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沒能奪得天下的主要失誤在哪里,說破天就是年齡大了
對袁紹的失敗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
袁紹是東漢末年的群雄之一
,他出身公族豪俠
,是汝南袁氏的新一代領(lǐng)軍人物
。袁紹早年為大將軍何進謀劃
,消滅了為禍天下的十常侍
。董卓入京后,袁紹又當面反抗董卓暴政
,敢和董卓拔刀相向
。出為渤海太守后,袁紹成為關(guān)東聯(lián)軍盟主
,一度控制青冀幽并四州,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集團隔黃河對峙
。但袁紹在官渡之戰(zhàn)敗給了曹操
,沒能一統(tǒng)北方,此后又很快病逝
。他死后
,幾個兒子爭奪繼承人的位置,最終被曹操各個擊破
,曹操成功的笑到了最后
,成為了丞相
、魏王,加九錫
。

那么
,袁紹沒能奪得天下的主要失誤在哪里呢?其實,說破天
,袁紹最大的失誤竟然是他比曹操年齡大
,死得早了。
袁紹雖然在官渡戰(zhàn)敗
,但是根基并未動搖
,尤其河北富饒,經(jīng)濟底蘊扎實
。連曹操進鄴城的時候
,都大喜過望,覺得能進入鄴城天下霸業(yè)可成
。說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就能統(tǒng)一北方
,不過是一種“后見之明”,在已知歷史的情況下反推的
。實際上
,曹操一直到袁紹死,都沒能渡過黃河半步
。而袁紹集團的最終覆滅
,還是袁紹二子爭位,這才導(dǎo)致身死國滅
。而且哪怕是袁紹死后
,曹操打河北也是非常艱難的,一共用了七年才攻進鄴城
。曹操曾經(jīng)在鄴城外被袁尚打的慘敗
,一路潰退回了大本營許昌——是即使為尊者諱的陳壽也不能否讓得大敗。
操軍進
,尚逆擊破操
,操軍還許
若非日后袁譚袁尚兄弟爭位,內(nèi)戰(zhàn)不休
,袁譚居然狗急跳墻地向曹操尋求幫助
,引狼入室,恐怕曹操打河北會更加困難
。更不要說
,袁紹本人如果還活著,他的集團根本就不會分裂
。
現(xiàn)在很多人根據(jù)歷史的實際結(jié)果反推
,總結(jié)出了袁紹的各種缺點
,其實不過是成王敗寇的詆毀而已。就像有人認為袁紹“雖親賢下士
,但不善用人”
,可那邊曹操呢?不但不親賢下士,而且殺名士直接導(dǎo)致一州叛亂了
。至于孫權(quán)
,更是有名的輕慢士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赡茉B的個人魅力
,比不過劉備,但不會比曹操差
。還有人說袁紹是“外寬內(nèi)忌”
,可同樣的詞語也是用來描述司馬懿的,同一個詞一個褒義
,一個貶義
,大概就是因為司馬懿確實比袁紹活的久吧!
還有人認為袁紹的失敗,是因為官渡之戰(zhàn)的時候不用田豐的計策
,那田豐出了什么計策呢?
初
,紹之南也。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
,變化無方
,眾雖少,未可輕也
,不如以久持之
。將軍據(jù)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
,外結(jié)英雄
,內(nèi)修農(nóng)戰(zhàn),然后簡其精銳
,分為奇兵
,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救右則擊其左
,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于奔命
,民不得安業(yè);我未勞而彼已困
,不及二年
,可坐克也
。今釋廟勝之策
,而決成敗于一戰(zhàn),若不如志
,悔無及也
。
田豐讓袁紹不要和曹操決戰(zhàn),分兵騷擾曹操
,使他疲于奔命
,然后兩年之后,就能不戰(zhàn)而勝
。袁紹沒有使用過這種作戰(zhàn)方式嗎?他先分兵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
,然后顏良被關(guān)羽刺于萬軍之中;然后袁紹又派文丑渡過黃河,結(jié)果又被曹軍擊破
,文丑估計也是死于關(guān)羽之手
。袁紹讓劉備去曹操后方騷擾,結(jié)果劉備直接被曹操擊潰
,一路跑到荊州劉表那里去了
。就算不說田豐這分批送人頭,損兵折將
,消耗自己實力的計策
,能成功執(zhí)行的概率極低。就算一切順利
,二年后袁紹本人也死了
,還談什么二年后不戰(zhàn)而勝?
不管袁紹的謀士們給他出了什么主意,都無法回避的是
,袁紹在平定公孫瓚后的三年就死了
,僅僅三年時間袁紹是沒有時間吞并消滅曹操的。如果把曹操和袁紹換個位置
,曹操在202年就死了
,而袁紹還能再活十多年,那么天下局勢又如何呢?誰會繼承原來曹操的位置?荀彧?夏侯惇?曹仁?總不能是還沒成年的曹丕吧
。到那個時候
,就又該有人一本正經(jīng)地分析出了曹操集團為什么會失敗了。
袁紹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錯失了良機嗎 ?
曹操軍中的諸多問題
,尤其在他這支絕大部分由“雜牌軍”組成的野戰(zhàn)部隊,在官渡決戰(zhàn)形勢愈發(fā)艱難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史書中諱言的“眾叛親離”的窘境
,真正忠貞不二的
,只有他親自統(tǒng)轄的1萬兵馬。
結(jié)果
,袁紹還是輸了
,到底是輸在哪兒了?
對于這個戲劇性的結(jié)局
,《后漢書》
、《三國志》,乃至于后來的小說《三國演義》
,進行了一系列的情節(jié)鋪陳
,以證明一個很周折的結(jié)論,那就是曹操更善于用人
,也更善于聽取謀士們的意見
,而袁紹則是郭嘉評價的八個字:
多端寡要,好謀無斷
。
在《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guān)公賺城斬車胄》中則借青梅煮酒之機
,評價袁紹:
色厲膽薄,好謀無斷
,干大事而惜身
,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
這一系列評價
,幾乎成為時下通俗說史之中,對袁紹認識的基準點
,然而
,必須指出的是,《三國志·郭嘉傳》與《三國演義》的文辭并不一致
。
相同者
,在“好謀無斷”四個字,不同者
,在“多端寡要”和“色厲膽薄”的區(qū)別
。
“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實際上是對前八個字的解釋
,概括下來
,就是膽小而貪婪、愚蠢
。
問題是
,史書中可見
,郭嘉、荀彧
、賈詡這幾位頂級謀士
,對時人多有臧否,有沒有提及袁紹膽小呢
?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之前的節(jié)目里所說的
,袁紹此人處變不驚
,迎敵而上,不但不是個膽小之人
,甚至可以說是豪勇之輩
。
而《三國演義》由此引申出的“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實則是宋明市井之徒對于袁紹的錯誤想象
。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由宋元諸多評書
、話本改編而成
,其中虛構(gòu)了諸多情節(jié),以豐滿三國人物的形象
,比如
,劉安殺妻割肉侍奉劉備,曹操為褒獎義舉
,還送上了黃金百兩
;比如,劉備摔阿斗
,收買趙云之心
;再比如,劉備說:兄弟如手足
,妻子如衣服
。
這些故事,與史無據(jù)
,所能代表的
,只能是話本時代,人們心目中的英雄氣概
,在今人看來其中的價值觀
,已經(jīng)非常別扭,要和下面要說的這本書比
,可謂小巫見大巫
。
這本書名為《花關(guān)索傳》,1967年在上海嘉定縣城東公社一處明代宣姓墓葬中出土,究其刻印時間
,為明成化年間
。
此書開篇也是“桃園三結(jié)義”準備干一番大事業(yè),劉備作為大哥
,對關(guān)羽
、張飛提出,你二人都有妻小
,恐有回心
,干脆都殺了吧!
關(guān)
、張二人覺得大哥說得太對了
,只是自己殺自己老婆、孩子
,有點下不去手
,就約定,互殺全家
,關(guān)二爺手狠
,殺卻張飛一家老小,而張飛到關(guān)公老家
,殺了一十八口
,卻對已經(jīng)懷孕的關(guān)羽之妻胡金定動了惻隱之心,這才生出了關(guān)索
。
這樣的故事,在今人看來,無疑是禽獸之行,但在宋明的游民文化之中,卻是“大英雄”的勛章,英雄越大,越無視人倫底線,確切地說,在《三國演義》成書的年代,市井之徒眼中的大英雄,就是泯滅人性的亡命徒,所以,袁紹因為小兒患病為由,放棄攻打曹操的機會,又最終覆滅,純屬是心慈手軟者的活該
。
他不是英雄的終極原因,也在于此。
然而
,郭嘉眼中的袁紹
,根本就不是這么回事。
所謂“多端寡要”
,翻譯過來
,就是在紛繁的事件信息中,抓不住重點
,“好謀無斷”
,則是這種思維方式的結(jié)果,那就是想得多
,定得少。
具體到事兒上
,最令人詬病和爭論的
,就是袁紹為什么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個疑問
,甚至還成為很多人眼中袁紹最大的戰(zhàn)略失誤
,并洋洋灑灑數(shù)萬言地討論袁紹的心思,其實
,面對一個問題
,首要確認的是,有沒有
,而非
,為什么。
有人或許會說了
,《后漢書》和《三國志》的《袁紹傳》里都提到了沮授勸諫袁紹迎獻帝定都鄴城
,袁紹本要聽從,卻因為郭圖
、淳于瓊的讒言而拒絕
,最終沒有成行,事實俱在
。
問題是
,在陳琳《討曹操檄》中還有這樣的詞句:
后會鑾駕東反,群虜亂政
。時冀州方有北鄙之警
,匪遑離局,故使從事中郎徐勛就發(fā)遣操
,使繕修郊廟
,翼衛(wèi)幼主
。
翻譯過來就是,漢獻帝從關(guān)中離開
,東返洛陽的時候
,因為冀州北方發(fā)生戰(zhàn)爭,不能離開
,所以
,袁紹派出從事中郎徐勛安排曹操出兵,以整修都城
、宗廟
,保護皇帝。
從事中郎是東漢制度下大將軍或車騎將軍的屬官,定員二人
,為六百石官,在袁紹的車騎將軍幕府中屬于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扒遒F”的人物
,以他為使者,派遣曹操出征
,絕非拿漢獻帝不當回事
。
要知道,《討曹操檄》
,又稱《為袁紹檄豫州文》
,也稱《檄州郡文》,這是公開的宣傳材料
,又是定向投放給左將軍
、豫州牧劉備及各郡國長吏的官方文書,少量的文學(xué)夸張可以容忍
,如果大篇幅的胡說八道
,肯定起不到拉攏盟友的作用。
畢竟都是千年的狐貍
,跟誰玩《聊齋》啊
。
而在之前的節(jié)目中,我們已經(jīng)說得非常清楚
,重奪兗州前后
,曹操一直是袁紹的下屬,根本不是什么獨立勢力
,所以
,檄文中提到的,袁紹派曹操西進迎奉天子
,很可能就是事實
。
那么
,為什么《后漢書》和《三國志》都顯示袁紹拒絕了沮授或郭圖的建議呢?
答案很簡單
,袁紹拒絕的是“遷都鄴城”的建議
,而并沒有否定“迎奉天子”事業(yè)的重要性。
而天子至河?xùn)|郡安邑的時間
,也確實非常尷尬
,正如檄文中所說的,“方有北鄙之警”
,具體來說
,就是鮮于輔、劉和等人聚兵10萬
,與袁紹聯(lián)合圍攻公孫瓚
,爆發(fā)了鮑丘之戰(zhàn),此戰(zhàn)中公孫瓚被斬首2萬余
,自此一蹶不振
,退守易京。
在此條件下
,袁紹雖然沒有余力和意愿
,將漢獻帝接往鄴城
,卻讓自己的下屬曹操迎接天子
,即調(diào)和了沮授、郭圖
、淳于瓊兩方的建議
。
迎天子以獲其利
,遠根本以避其害
。
袁紹的這種“調(diào)和”決策,恰恰說明了“多端寡要
,好謀無斷”究竟是個什么模樣
,多方聽取意見,以自身的立場
,博采眾家之長
,尋求兩全,甚至一舉多得的“良策”
,還要以獨立思考的名義貫徹之
。
現(xiàn)實是,在官渡之戰(zhàn)的進程中
,袁紹屢屢以這種決策方式行事
,恰恰印證了郭嘉對他的判斷
,也就是說,袁紹對于謀士之言
,向來是“言聽計用”
,只不過,全都聽
,卻只用自己的方式“用”
。
這到底是算是一種錯誤,還是領(lǐng)導(dǎo)藝術(shù)
,恐怕只能見仁見智了
。
而對于“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妙策的作用,恐怕也不宜無限拔高
,至少它和官渡之戰(zhàn)勝敗的關(guān)聯(lián)
,絕沒有過往想象中那么大,為什么呢
?
強大的袁紹為什么在曹操面前總是不堪一擊?
東漢末年
,朝廷腐敗
,各路諸侯紛起。戰(zhàn)爭不斷
,百姓們民不聊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時的中國北方形成了袁紹和曹操兩大割據(jù)勢力
。后來在官渡之戰(zhàn)中
,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強大的袁紹
,并逐漸統(tǒng)一了北方
。
那么,為什么強大的袁紹在與曹操的對抗中
,會失敗呢
?
第一:袁紹居功自傲,有勇無謀
。袁紹在與曹操決戰(zhàn)之前
,已經(jīng)打敗了董卓與公孫瓚。不僅得到了大面積的土地
,還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為之震驚
。大家都覺得,此次官渡之戰(zhàn)非袁紹勝利不可
。而當曹操到達許昌后
,自封大將軍
,封袁紹為太尉,想挑釁袁紹中計
。袁紹很生氣
,執(zhí)意要主動進攻曹操。群臣勸他現(xiàn)在時機還沒有到
,不可輕舉妄動
。但袁紹心中的怒火大過了他的理智,沒有聽群臣的勸告
。
這樣就使許多袁紹的大臣在他這里看不到希望
,轉(zhuǎn)而投奔曹操,為曹操出謀劃策
。(許攸就是其中之一)這些降將們在官渡之戰(zhàn)中
,也為曹操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而袁紹在官渡之戰(zhàn)中
,我行我素
,胡亂指揮,頻繁中計
,導(dǎo)致軍隊損失慘重
。
第二:袁紹不聽勸告。在官渡之戰(zhàn)進行前
,田豐就建議袁紹:趁曹操去攻打劉備時
,襲擊他的后方,必能取勝
。但袁紹懷疑田豐是想和曹軍里應(yīng)外合
,滅掉自己
,就把田豐關(guān)進牢中
。其他大臣覺得袁紹不可靠,便去投奔曹操
。而在這些人中
,有一些是本領(lǐng)很高強,非常善于謀略的
。但袁紹卻因為自己的固執(zhí)己見
,從而喪失了他們決勝千里的建議。
而袁紹做事也沒有徹底做干凈
。他依然相信那些他沒有關(guān)進牢中的大臣
,但這些大臣有許多都趁袁紹不注意時去投奔曹操了,而剩下的人則向袁紹提出一些“袁紹認為比較好”的建議
,(其實就是故意讓袁紹去中曹操的計)使得袁紹屢戰(zhàn)屢敗
,而那些之前為他“出謀劃策”的人早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從此,袁紹的脾氣開始變得越來越暴躁
,導(dǎo)致了袁軍軍心不穩(wěn)
,并逐漸喪失了斗志。(他們經(jīng)常要面對袁紹的咆哮
,非常害怕)
第三:漢獻帝對袁紹印象不是很好
。盡管曹操也“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漢獻帝對袁紹的印象更差
。在袁紹打敗董卓之后
,曾經(jīng)想要廢掉漢獻帝,但他的計策沒有得逞
。從此
,漢獻帝就經(jīng)常提防著袁紹,生怕他會篡位
。漢獻帝覺得
,袁紹強大的軍隊會對皇權(quán)構(gòu)成一定的威脅。雖然曹操對自己也是心懷不善
,但畢竟現(xiàn)在他還是站在袁紹的對立面的
。
從此,漢獻帝便“配合”曹操的行動
,把東漢首都遷至許昌
。雖然漢獻帝沒有多少實權(quán),但他對經(jīng)常對袁紹的一些行動構(gòu)成影響
,(批示指令
,不讓袁紹干什么事等)激起了袁紹的憤怒。而袁紹如果推翻他
,就會迎來百姓的譴責(zé)
,對他自己更加不利。所以
,袁紹只能暗中實行著一個又一個計劃
,(大部分都是利用漢獻帝去阻撓曹操的行動,刺殺漢獻帝等)但幾乎全都失敗了
。(有些計劃快要成功了
,但卻因為曹操的插手而夭折)每當袁紹失敗的計劃傳到漢獻帝的耳朵里時,他對袁紹的印象就會更差一些
。
第四:來自百姓的厭惡
。董卓擅自廢立皇帝,激起了朝廷的不滿。于是
,各路諸侯共同推選袁紹為盟主
,去討伐董卓。戰(zhàn)爭最大的受害者是百姓
,不管誰勝利了
,他們都對戰(zhàn)爭的發(fā)起者感到厭惡。以董卓為首的關(guān)西軍閥覆滅了
,為什么天下還不能太平
?百姓們通俗地認為:東漢現(xiàn)在變成了這么個樣子,肯定都是袁紹的問題
。當曹操要和袁紹打官渡之戰(zhàn)時
,他就向人民們宣稱:要配合自己的行動,我討伐袁紹
,是為了天下的太平
。百姓們被迷惑了,于是他們就站在曹操這一邊
,配合曹操的行動
。(百姓們能配合什么行動呢,也就是為曹操保持軍力
,到戰(zhàn)場上當個炮灰罷了)
袁紹被孤立了
,他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人民的力量是強大的!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
,卻沒有想到百姓們的勞苦
。只想著軍事,不想著政治
、經(jīng)濟是絕對不行的
。就算袁紹勢力再強大,也打不過擁有強大后盾(百姓)的曹操
。曹操擁有充足的兵
在官渡之戰(zhàn)中,袁紹實力不差
,袁紹為什么會敗給了曹操
?
一是因為許攸的投靠,讓曹操獲得妙計;二是因為袁紹集團內(nèi)部斗爭很復(fù)雜
。
官渡之戰(zhàn),其實袁紹和曹操在對陣的時候,曹操是沒有多少優(yōu)勢的
。如果曹操全力對抗袁紹
,那么就算之后沒有許攸的獻計也沒有多大問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窃B這個人
,我覺得可能是比較自負,在曹操偷襲劉備的時候
,竟然沒有聽手下的建議去進攻許都
。這也是造成袁紹之后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曹操我覺得沒有什么特別需要說明的地方
。我想說說袁紹
,袁紹作為大世家的嫡子,首先手下的謀士那是相當?shù)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可是袁紹由于集團內(nèi)部各個人士之間老是不斷的內(nèi)斗
,所以很多時候會給袁紹造成一種誤導(dǎo)?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赃@么說
,袁紹收到的謀略比其他人多很多,可是他自己做出的決策實在是太少了
。
特別是袁紹集團內(nèi)部的兩大派系
,潁川派系和河北派系,簡直就是糾糾纏纏
,誰也不服誰
。如果他們愿意齊心協(xié)力的輔佐袁紹,袁紹不一定是這個下場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上ВB沒有辦法好好的控制他們
,也不能完全聽取好的有益處的意見
。
只能說官渡之戰(zhàn),曹操果然是運氣太好
,沒有許攸
,曹操可能真的想不出來如何對抗袁紹。只能說
,袁紹這次失敗除了自身的問題之外
,就是曹操的運氣問題了。袁紹的失敗不能完全歸咎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