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得公公的寵愛
。乾隆帝對于鈕祜祿氏印象很不錯,先在嘉慶元年(1796年)同意將她冊封為貴妃
,為她以后晉升鋪平了道路。接著
,在嘉慶二年(1797年)
,孝淑皇后死后,乾隆帝力推鈕祜祿氏
,要進一步晉封她的封號
。乾隆帝頒下敕旨:“今鈕祜祿氏
,系朕從前選擇
,賜皇帝為側(cè)福晉者。觀其人品
,亦甚端謹莊重
,且能率下
。即將貴妃鈕祜祿氏冊封為皇帝之皇貴妃
,俾正內(nèi),則上以孝養(yǎng)朕躬
,佑皇帝以綏福履襄成內(nèi)治
。俟二十七個月后,除再舉行冊立皇后典禮外
,所有封皇妃典禮者
,著諸衙門照例辦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清列朝后妃傳稿》)乾隆帝高度評價鈕祜祿氏,認為她非常優(yōu)秀
,完全勝任中宮皇后之責
。不過
,由于還沒過皇后喪期,所以
,先晉封她為皇貴妃,等到喪期一過
,再晉封為中宮皇后
。乾隆帝安排得真是太周到了。
嘉慶帝身邊的這兩位最優(yōu)秀的人
,一位是皇二子旻寧
,一位是皇貴妃鈕祜祿氏。那么
,一旦乾隆帝駕崩,面對這兩個非常優(yōu)秀的人
,嘉慶帝要怎么辦呢?是封太子
,還是封皇后呢?
嘉慶帝要做這個事情,必須看看家法
,看看祖制
,之前皇帝們的做法至關重要
。那我們就來考察一下他之前的皇帝
。秘密立儲是雍正帝創(chuàng)立的制度,他在即位之初的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秘密立儲;乾隆帝也是一樣
,在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初二日秘密立儲
。到了嘉慶帝
,有點兒特殊
,雖然嘉慶繼承了皇位,但乾隆帝尚在
,是掌握實權的太上皇
,嘉慶帝沒有親政,沒有必要秘密立儲
。終于
,在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太上皇乾隆帝病逝
。乾隆帝去世后
,嘉慶帝親政,按照大清家法
,在這個時候
,他真的要考慮秘密立儲的問題了
。那么,嘉慶帝是怎么想的呢?嘉慶帝相中了皇次子旻寧:“嘉慶四年四月
,仁宗密定皇儲
,緘其名于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清皇室四譜》)也就是說,嘉慶帝在親政之后
,先按照祖制
,冊立了旻寧為皇太子。這符合祖制
,也合情理
。
可是
,對待鈕祜祿氏怎么辦?難道真的要按照當年乾隆帝的安排
,冊立鈕祜祿氏為中宮皇后嗎?在清朝宮廷歷史上,這么做那可是既有經(jīng)驗
,又有教訓的
。我們先看教訓。
這種事一般都出在老皇帝去世
,新皇即位,權力交替的關鍵時期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
,努爾哈赤病逝于沈陽,第二天
,即八月十二日
,大妃阿巴亥遭到了不幸:“明日,大妃以身殉
。或曰大妃之殉為太祖遺命
,諸子執(zhí)而逼之乃死
。”(《清皇室四譜》)在這里
,我們看出
,大妃之死是被逼殉葬的,因為她自己明確表態(tài)不愿意死
。朝廷也不能要求大妃殉葬
,因為:
一、身份高
。她身為大妃
,相當于后來的中宮皇后
,怎么能去殉葬呢?這不符合要求
。
二、生育了皇子
。大妃生育了三個皇子
,即英親王阿濟格、睿親王多爾袞
、豫親王多鐸。有這么多皇子
,而且
,這些孩子年齡都還不大,還需要母親的照顧
。天命五年(1620年),阿巴亥犯了大罪
,努爾哈赤就是因為孩子太小而沒有殺掉她
,只是把她休離。那么
,這次努爾哈赤去世,怎么可能要她殉葬呢?
所以
,大妃堅決不執(zhí)行要她殉葬的命令
。因為大妃相信,這不是努爾哈赤的決定
,而是皇太極等人策劃的一個陰謀。她心里最清楚了
,在努爾哈赤最后的日子里
,自己陪伴了他幾天。如果努爾哈赤要她殉葬
,這段時間肯定會有所指示
,或是暗示。這樣
,機警過人的大妃一定會早作安排
。可是
,大妃死到臨頭
,卻渾然不覺。當諸王威逼她殉葬的時候
,她還做了反抗:“大福晉不欲以死,語支吾
,諸貝勒堅請之
。”(《清列朝后妃傳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
,大妃是被逼殉葬的
。
那么
,諸王為什么要逼迫大妃殉葬呢?原因很簡單
,就是當時的皇太極已經(jīng)做好了即位的準備,他四處活動
,成功在望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大妃作為先帝的遺孀,位高權重;另外
,大妃有三個很優(yōu)秀的皇子
,萬一她擁子自重,即使皇太極繼承了皇位
,也會受到威脅。所以
,皇太極等人決定
,必須除掉大妃,以絕后患
。
這就是嗣皇帝對非親生太后的忌憚
,也是清宮歷史上為了防止太后亂政而采取的一次宮廷政變
,當然這是一次令人痛心的血的教訓
。所以,清朝后來的皇帝吸取了這一教訓,主要有兩個皇帝最為明顯:一個是康熙帝
。
康熙帝一共有三個中宮皇后
,孝誠皇后
、孝昭皇后和孝懿皇后
。為了回報孝誠皇后,康熙帝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
,冊立孝誠皇后之子允礽為皇太子
。這個時候,康熙帝還沒有意識到皇后和太子之間會產(chǎn)生的矛盾
,因而在孝誠皇后三年喪期已滿,便如期冊封了第二位中宮皇后
,即孝昭皇后
。可是這個皇后很短命
,只做了半年皇后就去世了
。之后
,康熙帝應該冊立自己的表妹佟佳氏為中宮皇后
,因為:
第一,這個女人位置最靠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滴醯墼谛⒄鸦屎笕ナ廊陠势跐M后,晉封佟佳氏為皇貴妃,統(tǒng)領后宮事務
,“后以下
,皇貴妃最尊,可總攝六宮事
,即副后也”(《清宮述聞》)
。所以,佟佳氏實際上已是沒有封號的皇后了
。
第二,這個女人和自己關系最緊密
。我們知道
,佟佳氏是佟國維的女兒,佟國維是康熙帝母后孝康章皇后幼弟,這樣
,佟佳氏是康熙帝的表妹,他們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
。
第三
,這個女人最賢惠。佟佳氏有著很好的家教
,在宮里很賢惠
。《清宮詞》中說“宮中孝懿最賢明”
,可見
,她是一個非常賢惠、明白事理的女人
。
盡管如此
,康熙帝只是冊封她為皇貴妃,她在皇貴妃這個位子上坐了八年
,她一直盼望著,有朝一日也像孝誠
、孝昭一樣
,坐上皇后的寶座。同時
,王公百官也多次上書:“九卿諸臣
,屢以冊立中宮上請”(《清圣祖實錄》)
。但是
,康熙帝出于種種考慮,一直拖:“朕心少有思維
,遷延未許”(《清圣祖實錄》)
,他就是不吐口。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九
,佟佳氏彌留之際,康熙帝才不得不做出表態(tài)
,冊封佟佳氏為皇后
。但是,這只是一個姿態(tài)而已
,第二天
,佟佳氏就去世了,冊封已經(jīng)沒有實際意義
。
實際上
,康熙帝早已經(jīng)意識到,皇后與儲權之間會因為太子并非皇后所親生而產(chǎn)生問題
。一旦皇帝去世
,皇后變?yōu)樘螅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如果皇后有皇子的話,可能就會產(chǎn)生動亂局面
。因而
,從康熙十七年(1678年)孝昭皇后去世后,康熙帝實際上就沒有真正想要立過皇后
,這樣算來
,宮中竟然長達幾十年沒有中宮皇后
。
再說乾隆皇帝
。乾隆十三年(1748年),孝賢皇后去世
,乾隆十五年(1750年)
,皇后三年喪期已滿
,乾隆帝便冊立烏喇那拉氏為中宮皇后
。乾隆三十年(1760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
,皇后失寵
,第二年,皇后在冷宮中去世
。從此以后,一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
,期間竟有30年沒有沒有冊立過中宮皇后。這是為什么呢?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就是他還沒有冊立皇太子
,若沒有太子就貿(mào)然冊立皇后,將來會發(fā)生激烈的宮斗事件的
。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節(jié)
,乾隆帝已經(jīng)冊立颙琰為皇太子,颙琰的生母魏佳氏還健在
,而且也很得寵
,但是,乾隆帝懼怕萬一會有所變化
,還是沒有冊封她為皇后
。我想
,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
,乾隆帝不愿意被人猜測,因為冊封了魏佳氏為皇后
,進而推測出她的某個兒子會是皇太子
,這樣,秘密立儲就會失去真正意義
。
這就是發(fā)生在嘉慶帝之前的經(jīng)驗和教訓。
其實
,如果嘉慶帝聰明的話
,應該感覺到這件事情的重要和敏感。嘉慶五年(1780年)
,在鈕祜祿氏還是皇貴妃的時候
,就有人打起了主意
。有人認為
,皇貴妃這么紅,這么得寵
,嘉慶帝秘密立的儲君會不會是她所生的皇子啊
。所以,這個時候她的皇三子綿愷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綿愷出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這時已經(jīng)6歲了
,有人揣測
,鈕祜祿氏所生皇三子綿愷會成為皇太子。所以
,在這一年發(fā)生了 “永錫送禮案”
。
永錫,愛新覺羅氏
,肅親王豪格后裔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襲肅親王
。永錫估計
,嘉慶帝所立皇太子非綿愷莫屬。于是
,他一直找機會送禮巴結綿愷。終于有了機會
,嘉慶五年(1780年)
,6歲的綿愷該入學了。永錫決定 “表示表示”
,便借孩子上學之名
,送了一些文房四寶之類的東西?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牵诙Y包中
,他加進了貴重的玉器等珍玩
。
嘉慶皇帝得到奏報,細細分析
,大吃一驚
,突然感到了事態(tài)的嚴重性:有人在揣測儲君到底是誰
。這是國家的最高機密
,是出自皇帝一個人心中的最大秘密,是不允許任何人隨意推測的
。因為
,人們揣測皇儲是很危險的事情,鬧不好會發(fā)生重大事件;如果因此形成黨派之爭
,那就更危險了。于是
,他十分重視
,決心嚴懲永錫,免得其他人再揣測皇太子的人選
。
一
、下旨申斥
。嘉慶帝思慮再三,下旨把永錫叫來
,嚴厲申斥道:“三阿哥上學與你何干?礙你什么事啊?干及內(nèi)廷皇子
,是何居心?”永錫汗就下來了
。
二
、奪官。因為永錫為宗室
,所以
,嘉慶帝親自處理此事,他下令將永錫所管鑲藍旗漢軍都統(tǒng)和圓明園八旗事務
,全部免去,并交宗人府議處
。這是永錫最怕的事情了
,自己的努力不就是希望有個好的前途嗎?這下好了,偷雞不成蝕把米
。
三
、當眾羞辱。嘉慶帝為了重懲永錫
,擴大聲勢,便召集宗室的王爺們
,在朝堂之上
,大庭廣眾之下,把永錫送的禮品扔在地上
,使得永錫狼狽不堪
。
本來,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
,嘉慶帝應該覺悟了
。皇貴妃還沒有被封為皇后
,就已有人開始推測
,開始鉆營巴結。要是再把她封為皇后的話
,人們就會更加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