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歷史學(xué)家把他寫懦弱了?答案應(yīng)該是后者
,有幾點可以證明。
其一
,唐高宗做太子的時候已經(jīng)跟武則天發(fā)生了不正當(dāng)關(guān)系
。那時候武則天是庶母,是母子關(guān)系
。如果二人曖昧之事被唐太宗知道了,后果不堪設(shè)想
,至少要被廢掉太子之位。他敢做這件事,可見他不膽小
。
其二,唐高宗繼位之初
,他的舅舅長孫無忌把持朝政大權(quán),唐高宗不服,要奪權(quán)
。當(dāng)時唐高宗的勢力還無法與長孫無忌相抗衡,但是他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還是奪了權(quán)
,最后把長孫無忌貶至外地,致其自殺而亡
。
其三,從高宗時期的歷史發(fā)展來看
,他的功績一點也不遜色于其他任何一個皇帝,包括他的父親
。
高宗即位伊始,就立即暫停了對遼東(高句麗)的戰(zhàn)爭及土木工程的營造
。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元年(650年)
,召集眾地方官詢問百姓疾苦,鼓勵臣下就國計民生發(fā)表意見
。
也很善于聽從勸諫。有一次
,他出外打獵遇雨,就問臣下:“用油布做的雨衣怎么樣才能不漏一點水?”臣下說:“要是用瓦做
,就不會漏雨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毖酝庵猓遣粦?yīng)出來打獵游玩
。高宗愉快地接受了批評。顯慶元年(656年)
,高宗再次征詢?nèi)绾文軌驕p輕百姓負擔(dān)
。大臣來濟指出:過多的勞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負擔(dān),出工則誤農(nóng)時
,出錢又花費很多
,應(yīng)該免除一切不急需的徭役征發(fā)。高宗虛心采納
。這種虛心求諫的政治作風(fēng)與太宗如出一脈
。
高宗對于法律建設(shè)也十分重視。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成文法典——著名的《唐律疏議》(與《羅馬法》并稱)
,就是在高宗永徽四年由長孫無忌等大臣修訂而成的
。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zhí)法狀況寬平公正
,犯罪率較低。史載
,有一次,大理寺卿唐臨向高宗報告說:監(jiān)獄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個
,其中只有兩人需要判死刑。
高宗時期的軍事成就也不容忽視
,唐朝在這一時期滅亡了東西兩個大敵:西突厥與高句麗
,也順帶壓制了一下日本的氣焰
,換來了中日千年和平。單從征伐高句麗的戰(zhàn)果來說
,太宗李世民曾親征卻徒勞無功,而后來高宗先后派大將蘇定方
、李績(即李世績)、劉仁軌以及薛仁貴經(jīng)略遼東
,最后兵圍平壤
,滅了高句麗,并在遼東設(shè)立九都督府
。后來新羅統(tǒng)一朝鮮半島
,與唐朝建立了良好的關(guān)系。顯然
,高宗完成了太宗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
。
從高宗對于長生之術(shù)的冷靜態(tài)度和對醫(yī)學(xué)的信任來說,比起乃父太宗也勝出一籌
。太宗最終由服食丹藥而死
,而高宗身體狀況雖一直不佳
,卻能夠客觀坦然地面對
。他對于胡僧的長生藥從不迷信
,認(rèn)為“果有不死之人
,今皆安在?”他對于御醫(yī)的治療都能夠積極配合
,即使是在他的頭上扎針也不介意
。另外
,他還命令宰相組織名醫(yī)修訂了《唐本草》行世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眴尉瓦@種對生死的科學(xué)態(tài)度來看
,說他“昏懦”就很不客觀公平。
高宗在處置危及皇權(quán)和皇位的事件時
,也不見昏懦
。最有代表性的是發(fā)生在永徽三年(652年)的宗室謀反案。當(dāng)時
,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與駙馬房遺愛(房玄齡之子)、巴陵公主的駙馬柴令武
、高祖李淵的女兒丹陽公主的駙馬薛萬徹、高祖六子荊王元景等人勾結(jié)在一起
,陰謀發(fā)動政變,欲推舉自稱有做皇帝征兆的荊王元景為帝
。事情敗露以后,高宗立即命長孫無忌負責(zé)調(diào)查
,房遺愛稱太宗三子
,即李治同父異母的哥哥吳王恪是主謀
。高宗果斷下令
,將房遺愛、薛萬徹
、柴令武等人斬首,賜荊王元景
、吳王恪、高陽公主
、巴陵公主等人自盡,吳王恪之弟被廢為庶人
,房遺愛之弟遭貶,薛萬徹之弟被流放
。另有一大批有牽連的人,如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節(jié)
、江夏王李道宗等人被流貶
。其中
,雖然有長孫無忌趁機專權(quán),打擊異己的情況
,畢竟是假手皇帝。觀一葉而知秋
,看高宗處理這件事情的手段,恐怕不太可能容忍武則天“專作威?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卑?而這樣的鐵腕作風(fēng)
,無論如何也不能與“昏懦”掛鉤
。
綜觀高宗執(zhí)政時期,國力在增強
,到永徽三年(652年),全國人口就從貞觀時期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三百八十萬戶
。此外
,民族關(guān)系在改善,疆域在拓展
,這個被認(rèn)為是唐朝最弱的皇帝,擁有唐朝最大的版圖
。這樣的人能說弱嗎?
退一步說
,對于一個守成之君,能夠繼續(xù)執(zhí)行被證明是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繼續(xù)沿著國家建設(shè)和發(fā)展的正確道路開拓前進
,怎么能夠給他一個“昏懦”的評價呢?
被稱“昏懦”是因為女皇武則天
李治被冠以昏懦的主要原因就是委政于武則天
。顯然,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
,此事絕難以被以男性為主的文臣武將們接受。歷史學(xué)家們把武則天描繪成一個十足的野心家
,整個唐高宗時代基本被武則天的陰謀所籠罩
。為了說明武則天的強勢
,就必須把李治描寫成一個很懦弱的皇帝。
那么
,高宗為什么把政事委托給武則天?應(yīng)該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他的身體狀況不佳
,晚年“苦風(fēng)眩頭重,目不能視”
,患有類似今天的高血壓、青光眼之類的疾病
,不能不倚靠他人處理國政;二是因為武則天自身素質(zhì)高
,而且與高宗在許多政事處理上觀點相同
,從而取得了高宗的信任
。再說,唐朝世風(fēng)開放
,女性參政的阻礙相對較弱,所以高宗委政于她并不稀奇
。也就是說,武則天參與朝政應(yīng)該是出于高宗的意愿
,并非如歷史上評價的 “專作威福”
。
另據(jù)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記載
,自從麟德元年(664年),高宗處置了宰相上官儀以后
,每逢上朝
,武則天都垂簾于后
。無論政事大小,高宗都會與她商議
,中外謂之“二圣”
。從高宗上元元年(674年)起
,皇帝稱“天皇”,皇后稱“天后”
。而此時距高宗撒手人寰還有約十年
,可見
,這種帝后同尊的政治格局是在高宗思維清晰之時確立的
。
高宗雖然委托政事于武則天,但不是完全放任。在他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一直親自處理國政,即使到了弘道元年(683年)三月,即臨死前的幾個月
,仍然關(guān)注朝廷宰相的任職狀況
,并罷免了欺凌舅家的宰相李義琰
。與此同時
,他還常常命令皇太子監(jiān)國,代他處理國政
,而不是完全依賴武則天一個人。所以
,在高宗活著的時候
,不存在武后把持朝政
,一手遮天的情況
。
綜合以上分析
,可以斷定
,說唐高宗是個窩囊廢是政治的需要
,是后世史官的曲意刻畫。
為什么說唐高宗李治是個懦弱、軟弱無能的君王?
其實李治這個人怎么去說他呢
,他是唐太宗的兒子
,是他最中意的一個種子型選手
。但是很可惜
,他沒能繼承唐太宗的那種勵精圖治韜光養(yǎng)晦的大志向大才能。
他這個人比較好色
,身體有病的情況下,還不停的往后宮跑,結(jié)果搞得自己身體搞垮了
。但是武則天其實還是挺喜歡他,挺愛他的
。然后一門心思的勸他,不要再這樣亂搞了
,后來他不聽。而且他對朝政的也不太關(guān)心
,所以讓武則天有機可乘,趁機攝政
。反正李治他本身也不管朝政的事情,而王朝有需要治理
。所以這個時候武則天的上位好像也是理所當(dāng)然的一件事了。
而且后面他喜歡的女人
,也就是武則天,居然還被他
老子給搶走了
。所以說到底還是挺窩囊的一個人啊
,連自己的老婆都會被搶走
。如果他能力再強一點他的父親也不敢亂來呀,就算這個人再漂亮
,那終究也是自己的兒媳婦吧
。但是因為他這個人沒有多少的掌控能力
,聽天由命,他爹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所以他可以算是一個真正非常軟弱的人啊。
為什么說唐高宗李治是個懦弱、軟弱無能的君王
之所以說李治很懦弱無能
,無非不就是因為武則天把他的皇位給搶了。本來作為一個男人
,他就應(yīng)該很好的保住自己的皇位
,但是他沒有而且讓一個女人做了皇帝,而自己只能是眼睜睜的看著
。很多的人都因為這個原因痛恨李治
,因為中國歷史上就沒有出現(xiàn)過這樣的事情
,正好在李治在位的時候有這種情況了。
其實說起李治很多人就想到了武則天和李世民
,其實歷史上的唐高宗也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得這樣
。他只過一直活在自己父親的陰影下
,李世民的強大就造就了他的無能
。如果李治真的沒有能力的話,我想李世民也不會傻到把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給了他這個傻兒子的
。
其實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應(yīng)該用辯證的方法
,不能只是一味的去詆毀他們
。畢竟每一個人都有功有過
,但是我想李治也不想讓事情發(fā)展成這個樣子
。其實有了武則天上位真的就是天命
,這樣的話我想沒有人可以改變的
。
?唐高宗李治簡介 帝王生涯無所作為的懦弱皇帝
唐朝第三位 (649—683年在位)
, (628-683年),字為善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長孫皇后
,為嫡三子。貞觀五年(631年)封為晉王
,后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干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于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長安太極殿,開創(chuàng)了有貞觀遺風(fēng)的永徽之治
。唐代的版圖
,以高宗時為最大
,東起朝鮮半島,西臨咸海(一說里海)
,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
,維持了32年
。 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駕崩
,年五十五
,葬于乾陵,廟號高宗
,謚號天皇大帝
。>
人物簡介 > (628~683),即
,字為善
,漢族人。> 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
,生母是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
,卒于弘道元年(683年),享年56歲
。謚曰「天皇大圣大弘孝 」,廟號「高宗」
。> 共在位34年(649年—683年)
,前六年號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
,繼續(xù)執(zhí)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jīng)濟制度,與李勣(徐懋功)
、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
。他們君臣都牢記太宗的遺訓(xùn)遺囑
,奉行不渝
。訓(xùn)令納諫
、愛民
,高宗即位時即對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
,悉宜陳
,不盡者更封奏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共⑷找淌啡腴w,問以百姓疾苦
;訓(xùn)令崇儉,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
。」高宗君臣們蕭規(guī)曹隨
,照太宗時法令執(zhí)行,故永徽年間
,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
,增加到380萬戶),有貞觀之遺風(fēng)
,史稱「永徽之治」
。弘道元年十二月
,高宗去世,葬于乾陵
。謚號:天皇大帝(初謚)/天皇大圣皇帝(749年加謚)/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754年加謚)
。>>>
? 評價唐高宗李治 > 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唐朝皇帝。應(yīng)該說
,作為一個唐朝的皇帝
,李治是幸運的,因為
,他繼承了父親太宗的輝煌基業(yè)
。但是對于他個人的帝王生涯來說,「子承父業(yè)」同時又是不幸的
。當(dāng)人們觀察他的時候,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以及貞觀之治的耀眼光環(huán)
;既而在他身后又是歷史上惟一的一個女皇 ,在他們兩人并駕齊驅(qū)的時候
,又總是被 搶占了頭籌。> 然而
,歷史就是這樣喜歡捉弄人。差不多被歷史忽略的高宗
,卻平穩(wěn)地做了34年的皇帝
,這在唐朝所有皇帝當(dāng)中
,是除了玄宗以外在位時間最長的
。高宗從即位的第二年改元永徽以后
,在位期間
,一共14次改元
;除了他身后的武則天因為經(jīng)常會在一年當(dāng)中數(shù)次改元而有18個年號外,高宗又是唐朝皇帝中擁有年號最多的一位
。>
大事年表 > 貞觀五年(631年)
,封晉王。> 貞觀七年
,遙授并州都督
,后又加封右武侯大將軍。> 貞觀十年
,長孫皇后薨逝
,李治與同母妹妹晉陽公主一起被太宗親自撫養(yǎng)。> 貞觀十七年
,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發(fā)生了爭奪皇位繼承權(quán)的斗爭
,最終太宗廢太子承乾
,黜魏王泰
,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
,太宗去世
,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時年22歲
。> 庚戌年(650年)永徽元年5月吐蕃贊普棄宗弄贊(617-650)卒
。9月高侃擊擒突厥車鼻可汗
,分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
。是年雍
、絳、同等九州早蝗
,齊、定等十六州水災(zāi)
。> 辛亥年(651年)永徽二年正月西突厥賀魯自立為沙缽羅可汗
。7月沙缽羅可汗攻入庭州
,遣梁建方討之
。8月大食國始遣使來唐
。閏9月詔義倉改令率戶出粟
。> 壬子年(652年)永徽三年正月牢山之戰(zhàn)
,唐軍大敗賀魯軍。吐谷渾
、新羅、高句麗
、百濟并遣使入貢。3月建大雁塔
。7月戶部計
,全國380萬戶
。1月駁馬國遣使朝貢。是年孫思邈著《千金方》
。>>> 癸丑年(653年)永徽四年3月頒孔穎達《五經(jīng)正義》
。廢瑤池都護府
。4月林邑國王遣使貢馴象。10月睦州女子陳碩真與章叔胤起義
。11月頒新《唐律疏義》
。睦州義軍為唐軍崔義玄鎮(zhèn)壓失敗。是年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卒
。> 甲寅年(654年)永徽五年3月以太宗才人武則天為昭儀
。命閻立德領(lǐng)丁夫四萬筑長安外郭。11月「和雇」京兆百姓四萬一千人板筑京師羅郭
,三十日而罷
。12月樓國獻琥珀、瑪瑙
。是年洛州刺史賈敦頤掠獲豪富籍外占田三千余頃
,以給貧乏。> 乙卯年(655年)永徽六年3月程名振破高句麗于貴端水
。6月大食遣使來唐。8月始置員外同正官
。京師東西市置常平倉。10月廢皇后王氏為庶人
,立武則天為皇后
。是年日本醫(yī)師惠日三度來唐。> 丙辰年(656年)顯慶元年5月長孫無忌進史官所撰梁
、陳
、周、齊
、隋五代史志三十卷。9月詔戶滿三萬以上為上州
,二萬以上為中州
。12月置算學(xué)
。程知節(jié)破西突厥。是年李淳風(fēng)撰孫子十部算經(jīng)書成
。> 丁巳年(657年)顯慶二年3月李義府任中書令
。7月放還天竺方士
。12月蘇定方擊西突厥阿缽羅可汗
,大破之。分其地置蒙池
、昆陵二都護府
。> 戊午年(658年)顯慶三年5月遷安西都護府于龜茲
。6月遣程名振
、薛仁貴攻高句麗
。9月廢書算律學(xué)
。11月許敬宗任檢校中書令。是年褚遂良卒(596-658)
。尉遲恭卒〔585-658)。> 己未年(659年)顯慶四年6月詔改《氏族志》為《姓氏錄》
,升后族為第一
,余悉以官品高下為準(zhǔn)。7月殺長孫無忌
,大官僚貴族集團分子多被削爵貶官
。以李義府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9月詔以石、米
、史等十國置州縣府百二十七。是年李延壽上所撰南北史
。蘇敬等編成《唐修本草》五十三卷。> 庚申年(660年)顯慶五年3月發(fā)神丘道軍攻百濟
。8月蘇定方等攻占百濟
,以其地分置熊津等五都督府。10月皇后武則天決百司奏本
。>? 辛酉年(661年)顯慶六年(二月改元龍朔)5月命蘇定方等率軍再攻高句麗。6月以吐火羅
、波斯等十六國都城置都督府,并隸安西都護府
。是年波斯為大食所侵,卑路斯來投
。> 壬戌年(662年)龍朔二年正月東都初置國子監(jiān)。立波斯都督卑路斯為波斯王
。2月改百官名
。3月鄭仁泰等敗鐵勒于天山
,九姓乃定。4月復(fù)置律
、書
、算三學(xué)
。7月唐軍劉仁愿破百濟于熊津
。12月蘇海政殺興昔亡可汗
,突厥諸部有離心
。> 癸亥年(663年)龍朔三年正月鄭仁泰擊鐵勒盡平之
。2月移燕然都護府于回紇部落,改名為瀚海都護府;其舊瀚海都護府,移置云中古城
,改名云中都護府
。4月下李義府獄,除名
,流雋州
。5月鄭仁泰等分屯涼、鄯備吐蕃
。吐蕃發(fā)兵擊吐谷渾
,大破之。吐谷渾可汗曷缽帥數(shù)千帳請徙居內(nèi)地
。9月唐軍孫仁師
、劉仁軌滅平百濟,并敗倭兵于白江
。> 甲子年(664年)麟德元年正月改云中都督府為單于大都護府
。2月僧玄奘卒(約604-664)
。12月殺上官儀(約608-664)
,政權(quán)悉歸武則天
,天下稱「二圣」
。>>> 乙丑年(665年)麟德二年5月頒行李淳風(fēng)所造《麟德歷》
。10月高句麗王高藏遣子聘唐。是年歲大稔
,米斗五錢
,麰麥不
列子市
。時太仆有馬七十萬匹
。廢陜西銅冶四十八
。呂才卒(600—665)> 丙寅年(666年)乾封元年正月高宗至泰山封禪,至曲阜祀孔子
,至亳州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
。4月還京師
。5月鑄乾封泉寶錢
。6月高句麗泉蓋蘇文死,諸子分爭
。10月命李績?yōu)檫|東行軍大總管以征高句麗。是年令狐德棻卒(583-666)
。> 丁卯年(667年)乾封二年正月罷乾封寶錢
,復(fù)行開元通寶錢。2月生羌十二州為吐蕃所破
。3月李績拔高句麗十六城,薛仁貴破金山
,拔三城
。是年祿東贊卒。> 戊辰年(668年)乾封三年/總章元年2月薛仁貴拔扶余城
,扶余川中四十余城皆下
。9月唐軍陷平壤,高句麗王降
。凡下城百七十
,戶六十九萬七千
。置安東都護府于平壤
,薛仁貴任安東都護
。是年京師及山東
、江
、淮早饑。> 己巳年(669)總章二年5月徙高句麗民三萬余戶于江淮以南及山南
、京西
。7月冀州大雨
,毀屋一萬四千三百九十區(qū)
,害田四千四百九十六頃
。8月改瀚海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
。9月大風(fēng)海溢,漂永嘉
、安固六千余家
。11月發(fā)九州人夫轉(zhuǎn)運太原倉粟入京
。12月定銓注法
。李績卒(594-669)
。> 庚午年(670年)總章三年/咸亨元年正月于遼東地置州縣
。4月吐蕃入侵吐谷渾
,唐將薛仁貴擊之
。7月吐蕃大敗唐軍
,吐谷渾盡沒
,余眾內(nèi)遷靈州
。12月詔前改官名復(fù)舊
。是年天下四十余州旱及霜蟲
,百姓饑乏
,詔令任往諸州逐食
,仍轉(zhuǎn)江南租米賑給
。獅子國遣使來唐
。> 辛未年(671年)咸亨二年7月高侃破高句麗余眾于安市城。是年義凈浮海赴印度
。> 壬申年(672年)咸亨三年正月昆明蠻十四姓內(nèi)附
,置殷
、敦、總?cè)荨?月于洛州柏崖置倉
。12月高侃大敗新羅兵于橫水
。> 癸酉年(673年)咸亨四年3月詔劉仁軌修改國史
。7月婺州暴雨水泛
,漂溺居民六百家
,詔令賑給
。10月閻立本(601?-673)卒
。12月弓月、疏勒國王入朝請降
。是年李淳風(fēng)卒(602-)。> 甲戌年(674年)咸亨五年/上元元年2月遣劉仁軌征新羅
。8月高宗李治稱天皇
,武則天稱天后
。改元上元
。12月于闐王阇伏雄
、波斯王卑路斯來朝
。武則天上表十二條
。是年李治召見孫思邈
,思邈辭疾請歸
。> 乙亥年(675年)上元二年2月劉仁軌大破新羅
。新羅遣使至唐召謝罪」
。3月李治詔令武則天攝國政
。則天多引文學(xué)之士密參政事
,時人謂之「北門學(xué)士」
。12月龜茲王白素稽獻名馬
。是年武則天令元萬頃
、劉祎之等撰《列女傳》
、《樂書》
、《百僚新戒》等書
。> 丙子年(676年)上元三年/儀鳳元年2月移安東都護府于遼東
。3月吐蕃攻鄯
、廓
、河、芳等四州
。8月置南選使
。青、齊等州海泛溢
,漂溺居人五千家。> 丁丑年(677年)儀鳳二年4月河南
、河北旱
,詔賑給
。5月吐蕃玫扶州
。12月敕關(guān)內(nèi)
、河?xùn)|諸州招募勇敢以討吐蕃,募兵制始此
。是年冊卑路斯為波斯王
。> 戊寅年(678年)儀鳳三年正月百官、「四夷」朝武則天于光順門
。遣曹懷舜等分往河南北募猛士,不問布衣及仕官
。9月唐軍李敬玄與吐蕃戰(zhàn),敗績
。> 己卯年(679年)儀鳳四年/調(diào)露元年2月東都饑,宮出糙米賑饑
,時錢物漸貴。7月安西都護王方翼筑碎葉城
,五旬而畢
。裴行儉護送卑路斯歸還波斯
,不得入其國。8月設(shè)安南都護府于交州
。> 庚辰年(680年)調(diào)露二年/永隆元年3月裴行儉大破突厥于黑山。8月廢皇太子李賢為庶人
,立英王哲為皇太子。9月遣使賑恤河南
、河北諸州水災(zāi)。10月文成公主(625-680)卒
。12月李淳風(fēng)進注釋《五曹》
、《孫子》等十部算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