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
吳三桂的前半生,用儒家綱常的標準來衡量的話
,堪稱道德楷模1628年秋
這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
此外,吳三桂也是崇禎時代的小鮮肉
明末的動蕩局勢
,也是吳三桂展現(xiàn)個人能力的最佳舞臺。大明朝對吳三桂給予厚望,他也必須投桃報李。通過在關外八城積極招兵買馬,進行通過嚴格的訓練和差強人意的后勤供應,吳三桂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編成了一支3萬人的勁旅。1640年,杏山蒙古部落勾結清軍發(fā)動叛亂
,拉開了松錦大戰(zhàn)的序幕。在戰(zhàn)役尾聲,參戰(zhàn)的吳三桂和王樸兩位總兵率先逃跑,導致明軍徹底崩潰。比起其他友軍的損失慘重,戰(zhàn)力較戰(zhàn)且較早脫離戰(zhàn)場的吳軍幾乎完好無損。但戰(zhàn)后的處分出人意料,臨陣脫逃的吳三桂不降反升,被繼續(xù)其委以重任。因為他手里的完整部隊,是明朝繼續(xù)堅守遼東前線的最后資本。吳三桂也因此被任命為遼東提督,管理整個戰(zhàn)區(qū)的軍隊。但大明朝在松錦之戰(zhàn)后猶如風中殘燭
這個階段的吳三桂仍在做中興名臣的美夢。1643年
鑒于為大明陪葬毫無實質意義,又拘泥于傳統(tǒng)的華夷之辨
,吳三桂選了投靠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考慮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吳三桂還是在表面上響應了崇禎的詔書。他一邊率軍以龜速向西移動,一邊等待著崇禎的死訊。等到皇帝上吊的消息傳來,全軍就迅速調頭返回山海關,等著新朝的特使趕來和自己洽談。李自成在北京清算前朝欲孽之時
,也沒有忘記山海關的那支明朝精銳。早于吳三桂投降大順的前明將領唐通,被闖王派去招降吳三桂。唐通除了給吳三桂帶來了4萬兩犒師銀,還有一封父親吳襄書寫的勸降信。4月5日,吳三桂借坡下驢向大順軍交出山海關,心急如焚地前往北京參與新朝的政治協(xié)商活動。另一方面
,李自成在北京大搞追贓助餉運動。吳襄全家被新朝拷了起來,只因為他們拿不出20兩贖身銀陳圓圓本人當然不是吳三桂最終投靠清廷的主要理由
鑒于自己的兵力不足,吳三桂便向關外的清廷發(fā)送了求助信
。接到信息的攝政王多爾袞也是欣喜若狂。他知道吳三桂的部隊將成為自己攻入中原的最佳前鋒。吳三桂的態(tài)度,也離不開滿清多年來的竭力招攬人才努力。從老汗王努爾哈赤創(chuàng)業(yè)之初,身邊就有從明朝一邊跑來為自己效命的漢人。到了勢力迅速壯大的皇太極時代,三順王、祖氏家族、洪承疇和范文程等等文物人才,都云集到了滿清旗下。因此,多爾袞召集了分散各地的八旗隊西進。同時
,李自成也指揮1大批農民軍壓向山海關。由于農民軍在北京收獲頗豐,被大量輜重拖累的他們花了8天時間才抵達山海關。這為清軍的集結爭取了寶貴的時間。4月21日
降清之后,吳三桂繼續(xù)為清朝效勞10余年
相比其他兩個被冊封藩王的前明將領
封藩云南其實并不是什么過厚的酬勞
。因為較于起耿、尚二藩據(jù)有富有的廣東和福建,閉塞落后的云南實在微不足道。而且清廷也對吳三桂依然保持警惕,時常借機進行敲打。小心翼翼的吳三桂只能表現(xiàn)得更為恭順至于康熙那句“撤之反-不撤亦反”
1673年9月
戰(zhàn)爭爆發(fā)后
最終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267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