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張儀和蜀相諸葛亮,他們倆都有哪些相似之處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18 13:36:35
秦相張儀和蜀相諸葛亮,他們倆都有哪些相似之處
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他輔助劉備建立了蜀國
,也實現(xiàn)了自己的一身抱負
,他是二十八歲受劉備三顧茅廬才名滿天下的
,他對同僚說與其處處尋找主公
,不如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主公。那么他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他深知他如果尋找主公必定處處碰壁
,而且那些人都不會收留他
,并不是別人不懂得賞識他,而是他的個性缺失
。秦國名相張儀用親身經(jīng)歷證明了諸葛亮的想法是對的
。
其實我今天想要主講的是張儀這個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諸葛亮一輩子不學無術(shù)
,他偏偏一直效仿張儀,這也注定了他一生的命運
。張儀這個人陰險歹毒
,沒有信義可言,凡事投機取巧
,一身所長就是連橫之術(shù)
。

張儀是鬼谷子四大高徒之一
,他一生都在游說列國
,但是都不得賞識,不但不得賞識
,還被列國國王所鄙視,但是他的師兄蘇秦卻被六國所賞識
,持有六國相印
,在蘇秦的幫助下,張儀得以進入秦王宮
,效忠于秦惠文王嬴駟
,最終拜為秦相,為秦國打下了半壁天下
。
蘇秦在后期才用合眾之術(shù)聯(lián)合楚國和齊國為首的六國兵馬
,蘇秦為六國軍師,楚懷王熊槐為合眾長
,兵至函谷關(guān)
,準備瓜分秦的土地。蘇秦找到張儀
,并對他說我當初助你得到秦相之位
,你發(fā)誓終身不與我為敵,現(xiàn)在為什么不倒戈相向呢?張儀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fā)
,表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
,之前的張儀已經(jīng)死了,以后我與蘇秦就是敵人了
。
在張儀第二次打敗楚軍八萬兵馬以后
,真的已經(jīng)是功高震主了,他帶領(lǐng)白起
,幾乎百戰(zhàn)百勝
,在楚國他用計謀取得無價之寶和氏璧
,他在和自己的門客們慶功的時候說偌大的秦王宮卻容不下一件無價之寶,自己的寒舍雖小
,卻能載下和氏璧
。這話被秦王知道了以后,范公和羋八子想要除掉張儀
,就在秦王面前詆毀張儀
。張儀在打了勝仗回來以后看見秦王嬴駟沒有出城相迎,就非常生氣
,他對身邊的人說秦王如果真的一統(tǒng)天下
,他張儀就算分得半壁天下也不為過,于是他飛馬趕到秦王宮
,被士兵攔下
。
進了宮殿以后他發(fā)現(xiàn)滿座大臣們都在喝酒慶功,他斥責秦王沒有出城相迎
,范公說按照你先前的策略眼下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
,張儀問什么事。范公說丞相您當時說這次出兵不是為了滅楚
,而是為了把楚國打怕
,其次在收復三晉,然后滅楚
、齊一統(tǒng)天下
。那現(xiàn)在已經(jīng)把楚國打敗了,是不是應(yīng)該和楚國議和了
,所以請丞相即刻出使楚國
。
張儀聽過以后知道難逃一死了,也明白這也許就是秦王的意思
,就是想借楚王之手殺了張儀
,為什么張儀不敢出使楚國呢?這不是張儀有多厲害的問題,而是楚王必定會殺了他
,因為前面一場戰(zhàn)役就是張儀引起的
。張儀前一次出使楚國,表面上是有六百里河山換取秦楚同盟
,同盟的前提是楚國必須從合眾國退出
,和齊國決裂,楚王相信了他的話
,最后楚國確實和齊國決裂了
,齊王田辟疆因此而氣死,而張儀承諾的六百里河山只是一紙空文而已
,楚王熊槐因為氣憤而對秦國開戰(zhàn)
,最終以失敗告終
。
所以張儀再次出使楚國必定是九死一生了,這一次張儀命人在將一塊寫有儀死楚亡的古玉放進魚腹
,在民間一時間引起很大的反響
,楚王對此也很是忌憚,無奈之下只好放了張儀
,但是并沒讓張儀好過
,他在張儀臉上刻了一個賊字,因為這個字
,張儀回到秦國再也沒有立錐之地
,并且此時的秦王嬴駟已經(jīng)死了,在位的是贏稷
,而張儀掌權(quán)的時候并沒有給這些王子皇孫以好的臉色
。
他說自己一生所愿就是能幫助秦國一統(tǒng)天下,將自己一身所學的連橫之術(shù)用到實處
,而不在乎誰來做這天下的主子
。正因為這樣,張儀被流放魏國
,最終客死異鄉(xiāng)
。
諸葛亮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有關(guān)他的事跡、傳說、俗語還有很多。收集資料,以“千秋諸葛亮我評說”為
諸葛亮字孔明
,東漢末年,南陽人士
。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外交家
。他留給后人了“智慧”
、“節(jié)操高尚“的光輝形象,是東亞地區(qū)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
。留下了不少流傳千古的故事和膾炙人口的名言
。這里
,就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談一下自己的管窺之見
。
諸葛亮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
,亡于蜀漢后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歲
。公元207年
,劉備三顧茅廬問計于諸葛亮,諸葛亮是年27歲
,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勢
,提出鼎足三分,聯(lián)孫抗曹
,進而統(tǒng)一天下之路
,即著名的“隆中對”:
“自董卓造逆已來,豪杰并起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
。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
,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
,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
,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
,國險而民附
,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jù)漢
、沔,利盡南海
,東連吳會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
,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劉璋暗弱
,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
,總攬英雄
,思賢如渴,若跨有荊
、益
,保其巖阻,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
,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待天下有變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
、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百姓孰敢不簞含壺漿
,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
,則霸業(yè)可成
,漢室可興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這里引用“隆中對”
,主要為本文作證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諸葛亮為什么會為劉備“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諸葛亮原本“躬耕于南陽
,不求聞達于諸侯”
,據(jù)查資料,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之襄陽后
,叔父去世后
,與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已經(jīng)隱居十年了。已是毫無出仕之心了
,徐庶走馬薦諸葛時
,諸葛亮聞言,做色道“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呼”
,因劉備“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咨臣以當世之事
,由是感激,隨許先帝以馳騁”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姡T葛亮原本不愿入仕
,因被劉備三顧赤誠感動而出仕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劉備“三回請
,兩行淚,一張嘴
,賺的諸葛把命賠”
。
劉備一個勢單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后投靠公孫贊
、陶謙
、袁紹、曹操
、劉表
,居無定所,到處流浪
,惶惶如喪家之犬
,自得到諸葛亮后,依靠紅寶書“隆中對”的政策
,方才建國
。查三國史料,蜀漢在當時三國之中
,面積最小
,國力最弱,地薄民少
。蜀漢地處荒蠻
,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漢平因是糧倉
,可資國力。蜀漢需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
,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待天下有變
。蜀漢要想統(tǒng)一天下
,必須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可見
,諸葛亮的計劃是兩路兵馬
,克復中原。
依照諸葛亮的計劃第一步占有益州
、荊州
,進而建國。然后蜀漢需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
,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待天下有變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上н@一計劃被關(guān)羽的大意失荊州打破,由此
,諸葛亮只好“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了。劉備奪取劉璋的益州沒有奪取韓中
,卻東出與東吳爭江南三郡
,與孫權(quán)發(fā)生矛盾,后又頭腦發(fā)熱
,令關(guān)羽北伐
,結(jié)果關(guān)羽守土,貪而棄義
,剛愎自用
,小看東吳,又逞匹夫之勇
,終于敗走麥城
。使劉備為一時之意氣而與孫權(quán)交惡
。失去荊州
,失去與東吳的聯(lián)盟關(guān)系。與東吳交惡,就陷入兩線作戰(zhàn)
,腹背受敵之地
;失去荊州,就失去了一個糧倉
,失去東線力克中原之途
。結(jié)果,兵疲民乏
,元氣大傷
,蜀漢失去了統(tǒng)一天下的實力。
諸葛亮這時當退歸桑
,梓頤養(yǎng)終年
。然,劉備白帝城臨終托孤
,可憐汪汪
,又提出子可輔,則輔之
,如其不才
,可自為成都之主。劉備明知劉禪師昏庸渾惡之徒
,假惺惺的先提出來
,賺的諸葛亮盡忠。結(jié)果
,諸葛亮聽后
,寒流遍體,手足失措
,泣拜于地
,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jié)
,繼之以死呼”
,劉禪昏弱無能,以當世的情況
,只能是退守川中
,以求自保,但諸葛亮即以答應(yīng)劉備一定要統(tǒng)一中原
,就只好不斷的北伐
、北伐。
諸葛亮深知“補綴天地
,恐不易為
,徒費心力耳”
。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他深知自己往后劉禪必亡國,自己在一日就盡一日的忠
,所謂“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況且
,與其坐以待斃
,不若拼死一搏
,或有一線生機
。只好蠶食魏境
,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敵人陣線的作用
。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還表現(xiàn)在臨終殺魏延上。有的人說
,魏延又大才
,諸葛亮殺之無理,莫須有
。我覺得諸葛亮是寧可錯殺
,也不漏殺。魏延又大才不假
,但是他太有大志
,諸葛亮死后必然會威脅到昏庸的劉禪的統(tǒng)治地位,為劉禪好
,諸葛亮只好借口殺了魏延完事
。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所謂“士為知己者死”
。人人都說關(guān)羽是古今中外“義”的化身
,我看諸葛亮的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才是前無古人
,后無來者的“義”的化身
,諸葛孔明流芳千古,永垂不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br>
由孔明的“三哭”談起
公元220年
,諸侯并起
,天下紛爭
。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nèi)
,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
,身在茅舍
,心系天下,看興亡成敗
,胸中盡萬點河山
,道:“人和者,得天下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谑侨櫭]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杰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諸葛亮
。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干,建蜀國
,興漢業(yè)
,歷經(jīng)圖治,嘔心瀝血
。以其智
,以其情,以其義
,展現(xiàn)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
,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
,讓我癡
,令我狂。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干
,深謀遠慮
,有扭轉(zhuǎn)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
。他神機妙算
,料事如神。草船借箭
,三氣周漁
,借東風赤壁之戰(zhàn)。六出祁山
,七擒孟獲
,司馬面前擺空城
。威鎮(zhèn)八方,“真乃神人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diào)兵遣將,知人善用
。赤壁之戰(zhàn)中
,明知關(guān)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
,亦派其扼守要道
,結(jié)果華容道上關(guān)羽顧念舊恩,寧舍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
。有人道
,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
。然卻不盡然
。看
,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
,:“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
,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
?”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此乃天意
,天不滅曹
。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
,此乃一勁敵
,又占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
,勢必亡矣
。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
,我等趁此良機
,興農(nóng)業(yè),固糧倉
,養(yǎng)精蓄銳
,方可破敵。而云常經(jīng)此一戰(zhàn),必更忠心效蜀
,此乃臣之大計也
!”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
,亦非孔明之敗筆
,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
。
再如用魏延
。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
,諸葛亮苦撐危局
,自然注重網(wǎng)羅人才
。蜀中名將除關(guān)張趙馬黃外
,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
。魏延也算能夠驍勇善戰(zhàn)
,屢建功勛。但此人頭后有“反骨”
,不夠忠誠
,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
,此人不可不用
,尤其在關(guān)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后。況且你如不用
,就有可能為敵所用
。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范著他
。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
,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后
。當夜魏延忽作一夢
,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
,遂起兵謀反
,果應(yīng)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
,并留下錦囊妙計
,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
,還要用之
,如走鋼絲一般
,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
,不用可惜
。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
。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
,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
,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
,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
。對前人的評價
,我不能深入領(lǐng)會。在我看來
,即為“妖”
,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
,盡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
,但稱其為“妖”不免過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
,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zhàn)中
,馬謖爭先
,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
,這是他的失察
。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
,這是再度失察
。結(jié)果失去戰(zhàn)機,失去所的之地
,失去了將得的勝利
,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yè),失去了政治家
、軍事家所應(yīng)有的明智
,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
。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
,卻也不盡其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
,但因素對其有好感
,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
,究其根源
,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
,汝之子即吾之子也
,不必多囑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一哭,一揮手之間
,深深的自責
,貽誤戰(zhàn)機,用人不當
,也害了馬謖
,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
。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
,又可見其“義”之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酌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于天下者
,用法明也
。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
,若復廢法
,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斑@一哭
,又交織著多少情感。馬謖將斬
,雖心中不忍
,奈執(zhí)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
,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
。街亭失守,戰(zhàn)局不能扭轉(zhuǎn)
,興漢渺茫
,于是悲從中來,怎不流涕
?馬謖斬畢
,孔明又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
,既正軍法
,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
,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
,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窆麘?yīng)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
,追思先帝之言
,因此痛哭耳!”大小將士
,無不流涕
。這一哭,多少悲憤涌上心頭
,眼前曾經(jīng)的茅林溪水
;沙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袤的田天地之間
,談古論今往事歷歷在目
。思舊恩,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
,枉費先帝一片苦心
。深恨己之不明
,失去了興漢大業(yè),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
,一片深情
,又是一個“情”字。
說孔明不“明”
,我認為只有一點
。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時曾說:“幼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
,萬不得已之時
,丞相可取而代之,興我漢室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槐M管先帝如此之說,孔明決不違“情”犯上
,依舊忠心耿耿
,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此怎可“情義”二字所能盡表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fā)生
!”后世有評諸葛亮云: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表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代諸葛武侯,其情
,蒼天可表
;其義
,大地為之動容
;其智慧,千百流傳
;其忠誠
,為后世人所景仰,可謂:一縷清魂天上逝
,留得清白在人間
!
諸葛亮北伐歷來爭議較大,至目前為止
,無論學者還是廣大業(yè)余愛好者
,其主流看法是持贊賞態(tài)度的。但目前
,網(wǎng)絡(luò)上有些有新意的朋友提出種種看法
,主要歸納有兩點:一
、將蜀漢的國力拖垮;二
、諸葛亮擁兵自重
。
MQ不才,講幾點個人看法
首先說說第二種看法——諸葛亮擁兵自重的問題
。我認為這話對一半
。諸葛亮本來就擁兵(掌握天下兵權(quán),不是現(xiàn)代說的“擁軍擁屬”)
,他不但擁兵而且擁權(quán)
,但我認為說到“自重”,則肯定不是
,無論從諸葛亮為人及實際歷史看
,諸葛亮并沒有割裂政權(quán),稱霸一方
。
談到第一個問題
,我認為持上述觀點的朋友可能把姜維的賬記到了諸葛亮的身上,因為有朋友寫帖子時常會這么說“姜維九伐中原
,把蜀漢國力徹底拖垮
,其實他只是走諸葛亮的老路而已,蜀漢滅亡的原因從諸葛亮時就已經(jīng)開始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對此,我的觀點是不同意這種類似的說法
。因為判斷一個國家的國力是否被拖垮
,要看幾個硬指標,比如:1.政府或內(nèi)閣(并非政權(quán))是否垮臺
;2.經(jīng)濟是否崩潰
;3.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否低下;4.國家是否分裂
。于此對應(yīng)
,落實到古代社會,就是1.內(nèi)閣被罷黜
;2.財政支不敷出
;3.哀鴻遍野、餓殍滿地
;4.農(nóng)民起義
,政權(quán)分割。用這些指標衡量諸葛亮治下
,顯然都不是
。理由如下:
1. 諸葛亮至死未遭彈劾下臺
,其內(nèi)閣主要成員蔣琬、費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