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數(shù)窘辱長吏”,地方官看到他就頭痛
。一個叫程守訓的家伙,投靠到陳增門下
,依仗陳增權勢,“縱橫自恣”
,“刑拷及婦孺”。李三才到任后
,一方面對陳增等宦官“以氣凌之”,上疏彈劾;另一方面派人收集程守訓的不法證據(jù)
,查到贓款數(shù)十萬和一些原本皇家才可以使用的器物,進而把程守訓等人下獄法辦
。李三才一連誅殺了好幾個橫行不法之徒后
,陳增不得不收斂行徑
。李三才的行事風格,使他贏得了“雷轟電掣
,雨注風飚,令人有不可測者”和“豪杰而有圣賢之資”的評價
。
再說有脾氣。在古代
,百姓向國家上繳的稅賦一般是田賦和人頭稅,萬歷時期
,開始征收一個新稅種—礦稅。應該說
,征收礦稅并不是什么聳人聽聞的事,但萬歷時期的礦稅征收之所以搞得天怒人怨(陳增即是一例)
,有兩個原因:其一
,這筆稅收并不是納入國庫
,而是充當萬歷的私房錢;其二
,負責征稅的不是國家官吏
,而是萬歷指派的宮中太監(jiān)。這些人一旦有了魚肉民間的機會
,很少沒有無所不用其極的
。在明朝高級官員中
,李三才最早意識到征收礦稅將會帶來的惡果。
他很自然地向萬歷上奏章
,要求停止這種短視行為。這類奏章
,前后一共有十余道之多。一開始
,他還用委婉的言詞給萬歷苦口婆心地講道理
,可萬歷根本不理。后來
,李三才急了,奏章里的火藥味便越來越濃
。比如其中一道奏章中說:“奈何陛下欲崇聚財賄,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自古未有朝廷之政令
、天下之情形一至于斯
,而可幸無亂者
。今闕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則在溺志貨財
。”在另一封奏章里
,李三才罵得更厲害:皇上你每回征稅
,都說宮里太窮,你所說的太窮
,不過是黃金沒有堆滿地,珠玉沒有壘齊天罷了
。你這樣亂搞
,官員只有請求罷免,百姓只有去死
,到時候天下就會大亂了
,你為什么還不醒悟還不警惕呢?你不要認為我危言聳聽
,若真的到了那般田地,皇上你該怎么辦呢?李三才毫不留情
,可萬歷卻采取鴕鳥政策,裝作什么也沒有發(fā)生一樣
。
最后說有污點。魏忠賢上臺后
,對以清流派為主的東林黨人大肆清洗
,從肉體上消滅之
,從精神上抹黑之。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還編了個《東林點將錄》,以梁山好漢來對應東林黨人
,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已經(jīng)去世的李三才
,被稱為“開山元帥托塔天王南京戶部尚書李三才”。究其實
,李三才雖然與東林黨精神領袖顧憲成關系很鐵
,但嚴格說來
,他并不是東林黨人。不過
,在閹黨專政時期,與東林有染就是歷史不清白
。但是,這里說的李三才有污點
,乃指其經(jīng)濟上不清白。盡管李三才并不以貪墨著稱
,但他家境甚是富有,據(jù)說其家財價值白銀470萬兩
,大略相當于天啟時期全國一年的財政總收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v使李三才的父親是商人,也不可能賺到這么多銀子
。李三才至少有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的嫌疑。
李三才不得不辭職以示清白的起因
,在于當時內(nèi)閣缺人,有人向萬歷建議說
,內(nèi)閣不能老是用那些筆桿子,還是應該從有地方工作經(jīng)驗的官員中選拔
,比如李三才就很適合。在這之前
,李三才貪污的事情幾乎沒有言官批評或揭發(fā)過
,但聽說李三才有可能進入內(nèi)閣
,言官甚至非言官一時間紛紛上奏,指斥李三才有“十貪”“五奸”之罪
。這些義正詞嚴的批評并不是源于李三才貪污犯了眾怒
,而是因為這個被視作“東林巨星”的人將高升內(nèi)閣,那些與東林紛爭多年的浙黨
、齊黨,當然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政敵平步青云
。這就是中國官場的一個怪象:在大家都悶聲貪污的情況下,沒有人會去告發(fā)政敵貪污;只有在政敵阻擋自己的錦繡前程時
,才會有人鋌而走險地劍走偏鋒—因為一旦調(diào)查政敵貪污,就很可能引火燒身
。
三有干部李三才在中國歷史上并不是獨有現(xiàn)象,像這種有能力
,有脾氣,但同時也有污點的官員
,史上不乏其人。歸根到底
,其實所有的官員都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有能力會辦事,但手腳不干凈;無能力不會辦事
,但手腳干凈;既無能力也不會辦事,同時手腳還不干凈
。這三種官員,到底該重用哪一種呢?明君會用第一種
,在利用他的能力的同時,盡量限制他的手腳;有道德潔癖的君主會用第二種
,官員不貪便是寶
,根本不管他稱職與否;昏君會用第三種
,他的昏和庸,注定了他既沒有能力也缺少機會去甄別人才。在這三種君王中
,萬歷哪種都不算,所以
,李三才只能憤然辭職
。
這個故事說明:第一
,批評皇帝是一種高風險高收入的賭博
,既可能因皇帝一時之怒而身首異處,也可能因皇帝今兒個真高興而在一夜之間暴得大名
,榮獲“仗義執(zhí)言獎”;第二,末世征兆有很多
,其中之一就是皇帝潛伏在宮中享受幸福人生
,高級官員卻集體患上人格分裂癥。
《明朝那些事兒》―如此而已
萬歷十三年(1585)
,經(jīng)萬歷皇帝親自批示
,海瑞被任命為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趕赴南京上任
。這一年
,海瑞七十二歲。
海先生是天字第一號職業(yè)官僚
,接到命令即刻上路
,連東西都不怎么收拾(當然
,他也沒多少東西)
,就去了南京
。
而當他來到南京郊外的時候
,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進城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太擠!
海先生要來了
!南京城轟動了,官員們激動了,商人激動了
,農(nóng)民也激動了,于是大家集體放了假
,不做生意,不種地
,凌晨就帶著被子,跑到城外占地方
,想搶一個靠前的位置
,一睹海先生的風采
。
由于人太多,導致海先生一直未能進城
,被牢牢地堵在外面,直到南京兵部派出軍隊開路
,這才把海大人迎了進來
。
等到海瑞進了城
,找到都察院住下來,才被告知
,他不應該住在這里,倒不是人家欺負他(誰敢)
,只是因為他老人家又升官了
。
萬歷兄實在是大方
,感覺給個僉都御史(四品)還不夠意思,人還在路上
,就下了第二道任命令,把海先生再提一級
,讓他當了南京人事部副部長(吏部侍郎)
。
據(jù)說這個消息公布后,南京都察院的御史們一片歡呼雀躍
,興高采烈,而吏部的官員們垂頭喪氣
,比死了爹還難受,但事實證明
,他們還是悲觀了點,實際上
,此時的海瑞先生壓根沒空去收拾他們
。
因為他連家門都出不去
。
自從進入南京
,海瑞的家就被眾多聞名而來的粉絲圍得水泄不通,那架勢
,比天皇巨星還要天皇巨星
。
更讓人吃驚的是
,在沒有汽車火車的當時,有很多人是從遠處走來的
。最猛的當屬一位福建的老兄
,據(jù)說他走了上千里路
,穿壞了十多雙鞋,一個多月才到南京
。
海瑞聽說此事,十分感動
,以為他要伸冤
,親自接見了他
。
可是這個人進來后,只是看著海瑞,行了個禮
,然后揚長而去。
有人問:你干嘛來
?又干嘛走?
答:我只想看看海青天
,看完了
,不走還等什么?
這就是清廉與正直的力量
。
除了吸引大批擁護者外,海瑞還獲得了一個榮譽
,一個前有古人,后無來者的榮譽
。
中國的老百姓歷來都怕妖魔鬼怪,所以有貼門神的習慣
,幾乎家家都貼
,款式也不一而同
,但門神的主要人物是固定的,也就是關羽
、秦叔寶那一撥人。上千年來也就這么幾個
,畢竟要成為形象代言人要求太高
,不但要能打
,長得還得 有特點(想把鬼嚇跑,沒特點不行)
。
而現(xiàn)在,海瑞先生終于加入了這個光輝的隊伍
,成為門神部隊的最后一名成員(此后再無編制)
。在當時的南京,作為正義與公道的象征
,海瑞先生的畫像被貼得滿街都是
,除了門上,客廳
、臥室里也有人掛
。據(jù)說每天看一眼
,可以百病不侵
,而且具有良好的避邪作用
。
雖然經(jīng)常忙于公共宣傳事業(yè)
,但海瑞先生沒有怠慢工作
,他沒精力去整治吏部的那幫人,卻也沒閑著
,百忙之中仍向皇帝上了一封奏疏
。
根據(jù)以往經(jīng)驗
,海瑞先生的文書,一般都是驚天地泣鬼神的
,這篇也不例外
。在文章中,海瑞先生建議
,考慮到目前貪污情況嚴重
,應該恢復太祖(朱元璋)時期的刑法,對貪污八十貫以上者一律處決
,并將其剝皮,放在縣衙門口
,警示后人。
于是大家真的憤怒了
,惹不起你,總躲得起你吧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珊O壬鷧s是躲都不讓人躲,不搞出個玉石俱焚誓不罷休
。
客觀地講
,海瑞的這封文書的確是過分了,且不說剝皮問題
,都過了兩百多年了,經(jīng)濟發(fā)展這么快
,確定死刑標準時總得考慮個通貨膨脹問題吧
,當年買一棟房
,今天也就能買點糧,為幾斤糧食就要剝?nèi)似?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兄弟你也太狠了點吧。
但在海瑞看來
,他的做法是對的
,當然
,這只是他的個人想法。
萬歷兄雖然年輕
,但神智也很清醒
,他好言撫慰了海先生一把
,就把奏疏丟進了廢紙堆。
而海先生在南京日盼夜盼
,沒有等到剝皮匠的出現(xiàn),卻等來了升官的命令
,由于工作努力
,他被任命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
,那位四十多歲還不入流的教育局長,經(jīng)過二十多年不可思議的經(jīng)歷
,終于成為了正二品(相當于正部級)的高級官員
。
這回都察院的仁兄們完蛋了。
南京是明朝的第二首都
,從六部到都察院,所有北京有的中央機構它都有
,但畢竟皇帝大人住北京
,所以除了南京戶部(管理南方戶籍)和南京兵部(統(tǒng)領南京軍隊)外,大多數(shù)機構都是擺設
。
一般說來,只有在朝廷混不下去的
,才會被發(fā)配到南京,美其名曰:養(yǎng)老
。
都察院就是一個閑人部門,大家都沒事干
,罵人的自然也沒事干
,然而僅一夜之間
,一切都已改變——海先生上任了
。
由于上班沒事可干
,自然就沒人去上班了
,于是都察院的御史們總是自得其樂,逛街的逛街
,看戲的看戲——工作沒前途,還不準偷偷懶
?
海瑞先生的答案是不,他拿出了三十年前治理學生的方法來對付御史——記考勤
。但凡敢于遲到早退的,必須到單位
,哪怕沒事干
,也得坐在這里。
雖然大家明顯表示出不適應
,但海先生的威脅是很明確的——養(yǎng)老不是最慘的結(jié)局,下崗才是
。
而隨著整頓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御史們才發(fā)現(xiàn)
,原來一切才剛剛開始,海先生很快玩出了新花樣
。
一次,有位御史過生日
,在家請了戲班子唱戲,這在當年
,應該是最尋常不過的事情,老百姓家也經(jīng)常干
,但海先生卻勃然大怒
,把這位御史抓了起來
,打了一頓板子,理由是:根據(jù)明太祖時期律令(注意這個日期)
,官員請人唱戲違法,所以是打你沒商量
。
因為這件事干得實在有點過
,御史們的精神壓力開始陡然增大
,每日在海先生的恐怖陰影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
,終于有一天,畏懼變成了憤怒
。
在明代
,御史專管罵人,從皇帝到掃地的
,想罵誰就罵誰,除了一個例外——御史長官
,要知道,那是頂頭上司
,不到萬不得已
,沒人愿意給自己惹事。
萬歷十四年(1586)
,御史房寰率先發(fā)難
,攻擊海瑞大奸極詐,欺世盜名
。奏疏一上來
,朝廷就炸了鍋。海瑞這種傳奇人物
,恨的人多
,喜歡的也不少,大家開始吵作一團
。而海瑞兄還是那么有性格,啥也不說
,上了個辭職報告——不想干了。
吵到最后
,報到了皇帝那里,但萬歷兄的態(tài)度卻十分奇怪
。他既不處理罵人的房寰
,也不批準海瑞辭職
。該干嘛還干嘛
,搞得兩位當事人都非常納悶
。
萬歷是一個很聰明的人
。至少在海瑞的問題上
,他比張居正要聰明得多。從一開始
,他就沒打算真用海瑞
,因為他很明白
,這是個偶像型的人物
,可以貼在門上
,掛在墻上
,燒香拜佛地供起來
。
但絕不能用
。
說到底
,海先生只是個撐門面的。然而他自己
,并不知道
。
就這樣
,他稀里糊涂地在這個位置上干了下去,直到萬歷十五年(1587)的那個冬天
,死亡降臨到他的頭上。
他沒有兒子
,僅有的妻子女兒也已先他而去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只有一個老仆人陪伴著他,在寒風呼嘯之中
,海瑞對仆人說出了人生的最后遺言。
按照常理
,像海瑞先生這樣的奇人
,遺言必定非同凡響,往往都帶有深刻含義
,比如什么人生短暫,努力工作之類
,或是喊兩句口號,讓大家熱血沸騰一番
。
然而海先生的遺言既不深刻,也不沸騰
,只是讓人瞠目結(jié)舌:明天
,你送六錢銀子到兵部
。
說完就去了。
這是一句看上去十分無厘頭的話
,也是威名赫赫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海瑞先生的唯一遺囑
。
這句話的來由是這樣的:由于當年沒有暖氣,每逢冬天
,兵部就會給各部的高級官員送柴火錢,數(shù)量也不多
。
而在他死之前的那天
,兵部送來了柴火錢
,而經(jīng)其本人測量,多給了六錢銀子
。
這一次,我是徹底無語了
。
在海瑞死后,他的好友僉都御史王用汲來為他收尸
。遍尋海瑞的住處后,他只找到了幾件打著補丁的破衣服
,和幾口裝著破衣服的破箱子
。
為官三十年,二品正部級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
,這就是他的全部財產(chǎn)。
在聽說海瑞的死訊后
,南京城出現(xiàn)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場景:男女老幼無論見過海瑞與否,都在家自發(fā)為他守孝
,嚎啕大哭。出殯的時候
,據(jù)說為他送葬的人排了上百里
,整整一日
,無人離去。
人民
,只有人民
,能公正地評價一個人
。
如何評論這位傳奇人物,實在是一個難題
,對的說了
,不對的也說了
,現(xiàn)在要搞個總結(jié),實在談何容易
。
在名著《圍城》中
,錢鐘書先生借用別人之口
,對那位命運多變的主人公方鴻漸做出了這樣一個評價:你是個好人,卻并無用處
。
我想
,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海瑞。在黑暗之中的海瑞
,是一個無助的迷路者。
如何評價明朝嘉靖帝?
嘉靖帝在掌控人心方面挺有一手
,但是性格也過于陰晴不定,把朝廷攪得很混亂
。
一、天才皇帝
,玩弄老臣于手掌之中。嘉靖帝可以說是一個天才
,正德皇帝駕崩之后
,因為沒有留下孩子
,朝廷大臣就選擇了嘉靖皇帝認為他非常的小很好掌控。但是嘉靖皇帝的舉動卻超出了這些老臣們的預知范圍
,那些老奸巨猾的臣子們怎么都無法想到
,這個年輕的少年居然如此的厲害
。本來那些老臣以為自己選擇了他當皇帝
,這個孩子應該要感恩戴德。
沒有想到嘉靖皇帝在一開始就給了那些老臣一個下馬威,先是想要打破規(guī)矩追封自己的父親為皇帝,但這在當時可是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二
、智斗老臣有的臣子就覺得自己有著悍馬功勞
,就喜歡拿著辭職來威脅皇帝。比如說楊廷和在和嘉靖皇帝斗爭了兩年之久后
,就出了這一招
。沒有想到嘉靖皇帝收到了辭職報告之后
,竟然沒有絲毫反應
,反而還是同意了這個觀點
。這可和楊廷和當時的想法不一樣
,沒有想到竟然在這個皇帝面前翻船了。
嘉靖皇帝知道面對這些臣子們講道理沒有用,于是就采用了暴力解決問題。也可能是因為當時在追封他老爹的那件事上留下了陰影 ,嘉靖皇帝就很討厭上朝了
,后來竟然直接在后宮中修仙
。
三
、不上朝照樣掌控朝政
嘉靖帝雖然不上朝,但是對于國家的朝政卻是牢牢掌握在手中。他這個人在掌控人心方面是有一手,但是看人方面不怎么樣。在他的朝代也出現(xiàn)了奸臣嚴嵩,還有敢罵皇帝的海瑞
。嘉靖皇帝當政的時候
,對朝廷進行了很大的改革
,但可惜他這個人情緒不穩(wěn)定,總是朝令夕改
,所以在在位的后期也將朝廷給攪得一團糟
。
明朝最欠扁的大臣是誰?
中國明朝宦官
。山西蔚州(治今河北蔚縣)人。自閹進宮
,英宗為太子時
,侍于東宮
。英宗即位后
,掌司禮監(jiān),以防備大臣罔上為由
,勸皇帝以重典治理。正統(tǒng)七年(1442)
,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結(jié)內(nèi)外官僚
,擅作威福。在京城東造豪華府第
,大興土木
;逐殺正直官員
。英宗稱他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
,爭相攀附
。十四年,瓦剌大舉入侵
。王振鼓動帝親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
,以致耽誤行程
,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
,被瓦剌兵追至,全軍覆沒
,英宗被俘
,王振被亂軍所殺(見土木之變)
。
王振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jiān)。他本來是一個失敗的教書先生
,卻自閹進宮
,得到了明英宗的寵幸,開始擅權
,結(jié)黨營私,干涉朝政
,揭開了太監(jiān)帝國的序幕。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
,根本不知作戰(zhàn)為何物的他,慫恿皇帝親征來犯的也先
,結(jié)果是皇帝做了俘虜,自己搭上了性命
。 明朝宦官禍國害民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敗亡。
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很善于借鑒前朝失敗教訓的人
,他建國以后,鑒于歷朝歷代因宦官而王國滅家的經(jīng)驗教訓
,對宦官限制極嚴,曾立下規(guī)章制度
,不許宦官讀書識字,不許宦官兼任外臣文武銜
,不許穿戴外臣所穿戴的冠服,品級不得超過四品等
。還在官門掛一塊高3尺的鐵牌,上面刻有"內(nèi)臣?即宦官?不得干預政事
,預者斬"幾個大字
。朱元璋確實對宦官管制很嚴
,曾有一位作鑷工的老宦官,服事朱元璋幾十年了
,有一次說話時沒有注意
,談到了朝廷政務
,朱元璋立即把他打發(fā)回家了。
建文帝即位后
,對宦官的管制更為嚴格,左右內(nèi)侍常常因小過而被誅殺
,這些宦官心里都怨恨不已,紛紛逃到明成祖朱棣的軍中
,或者給他暗通消息,明成祖能攻入南京
,奪走侄兒的江山,宦官也立了大功
。朱棣稱帝后,這些宦官都邀功請賞
,朱棣沒辦法,又不愿意他們在朝中干擾國家政務
,便讓他們到各地去監(jiān)軍
、或者鎮(zhèn)守
,以及征稅
、采辦這些事務
。至于鄭和下西洋
,以及幾個親信宦官出使異國,倒也是這些人確實有這方面的才干
。鄭和七下西洋,遠振國威
,便是當時明朝的大將也無人能做到。但是明朝宦官得到重用是從明成祖開始卻是無可辯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