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中帝子今何在
當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崇禎皇帝不是沒想往南方遷都事宜
,只是由于各種原因的羈絆,沒有成行而已。最后崇禎被迫吊死煤山
,成為了明朝的最后一個悲情皇帝。崇禎只是明思宗在朝時的年號
,其名諱叫朱由檢。本來朱由檢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
,母親劉氏只是朱常洛當太子時的一個淑女,而且早亡。所以
,以當時的情況來說,能把帝位和朱由檢聯(lián)系到一起,別說他的父皇不相信但誰知機緣巧合
由于打心底沒有一點心理準備,所以
因為他接皇位時
史載崇禎的性格:
“且性多疑而任察
,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這種性格的形成
,源自于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當時的時局實在太亂;二說明崇禎沒有自信心;三說明他駕馭朝廷的能力實在有限。所以,接過帝國船舵的崇禎
,只有用百倍的努力來彌補這些缺陷和不足了。崇禎剛到20歲
,眼角已長出魚尾紋來,說明是長期的積勞成疾造成的。由于能力有限
,識人不準,所以崇禎當政時和大臣的關系很僵。在位17年,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50個內閣大學士,說明他既不相信臣僚,而臣僚也難給他積極的配合。除了自身能力之外
,崇禎還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問罪、砍頭,使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正月
此時擺在崇禎皇帝面前的選擇只有兩條路:遷都南下
,避其鋒芒;堅守北京城,履行朱棣當年制定的“天子守國門”的國策。但是最后崇禎并沒有南下
,而是吊死在煤山之上。是他不想南遷都城嗎?
其實不是他不想
,而是無法脫身前往。羈絆崇禎南行的
,不外乎以下幾點原因:一、懷著一種僥幸心理
明朝建立以來
,北京城曾被大軍包圍了3次,但都轉危為安了。第一次是明英宗御駕親征,在土木堡之變被俘后
,得勝的瓦剌也先乘勝追擊,大軍打到了北京城下。當時的兵部尚書于謙組織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最后成功擊潰了也先的進攻。第二次是嘉靖時期的“庚戌之變”
,由于對明朝“貢市”不滿,韃靼土默特部的俺答汗率軍南下第三次是1629年(崇禎二年)“己巳之變”
有了以上幾次成功退敵的經(jīng)歷
二、崇禎被大臣玩了
早在年初的2月10日
當問及將來應該選何良策時
,李明睿直言,李自成大軍已逼近京城,最好的選擇就是遷都南京。崇禎聽了之后不置可否
。雖然沒有表態(tài),但也沒有發(fā)火
崇禎第二次和李明睿談話,李提出最佳路線是取道山東
皇帝可以祭拜文圣孔子的名義南下,到曲阜稍作停留之后
崇禎此時對南遷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他向李明睿問了一連串的問題
心中有了初步想法之后
此時大臣們的意見分成涇渭分明的兩派
李明睿等擁護南遷的,大多是南方人
但另一派堅持堅守北京城的,都是北方籍的位高權重者
再說此時的他們已經(jīng)和皇帝不一心了,他們有自己的小九九
所以當問題暴露出來
后來兩派相持不下時
誰知道此意一提
“幸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
這段史實是說唐朝的安史之亂后,唐玄宗李隆基與太子李亨一塊出逃長安
最后的結果是楊國忠被殺
接下來是李隆基和李亨分道揚鑣
本來光時亨只是個六品小官
,按理說沒有他發(fā)言的機會,但他此時震耳發(fā)聵的語言一出,誰也不敢接這個茬了不光是大臣們心里明白
看到大臣們一句話不說
好了,皇帝已經(jīng)表態(tài)了
這位最積極提倡為國獻身的光時亨,其實早就和起義軍秘密接觸上了
到李自成的大軍攻陷北京城
可惜現(xiàn)在一切都晚了,只有無奈地悲嘆了
。為剿流寇,崇禎先用楊鶴主撫
,后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剿農民軍的負責人。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xiàn)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皆功虧一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眾所周知,崇禎皇帝自登上皇位
崇禎皇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時,就縊于煤山
,而縊于煤山是殉國而亡
后人在他所自殺而亡的山中
這一壯舉發(fā)生在的煤山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316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下一篇:
慈禧太后只批閱漢文奏折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