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丟失之后,馬謖真的被諸葛亮所殺了嗎
對馬謖下場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
,小編帶來詳細(xì)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馬謖大意失街亭”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三國故事里最是老生常談的兩個橋段
,說在中國家喻戶曉也不為過
,即便是閑常不愛舞文研史的普通老百姓
,但凡聽過幾耳朵戲文,也能隨口哼出《失空斬》那兩句經(jīng)典的“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
,憑陰陽如反掌博古通今”!

古往今來
,“馬謖紙上談兵無才能,諸葛忍痛揮淚斬馬謖”似乎已成為定論
,圍繞這個故事,三國迷們最常討論的問題大都是:馬謖到底做錯了什么才會失街亭?諸葛亮到底為何會用馬謖?街亭之失到底是誰的責(zé)任?諸葛亮到底該不該斬馬謖?等等……然而今天小編要說的是
,可能這“揮淚斬馬謖”的故事都是假的,大家都被《三國演義》和在《三國演義》基礎(chǔ)上演化出的文藝作品給騙了
,失街亭之后,諸葛亮壓根沒能斬到馬謖
,因為根據(jù)可靠史料記載
,馬謖這廝戰(zhàn)敗之后就逃跑了……
一、大家平常聽到的“揮淚斬馬謖”版本
,是這樣的
馬謖
、王平大敗而歸之后,諸葛亮先是傳來王平,斥責(zé)他身為副將
,為何不勸諫馬謖?王平滿腔委屈
,說我勸了的呀,一開始勸他在路口下寨
,萬不可屯兵山上
,他罵我是婦人之見,說屯兵山上是憑高視下
,勢如破竹
,魏兵若來,定能殺得他個片甲不留;后來又勸他小心魏兵斷了水源
,他又罵我胡說八道
,說只要魏兵敢斷我們水源
,我們蜀兵一定會奮勇死戰(zhàn)
,兵法說了,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諸葛亮聽得滿腦袋官司
,派人馬上去傳馬謖,只見馬謖已經(jīng)自縛其臂
,跪在帳前
,諸葛亮厲聲斥責(zé),說你不聽王平之諫
,這才弄到今天這個地步,如今敗兵折將
,失地陷城,都是你一人之過
,現(xiàn)在把你軍法處置
,也是你咎由自取
,你的家小我替你看顧
,你不必掛心,然后便讓左右推出馬謖
,砍頭示眾!不一會兒,行刑人員拿來馬謖的首級讓諸葛亮驗視
,諸葛亮看了
,大哭不已……
這就是《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是三國迷們最熟悉的斬馬謖版本
,然而誠如小編所言
,以上不過是羅貫中的小說家之言
,《三國志》里
,關(guān)于馬謖的下場,其實有三種版本的記載!
二
、《三國志》馬謖的下場,其實有三種版本
這第一種版本
,便是《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說法
,作者陳壽描述的很簡單
,只有“還于漢中
,戮謖以謝眾”這寥寥九個字;而《三國志·王平傳》中
,“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林
、李盛”的記載,也印證了這個說法
,也就是說,按照這兩條記載
,馬謖兵敗到了漢中之后,的確是被諸葛亮軍法處置
,以謝天下了
。很顯然
,《三國演義》就是根據(jù)這兩條記載
,演化出了戲劇張力十足的“揮淚斬馬謖”!
第二種版本,便是《三國志.馬謖傳》的記載,說馬謖的下場是:“謖下獄物故
,亮為之流涕
。”“物故”二字在古代漢語中
,用來描述事的話
,指的是“變故”
,用來描述人的話
,則是指人的亡故、去世
,也就是說《馬謖傳》里說馬謖是自己在監(jiān)獄中死掉了。
而關(guān)于這個說法
,《三國志》裴松之的一條注引也有映證,說《襄陽記》中記載
,馬謖死前還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
,信上寫:“明公視謖猶子
,謖視明公猶父
,愿深惟殛鯀興禹之義
,使平生之交不虧于此
,謖雖死無恨于黃壤也”。將《馬謖傳》的說法和裴松之的這條注結(jié)合起來
,就是:諸葛亮將馬謖下了大獄后
,馬謖在獄中死亡,而且臨死前諸葛亮也未在場
,不然馬謖也不必寫遺言寄給他!
這就很奇怪了,明明是同一個作者寫的書
,前邊剛說是諸葛亮“戮謖”
,后面咋就說馬謖自己死在監(jiān)獄里了呢?而更奇怪的
,卻還在后頭
,《三國志》另一個人物傳記中
,馬謖的結(jié)局
,還有第三種版本!這第三種版本,便是出自《三國志.向朗傳》
,在這個人物傳記中
,陳壽說向朗仕途遭的一次大劫,便是因為好友馬謖
,而且還是“謖逃亡,朗知情不舉
,亮恨之
,免官還成都”
。
同個作者同一本書里的記錄
,諸葛亮和王平的傳里說,馬謖是被諸葛亮所殺
,馬謖的傳里說,馬謖是死在監(jiān)獄里
,而這向朗的傳記又說,馬謖逃跑了……尤其是這第三種
,出入之大
,簡直讓人匪夷所思,難道是陳壽自己寫懵了?還是說向朗這個人物實在太小
,陳壽疏忽了呢?
三、陳壽也算“馬謖事件”半個當(dāng)事人
首先
,向朗雖在咱們?nèi)龂庇阎袩o甚名氣,但在當(dāng)時的西蜀
,他卻并非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
。向朗早年間也是“水鏡先生”司馬徽的學(xué)生
,朋友圈里有諸葛亮
、龐德公、徐庶等
,隨劉備入蜀之后,官至“長史”
,是諸葛亮的首席大秘
,諸葛亮死后
,向朗被重新啟用
,晚年封侯
,受到舉國尊重
。因馬謖之事被免,是這位大人物的平生大事
,陳壽不可能疏忽!
而馬謖事件,陳壽寫錯的可能性也很小
,因為他甚至算半個當(dāng)事人!根據(jù)《晉書》記載
,陳壽的父親名為“陳式”
,正是馬謖的參軍
,因失街亭,陳式也遭株連
,被處以髡刑,而后返家成為蜀漢小民
。馬謖事件對陳壽家沖擊如此之大
,其父不可能不告知
,陳壽不可能不清楚
,那么他一本書中出現(xiàn)三種結(jié)局到底從何而來呢?我們該怎么理解這三種結(jié)局呢?
四
、三者拼湊
,才是事情的本來面目
研究歷史的學(xué)者都承認(rèn),陳壽的《三國志》是“良史”
,沒把握的事情他寧肯不寫
,也不會去隨便記錄,更不可能鬧出一人三種死法這種大烏龍
,《三國志》中關(guān)于馬謖下場的三種記錄
,表面看上去沖突
,其實卻能理順
。
因為《三國志》是紀(jì)傳體,而陳壽行文又用語簡略
,惜字如金,這就考驗了讀者從各個傳記截取碎片
、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諸葛亮傳》
、《馬謖傳》、《向朗傳》關(guān)于馬謖的三塊信息
,恰恰就是可以整合在一起的:《向朗傳》中記載馬謖逃亡最先發(fā)生
,《馬謖傳》中記載馬謖死于獄中隨后發(fā)生,《諸葛亮傳》中“還于漢中
,戮謖以謝眾”這九個字
,則是對整件事情的總結(jié)!
也就是說,街亭兵敗之后
,馬謖并沒有回去領(lǐng)罪
,而是畏罪潛逃,向朗明知其去處
,反而包庇,因而獲罪;后馬謖被擒
,押回漢中
,下了大獄
,隨后就在獄中死去
,而他的死法具體是被斬、被鴆
、上吊自裁
,其實陳壽都沒點明
,最后在《諸葛亮傳》中歸結(jié)到一點
,那就是“戮謖以謝眾”。這就是整件事情的本來面目
。
古往今來,不少論者都認(rèn)為
,諸葛亮不該因為一次戰(zhàn)敗就殺了馬謖
,勝敗乃兵家常事
,如此行事
,這世間可能盡是無頭將軍,況且蜀國后期人才凋零
,因一時之失,便殺俊杰,還如何成就大業(yè)?而當(dāng)我們還原出事情的本來面目
,就再沒辦法為馬謖辯白一句
,若單是不聽勸諫戰(zhàn)敗,似乎還能留他命來戴罪立功
,可戰(zhàn)敗之后,不承擔(dān)責(zé)任
,反而還當(dāng)逃兵
,就實在恕無可恕了!
孔明揮淚斬馬謖是真的嗎?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
,諸葛亮的參軍馬謖
,無疑是個非常出名的人物
,雖然不是好名氣
,主要是因為他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鎮(zhèn)守街亭的時候,被張合擊敗
,導(dǎo)致北伐徹底失敗,被諸葛亮斬殺
。如果只是一個普通武將也就罷了
,但是他又是諸葛亮非常器重的人,著重培養(yǎng)的人
。《三國演義》以及京劇等相關(guān)的文化作品
,皆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那么正史中馬謖真的被斬了嗎?結(jié)局是如何呢
?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馬謖是蜀漢安遠(yuǎn)將軍
、中參軍
。兄弟五人,并有才名
。隨兄馬良仕劉備入蜀。劉備臨終對丞相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
,不可大用
,您要謹(jǐn)慎
!”諸葛亮并未聽取
,以馬謖為心腹
。建興三年,諸葛亮征南中
,馬謖定攻心之計,諸葛亮深以為然
。后為安遠(yuǎn)將軍
。建興六年,隨諸葛亮北伐
,以馬謖為中參軍。諸葛亮出軍祁山
,馬謖自告為先鋒往守街亭
,但不從副將王平之言
,犯了兵家大忌
,導(dǎo)致軍敗。馬謖曾下軍令狀
,諸葛亮將他斬首以正軍法,時年三十九歲
。因此演繹出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大戲
,從此馬謖也可以說家喻戶曉了。
然而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只不過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家之言
,真的深入研究三國歷史
,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兒
,至少馬謖的死
,存在很大的疑問。
馬謖為何被殺
? 因為鎮(zhèn)守街亭之時,“
謖違亮節(jié)度,舉動失宜 ,大為張合所破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倍也宦牳睂⑼跗降膭窠?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平連規(guī)諫謖,謖不能用”
,最終慘敗。所以
,馬謖的罪過不是因為戰(zhàn)敗
,而是因為不聽號令,自行其是
,甚至畏罪潛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度龂尽は蚶蕚鳌氛f:“
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這說明
,街亭敗后,馬謖并未主動向諸葛亮請罪
,而是畏罪潛逃
,向朗知情不報,犯了包庇罪
,被諸葛亮免去官職。所以諸葛亮“
還于漢中,戮謖以謝眾”
。《三國志·王平傳》也說:“
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林、李盛。”
這個時候
,我們需要注意2個字:“戮”和“誅”的含義
,很明顯,他們都有殺的意思
,當(dāng)然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頒布誅殺這樣的命令呢
?
因為
,《三國志·馬良傳》記載:“
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物故”是死亡的委婉說法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馬謖是被判了死刑
,死刑沒有執(zhí)行,馬謖自己就在獄中“死亡”了
,沒等諸葛亮揮淚去斬,就自己死去了
。所以
,我認(rèn)為《諸葛亮傳》、《王平傳》中所說“戮”
、“誅”馬謖等,應(yīng)理解為判其死罪的意思
,頒布誅殺馬謖這樣的命令
。
《馬謖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說的又是:“謖臨終與亮?xí)唬骸鞴曋q猶子,謖視明公猶父,愿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于此,謖雖死無恨于黃壤也。’”值得注意的是
,馬謖是寫信給諸葛亮
,并不是當(dāng)面對諸葛亮說話
,可見
,馬謖下獄后沒有見到諸葛亮
,諸葛亮也沒有到監(jiān)獄看馬謖。如果兩人能夠見面
,就沒有必要寫信了,那樣的話
,口頭之言也就不一定流傳下來了
,京劇《失空斬》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那生動場面也不大可能有了。
馬謖是死了
,但是不是被諸葛亮斬首,而是死于牢獄之中
, 街亭之戰(zhàn)
,馬謖身敗名裂,為人所不齒
,受盡唾罵。
馬謖是諸葛亮殺的嗎?
“失空斬”是一出好戲,喜歡三國的友友都熟悉,是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那是在“夷陵之戰(zhàn)”失敗
,劉備病死白帝城后
,蜀漢大傷元氣。
諸葛亮經(jīng)過五年的慘淡經(jīng)營
,逐步恢復(fù)了經(jīng)濟(jì)軍事實力,決定北伐
,完成匡扶漢室的使命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
。
卻因為馬謖失街亭
,趙云失箕谷而無功而返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而趙云卻沒事
。似乎是事前馬謖立了個軍令狀
,沒按照合同履行義務(wù),于是接受懲罰
。
而趙云沒簽合同,就不用承擔(dān)過大的責(zé)任
。
其實
,這事沒有那么簡單。
失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