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將領(lǐng)譚體元
,最后結(jié)局跳下山崖而亡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0 22:44:48
太平天國將領(lǐng)譚體元,最后結(jié)局跳下山崖而亡
大家好
,我是小編
,說起譚體元的話
,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
歷時14年
,縱橫大江南北十余省
,攻略城池500余座的太平天國運動是晚清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此次運動后,以曾國藩
、李鴻章
、左宗棠為首的地方漢人實力派崛起于政壇,成為晚清朝廷舉足輕重之政治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漢唐以來便不斷強化的中央集權(quán)
,為民國時期的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埋下了禍根
。
譚體元,最后結(jié)局跳下山崖而亡.png)
對于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影響與作用
,可謂是見仁見智
,有肯定也有批評,難以形成定論
。不過
,太平天國中之英雄人物,有血有肉
,他們忠于自己集團
,堪愿為革命獻身之精神,還是值得我們敬佩
。
說到太平天國史上的英雄人物
,馮云山、林風(fēng)險
、石達開
、陳玉成必定是榜上有名,赫赫在目
。馮云山
,拜上帝教實際創(chuàng)始人,只身一人披荊斬棘,深入紫荊山這遠(yuǎn)離家鄉(xiāng)上千公里的不毛之地傳教
,奠定了金田起義最初之基礎(chǔ)
。林鳳祥,北伐軍統(tǒng)帥
,一度兵臨天津城下
,威震燕京。連鎮(zhèn)受圍時
,為了避免被僧格林沁俘虜
,他服毒自盡,但因叛徒出賣而遭俘虜
,先被救活再遭凌遲
,死時面不改色,一言不發(fā)
。石達開
,天國翼王五千歲,“舍命全三軍”
,堪愿用一人之生命換取部下之安全
。雖說此方法不可取,顯得很“幼稚”
,但其精神可嘉
,稱為英雄亦無不可。陳玉成
,天國英王
,被叛徒苗沛霖俘虜后,痛罵清軍統(tǒng)帥勝保
,拒絕投降
,受凌遲而死。
以上這四位
,都是大伙比較熟知的天國英雄
。對于他們的事跡,筆者在此不做過多贅述
。此次
,“縱橫國史”就來給大伙講述天國的另一位英雄,他的名氣遠(yuǎn)沒有陳玉成
、李秀成大
,但他卻是個十足的鐵血英雄。此人曾拼死掩護幼主洪天貴福突圍
,后縱馬跳下山崖,因身受重傷,遭逮捕
,受凌遲而死
。
譚體元,太平天國偕王
,廣西象州人
,金田團營出身,可謂是“老兄弟”
,革命信念十分堅定
。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fā)
,譚體元從象州而來
,響應(yīng)總部號召,成為首義一份子
。不過
,由于所帶來的“股份”不多,又不是“紫荊山元勛”
,所以其升遷速度很慢
,定都天京時也就混個“朝將”,屬于低級軍官
。
1856年9月
,“天京事變”爆發(fā),楊秀清
、韋昌輝
、秦日綱等元勛在內(nèi)斗中相繼斃命,翼王石達開從安慶回京輔政
。但是
,由于洪秀全猜忌,石達開于次年5月外出單干
,譚體元則追隨翼王
,成為翼殿驍將之一。1859年
,譚體元在寶慶會戰(zhàn)中奮勇拼殺
,為翼王開條血路,使其順利退入廣西
。
在廣西期間
,譚體元與傅忠信、賴裕新等翼殿名將攻破慶遠(yuǎn)
,為翼王石達開奪取休整之地
。不過,在廣西期間,石達開表現(xiàn)過于消極
,革命斗志渙散
,以致經(jīng)常被地方團練追著打。此外
,翼王又不舍得給部下封王
,眾將士開始離心離德,紛紛脫離石達開回到天京
,繼續(xù)效忠于洪秀全
。童容海、彭大順
、朱衣點
、汪海洋等率20余萬人北上天京后不久,譚體元
、傅忠信等也率10余萬人北上
,石達開差點成了光桿司令。
脫離石達開后
,譚體元等率軍攻擊桂林
,想直接從桂東北進入湖南,但被清軍阻攔
,被迫改道江西北上
。1860年夏,譚體元在江西境內(nèi)遇上侍王李世賢
,所部太平軍納入侍王麾下
。對于譚體元重新歸來,洪秀全十分高興
,畢竟他是“老廣西”
,革命信念堅定,忠誠度高
。此外
,東征浙江期間譚體元作戰(zhàn)勇猛,經(jīng)常拼殺在第一線
,為天國攻城略地
。所以,1863年
,洪天王大筆一揮
,封譚體元為偕王,以表示對他認(rèn)可
。
1864年初
,曾國荃所部吉字營湘軍已經(jīng)基本上完成對天京合圍
,城池被攻破乃早晚之事。當(dāng)時
,李世賢
、汪海洋屯兵浙江
、江西
,擁眾二十余萬,但由于缺乏糧食等補給物資
,且私心較重
,并沒有出兵援救天京,而是直接下贛南
,躲避湘軍兵鋒
,保存實力。但是
,譚體元卻留在湖州
,而后去天京迎接幼天王。1864年7月
,吉字營攻破太平門
,炸毀城墻數(shù)十丈,湘軍涌入內(nèi)城
,大肆掠奪
。譚體元和李秀成趁此機會突圍,一路血戰(zhàn)
,總算是將幼主送到湖州
,暫時躲過了一劫。
天京失陷后
,湖州是太平天國在江南地區(qū)僅存的城市
,守江黃文金更是一員少有的驍將,人稱“黃老虎”
,屢次讓左宗棠
、“洋槍隊”吃盡苦頭。但是
,湖州畢竟是小城市
,在毫無外援之情況下,并非久留之地
。為此
,洪仁玕、黃文金
、譚體元等護送幼天王出湖州
,去江西會合李世賢
、汪海洋,而后東山再起
。誰知
,李世賢、汪海洋等已經(jīng)率軍南下
,去福建
、廣東一帶打游擊了。所以
,大伙急忙修改行動路線
,去湖北尋找扶王陳得才,畢竟他還有二十萬軍隊
。
去湖北的路上
,危機四伏,行走到徽州淳安威坪時
,湘軍大將席寶田率部向他們發(fā)起突襲
,譚體元與養(yǎng)王吉慶元、昭王黃文英
、揚王李明成等奮力抵抗
。無奈軍心已渙散,太平軍戰(zhàn)敗
,洪仁玕
、幼天王隨后被俘虜,送往南昌凌遲;譚體元則勉強突圍而出
,剃發(fā)換裝
,假扮成乞丐一路向南走,到福建投靠汪海洋
。
譚體元雖然善戰(zhàn)
,但所部損失殆盡,毫無親兵可用
,汪海洋新?lián)芙o他的士兵對其十分藐視
。1865年春,閩浙總督左宗棠統(tǒng)帥大軍南下圍剿太平軍余部
,力求活捉李世賢
、汪海洋等“逆首”。4月
,雙方在大埔射獵坳展開激戰(zhàn)
,譚體元充當(dāng)大軍前鋒,先斷湘軍后路
,再全力攻擊營壘
。此戰(zhàn)
,太平軍大勝,陣斬湘軍總兵丁得勝
,摧毀營壘八座
,左宗棠直言:“軍興以來,從未有如此大敗”
。射獵坳大勝后
,譚體元威望高漲,部下均表示服從指揮
。
汪海洋雖然小有斬獲
,但李世賢則在漳州大潰敗
,尤其是永定一戰(zhàn)
,李世賢幾乎被左宗棠活捉,只能藏身深山老林
,待機而動
。為此,汪海洋
、譚體元只好不斷向南移動
,去福建、廣東交界處打游擊
,保存實力
。
退兵并不是辦法,只能死路一條
,如同南宋張世杰
、陸秀夫,他們一路南逃
,最終還是被元軍消滅在崖山
,全軍覆沒。所以
,汪海洋
、譚體元決定北上中原與捻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爭取主動權(quán)
。不過
,由于清軍層層圍堵,部隊又長期作戰(zhàn)
,冬季來臨時大伙只好暫時擱置行動
,先占據(jù)一座城池休整過冬再從長計議。為此
,汪海洋
、譚體元攻占廣東嘉應(yīng)州(梅州市)
,這是太平軍擁有的最后一座城市。
太平軍退到嘉應(yīng)州后
,左宗棠便親率鮑超
、劉典、康國器
、黃少春等猛將前來攻打
,但屢次被汪海洋、譚體元擊敗
。于是
,左宗棠決定拿出老辦法,即是搞“圍堵”
,困死這幫缺少后勤補給的太平軍
。如此以來,汪海洋
、譚體元等守城將士頓感壓力
,于是決定突圍。1866年1月
,汪海洋親率大軍沖鋒陷陣
,無奈因叛徒出賣,被槍支爆頭而死
。汪海洋陣亡后
,譚體元成為大軍統(tǒng)帥,繼續(xù)帶著大伙突圍
。
1866年2月
,胡永祥充當(dāng)開路先鋒,譚體元自愿斷后
,為大部隊做掩護
。此次突圍戰(zhàn)前期順利,但叛徒出賣行軍路線
,譚體元在黃沙嶂被湘軍追上
,雙方展開激烈戰(zhàn)斗。無奈譚體元兵少
,身體多處中彈
,為免遭俘虜,縱馬跳下山崖
,但卻大難不死
。很遺憾,譚體元已經(jīng)受重傷
,行動艱難
,最終還是被俘虜
,遭凌遲處死。死前
,他說了四個字:“惟求速死”
,英勇就義。
太平天國運動成果和結(jié)局
成功的分裂了中國近17年
,徹底粉碎了原本繁榮江南的生產(chǎn)市場
,導(dǎo)致中國人口損失進一億人,成功的遏制了中國人口增長
。使中國生產(chǎn)發(fā)展倒退了近50年
,讓本就落后的中國國力更加雪上加霜,同時為列強武裝干涉中國內(nèi)政
,為列強增兵中國提供了借口
。摧毀了明代永樂年間建造的世界第七大奇觀大報恩寺,破壞了明代洪武年間的南京皇宮
,為破壞中國文物古跡做出了偉大貢獻
。
流民武裝的短視,內(nèi)部的爭權(quán)奪利
,野心的缺乏注定了必將滅亡。
太平天國最后的人都去哪了
1864年天京陷落
,幼天王洪天貴福被殺后
,各地的太平軍余部仍然持續(xù)戰(zhàn)斗了很長時間。
長江以南的太平軍余部
,侍王李世賢部自江西挺進福建
,攻占漳州,經(jīng)營閩南
,1865年4月失利
。譚體元部隊向廣東方向突圍,在1866年初于廣東梅縣被肅清
。
江北的太平軍賴文光部投入捻軍
,繼續(xù)對抗清軍直至1868年,東捻軍于1868年1月5日在揚州東北瓦窯鋪覆滅
,西捻軍于同年8月16日在山東茌平徒駭河被李鴻章淮軍消滅
。最后一支留下太平天國年號的殘余捻軍袁大魁部,于1869年在陜北保安被左宗棠消滅
。
1872年4月
,石達開余部李文彩部在貴州大塘覆滅,這是最后一支可以查證的使用太平天國旗號的反清武裝
,理論上是最后一支太平軍
。不少學(xué)者認(rèn)為
,應(yīng)以李文彩部的覆滅作為太平天國運動的結(jié)束標(biāo)志。
經(jīng)過國內(nèi)外專家學(xué)者的研究考證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
,許多太平軍將士及其親屬為躲避清廷迫害,流亡海外
。他們遠(yuǎn)涉重洋
,足跡遍布拉美及太平洋部分島嶼~
汪海洋對太平天國忠心,太平天國康王汪海洋,在形勢危急時還自相殘
太平天國康王汪海洋
,在形勢危急時還自相殘殺
,他到底是忠是奸? 個人覺得從大局上看康王汪海洋對待太平天國是忠心的
。因為在太平天國暴亂之時
,一直沒有放棄抵抗清朝,最后也因為為保太平天國而奮起抗戰(zhàn)而身死亡
,從這點上看他是中心的
。
海洋從早年參加太平軍,隸屬石達開
,成為他的部將
,之后脫離石達開,與李秀成攻克杭州
,受封為康王
。杭州失陷后又隨待李世賢攻克漳州。
其一
,1860年汪海洋等人脫離石達開之后
,其首領(lǐng)帶領(lǐng)著他們投降在廣西向清軍,汪海洋拒絕投降了清軍
,支身帶軍北上于江西的李秀成相匯合
。1862年,汪海洋被清軍的首領(lǐng)勸降
,高官厚祿引降
,但是汪海洋斬殺了來勸說的使者,清軍首領(lǐng)大怒
,將其斬殺
。
其二,在1863年,汪海洋與王陳炳文鎮(zhèn)守杭州
,未想到陳炳文和上海的李鴻章合謀欲將投降獻城池
。在汪海洋得知他們的陰謀之后,汪海洋大怒當(dāng)機做了處死了投降的使者的決定
,他們就是陳炳文的堂弟陳炳孝
,此舉震懾了想要投降軟弱分子,斷了投降的念頭
。
其三
,在1863年,在富陽
, 為了包圍富陽
,汪海洋部太平軍夜襲了清軍,讓富陽士兵士氣重挫
。
其四
,1864年,汪海洋帶領(lǐng)士兵在余杭的林清堰伏擊戰(zhàn)中大敗左宗棠的湘軍
,在同年年底的南陽馬羊塘再一次大敗左宗棠的湘軍
,于此同時汪海洋部在福建的汀州還擊斃了清軍湘軍的名將張?zhí)m運,可見汪海洋的戰(zhàn)斗力的強悍
。
以上是本人對這康王汪海洋的看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太平天國中汪海洋是誰? 汪海洋(1830—1866)
,太平天國晚期著名將領(lǐng)
,有太平天國后期擎天一柱之譽。安徽全椒人
。早年參加太平軍,隸屬石達開
,1857年隨石達開出走
。1860年隨童容海、朱衣點等脫離石達開
,從廣西取道江西與忠王李秀成會師
,進軍浙江,攻克杭州
,鎮(zhèn)守余杭
,受封為康王。1863年擊敗清軍蔣益澧部
。1864年杭州失陷
,隨侍王李世賢進軍福建,攻克漳州。1865年
,在鎮(zhèn)平刺死李世賢
,獨領(lǐng)其軍,與清軍轉(zhuǎn)戰(zhàn)于閩
、贛
、粵邊界的平運、長寧
、定南
、平和、興寧各縣
,后在嘉應(yīng)州戰(zhàn)死
,史學(xué)家范文瀾認(rèn)為標(biāo)志“太平天國徹底地失敗”。
太平天國后期,汪海洋為何要殺害李世賢? 汪海洋:因爭權(quán)
,殺害侍王李世賢部將李元茂
;繼怕問罪,又暗殺李世賢
。12月攻取嘉應(yīng)州(今梅縣)
。1866年1月
,被左宗棠重兵圍困。在戰(zhàn)斗中負(fù)重傷;2月
,不治而亡。
太平天國
,那些中途倒戈
,離石達開而去的悍將,最終結(jié)果如何
? 其實那些人的下場都是比較慘的
,他們里面的很多的人基本上都是被凌遲而死的,直接砍頭都算是比較好的
,被千刀萬剮死去的滋味是很慘的
。但是還有一部分的人是戰(zhàn)死沙場的,我要說的便是其中的汪海洋
。
其實汪海洋雖然本來是石達開的手下
,但是其實他還要比石達開要大一歲的。但是后來他卻變成了李秀成的手下了
。而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從李秀成的手里面跳槽到了李世賢的手下
。他是一個十分勇猛的將領(lǐng),每次征戰(zhàn)都會親自出征
。他在李世賢的手下的時候幫助李世賢立了很多的戰(zhàn)功
。戰(zhàn)功立得大了他就變得高傲自大了
,他就開始盤算想要頂替李世賢的位置了。
但是李世賢這塊骨頭難啃
,他便將目標(biāo)轉(zhuǎn)移到了李秀成那里
。他設(shè)計計謀誣陷李秀成的女婿是賣國賊,他的女婿就被處死了
。后來同樣的以這樣的手段
,汪海洋坑死了李秀成。干掉了李秀成后汪海洋的野心就更加的大了
。
后來在太平天國以已經(jīng)滅亡的時候李世賢吃了敗仗投奔了汪海洋
,本來汪海洋很開心,認(rèn)為可以成功殺掉李世賢
。但是李世賢之前的手下竟然想要重新投奔李世賢
,這使得汪海洋亂了陣腳。但后來李世賢卻自己作死
,為了逃避清軍的追捕
,打扮成了清軍的模樣。就這樣他這一形象被汪海洋污蔑為叛國
,李世賢也被殺了
。
在后來清軍征討汪海洋的時候,戰(zhàn)爭正處于白熱化的地步了
。太平天國在清軍那里有個叛徒
,這個叛徒知道每次汪海洋都會親自出征,于是下令手下十幾個人直奔汪海洋而去
,汪海洋一拳難敵幾十手
,就直接被亂槍插死了。其實他的下場在太平天國里面算是比較好的了
。
太平天國起義中太平軍使用的兵器是以冷兵器為主還是以熱兵器為主
? 太平軍使用的兵器以冷兵器為主,但熱兵器也不少
,冷熱兵器所占比例大概在9:16
。 許多文藝作品里
,太平軍戰(zhàn)士的形象,都是裹著紅頭巾
,穿著寫有“太平天國”的號衣
,手里拿把大刀或拿根長矛。 且不說頭巾
、號衣是否貼合真正太平軍的打扮
,單說武器,就只能打50分:太平軍的武器裝備可不光有刀矛,還有很多火器
。 早在金田起義時期
,太平軍中就有不少槍炮,咸豐元年(1851年)六月二十七日
,清將烏蘭泰進攻新墟
,一次就奪得太平軍火炮13門,都鑄有“太平左右軍”字樣
,顯然
,這些炮是起義后自行鑄造的,桂平當(dāng)?shù)匾灿许f昌輝“開轅門造炮”的記載
。 除了炮
,早期太平軍也有不少其它火器,據(jù)被俘的李進富稱
,在紫荊山的太平軍士兵
,每人都要帶一個裝火藥的布口袋,可見用量是不少的
。 1855年左右出版的《行軍總要》規(guī)定
,太平軍最基層的戰(zhàn)斗單位“兩”(有25個人),裝備抬槍兩桿
,鳥槍5桿
,抬槍是由兩人操作的,照此計算
,太平軍步兵裝備火器與裝備刀矛的比例為9:16
,考慮到太平軍一般不讓新兵直接上陣,實際比例要更高
。與太平軍對敵的湘軍
,一個營分四哨,每哨八隊
,其中四隊刀矛
,兩隊抬槍,兩隊小槍(鳥槍)
,另有親兵六隊
,其中三隊刀矛,兩隊劈山炮
,一隊小槍
,冷熱兵器比為1:1,兩相對比
,差距固然有
,但不算大
。 大炮對于太平軍而言十分珍貴,1852年太平軍在湖南岳州意外獲得當(dāng)年吳三桂留下的鐵炮
,便如獲至寶
;進入南京后,重炮多被集中調(diào)配
,如江北要塞瓜洲
,就曾被分配裝備重2000斤的銅炮。相對而言
,抬槍
、鳥槍和小炮就普及得多了。 對于洋槍的使用
,太平軍也并不落后
,1855年湖口之戰(zhàn)時,汪海洋等太平軍“先鋒隊”就使用洋槍突擊
,1858年的繁昌之戰(zhàn)
,太平軍劉官芳部已大量使用洋槍。后期太平軍裝備的洋槍洋炮數(shù)量極多
,如忠王幾千人的衛(wèi)隊都以洋槍為武器
,蘇州城里裝備洋槍的士兵更多達20000人。 清軍不論八旗
、綠營或湘軍
,習(xí)慣上都將冷熱兵器分別編組,如湘軍
,每個營的8個隊(每隊100人)
,要么全部裝備刀矛,要么全部裝備火槍
,且鳥槍和抬槍都分別編組
。而早期太平軍則將冷熱兵器混編,最基層的“兩”也不例外
。 冷熱兵器混編的好處
,是所有士兵都可以學(xué)習(xí)火槍技術(shù),便于普及
、推廣和擴軍
,且每個小單位都能具備獨立作戰(zhàn)能力。但在太平天國時代
,火槍的發(fā)射速度很慢
,只有組成大隊進行分組齊射,才能形成彈幕
,沖破敵陣或阻止敵人沖擊
,從這個角度講,湘軍的編制模式更有利于大兵團的陣地戰(zhàn)
。 后期太平軍一些部隊也采取了將洋槍集中編組的形式
,如陳炳文、鄧光明部的洋槍隊分別多至7000桿和4000桿
,1862年雨花臺大戰(zhàn)
,忠王李秀成率領(lǐng)13王、十多萬人猛攻曾國荃湘軍
,更是將所能搜集到的幾萬桿洋槍和幾百門新舊洋炮“悉萃于此一枝”
,還摸索出用彈幕轉(zhuǎn)移替代兵力轉(zhuǎn)移進行壓制的方法,起到了一定作用
。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的決策是否正確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無疑是正確的
,尤其是時間上的選擇更顯恰當(dāng)。
太平天國于1851年在廣西金田武裝起義
,歷經(jīng)3年
,于1853年一舉拿下金陵(即南京),并定為都城
,號天京
。太平天國失敗后。 太平天國中人才濟濟
,其中不乏遠(yuǎn)見卓識之士
,翼王石達開就是一位佼佼者。結(jié)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