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自己的生命以及一生英明都給毀了。消息傳到李世民的耳中之后
,他非常憤怒,因為這是一場因為主帥個人失誤而造成的巨大災難
。也正是因為如此
,李世民聽到郭孝恪的死訊的時候,才會發(fā)出他這是“咎由自取”的言論
。
唐朝時期的名將有那些?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人才輩出
,其中的李孝恭、李靖
、李勣
、阿史那社爾、薛仁貴
、郭子儀、李光弼
、李晟
、韋皋及李愬等十大名將
,有的為大唐的建立征戰(zhàn)四方
,有的在維護邊疆安全中戰(zhàn)功累累
,有的在維護中央統(tǒng)治
,對地方藩鎮(zhèn)的戰(zhàn)爭中屢立戰(zhàn)功。
李孝恭(591年-640年)
,唐朝宗室、名將
。西魏
、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
,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
,隋朝右領軍大將軍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淵的堂侄
。唐朝建立后封趙郡王。武德二年(619年)
,任信州總管
,次年獻計并率軍攻打南方的蕭銑,立下戰(zhàn)功
,升任荊州大總管
,后因治理荊州有方遷任襄州道行臺左仆射,武德六年(623年)
,又率軍攻打輔公祏,用一年時間將江南平定
,因功拜揚州大都督
,之后因被人告發(fā)謀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又歷任涼州都督
、晉州刺史
。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升任禮部尚書
,改封河間郡王
。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年五十歲。詔贈司空
、揚州都督
,陪葬獻陵
,謚元
,配享高祖廟庭。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
衛(wèi)國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
,漢族
,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
。隋末唐初將領
,是唐朝文武兼?zhèn)涞闹娛录摇:蠓庑l(wèi)國公
,世稱李衛(wèi)公。李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
,原為隋將,后效力李唐
,為唐王朝的建立發(fā)展立下赫赫戰(zhàn)功
,南平蕭銑、輔公祐
,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
。去世后謚曰景武,陪葬昭陵
。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
英國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
,“勣”音“績”)
,原名徐世勣
,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
,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漢族
,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
,唐初名將
,與李靖并稱
,被封為英國公
,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早年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后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zhàn)將之一
,曾破東突厥、高句麗
,功勛卓著
。
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
、唐高宗三朝
,出將入相
,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顯慶二年(657年)奉旨與許敬宗
、蘇敬、孔志約
、于志寧等編《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傉露辏?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
,李勣卒
,享年七十六歲,唐高宗輟朝七日
,贈李勣太尉、揚州大都督
,謚號貞武
,陪葬昭陵。
阿史那·社爾(604年-655年)
,唐初名將,突厥王族
,處羅可汗次子
。社爾原是東突厥拓設
,設牙旗于漠北
,統(tǒng)帥鐵勒
、薛延陀等部族
,后被薛延陀擊敗,率部西遷
,并趁西突厥內亂,奪取其近半國土
,自稱都布可汗
,但后來又被薛延陀擊敗,只得逃奔高昌國
。
貞觀九年(635年)
,社爾率部投奔唐朝,被封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
,尚衡陽長公主,拜駙馬都尉
。此后
,社爾隨侯君集平高昌
,封畢國公
,又先后征討高句麗、薛延陀的戰(zhàn)爭
,屢立軍功。貞觀二十一年(647年)
,社爾任昆丘道大總管
,率領鐵勒
、突厥部眾十萬人擊敗龜茲
,并迫使于闐國王臣服
。后升任右衛(wèi)大將軍,加鎮(zhèn)軍大將軍
。永徽六年(655年)
,社爾去世,贈輔國大將軍
、并州都督,謚曰元
,陪葬昭陵
。
薛仁貴(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
,名禮
,字仁貴,漢族
,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
,政治家。薛仁貴出身于河東薛氏世族
,在貞觀末年投軍
,征戰(zhàn)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
,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
,功勛卓著
,留下“良策息干戈”
、“三箭定天山”
、“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
、“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
。
郭子儀(697年-781年)
,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
,祖籍山西太原
,唐代政治家、軍事家
。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
,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郭子儀任朔方節(jié)度使
,率軍勤王
,收復河北
、河東
,拜兵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元757年
,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
,以功加司徒
,封代國公
。758年
,進位中書令。759年
,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
,處于閑官
。公元762年
,太原
、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
,出鎮(zhèn)絳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權
。公元763年
,仆固懷恩勾結吐蕃
、回紇入侵
,長安失陷
。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
,再次收復長安
。公元765年,吐蕃
、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
,并擊潰吐蕃
,穩(wěn)住關中。公元779年
,郭子儀被尊為“尚父”
,進位太尉、中書令
。781年,郭子儀去世
,追贈太師
,謚號忠武
。
李光弼(708年-764年)
,中國唐代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
。李光弼于唐天寶十五載(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jié)度副使
,參與平定安史之亂
。乾元二年(759)七月
,任天下兵馬副元帥
,參與鎮(zhèn)壓浙東袁晁領導的農民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鹿俪淘瘛Ⅳ~朝恩等素與李光弼不睦
,光弼晚年為宦官所讒
。病死徐州
,年五十七歲
。追贈司空、太保
,謚曰武穆。李光弼墓
,在富平縣覓子鄉(xiāng)別家村西北約1公里處
。
李晟(727年-793年)
,字良器
,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
,唐朝宰相
、軍事家
。李晟原為邊鎮(zhèn)裨將,以戰(zhàn)功累遷至右金吾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涇原四鎮(zhèn)北庭都知兵馬使
,封合川郡王
。后來,李晟入朝任右神策軍都將
。建中二年(781年),李晟以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討伐反叛的河朔三鎮(zhèn)
。建中四年(783年)
,涇原兵變,李晟前往奉天勤王
,加尚書左仆射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京畿
、渭北
、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
。興元元年(784年)
,李晟收復長安,平定朱泚之亂
,兼任鳳翔、隴右
、涇原三鎮(zhèn)節(jié)度使
、行營副元帥
,改封西平郡王
。貞元三年(787年)
,李晟被罷去兵權
,改封太尉
。貞元九年(793年)
,李晟去世
,追贈太師
,謚號忠武
。
韋皋(746年—805年9月13日),字城武
。京兆萬年(陜西西安)人。唐代中期名臣
,韋元禮七世孫
,韋賁之子
,出身京兆韋氏
,排行二十三。代宗廣德元年(763年)為建陵挽郎
。大歷初任華州參軍,后歷佐使府
。德宗建中四年(783年)以功擢隴州節(jié)度使
,興元元年(784年)入為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
。貞元元年(785年)
,韋皋出任劍南節(jié)度使,在蜀二十一年
,和南詔,拒吐蕃
,累加至中書令
、檢校太尉
,封南康郡王
。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卒,年六十
,贈太師,謚忠武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度圃姟反嫫湓娙住?br>
涼武公李愬(sù)(773年—821年)
,字符直
。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唐代中期名將
,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有謀略
,善騎射
。因家族背景任協(xié)律郎、衛(wèi)尉少卿等職
。 從小慈孝過人,李晟死后
,與兄李憲堅持為父廬墓三年
。歷任太子右庶子
,坊
、晉二州刺史,金紫光祿大夫
,太子詹事。元和十二年(816年)
,任左散騎常侍
、鄧州刺史、御史大夫
、隨唐鄧三州節(jié)度使,奉命與田弘正
、李光顏等人討伐割據淮西的吳元濟
。于次年(817年)雪夜襲蔡州
,生擒吳元濟
,平定淮西。戰(zhàn)后以功拜檢校尚書左仆射
,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jié)度
、八州觀察使
、上柱國,封涼國公
。后任武寧節(jié)度使
,大破叛亂的李師道
,連續(xù)十一戰(zhàn)皆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
,任檢校左仆射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長史
、昭義節(jié)度使,旋即改任魏博節(jié)度使
。長慶元年(821年)
,田弘正遇害,李愬欲派兵為其報仇
,因病重未果
,只得返回洛陽養(yǎng)病,任太子少保
。同年十月卒
,贈太尉,謚號武
。
真實的薛仁貴征西是怎么樣的 ?最遠打到哪里呢
?
最遠打到河口,今天的瑪多
!
大唐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時代
,不但出現了很多杰出的詩人,也出現了很多英雄人物
。在眾多名將當中
,薛仁貴無疑是其中最璀璨的將星之一
。而他的最為突出的功績
,是作為主要將領參與了征服高麗之戰(zhàn)。隋煬帝傾國之力三征高麗
,最后功敗垂成
,大隋滅亡。而薛仁貴則拿下了高麗
。
拿下高麗之后
,從大唐的皇帝高宗到普通士兵都有些飄了。認為從此世間將無敵手
。于是大唐制定了更為宏偉的目標,西征吐蕃
,拿下吐蕃的首都邏娑
,也就是今天的拉薩。
公元670年
,吐蕃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將軍論欽陵率軍四十萬
,拿下大唐的安西四鎮(zhèn)。京師震動
。唐高宗命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
,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為副總管。率軍七萬西征
,進攻吐蕃
。
這里就可以看出大唐的軍事實力,論欽陵率軍四十萬氣勢洶洶的打過來了
,而大唐只排了七萬人馬就打過去了
,并且將軍們沒一個人嫌棄兵太少。沒有絲毫的畏懼之心
。
白袍小將薛仁貴
1)戰(zhàn)前謀劃,薛仁貴出其不意
。
薛仁貴戰(zhàn)前仔細的勘查了一下地形
。唐軍走的是從今天的樂都
,然后走青海湖南的大非川
。大非川地勢平坦,但烏海地勢險要
。而唐軍第一步必需奪取烏海這一戰(zhàn)略要地。
因此薛仁貴對郭待封說:?烏海地勢險要毒氣又多
,我軍進必死之地
,可以說困難重重。但是如果行軍迅速就會成功
,緩慢就會失敗。這里大非嶺寬闊平坦,可以設置兩座營柵
,把全部軍需物資藏在營柵里
,留下一萬人守衛(wèi)
,我軍快速挺進
,乘敵人沒有準備去襲擊他,就可消滅了
。?
因此薛仁貴和郭待封兵分兩路
,薛仁貴帶主力五萬人快速通過烏海
,給在河口的吐蕃駐軍致命的一擊,而郭待封則率領兩萬精兵在大非川先守住軍需糧草
。
部署完畢后,薛仁貴帥主力晝夜兼程
。迅速通過烏海
,直奔吐蕃的軍事重鎮(zhèn)
,大后方河口
。由于唐軍來的迅速,河口的吐蕃部隊來不及反應就被拿下了
。吐蕃大敗,繳獲牛羊幾萬頭
。然后薛仁貴乘勝反身回去拿下烏海城
。
從地圖上看,薛仁貴這一仗打的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欤壤@過烏海
,進攻烏海后面的河口
,打河口一個措手不及。拿下河口后再回來打烏海
,給烏海一個被包圍的感覺,一下子就崩潰了
。戰(zhàn)術可謂高超
!最主要的是出其不意,速度快
,讓對手分分鐘崩潰
!
2)豬一樣的隊友,郭待封
!
其實郭待封這個人,從某些方面講還是一個牛人
。一方面老爹牛
,是大唐名將郭孝恪
。另一方面是自己才學也牛
,公元659年,二月
,高宗親策試舉人,900人中只有郭待封
、張九齡5人居上第
,令待詔弘文館,隨仗供奉
。所以郭待封不但出身好,才學也好
。
后來大唐名將裴行儉把他提拔升官至左豹韜衛(wèi)將軍
。并且郭待封也參加過東征高麗之戰(zhàn)
。郭待封任職利道行軍總管
,歸李勣節(jié)制。當時率舟師渡海直趨平壤
。
他的運糧官馮師本奉李勣之命,率水軍載糧增援郭待封
,沒想到船出了問題
,郭待封沒有糧草。沒辦法就給主帥李勣寫信
。
郭待封就長了個心眼,怕這封信被高句麗人截獲
。于是作了首離合詩贈送李勣
。李勣看了半天不懂
,因此大怒道:?軍機如此急切
,竟然還有心思作詩
?一定要斬了他!?這時李勣的記室元萬頃卻看懂了詩中奧妙
,解釋給李勣聽,李勣這才放了郭待封一馬
,并送糧支援
。
按理來說
,郭待封是一個有才的人,不至于是一個豬隊友
。有才歸有才
,持才傲物往往發(fā)揮不出來
。
郭待封出身好
,名將之后。并且是和張九齡一樣
,文采飛揚
。薛仁貴是土包子出身,文化水平跟郭待封比可能算剛識字的水平
。兩個人同時參加東征高麗的戰(zhàn)役。都有大功
。
但這次西征郭待封是副職
,薛仁貴是正職,郭待封很不服
。但戰(zhàn)場上一不服就會出大差錯。更何況對手是吐蕃千年不遇的名將論欽陵
。
郭待封本來是待在大非川
,深溝高壘等待著論欽陵
。把不利的地形也讓給論欽陵
,論欽陵本來是很頭疼。薛仁貴已經拿下要塞烏海
,在等待著他
。本來是他以逸待勞,結果薛仁貴一招之后
,變成了他必須去進攻
,薛仁貴以逸待勞
。
但這時候偏偏郭待封就動了
,放棄薛仁貴和他商量好的方案,領著兩萬兵馬
,護著糧草竟然大搖大擺的離開大非川,向烏海進發(fā)
。你快點也行
,但他偏偏喜歡慢慢騰騰的,生怕吐蕃不知道
。
論欽陵以為有詐,但怎么看怎么可以拿下
。最后論欽陵為了保險起見
,動用了20萬兵馬,在半路襲擊了郭待封
。郭待封是被打的落花流水。還好保住了性命
。
3)薛仁貴無奈約和
。
郭待封的糧草被截擊,薛仁貴很快得到了消息
。沒有了糧草還怎么打。薛仁貴當機立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