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內(nèi)閣首輔李東陽,曾辭職19次皇帝都不批
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李東陽
。
此人厲害的地方就是一生辭職20次都沒得到批準,最終第20次的時候,皇帝才同意
。那就讓我們來看看他的傳奇人生吧
。
閣首輔李東陽,曾辭職19次皇帝都不批.png)
跟我們想的一樣
,李東陽從小就是個神童
。他4歲就能寫直徑一尺的大字
。傳到皇帝的耳朵后
,明景宗朱祁鈺決定親自見識一下這個神童
。召見當天,皇帝叫他寫“麟”
、“鳳”
、“龜”、“龍”等十余個大字。當他寫到“龍”字時
,由于手腕沒有力氣了
,最后的一勾便用自己的小靴子沾墨水印上。據(jù)說皇帝高興得不得了
。
后來
,李東陽6歲的是,明景宗皇帝再次召見他
。叫他講《尚書》
,結(jié)果李東陽說的頭頭是道,皇上很滿意
,于是留在京城叫他讀書
。
長大后的李東陽自然走上了科舉之路,公元1464年
,明英宗天順八年
,他以殿試二甲第一的成績,被選為庶吉士
,之后進入官場
。
明英宗去世后,明憲宗朱見深即位
。朱見深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成化皇帝
,此人一生只愛萬貴妃,而且寵信宦官
。但明憲宗似乎也不是那么壞
,他讓李東陽參與修撰《明英宗實錄》,修撰完成后
,明憲宗賞賜李東陽白金文綺
,同時升了他的官。而且整個成化一朝
,李東陽都是被器重的
。
明孝宗之后,朱佑樘繼位
,即明朝弘治皇帝
,隨后李東陽開始了飛速躍升。
弘治八年
,李東陽與謝遷一同進入內(nèi)閣
,參與機務(wù)。
弘治十一年
,李東陽晉太子少保
、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負責教太子朱厚照讀書。沒錯
,就是我們熟悉的那個貪玩的正德皇帝
。李東陽經(jīng)常勸告朱厚照要親賢臣,遠奸佞
,勤學問
,戒安逸。
弘治十四年
,李東陽患上眩暈的疾病
,于是以此為由請辭,這也是他第一次請辭
,當然
,明孝宗并沒有批準。但李東陽覺得自己身體不好
,于是又請辭2次
,但明孝宗就是不批準,不準不批準
,還賞賜了很多珍貴藥材給他
,讓他調(diào)理身體。
沒辦法
,李東陽只好繼續(xù)干下去
。一直到弘治十七年,李東陽再次請辭
,甚至一年之內(nèi)連續(xù)請了四次
,結(jié)果不出所料,都被明孝宗駁回了
。不管李東陽以什么理由
,明孝宗就是不批準
。
次年
,李東陽決定繼續(xù)請辭,但明孝宗還是不準
,因為他希望李東陽能夠繼續(xù)輔佐太子
。
同年,明孝宗駕崩
,明武宗即位
。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正德皇帝,正德皇帝朱厚照上臺后
,升任李東陽為少傅
,兼太子太傅
。
也就是說弘治皇帝一朝,李東陽請辭了8次都沒有得到批準
,于是
,正德皇帝一上臺,他繼續(xù)請辭
,他以為這個貪玩的小皇帝會準許自己的辭職要求
,但他的愿望落空了,正德皇帝跟他的父親一樣
,堅決不批準
。
不僅如此,正德皇帝還給李東陽安排去修撰《孝宗實錄》
,沒有辦法
,李東陽只好再次留下來。不過正德皇帝我們知道
,是歷史上有名的貪玩皇帝
,他寵信劉瑾之流的宦官,朝廷搞得烏煙瘴氣的
。
正直的李東陽看不下去
,于是與劉健、謝遷等人一同上疏
,希望勸明武宗多理朝政
,遠離小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上д禄实鄹静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依然我行我素。這樣李東陽很傷心
,于是請辭
。奇怪的是,正德皇帝也沒有批準
。
隨后正德皇帝還叫李東陽來操辦自己的婚姻大事
。甚至在李東陽多次請辭后,正德皇帝進一步將其提拔為少師兼太子太師
、吏部尚書
、華蓋殿大學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芍^榮寵之極
。
但縱觀李東陽官再大,也無用武之地
,因為正德皇帝還是貪玩已久
。所以
,他繼續(xù)請辭,直到正德七年
,此時李東陽前前后后已經(jīng)請辭二十次了
,要是皇帝再不同意,他可能就要死于任上了
。
終于
,在第二十次請辭后,正德皇帝批準了他的請辭
。也就是時候
,從弘治皇帝到正德皇帝,李東陽一共請辭了二十次才獲得批準
,前19次都是被拒絕的
。
那么,我們的疑問是
,李東陽為何要執(zhí)著地請辭二十次呢?三個原因
。
一是身體不好,壓力太大
。這個是主要原因
。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就是無論是讀書時代
,還是工作時代
,老師或者領(lǐng)導(dǎo)越是關(guān)注你、器重你
,你的壓力反而越來越大
。因為不想辜負他們的器重和期望。
二是心力交瘁
。
李東陽之所以在正德皇帝一朝多次請辭
,無非是面對宦官之流的為非作歹,他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感到心力交瘁
。尤其是在他的同事劉健
、謝遷等辭官后,他要一個人對付劉瑾
,這自然獨木難支
,最后他為了對抗劉瑾不得不先委曲求全依附于劉瑾,為此遭到了同行讀書人的鄙視
。這些都給他造成了不小的打擊。
三是一生經(jīng)歷了9次親人過世
。這也給了他不少打擊
。
李東陽9歲時在順天府讀書
,其生母劉氏去世;24歲時,原配妻子劉氏病卒;27歲時
,三弟李東川病逝;28歲時
,繼妻岳氏病亡;29歲時,二弟李東川病亡;48歲時
,次子李兆同夭亡
,時年李兆同9歲;51歲時,四弟李東溟病卒;54歲時
,長子李兆先病歿
,時年李兆先26歲;63歲時,女兒病歿
,時年27歲
。
我們可以看出,李東陽一生既經(jīng)歷父母去世
,也經(jīng)歷了子女的離世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
,世間最痛之事莫過于此,所以
,加劇了他的身體崩塌
。
縱觀李東陽的一生,從神童到做官
,之后歷仕明朝正統(tǒng)
、景泰、天順
、成化
、弘治、正德五帝六朝
,橫跨半個多世紀中
。見證了國家多故,社會動蕩
,悲觀離合
,早已洞悉一切,歷史會永遠銘記這位傳奇人物的
。
明朝最有名的十大內(nèi)閣首輔哪幾位
明朝最有名的十大內(nèi)閣首輔
李善長
劉伯溫
三楊:楊榮(1371年-1440年7月30日 )
,原名道應(yīng)、子榮
,字勉仁
,建安(今福建建甌)人
。警敏通達,善于察言觀色
,尤其是在明成祖時最為突出
。在文淵閣治事三十八年,謀而能斷
,老成持重
,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wù)。史稱其"揮斤游刃
,遇事立斷"
,被比作唐代的姚崇。 楊榮既以武略見重
。
楊士奇(1366-1444)
,名寓,字士奇
,以字行
,號東里,謚文貞
,漢族
,江西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澄江鎮(zhèn))人。
楊溥(1372年-1446年8月6日 )
,字弘濟
,號澹庵 。湖廣石首人
。
李東陽
,謝遷,楊廷和
,楊一清
。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
,號太岳
,漢族,幼名張白圭
。江陵人
,時人又稱張江陵。萬歷時期的內(nèi)閣首輔
,輔佐萬歷皇帝朱翊鈞開創(chuàng)了“萬歷新政”
。
明朝“內(nèi)閣”是怎么來的,真的比歷代宰相還厲害嗎?
在很多人眼中
,明朝似乎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朝代
。明代君主似乎全是?無為而治?,很多人都覺得似乎明朝的皇帝們進入了所謂?君主立憲?
。
內(nèi)閣掌控一切朝權(quán),皇帝端拱于上,根本不需要處理任何政務(wù)
,全部由?內(nèi)閣?處理即可
。那么明代真的如此嗎?
?宰相?還是?秘書?
明代內(nèi)閣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個比歷代的宰相還厲害的機構(gòu)
。那么?內(nèi)閣?到底是怎么來的呢
?其實這還得從朱元璋說起。
上圖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洪武十二年胡惟庸案發(fā)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決心借題發(fā)揮徹底廢除丞相制
。但是
朱元璋很快就發(fā)現(xiàn),沒了丞相簡直要把自己累死。當時朱元璋每天堆積的公文如山
,難以處理,不過朱元璋先生不愧是開國之君
,他以極高的精力和能力自己處理完了所有事務(wù)
,不過等到他兒子朱棣靖難成功上臺以后,終于知道朱元璋有多難了
。
當時根據(jù)統(tǒng)計,朱元璋平均每天要處理各地公文200多件,平均一個公文就算他批復(fù)幾十個字也是巨大的工作量
。尤其是朱元璋事無巨細
,都一一處理,可以說是非常的盡職盡責
,當朱棣接班以后深感皇帝這活可真的太難了
。那怎么辦呢?
朱棣想了一個辦法找秘書。
上圖_ 朱棣(1360-1424)
,即明成祖,永樂皇帝
當時朱棣在大學士之中建立了一個團體,專門負責幫他處理政務(wù),平時和翰林們合署辦公,這就是內(nèi)閣的雛形,明代內(nèi)閣的發(fā)展由此真正開始
。但是朱棣時期的皇權(quán)依舊鼎盛
,內(nèi)閣平時就是文書之職,比如一度被認為是內(nèi)閣首輔的解縉
,主要工作其實是修永樂大典
,對國家政務(wù)沒有干預(yù)權(quán)。這一情況直到明英宗時期才開始改變
。
明英宗上臺以后
,大臣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明英宗沒有理政能力。其實也不是明英宗智力低下
,主要是當時明英宗的年齡只有八歲
。
上圖_ 朱祁鎮(zhèn)(1427?1464),即明英宗
明英宗八歲上臺
,太皇太后又不愿意攝政
,朝政全部委托給當時的?三楊?,楊榮
、楊士奇
、楊溥三位大學士,當時三楊琢磨來琢磨去想出了倆辦法:
1.?平時的早朝改為只議?八事?
。也就是說只討論八件事
,而且為了防止小皇帝應(yīng)付不來,這八件事的處理辦法一般也就幾個字
,而且還是三楊提前擬定好的
,可以說是非常人性化了。
2. 三楊內(nèi)閣開始實行嚴格的票擬制度。所謂?票擬?就是根據(jù)明朝的制度
,各地的所有公文都先送到通政司,通政司就相當于明朝的信息管理中心
,然后這些公文會送到內(nèi)閣的三楊手中
,三楊會在這些公文后面加上自己的處理意見,這就是票擬
。然后這些文件會交給司禮監(jiān)
,皇帝在司禮監(jiān)批紅之后,司禮監(jiān)的掌印太監(jiān)蓋章
,也就算了處理完畢了
。
這套模式可以說是奠定了之后明朝二百年的行政基礎(chǔ)。不過問題在于
,即便如此
,在這里也有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事情:
票擬并非最終意見,僅僅是個建議,如果皇帝不聽 ,那就等于白寫
。
內(nèi)閣的職能非常尷尬,一方面內(nèi)閣的官階很低 ,也就五品
,但是他們普遍兼任二品的尚書還會有個從一品或者一品的頭銜,這樣就能名實相副
。
然而此時明代六部的權(quán)力仍舊很大,他們可以和內(nèi)閣抗衡
,尤其是吏部掌握人事權(quán)
,內(nèi)閣只有人事建議權(quán),上層仍舊是皇帝決定
。但是
,總會有人能夠打破平衡,翻開歷史新的一頁
。
上圖_ 張璁(1475年12月27日-1539年2月24日)
,字秉用,號羅峰
權(quán)傾天下和苦不堪言
在明代內(nèi)閣歷史上
,有幾個人是不得不提的
,他們就是
張璁、嚴嵩、張居正和葉向高
。
張璁先生是明代第一個真正意義上打破平衡的內(nèi)閣首輔,在嘉靖帝登基之前
,內(nèi)閣首輔和內(nèi)閣的其它閣臣都是大學士
,一般是分工合作。大家其樂融融
,雖然有首輔的名頭但絕對不是一家獨大
,其它閣員也能發(fā)表意見。所以明代前期的著名內(nèi)閣都是三人小組居多
,比如?三楊內(nèi)閣?和孝宗時期的?李東陽 劉健 謝遷?內(nèi)閣
。
但是張璁上臺之后,一家獨大,獨攬重權(quán),當時嘉靖在大禮議之中杖責百官,導(dǎo)致朝廷上他的支持者很少 。所以張璁就成了他不得不信任的?獨相?
。張璁當內(nèi)閣首輔之時,其它閣員根本沒有票擬權(quán)力,所謂?獨攬票擬?
,而且張璁還把內(nèi)閣從翰林院獨立出去建立了專門機構(gòu)
,這樣一來內(nèi)閣首輔的權(quán)勢大大增加。
上圖_ 嚴嵩
張璁的后繼者嚴嵩那可是鼎鼎大名
,作為明朝的超級奸相
,
嚴嵩嚴閣老組織了龐大的?嚴黨?,嚴嵩比張璁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僅獨攬票擬權(quán)
。整個朝廷上下都安插滿了自己人,嘉靖帝沉迷修道長期住在西苑都懶得見朝中大臣
,但是嚴嵩卻可以隨便見到皇帝
,可以說嚴嵩是明朝內(nèi)閣神話的代表之一。
萬歷初年張居正執(zhí)政更是比嚴嵩更加專斷 ,張居正當時的權(quán)勢之大冠絕明代歷史
,可以隨便罷黜百官,好在張居正先生是個有理想的人
,權(quán)勢主要為了改革
。如果他用于禍國亂政,恐怕明朝滅亡要提前幾十年了
。
上圖_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
但是這些權(quán)臣雖然顯赫時聲勢滔天
,但是也都有自己的苦衷,甚至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比如嚴嵩
,當年已經(jīng)是權(quán)傾天下,卻經(jīng)常成為皇帝的小白鼠:
?臣昨歲八月服丹只五十粒
,乃至遍身燥癢異常
,不可以忍。至冬發(fā)為痔疾
,痛下瘀血二碗?
當時嘉靖帝經(jīng)常煉丹,嚴嵩八十高齡還得幫他試吃丹藥,而且吃完了以后還得把服藥記錄上報皇帝,可以說是極其悲慘。萬歷末期的首輔葉向高長期獨相,但是卻經(jīng)常請求辭職
,表示?難以為繼?
。
上圖_ 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年-1567年)
這些內(nèi)閣首輔權(quán)力如此之大,為何卻感覺過的如此之慘呢?明代皇帝難道不是被他們玩弄于股掌之中嗎?
其實明代的內(nèi)閣首輔們,都是在權(quán)力的夾縫之中舞蹈的高手
,與我們想的不同
,他們要面對的問題其實非常之多,這些問題之中
,有兩個問題是最為關(guān)鍵
。
1. 皇帝的指揮
明代的內(nèi)閣首輔最重要的權(quán)力是票擬,票擬的內(nèi)容皇帝大部分會聽取內(nèi)閣意見
,但是絕不意味著皇帝不會看內(nèi)閣首輔都寫了什么
。
在明代再專權(quán)的首輔和宦官都非常懼怕皇帝的一紙詔令,只要皇帝一聲令下不管他們之前權(quán)勢多重都會人頭落地。畢竟明代首輔只是有前代宰相的一部分權(quán)力
,他們沒法安插黨羽,也不能掌握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