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興賢相之首,趙鼎在歷史歲評價如何
大家好
,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趙鼎的故事
,歡迎關注哦。
那么
,同樣是主和派的成員,為什么秦檜臭了大街
,趙鼎卻能名垂青史呢?

一、舉薦賢臣
趙鼎這個主和派
,當?shù)挠行吧碓谥骱托脑趹?zhàn)”。
早在趙鼎拜相前
,就曾發(fā)出過“祖宗之地不可以與人”的正義之聲,等到他成為宰相后
,更是大力舉薦賢良,為宋金之戰(zhàn)的人才儲備添磚加瓦
。
在趙鼎的舉薦下,岳飛
、韓世忠、張浚等一大批主戰(zhàn)派成員開始在南宋政壇上嶄露頭角
,南宋的軍事實力也因此與日俱增,漸漸有了與金人一決高下的能力
。
公元1133年,偽齊與金軍共同進犯荊襄
,占領了襄陽等六郡
,嚴重威脅了南宋的統(tǒng)治。值此生死存亡之際
,趙鼎果斷舉薦岳飛為帥,一舉收復襄陽六郡
,打出了宋金之戰(zhàn)中南宋第一個大勝仗。
公元1134年
,金人再度南侵,犯我中原
。此時趙鼎再次在舉朝驚懼中發(fā)出抗金的最強音。
在趙鼎的堅持下
,高宗終于下定了御駕親征的決心
。于是宋金雙方在淮南展開一場大戰(zhàn),宋軍在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帶領再次大破金兵
,一掃多年恐懼金人的陰霾
。
力主抗金的同時
,趙鼎也不忘全力發(fā)展經(jīng)濟搞生產
。據(j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
,趙鼎主政時期,河南糧食取得了大豐收
,市舶司的財政收入也很可觀,南宋朝廷呈現(xiàn)出少有的欣欣向榮之景
, 時人稱之為“小元祐”。
能把戰(zhàn)爭時代打造出盛世之景
,趙鼎的本領由此可見一斑。這樣富足的國力不僅為南宋發(fā)展打下了經(jīng)濟基礎
,還為后來岳飛北伐攢下了充足的家底。
二
、主持和談
南宋國力雖然在趙鼎的主持下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
,但高宗厭戰(zhàn)的情緒卻始終揮之不去。御駕親征獲勝后
,高宗在一群主和派的忽悠下,又重新回到了與金朝遣使議和的老路上
。
受人之祿,忠人之事
。趙鼎拿了老板高宗給的薪酬,自然只得執(zhí)行高宗的決策
。好好的一個主戰(zhàn)派趙鼎
,就這么被逼成了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
趙鼎被迫主持和談后
,就開啟了以拖待變模式。他希望能夠利用和談期間的短暫和平
,為南宋的發(fā)展贏得寶貴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里
,趙鼎一邊與金人使臣展開拉鋸戰(zhàn),一邊大力發(fā)展生產
,南宋的國民經(jīng)濟建設就此步入了快車道
。
時光在宋金雙方一輪又一輪的談判中悄悄地溜走
,等到完全拖不下去后
,趙鼎一把丟開高宗卑微的乞和條件,亮出他真正的和談主張
。
在趙鼎版的和談條件中,趙鼎強勢要求金朝應該將劉豫故土全部還給南宋
,并且駁回了金朝提 出的要求南宋向金朝稱臣的議和條件
。
這份毫不妥協(xié)的議和條件雖然維護了南宋的尊嚴和國格
,卻瞬間同時得罪了高宗和所有主和派的官員
,結果主和派的秦檜抓住趙鼎曾經(jīng)為趙璩爭取封國的事,誣陷趙鼎詛咒高宗絕后
。
高宗本來就對趙鼎不滿,聽了秦檜的話更是心頭火起
,一怒之下便罷了趙鼎的相位
,將他遠遠打發(fā)到紹興府去了
。
三、秦檜拜相
趙鼎被貶謫到紹興后
,秦檜怕他再度獲得啟用,依舊不肯停下迫害趙鼎的步伐
。于是趙鼎在秦檜的迫害下
,先后謫居泉州、興化軍
、漳州、潮州
、吉陽軍,最終被秦檜迫害而死
。
趙鼎一路貶謫之際,正是秦檜拜相大權獨攬之時
。秦檜執(zhí)掌相印后,一改趙鼎當初強勢的和談條件
,奉行割地
、稱臣
、納貢的投降政策
,卑躬屈膝的向金人乞和。
為了保證和談順利
,秦檜還大肆打壓主戰(zhàn)派將領,以“莫須有”的罪名將抗金名將岳飛殺害
,又屢興大獄斥逐異己,南宋朝廷很快就陷入了一片黑暗中
。
等到秦檜將南宋利益出賣了個底朝天好不容易達成和談后,南宋的國民經(jīng)濟卻并沒有再度迎來騰飛
。據(jù)史料記載:“自檜當國二十年間
,竭民膏血以餌犬羊,迄今府庫無旬月之儲
,千村萬落,生理蕭然”。
南宋經(jīng)濟疲軟不堪
,但這并不妨礙秦檜家業(yè)興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恐驼劦木薮蟆肮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秦檜成為高宗面前的紅人
,一度權傾朝野
,就連家屬也都跟著獲封了官職,可謂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
所以
,雖然趙鼎和秦檜都是主和派,但趙鼎一心為公
,就連和談也不忘為南宋爭取發(fā)展機遇,而秦檜一心為私,國家利益在他眼中也不過是升官發(fā)財?shù)奶辶T了
。
可惜天道不公,負責任又敢于擔當?shù)挠⑿圳w鼎
,卻落得迫害至死的悲情結局
,與岳飛一同折射了南宋的時代悲劇
。
然而
,正義只會遲到
,卻永遠不會缺席
。宋孝宗即位后,趙鼎很快得以平反
,并憑著他光芒萬丈的一生永垂青史,這或許便是岳飛說的天日昭昭吧
。
《龍文鞭影》卷一?七虞 ?趙鼎倔疆? 朱穆專愚? 張侯化石? 孟守還珠
趙鼎倔疆 朱穆專愚
zhào dǐng juè jiàng zhū mù zhuān yú
【注釋】
(1)趙鼎:字符鎮(zhèn)
,南宋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
。高宗時
,曾兩度為相,忠貞直諫
,力主抗金,遭秦檜陷害
,一貶再貶,最后絕食而死
。
(2)倔疆:即倔強。剛強堅毅
,不肯屈服
。
(3)朱穆:字公叔
,東漢南陽宛(今屬河南)人
。尚書令朱暉之孫,為人淳厚剛正,曾是大將軍梁冀的幕僚
。桓帝時任侍御史
、冀州刺史
、尚書等職
。為匡正東漢后期不良風氣
,作有〈崇厚論〉
、〈絕交論〉,對后世影響很大
。
(4)專愚:心思專注而至不通情事。
【語譯】
趙鼎剛強不屈
,保國忠心九死不移;朱穆專心攻讀
,狀似癡愚
。
【人物故事】
據(jù)《宋史?趙鼎列傳》
,趙鼎四歲父死
,母樊氏教之,精通經(jīng)史百家之書
。北宋徽宗時考中進士,曾任河南洛陽令
、開封士曹
。金人攻陷太原
,朝廷討論割三鎮(zhèn)之地,趙鼎說:“祖宗之地不可以送人
,何需討論?”不久京師(開封)失守
,宋徽宗
、宋欽宗被押送北方。
南宋高宗時
,趙鼎出任宰相(尚書左仆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反對與金國議和
,與另一宰相(右仆射)秦檜意見不合
,而被排擠
。起初
,趙鼎以為秦檜是可以共商大事的人,然而秦檜心機深沉險惡
,外表和善但內懷異心。秦檜厭惡趙鼎對自己形成威脅
,將其遷至泉州(今屬福建)
。趙鼎歸來又上書暢言時政
,秦檜妒嫉他再次被重用
,設法把他貶至興化軍(今屬福建)、潮州(今屬廣東)
。趙鼎又被誣陷受賄
,再貶吉陽軍(今屬海南)
,他卻上奏章感謝高宗說:“白發(fā)蒼蒼何處歸?只恨余日不多
;丹心未曾泯滅,誓愿九死也不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鼻貦u見狀說:“這老頭倔強不屈猶如往昔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趙鼎在吉陽軍三年,隱居深處
,學生和舊日部屬都不敢往來
,只有廣西將領張宗元時常送酒、米給他
。秦檜知道了,命令吉陽軍每月報告趙鼎的生死存亡
。趙鼎派人告訴兒子說:“秦檜必要殺我。我死了
,你們沒事;不然
,就禍及全家了
。”帶病寫下自己的墓志銘:“身騎箕尾歸天上
,氣作山河壯本朝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ㄎ疑眚T箕
、尾二星回歸天上
,豪邁之氣化作山河壯大我宋朝。據(jù)說商朝名相傅說死后
,升天化作箕星和尾星間的“傅說星”,如騎跨在箕
、尾星之間
,故后人把大臣之死稱“騎箕尾”
。)而后不食而死,天下聞之而悲痛
。宋孝宗即位,謚忠簡
,追封豐國公
。
據(jù)《后漢書?朱樂何列傳》
,朱穆年方五歲
,便以孝著稱。沉思好學
,有時思考入神,不知自己丟失了衣帽
,或跌入坑中
。父親常認為他用心專注乃至不通情事
,但朱穆卻更加專誠篤實的學習
。同郡的趙康隱居武當山
,清靜寡欲不愿做官
,而教授經(jīng)傳。朱穆已五十歲
,還致書趙康自稱弟子,趙康死后
,有如自己老師過世。朱穆的尊德重道
,為當時所佩服
。朱穆常感到當時風氣浮薄
,而崇尚敦厚篤實
,于是作〈崇厚論〉。認為人不敦厚
,不能入道之精理。(“人不敦..則道數(shù)不遠”)
東漢順帝末年
,江淮盜賊興起
,州郡官府也不能禁絕。有人對大將軍梁冀說:“朱穆文武兼具
,天下奇人,若讓他來謀劃
,平定盜賊并不難
。”于是梁冀征召他來典掌兵事
,對他非常親近信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傅奂次唬炷孪M杭椒龀滞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上奏書勸梁冀修正守善
,摧折惡類
,福分才能隨之而來。后來朱穆被推薦到朝中擔任侍御史
,見梁冀驕橫暴戾依舊不改,朝野嘆恨
,朱穆曾是他的下屬
,怕他招致禍患
,又上奏書勸諫他“君有正道
,臣有正路,從之如升堂
,違之如赴壑(奔赴溝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耙蝗眨ㄒ坏┬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天下歸仁(歸附仁德仁政),終朝為惡
,四海傾覆(顛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绷杭讲唤蛹{,而且更加放縱
。朱穆再上奏書極言勸諫
,但梁冀始終不悟
。
桓帝永興元年,河水泛濫
,數(shù)十萬戶受災,百姓饑荒
,流亡道路
。冀州盜賊尤其多
,所以派朱穆為冀州刺史
。冀州人有宦官三人為中常侍(侍從)
,以官府文書進見朱穆,朱穆推辭不肯相見
。聽說朱穆渡河,解印外逃的縣令有四十多人
。到任后殺盡盜賊首領,列舉權貴之士的罪行
,加以彈劾治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鹿仝w忠喪父,歸葬冀州安平
,陪葬玉匣等物僭越天子之制
,朱穆處事嚴明,驗棺查辦
。桓帝聽聞大怒
,朱穆被捕判刑
。太學生劉陶等數(shù)千人向皇帝上書
,為伸張正義的朱穆抱不平,桓帝于是赦免了朱穆
。朱穆居家數(shù)年,受在朝多位高官推薦
,拜為尚書
。
【說明】
趙鼎當年力挺岳飛出戰(zhàn)襄陽,有人不以為然
,但岳飛出師竟收復襄陽。宋高宗曾對趙鼎說:“朕每次聽說前朝的忠諫之臣
,恨不得相識,今天你卻讓我見到了
。”可惜忠臣趙鼎
、岳飛都遭到“外和而中異”的秦檜所嫉妒,被陷害致死
。岳飛當年“還我河山”的壯志
,趙鼎死前“氣作山河壯本朝”的心愿
,至今仍令人感慨不已
。
朱穆用心專一,但并非愚笨
,其實他是位敦厚仁義之士,而且還是“兼資文武
,海內奇士”。起初他是大將軍梁冀的幕僚
,曾對梁冀上書直諫三次,可惜不被接納
。梁冀的先祖助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其妹又是漢順帝的皇后
,順帝死后
,沖帝僅兩歲
,半年后也死了
,梁冀立了八歲的質帝。質帝聰明伶俐
,知道梁冀驕橫,曾經(jīng)對著群臣看著梁冀說:“此跋扈將軍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ò响瑁琤á hùㄅㄚˊㄏㄨˋ
,專橫暴戾。)梁冀聽了
,對他深惡痛絕,派人以毒餅殺害
,又立十五歲的桓帝。梁冀極盡奢華
,強取百姓錢財
,強占良家子女作奴婢,且濫殺無辜
。最后桓帝也派人包圍梁冀宅第,梁冀夫妻自殺
,百姓莫不稱慶。若梁冀能聽從朱穆當初的勸言:“一日行善
,天下歸仁?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趾我灾链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反觀堅守善道的朱穆,為官俸祿數(shù)十年
,仍“蔬食布衣,家無余財”
,死后公卿大臣共同表彰朱穆,桓帝下詔
,追贈益州太守,大儒蔡邕謚其“文忠先生”
。
張侯化石 孟守還珠
zhāng hóu huà shí mèng shǒu huán zhū
【注釋】
(1)張侯:即張顥
,字智明
,東漢常山(今屬河北)人
。初為宦官霍玉所進,與宦官結黨營私
。曾任梁州牧、太常等職
,靈帝時拜相,任太尉
。侯,泛指達官貴人
。
(2)孟守:即孟嘗,字伯周
,東漢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曾任會稽郡戶曹吏
、徐縣縣令、合浦郡太守
,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
。尚書楊喬七次向桓帝推薦孟嘗,但終未被重用
。
【語譯】
太尉張顥敲破山鵲化成的圓石
,得一金印
;太守孟嘗改革弊政,離去的珠蚌又自動返回了
。
【人物故事】
據(jù)《搜神記》,張顥擔任梁州州牧時
,一天剛下過雨,有只鳥狀似山鵲
,飛入市鎮(zhèn)
,忽然墜落地面
。人們爭相撿取,卻化成圓石
。張顥敲破它
,得到一個金印
,上面有“忠孝侯印”四字
。張顥上奏朝廷,金印收藏至皇室秘府
。后來議郎汝南人樊行夷上奏說:“堯舜時代有此官位。今天降下此印
,應該可再設置忠孝侯的官職
。”張顥后來官至太尉
。
據(jù)《后漢書?循吏列傳?孟嘗》,孟嘗
,會稽郡上虞縣人。祖先三代都是郡太守的屬官
,并效忠死節(jié)。孟嘗自幼修養(yǎng)品行
,之后在會稽郡擔任戶曹史。上虞縣有寡婦奉養(yǎng)婆婆極為孝順
,至婆婆年老壽終
。小姑先前就已心懷猜忌
,就誣告寡婦苦于奉養(yǎng)而毒死母親,告到縣衙
,郡府不加審查就定罪
。孟嘗早就知道寡婦的冤情
,他對太守仔細講明
,但太守不予理會
。孟嘗在門外悲傷哭泣,稱病辭官而去
,寡婦終究冤死了。自此郡中連續(xù)大旱二年
,祭神求雨也沒用
。后來太守殷丹上任
,探訪其中緣故
,孟嘗到郡府詳細陳述寡婦被冤枉誣陷之事,因此他說:“從前東海孝婦冤死
,感動上天招致大旱,縣獄史于公(西漢丞相于定國之父)的一句話使新任太守親祭孝婦
,立刻天降甘霖
。如今應該懲處誣告之人,向冤魂謝罪
,使冤情昭雪,就可望降雨了
。”殷丹聽從孟嘗之言
,立即對誣告女子予以判刑,并祭拜寡婦之墓
,上天感應降雨,五谷豐收
。
后來孟嘗任職合浦郡的太守,郡內不產谷物
,而海中出產珍珠
。和相鄰的交址郡
,經(jīng)常通商販賣珍珠
,買進糧食
。先前的地方長官大多貪污,過度責求采珠
,產珍珠的蚌就逐漸遷移到交址郡邊界。于是商旅不來
,百姓換不到糧食
,窮人餓死在路上。孟嘗到任后
,改革之前的弊端,為民興利
。不到一年,離去的珠蚌又回來了
,百姓都重操舊業(yè)
,貨物流通
,稱孟嘗有如神般的圣明。
孟嘗告病還鄉(xiāng)時
,合浦郡的官吏和人民攀爬他的座車懇求他留下
。孟嘗走不了,就暗中坐鄉(xiāng)民的船連夜離去
。隱居偏僻的水邊,親自種田做工
。鄰縣百姓仰慕他的美德,搬到他這里住的有一百多家
。
【說明】
張顥得到石中金印,果然拜相
,官至太尉(三公之一,如宰相之位)
,位居公侯。但任職期間
,與宦官結黨營私
,公然行賄,同年星象有變而被免相
。或許金印所謂“忠孝侯印”
,是上天警示東漢需要如堯舜時代的忠孝之侯,應積極尋覓適任者
,而非是張顥吧
!同時代的孟嘗崇尚道德
,為官清正,先后被尚書楊喬七次推薦
,可惜卻未被桓帝重用
。
孟嘗居合浦太守,珍寶眾多
,但孟嘗告病歸隱時仍兩袖清風
,自己種田做工
,可見其清廉操守
。他能體察百姓疾苦
,為孝婦申冤,為采珠百姓謀利
,其心可通天地
,感天降雨解除旱象,引領珠蚌回返家園
,也就不足為奇了吧
!
趙鼎《七律·寒食書事》千家詩鑒賞
趙鼎《七律·寒食書事》千家詩鑒賞
趙鼎〔一〕
寂寂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紀年華〔二〕
。
禁煙不到粵人國〔三〕,上冢亦攜龐老家〔四〕
。
漢寢唐陵無麥飯〔五〕
,山溪野徑有梨花
。
一樽竟藉青苔臥
,莫管城頭奏暮笳〔六〕
。
〔一〕趙鼎(1085—1147):字元鎮(zhèn)
,解州聞喜(屬今山西)人,自號得全居士
。崇寧五年(1106)進士。紹興初年兩度為相
,有“南宋賢相
,首推趙鼎”之譽。支持岳飛抗金
,并薦其為統(tǒng)帥,傳為千古佳話
。后因與秦檜論議不和,罷相
,出知紹興府
。紹興十四年(1144)再移吉陽軍(今海南三亞)。在吉陽三年
,知秦檜必欲殺己,自書銘旌曰:“身騎箕尾歸天上
,氣作山河壯本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苯B興十七年,不食而卒
。天下聞而悲之。孝宗朝
,被追封為豐國公,贈太傅
,謚忠簡。其詞“清剛沉至
,卓然名家”。有《忠政德文集》十卷
,《得全詞》一卷
。
〔二〕也教:也懂得。插柳:古代寒食節(jié)有門上插柳的習俗
。紀年華:門上插柳,表明又一個寒食節(jié)來到了
。紀,記
,標記
。
〔三〕粵人國:今廣東
、廣西一帶。
〔四〕上冢:上墳祭掃
。冢
,墳。龐老:指東漢末隱居在湖北襄陽鹿門山上的龐德
,劉表幾次邀請他出山都不肯
,后來清明節(jié)攜全家上墳祭掃
,然后到龍門山采藥不返。這里是說
,這兒的清明節(jié)
,人們也像龐德一樣攜全家祭掃墳墓。
〔五〕漢寢唐陵:即漢唐寢陵
,漢朝和唐朝帝王的陵墓。寢
,古代帝王陵墓上的正殿
,是祭祀的處所。麥飯:磨碎的麥煮成的飯
,這里指粗糙的祭品
。史游編撰的《急就篇》卷二:“餅餌麥飯甘豆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鳖亷煿抛ⅲ骸胞滐垼満掀ざ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
;一曰以小豆為羹
,不以酰酢,其味純甘
,故曰甘豆羹也
。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六〕笳:我國古代的一種管樂器。
【點評】趙鼎紹興八年(1138)
,紹興十四年(1144)貶官潮州,詩作于被貶潮州期間
。詩描繪出嶺南民間和平寧靜充滿溫馨的生活,襯托出漢唐皇室陵寢的荒涼
,寄寓了對南宋朝廷內部投降派的不滿和對北方大好河山淪落的感慨,抒發(fā)了世事無常的慨嘆
。
我所知道的朱熹:第二章 童年生活
在人的一生中
,童年似乎是一個不起眼的經(jīng)歷。但每個人的童年
,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
。甚至有人說
,一個人的品性,在童年時已開始形成
。朱熹的童年基本在尤溪渡過
,留下了許多聰明過人、長于思考
、勤奮好學的故事。在朱熹的童年之中
,可以看到他理學思想體系源頭的蛛絲馬跡
。
紹興三年(1133年),朱松因一個人的舉薦
,重新出仕。這對朱家來講
,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這個重要人物就是胡世將
。
胡世將是“蘇門四學士”之一晁補之的學生,他與朱松的交集是因為當時閩北發(fā)生了一起農民起義
。
就在朱熹出生的那一年(1130年)七月
,范汝為率眾起事,在閩北一帶活動
。南宋朝廷幾次對其招撫
,可范汝為接受招安后
,又再次起義。
紹興元年(1131年)九月
,胡世將奉命任福建路撫諭使,前往招撫叛軍
,來到福州。但在他到來前
,神武左軍都統(tǒng)制韓世忠已平定范汝為叛亂
。
朱松抓住機會,前往福州拜謁胡世將
,向其進獻“進據(jù)中原、克復神州”之策
。
南宋剛建立不久,急需人才
。因胡世將舉薦,朱松得任泉州石井鎮(zhèn)(今晉江市安海鎮(zhèn))稅監(jiān)
。當時石井海運相當發(fā)達,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
,泉州在此設卡
,坐收舶稅。
在石井任上
,朱松并不得志。作為一個文人
,他有著“進據(jù)中原
、克復神州”的雄心和抱負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涩F(xiàn)在,他只是一個小小的稅官
,沉陷于“魚鹽之瑣碎”
。
事業(yè)上的不如意,使朱松更加想念尤溪家中的妻兒
,特別是天資過人的朱熹
。
朱熹四歲時的某一天
,朱松指著天上的太陽,對朱熹說
,那是太陽。朱熹卻問:“日何所附
?”朱松答道:“附于天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祆溥M而又問:“天何所附
?天之上何物?”
一席話問得朱松目瞪口呆
。朱松雖21歲就中了進士,但在當時“天圓地方”的知識背景下
,他也無法回答兒子的提問
。
估計當時朱松也沒有想到
,有關“天理”的提問
,后來竟然成為朱熹一生苦苦追求探索的哲學命題。
這個有關“朱子問天”的典故
,正兒八經(jīng)地記載在《宋史·列傳·朱熹傳》里
。
朱熹小時就著迷于對浩瀚宇宙的思索,并且沉迷近癡
,幾乎得病。后來
,他自己回憶說:“煩惱這天地四邊之外是什么物事。見人說四方無邊
,某思量也須有個盡處,如這壁相似
,壁后也須有什么物事。其時思量的幾乎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