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杜甫不僅寫詩出名
      ,歷史上的他還精通種藥
      、制藥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0 13:54:26

      杜甫不僅寫詩出名,歷史上的他還精通種藥、制藥

      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shí)的杜甫

      759年,杜甫由隴入蜀

      ,和妻子
      、兒女一道在浣花溪畔造茅屋
      ,辟藥圃,向友人覓求藥苗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八帡l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
      ,苗滿青山慚取譽(yù)
      ,根據(jù)隙地卻成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就是當(dāng)時杜甫所描繪的一派生機(jī)勃勃的藥圃景象

      、制藥.png" />

      對于怎樣種好藥

      ,杜甫也深有研究。在泉州
      ,他見太平寺的泉水特別清冽
      ,很適合灌溉藥圃,就種下了藥材黃精
      。至于采藥
      、制藥、賣藥的詩
      ,杜甫寫得就更多了
      。“曬藥能無婦
      ,應(yīng)門亦有兒”
      ,反映出他的妻子、兒子也參與了精制藥物
      。另外
      ,他還寫道:“移船先主廟,洗藥浣花溪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里的洗藥也是藥物貯藏、炮制前的必要工序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

      ,曾三次賣藥行醫(yī)。第一次是在長安
      ,746年至755年間
      。那時他科舉失意,生活沒了著落,只好以“賣藥都市
      ,寄食友朋”度日
      。第二次是在甘肅,安史之亂期間
      。其時
      ,杜甫攜帶家小常年奔波,生活艱難之際又重操采藥
      、制藥
      、賣藥的舊業(yè)。第三次是在770年
      ,晚年的杜甫生活更加凄慘
      ,只得擺攤賣藥以維持生計。就在這年冬天
      ,杜甫因貧病交加
      ,客死他鄉(xiāng)。

      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之一,杜甫是怎樣的一個人

      1

      、人物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

      ,漢族
      ,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
      ,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
      ,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yuǎn)

      ,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后世稱其杜拾遺
      、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
      、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

      、《三別》等名作
      。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
      ,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
      ,胸懷國事
      。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
      ,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fù)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yuǎn)播
      ,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

      、個人成就

      詩歌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17] ,早佚

      。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
      ,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
      。杜甫律詩的成就
      ,首先在于擴(kuò)大了律詩的表現(xiàn)范圍。杜甫律詩的最高成就
      ,可以說就是在把這種體式寫得渾融流轉(zhuǎn)
      ,無跡可尋,寫來若不經(jīng)意
      ,使人忘其為律詩

      書法

        杜甫在書法的創(chuàng)作觀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從記載來看

      ,他的書體以楷隸行草兼工
      ,整體以意行之,贊賞古而雄壯
      ,注意書寫中的速度
      、節(jié)奏、筆勢、墨法等等內(nèi)容
      ,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書家了
      。同時,他對于唐代隸書家的贊揚(yáng)
      、對于曹霸
      、張旭的評價都足以使他在書法史上留下聲名,而他的“書貴瘦硬”說更是奠定了杜甫在書法理論史上的重要地位

      3

      、史書記載

      《舊唐書·杜甫傳》

      《新唐書·杜甫傳》

      《唐才子傳·杜甫傳》

      杜甫資料

      一、杜甫的生平和個性

      杜甫(712—770)字子美

      ,生于鞏縣(今屬河南)
      。他出身于一個具有悠久傳統(tǒng)的官僚世家,自十三世祖杜預(yù)以下
      ,幾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職
      ,所以杜甫自豪地稱為“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進(jìn)雕賦表》)
      。其母系為唐代士族中門第最高的清河崔氏
      。只是杜甫的父親杜閑只做到奉天縣令,這個家庭已呈衰落之象

      家庭給予杜甫正統(tǒng)的儒家文化教養(yǎng)
      ,和務(wù)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雄心。所以
      ,終其一生
      ,高蹈出世的念頭很少占據(jù)他的頭腦。另外
      ,唐代是重視詩歌的時代
      ,而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正是武后朝中最著名的詩人,這更加深了杜甫對詩歌的興趣
      。他曾很驕傲地對兒子說:“詩是吾家事
      。”(《宗武生日》)追求仕途事業(yè)和不朽的詩名
      ,共同構(gòu)成了杜甫的人生軌道

      杜甫早慧,據(jù)稱七歲便能寫詩
      ,十四
      、五歲時便“出游翰墨場”(《壯游》),與文士們交游酬唱
      。二十歲以后十余年中
      ,杜甫過著漫游的生活
      。這既是為了增長閱歷,也是為了交結(jié)名流
      、張揚(yáng)聲名
      ,為日后的仕進(jìn)作準(zhǔn)備。他先到了吳越一帶
      ,江南景物和文化
      ,給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二十四歲時
      ,杜甫赴洛陽考試
      ,未能及第,又浪游齊
      、趙,度過一段狂放的生活
      ,他后來回憶說:“放蕩齊趙間
      ,裘馬頗清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壯游》)三十三歲時
      ,杜甫與李白相識于洛陽,又在梁
      、宋一帶為豪俠之游
      。李白當(dāng)時已是名震天下的詩人,他的特殊風(fēng)采和出眾才華
      ,深深吸引了杜甫

      杜甫稱做官為他們家族的“素業(yè)”——世代相襲的職業(yè),他的各種文化教養(yǎng)都是與這一點(diǎn)相聯(lián)系的
      。三十五歲左右
      ,杜甫來到長安求取官職。開始
      ,他滿懷信心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fēng)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但滯留十年卻一再碰壁
      。這可能是因為他的家庭背景已不夠有力
      ,而把持權(quán)柄的李林甫等人,又對引進(jìn)人才采取阻礙的態(tài)度
      。大約在杜甫到長安不久
      ,父親就去世了
      ,他的生活因此變得艱困起來,為了生存
      ,為了求官做
      ,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權(quán)貴門下,作詩投贈
      ,希望得到他們的引薦
      。此外,他還多次向玄宗皇帝獻(xiàn)賦
      ,如《雕賦》
      、《三大禮賦》等,指望玄宗對他的文才投以青睞
      。種種努力的結(jié)果
      ,是到天寶十四載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這樣一個卑微的官職,而這已是安史之亂的前夕

      天寶后期
      ,唐代社會雖維持著表面的繁盛,卻已處處埋伏危機(jī)
      。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玄宗和他的邊將們一意開拓疆土
      、窮兵黷武的政策,導(dǎo)致國力空虛
      、民生艱難
      ,許多人無辜死亡;二是玄宗沉湎于享樂
      ,李林甫
      、楊國忠等人擅權(quán)專政,阻塞言路
      ,政治變得昏暗
      ;三是為玄宗所寵信的安祿山身兼三節(jié)度使,手握雄兵
      ,威脅到國家的統(tǒng)一
      。處在逆境中的人容易看到現(xiàn)實(shí)中的弊病,當(dāng)一場大崩潰即將到來時
      ,杜甫透過個人的不幸看到了國家的不幸
      ,人民的不幸。天寶十一載(752)
      ,杜甫寫下了他的名篇《兵車行》
      ,以嚴(yán)肅的態(tài)度,真實(shí)地記錄下人民被驅(qū)往戰(zhàn)場送死的悲慘圖景
      。這首詩標(biāo)志了杜甫詩歌的轉(zhuǎn)變
      。此后
      ,他又寫出《前出塞》九首,繼續(xù)對災(zāi)難性的開邊戰(zhàn)爭提出質(zhì)疑
      ;寫出《麗人行》
      ,揭露玄宗寵妃楊玉環(huán)的親族窮奢極欲的生活。而長詩《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更把最高統(tǒng)治集團(tuán)醉生夢死的情狀與民間饑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銳的對照
      ,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震撼人心的詩句概括了社會的黑暗和不合理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
      ,杜甫一度被困于叛軍占據(jù)下的長安。后來只身逃出
      ,投奔駐在鳳翔的唐肅宗
      ,被任為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的諫官
      ,地位雖不高
      ,卻是杜甫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職的經(jīng)歷。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罷相而觸怒肅宗
      ,后于乾元初被貶斥為華州司功參軍。由于戰(zhàn)亂和饑荒
      ,杜甫無法養(yǎng)活他的家庭
      ,加之對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丟棄了官職
      ,進(jìn)入在當(dāng)時尚為安定富足的蜀中
      。從安史之亂爆發(fā)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個國家處在劇烈的震蕩中
      ,王朝傾危
      ,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滿危險和艱難
      。而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
      ,因了血與淚的滋養(yǎng),達(dá)到了顛峰狀態(tài)

      《春望》
      、《月夜》、《悲陳陶》
      、《悲青坂》
      、《北征》、《羌村》以及“三吏”
      、“三別”等大量傳世名篇
      ,從詩人浸滿憂患的筆下不絕涌出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幫助
      ,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后來,杜甫的故交嚴(yán)武出任劍南東西川節(jié)度使
      ,與杜甫過從甚密
      ,對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顧。當(dāng)嚴(yán)武第二次鎮(zhèn)蜀時
      ,并表薦杜甫擔(dān)任了節(jié)度參謀
      、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因此稱他為“杜工部”)。杜甫是為了避亂謀食來到蜀中的
      。最初二年多時間
      ,他閑居草堂,生活確實(shí)比較安逸
      ,當(dāng)時所寫吟詠草堂周圍自然景物的詩篇
      ,也顯出一種清新閑淡的韻致。但這種情形并沒有維持很久
      。從全國來說
      ,安史之亂雖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結(jié)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勢并未因此而停止
      。外患方面
      ,有吐蕃的嚴(yán)重侵?jǐn)_,甚至攻入長安
      ,迫使代宗倉皇出逃
      ;內(nèi)亂方面,則出現(xiàn)普遍的軍閥割據(jù)或半割據(jù)狀態(tài)
      ,而政治的腐敗
      、官吏的橫暴,也是有增無減
      。從蜀中地區(qū)來說
      ,它既是吐蕃進(jìn)攻的一個重點(diǎn),也是容易發(fā)生軍閥割據(jù)的地方

      就在嚴(yán)武二次鎮(zhèn)蜀的間隔時期
      ,就曾發(fā)生一場嚴(yán)重的軍事叛亂,杜甫因此一度逃離成都
      ,攜家流浪
      。一場暴烈的動蕩轉(zhuǎn)化為持續(xù)的衰亂,這使得杜甫對國家的前途更覺失望
      ,他后期的詩歌
      ,情緒甚至比安史之亂中更顯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嚴(yán)武去世
      ,蜀中重又發(fā)生大亂
      ,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憑依,他又帶著全家老小
      ,登上一條小船
      ,過起流浪逃難的生活(或謂在嚴(yán)武去世前不久,杜甫因所任工部員外郎之職由虛銜轉(zhuǎn)為實(shí)授
      ,而離蜀赴長安)
      。最初的目的大概是要沿長江東下出川,路途中卻因疾病和戰(zhàn)亂等緣故
      ,滯留了很久
      。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時間,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兩年
      。到五十七歲那年
      ,終于乘舟出三峽,卻仍是在湖北
      、湖南一帶的水路上漂泊
      ,最后于大歷五年、五十九歲上
      ,在耒陽附近客死旅舟
      。杜甫艱難漂泊的一生,在這里得到一個凄涼的結(jié)束

      “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五首之一)的十一年,也是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時期
      ,留下的作品有一千余首
      ,占其《杜工部集》存詩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以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又呈吳郎》、《秋興》
      、《諸將》
      、《詠懷古跡》、《旅夜書懷》等
      ,都是這一時期的優(yōu)秀代表作
      。尤其以旅居夔州的二年為中心,杜甫的律詩創(chuàng)作達(dá)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可以說是杜詩的第二次高峰

      在杜甫年輕時代
      ,他的性格中就包涵著兩種不同的因素。
      一方面
      ,他自幼接受儒家正統(tǒng)文化的熏陶
      ,把貴德行、重名節(jié)
      、循禮法視為基本的人生準(zhǔn)則
      ;而同時,他也受到時代風(fēng)氣的影響
      ,有著頗為張狂
      、富于浪漫氣質(zhì)的一面。他的《壯游》詩回憶往事
      ,自稱“性豪業(yè)嗜酒
      ,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
      ,俗物都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辉谖膶W(xué)上
      ,連屈原
      、賈誼、曹植
      、劉楨那樣的人物都不放在眼里
      ,可見他是多么驕傲。在與李白
      、高適等人交游時
      ,他們縱酒放歌、慷慨懷古
      、馳逐射獵
      ,也很有幾分任俠之氣。后來經(jīng)過重重苦難的磨礪
      ,杜甫個性中放狂的一面收斂了許多
      ,傳統(tǒng)的儒家人生觀對于他的個性和行為習(xí)慣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但他也并不是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變成了純粹的恂恂君子
      。《舊唐書》本傳說他“性褊躁”
      、“無拘檢”
      、“傲誕”,不會是毫無根據(jù)的。其實(shí)
      ,如果沒有幾分“傲誕”
      、“褊躁”,恐怕很難成為一個詩人
      。這方面一個突出的表現(xiàn)
      ,是杜甫始終對屈辱的生活處境十分敏感。滯留長安及漂泊西南時期
      ,杜甫常常不得不寄人籬下
      ,仰仗權(quán)勢者的濟(jì)助。他在詩中寫道:“朝扣富兒門
      ,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苦搖求食尾
      ,常曝報恩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轂樨毷繃@
      ,任受眾人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一個身負(fù)“太平宰相”之志的人
      ,卻成為一名失業(yè)者、乞食者
      ,怎么能不深感痛苦呢
      ?這些詩句同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表白
      ,看起來絕不相同
      ,實(shí)質(zhì)上卻有相通之處。杜詩中那種對于國家和社會的關(guān)切
      ,固然是出于真情
      ,但也未始沒有在自覺得碌碌而生、于世無益的情況下
      ,在精神上自我提升、自我拯救的意味

      對人生信仰
      、政治理想的執(zhí)著,也是杜甫個性的一大特征
      。后代有人說杜甫是“村夫子”
      ,杜甫詩中也自稱“乾坤一腐儒”(《江漢》),都是就這一種執(zhí)著態(tài)度而言。所謂“致君堯舜”
      ,所謂“憂民愛物”
      ,這些儒家的政治觀念,在很多人只是一種空談
      、一種標(biāo)榜
      ,杜甫卻是真心地相信和實(shí)行它。而且
      ,儒者本有“窮則獨(dú)善其身
      ,達(dá)則兼濟(jì)天下”的進(jìn)退之路,杜甫卻不愿如此
      ,他是不管窮達(dá)
      ,都要以天下為念。甚至
      ,愈是社會崩潰昏亂
      ,他愈是要宣揚(yáng)自己的政治理想,相信盡管“萬國盡窮途”(《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審》)
      ,但靠了一點(diǎn)一滴的人力
      ,終究能夠改變現(xiàn)實(shí)。他的這種執(zhí)著態(tài)度
      ,在當(dāng)年實(shí)際的政治生活中未必有什么用處
      ,對于詩人來說卻是重要的。因為唯其如此
      ,杜甫才能始終保持正視現(xiàn)實(shí)的熱情和勇氣

      杜甫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和李白交往的時間并不長
      ,但當(dāng)李白遭遇危險時
      ,他卻魂牽夢繞,再三寫下《夢李白》
      、《天末懷李白》等感人至深的詩篇
      。他在夔州離開自己住過的一所房屋時,也不能忘記以前常來自己院中打棗為食的鄰家老婦人
      ,特意寫了《又呈吳郎》詩
      ,囑托新主人對她應(yīng)多加體諒。當(dāng)然
      ,更多的詩篇抒發(fā)了他對戰(zhàn)亂中的國家和貧苦大眾的強(qiáng)烈的憂念
      。只是,杜甫的情感
      ,不像李白那樣奔泄而出
      ,而是受到理智的節(jié)制。這一性格特點(diǎn),直接影響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
      ,就是:杜甫更喜歡
      、更擅長在嚴(yán)格的形式中,以精心選擇
      、反復(fù)錘煉的語言來抒發(fā)情感


      二、亂離時世的悲歌

      杜甫早期作品留存數(shù)量很少
      。這些詩篇和時代的風(fēng)氣相一致
      ,充滿自信、帶有英雄主義的傾向
      ,而同杜甫自己后來的作品有明顯區(qū)別
      。如《房兵曹胡馬》以“所向無空闊”、“萬里可橫行”寫馬
      ,《畫鷹》以“何當(dāng)擊凡鳥
      ,毛血灑平蕪”寫鷹,都有不可一世之概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锻馈吩娖鹗住搬纷诜蛉绾危R魯青未了”
      ,氣勢宏大
      ;結(jié)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富于展望
      ,令人感覺到詩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狀態(tài)。隨著杜甫漸漸深入到苦難的現(xiàn)實(shí)
      ,他的詩也變得沉重起來
      。但早期詩歌那種氣勢壯闊的特點(diǎn),仍然保留著

      《兵車行》的創(chuàng)作標(biāo)志著杜甫詩歌的轉(zhuǎn)變
      。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貫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詩歌創(chuàng)作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的主要特征有四點(diǎn):嚴(yán)肅的寫實(shí)精神;在忠誠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
      ,對統(tǒng)治集團(tuán)中的腐朽現(xiàn)象給予嚴(yán)厲的批判
      ;對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對國家與民族命運(yùn)的深沉憂念

      《兵車行》的開頭是一幅悲慘的圖景:“車轔轔
      ,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
      ,哭聲直上干云霄
      。”接著把批判的鋒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邊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開邊意未已
      !”詩中繼續(xù)寫到戰(zhàn)爭導(dǎo)致國內(nèi)生產(chǎn)力的衰減:“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
      ,禾生隴畝無東西?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最后借想象為那些無辜的死者發(fā)出悲憤的哭喊:“君不見青海頭
      ,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
      ,天陰雨濕聲啾啾
      !”
      在唐詩中,如此嚴(yán)肅地正視現(xiàn)實(shí)
      、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的作品
      ,以前還沒有過。而在稍后寫成的《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
      ,杜詩的批判精神又有進(jìn)一步的發(fā)展
      。詩中既寫到自己忠于王朝和君主的不可改移的天性——“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
      ,同時又對正在驪山行宮中肆意揮霍享樂的玄宗君臣提出責(zé)難:“彤庭所分帛
      ,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
      ,聚斂貢城闕
      。”在這里
      ,杜甫的筆已經(jīng)觸及統(tǒng)治者與人民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根本性對立

      在杜甫的思想中,合理的政治應(yīng)當(dāng)表現(xiàn)為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和諧:君主應(yīng)當(dāng)愛護(hù)人民
      ,使之安居樂業(yè)
      ,而人民則理所當(dāng)然地應(yīng)該忠誠和擁戴君主。然而事實(shí)上這僅是一種空想
      。他作為一個誠實(shí)的詩人嚴(yán)肅地面對現(xiàn)實(shí)時
      ,不能不為此感到困苦。杜詩的名篇“三吏”
      、“三別”
      、就是很好的例子
      。這些詩作于乾元二年杜甫從華州去洛陽時。此前不久
      ,唐軍在鄴城圍攻安史叛軍遭到大敗
      ,形勢危急,唐軍為了守住洛陽
      、潼關(guān)一線
      ,在民間拼命抓丁,連未成年人和老人都不能幸免
      。杜甫以敘事詩的形式描述了他親眼所見的悲慘情形

      從這些典型的憂國憂民之作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杜甫

      首先需要指出:“憂國”和“憂民”并不是很容易統(tǒng)一起來的事情
      。因為杜甫所憂念的“國”同李氏王朝的“皇綱”之存亡密不可分,這“國”首先是包括杜甫在內(nèi)的統(tǒng)治階級的國
      ,統(tǒng)治階級的成員依其地位高下從這個“國”中得到不等的利益
      ;至于“民”尤其是貧困的勞動人民,即使他們的利益同這個王朝的存亡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
      ,他們也主要是犧牲者而不是得利者
      。而安史之亂就其根本的性質(zhì)來說,是一場企圖改朝換代的軍事叛亂
      。雖然安史集團(tuán)的頭領(lǐng)以漢化的胡族人為主
      ,但民族矛盾的一面也不是主要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哉f
      ,普通民眾是被爭奪最高權(quán)力的兩大集團(tuán)推進(jìn)了血火之中。那么杜甫又怎樣來看待這個問題呢
      ?先看他的《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
      ,喧呼聞點(diǎn)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爸心薪^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獨(dú)伶俜。白水暮東流
      ,青山猶哭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澳允箿I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
      ,天地終無情!”
      讀到這里
      ,我們感受到詩人對受難的人民的極其真實(shí)深切的悲憫之情。當(dāng)他說出“眼枯即見骨
      ,天地終無情”這樣悲憤的話時
      ,他指出了一個慘痛的事實(shí):民眾在這個世界上走到了絕路。沿著這個方向追問下去
      ,會出現(xiàn)嚴(yán)重的問題:犧牲到最后的人民有無義務(wù)繼續(xù)為大唐王朝作出犧牲
      ?而詩人就在這危險關(guān)頭收剎了他的筆,轉(zhuǎn)到另外的方向:
      我軍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
      ,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
      ,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yǎng)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所謂官軍中勞役輕
      、官長愛惜士兵
      ,并且似乎沒有什么危險,這恐怕是杜甫自己都不能相信的
      。但他只能這樣幻想
      ,并以此安慰從軍少年和他們的家人。而歸根結(jié)蒂
      ,他還是要求人民繼續(xù)為唐王朝作出犧牲
      。還有《新婚別》,寫一位結(jié)婚才一天的新娘送丈夫從軍
      ,詩中既寫出她的悲哀:“君今往死地
      ,沈痛迫中腸”,又以較多的筆墨描繪了這位女子“深明大義”的形象
      。她要丈夫“勿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又說自己不能跟隨而去,因為“婦女在軍中
      ,兵氣恐不揚(yáng)
      。”我們不能說杜甫筆下的新娘不是真實(shí)的
      ,但可以想象一定也有不愿自己的親人走向“死地”的婦女
      。而之所以選擇這一位新娘作為主人公,乃是從國家利益考慮
      。包括《垂老別》中那位“子孫征亡盡”而自己又被征去當(dāng)兵的老人
      ,他的遭遇可以說凄慘至極,詩人對他也確實(shí)充滿同情
      ,但在篇末
      ,他還是讓老人說出“何鄉(xiāng)為樂土,安敢尚盤桓”這樣偏向豪壯的調(diào)子

      總之
      ,杜甫“憂國”,卻不能因此而泯滅良知
      ,回避眼見的事實(shí)①
      ;他“憂民”,卻又不能因此背棄唐王朝的根本利益
      ,因此只能在尖銳的矛盾中尋找折衷的途徑
      。而這種折衷又是很勉強(qiáng)的,這使詩中表現(xiàn)出的情緒顯得非常痛苦
      。我們沒有理由苛責(zé)杜甫
      ,作為封建時代的詩人,能夠如此嚴(yán)肅地正對現(xiàn)實(shí)
      ,關(guān)懷人民
      ,已是難能可貴。但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
      ,在以后長期的封建社會中
      ,他獲得“詩圣”這樣一個帶有濃厚道德意味的尊稱,也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①如張巡
      、許遠(yuǎn)在安史之亂中為堅守睢陽,以人為食
      ,死者數(shù)萬
      ,封建史家和正統(tǒng)文人對他們吃人這一點(diǎn)仍給予贊揚(yáng),這和杜詩的態(tài)度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杜甫晚年
      ,由于形勢越發(fā)不可收拾
      ,自身的處境也日見窘迫,他對軍閥
      、官僚的橫暴
      、腐敗,態(tài)度變得更為尖銳嚴(yán)峻
      。雖然像《兵車行》和“三吏”
      、“三別”那樣細(xì)致描述的作品已經(jīng)很少再有了,但以高度概括的詩歌語言所揭示的事實(shí)
      ,卻別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草堂》寫蜀中軍閥的叛亂和相互殺戮:“到今用鉞地,風(fēng)雨聞號呼
      。鬼妾與鬼馬,色悲克爾娛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粴⒄咚坪跞栽谔柨蓿麄兊钠捩婉R
      ,都面帶愁容供殺戮者取樂
      ,這是一幅何等慘酷的圖景!又如《三絕句》中寫道官軍的殘暴:
      殿前兵馬雖驍雄
      ,縱暴略與羌渾同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時代的苦難被杜甫以焦慮和憤怒的心情一一記錄在詩中
      。但是,他對現(xiàn)實(shí)有什么辦法呢
      ?他只能苦苦地告誡那些做官的朋友:“眾寮宜潔白
      ,萬役但平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端土曛萋肥咕叭巍罚?
      他只能期盼皇帝的賢明:“誰能叩君門
      ,下令減征賦?”(《宿花石戍》)他只能浩嘆:“安得務(wù)農(nóng)息戰(zhàn)斗
      ,普天無吏橫索錢
      !”
      (《晝夢》)這些無奈的、固執(zhí)的哀告
      ,說出了受盡苦難的廣大民眾的心愿

      杜甫不只是一個時代的觀察者、記錄者
      ,他本身的遭遇是同時代的苦難糾結(jié)在一起的
      。人們從他的詩篇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位誠實(shí)的、富于正義感和同情心的詩人
      ,如何輾轉(zhuǎn)掙扎于漂泊的旅途
      ,歷經(jīng)饑寒困危,備嘗憂患
      。對于生活在動亂時代的人們
      ,這一類詩格外具有感染力。如《月夜》
      ,是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困居長安時所作
      ,抒發(fā)了詩人對被戰(zhàn)火阻隔的妻子的懷念: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dú)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當(dāng)他逃至鳳翔后
      ,有了機(jī)會去鄜州探家時,又寫出他的名篇《羌村三首》
      ,錄第一首:
      崢嶸赤云西
      ,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
      ,歸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
      ,生還偶然遂。鄰人滿墻頭
      ,感嘆亦歔欷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詩中呈現(xiàn)一幅戲劇性的異常感人的場面
      。在那一場突發(fā)的大戰(zhàn)亂中,家破人亡是尋常事情
      ,骨肉重聚反而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了
      。杜甫以準(zhǔn)確生動的語言,把他們一家人重新相見時,彼此如在夢中
      、亦驚亦悲亦喜的復(fù)雜心情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
      ,可謂感人至深。千百年來
      ,它不知引發(fā)了多少人內(nèi)心的共鳴

      正是因為個人的命運(yùn)同時代的苦難糾結(jié)在一起,富于同情心和社會責(zé)任感的杜甫
      ,常常從自身的遭遇聯(lián)想到更多的人
      、更普遍的社會問題。如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
      ,他由幼子的因饑餓而夭折
      ,想到自己的家庭畢竟還享有某些特權(quán),那些地位低下的“失業(yè)徒”
      、“遠(yuǎn)戍卒”
      ,又將如何掙扎下去呢?在《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中
      ,他由自家茅屋被風(fēng)雨吹破而致家人受寒凍
      ,發(fā)出“安得廣廈萬千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祈愿
      。這種寬廣的胸懷
      ,是值得后人欽佩的

      杜甫的詩歌自古以來就有“詩史”的美譽(yù)
      。但應(yīng)該指出:
      詩歌并不會僅僅因為記載了某些史實(shí)就成為好詩。杜甫其實(shí)并非有意于史
      ;他的那些具有歷史紀(jì)實(shí)性的詩篇
      ,以及那些紀(jì)述自身經(jīng)歷而折射出歷史面目的詩篇,乃是他的生命與歷史相隨而飽經(jīng)憂患的結(jié)晶
      ,是浸透著他個人的辛酸血淚的
      。后代有些詩人雖然也關(guān)注社會政治問題,但往往有意于史
      ,所以他們的詩作難以像杜詩一樣引起我們的感動

      當(dāng)然,杜甫的詩歌不盡是同當(dāng)日的政治
      、社會問題相關(guān)聯(lián)的
      ,也下完全是憂憤之作。他的作品題材其實(shí)很廣泛
      ,尤其描繪山水風(fēng)光自然景物的詩篇
      ,在他的集子中占了很大比例。杜甫一生到過很多地方,吟詠美好的山川風(fēng)光
      ,為他多難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
      。像西南一帶的景色,很多是因為有了杜甫的詩才開始為世人所知
      。有時
      ,杜甫也會忘懷一切地沉浸在自然界種種細(xì)微的變化中,寫出諸如“細(xì)雨魚兒出
      ,微風(fēng)燕子斜”(《水檻遣心》)
      、“云掩初弦月,香傳小樹花”(《遣意》)那樣一類情味悠閑的詩句
      。畢竟
      ,生活是多彩的,作為詩人
      ,無論如何也不會失去對優(yōu)美事物的興趣


      三、杜甫詩歌的藝術(shù)成就

      杜甫是一位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詩人
      。比較而言
      ,李白的詩天然涌發(fā)、飄逸而不可摹仿
      ;杜甫的詩則千錘百煉
      、苦心經(jīng)營,可以為人典則
      。就這一點(diǎn)來說
      ,杜詩對后人的影響比李白要大。
      杜甫的詩歌類型眾多
      、風(fēng)格也富于變化
      。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杜甫的詩歌應(yīng)用范圍極廣。他不僅用詩歌來敘事抒情
      ,還用來寫人物傳記和自傳
      、書信、游記
      、政論
      、詩文評,幾乎無所不能
      。不過這也帶來部分詩歌偏向于理性化的問題

      二是杜甫對前代詩歌的態(tài)度比較寬容,主張“轉(zhuǎn)益多師”而不輕易否定
      。比如對南朝詩
      ,杜甫雖亦有所批評
      ,但卻不曾像李白那樣大言“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古風(fēng)》之一)
      。他對庾信
      、何遜、陰鏗等眾多六朝作家
      ,都能誠心地肯定和汲取其長處
      ,從而豐富了自身的創(chuàng)作。這一點(diǎn)元稹在為杜甫寫的墓志銘中曾強(qiáng)調(diào)地指出

      杜甫善于運(yùn)用各種詩歌體式
      。他的五、七言律詩和五
      、七言古體詩
      ,在唐代都是第一流的。七言絕句雖不如李白
      、王昌齡那樣杰出
      ,但也有自成一家的特色。只有五絕
      ,數(shù)量較少
      ,成就亦稍為遜色。在杜甫的詩歌中
      ,有幾種類型特別具有獨(dú)創(chuàng)性
      ,也最能夠代表他對中國詩史的貢獻(xiàn),我們分別加以介紹

      一類是用五言古體形式寫成的自敘性的詩篇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北征》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這類詩大都篇幅較長
      ,往往是融寫景
      、敘事
      、抒情、議論于一體
      ,能夠表達(dá)相當(dāng)復(fù)雜的內(nèi)容
      。如《北征》詩長達(dá)七百字,敘述作者自鳳翔至鄜州探家的一路經(jīng)歷和所見所思
      ,沿途的景物
      、戰(zhàn)亂的瘡痕、對國家命運(yùn)的憂慮
      、對個人遭遇的感慨
      、與家人重聚的情形等多方面內(nèi)容交織在一起,情緒起伏變化,充分表現(xiàn)了杜甫當(dāng)時復(fù)雜的心理
      。這類詩是從辭賦體變化而來的
      ,帶有明顯的散文成份。宋代詩歌有“以文為詩”的傾向
      ,顯然受到杜甫這一類作品的影響
      。但在杜甫詩中由于感情濃郁厚重,仍有足夠的力量支撐如此長篇
      ,而不致失去詩的特性

      一類是以《兵車行》、《麗人行》
      、“三吏”
      、“三別”為代表的既有七言古體、又有五言古體的敘事詩
      。這一類詩實(shí)際是古代樂府民歌的流變
      ,但杜甫打破慣例,不用樂府古題而“即事名篇”(根據(jù)所敘事實(shí)命名)
      ,這樣就更能夠反映現(xiàn)實(shí)
      ,更富于生活氣息。這一創(chuàng)造
      ,直接導(dǎo)引了中唐以元稹
      、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運(yùn)動。從敘事藝術(shù)來看
      ,這些詩善于描繪人物形象
      ,尤其是運(yùn)用對話來表現(xiàn)人物個性,在中國古代敘事詩的發(fā)展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再有一類是七律
      。杜甫在這方面的成就,對中國詩歌藝術(shù)作出了巨大貢獻(xiàn)
      。在杜甫以前
      ,七律多用于宮廷應(yīng)制唱和,這類詩內(nèi)容貧乏
      ,其語言亦平緩無力
      ,而在這以外,佳作也為數(shù)不多
      。到了杜甫
      ,不但在聲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發(fā)展了這一詩歌形式所蘊(yùn)涵的可能性
      。七律同五律一樣
      ,是固定的詩型
      。但杜甫利用它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當(dāng)大的容量
      ;在語言節(jié)奏方面
      ,雖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經(jīng)過杜甫的精心調(diào)節(jié)
      ,卻可以產(chǎn)生多種多樣的變化
      。于是,七律成為一種既工麗嚴(yán)整
      ,又開合動蕩
      ,具有獨(dú)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的詩型。試看他的名作《秋興八首》之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
      ,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fēng)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
      ,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詩寫巫峽的秋聲秋色,美麗而蕭瑟
      ,壯闊而陰郁
      ,以此襯托出孤獨(dú)的詩人形象。整首詩既有力度
      ,又非常精致
      ,給人以豐富的感受。而有時候
      ,杜甫為了追求特殊的效果
      ,又把古體詩的句式、音調(diào)錘進(jìn)律詩
      ,人們稱之為“拗律”
      。如《白帝城最高樓》:
      城尖徑仄旌旆愁,獨(dú)立縹緲之飛樓
      。峽坼云霾龍虎臥
      ,江清日抱黿鼉游
      。扶桑西枝對斷石
      ,弱水東影隨長流。杖藜嘆世者誰子
      ?泣血迸空回白頭

      在這首詩中
      ,第二句和第七句語法完整,不避虛詞
      、代詞
      ,都是古體詩的散文化句式(通常律詩的句子比較緊縮)。尤其第七句是上五下二的節(jié)奏
      ,在第五字“者”處形成很強(qiáng)的停頓
      ,然后引出悲愴而有力的末句。從聲律來說
      ,這首詩每一句第五字的平仄都和律詩規(guī)定的平仄相反
      ;而且對仗的三、四句和五
      、六句
      ,句尾都是三仄聲對三平聲,起伏感很強(qiáng)
      ,具有古風(fēng)的特征
      。這樣,作者打破了律詩固有的平衡
      、和諧
      ,于拗折中求得獨(dú)特的韻味,借以表達(dá)自己不平靜的心情
      。這種借聲調(diào)和句法的拗折來抒發(fā)某種特殊情緒的手段
      ,后來在宋詩人黃庭堅那里被廣泛運(yùn)用。
      杜甫對于詩歌的語言非常重視
      ,他毫不隱諱地宣稱:“語不驚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他的努力
      ,也確實(sh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可以說
      ,杜甫把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表現(xiàn)力
      ,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杜詩語言的功力
      ,表現(xiàn)為兩種不同的情況
      。一是句式、詞匯并不特別
      ,但由于寫得準(zhǔn)確有力
      ,而給人以強(qiáng)烈的感受。如《羌村》中“妻孥怪我在”
      ,讀起來是很平常的句子
      ,但它刻畫出妻子見丈夫仍在人世
      、剎那間竟感到奇怪的神情,成為驚心動魄的一筆
      。又如《江亭王閬州筵餞錢遂州》中“老畏歌聲斷
      ,愁隨舞曲長”,也不是很特別的句子
      ,卻很充分地寫出了詩人觀賞歌舞時潦倒愁悶的心情
      。另一種情況就是用不尋常的語言和修辭手法,造成新鮮的
      、能夠激活讀者心理感受的形象
      。譬如杜甫的寫景詩句,常把表示色彩的字放在開頭
      ,然后用一個動詞引入實(shí)物
      ,像“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放船》)
      ,“碧知湖外草
      ,紅見海東云”(《晴》),“綠垂風(fēng)折筍
      ,紅綻雨肥梅”(《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等
      。這樣寫來,既醒目又能表現(xiàn)出情感的流動
      。古人煉字
      ,有“詩眼”之說,即一句詩中有一個字特別警醒
      ,使全句皆活
      。杜甫這方面的長處尤其為人欽服,贊為一字之下
      ,后人無法更易
      。像“風(fēng)起春燈亂,江鳴夜雨懸”(《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二十判官》)的“亂”和“懸”
      ,“星垂平野闊
      ,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的“垂”與“涌”,“萬姓瘡痍合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338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
      ,但還是深受好評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shù)被改進(jìn)之后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明之嚴(yán)嵩
      ,清之和珅”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解答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文章介紹
      。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之人
      ,進(jìn)士出身
      ,官升至四川總督
      、川陜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