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李旦“三讓”皇位是怎么回事李旦為什么不愿意做皇帝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19 08:40:32

      李旦“三讓”皇位是怎么回事李旦為什么不愿意做皇帝

      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砝畹叭尅被饰坏墓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p>

      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個兒子

      ,武則天的第四個孩子
      ,唐中宗李顯的同母弟
      ,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
      ,也是唐朝第六位皇帝。然而
      ,他的帝王之路并不是那么暢通
      ,甚至,可以說是幾經(jīng)波折

      那么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實,跟他“三讓”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

      在說道李旦“三讓”皇位之前

      ,有一件事可以提一下,那就是:李旦崇信道教
      ,曾召見天臺山道士司馬承禎
      ,向他請教陰陽術(shù)數(shù)。司馬承禎道:“所謂‘道’
      ,就是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崩畹┯謫枺骸皩τ趥€人修行來說
      ,無為是最高的境界,那么
      ,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司馬承禎答道:“治理國家與個人修行是一個道理
      ,只要順應(yīng)世間萬物的自然發(fā)展,屏除私心雜念
      ,國家便可趨于大治
      。”

      也因此,李旦后來的一系列行為

      ,也有可能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道教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地講一講唐睿宗李旦“三讓”皇位的故事:

      、讓位于母親
      。嗣圣元年,武則天廢黜唐中宗
      ,改立李旦為帝
      。就這樣,原本是豫王的李旦搖身一變成了皇帝
      ,即唐睿宗皇帝
      。雖然,繼承了大統(tǒng)
      ,但是
      ,李旦卻并未掌控朝政大權(quán),他不僅不能接受大臣們的朝見
      ,還不能居住在正殿之中
      。這期間
      ,武則天卻以太后的身份強行參與到政治活動中

      同年二月

      ,武則天改年號為文明
      ,并冊封李旦的正妃劉氏為皇后
      ,其長子為太子
      。按理來說
      ,睿宗作為一個皇帝
      ,這些應(yīng)該是他的本職工作
      。其實不然
      ,這些事都是武則天專權(quán)獨斷的結(jié)果。過了一段時間
      ,國家爆發(fā)揚州兵變和宗室起義
      。之后,武則天一邊平定叛亂
      ,一邊假意要把朝政歸還于睿宗

      垂拱二年,武則天頒發(fā)圣旨把政權(quán)還給睿宗

      。對此
      ,睿宗心里很清楚母親此番用意只是做給天下人看,根本沒有歸還之意
      。因此
      ,睿宗陪著她演戲
      ,堅決不接受鳳詔。

      于是

      ,武則天只好順從皇上旨意
      ,繼續(xù)垂簾聽政,把控政權(quán)
      。次年
      ,武則天冊封了唐睿宗的幾個兒子:恒王成義、楚王隆基
      、衛(wèi)王隆范和趙王隆業(yè)
      。從表面上看,睿宗極具皇帝威嚴
      ,但實際上
      ,睿宗只是武則天走上政治最高點的一個墊腳石。永昌元年
      ,武則天下令全國統(tǒng)一使用周歷

      與此同時,武則天改名為曌

      ,并將年號改為載初
      。為了避開太后的名諱,武則天規(guī)定:以后頒布的詔書均以“制書”相稱
      。此時
      ,武則天在政治上的經(jīng)營已經(jīng)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她已經(jīng)完全有了改朝換代的能力
      。于是,武則天發(fā)動自己的勢力
      ,讓官員們聯(lián)名上書請求改換朝代

      對此,李氏一族和一些儒臣堅決反對

      。但不久
      ,這些反動分子要么被殺死,要么遭遇了滅門之災(zāi)
      。面對這種情況
      ,唐睿宗只好隨大流上書請求母親登上大統(tǒng),并賜姓為武
      。雖然
      ,睿宗此番行為并不是自愿的,但是
      ,這卻給了武則天一個登上政治舞臺的好機會
      ,也使得睿宗能在這場政治風(fēng)暴中明哲保身

      天授元年,武則天接受睿宗和大臣們的建議

      ,改唐為周

      與此同時,睿宗退位

      ,降為皇嗣(也就是皇位的候補人)
      ,賜姓為武,移居?xùn)|宮
      ,保留太子待遇
      。然而,雖然從皇帝變成了皇嗣
      ,但是
      ,李旦的日子卻并不太平。不知道為什么
      ,武則天最寵愛和信任的戶婢韋團兒喜歡上了李旦
      ,并企圖與其發(fā)生關(guān)系。

      唐睿宗心里很清楚自己目前所處的境地

      ,為了不招人話柄
      ,他堅定地拒絕了韋團兒的要求。之后
      ,韋團兒惱羞成怒
      ,設(shè)法陷害睿宗最寵愛的兩位妃子劉氏和竇氏。韋團兒先想辦法支走了二人
      ,然后
      ,在她們的宮殿中埋了一個武則天的木頭人,最后
      ,在武則天面前揭穿兩人“罪行”
      ,并污蔑她們私行蠱惑之術(shù)。

      于是

      ,長壽二年的某一天
      ,劉氏和竇氏按例拜見武則天后,便失去了下落
      ,沒有人知道她們?nèi)チ四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對此,唐睿宗不敢問母親關(guān)于兩人的下落
      ,只能假裝無事發(fā)生
      。后來,有大臣檢舉睿宗的妃子龐氏心懷不軌
      ,使得龐氏被關(guān)入牢中
      ,差點失去了性命

      幸好御史徐有功幫龐氏開脫,不僅洗清了她的冤屈

      ,還讓她重獲自由
      。但是,徐有功卻因為這件事被安上了逆黨同伙的罪名
      ,差點被處死

      二、讓位于皇兄

      。圣歷元年
      ,武則天把被貶為廬陵王的中宗接回京城。見此
      ,唐睿宗認為母親這樣做
      ,是她很有可能改立皇兄為帝。于是
      ,為了避免與皇兄爭奪皇權(quán)
      ,睿宗幾次撒謊說自己病了,不愿意上早朝
      ,并請求讓位給唐中宗李顯

      睿宗的主動退讓,不僅使武則天能夠重新?lián)砹⒅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還避免了兄弟之間爆發(fā)矛盾
      。就這樣,睿宗從皇嗣變成了相王
      ,中宗成功坐回了皇太子之位
      。神龍元年,張柬之等人策劃了一場政變
      。他們不僅殺死了張昌宗
      、張易之兩兄弟,還威逼武則天下臺
      ,擁立中宗為帝。迫于形勢的壓力
      ,武則天只好下詔退位

      就這樣,唐中宗復(fù)辟

      。不久后
      ,中宗將睿宗冊封為安國相王,并讓他以宰相的身份參與國事
      。一個月后
      ,唐睿宗上書請辭太尉和參知政事一職
      。起初,中宗拒絕了他的請求
      ,但是
      ,因為睿宗堅決請辭,所以
      ,中宗只好同意了這件事
      。為了補償睿宗,中宗便立睿宗為皇太弟
      ,但是
      ,睿宗依然拒絕了該封號。

      因為

      ,唐睿宗極度謙讓
      ,所以,唐中宗十分信任他
      。后來
      ,睿宗雖然數(shù)次遭人猜忌與懷疑,但卻相安無事

      、讓位于兒子。景龍四年
      ,韋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了中宗
      ,并擁立李重茂為新君。起初
      ,大臣們商議由韋后以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
      ,時任安國相王的睿宗在旁輔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韋后想像武則天那樣自己掌控政權(quán)。于是
      ,她提出無須相王輔政
      ,以此剝奪了睿宗輔政的權(quán)力。

      雖然

      ,韋后等人步步緊逼
      ,但是,睿宗卻依然謙恭退讓
      。后來
      ,因為韋后的做法太過分,引來了朝中一片不滿
      。同年六月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帶兵闖入宮中
      ,不僅殺死了韋后,還鏟除了韋氏及其黨羽
      。政變成功以后
      ,大臣們紛紛上書說:“國家?guī)捉?jīng)磨難,應(yīng)該立一位年長且德高望重的人為皇帝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于是,李重茂下詔讓位于睿宗

      ,但睿宗卻百般推辭
      。最后,在眾人的勸說下
      ,睿宗終于同意了這件事
      。于是,唐隆元年
      ,睿宗以安國相王的身份取代李重茂
      ,重新坐上皇位。次月
      ,睿宗立李隆基為皇太子
      ,并改年號為景云。延和元年
      ,睿宗下詔傳位于李隆基
      ,并自稱為太上皇。四年后
      ,睿宗因為病重去世

      縱觀睿宗一生,可謂是充滿了傳奇色彩

      ,一共在位八年(684——690年
      ,710——712年),真正掌權(quán)兩年
      ,特別是他三讓皇位
      、兩次登基的事跡。

      雖然

      ,他讓位給母親是形勢所迫
      ,讓位給兄長是有其它原因,讓位給兒子是無奈之舉
      ,但是,試問歷史上有誰能像他這樣幾度讓位
      ,卻絲毫不留戀權(quán)力的呢?也難怪司馬光會如此評價他:“相王宅心仁厚
      ,謙虛恭讓
      ,所以,經(jīng)歷了武后和韋后兩朝
      ,他依然能夠明哲保身
      ,實屬難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兩度為帝卻三讓皇位
      ,怎么評價唐朝皇帝李旦

      感謝大家于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

      ,你在
      ,或者不在,小編都在辛勤勞作
      ,只為等您到來
      !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穿衣搭配,觀看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
      ,天天有個好心情
      ,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發(fā)財?shù)男∈株P(guān)注小編吧

      唐睿宗李旦三讓皇位

      ,并非超然物外
      ,只是把安全放在了第一位。他也不是不戀權(quán)
      ,只是隱藏了欲望
      ,這在第三次出讓中淋漓盡顯,咱們一會再說
      。先說前兩次

      李旦讓母親和讓哥哥事出無奈。武則天稱帝呼之欲出

      ,毫無存在感的李旦不讓也沒得選——哥哥李賢和李顯的前車之鑒在那擺著呢
      ,倒不如爭取主動;讓哥哥讓的是太子位
      ,武則天想立武三思
      ,狄仁杰等人反對,提出候選人李顯
      ,李顯曾在李旦之前為帝
      ,人氣和呼聲都比他高,最重要的是武則天后來也屬意李顯,不讓也得靠邊站
      ,自己提出反能避免尷尬

      兩次主動出讓,李旦給世人留下了“安恬好讓”的美名

      。就連兒子李隆基對父親的評價
      ,也一直停留在“性恬淡,不以代事嬰懷”的表層
      ,沒能看到父親在保全策略中的精明和城府
      。而這些都在第三次讓位時凸顯出來。李旦二次登基沾了妹妹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的光
      ,二人聯(lián)合政變清除了韋后集團
      。太平公主還親手將侄子李重茂拽下龍椅,推哥哥上位
      。李旦得了這個人情
      ,此后“公主所欲,上無不聽”
      ,形成兄妹同臺的政治格局——其實此前二人一直是政治盟友

      大權(quán)在握的李旦不再“恬淡”,終于表現(xiàn)出了對權(quán)力的渴望

      。他的重點防范對象不是別人
      ,正是他的三子李隆基。時為平王的李隆基掌控著禁軍
      ,又因政變之功吸了不少死忠粉
      。迫于軍政雙重壓力,李旦先立其為太子
      ,而后又讓他監(jiān)國
      。但名為監(jiān)國,李旦卻只給了他任命六品以下官員的人事權(quán)
      ,以及徒刑以下的司法判定權(quán)
      ,顯然存有戒心。后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因爭權(quán)勢同水火
      ,本就缺乏安全感的李旦擔(dān)心成為第二個李淵
      ,不顧太平公主阻攔——可見這哥們是有主見的,以彗星出現(xiàn)為由
      ,主動將皇位讓給李隆基
      ,自己退為太上皇。

      從表面上看

      ,這次李旦沿襲了他審時度勢的一貫作風(fēng)
      ,但實質(zhì)上卻是以退為進的策略
      。這從他對李隆基的政治交代中就能看出:“朕雖傳位,豈忘家國
      !其軍國大事
      ,當兼省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痪湓挘x位不離職
      ,大事我做主
      。而二人的稱謂、辦公地點以及權(quán)力的分配也進一步驗證了這一事實:李旦仍稱“朕”
      ,李隆基稱“予”
      ;李旦在皇宮的正殿太極殿辦公,李隆基在武德殿辦公
      ;李旦負責(zé)重大事項的裁定
      ,以及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李隆基抓日常
      。這哪是退休啊
      ,明明還是一把手。讓位顯然不是出自真心

      皇權(quán)受限的李隆基最終以討逆之名發(fā)動二次政變

      。豪不知情的李旦“登承天門樓”觀察形勢,已歸屬李隆基陣營的宰相郭元鎮(zhèn)淡定地告訴他
      ,皇帝在執(zhí)行你的命令誅殺逆賊
      。執(zhí)行李旦的命令而李旦卻不知道,接下來要發(fā)生什么不言而喻
      。安全第一的李旦再一次認清了局勢
      ,主動交權(quán)、搬家
      ,徹底告別了政治前臺

      唐睿宗一生兩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

      ,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
      ,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時年22歲
      ,與高宗登基時的年齡一模一樣
      。不過,他第二次登基已經(jīng)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
      ,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當年
      ,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兒子少帝,即溫王李重茂。兩次即位相距長達27年
      。在這27年中
      ,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詭云譎,令后人眼接不暇
      。睿宗一生
      ,稱得上富有傳奇色彩,這不僅是由于他的兩次登基
      ,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讓天下”

      唐睿宗

      一讓母親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則天在洛陽宮中廢中宗皇帝為廬陵王的第二天

      。由于這時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營還沒有達到足以改朝換代的火候
      ,身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為繼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睿宗被立以后

      ,他不僅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且只能居住在別殿
      ,武則天則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
      。她能夠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為新君的同一天
      ,把他的王妃劉氏立為皇后
      ,幾天以后,又把睿宗的長子永平郡王成器立為皇太子
      ,同時改元文明
      ,大赦天下。這些都是睿宗作為皇帝的名分應(yīng)該得到的
      ,然而此時所有國家政治事務(wù)全由武則天一人專決
      ,睿宗實際上是個傀儡皇帝。同年
      ,武則天又改元為女胸像俑光宅
      ,一年用了三個年號。這似乎透露出
      ,睿宗的母后武則天除了沒有改朝換代以外
      ,在政治上已經(jīng)可以隨心所欲了。

      在此后的一個時期

      ,發(fā)生了徐敬業(yè)揚州兵變和宗室越王貞等人的起兵
      。武則天一方面大開殺戒,威服政敵
      ;同時又假意要還政
      。垂拱二年(686)正月
      ,她下詔復(fù)政于睿宗皇帝。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
      ,也就假戲真做
      ,堅決表示不同意,武則天也就順水推舟
      ,依舊臨朝稱制
      ,把持朝政。轉(zhuǎn)過年來的春正月
      ,武則天把睿宗的幾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如成義為恒王
      ,隆基為楚王,隆范為衛(wèi)王
      ,隆業(yè)為趙王,儼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
      。然而事實上
      ,在武則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巔的過程中,睿宗這個皇帝只能是一個徒喚奈何的旁觀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

      ,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歷。同時
      ,改元為載初元年(689)
      。這一年,武則天開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磫阉K避讳?⒉嫉內(nèi)?榫透某啤爸剖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伺浜銜湓蛺斕惱?治改作,不久有數(shù)萬人上表請愿
      ,請求武則天實施改朝換代
      。當時,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對派紛紛遭遇殺戮和滅門之禍
      ,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營已勢不可擋

      處于政治波瀾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

      。于是
      ,在劉?之死后不再發(fā)言的睿宗也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并懇請賜自己姓武
      。睿宗此舉未必是出于本意
      ,卻使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有了一個臺階,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

      ,武則天表示同意兒子睿宗和群臣的請求
      ,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為皇嗣
      ,賜姓武
      ,徙居?xùn)|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
      ,但是不再給他皇太子的名分
      ,皇嗣也就是候補性質(zhì)的皇位繼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為“輪”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侍右簿统蔀榛蕦O,皇后劉氏也從降為妃

      睿宗第一次讓天下

      ,就這樣完成了。

      作為皇嗣的睿宗

      ,日子也并不平靜
      。不知什么原因,武則天寵信的戶婢韋團兒看中了這位不得志的皇嗣
      ,曾想和他發(fā)生私情
      。睿宗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會引火燒身
      ,就理所當然地拒絕了她
      。這樣就得罪了團兒,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劉氏和德妃竇氏的住所埋了一個木頭人
      ,然后告發(fā)她們行厭蠱妖法
      ,詛咒武則天。結(jié)果
      ,在長壽二年(693)正月二日
      ,劉氏、竇氏進宮朝見武則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處死
      ,秘密地埋在宮中
      ,無人知道她們的下落。梓宮秘密
      ,莫知所在
      ,睿宗再次即位以后,對二人都是招魂而葬
      。對于兩個妃子的突然失蹤
      ,睿宗也不敢發(fā)問,在母后面前
      ,泰然自若
      ,好像從來沒有什么事發(fā)生
      。即使這樣,又有人告發(fā)睿宗竇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親龐氏有所不軌
      ,龐氏被判處斬
      ,差點喪命。出面替龐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
      ,被加上“阿黨惡逆”的罪名判了絞刑
      ,雖然最后沒有被殺,也被革職除名

      二讓皇兄

      圣歷元年(698)三月

      ,武則天將廢黜為廬陵王的中宗從房陵召回。睿宗“數(shù)稱病不朝
      ,請讓位于中宗”
      ,顯然,睿宗稱病只是一個借口
      ,他是認為自己年幼
      ,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按照長幼的次序
      ,兄長被迎接回到宮中,就表明母后還是有意把兄長選立為繼承人的
      。唐睿宗的推讓
      ,不僅說明了他的明理和識趣,也使武則天可以名正言順地重立唐中宗
      ,同時避免了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不和諧

      結(jié)果,睿宗這次以皇嗣身份讓位皇兄為皇太子

      ,自己再次被封為相王

      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發(fā)動政變,殺死二張(張昌宗

      、張易之)兄弟
      ,逼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
      。中宗封睿宗為安國相王
      ,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參預(yù)國政
      。不到一個月
      ,睿宗就上表辭讓太尉和知政事,因為他態(tài)度堅決
      ,中宗也只好答應(yīng)
      。不久
      ,中宗又別出心裁地把睿宗立為皇太弟,這顯然與他推讓皇位繼承人的舉動有關(guān)
      。對這一稱呼
      ,又因為睿宗的堅決推辭而作罷。

      由于睿宗的謙讓

      ,他在中宗復(fù)辟以后的政治漩渦中
      ,雖然屢屢遭受猜忌也能夠保得平安。

      三讓兒子

      景龍四年(710)六月

      ,中宗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
      。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
      。起初
      ,宰相十幾人集體商議并由上官婉兒執(zhí)筆的中宗遺詔是由韋后以皇太后臨朝稱制,而以時為安國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參謀輔政
      。后來
      ,韋后的黨羽認為不應(yīng)該用相王輔政,實際上是韋后想仿效武則天把持朝政
      ,把睿宗當作了一大障礙
      ,是對曾經(jīng)做過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懷疑忌。睿宗在先有中宗顧托遺志
      ,而韋后自懷私心剝奪其輔政權(quán)力的時候
      ,他也從沒有正面爭鋒,一如既往地恭儉退讓
      ,避免遭到已經(jīng)把持了朝政的韋后的陷害
      。這說明睿宗在躲避政治斗爭漩渦的沖擊時,具有尋常人不曾具備的高超本領(lǐng)

      由于倒行逆施

      ,韋后最終走上了末路窮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
      、妹妹太平公主等聯(lián)絡(luò)禁軍將領(lǐng)擁兵入宮
      ,將韋后誅殺,廢黜少帝李重茂
      ,擁立睿宗重新登基
      。根據(jù)史書記載,在這場宮廷政變成功后
      ,王公百官上表
      ,認為國家多難,應(yīng)立長君
      ,認為睿宗眾望所歸
      ,推舉他即位
      。在少帝下詔讓位的時候,睿宗依舊上表推讓
      。在眾人的強烈要求下
      ,他才勉強同意。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
      ,睿宗即位于承天門樓,大赦天下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

      ,二十四日就遜位,前后不足一個月
      ,加上這期間還有韋后臨朝
      ,他實際上并沒有掌握權(quán)力,所以無論是唐朝歷史上還是在歷史年表的譜系上都沒有把他當作一任皇帝

      睿宗這次即位后的第二個月

      ,就把誅韋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為皇太子,同時
      ,改元景云
      。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個月的睿宗再次讓位
      ,把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隆基
      ,自稱“太上皇帝”。至此
      ,睿宗的第三次讓位也宣告完成。

      綜觀睿宗的三讓天下

      ,他一讓母親
      ,應(yīng)系情非得已;二讓皇兄
      ,原是事出有因
      ;三讓兒子,可謂實屬無奈
      。不過
      ,睿宗三讓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
      ,有驚無險
      ,就連司馬光也評價說:“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
      ,故經(jīng)武
      、韋之世
      ,竟免于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比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讓”,倒也未必
      。只是他這最后一讓
      ,竟讓出了一個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時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
      ,倒也不能不說是一大成果
      。畢竟,開元盛世的來臨
      ,是在睿宗之后的歷史延續(xù)

      唐睿宗-“太極”功夫

      “太極”,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間的年號

      。景云三年(712)正月初一
      ,睿宗拜謁了太廟的列祖列宗,第二天才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賀
      。之后
      ,他又舉行了南郊祭天大禮,大赦天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疤珮O”的年號是在完成了這一系列舉動之后才更改的。

      這年五月

      ,睿宗又在北郊祭祀
      ,并改元為“延和”。也就是說
      ,僅僅這一年
      ,睿宗就使用了景云、太極
      、延和三個年號
      。而這一年中,睿宗作為皇帝也是飽受折磨
      ,原因是他要在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權(quán)力的平衡
      。雖然“太極”年號只使用了不到半年,但睿宗在這一階段一直是在大耍太極功夫

      睿宗再次登基以后

      ,在選擇繼承人時也犯過難。三郎李隆基因為誅殺韋后、安樂公主以及擁立睿宗有大功
      ;而李成器(李憲)是嫡長子
      ,睿宗第一次稱帝時曾經(jīng)被立為皇太子。在二人之間取舍
      ,他一時也不便輕易表態(tài)
      。好在李成器明白事理,提出“國家安則先立嫡長
      ,國家危則先立有功”
      ,主動退避。

      睿宗選立李隆基為皇太子以后

      ,太平公主和太子之間就因為權(quán)力之爭發(fā)生了矛盾
      ,展開了較量。

      太平公主自恃功高

      ,企圖獨攬大權(quán)
      ,同樣因功而被立為皇太子的李隆基明察果敢,非等閑之輩
      ,他們之間勢必會有所沖突
      。很快,太平公主就發(fā)現(xiàn)自己低估了太子
      ,不免對其過人的英武有了幾絲忌憚
      。從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對手
      ,很想利用自己的權(quán)勢換一位暗弱易制的人取代他

      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間,遇事遷就

      ,采取不偏不倚
      、擺平兩方的平衡政策,不愿意也無法偏倚任何一方
      。每宰相奏事
      ,睿宗總是會先問:“嘗與太平議否?”再問:“與三郎議否
      ?”當?shù)弥斯骱吞拥囊庖娨院笏抛鰶Q定。

      總之

      ,睿宗既不開罪于太平公主
      ,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聯(lián)系。太子
      、公主雙方互為敵手
      ,卻對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與太子的政治較量中保持著他的皇統(tǒng)地位。睿宗的太極功夫是希望能夠在兒子和妹妹之間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點
      ,希望彼此能夠平和相處
      ,他在這年五月把“太極”年號改為“延和”,其實已經(jīng)隱隱約約表達了這樣的期盼
      。然而
      ,政治斗爭的法則使他的這一追求化為泡影。由于睿宗對太平公主的支持
      ,使皇太子在當時的政局中處境不安
      ,以至于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說:當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還有什么太子殿下
      !太平公主結(jié)黨營私
      ,氣焰囂張,她與皇太子之間的沖突日益加劇并公開化了

      延和元年(712)七月

      ,天象出現(xiàn)了異常。作為太子對頭的太平公主一黨借術(shù)士之口向睿宗報告:“根據(jù)天象
      ,彗星出現(xiàn)預(yù)示除舊布新
      。帝座及前星有災(zāi),這顯示皇太子合做天子
      ,不合更居?xùn)|宮
      。”他們的本意是借天象唆使睿宗對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決定
      。也就是說
      ,根據(jù)天象,睿宗要么傳位
      ,要么就應(yīng)當另立太子
      ,不然天災(zāi)就會降臨。誰知
      ,太平公主弄巧成拙
      ,睿宗竟然決心“傳德避災(zāi)”。睿宗還回顧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經(jīng)歷:當時
      ,他見天象屢有變化
      ,曾力勸中宗擇立賢子以應(yīng)災(zāi)異,因中宗不答應(yīng)自己還一連幾天憂懼難安

      他說:“豈可在彼能諫

      ,到了自己就不能呢!”由于他傳位的態(tài)度堅決
      ,不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對沒有效果
      ,就連太子自己也鬧不明白
      。李隆基急忙入宮覲見,連連叩頭
      ,請求父親睿宗皇帝給他個說法
      。睿宗表示說:“你誅兇定亂,能安我宗廟社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天意人事
      ,都已成熟了,不必疑慮
      !你若能盡孝心
      ,現(xiàn)在機會來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
      !”睿宗向太子表達了自己堅決傳位的意愿
      ,并目送李隆基流涕而出。到這時
      ,他似乎才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然而,就在延和元年(712)七月睿宗正式下達傳位制書同時

      ,不甘心就此罷休的太平公主又提出讓睿宗雖然傳位
      ,還應(yīng)當“自總大政”。太平公主顯然是想讓李隆基做一個傀儡皇帝

      睿宗橋陵華表睿宗為了求得政治的穩(wěn)定

      ,他以讓位終結(jié)自己這次短暫的帝王生涯。他的讓位實際上是拋棄了太平公主
      ,現(xiàn)在他當然就不能不考慮太平公主的意見
      。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
      。他說自己傳位以后要不忘國家
      ,表示仍然過問軍國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獄
      ,要與李隆基共同兼理
      。到這年的八月初三日庚子,睿宗舉行了正式傳位的大典
      。他被尊稱為太上皇
      ,自稱曰朕,發(fā)布政令曰誥
      、令
      。新君李隆基即位,他就是歷史上的唐玄宗
      。李隆基自稱曰予,處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
      。父子不同的是
      ,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而玄宗李隆基則每天在武德殿上朝
      ,處理政事
      。到第五天,改元先天
      ,大赦天下

      睿宗的這次傳位給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下了隱患。

      如果沒有李旦的三次讓位

      ,唐王朝的宮廷風(fēng)暴
      ,能不能這么快結(jié)束,還真難說
      。正是因為有李旦的穿針引線
      ,妙手轉(zhuǎn)陀螺,唐宮中雖然布滿腥風(fēng)血雨
      ,但是
      ,這種風(fēng)雨還只是局限在宮廷中,沒有太多禍害天下老百姓
      。而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以來的良好社會風(fēng)氣還一直延續(xù)著
      ,最終迎來了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造就了輝煌強盛的大唐王朝
      。歷史學(xué)家在評價輝煌的延續(xù)時
      ,一般會認為這是武則天的功勞,并且給這位中國第一女皇以極高的評價
      。不過
      ,我想說的是,這只是表面的
      。真正讓唐宮不散架
      ,不陷入唐末五代十國那樣的紛爭戰(zhàn)亂,保持國家的元氣
      ,李旦的作用顯然是被嚴重低估了的

      別人都在爭皇位,而唐睿宗卻三讓皇位
      ,原因是什么

      唐睿宗李旦三讓皇位

      ,有三個原因。第一見識到了權(quán)力爭斗厲害
      ,不愿意卷入權(quán)力爭斗中
      ;第二自身心胸豁達,對皇位沒有覬覦心理
      ;第三內(nèi)心謙虛
      ,自認為不是明君,愿意讓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

      皇帝寶座自古以來

      ,就有無數(shù)人在爭搶,大家都想成為萬乘之尊
      ,成為天下主宰
      ,就連武則天這位女性,也在權(quán)力爭斗中
      ,對皇位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
      。如果沒有唐睿宗李旦,武則天成為皇帝道路會更漫長

      唐睿宗一生

      ,雖然沒有豐功偉績,可他三讓皇位
      ,在歷史上非常有名
      。從他多次出讓皇位,讓我們看到了一個
      ,與眾不同唐睿宗
      。他不愿意做皇帝,主要原因有下面兩點

      、感受到了權(quán)力爭斗可怕,不愿置身是非漩渦

      唐睿宗是武則天第四個兒子
      ,武則天爭權(quán)奪利路上
      ,手段讓人感到后怕。唐睿宗作為武則天兒子
      ,成長于腥風(fēng)血雨環(huán)境中
      ,也感受到了權(quán)力爭斗可怕。他不愿意卷入權(quán)力爭斗
      ,更愿意成為母親手中提線木偶
      ,為母親爭權(quán)奪利,奉獻出自己一份力

      武則天將其擁立為皇帝后

      ,借著他的手
      ,發(fā)布了很多對自己有利政令。唐睿宗也明白自己
      ,只要乖乖聽話
      ,就能夠平安富貴一生。

      、做皇帝太累,自認為挑不起大梁

      長期處于權(quán)力爭斗漩渦中
      ,加上有過做皇帝經(jīng)歷
      ,使得唐睿宗深知,做皇帝并不是件輕松差事
      。自己并不是一個聰明人
      ,論聰明他比不上自己大哥和二哥,又比三哥要聰明一些

      從唐睿宗三讓皇位

      ,可以看出來,他是真的不想做皇帝
      。如果說前兩次是為了自保
      ,那么最后一次則能夠體現(xiàn)真心。說明唐睿宗是一個謙虛的人
      ,他想要讓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
      ,來治理大唐這個國家。

      唐睿宗當皇帝生涯中

      ,真正掌權(quán)時間只有兩年
      ,而后就將皇位讓給了兒子。也正因為這樣性格
      ,使得他多次犯險
      ,又多次化險為夷。

      李旦是君王,為什么卻要主動讓位

      古代帝王在我們心中算是地位最高又是命運最好的人了

      。但是當我們翻開歷史的篇章,你就會發(fā)現(xiàn)帝王也不總會那么幸運
      ,他們也有心酸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唐朝帝王李旦,他的一生兩次登上王位
      ,但三次讓位
      ,其原因都是因為遇到亂世或者宮斗

      李旦起起落落的帝王生涯

      李顯為了反抗武則天,暗自組建自己的力量伺機奪取政權(quán)

      。武則天知道后非常生氣
      ,一怒之下廢除李顯的帝王位置,改換李顯的弟弟李旦為王
      ,這是李旦第一次稱帝
      ,但是武則天依舊垂簾聽政,后來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以李旦的名義改了年號
      ,自此李旦成為傀儡帝王。后來為了讓武則天稱帝
      ,李旦只能讓位
      。武則天晚年的時候,大臣紛紛勸說她把權(quán)利還給李氏
      ,后來武則天讓位給李顯
      。李顯繼位不久就被韋皇后殺害了,因為韋皇后也想效仿武則天做天下的女帝

      太平公主奪權(quán)

      ,李旦讓位李隆基

      李旦的兒子暗中招攬人才,最后在葛順福的幫助下發(fā)動兵變殺死韋皇后

      。李旦剛開始是不想做帝王的
      ,但是在兒子李隆基等人的勸說下才接受稱帝。而李隆基順勢成為皇太子
      ,勢力發(fā)展越來越大
      ,甚至給太平公主后來的干預(yù)朝政帶來了障礙。太平公主為了保護自己的勢力
      ,故意跟李隆基作對
      ,甚至私下勾結(jié)黨羽要殺害李隆基。李旦不想看自己的妹妹跟兒子爭權(quán)奪利
      ,于是李旦把政務(wù)都交給自己的兒子
      ,正式讓位李隆基,李旦自己則是太上皇

      審時度勢

      ,隱忍存活

      武則天所有的兒子里只有李旦是自然病死的,這得益于他的隱忍

      。他懂得在混亂的朝政中自保
      ,他跟李顯一樣是武則天的傀儡,但是他沒有像李顯那樣跟武則天作對,而是憑借自己的隱忍跟能屈能伸活了下來

      “三讓皇位”的唐睿宗李旦的命運反轉(zhuǎn)之路

      唐睿宗李旦

      ,在 歷史 上的存在感很低,也沒有留下濃墨重彩的功績
      ,但真實的李旦是不是如此呢


      李旦是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幼子,一母同胞的弟兄五人
      ,按長幼順序:李弘
      、李賢、李顯
      、李旦
      、太平公主。其中李弘英年早逝
      ;李賢被武后設(shè)計所廢,流放后被逼自殺
      ;三哥李顯和小弟李旦都先后兩次登基
      ;太平公主深受武后喜愛,最后被李隆基逼迫自盡


      李旦生于662年
      ,太平公主生于665年,三個哥哥都年長他們很多
      ,所以兩兄妹感情是最好的
      ,從小一起長大,深受兩個皇帝父母的寵愛
      ,他成長的環(huán)境與高宗李治很像
      ,武后已經(jīng)坐穩(wěn)后位并開始參與朝政,上面有三個年齡大出許多的兄長
      ,李弘和李賢都是一等一的仁德賢明之人
      ,自己壓根兒對皇位沒有一絲奢望,也樂得做個清閑王爺
      ,受父親李治的影響
      ,他對手足之情看得很重,對于不想當皇帝的王爺來說
      ,感情牌永遠是最好的保命手段
      ,但這也為他后來的慘淡收場埋下了伏筆。

      可接下來事態(tài)的發(fā)展大大超出了他的預(yù)料
      ,兩個哥哥一死一廢
      ,父親日益孱弱的身心根本無力制衡武后的權(quán)力欲望,母親對二哥李賢的陷害給了他當頭棒喝
      ,一切的母慈子孝全部崩塌
      ,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
      ,事情還不是太壞,畢竟有三哥李顯在前面頂著
      ,自己還可以繼續(xù)做個太平王爺


      李顯登基后的恣意妄為終于付出了代價,僅僅做了55天的皇帝
      ,就被廢為廬陵王貶往了房州
      ,李旦藏不住了,心不甘情不愿的做了傀儡皇帝
      ,再也沒有擋箭牌了
      ,從684年到698年,這15年的時間對于李旦來說
      ,是他人生經(jīng)歷中最黑暗的十五年
      ,也是他成長為一個偉大帝王需要磨礪的十五年。

      對于他來說
      ,活下去是第一要務(wù)
      ,母子親情現(xiàn)在狗屁不如,武則天的假意還政
      ,武氏家族的恣意陷害
      ,各種所謂吉兆的出現(xiàn),他知道自己該讓位了
      ,690年
      ,第一次讓位發(fā)生,李旦終于欣喜的把屁股下的位置甩給了母親武則天
      ,自己還主動要求改了武姓
      ,這簡直是對列祖列宗的最大背叛,沒辦法
      ,活著才有翻盤的機會


      韋團兒的栽贓陷害,導(dǎo)致兩位愛妻莫名被殺
      ,仍得在眾人面前裝得若無其事
      ,談笑風(fēng)生;母親殺心頓起時
      ,來俊臣的咄咄逼人
      ,到了人生的至暗時刻,幸虧手下忠心耿耿
      ,以及小妹太平關(guān)鍵時刻的助力
      ,終始他逃過一劫,這時候,新的擋箭牌回來了——廬陵王李顯回到了京城
      ,是時候把燙手山芋送出去了
      ,第二次讓位的時機到了。

      李旦主動上表愿意把皇嗣位置讓與其兄李顯
      ,武則天很高興
      ,一是因為李顯比李旦更容易控制,另一個原因也是擔(dān)心他們兄弟爭位
      ,小兒子李旦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個滑頭了
      ,這樣李顯就成了眾矢之的,從現(xiàn)在開始
      ,李旦覺得為自己謀劃的時機到了


      但是他很清楚,他的一舉一動還是有人在盯著
      ,不光武氏一族
      、武則天還包括新太子李顯,他得找一個突破口
      ,就是當年當皇帝和皇嗣期間的一個做法——修道
      ,其實就和瑯琊榜上言侯爺一樣,經(jīng)常去道觀與道士探討心得和煉制紅丸
      ,也可以邀請道士來王府,

      他利用修道的機會把消息傳遞給三子李隆基
      ,即后來的唐玄宗
      ,為什么選擇他呢?當年一母同胞的大哥早逝后
      ,高宗和武后都很傷心
      ,后來李旦做了皇帝后,主動提出把三兒子李隆基過繼到大哥一脈
      ,純粹是李旦自保的一種手段
      ,但畢竟對緩和與武則天的矛盾起過一定作用,李旦什么都不能做
      ,但可以讓李隆基去做
      ,自己繼續(xù)隱藏,從李顯立為太子直到神龍政變登基
      ,李旦父子埋了很多暗棋
      ,主要是對邊關(guān)武將的拉攏。

      中宗李顯登基后
      ,韋后和安樂公主李裹兒開始了篡權(quán)行動
      ,李旦本身還是老實人的,多次向哥哥李旦提出建議遏制韋后的權(quán)力,但終歸吃力不討好
      ,還影響了兄弟之情
      ,這時候他不得不出手了,讓李隆基加緊集合力量
      ,并聯(lián)合太平公主控制京城軍隊
      ,果不其然,韋后和安樂公主喪心病狂
      ,毒死了中宗李顯
      ,之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迅速消滅了韋后和武氏一族。

      李旦登基后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矛盾激化
      ,太平想借天象讓李旦廢了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可李旦來了個偷梁換柱
      ,借勢讓位給李隆基
      ,完成了第三次讓位。

      其實他也知道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
      ,也曾想過把太平安置到太原
      ,結(jié)果太平公主百般哭訴,自己的哥哥們都死于非命
      ,只剩了這么一個妹妹
      ,還是狠不下心來,最后逼得李隆基出手
      ,太平身死
      ,李旦不得不將全部權(quán)力讓出,步了曾祖李淵的后塵
      ,但好歹善終了


      李旦的一生都是活在別人的陰影下,真正掌權(quán)的時間也就只有兩年多
      ,但仍然想辦法保全大唐江山
      ,哪怕這片光彩全由李隆基繼承,但他仍然愿意去做那個墊腳石
      ,他和曾祖李淵很像
      ,做事有謀略,但優(yōu)柔寡斷
      ,反而害了妹妹太平公主


      結(jié)合史料和人性去解讀李旦,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299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