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敗夷曹敗赤,那么孫權又敗于什么戰(zhàn)役
你真的了解孫權敗仗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勝敗乃兵家常事
,這句話放在漢末三國時期
,無疑是比較適合的
。比如曹操的一生中
,挾天子以令諸侯
,消滅了呂布
、袁術
、袁紹
、馬超
、韓遂、張繡
、張魯
、劉表等眾多諸侯。但是
,在赤壁之戰(zhàn)中
,曹操卻吃到了一生中最慘痛的敗仗。赤壁之戰(zhàn)是指東漢末年孫權
、劉備聯(lián)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zhàn)役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guī)模江河作戰(zhàn)
。而就劉備來說
,則是在夷陵之戰(zhàn)遭遇了一生中最慘痛的失敗。
役.png)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
,劉備揮兵攻打東吳孫權
,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后
,一面向曹魏稱臣
,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zhàn)。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后
,最終于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
。夷陵之戰(zhàn)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后又一次實力大損
。那么
,問題來了,劉備慘敗于夷陵
,曹操慘敗于赤壁
,對于和曹操、劉備相抗衡的孫權
,有什么敗仗嗎?
一
首先
,對于劉備和曹操來說,夷陵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
,分別是他們慘敗之仗
。并且,就夷陵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來說
,最后的贏家
,實際上都是孫權所在的東吳,也即在赤壁之戰(zhàn)中
,曹操本來準備消滅江東
,一統(tǒng)天下,結果沒有成功
。而在夷陵之戰(zhàn)中
,劉備志在向東吳復仇,結果同樣吃到了敗仗
。當然
,就孫權來說,對外也不是戰(zhàn)無不勝的
。在攻打合肥的過程中
,孫權同樣吃到了敗仗
,甚至可以說是慘敗了。
在漢末三國時期
,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
、繁榮的城市(后再增筑,命為合肥新城)
,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
,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
,所以雙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fā)過五次較大型的沖突
。在215年(第二次)
、253年(第五次),曹魏大勝
,東吳敗逃
。在208年
、233年
、234年
,東吳攻城不克。其中
,就第二次合肥之戰(zhàn)
,也可以說是逍遙津之戰(zhàn),就讓孫權遭到了重創(chuàng)
。逍遙津之戰(zhàn),指的是公元215年
,曹魏名將張遼率領七千人迎擊東吳的十萬大軍
,先后兩次大破東吳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
二
建安二十年(215 年)
,孫權趁曹操用兵漢中之際
,親率十萬兵馬攻向合肥。除了呂蒙
、陳武
、甘寧、凌統(tǒng)
、潘璋
、宋謙、徐盛
、丁奉
、賀齊、蔣欽等東吳將領明確參戰(zhàn)之外
,由于在建安二十年(215年)
,曹魏因西征漢中的張魯而在江淮地區(qū)的兵力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仗摗O權在出征合肥之前
,與劉備完成了湘水劃界
,所以,東吳再無后顧之憂
,當時駐守于江淮附近的東吳將領孫皎
、周泰、朱然
、朱桓
、全琮等人,都應參與此役
。對此
,在筆者看來,雖然曹魏的整體實力要強于東吳
,但是
,在第二次合肥之戰(zhàn),也即逍遙津之戰(zhàn)中
,東吳卻擁有兵力上的優(yōu)勢
,甚至可以說是天大的優(yōu)勢。此戰(zhàn)
,孫權擁有10萬兵馬
,而就張遼等守將,則只有數(shù)千人馬
。
不過
,張遼卻并不畏懼。在決戰(zhàn)的前一天晚上
,張遼就在七千人中募選死士
,選出了八百人。第二天的清晨
,太陽剛剛升起
,張遼被甲持戟,親自先登
,直陷敵陣
。在沖入東吳的營壘之前,張遼就已經親自斬殺了數(shù)十名東吳士卒和兩名東吳將領
。他一邊大聲呼喊著自己的名號
,一邊登鋒陷陣,沖入東吳的營壘
。對于孫權一方
,雖然擁有兵力上的優(yōu)勢
,可是,這也讓東吳將士心存大意
,而這一問題
,正好被張遼抓住了。
三
同時
,對于張遼來說
,趁著剛剛到合肥,也即立足未穩(wěn)之際發(fā)起了猛攻
,這無疑讓東吳大軍自亂陣腳
,乃至于迅速潰散開來。在混戰(zhàn)中
,東吳猛將陳武不幸戰(zhàn)死
,宋謙、徐盛都負傷往后退
,潘璋這時正好在他們后面
,便馳馬上前,斬殺了宋謙
、徐盛的后退士兵兩人
。在東吳軍隊“圍遼數(shù)重”之后,張遼便率左右將士突圍
,殺出一條血路
。在戰(zhàn)斗中期,張遼曾經帶領著先出的幾十人突出了重圍
。不久之后
,張遼帶領著先出的數(shù)十人,又殺入了重圍
,救援馀眾數(shù)百人。東吳軍皆披靡潰敗
,望風而退
,不敢再抵擋他們。從凌晨戰(zhàn)到中午
,吳軍將士原本高昂的斗志都萎靡下去了
。
《三國志》中記載的“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
。自旦戰(zhàn)至日中
,吳人奪氣”、《魏書》的“孫權率十萬眾圍合肥
,遼募其敢死者八百人
,登鋒陷陣
,大破之”、《魏略》中記載的“張遼為孫權所圍
,遼潰圍出
,復入,權眾破走”都表明張遼800人是大勝之后才返回城中
。凡此種種
,都體現(xiàn)出張遼在逍遙津之戰(zhàn)中的勇猛,也反襯出孫權一方的狼狽
。
四
最后
,在銳氣受到重創(chuàng)之后,東吳諸軍連續(xù)強攻了十幾日都打不下來
,此時
,孫權見士氣低落、奪城無望
,只好下令班師
。張遼在城上瞭望吳軍的退軍情況,發(fā)現(xiàn)東吳軍隊大多已經先行出發(fā)了
,而在逍遙津以北只僅剩下少量的兵力
。張遼覘望知之,率諸軍追擊
,同時分兵去毀橋
。孫權與甘寧蹴馬趨津,逃到逍遙津的橋邊
,發(fā)現(xiàn)橋已被曹軍破壞
,只剩下兩邊延伸的橋板,中間有一丈多的地方沒有橋板可供依托
。孫權親近的手下谷利
,要孫權持著馬鞍,然后讓馬后退
,再飛縱向前
,谷利在后面用鞭抽馬,以助馬勢
。孫權就這樣連人帶馬的飛到南岸
。
總的來說,在第二次合肥之戰(zhàn)中
,張遼
、李典、樂進這次以七千人大敗東吳十萬大軍
,曹操大為嘆賞
,封張遼為征東將軍
,又在次年“乃增遼兵”。李典增加采邑三百戶
。樂進此次軍功并以前的數(shù)次軍功
,增邑五百戶,又有一個兒子被封為列侯
,樂進本人升至右將軍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孫權來說
,自然也錯過了攻占合肥的最好機會
。對于合肥來說,因為緊貼東吳的長江防線
,所以
,合肥一直被曹魏占據(jù)的話,無疑會讓孫權如芒在背
,如鯁在喉
,從而無法在江淮一帶掌握戰(zhàn)場的主動。此外
,或許是因為在第二次合肥之戰(zhàn)中慘敗
,這導致孫權調整方向,也即將目標放在了關羽鎮(zhèn)守的荊州三郡
。于是
,孫權選擇在公元219年偷襲荊州,斬殺關羽父子
。對此
,你怎么看呢?
《三國演義》中以弱勝強的兩次著名戰(zhàn)役
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
官渡之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次出奇制勝,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
。
東漢末年
,軍閥混戰(zhàn)。曹操占據(jù)黃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區(qū)
,控制了漢獻帝
,“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優(yōu)勢
,勢力迅速發(fā)展。公元199年
,北方的最大軍閥袁紹率10萬精兵南下攻許(今河南許昌東)
,企圖一舉消滅曹操。當時
,曹操兵少將寡
,率主力2萬北上迎敵
。第二年,袁
、曹兩軍相峙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
,決戰(zhàn)迫山眉睫。當時
,袁紹的軍隊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
。曹操采用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zhàn)術
,奇襲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南)袁軍
,斬袁紹的大將顏良。然后
,曹操又誘敵深入
,斬袁紹的大將文丑。兩戰(zhàn)皆敗
,損失兩員大將
,袁軍士氣非常低落,但袁紹自恃兵多糧足
,定要同曹操決一死戰(zhàn)
。監(jiān)軍沮授勸袁紹說,曹操兵少糧缺
,只求速戰(zhàn)
,難于持久,不如跟曹軍長久相持
,等曹軍兵疲糧絕
,再進行攻擊。袁紹不聽
,決意急速進攻
,謀士許攸獻計說:曹兵固守官渡,后方必然空虛
,可分兵偷襲許
,一定會成功。袁紹又不聽
,坐失了良機
。許攸獻計不被采納,又遭到袁紹的排斥
,就投奔了曹操
,向曹操獻計,建義偷襲袁紹屯集軍糧的烏巢(今河南延津縣東南),說如果此舉成功
,不出三天
,袁紹就會大敗。同年農歷十月
,曹操率5000人馬
,偽裝成袁軍,偷襲烏巢
,把袁紹的軍糧全部燒毀
。袁軍聽說軍糧被燒,頓時大亂
,曹軍乘勢出擊
,大敗袁軍,殲滅袁軍7萬多人
,袁紹僅帶800奇拴逃脫
。
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消滅了袁軍主力,奠定了統(tǒng)一北方的基礎
。
赤壁之戰(zhàn)
三國形成時期
,孫權、劉備聯(lián)軍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
,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
,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決戰(zhàn)。
曹操基本統(tǒng)一北方后
,作玄武池訓練水兵
,并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qū)采取措施,隨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
、湖南)
,欲一統(tǒng)南北。時孫權已自江東統(tǒng)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
,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并荊
、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fā)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
,“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
,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占荊
、益
,聯(lián)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
,并在樊城大練水陸軍
。
曹操采用侍中
、尚書令荀?之計,領大軍直出葉縣
、宛城(今河南南陽),另遣輕騎襲襄陽(今屬湖北)。八月
,劉表病亡
,曹軍放慢進軍速度,施加軍威
,欲不戰(zhàn)而得荊州
。時孫權派魯肅以吊喪為名,往觀形勢,拉攏劉備,團結劉表舊將
,對付曹操
。魯肅在途中得知曹操進軍荊州的消息,乃晝夜兼程趕向襄陽
。劉表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軍
。正加緊準備迎敵的劉備得知劉琮投降時,曹軍已過宛城
。
九月
,曹操至新野(今屬河南)接受劉琮投降后,逼向荊州腹地
。劉備為避曹軍銳氣
,與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萬軍民倉促南撤
,退向戰(zhàn)砸?亟今屬湖北荊沙)
,并令關羽領萬余水兵順漢水、溯江水會師
。劉備至當陽長坂(今當陽境)
,與魯肅相見,接受其勸說,愿率軍轉東,向孫權靠近
。時曹操已過襄陽
,恐劉備先占江陵,親率精騎5000
,晝夜行300多里
,追上劉備,將其擊敗
,并獲徐庶之母
,迫徐庶來歸。張飛率20騎斷后,拆長坂橋,勒馬橫矛
,令曹軍疑懼
,劉備方得脫險,東奔漢津(今鐘祥境),恰遇關羽船隊,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也領萬余人接應
。劉備軍順漢水至夏口
,先遣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見孫權,共謀抗曹
,自率軍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
孫權見劉備新敗,又懾于號稱80萬的曹軍聲威
,對聯(lián)劉舉棋不定
。諸葛亮與魯肅、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勢,指出曹軍不過20余萬,且有后方不安
、遠道勞師
、水土不服、短于水戰(zhàn)等弱點
,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
。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
,率3萬精銳水兵
,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
,進駐夏口
。
曹操乘勝取江陵后,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
,仍統(tǒng)本部兵
,鎮(zhèn)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
,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
。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
,送信恐嚇孫權
,聲稱要決戰(zhàn)吳地。冬
,親統(tǒng)軍順長江水陸并進
。
孫劉聯(lián)軍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擊曹軍
,遇于赤壁
。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
,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
,戰(zhàn)斗力差
,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zhàn)失利
,慌忙退向北岸
,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lián)軍隔江對峙
。
曹操下令將戰(zhàn)船相連
,減弱了風浪顛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
,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zhàn)
。周瑜鑒于敵眾己寡
,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zhàn)
。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huán)船”的弱點
,建議火攻,得到贊許
。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
,隨后帶船數(shù)十艘出發(fā),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干柴草
,以布遮掩
,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并系輕快小艇于船后
,順東南風駛向烏林
。接近對岸時,戒備松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
。此時
,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鸫孙L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
,迅速延及岸邊營屯
。聯(lián)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
。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
,下令燒余船,引軍退走
。
聯(lián)軍水陸并進
,追擊曹軍
。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
,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
,墊草過騎,得以脫逃
。曹操留曹仁守江陵
,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
。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
,并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
。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
,后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xù)與曹仁對峙
。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后
,溯漢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
,次年被迫撤退
。
赤壁大戰(zhàn)后,劉備乘勝取得武陵
、長沙
、桂陽、零陵等四郡
,次年又任荊州牧
,奠定了壯大發(fā)展、進據(jù)益州的基礎
。曹操吸取失敗教訓
,大興水軍,進控江淮
,與孫權對峙
。孫權為抗曹,繼續(xù)與劉備聯(lián)盟
,任其在荊州發(fā)展
。三國鼎立格局逐漸形成。
赤壁之戰(zhàn)
,曹操自負輕敵
,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
,終致戰(zhàn)敗
。孫權
、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
,結盟抗戰(zhàn)
,揚水戰(zhàn)之長,巧用火攻
,創(chuàng)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
。
求孫劉夷陵之戰(zhàn)整個過程。謝謝。
公元221年7月
,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shù)萬人
,對吳國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當時
,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
。劉備派遣將軍吳班
、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
,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
,奪取峽口,攻入?yún)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
、劉阿部,占領秭歸
。 為了防范曹魏乘機襲擊
,劉備派鎮(zhèn)北將軍黃權駐扎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
,爭取當?shù)夭孔迨最I沙摩柯起兵協(xié)同蜀漢大軍作戰(zhàn)
。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zhàn)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zhàn)
。他任命右護軍
、鎮(zhèn)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tǒng)率朱然
、潘璋
、韓當、徐盛
、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
,抵御蜀軍
;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zhàn)(所謂的劉備前軍四萬人的說法
,主要就依據(jù)這時孫權向曹丕寫的求救信上所說的劉備支黨四萬)
。
陸遜上任后,通過對雙方兵力
、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
,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
,銳氣正盛
,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
,再伺機破敵
,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zhàn)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zhàn)略退卻
,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
、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卻
,轉入防御
,遏制蜀軍的繼續(xù)進兵。并集中兵力
,準備相機決戰(zhàn)
。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
,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shù)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
、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qū)
,屯兵長江兩岸。二月
,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
,建立了大本營。這時
,蜀軍已深入?yún)蔷扯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由于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御,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
。在吳軍扼守要地
、堅不出戰(zhàn)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
、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shù)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
。為了調動陸遜出戰(zhàn)
,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
,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
,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
,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
,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六月
,兩軍仍然相持不決
。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zhàn),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