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比安祿山更狡猾更狠毒,史思明最終下場如何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0 09:54:48

      比安祿山更狡猾更狠毒
      ,史思明最終下場如何

      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硎匪济鞯墓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一般認為,大唐是毀在安祿山手里的。本來唐朝正處于盛世之中,天下太平

      ,國力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shù),甚至排第一
      ,如果照這樣發(fā)展下去
      ,則是中國之幸,人民之幸也
      。然而
      ,一場安史之亂,把偌大的一個唐朝弄得烏煙瘴氣
      ,盡管后來安史之亂被平定了
      ,但從此大唐開始走向沒落。這個事情很嚴重
      。因為這不僅僅是大唐開始沒落
      ,而是整個民族。嚴重點說
      ,是整個中國在世界上開始全面走向下坡路
      。后來,不管是宋朝如何的掙扎
      ,元朝如何的征服(對世界和中國內(nèi)地)
      ,明朝如何的崛起,還是清朝如何的盛世
      ,也都無濟于事
      。一句話,整個中國
      ,自安史之亂之后
      ,在世界上不再是第一了
      ,開始衰落了!

      ,史思明最終下場如何.png" />

      我們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然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誰呢?當然安祿山首當其沖

      ,罪不可赦
      。不過事實上,還有一個人
      ,似乎比安祿山的罪責更大
      ,他在歷史上是躲在安祿山身后的,讓許多人對他忽略的
      ,而事實上他是一個很陰險的人
      ,咱們今天就把他給挖出來亮亮
      ,此人比安祿山更狡猾更狠毒,他才是導致大唐走向衰落的罪魁禍首

      大家知道

      ,安祿山這人是依靠欺騙起家的,他是通過在皇帝面前裝瘋賣傻
      、裝憨賣乖
      ,迷惑唐玄宗和楊貴妃,裝作極力忠孝朝廷的樣子
      ,把唐玄宗騙得一愣愣的
      ,然后把兵權交給他,然后他一翻臉就造反了
      。安祿山就是一大騙子
      ,或者一個陰謀家。但事實上還有一個更大的陰謀家
      ,他比安祿山更會裝
      ,更陰險。

      說實話

      ,此人也是驍勇善戰(zhàn)
      ,頗有才智,很受唐玄宗賞識
      。有一次
      ,玄宗親自召見他,與之親切交談
      ,對他的軍事才能大為稱贊
      ,于是問他多大年齡,他謙虛地回答說:“老大不小了
      ,臣已經(jīng)40歲了
      。”皇帝拍著他的肩膀說:“才40歲
      ,還年輕嘛
      ,你好好地努把力,日后一定會顯貴的!”此人在皇帝面前大為感動
      。然而唐玄宗哪里會想到
      ,17年后,此人卻造反稱帝了
      。這個人就是今天咱們要講的人
      ,即讓大唐走向衰落的罪魁禍首。那么此人是誰?他又有什么能力稱帝?

      也許大家都猜到了

      ,此人就是向來被稱為安史之亂二號人物的史思明
      。關于史思明這人爭議很多
      ,很多人都認為他是那場戰(zhàn)亂中的老二,是安祿山的影子而已
      。實則不然
      ,他其實是躲在安祿山身后的“幕后老大”,是導致大唐衰敗的元兇和事實上的第一責任人
      。原有有四:其一是
      ,他比安祿山更狡猾,更會裝
      ,更陰;

      其二是

      ,他的手段更毒辣,更殘忍;

      其三是

      ,他比安祿山更有軍事才能
      ,更能打;

      其四是,安祿山在戰(zhàn)亂一開始就死了

      ,而史思明則幾乎活到戰(zhàn)亂的最后階段
      ,是他死之后,叛軍才大勢已去的
      。所以史思明對唐朝的危害程度是最大的
      。下面咱們就具體來看看此人有什么能耐來攪得天下不安。

      、陰險狡詐
      ,借刀殺人

      史思明(703年—761年),原姓阿史那

      ,初名崒干
      ,寧夷州突厥人。史載此人其貌不揚
      ,甚至長得很難看
      ,但卻跟他的同鄉(xiāng)安祿山一樣聰明,也懂六種語言
      。史思明是與安祿山一起在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長大的
      ,二人一直保持著鐵哥們關系,這也叫臭氣相投吧
      。不過
      ,對于騙術
      ,史思明似乎玩得更絕

      早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史思明為躲避債務

      ,逃亡到北邊的奚族地區(qū)
      ,但他被一向排外的奚族人給捉了
      ,奚族人想殺死這個外地人。于是機靈而狡猾的史思明顯示了他驚人的騙人能力
      ,躲過一劫
      。他裝出一本正經(jīng)的樣子說:“我是大唐王朝派來與你們的大王和親的使者,你們殺了我可以
      ,但你們也會大禍臨頭
      ,信不信?”奚王看他一副大度從容的派頭,還真信了
      ,于是以貴賓之禮接待他

      奚王本就畏懼唐王朝的勢力,況且還是跟咱和親的

      ,有這美事
      ,遂決定派100人跟隨史思明去朝拜大唐皇帝。史思明對奚王說:“你派的人是不少
      ,但我看多是淺薄之徒
      ,這樣的人去見吾皇豈不丟面?聽說你手下有一個才華超群的勇將瑣高,何不讓他去呢?”于是奚王便讓瑣高帶領300人跟隨史思明去了

      他們一行人快走到平盧(今遼寧朝陽)時

      ,史思明想這事不對,畢竟假的真不了
      ,一到朝廷不就露餡了?于是腦子一轉(zhuǎn)
      ,歪招就出來了。謊言一旦開始
      ,就剎不住了
      ,那就接著騙吧。他先派人告平盧守將裴休子說:“奚族人派瑣高帶領一隊精銳將士來朝拜我大唐天子
      ,他們嘴上說的好聽
      ,其實是來偷襲平盧的,你得做好準備
      ,先下手為強干掉他們!”裴休子信以為真
      ,在奚人進入平盧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將瑣高手下的300人殺了個精光
      ,只留下瑣高一人當人質(zhì)

      史思明把瑣高押送到幽州節(jié)度使那里。節(jié)度使見奚人最有才能的瑣高被捉來了

      ,對史思明極為佩服
      ,于是給朝廷上奏大贊史思明。史思明此后便官運亨通
      ,被提拔為將軍
      ,頗得唐玄宗賞識
      ,還被皇帝賜了個漢名——史思明。

      、假意投降
      ,出爾反爾

      不能不說史思明這人聰明絕頂,在逃難途中被外族人抓了

      ,擱一般人
      ,能想辦法逃出來就是萬幸了
      ,這位還玩了一把借刀殺人
      ,借別人之手殺死敵人;而且又把這變成自己的功勞
      ,又升級成借人立功了。這還只是史思明初級階段干得事情
      ,之后干得就更絕了

      安史之亂剛開始,史思明是從屬于安祿山的

      ,是做為安祿山的第一幕僚而存在
      ,但同時也幾乎是第一打手(至少是最一線的名將),這人很了不起
      ,換種說法就是智勇雙全
      ,文武全才。安祿山簡直太不幸了
      ,剛起兵一年多
      ,剛當了幾天的皇帝,正得意時
      ,卻意外地被兒子干掉了
      。于是史思明的機會就來了。也許史思明巴不得安祿山早死呢
      ,你兒子殺了你
      ,省得我動手。因為可能在他的心里
      ,他才是安祿山最合適的接班人
      ,所以當安慶緒繼位之后,他史思明根本就不買賬
      ,你是哪根蔥?這皇位終究是我的

      安祿山死后,史思明稱霸天下之心已經(jīng)開始顯現(xiàn)

      ,他開始動手收拾整理安祿山被打散的部隊
      ,準備搞事情。當然安慶緒也不是傻子,他也早看出史思明有不臣之心
      ,于是也決定找機會把史思明干掉。

      當安祿山被殺之時

      ,史思明正指揮大軍在太原跟李光弼大戰(zhàn)
      ,他失敗之后就退守范陽。這時安慶緒殺父稱帝了
      ,他被安慶緒封為媯川王
      ,兼范陽節(jié)度使,他心里老不服氣了

      此時

      ,史思明坐擁范陽,即安祿山的老巢
      ,這里可是富甲一方
      ,之前他伙同安祿山從全國各地掠奪了許多珍寶都存在這里,物資也很充沛
      ,他占了范陽
      ,有了資本,已經(jīng)打算覬覦天下了
      。不過狡猾的他意識到
      ,此時時機還不成熟,不能蠻干
      。其一是
      ,他剛敗給李光弼(在他以為,大唐似乎也只有李光弼是個可怕的對手)
      ,有點心虛;其二是
      ,安慶緒剛稱帝,得先穩(wěn)住他
      ,畢竟人家是安祿山的兒子
      ,繼位大燕皇帝也是名正言順,因為安慶緒殺死老爹開始對外宣稱是安祿山暴死
      ,叛軍此時當然還是擁護安慶緒的

      不過安慶緒稱帝之后,很快被唐軍打敗

      ,不得已退出洛陽
      ,逃往鄴郡,皇帝沒當幾天
      ,反弄得灰頭土臉
      。他到鄴郡后,又開始四處征兵,欲卷土重來
      ,東山再起
      。比如安祿山的老部下蔡希德、田承嗣等先后率部投奔他
      。但史思明卻沒有反應
      ,所以安慶緒不能不懷疑他。于是就派了宰相阿史那承慶
      、親王安守忠和部將李立節(jié)三人
      ,帶了五千騎兵趕到范陽,以調(diào)兵為名
      ,實則是調(diào)查史思明

      史思明聽說安慶緒派人來,立馬意識到對方不懷好意

      。于是便在營帳之外設好埋伏
      ,然后自己率領幾萬士兵出城迎接。史思明就是聰明
      ,他見到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后
      ,立即下馬行禮,握手敘舊
      ,你們可來了
      ,我想死你們了!本來之前史思明跟阿史那承慶關系就不錯,后者當然只得聽史思明擺布了(也就是放下武器
      ,跟著人家走)
      。當史思明帶他們進了范陽城,來到自己的地盤
      ,就是他說了算了
      。史思明早已設好了鴻門宴,大家正喝酒呢
      ,史思明一聲令下
      ,阿史那承慶等三人全被拿下了。

      這明擺著是跟安慶緒翻臉

      ,是史思明傻嗎?當然不是
      ,因為他感到此時想爭天下,時機并不成熟
      ,自己擺在明處
      ,成為大唐討伐的對象,此時最好的方式是
      ,保存實力
      ,而保存實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投降朝廷。關鍵是,一投降朝廷
      ,自己不但安全了
      ,朝廷就把槍口專門對準安慶緒了。這樣他又玩了一把借刀殺人
      ,就是借唐朝軍隊的手
      ,先干掉安慶緒再說。等小安被朝廷收拾了
      ,自己力量也攢夠了
      ,再反水
      ,大事可成矣
      ,這小算盤打得真絕。

      于是史思明率領十三萬兵力向唐投降

      。唐肅宗當然高興了
      ,立即封了史思明為歸義王,仍兼范陽節(jié)度使
      ,其七個兒子也都被封官
      。史思明要的就是這效果,我是投降了
      ,但我還是范陽老大
      ,有兵有糧有武器,啥時候想反還不是現(xiàn)成的?

      史思明投降后

      ,卻不斷招兵買馬
      ,這不得不引起唐朝廷的警覺。公元758年5月
      ,朝廷派烏承恩為副使
      ,到史思明軍中監(jiān)視他,如果史思明確實有反心
      ,那就想法結果了他
      。但這招也太小看史思明了。他早防著呢
      。烏承恩到史思明軍中后很快就發(fā)現(xiàn)史思明不懷好意
      ,是詐降的。于是就想采取行動行刺史思明
      。不想被狡猾的史思明發(fā)覺
      ,烏承恩沒有成功,反被史思明殺死
      。這下史思明有借口了
      ,我好心好意為你大唐服務,你們不相信我,還派人害我
      ,既然如此讓我寒心
      ,那對不起,我只有反了

      于是史思明一不做二不休

      ,名正言順再次反叛。史思明有個老參謀叫耿仁智
      ,此人已跟隨史思明混了二三十年了
      ,也是元老了,他此時勸史思明說
      ,這樣不好吧
      ,出爾反爾,豈不是被人恥笑?你知道史思明多狠?他一棍子就敲碎了這個老部下的腦袋!由此也可以看出
      ,史思明的反心是如何堅決
      ,或者說,他當初確實是出于自身的考慮
      ,不得不假裝降唐的

      從史思明降唐又叛唐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此人心機多深

      。然后下一步就是跟大唐爭天下了
      。不過得想辦法把安慶緒干掉,要不我打了天下
      ,他不是還得跟我爭皇帝?

      、再設鴻門宴,干掉安慶緒

      許多年前項羽發(fā)明了鴻門宴

      ,但自己沒弄成事
      ,倒是讓后人屢試不爽。這史思明也是深諳此道
      ,先前玩了次鴻門宴
      ,搞掉安慶緒的三大猛將(或重臣),這次又擺鴻門宴搞安慶緒了

      事情是這樣的

      ,安慶緒退守鄴城之后,招兵買馬
      ,卷土重來
      ,翅膀硬了,唐朝一看不好
      ,又興師動眾發(fā)兵來討伐他
      。758年九月
      ,唐肅宗派郭子儀、李光弼等9大節(jié)度使
      ,率20多萬大軍
      ,號稱60萬,幾乎以舉國之力來功鄴城
      。安慶緒自是難以招架
      ,但他也不示弱,仗著鄴城的防護措施好
      ,死守不降
      ,同時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率13萬大軍來救
      。此君也不是浪得虛名
      ,最后竟然以5萬精兵打敗唐軍,當然他的運氣也好
      ,總之他勝利了
      ,救下了安慶緒
      。當然也不是白救的
      ,是有條件的,他是想讓安慶緒讓出大燕皇帝之位

      當時安慶緒在困境之中

      ,為了保命是答應史思明讓位的,但當他解困之后
      ,卻又想食言
      ,不情愿讓位了。這不玩我嘛
      ,于是史思明想干脆把你解決掉算了
      。但他很狡猾,畢竟有點強人所難不是
      ,人家小安畢竟也是老安的嫡系傳人
      。于是他想了個辦法,派人跟安慶緒說
      ,我其實并不想跟你爭天下
      ,要不咱倆合作,把江山打下來平分?安慶緒一想
      ,這也是個辦法
      ,畢竟人家現(xiàn)在實力雄厚,大軍在手
      ,那就折個中吧
      。就答應談判
      ,來商量這事。

      史思明也來了個高姿態(tài)

      ,說
      ,兄弟,我衷心歡迎你來
      ,咱們歃血為盟
      ,共對唐軍,同謀天下!安慶緒一激動就去了
      。史思明智商和情商都是很高的
      。他能同安慶緒稱兄弟,有兩層意思
      ,一是
      ,他本來是安祿山的兄弟,這時我自降一輩
      ,給你稱兄道弟
      ,夠意思吧?二是,他一跟安慶緒稱兄弟
      ,倆人就不再是君臣關系了
      ,平級了,咱倆誰也別急
      ,誰也別想先當皇帝
      ,你安慶緒下來吧。

      跟史思明比

      ,安慶緒智商弱爆了
      ,就一本正經(jīng)帶著四個弟弟及部下孫孝哲、崔乾佑
      、高尚等人前去了
      。結果安慶緒一到,史思明立馬大手一揮
      ,拿下!安慶緒鴻門宴也沒吃成
      ,就跟自己的四兄弟和部將們一起做了餓死鬼。不過關于這段歷史
      ,還有一個版本
      ,就是安慶緒來到史思明的鴻門宴上,雙方先是吃肉喝酒
      ,歃血為盟
      ,安慶緒正激動時,被史思明收拾了
      。兩個版本的唯一區(qū)別是
      ,安慶緒是吃飽了上路還是當一個餓死鬼上路

      干掉安慶緒后,史思明于760年五月在范陽稱帝

      ,這時他57歲
      ,據(jù)玄宗皇帝鼓勵他努力時,正好17年?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開始
      ,他要獨立跟大唐決斗了。此時離安史之亂結束還有3年
      ,時間還很充足

      四、若不是史思明遇到意外

      ,大唐就懸了

      從以上史思明的發(fā)跡史

      ,從他對大唐朝廷的兩面三刀,到誘殺安慶緒
      ,可以看出
      ,史思明確實不簡單,基本是個為了目的不擇手段之人
      。不過這還只是他陰的一面
      ,他還有陽的一面。因為要得天下
      ,光玩陰的當然不行
      ,還得來硬的
      。什么是硬的
      ,就是史思明這人驍勇善戰(zhàn),很能打
      ,而且頗有軍事謀略

      明朝史學家王世貞這樣評論史思明:“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遠出祿山上”

      。這種說法并非夸張
      。相比而言,安祿山是個精明的商人
      ,視天下為一場交易
      ,自是很有戰(zhàn)略遠見,但具體到謀略上
      ,他就不能勝任了
      。而史思明不僅具有戰(zhàn)略眼光,而且很有謀略
      ,他就是安祿山的“狗頭軍師”
      ,一個很牛的幕僚
      ,而且還能親自上戰(zhàn)場作戰(zhàn),簡直一全才
      。若不是碰上李光弼這個牛人
      ,史思明將前途無量。李光弼先后在太原大戰(zhàn)和河陽之戰(zhàn)等著名戰(zhàn)役中完敗史思明
      ,奠定他在平定安史中第一名將地位
      ,但即便如此,李光弼對史思明也不是完勝
      。史思明曾在鄴城之戰(zhàn)
      ,在他稱帝后的懷州之戰(zhàn),和邙山之戰(zhàn)等戰(zhàn)役中擊敗過李光弼

      事實上

      ,在安史之亂開始階段,還是主要靠史思明打硬仗的
      ,他在河北一帶幾乎所向披靡
      ,直到碰上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合擊才被挫動銳氣。但后來
      ,史思明還是打敗唐軍劉正臣
      、顏真卿等部的軍隊。特別是在后來的標志性戰(zhàn)役
      ,鄴城大戰(zhàn)中
      ,他以少勝多敗唐軍20萬人,更是彰顯了其突出的軍事才能
      。以至于《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評價史思明:“史思明任叛軍領袖后
      ,證明他是一位杰出的將領,如果不是他的兒子史朝義在761年春通過與人合謀將他殺害
      ,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那么他為何會陰溝里翻船
      ,被兒子殺掉?

      五、史思明的軟肋

      史思明之所以失敗

      ,是因為他也是有軟肋的
      。前面說過,史思明這人手段毒辣而殘忍
      ,這個特點對別人來說很恐怖
      ,當然也是他的軟肋。

      史思明部下的兵將是安史叛軍中最殘暴的隊伍

      ,就是喜歡屠城
      ,他每攻陷城池
      ,都殺光老弱男丁,殺人放火奸淫擄掠
      ,無惡不作
      。比如在魏州一戰(zhàn)中,史思明軍一天就殺掉三萬多人
      ,弄得血流成河

      太過殺戮成性的人,必然沒有好下場

      ,況且他這人心狠
      ,不只是對旁人,對自己的兒子也是如此
      。他后來進攻陜州
      ,出戰(zhàn)不利,退守永寧
      。史思明下令筑城貯備軍糧
      ,命令將士們一個月時間完工。其子史朝義率軍士苦干
      ,城筑好后
      ,沒來得及在外墻摸泥,也就是說
      ,主體工程完工
      ,還沒有粉刷。史思明大怒
      ,揚言要殺掉史朝義和部下大將駱悅等人

      大家也是對史思明怨氣很重,早受不了啦

      ,于是鼓動史朝義
      ,與其讓他把咱們宰了,不如咱們先下手為強
      ,把他干掉,這樣我等擁你當皇帝
      。本來史朝義不想這樣干
      ,這不是跟安慶緒一樣不孝嗎?史朝義這人比較心軟,但怎奈部下軟磨硬泡
      ,最后終于下了決心
      ,你們想咋弄咋弄。于是史思明被殺
      。此時是761年春天
      ,離安史之亂結束不到兩年時間
      。史朝義不但心軟,當然能力更不行
      ,史思明死后
      ,叛軍基本上就沒有什么做為了,只有垂死掙扎的份
      ,不久即敗

      總之,史思明這人既有本事

      ,又狡猾
      ,又心狠,活時間又長
      ,他對于大唐王朝的破壞比安祿山更嚴重
      ,他能甩那個“大肥豬”幾條街,他要不是被意外殺死
      ,大唐就懸了
      。即便如此,大唐也是元氣大傷
      ,所以他才是讓大唐走向衰落的罪魁禍首
      。(文/一米暖陽 )

      作為安史之亂中的另一位主人公
      ,史思明的存在感為何不高?

      因為風頭都被安祿山搶去了

      ,史思明只是安祿山手下一線打手
      ,而叛軍的統(tǒng)帥是安祿山,誰會真正在意一個打手
      ,即使這個打手有點厲害

      公元755年12月,安祿山發(fā)動20萬軍

      ,在范陽起兵
      。所經(jīng)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
      ,攻入洛陽
      。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玄宗說要親征
      ,最后卻帶著貴妃、皇子皇孫出逃。后來發(fā)生馬嵬坡兵變
      ,六月安祿山就占領長安

      后來安祿山兒子安慶緒殺安祿山自立為帝,史思明不愿臣服于安慶緒

      ,降唐
      ,封歸義王,范陽長史
      、河北節(jié)度使
      。肅宗怕其再反,想殺他
      ,史思明果然起兵再叛
      。759年,史思明稱大圣周王
      。后進兵殺安慶緒后稱帝
      ,改國號大燕,761年
      ,史思明也被他的兒子史朝義謀殺

      安祿山導致了大唐的亂世,自稱為帝

      ,從此驕奢淫逸
      ,貪圖享樂,如此暴君最終因為帝位傳承而被兒子安慶緒所殺
      ,也算是咎由自取了

      而史思明是在安祿山死后,從開始真正走到歷史的前臺

      ,他殺了安慶緒
      ,成為了叛軍的首領,而且一度大敗官軍
      ,最終收復的洛陽又重新歸入到了叛軍手中
      ,形式一如安祿山叛亂之時,甚至是更加的強勢
      ,大唐面臨著被傾覆的危險
      ,不過后來史朝義因為同樣原因而斬殺了父親史思明,因為叛軍的內(nèi)部爭權而最終朝廷得利
      ,雖然史朝義被唐軍殺了
      ,不過叛軍卻也仍然勢力龐大,最終雙方協(xié)商之后
      ,叛軍名義上歸附,而朝廷則將河朔三鎮(zhèn)給了叛軍,也自此延續(xù)著安史之亂的余威
      ,這個地方成為了唐中后期的亂局之源

      也就是說安史之亂之所以由安、史并稱

      ,是因為這場動亂分為了兩個階段
      ,前期以安祿山為主導,后期史思明為主力
      。故名“安史之亂”
      。而這也是為什么史思明名氣不如安祿山的原因,安祿山一死
      ,史思明如秋后的螞蚱
      ,垂死掙扎而已。

      安祿山是怎么失敗的?失敗之后安祿山又是怎么死的?

      盛極而衰

      ,很多東西都是有低谷和頂峰的
      ,這一點在我們眼中的盛世唐朝體現(xiàn)得最為明確。盛世不可能一直長久下去
      ,走到了一個高峰
      ,遇到了安祿山和史思明兩個人,爆發(fā)安史之亂后的唐朝
      ,就走了下坡路了
      。不過安史之亂最終以失敗收尾,唐王朝得以延續(xù)
      ,那么安史之亂又是怎樣失敗的?失敗之后安祿山又是怎么死的?

      1.安祿山
      ,史思明

      安祿山和史思明,都不是漢人
      ,而應算是突厥人
      。安祿山生得過于肥胖,但并不影響他秉性機靈聰慧
      ,他曾經(jīng)以厚禮賄賂官員
      ,請他們在朝廷上為自己多說好話,使得唐玄宗對他更加信任和喜愛
      ,甚至還請求成為楊貴妃的養(yǎng)子
      ,進宮的時候都會按照胡人的習俗,先拜見?母親?楊貴妃再拜見?父親?唐玄宗


      史思明
      ,相對于安祿山來說,他在安史之亂之前的事跡并不多
      ,少年時與安祿山是好友
      ,驍勇善戰(zhàn)履立功勛,唐玄宗對他的能力也是十分贊賞。史思明這個名字也是唐玄宗賞賜的
      ,他因為將奚族最有才能的瑣高?騙?了過來
      ,朝廷認為他立下大功,升官發(fā)財不說
      ,還得到唐玄宗親自賜名
      ,榮極一時。

      2.安史之亂

      權勢大了
      ,就容易造成混亂
      。唐玄宗任用寵臣,生活腐敗
      ,楊貴妃一家獨大
      ,聲色犬馬,給人民的負擔不斷加重
      ,中央與地方的割據(jù)勢力矛盾加重
      ,楊貴妃哥哥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各種矛盾問題積壓在一起
      ,最終安祿山聯(lián)合史思明
      ,發(fā)動了叛亂。因為叛亂的指揮官中
      ,安祿山與史思明是主要人物
      ,因此,這件事也被稱為安史之亂
      ,又因為發(fā)生時間在天寶年間
      ,因此也稱作天寶之亂。

      安史之亂
      ,主要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jù)勢力的爭斗
      ,叛軍首領利用了人民的反抗情緒,但是又對人民施加了殘暴的行徑
      ,諸如歷史上著名的大書法家顏真卿
      ,時任平原太守,就在安史之亂中全力反抗
      。戰(zhàn)爭的過程我們就不多說了
      ,安史之亂前后持續(xù)了八年之久,最終以李唐的勝利而告終
      。然而這樣的勝利
      ,往往也伴隨著非常慘痛的代價。

      3.結局

      至于說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結局
      ,二人也算是有緣分
      ,都是被自己的兒子害死的
      。安祿山身體肥胖,而且一直都在加重
      ,當年還沒有叛亂的時候
      ,盡管肥胖卻還能夠靈活地跳胡旋舞
      。安祿山的視力一直在下降
      ,一直到最終完全失明。如此一來
      ,他穿衣日常就沒辦法自理了
      ,脾氣火爆,動輒打罵臣子
      。安祿山次子安慶緒對他不滿
      ,于是伙同被迫伺候安祿山穿衣的李豬兒,殺掉了這個目不能視的叛軍頭領


      不過
      ,安慶緒最終還是被史思明殺掉了。史思明對于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沒有半點情分
      ,甚至想要殺了他立軍威
      ,史朝義看明白了這個父親,在同樣受到生命威脅的部下的威脅中
      ,答應殺了史思明
      。就這樣,史思明與安祿山一樣
      ,都死在了自己兒子的手中
      ,安史之亂雖然不久之后就結束了,但是給盛世大唐帶來的損害
      ,卻也再也彌補不過來了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333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
      ,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這只由各部落首領長子構成的西征軍
      ,先后征服了北歐
      、西歐,中亞等廣大區(qū)域
      ,迅速擴大了元朝的地盤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
      ,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對這個故事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女人
      ,叫賀夫人,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
      ,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
      ,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拓跋紹性情很殘暴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nèi)容
      。中華璀璨的文明中,有無數(shù)鐵血將士保家衛(wèi)國 秦始皇屬意扶蘇<div   id=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