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大將軍竇憲是怎么成為一代權臣的為何最后死在一個小孩手里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頄|漢大將軍竇憲的故事
,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
東漢時期
,外戚干政現(xiàn)象甚為嚴重。但外戚攬權并非是東漢王朝建立之初便有的
,而是始于一位不循舊制的皇帝——漢章帝
。正是由于漢章帝重用外戚
,對其攬權現(xiàn)象坐視不管
,致使外戚竇憲逐漸權勢熏天,甚至意圖謀權篡位
。

然而命運弄人
,這位曾經叱咤風云的權臣竇憲,最終卻死在了年僅十四歲的漢和帝手中
。今天就讓我們回到漢朝
,一起探尋探尋這位竇大將軍的往事。
談到東漢一朝的外戚干政
,上一篇說完了何進
,今天我們再來聊聊竇憲。
之所以把這倆人放在一起寫
,就是因為二人雖同為東漢掌握大權的外戚,也都是憑借做皇后的妹妹上位
,卻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
。
說二者不一樣,首先就是在出身背景上不同
。上一篇提到
,后來權傾朝野的外戚何進
,起家的時候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屠夫。
而竇憲則不一樣
,他出身于軍功世家
,家里是當時有名的豪強貴族,可以說人生起點非常高
。
原來
,早在兩漢之際,竇家就出過一位地位顯赫的大將軍竇融
,史書中是這么記載的:
“竇融字周公
,扶風平陵人也。七世祖廣國
,孝文皇后之弟
。竇融侄竇固之妻為光武帝之女涅陽公主,竇穆子竇勛之妻為東海恭王劉強之女沘陽公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從這里不難看出,竇融的家庭背景非常硬
,而竇家跟皇室那更是親上加親
。
看到這也許有人就會問,竇家到底為什么能有這么多皇親國戚呢?這還要從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起
。
我們知道
,當年劉秀建立東漢,主要依靠的就是一幫地主豪強的勢力
。因此即使政權建立以后
,想要長久延續(xù)下去,還是離不開這些豪強的支持
。
那怎么讓這些人一直支持自己呢?古人重視宗法血緣
,所以自古以來鞏固兩家關系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血緣關系——通婚。
“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
。”在皇帝看來
,一通婚就都成了自己人
,這對維持彼此之間互利的關系有很大好處。
但古代的皇妃都是選出來的
,那怎么能保證選到的妃子都是豪強貴族家庭出身的呢?東漢就制定了一套這樣的選妃規(guī)則:
“漢法常八月箅人
,遣中大夫與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陽鄉(xiāng)中閱視良家童女
。年十三以上
,二十以下
,姿色端麗。明慎聘納
,詳求淑哲
,合法相者。載還后宮
,擇視可否
,乃用登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年輕貌美自然不用說
,真正的硬規(guī)定在于對女子背景的要求。首先
,選妃的范圍被限制在洛陽
,還必須得是良家。
洛陽是什么地兒呢?乃是當時尤為富庶
、又人才輩出的豪強貴族集中營
。“良家”雖說的含蓄
,但你說可能是一般人家嗎?
往后讀
,還要求女子要知書達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晒糯袔讉€平民家的女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標準中提到的“合法相”
,就是說得有一副富貴的面相。
因此
,從這層層選拔標準中就不難看出
,東漢選妃的對象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直接指向豪強貴族
。
不過由于竇家權勢太大被打壓了
,再加上竇融的后代子孫一代不如一代,曾經煊赫一時的竇家也就由盛轉衰
。
為什么要介紹這一點呢?有句老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雖然竇融的這些后代不爭氣
,但竇家的高貴背景在那擺著呢
。
有這種家庭資本在,即使這一代沒本事
,下一代也很容易就能出強人
。這不,竇家就出了這么一位竇皇后。
竇皇后上位
,竇憲成外戚
這個竇皇后,也就是漢章帝劉炟的皇后
。據說漢章帝非常寵愛這位竇皇后
,她說的話漢章帝是沒有不聽的。
本來漢章帝就比較任性
,不遵循祖宗舊制
,喜歡任用外戚。再加上心愛的竇皇后經常給他吹枕邊風
,不久竇皇后的哥哥竇憲就接連升任
,官至侍中、虎賁中郎將
。
這可以說是竇憲真正步入政壇的開始
。不過,此時的他雖然有了一定的地位
,卻還是非常收斂的
。
畢竟這時章帝已經成年,雖寵愛竇皇后還不至于昏庸
,比較注重壓制外戚的勢力
。竇憲也很識趣,依舊低調為官
。
他明白“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的道理,因此一直在等待著自己的機會
。等什么呢?等小皇帝漢和帝即位
。
不久之后,年僅十歲的漢和帝劉肇登基了
。不過這個劉肇可不是竇皇后的親兒子
,那為什么由竇皇后臨朝呢?因為劉肇的生母早就被竇皇后害死了。
不僅如此
,竇皇后還曾公然提拔自己的娘家人
、打擊其他外戚,在外戚勢力中形成了竇家獨大的局面
。從這里就不難看出
,這位竇皇后本身也是一個非常有政治手段的狠角色。
一個只有十歲的皇帝面對如此有手腕的太后和外戚
,試問他有多少真正掌權的幾率?總之在竇憲看來
,這位只有十歲的新皇帝就是個十足的軟柿子,太好捏了
。
扶持竇氏組親信
,里里外外都成了竇家人
竇憲表面上對小皇帝畢恭畢敬
,在大臣面前也謙卑誠懇,看似沒什么動靜
,實則這都是表面文章
。
事時則是,竇太后一臨朝
,就和竇憲聯(lián)手
,迅速提拔了竇家的兄弟子侄。以此和竇憲形成合力
,來壯大外戚勢力
。史料記載:
“竇憲以侍中內干機密,出宣誥命;弟篤為虎賁中郎將
,篤弟景
、環(huán)并為中常侍兄弟皆在親要之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從這段記載中就可以看出
,此時的竇憲已經秘密跟一些有權力的人頻繁來往了。
不僅如此
,竇太后還重整朝臣
,換掉了一大批舊臣,用跟自己親近的人代替了他們
。更為過分的是
,竇憲還嚴重結黨營私,排除異己
,組建了自己的親信班子
。
這種現(xiàn)象厲害到了什么程度呢?從朝中重臣到地方小官,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
,其中無不遍布著竇憲的勢力
。
此時的東漢王朝雖然名義上還姓劉,實則幾近成了竇家人的天下
。朝廷里里外外
,沒有哪個敢跟竇憲作對。
擊敗匈奴
,成為無敵大將軍
要說真正讓竇憲在朝廷里確立不可撼動地位的
,還是由于他擊敗匈奴。匈奴問題早就有
,一直以來也都是漢朝的心腹大患
,但漢王朝面對經常騷擾自己的匈奴說到底還是沒轍。
為什么不能打呢?一方面是因為經常用兵不符合和為貴的理念,且容易傷及無辜
。而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匈奴根本滅不干凈
,這次打完了還得來。索性
,漢朝就對匈奴的侵擾置之不理了
。
但竇憲不這么看。他了解此時匈奴那邊正因矛盾重重亂成一鍋粥
,就認為這是打擊他們的極好時機。何況
,匈奴冒犯在先
,打擊他們還能重振國威。
最重要的是
,竇憲認為這是一個立功的絕好機會
,能極大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而且
,他有十足的把握能打勝仗
。
在竇憲的一再堅持下,最終也沒幾個人敢反對了
。于是
,竇憲親自率兵西進,打擊匈奴
。
果不其然
,一切都在自己的預料范圍之內,竇憲打贏了
。更重要的是
,竇憲直接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府,使得西域重新回到了漢王朝的統(tǒng)轄之中
。
這一仗的勝利
,讓竇憲一下成了名震天下的大將軍。甚至有人把他跟衛(wèi)青
、霍去病相提并論
,而朝中大臣更是無一不依附于他。
此時竇憲在朝中是真正坐穩(wěn)了位子
,權勢熏天
,無人能敵。他究竟牛到了什么地步呢?有官員迎見竇憲時
,他的反應是這樣的:
“議欲拜之
,伏稱萬歲。”
古代什么樣的人能被稱萬歲啊?只有至高無上的皇帝!一個小小官員
,沒人教他都能是這般反應
,可見竇憲在當時人心中是什么地位。
而竇憲貌似也把自己看做皇帝:
“竇憲納妻
,天下郡國皆有禮慶
。”
竇憲的氣焰這般囂張
,已然躍到了漢和帝之上
。縱然此時的和帝雖然只有十幾歲
,也絕不可能感受不到竇憲的殺傷力了
。
權傾朝野的大將軍,終究死在了未成年小皇帝手里
竇憲最終是怎么死的呢?是被年僅十四歲的和帝謀殺的
。說來讓人難以置信
,但事實確實是,和帝精心設計了一場謀殺案
,不僅干掉了大將軍竇憲
,還甕中捉鱉,將他的黨羽一網打盡
。
和帝謀殺竇憲被后人贊頌頗多
,比如有個非常有名的評論就寫道:
“夫帝固沖主也,而即位之初遽能去奸而進賢
,夫睿謀雄斷豈下孝昭哉!”
意思就是說
,皇帝雖然沖齡即位、年紀輕輕
,卻非常有人主的風范
。這即位之初,就能除去奸臣任用賢良
,勇敢決斷又知孝盡善
,實在是難能可貴啊!
不過要多說一句,我個人認為和帝殺害竇憲這件事還有些可悲
。一個只有十四歲的孩子能有如此縝密的心思
,心機深似海,或多或少也是受竇太后的影響
。
見慣了皇家的爭權奪勢
,他也在這種環(huán)境中迅速成長起來。
總結:
竇憲的一生
,總的來說是光輝無限的
。出身于名門望族
,到后來成為權傾朝野的大將軍。然而最終竟死在年僅十四歲的小皇帝手中
,這大概是他自己也未曾想到的
。
霍去病打敗了匈奴
,而竇憲滅亡了北匈奴,為何竇憲名氣不如霍去病?西漢霍去病
,封狼又居胥,飲馬瀚海邊
,東漢竇伯度,燕然又勒石
,縱馬杭愛山
,同為冠軍侯,均為漢家郎
,共譜兩漢威
。
這首小詩是筆者有感而發(fā)寫出的,其中的霍去病和竇伯度分別是西漢和東漢對匈奴作戰(zhàn)獲取巨大戰(zhàn)功的杰出將領
,霍去病封狼居胥
,竇伯度燕然勒石,這兩大功績算是中國歷史上兩漢最杰出的戰(zhàn)績
,一個威震漠北
,將匈奴徹底趕出漠南漠北,一個威震西域
,將北匈奴徹底滅亡在中國歷史長河中
,但是說到霍去病,幾乎人人都知道
,但說到竇伯度
,卻沒幾個人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呢
?
一
、霍去病與竇伯度的身世比較
兩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是外戚。不同點是:霍去病出身低微,私生子+奴隸出身
,而竇伯度則是出身世家大族
。
霍去病的母親是平陽侯府上的女奴,父親是平陽縣的小吏霍仲孺
,兩人私通生下霍去病
,霍去病年輕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父親是誰,霍去病的姨媽衛(wèi)子夫后來得到漢武帝的寵愛
,并被立為皇后
,霍氏及衛(wèi)氏一門才開始顯貴,霍去病也因為外戚身份被漢武帝任命為侍中
。
竇伯度就是竇憲
,伯度是他的字,竇憲是東漢開國功臣竇融的曾孫
,而竇融則是西漢漢文帝的皇后竇皇后弟弟竇廣國的七世孫
,所以竇家也是流傳幾百家的世家大族,從西漢一直延續(xù)到東漢
,竇憲的妹妹又是漢章帝的皇后
,兩漢一直有重用外戚的傳統(tǒng),所以竇憲被封為虎賁中郎將
,成為權貴
。
霍去病與竇憲從政的原因都是因為外戚身份,只不過霍去病出身低微
,竇憲出身貴族
。
二、霍去病與竇伯度出戰(zhàn)匈奴的原因比較
霍去病能夠率軍打匈奴
,是漢武帝慧眼識人才
,把他挑出來,讓他帶兵打仗的
,霍去病從此開始了一生開掛的軍事生涯
,霍去病有一句名言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這話的意思是說:匈奴都沒有被消滅
,我怎么能成家呢?這話激勵著千千萬萬的漢人報效國家
。
竇憲能夠率軍出戰(zhàn)匈奴與霍去病完全不一樣
,竇憲作為當時皇后的哥哥,因為謁者韓紆當年審理過父親竇勛的案件
,竇憲就把韓紆給殺了
,這分明就是仗勢欺人,漢章帝去世后
,竇憲因為擔心自己的妹妹竇太后會重用東漢皇族宗室劉暢
,居然暗中派人把劉暢給殺了
,這在當時可是死罪,要不是竇太后掌權
,新皇帝還沒有親政
,竇憲早被滅門了,正因為這事
,竇憲而被囚禁
,他提出打匈奴來將功贖罪,竇太后同意了
,任命他為車騎將軍率軍作戰(zhàn)
。
所以,從出戰(zhàn)匈奴的原因上來看 ,霍去病就是一個為國作戰(zhàn)的愛國將領
,而竇憲則是一個被迫以建立功績來贖罪的紈绔子弟。
三
、霍去病與竇伯度的功績比較
霍去病是兩漢歷史上的天才軍事將領
,他17歲的時候,第一次率領800騎兵
,長途奔襲數百里
,斬獲敵人2028人,因功受封冠軍侯
,一戰(zhàn)成名,還只有17歲的年齡
,擱現(xiàn)在就是一個高中生
,但霍去病已經成為老練的將軍了。
霍去病19歲的時候就被漢武帝封為驃騎將軍
,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驃騎將軍
,相當于西漢帝國武裝部隊的副總司令,這一年
,霍去病作為驃騎將軍兩次與大將軍衛(wèi)青一起參與了河西之戰(zhàn)
,在春季攻勢中,霍去病率領一萬精銳騎兵
,6天急行軍1000多里
,在皋蘭山與匈奴主力決戰(zhàn),殲敵9000多人
,繳獲了匈奴祭天用的金人
,打敗匈奴渾邪王,斬殺匈奴二王
。
在夏季攻勢中
,霍去病率領萬余騎兵孤軍深入
,先渡過黃河,越過賀蘭山
,跨過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
,深入匈奴境內2000多里,在沒有援軍和后勤補給的情況下
,霍去病率部對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部發(fā)起進攻
,殲敵3萬余人,俘虜2500人
,其中122人是都尉以上的貴族
,包括5個匈奴王及5個王母、單于的妻子
、王子59人
,整個河西之戰(zhàn)徹底將匈奴趕出河套地區(qū)。
霍去病21歲的時候
,單獨率領一支5萬精銳騎兵從代郡出發(fā)深入漠北作戰(zhàn)
,長途跋涉2000多里,與匈奴左賢王作戰(zhàn)
,此戰(zhàn)殲敵70443人
,俘虜都尉以上的匈奴貴族86人,其中3人是匈奴王
,匈奴左賢王部幾乎全軍覆沒
,同時,霍去病還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儀式
,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儀式
,一度到達瀚海邊,這是華夏歷史上第一次打到瀚海
,是可以載入史冊的光輝戰(zhàn)績和最高榮耀
,從此,整個漠南與漠北再也沒有匈奴的王庭
,匈奴被趕到更遠的中亞地區(qū)
。
霍去病與匈奴的作戰(zhàn)中,殲敵數合計11萬余人 ,俘虜匈奴都尉以上的軍官和貴族208人
,同時還逼降了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連同投降漢朝的匈奴軍民合計20余萬人
,漢朝與匈奴的戰(zhàn)爭中
,不算衛(wèi)青的戰(zhàn)績,霍去病一個人差不多就打敗了整個匈奴
,霍去病的功績放在整個兩漢都沒有人比得上
。
再來說說竇憲的戰(zhàn)績
,竇憲第一次出擊攻打北匈奴一共有三支軍隊,第一支是竇憲及耿秉率領的8000漢軍騎兵
,第二支是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率領一萬多南匈奴騎兵
,第三支是歸順漢朝的8000多羌胡騎后與匈奴左賢王率領的一萬多南匈奴騎兵,三支軍隊合計有4萬軍隊
,由竇憲擔任主將
。
三路大軍在涿邪山(今蒙古國阿爾泰山)會師,然后與北匈奴單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國境內的杭愛山)相遇
,雙方展開了激戰(zhàn)
,北匈奴大敗全軍潰散,
此戰(zhàn)一共斬敵13000多人,俘虜馬、牛、羊、駱駝合計百萬余對,北匈奴前后有20多萬人投降竇憲。
隨后竇憲、耿秉等人在燕然山的石頭上刻字記功,這些石頭2017年在蒙古國境內被發(fā)現(xiàn),上面依稀可見當年竇憲所刻的文字,已經1900多年了
,當時東漢史學家班固也隨軍出戰(zhàn),真實地記載了這次的戰(zhàn)爭
,此戰(zhàn)迫使北匈奴單于的弟弟到漢朝進貢求和
,但是北匈奴單于仍然活著,竇憲也因為這次巨大的戰(zhàn)功而將功贖罪
,并在漢和帝一朝被任命為大將軍。
兩年以后
,大將軍竇憲派出右校尉耿夔
、司馬任尚率兵從居延塞出關攻打北匈奴,在金微山(今新疆阿爾泰山)大破北單于
,斬敵5000余人
,北匈奴單于逃走,從此不知去向
,根據英國史學家的研究
,這些北匈奴人逃到了歐洲,并且重創(chuàng)了羅馬帝國
,對于華夏來說
,北匈奴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
,北匈奴問題算是徹底解決了。
比較霍去病與竇憲的戰(zhàn)績就會發(fā)現(xiàn)以下特點:
1、竇憲的戰(zhàn)績遠遠不如霍去病。霍去病的斬敵數差不多是竇憲的十倍,從數字上就能看出來
,而且霍去病四次出戰(zhàn)保持全勝,竇憲就打了一次
。
2、霍去病對付的是歷史上最強大的匈奴,而竇憲對付的是比較弱小的北匈奴。
西漢時期
,匈奴還是一個整體,力量強大
,同時漢武帝時期的匈奴算是匈奴歷史上較為強大的時期
,
而到了東漢時期,匈奴已經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依附于漢朝,算是漢朝的附庸,北匈奴才是漢朝的敵人,本來實力就衰弱了
,再加上分裂,北匈奴的實力就更弱了
,所以霍去病面對的匈奴比竇憲面對的北匈奴強得多
。
3、霍去病打敗匈奴憑借的是戰(zhàn)略戰(zhàn)術+實力,而竇憲打敗北匈奴憑借的是實力。
霍去病打敗匈奴幾乎都是率領精銳騎兵以閃電戰(zhàn)+長途奔襲,再依靠漢軍強大的實力和戰(zhàn)斗力
,以出其不意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
,深入匈奴后方,才打敗匈奴的
,而竇憲打敗北匈奴的這一戰(zhàn)中
,漢軍占了少數,絕大多數是南匈奴的軍隊
,再加上投靠漢朝羌人和其他胡人騎兵
,竇憲完全就是靠實力打敗北匈奴的,由于北匈奴實力已經衰弱嚴重,所以兩戰(zhàn)就徹底消失了北匈奴
。
所以無論怎么比
,霍去病打敗匈奴的含金量和影響力遠超竇憲,另外霍去病在性格上也遠超竇憲
,至少他為了國家而放棄自己的小家
,而竇憲后來則成了東漢第一代掌權的外戚,成了東漢政權安全的威脅
,被后來的漢和帝鏟除
,也就是說霍去病的名聲比竇憲要好得多,所以霍去病名聲大
,影響力廣
,而竇憲顯得低調,名氣不大
。
在黃巾之亂中,什么是壓死東漢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公元167年,漢桓帝劉志駕崩
。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昏君因其無子
,所以在竇皇后和大將軍竇武的謀劃下,擁立了漢靈帝劉宏即位
。
因為此時漢靈帝年幼
,所以朝政都由當時的外戚家族竇氏家族所把持。
竇武因為擁立有功所以大肆封賞竇氏族人
,竇家由此開始權傾朝野
。
竇武大量啟用在黨錮之禍中被宦官迫害的士人,并和當時士人的領袖陳蕃密謀要誅殺這些禍害東漢朝廷的宦官集團
。其實你回顧東漢歷史
,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是什么呢
?
東漢朝廷的皇帝不知道為何大多都很短命
。因此為了處理朝堂上的政務,皇帝不得不依靠母族來處理朝政
,這就形成了龐大的外戚集團
。
可是皇帝總會有長大的時候
,他們不甘心手中的皇權被外戚所把持著
,因此就必須得有一股可以和外戚集團匹敵的力量與之相抗衡,那就是宦官集團。
而第一個利用宦官集團對付外戚的就是東漢的漢和帝
。因為他年幼登基還沒有能力理政
,所以朝政都把持在當時的外戚集團竇氏家族手上。
當時的竇氏家族可謂是權傾朝野
,對內竇太后把持朝政鏟除異己
,對外竇憲因為屢破匈奴而戰(zhàn)功赫赫。
隨著漢和帝年紀的日漸長大
,他不甘心權利就這樣被稀釋
,但是當時朝中許多大臣都是竇氏家族的耳目。唯有身邊的宦官可以信任
,于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
,漢和帝便扶持身邊的這群宦官給他們權利,利用他們鏟除了竇氏家族
。由此
,大漢政權全歸于漢和帝一人之手。
漢和帝鏟除外戚之后便開始了自己的親政之路
,漢帝國在他的治理下國力蒸蒸日上
。
可是就在此時,年僅二十幾歲的漢和帝突然駕崩
,因此東漢的大權再一次落入了外戚的手中
。
鑒于漢和帝開了這個先例,因此后來的東漢皇帝都用這樣的方法來對付外戚集團
。
而這些宦官因為有皇帝在背后撐腰
,所以為了自己手中的權利,開始大肆的迫害當時朝中的士人
,宦官亂政的現(xiàn)象也由此發(fā)生了
。
此時的竇武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聯(lián)合陳蕃希望一舉鏟除宦官集團。
一來可以鞏固家族在朝中的地位
;二來也可以收服士子的人心
。
可惜因為保密工作做的不夠好,最終竇武和陳蕃事敗被殺
,而他們的族人或流放或被殺
,竇太后也因此悶悶不樂最終抑郁而終。
因兩次黨錮之禍皆以宦官的勝利而告終
,所以從此之后宦官在朝中的權利則被無限的擴大
。
隨著年紀的增長,漢靈帝也漸漸的開始親政了
,可是他不比他的前任漢桓帝好多少
,某種程度上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時的東漢朝廷可謂是內憂外患:漢靈帝本人為了享樂,大肆賣官鬻爵的現(xiàn)象讓整個朝廷彌漫在貪污腐敗之中
;在朝中
,在黨錮之禍中遭到慘敗的士人已經有了一點恢復的跡象和宦官處于明爭暗斗之中;而在西涼
,羌人叛亂屢屢爆發(fā)
,東漢朝廷投入大量兵力財政卻收效甚微,讓涼州百姓深受其害
。
最終
,一場壓垮東漢朝廷的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爆發(fā)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
“黃巾起義”。 這次起義的策劃人是張角
,本身是一個民間宗教太平道教組創(chuàng)始人,他為了傳達太平道教的教義
,經常和他幾個弟弟四處游歷
,可以說足跡踏遍了東漢朝廷的大江南北,有點類似于后來的傳教士
。
可是我們不禁會問
,張角一個傳教士一樣的人為何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僅僅幾個月其造反的人數就已經到達數十萬之眾了:
其一:張角的信徒眾多
當時的人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民間百姓大多都不識字
,這就導致了他們大都很愚昧,因此對鬼神之說可謂是深信不疑
。
這就給張角傳達自己的教義提供了便利,在黃巾起義爆發(fā)的十幾年前,他便開始四處秘密活動
。在熹平年間
,他大量招收學生、培養(yǎng)弟子
、吸收徒眾
,并以此為基礎創(chuàng)立太平教。
太平道教以推翻東漢王朝為目標 ,所以他利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不斷的宣揚“蒼天已死
,黃天當立”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