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中國歷史的科舉制度到底是如何興起的呢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19 04:51:53
貫穿中國歷史的科舉制度到底是如何興起的呢
歷朝歷代的強盛與否
,除了看它的軍事才能之外
,經(jīng)濟
,政治
,教育等多方面息息相關
。先秦時代開始
,由于是奴隸制社會
,很多社會上層人士大多數(shù)靠雄厚的家庭背景去支持;秦朝建立后的數(shù)百年間
,貧苦老百姓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讀書當官
,基本上希望很渺然
。直到隋朝的建立,科舉制度在歷朝的逐步完善
,貧苦出身的孩子也可以咸魚翻身有出人頭地之日
。
第一:隋朝的建立,科舉制度開始登場

隋朝以前的南北朝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為了選拔有用人才
,萌生出“舉明經(jīng)”等科舉制度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在開皇七年
,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
,取代九品中正制,從此選拔官員不分門第好壞;隋煬帝大業(yè)二年
,設立進士科
,科舉制度正式形成。當時秀才試方略
,進士試時務策
,明經(jīng)試經(jīng)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
。
第二:唐朝的建立
,開始逐漸完善
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后,進一步完善了前面隋朝的一些科舉制度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
,明經(jīng),俊士
,進士
,明法,明字
,明算得等
。到了武則天時期,一度設立了武舉
。唐代科舉的應試者主要是兩部分人組成
,一種是生徒,另外一種是鄉(xiāng)貢
。生徒就是官方辦的學校;鄉(xiāng)貢就是各地人自學或者民間私塾學成到縣
,州應試,經(jīng)過地方考試合格
,再到京城應試
。
第三:宋朝的改革,重文輕武貫徹兩宋從始至終
宋代的科舉
,大致和唐朝相同
,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疲瓶坪臀渑e
。宋代自從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以來
,制定的國策便是重文輕武。相比之下
,宋代常設的科目比唐代大大減少
,其中進士科仍然受到重視,進士一等大多都是當上宰相級別的大官
,因此進士科也叫“宰相科”
。另外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稱同進士出身
。
第四:元朝開始科舉制度家道中落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起來的封建大一統(tǒng)王朝
,唯一一個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從1234年蒙古滅金開始到1314年元朝開科舉
,其中荒廢了長達八十余年
。元朝人施行的四種人制度,蒙古人色目人為一個等級
,漢人南人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當官報效國家
,難上加難。這是導致元朝迅速腐化走向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沒有漢人統(tǒng)治的基礎
,國家江山離心離德,滅亡只是遲早的事情
。
第五:明清時代科舉制得到進一步增強
,達到鼎盛
1:朱元璋在位期間,大力發(fā)展教育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
,一介乞丐出身的他小時候沒有讀過書
,再加上前元覆滅的教訓。痛定思痛的他深知國家興亡很關鍵的一個原因
,在于教育
。洪武三年詔開科舉,“規(guī)定中外文臣都應該考科舉制方能入官
,如若不然不能為官
。”南京都城設立國子監(jiān)
,民間大量開辦社學
,讓貧困孩子都能有學上
,不吃沒文化的虧
。
2:明清時代科舉大致分為五大板塊
,名目繁多苛嚴的龐大體系
明清時代開始,普通人想要通過努力當上朝廷命官
,必須要經(jīng)過五大板塊的選拔
。第一塊叫童試,明清最初級的縣
,府兩次考試者
,表明已具備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第二塊叫院試,它分為歲試和科試兩級
。歲試就是每年的童生入學考試
,錄取后被稱為“秀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圃噭t是對已在學校的秀才進行考試
,成績優(yōu)異者可以參加下一任舉人的考試,太差要面臨處罰或者取消生員資格;第三塊叫鄉(xiāng)試
,也叫大比
,每三年比一次。鄉(xiāng)試之榜明清稱為乙榜
,鄉(xiāng)試稱為乙科
,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四塊叫會試,同樣是三場
,內容和鄉(xiāng)試差不多
。明清每科會試錄取進士約兩百人,成績優(yōu)異的可以到國子監(jiān)當監(jiān)生
,獲得國家一定俸祿;第五塊就是殿試
,試題由內閣大臣草擬數(shù)種,最后皇帝拍板
。狀元
,榜眼,探花前三名為第一甲
,屬于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
,算是進士出身;第三家又是若干人,算是同進士出身
。
科舉制是如何發(fā)展的??
科舉以前的人材制度
秦朝以前,中國社會采用分封制
,選士也依靠世襲制度
。西周時
,天子以及諸侯分封天下。周禮之下
,社會階級分明
。管理國家由天子、諸候
、卿
、士分級負責。而各階層按倫常
,依照血緣世襲
。到了東周,穩(wěn)定的制度開始崩潰
,於是有「客卿」
、「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的國君服務。
到了漢朝
,分封制度逐漸被廢
,皇帝中央集權得以加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实蹫楣芾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需要提拔民間人材。當時采用的是察舉制
,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zhèn)涞娜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察舉制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
,雖有連坐制度,但后期逐漸出現(xiàn)地方官員徇私
,所薦者不實的現(xiàn)象
。
東漢末年,曹丕時創(chuàng)立九品中正制
,由中央特定官員
,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
,分為九品錄用
。魏、晉
、六朝時沿用此制
。九品中正制是察舉制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員負責
。但是
,這制度仍然存在不公平的弊病。晉代以后
,負責中正的官員都由世家士族出任
,他們考核人材所憑準則
,僅限於門第出身
。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xiàn)象
。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
,還讓世族得以把持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
。
[編輯]
隋唐
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於開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
。隋煬帝在大業(yè)元年605年設進士科取士
,成為以后的科舉。在整個隋朝的三十八年內
,總共舉行了四至五次科考
,總共取秀才、進士十二人
。
唐朝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制度
。唐朝的科舉分為常科與制科兩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泼磕昱e行,制科則是皇帝臨時設置的科目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频目忌猩胶袜l(xiāng)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泼亢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依據(jù)應舉人的條件和考試內容分為秀才、明經(jīng)
、進士
、明法、明書
、明算等科
。生徒是在國子監(jiān)(國子學、弘文館、崇文館)
、各地學館入學考試合格的學生
。鄉(xiāng)貢則是通過府試、州試的人
,又稱舉人
;考頭名的稱解元。通過朝庭尚書省的省試者稱為進士及第
,考頭名的稱狀元
,其余分甲第和乙第。
唐朝初年
,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科舉考試
,開元二十四年(726年),以郎官地位太輕
,改由禮部侍郎主持
。唐代科舉中最常見的科目是進士和明經(jīng)。進士一般試帖經(jīng)
、雜文
、策論,分別考記誦
、辭章和政見時務
。明經(jīng)一般試帖經(jīng)、經(jīng)義
、策論
。所以進士和明經(jīng)的區(qū)別主要在于辭章和經(jīng)義。當時人重進士和輕明經(jīng)
。進士每年錄取名額不過三十人
,加上明經(jīng)也只有百人左右。
除了每年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瓶荚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還有臨時不定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科舉考試,叫制科
。唐代制科的科目見于記載的就有百種
,如博學宏詞科、文經(jīng)邦國科
、達于教化科
、可以理人科等。參加制科的人不僅有白身
,也包括有出身和官職的人
。應試者可以由他人舉薦,也可自薦。開元以后
,全國參加制科的人“多則兩千
,少猶不減千人”,所以“所收百才有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荚囈圆哒摓橹鳎部冀?jīng)史和詩賦
。錄取后“文策高者
,特賜與美官,其次與出身”
。制舉以開元時期為最盛
,文宗太和以后就很少舉行了
。
武則天主政時
,曾首創(chuàng)了由皇帝主持,覆核進士資格的殿試
;和取武將的武科舉
。但是二者在唐朝時并未有成為定例。
唐代的科舉仍然留有一定的舉察制影子
。例如:士子在應試前
,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會名流,希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薦
。除了武則天主政的一段時間外
,唐代的科舉沒有糊名的習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脊僭谠u卷時
,考生的名聲往往是考慮因素之一。這樣做的原意跟舉察一樣
,是希望可以兼顧人材在試場外的表現(xiàn)
。但同時這亦無可避免造成了不公平,出現(xiàn)士子與考官之間的利益瓜葛
。到了唐末吏治敗壞時
,弊病更甚。
整個唐朝的科舉取士約一萬人
。唐代的宰相中
,百份之八十是進士出身,可見科舉的成效
。但科舉亦并非唐代政府招納人材的唯一方法
,門蔭入仕和雜色入流也是唐代重要的入仕途徑。到了唐代后期,出身寒門由科舉入仕者漸多
,與世族門蔭入仕者形成兩大官僚派系集團
,互相傾軋,史稱「牛李黨爭」
。
唐朝的新科進士僅授予的官職遠較后代進士低微
。例如,唐朝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職
,明經(jīng)科的上上第授從八品下官職而進士
、明法兩科,甲第授從九品上
;乙第只能當最小的官從九品下
。著名詩人王維考中狀元后當?shù)奶珮坟褪菑陌似废碌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因此
,唐朝的科舉類似于現(xiàn)代的基層公務員招考。
[編輯]
宋
宋代進一步改良了唐朝的科舉制度
,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體制
。
宋代改良科舉制度,其中重要原因是皇帝欲加強對取士過程的控制
,減少考官及士子聯(lián)黨結派的可能
。自宋太祖開寶六年起,取錄的進士一律要經(jīng)過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最后一關殿試
,名次也由皇帝親定
。自此以后,進士都是「天子門生」
,而不再是考官的門生
。為了保證考試公平及公正,宋朝對考試的規(guī)則進一步完善
,以免考生或考官作弊
。另一方面,宋代取士的數(shù)量大增
,每科進士通常達數(shù)百人
,并且放寬了應考條件,不論財富
、聲望
、年齡皆可應考,對偏遠地方的考生更給予路費
。自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起
,定期開考
,三年一科,之后為明
、清二朝所沿襲
,至科舉被廢為止。
宋代的科考分為三級:解試(州試)
、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
。解試由各地方進行,通過的舉人可以進京參加省試
。省試在貢院內進行
,連考三天。為了防止作弊
,考官俱為臨時委派
,并由多人擔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脊佾@任后要即赴貢院
,不得與外界往來,稱為鎖院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忌竭_貢院后
,要對號入座
,同考官一樣不得離場。試卷要糊名
、謄錄
,并且由多人閱卷。而殿試則於宮內舉行
,由皇帝親自主持及定出名次
。自宋代起,凡於殿試中進士者皆即授官
,不需要再經(jīng)吏部選試
。
南、北宋三百二十年
,總共開科一百一十八次
。取進士二萬人以上。
[編輯]
元
蒙古人不著重開科取仕
,滅宋后一度不舉辦科舉
,至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才再次開辦。
元代科舉分地方的鄉(xiāng)試
,和在京師進行的會試及殿試
。元代科舉只考一科
,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
、色目人應考
;鄉(xiāng)試時只考兩場,要求較簡單
。左榜供漢人
、南人應考,鄉(xiāng)試時考三場
,要求較嚴格
。鄉(xiāng)試、會試考獲名單俱按種族分配
。
元朝自仁宗至順帝時滅亡止
,科舉時辦時廢,只曾舉辦約十次
,取士一千余人
。但元科舉所選人材通常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在元政府中產(chǎn)生的影響也不大
。
[編輯]
明
、清
明清科舉各級考試名稱
明朝的科舉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xù)改良發(fā)展,制度已非常完善
,規(guī)模也更大
,參加科舉的人數(shù)大增;考核的內容卻開始僵化
。明朝二百七十七年開科八十九次
,取進士一萬七千人。
清朝科舉基本承襲明制
。清開國初時曾在順治年間兩次分滿漢兩榜取士
;之后改為只有一榜,但不鼓勵滿人
、蒙古人參加
,把科舉入士之途留給漢人,即所謂「旗人不占鼎甲」
。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間開科一百一十二次
,進士二萬六千人;進士前三名中只有三人是滿人
,其中兩人是順治分榜時所取
。
明清時,正式由國家舉行的科考分為三級:
鄉(xiāng)試
會試
殿試
在參加正式科考以前
,考生先要取得「入學」的資格
,即成為生員
。入學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稱為童試的縣
、府
、院三級考試。這是大部分士子所用的方法
,被認為是入士的正途
。另一方法是進入國子監(jiān),成為監(jiān)生
。監(jiān)生中有皇帝恩準的「恩監(jiān)」
;因長輩曾為國建功而特準的「蔭監(jiān)」;和最常見的方法:透過捐獻金錢財物而成的「捐監(jiān)」
。監(jiān)生雖然亦可應鄉(xiāng)試
、會試;但一般被認為是「雜流」
,就算能考中進士
,地位也較為低。
[編輯]
童試
童試亦稱童子試
,分為「縣試」
、「府試」及「院試」三個階段。
縣試在各縣進行
,由知縣主持
。清朝時一般在每年二月舉行,連考五場
。通過后進行由府的官員主持的府試
,在四月舉行,連考三場
。通過縣、府試的便可以稱為「童生」
,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
。
清朝的院試是每三年舉行兩次,由皇帝任命的學政到各地主考
。辰
、戌、丑
、未年的稱為歲試
;寅、申
、巳
、亥年
,稱為科試。院試得到第一名的稱為「案首」
。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
,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
,進入士大夫階層
;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
、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
。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稟生”
,由公家按月發(fā)給糧食
;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
,“稟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
;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
。
生員獲得「入學」的資格后
,可以到官辦的府、州
、縣學讀書
。不過明清的入官學基本上只是一種形式,并沒有多少真正的知識傳授
。入學后經(jīng)過學政的選拔
,便可以參加下一級鄉(xiāng)試。成績特佳的生員
,有機會被選為貢生
,成為國子監(jiān)的學生。與國子監(jiān)其他「監(jiān)生」不同
,「貢生」是正途所出
,屬一種榮譽。
有些讀書人要多次嘗試才能通過最基本的縣
、府試成為童生
。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試多次落第
,到了白發(fā)蒼蒼仍稱「童生」者大不乏人
。清道光年間廣東曾經(jīng)多次有百歲童生參加院試的紀錄。
[編輯]
鄉(xiāng)試
鄉(xiāng)試是正式科考的第一關
。按規(guī)定每三年一科
。清朝時是在子
、卯、午
、酉年舉行
,遇上皇帝喜慶亦會下詔加開,稱為「恩科」
。鄉(xiāng)試於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貢院內舉行
,亦稱「秋闈」?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脊偈怯珊擦旨斑M士出身的官員臨時擔任
。鄉(xiāng)試每次連考三場,每場三天
。開考前
,每名考生獲分配貢院內一間獨立考屋,稱為「號舍」
。開考時
,考生提著考籃進入貢院,籃內放各種用品
,經(jīng)檢查后對號入座
。然后貢院大門關上,三天考期完結前不得離開
,吃
、喝、睡都得在號舍內
。每次各省鄉(xiāng)試取錄的名額不一
,按各地文風、人口而定
。清朝時
,以直隸、江浙取錄最多
,貴州最少
。監(jiān)生、貢生更可以離開本籍
,到京師赴考。
鄉(xiāng)試發(fā)的稱為「乙榜」
,又稱「桂榜」
。考中的稱為「舉人」
,頭名舉人稱「解元」
。中了舉人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
[編輯]
會試和殿試
通過鄉(xiāng)試的舉人,可於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
。會試由禮部在貢院舉行
,亦稱「春闈」,同樣是連考三場
,每場三天
,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會試發(fā)的榜稱為「杏榜」
,取中者稱為「貢士」
,貢士首名稱「會元」。
得到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
。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
,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試只考一題
,考的是對策
,為期一天。錄取名單稱為「甲榜」
,又稱「金榜」
;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狀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多人
,賜「進士出身」。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
。二
、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臚」。殿試只用來定出名次
,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
,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能中進士便是功名的盡頭
,不能重考以求獲得更高的名次
。能夠一身兼解元、會元
、狀元的
,就是「連中三元」。
明清的慣例,殿試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編修
。其他成績較好的進士亦入翰林院
,任「庶吉士」。成績較次的進士任六部
、中書
、御史或知府、知縣等職
。
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會試曾發(fā)生南北榜之爭
。當年春天杏榜取錄的五十二名進士全部為南方人,引起北方舉人的不滿
。朱元璋大怒
,親自查問后,把三名主考處死
,在夏天再發(fā)榜
,所取的進士全為北方人。之后在明仁宗時確定
,會試按地域分配名額
。在會試的試卷中加上「南」、「北」等字
,按「南六十」
、「北四十」的規(guī)定錄取進士。之后比例偶有調整
,但按地域分配名額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舉被廢
。這種制度保障了文化相對落后的邊遠省份(如甘肅、貴州
、云南等)每界科舉會試有一定數(shù)量的舉人成為會士
、進士,進入政界的中高層
,有利于保持國家的統(tǒng)一與政治安定
。
[編輯]
廢除
鴉片戰(zhàn)爭后,科舉的內容漸漸與時代的需要脫節(jié)
,加上西學東漸和學校教育的崛起
,科舉制度漸漸衰落。
1895年
,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被日本打敗
,發(fā)生在京考會試的舉人集體請愿的公車上書事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涤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梁啟超等舉人們的建議之一
,便是改革科舉
,興辦新學
。百日維新時,科舉一度被廢
,但在戊戌政變后再次被恢復
。1901年,清政府先廢除考試用八股文
。到了光緒三十一年
,即1905年9月2日,經(jīng)袁世凱奏請
,慈禧以光緒名義發(fā)布上諭明告:「著自丙午科為始
,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
,亦即停止」
。自此延續(xù)千年的科舉制度正式宣告廢除。
[編輯]
日落后的科舉:留學生考試
清政府雖然廢止了傳統(tǒng)的科舉
,但并未停止透過考試來從民間選拔人材;而科考千年來深入民心,民間對以考試入士為官之途
,仍然有相當?shù)男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在廢科舉的同時,清政府同時制訂了「留學生考試章程」
,吸引歸國的海外留學生透過考試進入政府
。1905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為止,被稱為「洋科舉」的留學生考試舉辦過六次
,總共取錄了1388人
。根據(jù)規(guī)定,在海外高等學校入學三年者可以應考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荚嚪譃閮蓤觯讏鲈趯W部舉行
,稱「部試」
;次場在保和殿舉行,稱為「廷試」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荚噧热莅ㄍ馕模约傲魧W生留學時所習科目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既≌甙闯煽兗捌鋵W習專業(yè),分別授予各科「進士」、「舉人」等傳統(tǒng)科舉的身份
,成績最佳者更授予翰林編修
。當時的各式名銜包括有「格致科進士」、「工科進士」
、「商科舉人」以至「牙科進士」等等
。
[編輯]
科舉的考試內容
[編輯]
隋、唐
、宋
隋煬帝時的科舉分兩科
,一稱明經(jīng),另一稱進士
。雖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數(shù)量
,但明經(jīng)和進士仍是選拔官員的主要科目。
明經(jīng)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包括帖經(jīng)和墨義
。帖經(jīng)有點像現(xiàn)代考試的填充
,試題一般是摘錄經(jīng)書的一句并遮去幾個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詞
;至於墨義則是一些關於經(jīng)文的問答
。進士科的考試主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題目創(chuàng)作詩、賦
,有時也會加入帖經(jīng)
。
唐高宗時代以后,進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經(jīng)
,成為科舉中唯一的重要科目
。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進士科考生需要發(fā)揮創(chuàng)意方能及第,而明經(jīng)只需熟讀經(jīng)書便能考上
。而且進士科的評選標準甚嚴格
,考上的人數(shù)往往只是明經(jīng)科的十分之一。當時曾有一句說話:「三十老明經(jīng)
、五十少進士」
,道出了進士科的難度。
另外
,在武則天時代開始
,亦設立了武舉考試,用以挑選武官
。
宋代大部份時間的科舉內容與唐代分別不大
,但王安石執(zhí)政時,曾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
,把帖經(jīng)
、墨義和詩賦等考試都取消了
,改為以經(jīng)義 (解釋經(jīng)書) 、論 (對時局的評論) 和策 (提出解決時弊的辦法) 作為考試內容
。然而
,蘇軾等人對該項改革提出了強烈的抗議。
[編輯]
元
元代的科舉雖然對自身的統(tǒng)治影響不大
,但它的內容卻有重大轉變
。第一是科舉不再分科,專以進士科取士
。第二是考試的指定讀物有所變動。新的規(guī)定是
,如果經(jīng)義的考試內容包括四書
,則以朱熹著述的《四書集注》作為主要的依據(jù)。
這兩項改動并沒有隨元朝而消亡
,而是成為明
、清兩代八股文的基礎。
[編輯]
明
、清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在鄉(xiāng)試及會試皆以四書的內容命題
,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語氣闡述經(jīng)義,「代圣人立言」
,用八股文作答
。八股文有很多格式上的要求,極為講究形式
。只有到了科舉最后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