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初期大將鄧奉,揭秘其傳奇的一生
大家好
,我是小編
,說起鄧奉的話
,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
在打天下的過程中
,劉秀一直是打著“復興漢室”為口號
,一直以仁義為先
,愛民如子,迅速平定了中原
,建立了東漢王朝
。后來,南陽董訢起兵叛亂,劉秀派大司馬吳漢為主將
,揚化將軍堅鐔
、右將軍萬修為副將,率領(lǐng)10萬大軍前來平叛
,但是吳漢卻縱容士兵掠奪百姓
,導致南陽地區(qū)的百姓怨聲載道,這一現(xiàn)象剛好被剛剛從洛陽回來探親的破虜將軍給看到
,而這位破虜將軍就是南陽的鄧奉
。

鄧奉
,與劉秀是親戚
,鄧奉的叔叔鄧晨是劉秀的二姐夫,鄧晨可是很早就跟著劉秀起兵打天下的
,劉秀的二姐劉元也在戰(zhàn)亂中去世了
。鄧晨在王莽死后,也在家鄉(xiāng)聚眾起義
,保護縣里的安寧
。劉秀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曾經(jīng)讓妻子陰麗華隨家人回到老家南陽避難
,鄧晨因為與劉秀的關(guān)系,就派兵保護陰麗華一家
,對她們跟家人一樣
。劉秀平定中原后,在河北登基稱帝
,就派人來接陰麗華她們
,鄧奉就率領(lǐng)軍隊加入了漢軍,被劉秀封為破虜將軍
。
而吳漢大軍在南陽掠奪百姓時
,剛好破虜將軍鄧奉看到了,鄧奉看到南陽百姓怨聲載道
,想到自己曾經(jīng)辛辛苦苦保護的鄉(xiāng)民
,此時卻被漢軍掠奪,心中十分氣憤
。一氣之下就組織鄉(xiāng)民起義反抗吳漢大軍
,結(jié)果吳漢大軍被打的打敗,糧草輜重都被鄧奉給奪到了
,吳漢被迫撤新野
。劉秀知道后,很是震驚,為了盡快平定南陽
,又派了征南大將軍岑彭率領(lǐng)朱祐
、賈復、耿弇
、漢忠將軍王常
,武威將軍郭守,越騎將軍劉宏
,偏將軍劉嘉
、耿植等八員大將前來平叛。
但是
,同樣被鄧奉率軍給打敗了
,連大將朱祐都被鄧奉活捉了,鄧奉并沒有殺朱祐
,反而是對他如上賓
。經(jīng)歷了7個月之久,漢軍還是沒有平定鄧奉大軍
,最后劉秀在消滅赤眉軍之后
,親自帥軍來平定南陽叛亂,因為劉秀的御駕親征
,漢軍士氣很高
,最終鄧奉兵敗投降了。本來劉秀不打算殺鄧奉的
,但是岑彭和耿弇卻勸劉秀殺了鄧奉
,以警示他人,并挽回漢軍的軍威
,最終鄧奉落得慘死的下場
。
在劉秀御駕親征之前,鄧奉前后打敗了云臺二十八將的多名名將
,吳漢更是云臺之中排名第二的名將
,可見鄧奉的帶兵打仗的能力有多強,只可惜為了南陽百姓憤怒起兵
,敗在了劉秀手里
,最終落得慘死的下場,如果按照正常軌跡
,他絕對能超越吳漢
,甚至超越鄧禹成為東漢初期第一名將。
東漢開國名將吳漢,劉秀竟然評價“差強人意”?
本文是作者《清林劍客聊古代名將》系列之24,東漢開國名將之吳漢得故事
。
東漢名將頗多,位列云臺二十八將第二位的吳漢
,在戰(zhàn)功上
,絕對是最強的存在。
當然了
,也得益于天才皇帝劉秀的指揮
,在劉秀的麾下,籠絡(luò)了一大撥強人牛將
,東漢也是一路開疆拓土
,最終恢復大漢榮光,并且
,最后所有的名將都還得到了善終
,可謂奇跡。不過
,在吳漢這里
,除了劉秀的英明神武外,個人的文治武功也是有相當?shù)牟诲e
。
吳漢的早年事跡
史書上并沒有記載吳漢的出生年月
,如果以吳漢去世時50歲左右來回溯的話,吳漢應(yīng)該是出生于公元前5年-公元前10年這段日子
,此時應(yīng)該是漢平帝劉衎在位
,王莽當權(quán),未過幾年
,王莽毒殺了劉衎。然后篡漢
,建立了新朝
。
吳漢本來出身貧寒,不過
,在新朝中
,還當上了縣中的亭長(亭長也不錯喲,當年的劉邦可就是亭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但是好景不長,到了新朝末年
,吳漢的門下賓客犯了法
,導致吳漢被牽連
,于是吳漢逃到了漁陽郡(北京)在北京,河北一帶活動
,以販馬為業(yè)
,其間結(jié)交各地豪杰。自己的名聲也在江湖中漸漸傳開
。
到了王莽被推翻后的更始元年(公元23年)
,劉玄稱帝。此時的河北地區(qū)一片混亂
,劉玄派使者韓鴻到河北地區(qū)招降
。有人推薦了吳漢,于是韓鴻召見吳漢
,然后委任他為安樂縣(今北京市順義縣附近)縣令
。
投奔劉秀過程中的一段血案
到了第二年,劉秀也受劉玄的指派
,經(jīng)略河北
。吳漢素聞劉秀有長者之風,決心歸附
。
在評書和戲曲中
,還有另外的一段故事,那就是吳漢殺妻
,說吳漢的妻子其實是王莽之女南寧公主
。 王莽篡權(quán)后,下令通緝劉秀
。劉秀逃亡路過潼關(guān)
,結(jié)果被守將吳漢拿獲。吳母得知
,告訴吳漢其實與莽有殺父之仇
,此時再加上王莽篡漢之過。因此
,要求吳漢放劉秀
、散潼關(guān),并命吳漢殺妻以示與王莽決裂
。而王莽之女王蘭英原本為人溫婉善良
。所以吳漢左右為難。后來見吳帶劍而至
,知情后自刎
,吳母亦自縊。吳漢縱火毀家
,追隨劉秀而去
。
故事雖然精彩
,顯然與正史其實是不符的。
說回正史
,吳漢想要歸附劉秀
,于是他找到了當?shù)氐奶嘏韺櫍ㄗh太守帶領(lǐng)大家歸附劉秀
。而此時恰逢王郎詐稱漢成帝之子
,也在邯鄲起事,同時也派人到河北招降
。于是彭寵雖然想聽吳漢的建議
,但發(fā)現(xiàn)其他官屬卻都想歸附王郎。
吳漢無奈
,辭別彭寵
,準備獨自去找劉秀。
在路上吳漢碰到一個儒生
,儒生給吳漢分析
,認為投奔劉秀絕對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劉秀所過之處
,郡縣歸心
。但是空著手去,很難得到重用
。于是
,吳漢便心生一計。
吳漢偽造了一封劉秀的書信
,寫給彭寵
,勸其歸附。然后讓儒生交給彭寵
,儒生到后
,對劉秀一通夸,終于說服彭寵
。緊接著吳漢也跟來了
。彭寵便以為真的是劉秀來召附。
于是派吳漢與上谷諸將會師南進
。吳漢這回有了軍隊,進展順利
,沿途擊斬王郎將帥
,在廣阿(今河北隆堯縣東)追上了劉秀。
吳漢為人樸實
、厚道
,說話還比較直
,詞不達意。劉秀此時來投的兵將眾多
,最開始沒有重視吳漢
。好在鄧禹和諸位將領(lǐng)很多人都知道吳漢的名聲,也知道吳漢的情況
。于是他們多次向劉秀舉薦吳漢
,最終吳漢得以被召見,迅速得到了劉秀的賞識與信任
,成為劉秀身邊親近的人
。
劉秀任吳漢為偏將軍,使其率騎兵圍攻邯鄲
,攻克邯鄲后
,賜號建策侯。
吳漢橫掃河北,可謂劉秀的左膀右臂
劉秀起初還沒有與劉玄決裂
。但是劉玄卻在處處提防劉秀,為了補充兵源
,劉秀想派人去幽州征兵
,但又擔心劉玄任命的幽州牧苗曾從中作梗。
于是劉秀召見鄧禹
。鄧禹推薦吳漢
,鄧禹給吳漢的評價是說:“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劉秀以為然,于是拜吳漢為大將軍
,持節(jié)到幽州征發(fā)十郡騎兵
。
此時因為劉秀是劉玄名義上任命的河北地方的總領(lǐng)導,苗曾在名義上還是歸劉秀統(tǒng)管的
。表面上雙方很客氣
,但暗中苗曾卻命令各郡不得發(fā)兵給劉秀。
吳漢于是利用了苗曾的表面客氣
,他輕裝簡從
,只帶著隨從二十人去找苗曾,來到無終(今河北薊縣)
。苗曾看到吳漢輕裝簡從
,以為吳漢沒有危險,親自出城迎接
。
吳漢乘其不備
,下令隨從將其就地斬殺
。直接鎮(zhèn)服了城內(nèi)軍民,皆愿歸附
。幽州各郡隨后震恐
,莫不望風服從。
吳漢不費什么力氣
,就完成征調(diào)任務(wù)
,然后帶兵南下,與劉秀會師清陽(今河北清河縣東南)
。
吳漢歸來
,諸將見吳漢兵強馬壯,都認為他不會分兵給別人
。
結(jié)果讓大家意外的是
,吳漢來到劉秀營中,呈上軍士名簿
,交出了所有征發(fā)過來的軍士
,諸將十分高興,紛紛請求將兵士調(diào)撥麾下
。
劉秀于是對眾人笑道:“以前你們擔心不肯把兵給你們
,現(xiàn)在提出請求的為什么又這樣多呢?” 諸將盡皆羞慚。
這時的劉秀名義上依然是更始帝劉玄的部下
,所以更始派尚書令謝躬率六將軍攻打王郎
,于是和劉秀匯合,共同平定了邯鄲
。
謝躬對軍隊沒有約束
,軍士搶劫虜掠現(xiàn)象很嚴重,劉秀深為憎恨
,雖都在邯鄲
,還是分城而處。謝躬屯鄴城(今河北磁縣南)
。
謝躬留大將軍劉慶
、魏郡太守陳康守鄴城,自己率諸將軍攻擊尤來軍(也是一支農(nóng)民軍)
。結(jié)果
,謝躬的戰(zhàn)力實在是一般,尤來軍拼命抵抗
,交戰(zhàn)良久
,謝躬大敗而歸。
劉秀于是乘謝躬北征之際,讓吳漢
、岑彭帶兵偷襲鄴城。吳漢率軍來到城下
,派人潛入城內(nèi)勸降太守陳康
,陳康于是開城投降,并獻謝躬妻子
。
謝躬兵敗而回
,不知陳康已經(jīng)反叛,茫然的入城
,馬上就被吳漢殺死
。
劉秀自此和更始帝劉玄完全決裂。走到了獨立建國的道路
。
此后
,吳漢隨劉秀北上進攻銅馬、重連
、高湖各支農(nóng)民軍
,常率突騎沖鋒陷陣。
劉秀平定河北后
,劉秀正式稱帝
,即為后來的東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后
,經(jīng)過群臣推舉
,認為吳漢有“誅苗幽州、謝尚書”的功勞
,封其為大司馬
,統(tǒng)帥全軍,后來進一步加封為舞陽侯
。
征討關(guān)東,攻伐隴右
河北平定以后,劉秀開始四面出擊
,逐個掃平各路起義軍
,農(nóng)民軍等。鄧禹一路向西
,吳漢一路就向東
,向南發(fā)展。
劉秀即位后的建武二年(公元26年)
,吳漢先是率王梁
、耿弇等九人共擊檀鄉(xiāng)(在山東兗州)農(nóng)民軍于漳水,大破敵軍,收降了十萬余人
。吳漢因為進爵為廣平侯
,食邑四縣。
后來
,吳漢率諸將擊鄴西(河北邯鄲)一帶的山賊黎伯卿等
,山賊不是對手,一路逃跑
,追到河內(nèi)脩武(河南焦作)
,盡滅山賊。劉秀親自趕來撫問慰勞
。
又遣吳漢進兵南陽郡
,攻取宛、涅陽(今河南南陽市西南)
、酈(今南陽市北)
、穰(今河南鄧縣)、新野諸城
。收復了河大部分地區(qū)
。
本來形勢一片大好,但吳漢此時犯了一個錯誤
,在南陽地區(qū)
,放縱部下劫掠鄉(xiāng)里,致使民怨沸騰
,看不慣吳漢這種作法的鄧奉因此直接自立了
。鄧奉的這一反,搞的劉秀很是惱火
,派了幾路軍都沒能剿滅
,最終第二年劉秀在滅了西邊的赤眉軍后,親征才將鄧奉誅殺
。
雖然吳漢有錯誤
,但是在當時的情形下,為了讓士兵有動力打仗
,劫掠有時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吳漢因此也并沒有受到過多的指責,不久
,劉秀就命令吳漢南下
。吳漢與秦豐(一支農(nóng)民軍)交戰(zhàn),大破秦豐; 又與偏將軍馮異擊潰銅馬
、五幡等農(nóng)民軍
。
第二年春,吳漢與驃騎大將軍杜茂、強弩將軍陳俊等人率漢軍在廣樂包圍了蘇茂(又一支農(nóng)民軍)
。
此時
,蘇茂的老大劉永率領(lǐng)周建及另外召集的十多萬人,援救廣樂
。吳漢親率騎兵與他交戰(zhàn)
,由于輕敵導致失利,自己還從馬上掉下來
,摔傷了膝蓋。
回到營中
。眾人因為大敵當前
,主將受傷,都為戰(zhàn)事感到擔憂
。
誰知吳漢竟然竟象沒事人似的
,裹傷而起,下令軍中殺牛犒賞將士
,隨后為大家打氣:“賊人的人數(shù)雖然多
,但是不足慮,不過是一些劫掠的強盜而已
,這些人‘勝利時不會互相謙讓
,失敗時不能互相救助’,他們就不是那些堅守氣節(jié)為義而死的人
。所以啊
,我們擊敗他們是很容易的,因此現(xiàn)在正是封侯的時候
,諸位好好努力吧!” 所有人聽了都很激動
,軍威大振。
吳漢此番言語
,還留下了一個成語
,劉秀說吳漢差強人意。其實這個成語在當時是“甚強人意”的意思
,說吳漢頗能振奮人的意志
。
第二天,周建
、蘇茂出兵反擊吳漢
。吳漢挑選精兵以及征發(fā)的烏桓精銳騎兵三千多人,擊鼓沖鋒
。把周建軍隊打得大敗
,返回城內(nèi)。
隨后吳漢率軍長驅(qū)追擊,爭門直入
,沖入了城內(nèi)
。
蘇茂、周建來不及關(guān)城門便被吳漢軍沖了進來
,隨后棄城突圍出走
,吳漢拿下廣樂。
吳漢留杜茂
、陳俊守廣樂
,親自帶著大軍將劉永(農(nóng)民軍的一支)圍困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市)。不久
,城中食盡
,劉永被部將所殺。
在當時的年代
,時局混亂
,各地造反的非常多,反反復復
。
建武四年(公元28年)
,鬲縣五姓一同驅(qū)逐地方官員,占據(jù)城池造反
。
諸位將領(lǐng)為了爭功
,都爭著要攻打它,吳漢卻認為這只是百姓一時氣憤而反
,可能是地方長官的自身問題
,此事可以和平解決的。于是
,吳漢傳遞檄文到當?shù)刂菘?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把鬲縣地方長官抓了起來,并派人到城中給百姓謝罪
。果然
,此舉得到了城中百姓的認可,立刻相繼出來歸降
。諸位將領(lǐng)于是敬服
,說:“不通過作戰(zhàn)卻攻克城池,這不是眾人比得上的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同年冬,吳漢率耿弇
、王常在平原擊破富平
、獲索農(nóng)民軍
。
有一次,有山賊率領(lǐng)五萬多人夜襲吳漢的營地
,軍中驚亂
,只有吳漢堅持躺著不動,看到主帥穩(wěn)如泰山
,軍士隨即心安
,于是一會兒軍中就安定下來。開始有序反擊
。
等到山賊退卻
,吳漢立即派精兵出營追擊,大敗敵軍
。乘勝追擊
,討伐余黨,一直到了無鹽(山東泰安)
,進擊渤海(山東北部),掃平賊寇
。
建武六年(公元30年)
,吳漢隨劉秀東征董憲(也是一路農(nóng)民軍),劉秀親征
,沒費什么大力
,很快就攻破朐城,斬殺董憲
。
至此
,東方諸郡國完全平定。
關(guān)東平定后
,部將隗囂反了
,依附了西蜀的公孫述。
建武八年(公元32年)
,吳漢隨劉秀去征隗囂
,圍隗囂于西城,圍城后
,劉秀的作法
,一般是建議穩(wěn)扎穩(wěn)打,看著一時不能拿下隗囂
。劉秀準備回京城
,留下吳漢帶著繼續(xù)圍。
劉秀東歸前
,告誡吳漢
,不需要著急打
,只要繼續(xù)圍著,等待他自潰即可
。吳漢終以軍糧不繼而告敗退
。
不過,隗囂自己這邊也糧盡
,隗囂很快餓死了
,其子被立為王,第二年
,劉秀派軍攻入
,其子投降。
屠蜀,吳漢不光彩經(jīng)歷的無奈選擇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
,吳漢率征南大將軍岑彭自荊州入蜀討伐公孫述。公孫述是劉秀最后一個消滅的地方割據(jù)政權(quán)
。
建武十二年
,吳漢率大軍與公孫述大將魏克、公孫永相遇
,大戰(zhàn)于魚涪津(今四川夾江西北)
,大破蜀軍,然后又北上進攻武陽(四川省眉山市)
,擊潰來救的蜀將史興
,攻下廣都(成都南部),前鋒直逼成都
。
吳漢求勝心切
,未聽劉秀讓他穩(wěn)扎穩(wěn)打的告誡。急速地推進
,率兵二萬進逼成都
,倚江為營。自駐江北
,留副將劉尚率萬余人屯守江南
,與成都相距僅二十余里,在江岸修筑浮橋作為聯(lián)絡(luò)
。
劉秀聞知大驚
,遣使責問吳漢,要求他帶兵返回
。
可惜的是詔書尚未趕到
,公孫述便已派謝豐、袁吉率兵十余萬人圍住了吳漢
,另派萬余人攻劉尚
,使其兩不能救
。
吳漢與謝豐大戰(zhàn)一日,兵敗還營
,好在我們知道吳漢有”差強人意“之能力
,經(jīng)過他一番說,大家又義氣高漲
,士氣并沒有因失敗而影響
。
諸將應(yīng)諾。于是閉營三日不出
,乘謝豐等不備
,夜間拔營疾走與劉尚合軍。謝豐
、袁吉發(fā)覺后急忙率兵追擊
,吳漢等奮力迎戰(zhàn),大敗蜀軍
,斬謝豐
、袁吉。
吳漢回到廣都后
,留劉尚拒公孫述
,上書報告劉秀,為自已的失敗自我譴責
。
此后,兩軍再次發(fā)生激戰(zhàn)
,在吳漢的指揮下
,漢軍八戰(zhàn)皆捷,圍困成都
。公孫述自率數(shù)萬人出城與吳漢軍大戰(zhàn)
,吳漢派精兵數(shù)萬人沖鋒陷陣。最終把蜀兵陣腳打亂
,大將高午沖入陣中刺傷公孫述
,公孫述返回城中傷重而亡。
次日
,公孫述大將延岑自知不敵
,于是作主開城出降。吳漢率部入城
,因為之前的失敗吳漢惱怒
,所以放兵大掠,族滅公孫述
、延岑家族
,燒毀宮室
,殘殺百姓。
此舉惹得劉秀大怒
,嚴詞譴責吳漢
,又指責副將劉尚失伐罪吊民之義。不過
,根據(jù)一分析
,此舉極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糧食已經(jīng)用盡,屠城是為了減少軍糧開支而做的無奈選擇
。此舉后
,吳漢雖然被譴責,但并未影響吳漢的職務(wù)以及前途
。
自此
,劉秀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終于一統(tǒng)天下。
晚年生活,以及榮光之葬
建武十三年正月(公元37年)
,天下大定,吳漢回宛城
,奉詔令祭祖
。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曾經(jīng)的匈奴殘部南犯
。于是吳漢率軍北擊匈奴
,把雁門、代郡
、上谷官吏人民六萬余口
,遷徙安置到居庸關(guān)、常山關(guān)以東
。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
,蜀郡守將史歆在成都謀反,自稱大司馬
,進攻太守張穆
。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之前的吳漢屠城讓蜀地對東漢政府極其厭惡。吳因也因屠城成為其一生的污點
。
劉秀因史歆曾是岑彭的護軍
,精通軍事,所以派遣吳漢率領(lǐng)劉尚及太中大夫臧宮率萬余人前往討伐
。吳漢進入武都
,征發(fā)廣漢、巴
、蜀三郡兵圍困成都
。后成都城破
,史歆被殺。吳漢乘筏沿江而下巴郡
,楊偉
、徐容等惶恐解散,吳漢殺其大帥二百多人
,將其黨與百家遷徙到南郡
、長沙
。
至此
,東漢在巴蜀統(tǒng)治才穩(wěn)定下來,可憐數(shù)萬老百姓成為權(quán)力斗爭的犧牲品
。
44年(建武二十年)
,吳漢病危
。劉秀親臨看望,并問吳漢后事
。吳漢道:“臣愚昧無知
,只愿陛下慎重不要輕易赦免罪犯而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眳菨h去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