zhuǎn)向共和
    ,同情革命,也就成了張謇這批立憲黨人無奈卻必然的選擇
    。11月23日
    ,張謇在上海會同湯壽潛、熊希齡
    、趙鳳昌等老立憲黨人聯(lián)名致電張家口商會轉(zhuǎn)內(nèi)外蒙古贊成共和
    。接著,張謇又與伍廷芳
    、唐文治聯(lián)名致電攝政王
    ,再進忠言,以為非共和無以免生靈之涂炭
    、保滿漢之和平
    。君主立憲已成過去,為皇上
    、王爺計
    ,此時若幡然改悟,共贊共和
    ,以世界文明公理待國民
    ,國民必能以安富尊榮之禮報皇室。別了
    ,皇上
    。這是中國人,也是張謇一個痛苦而又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在 歷史 大轉(zhuǎn)型時代
    ,張謇這樣一個有力量有辦法溝通朝野的人物非常重要,他的存在不是讓形勢更惡化
    ,而是為惡化的形勢找到一個改變的理由和契機
    。試想
    ,如果不是張謇出面勸說攝政王、慶親王
    ;如果不是張謇與袁世凱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
    ,互通信息;如果不是張謇
    、趙鳳昌等與革命黨人孫中山
    、宋教仁、黃興有比較友好的關系
    ,可以比較順暢的溝通
    ;如果不是張謇這一批實業(yè)家、立憲黨人過去十余年的苦心經(jīng)營
    ,深耕底層
    ,東南半壁在革命風潮的影響下,怎會如此穩(wěn)定
    ,半個世紀前的混亂極有可能在東南地區(qū)重演
    。 歷史 是底層 社會 漸漸推動的,但 歷史 的巨變一定有英雄偉人登高一呼
    ,張謇
    、張詧,就是近代中國大轉(zhuǎn)型時代的代表人物




    1
    、第一個農(nóng)業(yè)股份制企業(yè)——通海墾牧公司(1901年)

    1889年農(nóng)歷四月,張謇創(chuàng)辦的大生紗廠歷經(jīng)重重挫折
    ,終于建成投產(chǎn)
    。鑒于大生紗廠連年獲利的良好走勢,張謇籌劃建立一個可靠的產(chǎn)棉基地
    。1901年
    ,中國 歷史 上第一個以招股集資方式成立的農(nóng)業(yè)公司——通海墾牧公司成立。

    2
    、第一所私立師范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贤◣煼秾W校(1902年)

    張謇認為“一國之強,基于教育”
    ,“興學之本,惟有師范”
    ,“師范為教育之母”
    。但是張謇創(chuàng)立師范的建議沒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于是他在親友的支持下
    ,于1902年創(chuàng)建私立通州師范
    。孫中山評價通州師范“開全國的先河”


    3、第一個商會——南通州商務總會(1902)

    大生紗廠的成功創(chuàng)辦
    ,帶動了通州及周邊地區(qū)各行各業(yè)的迅速發(fā)展
    ,張謇正值全面創(chuàng)業(yè),亟須商會這樣的團體做自己牢靠的基礎和有力的支持
    ,以張詧為會長的南通商會因此應運而生
    。商會業(yè)務涵蓋通州、崇明
    、海安
    、泰興等地,后更名為通崇海泰商務總會


    4
    、第一個漁業(yè)公司——呂四漁業(yè)公司(1903)

    張謇1903年到日本考察之后,清醒地看到中國漁業(yè)的落后
    ,深刻認識到發(fā)展海洋漁業(yè)對維護國家領海主權和漁民利益的重要性
    。當年七月,他在通州創(chuàng)辦國內(nèi)首家漁業(yè)公司——呂四漁業(yè)公司
    。公司宗旨是團結漁民
    ,改良捕撈工具和方法,發(fā)展?jié)O業(yè)生產(chǎn)
    ,捍衛(wèi)領海主權


    5、第一個官辦民營漁業(yè)公司——江浙漁業(yè)公司(1905)

    繼呂四漁業(yè)公司創(chuàng)辦之后
    ,張謇等人計劃聯(lián)合南北洋
    ,創(chuàng)辦全國公司,但一時難于鋪開
    ,就于1905年先在上海創(chuàng)辦江浙漁業(yè)公司
    。公司由官府墊資購置漁輪,定名“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從此中國開啟以機輪從事漁業(yè)的 歷史 。同時漁輪為“保護官船”
    ,保護舊有漁場
    ,保全中國海權。

    6
    、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1905年)

    張謇在日本考察時
    ,對博物館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回國后他連續(xù)兩次上書清廷
    ,闡明創(chuàng)辦博物館的意義
    。然而都被清廷擱置
    。1905年,他把建設中的南通植物園改為博物苑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吨袊蟀倏迫珪贰ⅰ吨袊┪镳^志》都確認南通博物苑為中華第一館


    7
    、第一個世博會酒類金獎——頤生茵陳酒(1906)

    1906年,海門常樂鎮(zhèn)頤生釀造廠生產(chǎn)的菌陳酒
    ,因其選料精良
    ,泡制考究,味美香濃
    ,氣烈性和
    ,兼有治風疾、舒筋骨
    、活血脈之功效
    ,在意大利米蘭召開的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zhì)獎章”
    。這是中國酒類產(chǎn)品在世界博覽會上獲得的第一枚金質(zhì)獎牌


    8、第一所警察專業(yè)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簿叹毸?906)

    為南通地方自治的需要
    ,1906年張謇采用日本警察章程為課本,招生創(chuàng)辦巡警教練所
    ,張詧為所長
    。南通巡警教練所是中國第一所培養(yǎng)警務人才的專門學校。

    9
    、第一個民營股份制企業(yè)集團——大生集團(1907年)

    通海墾牧公司的成功創(chuàng)辦
    ,標志著大生紡織企業(yè)跨行業(yè)發(fā)展,已逐步形成了一個資本集團
    。當時中國的企業(yè)界有“南張北周”之說
    ,但北方周學熙開辦的多為官辦企業(y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吨袊呦蚪睦锍膛啤芬粫兄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大生集團是中國第一個民族資本企業(yè)系統(tǒng)。

    10
    、第一個縣級圖書館——南通圖書館(1912)

    1908年
    ,張謇向清政府學部上書《請建圖書館 呈》,認為這是“自治伊始第一件應辦之事”
    ,但統(tǒng)治者并不重視
    。1912年,張謇改建南通東岳廟
    ,創(chuàng)辦南通圖書館
    ,館舍占地約7畝。張謇為名譽館長
    ,沙無炳為首任館長
    。南通圖書館是我國早期建立的圖書館之一,是國內(nèi)第一個縣級圖館


    11
    、第一所紡織專業(yè)學校——南通紡織專門學校(1912年)

    1912年
    ,張謇在唐閘大生紗廠內(nèi)附設紡織染傳習所
    ,課程以美國費城紡織專門學校設置開設。不久學校擴大規(guī)模
    ,更新校舍
    ,次年更名為南通紡織專門學校。1918年8月25日美國《新貝德福周日標準報》稱:“在整個廣闊的中華帝國
    ,它是唯一的紡織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br>
    12
    、第一個醫(yī)學院——南通醫(yī)學專門學校(1912年)

    1912年
    ,由張謇張詧創(chuàng)辦的私立南通醫(yī)學專門學校,是我國國人創(chuàng)辦的最早的高等醫(yī)學院校
    。學校設中醫(yī)西醫(yī)兩科
    ,本科學制四年。教員多為回國的日本留學生
    ,1920年聘德國醫(yī)學博士夏德門任南通醫(yī)院總醫(yī)長兼教員


    13、第一個水利高等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雍9こ虒iT學校(1914年)

    1914年
    ,張謇擔任農(nóng)商總長期間,兼任全國水利局總裁
    。為了培養(yǎng)水利人才
    ,創(chuàng)辦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吨袊呦蚪睦锍瘫芬粫忻鞔_指出: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是中國第一所水利專門學校


    14、第一所培養(yǎng)盲啞師資的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贤煼秱髁曀?915年)

    張謇看到“盲啞累累
    ,教育無人”
    ,為了辦盲啞學校,需要盲啞師資
    ,于是1915年借用南通博物苑中館創(chuàng)辦盲啞師范傳習所
    。在《中華近世通鑒(教育專卷)》內(nèi),未有盲啞師范學校的相關條陳
    。南通盲啞師范傳習所是中國第一所盲啞師范學校


    15、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獨立設置的聾盲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贤ɡ巧矫W校(1916年)

    張謇創(chuàng)辦了盲啞師范傳習所后
    ,有了盲啞師資后,于1916年在南通狼山創(chuàng)辦盲啞學校
    。盲啞學校開學典禮上
    ,張謇說:“我國北京、上海
    、煙臺等處
    ,雖亦有盲啞學校,然皆基督教會所設立”
    。南通盲啞學校是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所盲啞學校


    16、第一個民辦氣象臺——軍山氣象臺(1916年)

    張謇認為“氣象不明
    ,不足以完全自治”
    ,于是籌劃建造氣象臺,1914年12月氣象臺在南通軍山破土動工
    。1916年10月落成后
    ,張謇任氣象臺總理,張詧任協(xié)理
    ,劉謂清任主任
    。軍山氣象臺比南京北極閣氣象臺早12年,比鎮(zhèn)江北固山氣象臺早18年
    ,是內(nèi)第一家民辦氣象臺


    17、第一所戲劇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贤婀W社(1919年)

    張謇認為戲劇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種傳授教育的方式
    。為了利用戲劇改良 社會 風氣,培養(yǎng)新一代演員
    ,張謇于1919年在南公園內(nèi)建成南通伶工學社
    ,1920年遷入城南新校舍。京劇大師梅蘭芳稱南通伶工學社“是開風氣之先,惟一的一個訓練戲劇人才的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18、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

    1915年
    ,張謇苦心經(jīng)營20年的南通
    ,被中央政府公布為“全國模范縣”。2003年
    ,中國城市規(guī)劃與設計大師吳良鏞院士論證稱:“張謇先生經(jīng)營南通堪稱‘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城市建設雖然不是最早
    、最大
    ,但是屬最好,是近代城市建設的典范”

    張謇名詞解釋

    張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

    ,字季直,號嗇庵
    。祖籍江蘇常熟土竹山
    ,生于江蘇省海門直隸廳長樂鎮(zhèn)(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常樂鎮(zhèn))。光緒二十年(1894年)狀元
    ,中國近代實業(yè)家
    、政治家、教育家
    、書法家

    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材料一 張季直(注:張謇1853~1926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


    (1)張謇放棄功名利祿

    ,走上了荊棘叢生的創(chuàng)辦實業(yè)
    、實業(yè)救國之路,并最終成為近代中國著名的實業(yè)家
    。2分 他創(chuàng)立了大生紗廠
    ,又陸續(xù)投資創(chuàng)辦銀行、航運
    、面粉
    、冶鐵等企業(yè),成為一代商業(yè)巨擘
    ;1分?同時也以熱心文化公益和地方社會事業(yè)而聞名遐邇
    。1分?一戰(zhàn)結束后,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的經(jīng)濟侵略,從而對民族資本企業(yè)的發(fā)展形成強大的壓力
    ;1分?另一方面
    ,張謇急于建立龐大的企業(yè)體系,投資領域過于寬泛
    ,出現(xiàn)巨額虧損
    ,宣告破產(chǎn)。1分?總之
    ,張謇的企業(yè)雖然最終失敗了
    ,但他為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所起得推動作用值得人們尊敬。2分
    (2)觀點:1912—1919年中國的民族工業(yè)出現(xiàn)一個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它占有特殊地位
    ,但很快蕭條下去。1分?一戰(zhàn)期間
    ,歐洲帝國主義放松了對華經(jīng)濟侵略
    ,客觀上為民族工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1分? 1912—1919年的八年間
    ,投資規(guī)模和速度是空前的
    ,超過了過去半個世紀的成就;1分?輕工業(yè)有了顯著發(fā)展
    ,重工業(yè)有了一定增長
    ;1分?一戰(zhàn)結束,帝國主義列強卷土重來
    ,加緊對中國經(jīng)濟侵略
    ,剛剛有所發(fā)展的民族工業(yè)很快蕭條下去。1分?民族工業(yè)在夾縫中求生存
    ,步履維艱
    。1分(如果寫出國民政府后期民族工業(yè)困境的原因也可合理給分)

    試題分析:第(1)問,此題在回答時
    ,需要結合課本知識和材料綜合回答
    。聯(lián)系所學可知,張謇為近代中國著名的實業(yè)家
    。他創(chuàng)立了大生紗廠
    ,又陸續(xù)投資創(chuàng)辦銀行、航運
    、面粉
    、冶鐵等企業(yè),成為一代商業(yè)巨擘
    ; 同時也以熱心文化公益和地方社會事業(yè)而聞名遐邇
    。 一戰(zhàn)結束后,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的經(jīng)濟侵略,從而對民族資本企業(yè)的發(fā)展形成強大的壓力
    ;另一方面
    ,張謇急于建立龐大的企業(yè)體系,投資領域過于寬泛
    ,出現(xiàn)巨額虧損
    ,宣告破產(chǎ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張謇的企業(yè)雖然最終失敗了,但他為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所起得推動作用值得人們尊敬
    。第(2)問
    ,聯(lián)系史實可知,民族工業(yè)在1912—1919年八年超過了過去半個世紀的成就
    。紡織業(yè)、面粉業(yè)等輕工業(yè)發(fā)展成就最大
    ,但以“北范南吳”為代表的化學等重工業(yè)也有發(fā)展
    。原因:①列強忙于一戰(zhàn),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jīng)濟侵略
    ;②中華民國成立后不僅提高了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地位
    ,還制定了一系列發(fā)展實業(yè)、提倡國貨的政策
    ,激發(fā)了資產(chǎn)階級的創(chuàng)業(yè)熱情
    ;③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結束
    ,帝國主義列強卷土重來
    ,加緊對中國經(jīng)濟侵略,剛剛有所發(fā)展的民族工業(yè)很快蕭條下去
    。 民族工業(yè)在夾縫中求生存
    ,步履維艱。
    點評: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地位作用:1.是一種新的經(jīng)濟因素
    ,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利于社會進步
    。2.民族工業(yè)與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既有矛盾
    ,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
    、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fā)展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
    ,使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隊伍壯大,是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的重要經(jīng)濟基礎;同時也促使中國無產(chǎn)階級隊伍不斷壯大
    ,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254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明之嚴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