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身世顯赫有田有地,晚年怎么會受凍挨餓呢
你們知道陶淵明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毫無疑問
,晉宋時期的詩人陶淵明在詩歌界的名號,是十分響亮的
,盡管在他活著的時候并不被人重視。

曾有詩評家認(rèn)為陶淵明是兩漢魏晉南北朝800年以來最杰出的詩人
,并影響了公認(rèn)詩詞巔峰的唐宋所有一線詩詞名家,比如李白
、杜甫
、白居易、蘇東坡
、辛棄疾等人
,是田園詩的開山鼻祖(王維和孟浩然也可算是其的"關(guān)門弟子"),也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所以李白
、白居易不崇拜他才怪
,他們都是好酒之人)。蘇東坡甚至把陶淵明放在李白
、杜甫之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來說)
,辛棄疾也在自己的詞中大贊:"須信采菊東籬,高情千載
,只有陶彭澤
。"認(rèn)為陶淵明是千古第一人(據(jù)說辛棄疾留下的626首詞作中,大約有十分之一與陶淵明有關(guān))
。金元之際的大詩評家元好問大贊陶淵明曰:"一語天然萬古新
,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集》還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文人專集的第一部
。
陶淵明的詩
,好就好在質(zhì)樸無華、明白如話
,卻又意境高遠(yuǎn)
、純美雋永(一般來說,好詩的三要素就是通俗易懂
、意蘊深刻
、引起共鳴)
,如一壺不喝自醉的美酒,什么"結(jié)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
、"種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
,帶月荷鋤歸
。"都是一卷卷充滿禪意的優(yōu)美山水畫,讓人在閑適和安靜之中如癡似醉
。
初識陶淵明
,是那篇光榮載入中學(xué)語文課本的傳世名篇《桃花源記》,一個在真實生活中一貧如洗
、三餐不既的窮讀書人
,居然能以如此魔幻而浪漫的筆法為世人描繪了一番"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 的怡然自樂的太平盛世,讓人景仰不已
。難怪他的詩不忘初心
,又盡得童趣,絕對是因"質(zhì)性自然"
、不愿"以心為形役"的結(jié)果
。為此偉人也曾充滿肯定與欣賞意味地寫詩贊美陶淵明說:"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在沒有賦稅之苦
、桃花夾岸的美麗桃花源里愉快地男耕女織,那是何等的愜意
,簡直就是享受天堂美景
,何樂而不為?這世間誰不喜歡樂土般的"世外桃源"?
陶淵明曾有一個十分顯赫的身世,據(jù)歷史資料顯示:"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功臣
,官至大司馬
,都督八州軍事
、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
。陶淵明的祖父做過太守
,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雖然家世不錯,出身巨族
,但由于父親早死
,家道中落,東晉又是一個交織著光明和黑暗的精彩紛呈的歷史時期
,人們還沒有在重新統(tǒng)一的曙光中歡喜多時
,分裂、割據(jù)
、混戰(zhàn)的亂世主題又繼續(xù)呈現(xiàn)
,迄無間斷。在一系列的政治并購重組中
,在殺戮
、風(fēng)流、奢華
、門閥制度森嚴(yán)的歷史背景下
,孕育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思想大解放的時期,以及令人津津樂道的晉朝名士文化
。
所以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作為沒有多少政治資本又生性沖淡
、崇尚自由
、喜歡自然的陶淵明,縱然最初想兼濟(jì)天下
,積極用世
,卻也不能不在殘酷的政治現(xiàn)實面前望而卻步,積極隱世
,并成為"隱逸詩人之宗"
,可謂是后人所評的"一分清醒,兩分決絕
,三分悠閑"
。甚至于只做八十余天的彭澤縣令,就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
,自動解甲歸田
,過上了"曖曖遠(yuǎn)人村
,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顛"的田園生活(這正如現(xiàn)代潮語所表"城市套路深
,我要回農(nóng)村"的生活模式一樣),也成為了李白們效仿的對象
。后來農(nóng)田受災(zāi)
,自己的"草屋八九間"也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烏有,過了花甲之年的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中黯然離世
,著名文人在貧病交加中離世的倒也不少
,如唐伯虎,如李漁
,不一而足
。
至于陶淵明的風(fēng)流韻事,似乎是一張白紙
,是文人中最少這方面的傳說的
。以他的一文不名又喜好鄉(xiāng)村生活,生性又十分恬淡
,估計也是一個很純潔之人
,在文人中算是一個例外。當(dāng)然
,能開創(chuàng)一種詩歌流派
,當(dāng)然也是歷史風(fēng)流人物也,堪稱古代另類"燃情高手"
。
陶淵明的資料
陶淵明的資料
淵明名潛
,字符亮,號五柳先生
,本文實為他的自傳
。《五柳先生傳》文中言?不?
,其實正突出了作者與世俗的格格不入
,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使得文章顯得與眾不同
,讀來生動活潑
,很好的表達(dá)了陶淵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作者故意隱去傳主的家世
、生平事跡等一般傳記要素
,而著重表現(xiàn)他的性格志趣與精神氣質(zhì),更加突出本文主旨
。語言樸素洗練
,看似平淡
,實則蘊涵深刻。 本文作者在文中多處言?不?證實表明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
,體現(xiàn)了陶淵明的高潔志趣
,表達(dá)了陶淵明平淡自然和安貧樂道的境界,以及對自己人格的堅持
。
這篇傳的寫法很特別
。正式給人立傳,總要說這個人叫什么名字
,是什么地方人
。但陶淵明筆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
,也不知其來歷,這就使人覺得高深莫測
,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
,富于傳奇色彩。因為他的宅邊有五棵柳樹
,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
,于是他也便把這作為自己的雅號。 本文贊語
,用?不戚戚于貧賤
,不汲汲于富貴?的話來贊揚五柳先生,說?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意謂大概這兩句話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類人吧
,也就是說五柳先生是黔婁一類人物。兩句話非常精煉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
,使古今兩個人物相映生輝
。下面?銜觴賦詩?幾句,用記述與抒情再補一筆
,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
,像是在畫面上真的活動起來。雖然貧困
,并不妨礙他心境的悠閑
,飲酒賦詩,自有不可多得的樂趣
。這幾句也和前面?傳?的部分相呼應(yīng)
。贊語以?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結(jié)束
,說五柳先生雖生活在后世
,但他的精神卻徜徉于上古帝王無懷氏、葛天氏的淳樸時代
,則其為人行事之超然絕俗也就不足為怪了
。兩句話用或然語氣表示肯定,尤為妙絕
,使全篇神韻飄然而遠(yuǎn)
。
宅邊有五柳樹 從?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其一》) 的詩句可知陶宅邊確實有柳樹
。并且有5棵
。 2。好讀書 陶淵明讀書是在完成耕種之后
,從?既耕亦已種
,時還讀我書?(《讀〈山海經(jīng)〉》)可以看出。又常與友鄰討論
,所以又寫道:?奇文共欣賞
,疑義相與析。?(《移居》第一首) 3
。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
,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
,斗酒散襟顏?(《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雜詩?其二》)
,?歡言酌春酒
,摘我園中蔬?(《讀〈山海經(jīng)〉》),真乃?篇篇有酒?
,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見
。 4。簞瓢屢空 這是五柳先生以顏回自況
,顏回簞瓢屢空而?不改其樂?
,說明他安貧樂道。五柳先生亦當(dāng)如此
。陶淵明亦常?簞瓢屢空?
,如?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
,叩門拙言辭?(《乞食》),就是寫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貸的情況。 5
。黔(qi?n)婁 戰(zhàn)國時齊國人
。魯恭公曾遣使者致禮,賜粟三千鐘
,想聘他任宰相
,他堅辭不受。齊王又派人送去黃金百斤
,聘他為卿
,他也不接受。死時衣不蔽體
。其妻亦有賢德
。?黔婁有言?,一本作?黔婁之妻有言?
。陶淵明在《詠貧士》中曾寫道:?安貧守賤者
,自古有黔婁。?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
,字符亮
,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jié)先生
,入劉宋后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
、文學(xué)家
、辭賦家、散文家
。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
,從此隱居
,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guān)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
人生的經(jīng)歷
陶淵明 畫像(13張)陶淵明大約生于東晉哀帝興寧三年(約365年427年)字符亮
,后改為潛,因家中長有五棵柳樹
,被人稱為?五柳先生?
,私謚?靖節(jié)?(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頒布
,故稱私謚)
,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星子)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
,是東晉開國元勛
,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
,都督八州軍事
,荊、江二州刺史
、封長沙郡公
。祖父陶茂
、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曾任江州祭酒
,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
,彭澤縣令等
,后棄官歸隱。后世稱靖節(jié)先生
。有《陶淵明集》
。其隱逸文化總的風(fēng)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
,其三是遠(yuǎn)
。 年幼時,家庭衰微
,九歲喪父
,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
,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當(dāng)代名士,?行不茍合
,年無夸矜
,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
,逾多不亂
;至于忘懷得意,傍若無人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
。?逮欽立語
。日后,他的個性、修養(yǎng)
,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fēng)
。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
,在學(xué)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jīng)》的兩晉時代
,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xué)了《
老子》《
莊子》,而且還學(xué)了儒家的《六經(jīng)》和文
、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
。時代思潮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
,培養(yǎng)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 ?淵明醉歸圖
[1]陶淵明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
,騫翮思遠(yuǎn)翥?《雜詩》的大志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jì)蒼生?的愿望
,任江州祭酒
。當(dāng)時門閥制度森嚴(yán),他出身庶族
,受人輕視
,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
。他辭職回家后
,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
,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
。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
,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quán)的時機
,他當(dāng)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
,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戀所生
,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fēng)于規(guī)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fā)出了深長的嘆息
。隆安五年冬天
,他因喪母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
,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
,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quán)
。元興二年
,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皇帝的位置,改國為楚
,把安帝幽禁在潯陽
。他在家鄉(xiāng)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
,邈與世相絕
。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
。?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
,不屑一談。元興三年
,建軍武將軍
、下邳太守劉裕聯(lián)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
,自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起兵討桓平叛
。桓玄兵敗西走
,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
。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zhèn)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當(dāng)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
,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qū)的故事
,喬 ?陶淵明手跡
陶淵明手跡
裝私行,冒險到達(dá)建康
,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
,馳報劉裕,實現(xiàn)了他對篡奪者抗?fàn)幍囊庠?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他高興極了
,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
,脂我名車
,策我名驥
。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榮木》第四章
。劉裕打入建康后,作風(fēng)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
,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xiàn)象
,經(jīng)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yù)先下威嚴(yán)的禁令)的整頓
,?內(nèi)外百官
,皆肅然奉職,風(fēng)俗頓改?
。其性格
、才干、功績
,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
,曾一度對他產(chǎn)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
,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
,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并且憑著私情
,把眾人認(rèn)為應(yīng)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lǐng)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
。這些黑暗現(xiàn)象,使他感到失望
。在《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經(jīng)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
,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緊接著就辭職隱居
,于義熙元年(405年)轉(zhuǎn)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
。三月
,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后
,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
,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督郵
,屬吏說:?當(dāng)束帶迎之
。?他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
。?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
,自辭彭澤縣令結(jié)束
。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xiàn)?大濟(jì)蒼生?的理想抱負(fù)而不斷嘗試
、不斷失望
、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后賦《歸去來兮辭》
,表明與上層統(tǒng)治階級決裂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5張)陶淵明辭官歸里
,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
。因其居住地門前栽種有五棵柳樹,固被人稱為五柳先生
。夫人翟氏
,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
,?夫耕于前
,妻鋤于后?,共同勞動
,維持生活
,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guān)
。歸田之初
,生活尚可。?方宅十余畝
,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淵明愛菊
,宅邊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飲酒》至今膾炙人口
。他性嗜酒,飲必醉
。朋友來訪
,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
,必與同飲
。他先醉
,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
,住地上京(今德安縣吳山鄉(xiāng)蔡河村)失火
,遷至栗里(今德安縣吳山鄉(xiāng)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
。如逢豐收
,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如遇災(zāi)年
,則?夏日抱長饑,寒夜列被眠?
。義熙末年
,有一個老農(nóng)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
,勸他出仕:?襤褸屋檐 ?稚子候門圖
下
,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
,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
。?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
。纖轡誠可學(xué)
,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
,吾駕不可回
。?《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nóng)的勸告
。他的晚年
,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jì)他
,有時
,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
,于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
,經(jīng)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
。臨走時
,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
,陸續(xù)飲酒
。不過,他的求貸或接受周濟(jì)
,是有原則的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jì)親自到他家訪問
。這時
,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
。檀道濟(jì)勸他:?賢者在世
,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
,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
,志不及也
。?檀道濟(jì)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
。他辭官回鄉(xiāng)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
,而固窮守節(jié)的志趣,老而益堅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
,給自己寫了《擬挽歌辭》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
,托體同山阿?
,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少年時受家統(tǒng)和儒經(jīng)的影響
,懷有兼濟(jì)天下大濟(jì)蒼生的壯志
。但是,由于門閥制度的存在
,庶族寒門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門閥士族對高官權(quán)位的壟斷
,在這樣的情況下,陶淵明的理想是難以化為現(xiàn)實的
,他理想的夢幻注定會破滅
。陶淵明直到二十九歲的?高齡?才出仕為官,但終其一生
,他所做的也不過是祭酒
、參軍、縣丞一類的芝麻小官
,不僅壯志無法施展
,而且不得不在茍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
。到他三十九歲時,多年來的經(jīng)歷使他的思想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
,他開始轉(zhuǎn)向躬耕自給自足
,追求心靈的寧靜與澹泊。此后
,他又為彭澤縣令
,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掛職而歸
。從此
,他結(jié)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經(jīng)的彷徨,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歸隱田園之路
。 自四十一歲歸隱田園之后
,陶淵明確確實實享受了一段?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然而書香門第出來的陶淵明畢竟不是稼穡的好手
,?開荒南野際?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過上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
。義熙四年在陶淵明四十四歲時,一場災(zāi)禍更使得他全家一貧如洗
。這年夏天
,詩人筆下洋溢著生活氣息的?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被一場無情的大火燒光了
,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
,靠親朋好友的接濟(jì)過活。永初三年(422年)陶淵明五十八歲時生活已近絕境
,其情狀反映在《有會而作》一詩中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
。菽麥實所羨
,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
,詩人貧病交加
,在其《挽歌詩》中第二首自挽詩中,詩人對死后可以?鼓腹無所思?的幻想讀來讓人心酸:?在昔無酒飲
,今但湛空觚
。春醪生蜉蟻,何時更能嘗。肴案盈我前
,親舊哭我傍?
。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歲的陶淵明黯然瞑目
,與世長辭
。
原因之二
靖節(jié)先生像
關(guān)于陶淵明的出仕與隱退,人們習(xí)慣于從社會大環(huán)境崇尚隱逸之風(fēng)和他內(nèi)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釋
。其實,抓住陶淵明五次仕宦經(jīng)歷
,歷史地具體地去分析他為何隱退守拙的原因
,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認(rèn)識?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蓺w結(jié)為兩點:一是陶淵明本性使然
,一是社會現(xiàn)實使然。陶淵明性格的本質(zhì)特征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tài)的閑適優(yōu)雅
,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陶淵明處于一個崇尚自由、玄風(fēng)扇熾的時代
,政治上的篡奪和殺伐使一意尋求避禍全身的士人極易形成隱逸的品格
。陶淵明隱逸性情的形成,應(yīng)當(dāng)說與東晉士族文人這種普遍企羨隱逸
,追求精神自由的風(fēng)尚不無關(guān)系
。就是這種崇尚自然、悠然灑脫的天然稟賦
,使他不堪?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
,而最終掛官歸田。他寫了《歸去來兮辭》
,在詩中他十分坦誠地講
,就任縣令,是為生計所迫
;之所以辭職
,是因為?質(zhì)性自然,非矯勵所得
,饑凍雖切
,違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寧可餓肚子
,也不愿違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跡官場了
。在《歸園田居》中,詩人歌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
,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
。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短短幾句
,對仕途的厭惡之情溢于言表。因?質(zhì)性自然本愛丘山?
,視仕宦之途為樊籠的陶淵明
,終辭職歸隱,拋離塵雜
,返歸自然
。 陶淵明歸隱田園不僅要與他率真的個性結(jié)合考慮,更要從廣闊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體察
,他的入世與出世可以說都與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有關(guān)
。陶淵明雖最終解職歸田,但他少壯時
,卻是有一番建功立業(yè)
、兼濟(jì)天下的思想的。在《飲酒》《雜詩》等詩歌中
,他曾道:?少年罕人事
,游好在六經(jīng)?,?猛志逸四海
,騫翮思遠(yuǎn)翥?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
,表明了他并非一開始就有出世的想法
。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勛之后
,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進(jìn)取
,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他所處的東晉末年時局動蕩:宗室內(nèi)部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