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出生的譚綸,為何能多次擊潰倭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小編來說說譚綸的故事
。
都知道,倭寇之患
,一直困擾著明朝
。
,為何能多次擊潰倭寇.png" />
明嘉靖年間
,倭寇在東南沿海一帶橫行肆掠尤甚,對當時的國家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起初,明軍剿滅的結果極不理想
,直到出現(xiàn)了幾位抗倭名將局勢才扭轉,最終,將其徹底消滅
。
大家所熟知的
,當推戚繼光及戚家軍
,和俞大猷
。不過
,根據(jù)史載
,還要加上一人——譚綸。雖然
,他的曝光度并不高,但譚綸在三人職位中卻是最高的
,且曾是另外二位的上司。尤其和戚繼光
,二人共同相處過了一段艱苦而光榮的歲月
。
譚綸
,文官出身
,是明朝制度的一個縮影。但與宋朝不同,不但需要有相關的歷練
,自己還要有實力
。因此
,他是通過流程選拔而出的儒家將領
。史載,他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
,由于排名靠后,僅在南京禮部做了個六品主事
。
盡管,“正業(yè)”不太理想
,但是
,他的“副業(yè)”卻讓他小有聲名。他沒事時
,就愛讀兵書
,寫心得
,尋常生活小事
,都會被他聯(lián)系到軍事上
,有作品《說物寓武》
。除此之外,他還著迷于戲曲藝術
,研究填詞和曲牌。很快
,他的能力被朝廷認可
,升調為南京兵部職方司郎中
。
“職方司”這個職位
,可以說是為朝廷培養(yǎng)的“軍隊統(tǒng)帥”
,工作既瑣碎又辛苦
。平日負責各地的軍事資料,到了戰(zhàn)爭期間
,則要負責作戰(zhàn)方案的定奪。
這段工作經(jīng)歷
,讓他熟知了明朝的軍備實際情況
。同時
,他也不斷思考如何才能取得最終的作戰(zhàn)勝利
。不久
,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
,給了他檢驗理論的機會。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五月
,倭寇居然突破防線,殺到了南京城下
。當時
,官員們都慌了,守軍們也害怕了
。然而,譚綸卻主動請纓
,臨時招募了壯丁500余人
。之后
,他簡單地教了他們些武藝戰(zhàn)術
,就急忙去了戰(zhàn)場。在常人看來
,這是“自不量力”。
不過
,譚綸有他的方法。首先
,是一番戰(zhàn)前動員
,大家激情澎湃
。然后
,抓住了有利戰(zhàn)機,趁著倭寇們剛登岸
,發(fā)起了進攻。之后
,兵分兩路,一路正面
,一路側面,兩路一夾擊
,頓時將倭寇分割了。此外
,譚綸更是勇猛
,帶頭進攻
。在這種戰(zhàn)術下
,居然擊潰了敵人。
就此
,譚綸一戰(zhàn)而紅
,很快被任命為臺州知府。在當時
,臺州是倭寇“騷擾”重災區(qū)。他上任后
,汲取南京募兵的經(jīng)驗,在當?shù)卣行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而且
,在他精心訓練下
,這支千人軍隊
,軍紀強,作戰(zhàn)勇猛
,多次擊潰了倭寇。
盡管
,幾年中取得了不俗戰(zhàn)績,但是
,他卻從中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弱點
。
因為
,管理是他所長
,訓練卻不是。時間用了不少
,訓練出來的人馬,僅夠滿足地方保衛(wèi)戰(zhàn)
,如要徹底殲敵,這還遠遠不夠
。因此
,他迫切需要一位搭檔,彌補其不足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參將戚繼光的來到
,實現(xiàn)了譚綸心中所想。
當時
,戚繼光也有同樣的想法
,滅倭寇得訓練新兵,且其目標更宏大
,他要訓練出一支平定倭寇的專門的精良部隊。不過
,他很是謹慎,給自己留了至少三年的時間
。而譚綸相當配合
,這三年里
,戚繼光做的事
,基本就是練兵。如有倭寇再犯
,都是這個知府大人去應付。
由于
,他手中兵力不多,就從防守入手
,還積極想對策
。如及時得到消息
,就立刻轉移百姓
,讓敵人空手而歸,若有機會
,還會再挫挫敵人的銳氣。幾年的苦練
,戚繼光終于成就了一支作風彪悍軍隊——戚家軍。之后
,二人通力攜手,多次擊敗了倭寇
。
這期間
,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臺州九戰(zhàn)最為著名。長達數(shù)月的交戰(zhàn)中
,戚繼光領兵攻打正面,譚綸率軍從側面包抄
。于是
,在密切配合下
,連續(xù)九戰(zhàn)皆勝
,重創(chuàng)浙江一帶倭寇
。自此
,浙江不見倭寇再犯了。
只是
,二人不久后就分開了。
譚綸先是公務調動
,到福建做參政,后回家丁憂
。
而戚繼光卻是浙江
、福建兩頭跑
,倭寇不敢來浙江
,就去禍害福建了,戰(zhàn)事不斷
。到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福建的形勢更加糟糕
。一支兩萬多人的倭寇,居然攻下了福建興化
。當時
,朝廷派出了三員大將:戚繼光
,俞大猷和劉顯
。
之后,譚綸再次“掛帥”
,以福建巡撫的身份
。
那時候,他巧妙地協(xié)調這三位的關系
,并根據(jù)個人的作戰(zhàn)特點制定戰(zhàn)術。戚繼光在前
,劉顯側翼,俞大猷斷敵后路
。果然
,迅速收復了失地。
到了來年二月
,譚綸和戚繼光二人配合
,在仙游滅敵兩萬
。
從此
,福建再無倭患了。
就如譚綸自己所言
,他擅長的是管理將領。再加上其通曉人性
,本人又能以身作則,所以
,在作戰(zhàn)中
,和將士配合相當默契
,保證了戰(zhàn)事的順利
。此后,譚綸任薊遼總督
,戚繼光為薊州總兵,二人再次配合
,防御北方的蒙古。
在譚綸的支持下,戚家軍得以擴編
,邊關軍隊的戰(zhàn)斗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這期間
,他最大的成績是薊州長城的著名工事“空心敵臺”。薊州邊境分成12個防區(qū)
,空心敵臺有3000多座,還配備700多輛火器戰(zhàn)車和5000多門火炮
。蒙古騎兵遭受幾次慘重損失后
,不敢輕易再犯
。
此外
,他和俞大猷的交情也不錯,除了在其人生危機中給予保護
,還力挺其發(fā)明的獨輪戰(zhàn)車。后來
,這種武器更是成為了明軍的主要火器。萬歷登基后
,他被召回京城
,任兵部尚書
。在任上
,他主張全面清理軍屯土地得罪了不少人,因為
,有老上司張居正的支持,他才無事
。
到了公元1577年,譚綸病逝
,時年57歲
。
還有一點就是,譚綸雖然一生征戰(zhàn)無數(shù)
,卻始終保持著對戲曲的熱愛,除了消遣,更多的是編演提振士氣的戲曲
。后來,跟隨他征戰(zhàn)的這支戲班子
,和他家鄉(xiāng)江西宜黃的戲曲風格相融合
,形成了宜黃腔
,更是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一大流派
。
但宜黃腔這一稱謂,始見于清嘉慶時宗室昭梿的《嘯亭雜錄》
。有人認為宜黃腔即二黃腔的前身或二黃腔,但尚缺乏根據(jù)
。
《明史譚綸傳》古詩文賞析
原文 :
譚綸,字子理
,宜黃人
。歷職方郎中
,遷臺州知府
。綸沉毅知兵。時東南倭患已四年
,朝議練鄉(xiāng)兵御賊。綸亦練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將以下節(jié)節(jié)相制分數(shù)既明進止齊一未久即成精銳倭犯柵浦綸自將擊之三戰(zhàn)三捷倭復由松門
、澶湖掠旁六縣,進圍臺州
,不克而去
。轉寇仙居
、臨海
,綸擒斬殆盡。進海道副使
,益募浙東良家子教之。倭自象山突臺州
,綸連破之
。加右參政,會憂去
。四十二年春再起綸
。道擢右僉都御史
,巡撫福建
。倭屯崎頭城,都指揮歐陽深搏戰(zhàn)中伏死
,倭遂據(jù)平海衛(wèi),陷政和
、壽寧
,各扼海道為歸計
。綸環(huán)柵斷路,賊不得去
,移營渚林。綸自將中軍
,大破賊
,復一府二縣
。詔加右副都御史
。綸以延、建
、汀
、邵間殘破甚,請緩征蠲賦
。又考舊制
,建水寨五,扼?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廣東境內悉定
。綸上疏請復行服
,世宗許之。綸練兵事
,朝廷倚以辦賊,遇警輒調,居官無淹歲
。迨南寇略平,而邊患方未已
。隆慶元年
,給事中吳時來請召綸練兵
。詔征綸還部
,進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
、遼、保定軍務
。綸相度邊隘沖緩,道里遠近
,分薊鎮(zhèn)為十二路
,路置一小將
,總立三營
。諸將以時訓練,互為掎角
,節(jié)制詳明。是歲秋
,薊
、昌無警
。異時調陜西
、河間
、正定兵防秋
,至是悉罷。綸初至
,按行塞上,謂將佐曰:“秣馬厲兵
,角勝負呼吸者
,宜于南;堅壁清野
,坐制侵軼者
,宜于北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熘撑_三千
,起居庸至山海
,控守要害。綸召入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
,協(xié)理戎政。會臺工成
,益募浙兵九千余守之
。邊備大飭
,敵不敢入犯。以功進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
,協(xié)理如故。其冬
,予告歸
。萬歷五年卒官
。贈太子太保
,謚襄敏。
譯文 :
譚綸
,字子理,宜黃人
。歷任職方郎中,調任臺州知府
。當時東南地區(qū)已經(jīng)遭受了四年的倭患
,朝廷商議訓練鄉(xiāng)兵來防御賊寇
。譚綸訓練了一千人
。他制定了約束隊伍的紀律
,從副將以下
,一級控制一級
,職分明確以后,行動整齊劃一
,不久就成為精銳部隊。倭寇侵犯柵浦
,譚綸親自率領軍隊迎擊他們,三戰(zhàn)三捷
。倭寇又從松門
、澶湖劫掠附近的六個縣,進而圍攻臺州
,沒有攻克只得離去。轉而侵犯仙居
、臨海,譚綸幾乎將他們全部擒拿
、斬殺
。升任海道副使,招募更多浙東地區(qū)的良家子弟訓練他們
,倭寇從象山突襲臺州,譚綸接連打敗他們
。晉升為右參政,遇上父母的喪事離職而去
。嘉靖四十二年春天
,第二次啟用譚綸。上任途中被升任右僉都御史
,任福建巡撫。倭寇駐扎在崎頭城
,都指揮歐陽深戰(zhàn)時中埋伏而死,倭寇就占據(jù)了平海衛(wèi)
,攻陷政和
、壽寧,各自控制海道作為退路
。譚綸圍起柵欄截斷他們的退路
。倭寇不能逃走,就將營地移到了渚林
。譚綸親自統(tǒng)率中軍進逼,大敗倭寇
,收復了一府二縣
。詔令加封他為右副都御史
。譚綸認為延平
、建寧
、汀州
、邵武地區(qū)殘破不堪,請求緩期征收
、減免賦稅,又考察舊制
,建立了五座水寨
,扼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冢瑥V東境內全部平定
。譚綸上奏再次請求回鄉(xiāng)服喪,世宗同意了
。譚綸熟悉兵事
,朝廷依靠他來對付倭寇
,遇到緊急的情況就調動他
,他擔任官職沒有滿一年的。等到南方的倭寇大致平定后
,邊關的禍患卻沒有停止。隆慶元年
,給事中吳時來奏請征召譚綸訓練兵馬
。詔令譚綸回兵部,升任左侍郎兼任右僉都御史
,總督薊
、遼
、保定的軍務
。譚綸考察研究邊境關口地形的沖要和平緩,道路的`遠近
,將薊鎮(zhèn)分成十二路,每路設置一名小將
,全軍總共建立三個營。各位將領按時訓練
,互為掎角
,管轄責任非常清楚。這年秋天
,薊鎮(zhèn)、昌平地區(qū)沒有緊急的情況
。過去調集陜西、河間
、正定的兵馬在秋天加緊防衛(wèi)
,到這時候全部停止。譚綸剛剛上任
,巡視塞上,對身邊的將領說:“喂飽戰(zhàn)馬
,磨利兵器,較量勝負于呼吸之間的方法
,在南方適宜
;加固營壘,疏散人口
、財物,以逸待勞制服侵犯之敵的方法
,在北方適宜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谑切拗巳Ф鄠€屯兵御敵臺,從居庸關到山海關
,控制著要害地區(qū)
。譚綸被召到京城擔任右都御史兼任兵部左侍郎,協(xié)助處理軍務
,到了御敵臺修成
,他又招募了九千多名浙江兵駐守。邊防經(jīng)過此番大整治
,敵人不敢前來侵犯。因功升任兵部尚書
,兼任右都御史
,協(xié)助處理原來的事務
。這年冬天允許他回鄉(xiāng)休假
。萬歷五年,死于任上
。被追封為太子太保,謚號襄敏
。
戚繼光的人物生平
戚繼光幼年時風流倜儻
,很有個性
。雖然家境貧寒
,但是他喜歡讀書
,通曉儒經(jīng)
、史籍。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繼光繼承祖上的職位
,任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
。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繼光負責管理登州衛(wèi)所的屯田事務
,當時山東沿海一帶遭受到倭寇的燒殺搶掠,戚繼光有心殺賊
,寫下了“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的詩句。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戚繼光受張居正的推薦
,進署都指揮僉事一職
,管理登州
、文登
、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wèi)所
,防御山東沿海的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戚繼光被調往浙江都司僉事,并擔任參將一職
,防守寧波
、紹興
、臺州三郡
。 岑港之戰(zhàn)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進犯樂清
、瑞安、臨海等地
,戚繼光率軍前往救援,但因為道路隔絕而沒有來得及
,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繼光的罪
。而后
,汪直余黨作亂于岑港,戚繼光與俞大猷兩軍會合
,前往圍攻。但很長時間都沒有攻下來
,于是朝廷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罷免
,讓其帶罪殺敵
。駐守在岑港的倭寇抵御不住戚繼光與俞大猷的進攻,于是打算逃走
。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倭寇造好了大船,準備駕船夜遁
,俞大猷和戚繼光趁機發(fā)動進攻,擊沉倭寇大船
,余黨向閩南逃竄。 從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臺州燒殺搶掠
,給事中羅嘉賓等人彈劾戚繼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
,有通倭的嫌疑。正要準備治罪
,戚繼光卻因平定汪直的功勞而復官,讓戚繼光守衛(wèi)守臺
、金、嚴三郡
。
戚繼光到浙江赴任后
,發(fā)現(xiàn)衛(wèi)所的將士作戰(zhàn)能力一般,而金華
、義烏的人比較彪悍,于是戚繼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
,在戚繼光的指導訓練下
,將其練成一支精銳的部隊
,后稱“戚家軍”
。戚繼光根據(jù)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制定陣法
,又給他的部隊配備火器
、兵械、戰(zhàn)艦等裝備
,戚家軍因此名聞天下。 臺州之戰(zhàn) 嘉靖四十年(1561年)
,倭寇大舉進攻桃渚
、圻頭等地
,戚繼光率軍扼守桃渚
,于龍山大破倭寇,戚繼光一路追殺至雁門嶺
。倭寇遁走之后,趁虛襲擊臺州
,戚繼光一馬當先手刃倭寇首領
,余黨走投無路
,全部墜入瓜陵江淹死
。而圻頭倭寇竟又來侵犯臺州
,戚繼光率軍于仙居將其全殲
。 臺州大捷后,戚繼光官升三等
。而后,閩
、廣一帶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帶作亂
,總督胡宗憲無法平定
,于是讓戚繼光來增援
,戚繼光率軍于上坊巢將其擊破,倭寇奔走建寧
,戚繼光引軍回浙江
。 福建之戰(zhàn)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倭寇進犯福建
,并聯(lián)合福寧、連江等地的倭寇
,先后攻陷壽寧、政和
、寧德等地
,從廣東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聯(lián)合福清、長樂的倭寇攻陷玄鐘所
,并進犯龍巖
、松溪
、大田
、古田、莆田等地
。
倭寇聲勢浩大,當?shù)毓佘姴桓疫M攻
,于是胡宗憲傳令讓戚繼光帶兵剿賊
。戚繼光領命后引兵先進攻橫嶼
,橫嶼四面水路險隘不易通行
,戚繼光命將士們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進
,大破橫嶼倭寇,斬首兩千二百余級
。而后
,戚繼光乘勝追擊
,殺至福清
,搗毀牛田
,端了倭寇巢穴
。倭寇余黨慌忙逃往興化,戚繼光也不停歇
,一路狂追,又搗毀倭寇據(jù)點六十余營
,斬首無數(shù)
。
戚繼光平定福建倭患后班師回浙江
,行至福清
,遇見少量倭寇從東營澳登入,戚繼光率兵急攻
,斬首兩百人
。經(jīng)過幾番戰(zhàn)斗,閩廣一帶的倭寇幾乎被戚繼光殺光
。 興化之戰(zhàn) 戚繼光回到浙江后,從日本國本土而來的新的倭寇又伺機侵略
,他們人數(shù)日益壯大以后,襲擊興化
,但圍攻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攻下來
。而此時劉顯派了八個人帶著書信到興化傳達信息,被倭寇攔殺
,倭寇就換上劉顯使者的服飾騙開城門
,趁機攻陷了興化城。
倭寇攻陷興化后
,劉顯率兵逼近興化
,但因為兵少,劉顯不敢擅自攻城
,卻因此被彈劾,背負罪名
。 而福建總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軍合圍
。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以譚綸為右僉都御史
,巡撫福建前來支援,而都指揮歐陽深卻中了倭寇埋伏搏戰(zhàn)而死
,倭寇遂占據(jù)平海衛(wèi)
。 四月
,戚繼光率領浙江兵前來支援
。戚繼光到后
,譚綸立刻籌備對倭寇的總攻
,先在各海道上環(huán)立柵欄阻斷倭寇歸路,而后譚綸以劉顯為左軍
,俞大猷為右軍,譚綸自領中軍
,以戚繼光為先鋒
,圍攻平海衛(wèi),一舉告破
,斬首兩千余級
,戚繼光等率兵追擊,倭寇道路不通
,又被斬殺三千多人。于是劉顯等復興興化
。朝廷以戚繼光先前橫嶼大戰(zhàn),錄前后戰(zhàn)功
,以戚繼光為都督同知
,世廕千戶,代替俞大猷為總兵
。 仙游之戰(zhàn)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余黨糾合一萬多人圍攻仙游
,打了三天
,戚繼光率兵前往解圍
,倭寇敗走
,戚繼光率軍追擊,追至王倉坪
,斬首百余級,不少人都墜于懸崖摔死
。余黨數(shù)千人逃走占據(jù)漳浦蔡丕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