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東晉和南宋都是偏安的政權(quán),兩者中誰更沒有骨氣

      眾妙之門 2023-06-19 12:19:31

      東晉和南宋都是偏安的政權(quán),兩者中誰更沒有骨氣

      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東晉和南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東晉和南宋都是我國歷史上漢人政權(quán)最屈辱的時候之一

      ,這兩個政權(quán)的前身都曾經(jīng)統(tǒng)治過北方
      ,然而都被外族所滅
      。東晉和南宋也因此退出中原,轉(zhuǎn)而在南方建立了偏安的政權(quán)
      。這兩個王朝最終都沒有能夠恢復(fù)中原,那么東晉和南宋誰最沒骨氣呢?

      說起西晉大家都對它沒什么好印象。首先

      ,西晉時司馬炎通過篡位的方式從曹魏手中奪取的江山
      ,得國不正。后來司馬炎滅吳
      ,結(jié)束了分裂割據(jù)的三國時代
      ,使得華夏大地又歸于統(tǒng)一。然而
      ,好景不長
      ,司馬炎死后,他的兒子晉惠帝即位了
      。晉惠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白癡皇帝
      ,他寵信又丑又惡毒的皇后賈南風(fēng),使得朝綱敗壞
      ,最終引發(fā)了“八王之變”

      長期的戰(zhàn)亂使得中原的國力損耗殆盡,讓北方的草原民族有了可乘之機

      ,匈奴
      ,鮮卑等草原民族相繼進入中原,他們燒殺搶掠
      ,無惡不作
      ,中原百姓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西晉卻無力反抗
      ,最終被外族所滅
      。這個短命的大一統(tǒng)王朝使得中原第一次淪于外族之手,司馬皇族注定遺臭萬年

      西晉滅亡后

      ,司馬皇族中的瑯琊王司馬睿在南方士族的支持下,在南方建立了東晉政權(quán)
      。東晉衣冠南渡
      ,偏安一方,茍延殘喘了103年才滅亡了

      而南宋的前身北宋也是占據(jù)北方和南方的政權(quán)

      ,雖然不是西晉這樣的大一統(tǒng)王朝,但也算是基本統(tǒng)一了全國
      。但是
      ,從北宋建立伊始,宋朝的軍事實力就處于歷代中原王朝的最低值
      。宋朝的統(tǒng)治者為了防止武將造反
      ,重文輕武,極力削弱武將的影響力,加上宋朝丟失了燕云十六州
      ,失去了抵抗北方草原民族的屏障
      ,使得宋朝在面對外族的時候始終處于弱勢,北宋
      ,南宋無不如是

      宋徽宗在北方的金人崛起時,采取了錯誤的外交策略

      ,聯(lián)金滅遼
      ,最終使得遼國迅速滅亡。然而
      ,北宋的愚蠢行為使得宋朝的北方出現(xiàn)了一個比遼國更可怕的敵人
      。金國在滅了遼之后,立即南下攻打大宋
      。虛弱的宋朝很快就被金人所滅
      ,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人俘虜,北宋宣告滅亡

      北宋滅亡后

      ,宋徽宗的兒子趙構(gòu)在商丘繼位,建立了南宋王朝
      。但是
      ,南宋軍隊在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等人的帶領(lǐng)下
      ,屢敗金軍
      ,岳飛甚至打到了汴京城腳下,眼看勝利在望之時
      ,昏庸的宋高宗卻連發(fā)十二道金牌將岳飛詔了回來
      ,北伐大計功虧一簣。不久
      ,宋朝就和金人達成了喪權(quán)辱國的和約
      ,宋朝將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割讓給了金人,更屈辱的是
      ,宋朝還要向金人稱臣
      。后來,宋朝雖然也發(fā)動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北伐
      ,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宋朝也最終被蒙古人所滅。

      因此后人將東晉和南宋相提并論

      ,這其實是最大的誤解

      東晉與南宋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風(fēng)骨,偏安卻不茍全,從東晉建立到劉裕篡權(quán)的一百多年里

      ,東晉先后發(fā)動了八次大規(guī)模的北伐
      ,飲馬黃河
      ,威震北虜
      ,五次收復(fù)中原故都接連大敗前趙,后趙
      ,前秦
      ,前燕,消滅成漢
      ,后秦
      ,南燕,兵威之盛
      ,遠超兩宋
      。英杰猛將之多,冠絕南朝

      比如祖逖

      ,數(shù)年時間收復(fù)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百姓群起響應(yīng)
      ,強如石勒也不敢正瀛其鋒
      ,只好主動求和,為其母修墓示好
      。祖逖部將叛晉歸趙
      ,石勒不敢收留,下令斬殺
      ,將頭顱送于祖逖
      ,以示求和之意。還有劉琨北方失陷后堅守晉陽
      ,在鮮卑
      ,匈奴,羯趙之間縱橫捭闔
      ,扼守河朔之地
      ,匈奴皇帝劉淵也只能徒呼奈何。

      比如桓溫揮師西進

      ,一舉消滅成漢
      ,收復(fù)益州,三次北伐收復(fù)洛陽
      ,兵圍長安
      ,鄴城,打的前秦幾乎亡國,太子陣亡
      ,皇弟苻雄也死于亂軍之中
      。北伐雖然以失敗告終,勝利果實也不持久
      ,但沉重打擊了北方草原民族政權(quán)
      ,使他們不敢輕易南侵。還有北府名將劉牢之
      ,在淝水之戰(zhàn)時率兵五千夜襲洛澗
      ,全殲五萬前秦騎兵,斬首萬余
      ,此戰(zhàn)打得前秦聞風(fēng)喪膽
      ,才有了后來的風(fēng)聲鶴唳,草木皆兵
      ,百萬前秦軍被謝玄八萬晉軍打得潰不成軍

      后來,劉裕執(zhí)政

      ,東晉的疆域達到鼎盛時期
      。劉裕先后發(fā)動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北伐,消滅了后秦
      ,南燕
      ,收復(fù)長安,洛陽
      ,疆域從淮河以南推進到黃河以南
      ,天下七分得其四。北方游牧民族無不膽寒
      ,正因為東晉兵鋒之盛
      ,終東晉一朝,北方胡人不敢南侵
      ,反倒是東晉屢屢以數(shù)萬孤軍北伐
      ,直搗黃河。

      東晉雖然偏安江南

      ,卻是北方政權(quán)爭相逢迎的天下正朔
      。殘暴如石虎,也只敢稱“大趙天王”
      ,臨死前三個月才敢稱帝
      。苻堅平燕滅蜀,并代吞涼
      ,統(tǒng)一北方
      ,至死才敢稱“大秦天王”
      ,淝水之戰(zhàn)后更是直接獻出玉璽向東晉稱臣。東晉立國百余年
      ,雖偏安江南
      ,卻從未像南宋那樣對外族俯首稱臣,連皇帝都需要人家的冊封
      ,真是丟盡了漢族的臉

      祖逖,劉琨

      ,謝安
      ,謝玄
      ,桓溫
      ,劉裕等人致力于北伐,為華夏文明保留了最后一點血脈
      ,而南宋雖然后來
      ,和蒙古聯(lián)手滅了金朝,雪了靖康之恥
      ,但卻是自己更快的走向了滅亡
      ,最終被蒙古人所滅,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全部淪于異族之手
      ,華夏文明差點斷絕
      ,可見東晉比南宋更有骨氣。

      《過杭州故宮二首·謝翱》原文與賞析

      謝翱

      禾黍何人為守閽

      ?落花臺殿黯銷魂

      朝元閣下歸來燕,不見前頭鸚鵡言

      紫云樓閣燕流霞

      ,今日凄涼佛子家。

      殘照下山花霧散

      ,萬年枝上掛袈裟

      謝翱在南宋亡后憑吊杭州故宮廢址時,寫了這兩首七絕

      ,抒發(fā)他的故國之思

      托物寄慨,觸景興悲

      ,是這類詩作常用的手法
      。例如唐李益的《隋宮燕》: “燕語如傷舊國春,宮花一落旋成塵
      。自從一閉風(fēng)光后
      ,幾度飛來不見人
      。”崔櫓的《華清宮四首》之二: “障掩金雞蓄禍機
      ,翠環(huán)西拂蜀云飛;珠簾一閉朝元閣
      ,不見人歸見燕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苯杪浠?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歸燕來吊古傷今或哀時憫亂。謝翱這兩首詩的第一首與此同一機杼
      ,但作為遺民
      ,對故國宮苑的憑吊,其感情的沉痛
      、凄楚
      ,則更非李益、崔櫓可比
      。一
      、二句寫南宋故宮被毀壞后的荒涼景象:昔日有桓桓武士秉鉞持戟而守衛(wèi)的宮閽,如今一片死寂
      ,闃不見人;在曾經(jīng)是千官鵠立
      、花迎劍佩的地方,如今但見臺荒殿冷
      ,落花滿地
      。通過這寥寥數(shù)字的景物描寫,仿佛看到詩人吞聲潛行
      、凄涼徘徊的身影
      ,感受到他那濃重的感傷情緒。這兩句詩里的“禾黍”
      、“黯銷魂”
      ,都有來歷: “禾黍”,有兩個出處:一是《詩·王風(fēng)·黍離》
      ,詩序說
      ,東周的大夫出行至舊都鎬京時,看到“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
      ,閔(憫)周室之顛覆
      ,彷徨不忍去”,因而作《黍離》這首詩;一是《史記·宋微子世家》
      ,箕子朝周路過殷墟
      ,看見商朝故宮毀壞,“生禾黍”
      ,十分感傷
      ,因作《麥秀》之歌
      ,歌詞的第一句就是“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謝翱在篇首著以“禾黍”二字
      ,就是以箕子之吊殷商、周大夫之憫宗周
      ,來暗寓自己對南宋國都淪亡
      、宮殿荒廢的深沉感嘆,不但用典貼切
      ,而且一起就點了題
      。至于當時杭州故宮的廢址是否也種上了莊稼,“彼黍離離”
      、“麥秀漸漸”
      ,卻不是主要的,不必求之過實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镑鲣N魂”,出于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
      ,唯別而已矣”。此中亦頗有深意
      。杜甫在安史之亂長安陷落時
      ,有“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
      ,細柳新蒲為誰綠”之句,但他還抱有“五陵佳氣無時無”的信念
      ,堅信長安還能被官軍收復(fù)
      ,而謝翱憑吊故宮,卻抱著亡國之恨
      ,是真正的死別吞聲之哭
      。因此,用了《別賦》中“黯然銷魂”這一成句
      ,是極其痛切的

      接下來兩句: “朝元閣下歸來燕,不見前頭鸚鵡言!”朝元閣是唐代長安驪山上的閣名

      ,它與華清宮
      、長生殿都是天寶年間唐玄宗、楊貴妃經(jīng)常游宴的處所
      ,因此也都是安史亂后在唐人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地名
      。謝翱在這里只是借用來泛指杭州故宮的建筑
      。另一位南宋遺民林景熙《故宮》詩中有兩句: “煙深凝碧樹,草沒景陽鐘”
      。凝碧池在唐代的東都洛陽
      ,景陽宮則是南朝陳都城金陵的宮名,故章宜竹在注里指出: “先生詩中引用臺池宮闕之名
      ,亦不必杭州皆有之
      ,特借以形容故都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一說明
      ,也適用于謝翱此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安灰娗邦^鸚鵡言”
      ,化用唐朱慶馀《宮詞》“鸚鵡前頭不敢言”句,但意思完全不同:謝翱通過燕子歸來
      ,它的伙伴鸚鵡卻找不著了
      ,暗示南宋宮廷如今人去殿空,鸚鵡更是無處尋覓了
      。這是深入一層描寫故宮的寥落和寂靜
      。因見歸燕而想到不見鸚鵡,這一突發(fā)的感想頗為獨特
      ,而妙在將人的感嘆與惆悵借燕發(fā)出
      。比之前人詩中的“燕語如傷舊國春”與“不見人歸見燕歸”等詩句更有力,具有孟郊
      、李賀詩苦思錘煉的特點

      元兵進入杭州后,南宋故宮許多建筑成為佛寺

      ,多為番僧所居
      。林景熙《故宮》詩中“王氣銷南渡,僧坊聚北宗”
      ,與汪元量《孤山和李鶴田》詩中“林西樓觀青紅濕
      ,又遜僧官燕梵王”等句,都反映了這一事實
      。這里第二首詩所寫的也是此事
      。一、二句: “紫云樓閣燕流霞
      ,今日凄涼佛子家
      。”紫云樓也是唐代長安樓閣名
      ,在曲江畔
      ,此指杭州故宮中的樓閣
      。“燕”
      ,即宴;“流霞”
      ,指美酒;“佛子”,菩薩的通稱
      ,亦指僧徒
      。這兩句是說過去南宋君臣宴飲過的皇宮樓閣,如今成了番僧供奉菩薩的廟宇
      。三
      、四句“殘照下山花霧散,萬年枝上掛袈裟”
      ,進一步用富有象征性的景物來表達無限凄涼的興亡之感: “西風(fēng)殘照
      ,漢家陵闕”,紫云樓上的筵席終于結(jié)束了
      ,夕陽下山
      ,花光霧氣,也隨之消散
      ,被稱為萬年枝的冬青樹上
      ,如今掛滿了僧人的袈裟。聯(lián)想到“萬年枝”曾多次為宋室帝后所吟寫
      ,如徽宗試畫院諸生
      ,即以“萬年枝上太平雀”為題,寧宗楊皇后寫的《宮詞》亦有“秋聲輕度萬年枝”之句
      ,使人彌增“故國不堪回首”之慨!

      “南渡君臣輕社稷”,南宋是偏安的政權(quán)

      ,主和派意見常占上風(fēng)
      ,宮中生活康豫安逸。因此
      ,《過杭州故宮》詩中寫到宮中養(yǎng)鸚鵡
      、“燕流霞”,是含著對南宋君臣茍且偷安
      、不思恢復(fù)
      ,“直把杭州當汴州”的指責與嘆惋的。

      綜觀謝翱這兩首詩

      ,其特點是沉痛而含蓄
      。這與《登西臺慟哭記》十分相似。尤其是大量融入唐人詩的語詞
      、意境
      ,借唐喻宋
      ,以長安喻杭州,與《登西臺慟哭記》中所寫“故人唐宰相魯公”
      ,以顏真卿喻文天祥
      ,是同樣手法。因此
      ,《過杭州故宮》從內(nèi)容到思想感情
      ,從語言到表現(xiàn)手法,都可以看作是《登西臺慟哭記》的伯仲之作
      ,也是南宋遺民詩中重要的篇章

      宋末詩人,當革命之際

      ,一腔悲憤
      ,盡泄于詩……謝翱過杭州故宮詩二首……情真語切,意在言外
      。(賀貽孫《詩筏》)

      南宋和東晉都是偏安的小朝廷
      ,為什么南宋就不北伐呢

      龜唐鼻涕宋,是一個形象的說明

      。宋在建立時充分總結(jié)唐朝節(jié)度使實力過大危及中央的慘痛教訓(xùn)
      。建立了重文輕武的中央嚴格控制地方的行政模式,減少了地方勢力與中央的抗衡
      ,同時是對外實力嚴重受損
      ,建國后第二代第三個皇帝真宗就受到澶州之盟這樣的事情,以后的情形就是對外稱臣
      ,每年要交歲銀給外族
      。我認為:宋的軍事實力尤其是對外方面受到制度的影響,不夠強大
      ,這是南宋不北伐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北宋滅亡二圣北狩(宋徽宗、宋欽宗被俘
      ,壓在黑龍江)
      ,作為高宗趙構(gòu)很是矛盾,表面上要北伐
      ,實際上害怕北伐成功丟了皇位
      ,一個是老爸,一個是哥哥,還有他做皇上的份兒
      ;岳飛不明白這方面的道理還豪言壯志:“駕長車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
      ,收拾舊河山朝天闕”所以被陷害致死,秦檜只是替罪羊
      。趙構(gòu)曾寫了一首《滿江紅》把這里邊的道理講得很清楚
      。岳飛收復(fù)了河南,卻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白白送命
      。耽誤了大好時機,后來的北伐就是指揮有誤或?qū)嵙Σ蛔愕瘸晒茁试絹碓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另外
      ,北宋和金?lián)合滅了遼,金后來滅了北宋
      ,南宋聯(lián)合蒙古滅了金
      ,卻養(yǎng)大了蒙古,以致招來了滅頂之災(zāi)

      史上被嚴重低估的王朝
      ,名臣猛將無數(shù),如何讓異族聞風(fēng)喪膽

      這個王朝指的應(yīng)該是東晉

      ,因為東晉歷史上有多次北伐,名臣猛將的確很多
      。說起晉朝
      ,大多數(shù)人想到應(yīng)該就是司馬家篡位,又不好好治理
      ,所以對司馬家的王朝比較抵觸,沒啥好印象
      ,但單就東晉北伐而言
      ,也的確有很多人才,但是說讓北方異族聞風(fēng)喪膽的
      ,可能是指劉裕
      ,即是東晉的將領(lǐng),也是東晉的終結(jié)者。

      、東晉的特點

      東晉(317年-420年)

      ,是由西晉皇族司馬睿南遷后建立起來的王朝。東晉統(tǒng)治地區(qū)大部分在江東
      ,古稱江左
      ,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
      ,當時司馬睿實在王導(dǎo)
      、王敦支持下才能立國。所以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東晉和北方的五胡十六國并存
      ,但多次北伐,試圖收復(fù)中原
      ,但由于內(nèi)部不團結(jié)
      ,除了最后篡晉的劉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無太大建樹

      東晉與南宋的最大不同

      ,應(yīng)該就是它雖然偏安江南,卻始終想北伐故地
      ,統(tǒng)一河山
      ,從衣冠南渡到劉裕篡權(quán),東晉在一百年時間里發(fā)動了八次大規(guī)模北伐
      ,飲馬黃河
      ,威凌北虜,五次收復(fù)中原故都
      ,接連打垮前趙
      、后趙、前秦
      、前燕
      ,滅掉成漢、后秦
      、南燕
      ,兵威之盛,遠超兩宋
      ,英杰猛將之多
      ,冠絕歷代南朝。東晉大力開發(fā)江南
      ,對中華文明的傳承意義是巨大的
      。雖然最終沒能北伐成功,但涌現(xiàn)出的將領(lǐng)還是非常多的。

      、東晉北伐名將

      1

      、祖逖:數(shù)年時間收復(fù)黃河以南地區(qū),百姓群起響應(yīng)
      ,強如石勒也得主動請和
      ,為其母修墓示好。祖逖部將叛晉歸趙
      ,石勒下令斬殺
      ,將頭顱送于祖逖,以示求和之意

      2

      、劉琨:北方失陷后堅守晉陽,在鮮卑
      、匈奴
      、羯趙之間縱橫捭闔,扼守河朔
      ,匈奴皇帝劉淵只能望而興嘆

      3、桓溫:揮師西進滅亡成漢

      ,收復(fù)益州
      。三次北伐收復(fù)故都洛陽,兵圍長安
      、鄴城
      。北伐雖告失敗,但沉重打擊了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

      4

      、劉牢之,淝水之戰(zhàn)時率五千北府兵夜襲洛澗
      ,盡殲五萬氐族騎兵
      ,斬首萬余。此戰(zhàn)打得前秦軍聞風(fēng)喪膽
      ,才有了淝水之戰(zhàn)中的風(fēng)聲鶴唳
      ,草木皆兵,百萬大軍被謝玄八萬晉軍打得潰不成軍

      5

      、劉裕執(zhí)政時達到全盛。劉裕兩次北伐
      ,消滅后秦、南燕,收復(fù)長安
      、洛陽
      ,疆域從淮河一線推進到黃河北岸,天下七分而有其四
      ,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無不膽寒

      正因為東晉兵鋒之盛, 終東晉一朝

      ,北方胡人不敢南侵
      ,反倒是東晉屢屢以數(shù)萬孤軍北伐,直搗敵國腹心之地

      東晉雖偏安一隅

      ,卻是北方政權(quán)爭相奉迎的天下正朔。東晉立國一百零三年
      ,卻從未像南宋那樣對異族俯首稱臣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304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
      ,明之嚴嵩,清之和珅”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唐代元載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onerror="nofind(this)" >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秦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