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硗醵?桓溫稱帝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東晉一朝,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兩位危險的梟雄兼權臣
,一位是王敦,一位是桓溫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他們完全有實力問鼎皇權,自立為帝
兩大權臣的危險篡逆
1
王敦素有野心,東晉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誅殺劉隗為名
王敦
有人說王敦不稱帝是因為王導的阻止
2
再來看看桓溫,太和六年
桓溫(劇照)
可以看到桓溫有多次機會廢帝自立,但最終沒有實現(xiàn)
。有人說這要歸功于謝安,其實根本不是。理由有三。一、謝安曾拜訪桓溫,而桓溫此時埋伏了刀斧手,完全有機會除掉謝安正如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分析的那樣:
“謝安之待桓溫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謝安其實對桓溫本也無計可施
,但是桓溫太磨蹭,本來可以一步到位的,可他又要九錫,又要把各種法定程序走一遍,沒有做事做到絕,如果他真的下決心做個大惡人,把那些繁文縟節(jié)都省略,直接篡位登基,謝安也根本無法阻止他。這段話分析得非常準確。實際上彼時是進是退,全在桓溫自己。說到底他還是不想這么做。謝安
以上內(nèi)容,我們梳理了王敦
、桓溫篡逆及最終放棄的過程。可以看出他們在穩(wěn)操勝券的情況下,卻最終主動選擇放棄。似乎皇權對他們來說并沒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而這與東晉政權特殊的權力分配格局有關。東晉皇權的“防盜”屬性:“群臣共有”下的“股分制”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狈饨ǖ弁跏堑蹏膿碛姓撸谒袡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即便是兩宋這樣開明的社會
,也只能說老板比較仁慈而已,盡管員工們的工資都很高,但君臣的本分并沒有絲毫含混。但是東晉不同,不僅君王的管理權降到了極限,實現(xiàn)了君臣共治;而且君王對帝國的所有權也被分割,實現(xiàn)了“群臣共有”。從而形成歷史上獨一無二的“股份制”王朝。整個東晉王朝好比是一個大型的股份公司
。而南渡的北方士族和土著的江南士族就是這個公司的各大股東,持有大量的原始股份。王室只是股東之一,但最多算是個名譽董事,連執(zhí)行總裁也算不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士族
我們可以用運鈔車的例子來把這件事講明白。運鈔車上有鈔票時是最危險的
帝國也是這樣
但是東晉不是這樣
也就是說實際上東晉皇室和士族的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
,有點一家人的意思,這就是王敦和桓溫遲遲下不了稱帝決心的原因。對于王敦而言我們看到東晉政權的這種君臣共有、股權分散的權利分配模式
東晉的覆滅——皇權的“防盜”屬性只對士族有效
東晉共產(chǎn)生了五個頂級士族
換句話說
孫恩部隊
孫恩堪稱海盜的鼻祖
劉裕
而這時候
結語:
綜上所述
這也是為什么推翻東晉王朝的人不是王敦和桓溫等野心勃勃的大士族,卻反而是一個出身寒微的低級軍官劉裕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 《晉書·王敦傳》
2. 《晉書·桓溫傳》
3.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
4. 朱熹《朱子語類》
西晉滅亡后不久,宗室子弟瑯琊王司馬睿便在江南一帶重新建立起了新的封建帝國
兩晉時期的陶俑
東晉自建立之初就存在著諸多問題
北方割據(jù)政權前秦在統(tǒng)一了北方后
,率先向東晉發(fā)起了全面進攻。東晉派遣謝玄率北府兵與前秦軍在淝水展開了決定兩國國運的生死大戰(zhàn),結果卻出人意料,前秦完敗而東晉完勝。在這場影響天下走勢的大戰(zhàn)結束后,前秦政權直接走向了崩潰和瓦解。但是獲勝的東晉也并沒有因此使國祚得以綿延。公元398年,東晉內(nèi)部爆發(fā)了嚴重的大型內(nèi)亂,直接加速了帝國的滅亡進程。直到公元420年,這個偏安多年的帝國終于走到了其生命的盡頭,在劉裕登基稱帝的那一瞬間宣告了滅亡。
東晉疆域圖
權力結構存在著嚴重問題
東晉帝國在建立之初時
,其權力結構就有著嚴重的問題。由于東晉開國君主司馬睿的封地在瑯琊,所以在西晉滅亡后,司馬睿借助當?shù)厥孔宓牧α坎拍軌蚪⑵鹦碌姆饨ǖ蹏渲胸暙I最大的便是瑯琊王氏。瑯琊王氏的歷史十分悠久
,早在秦代,瑯琊王氏的先祖王翦王賁就已經(jīng)是朝廷的肱股之臣。在隨后的幾個朝代中
東晉開國君主司馬睿畫像
但問題是
"'王與馬共天下'
,不是指裂土分封關系,而是指在權力分配和尊卑名分上與一般君臣不同的關系。王與馬的這種名器相予、御床與共的關系,發(fā)生在東晉創(chuàng)業(yè)、元帝壯年繼嗣之時,不是末世權寵禮遇非凡。也不是阿衡(伊尹)幼主僭越名分一類不正常的情況。"瑯琊王氏的功績是值得肯定的,畢竟在王氏的輔佐下
,東晉帝國才能渡過脆弱的幼稚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氏在東晉內(nèi)部的勢力愈發(fā)強大,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jīng)凌駕于皇帝之上。王氏兄弟二人將東晉的內(nèi)政和軍事牢牢掌握在手中,成為東晉帝國的實際控制者。而司馬睿則更像是一面旗幟,證明這個封建帝國還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皇帝坐在龍椅之上。
東晉初期權臣王導畫像
在筆者看來,東晉滅亡的原因之一便是朝廷的控制權一直被四大家族所壟斷。這四大家族的目的都很明確,那就是徹底控制朝廷和皇帝。由于科舉制在當時并沒有出現(xiàn),朝廷想要征辟官員就必須依賴這些世家大族對朝廷進行舉薦,這也就導致東晉行政系統(tǒng)中出現(xiàn)了嚴重的結黨營私現(xiàn)象。在東晉初期,朝廷內(nèi)外的官員有七成以上都是王氏家族的門生故吏,足可見當時王氏的勢力膨脹到了何等地步。
但是這一局面僅僅維持了不長時間就被打破,起因便是王敦之亂
。王敦之亂發(fā)生后,陳郡謝氏、潁川庾氏、龍亢桓氏三大家族快速崛起
東晉初期權臣王敦畫像
帝國內(nèi)部矛盾激化,爆發(fā)了孫恩起義公元383年
淝水之戰(zhàn)結束后,東晉尚且沒有從戰(zhàn)爭的后遺癥中走出來
,內(nèi)部就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也就是孫恩、盧循起義。
前秦君主苻堅雕像
公元398年
,東晉宗室成員司馬元顯為了補充軍中殘缺不全的兵員建制,于是征發(fā)了大量的官奴婢。五斗米教借此機會掀起了反晉旗幟,一時間得到了帝國各地的普遍響應,起義的浪潮很快就席卷了帝國全境。司馬元顯這一政策不但損害了地主階級的利益,還引起了官奴婢的普遍不滿,這才會導致此次起義運動規(guī)模如此之大。晉廷得知起義消息后連忙派遣北府兵奔赴各地鎮(zhèn)壓
,但卻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而帝國內(nèi)部卻日益混亂起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玄至新亭
開創(chuàng)了桓楚政權的桓玄
第二年
孫恩起義對東晉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要遠遠大于桓玄篡位。在起義發(fā)生后
,孫恩利用百姓對于東晉朝廷的憎恨,放縱部下對已經(jīng)被征服的地區(qū)百姓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燒殺劫掠,就連剛剛出生的嬰兒也不放過,真可謂是令人發(fā)指。在面對北府軍的攻勢時
這次起義運動使東晉本就為數(shù)不多的人口數(shù)量再次衰減
起義領導者孫恩 劉裕崛起
在孫恩起義爆發(fā)后,劉裕被派遣前往偵查起義軍的動向
宋武帝劉裕畫像
在桓玄篡晉自立后,劉裕收集起北府軍舊部并打出恢復晉室的旗號向桓楚政權正式宣戰(zhàn)
公元418年
"二年夏六月壬戌
劉宋疆域圖
在筆者看來
結語實際上
再者
同時 首先我們要知道誰是簡文帝,他就是晉朝的第八位皇帝司馬昱
晉朝是中國最重要的朝代之一簡文帝為開國皇帝之子,歷事七朝,帝位傳到孫輩,為何又突然傳回給他?
桓溫是歷史上有名的權臣,他的地位就跟三國末期的曹操沒有什么區(qū)別
但桓溫是有這個野心的,于是他廢了當時的皇帝司馬奕,雖說這個時候皇帝被廢了,但是一個國家不可能一直沒有國君,然后桓溫便把目光放在了司馬昱的身上
其次就是桓溫和司馬昱在之前就認識晉朝的歷史
最終,這些胡人部落開始了五胡亂華,控制了北方、中原的大部分,將晉朝的控制范圍縮減到淮河以南,終結了晉朝早期的繁榮。此后的晉朝被稱為東晉。
東晉政府很大程度上由王敦、桓溫這樣的權勢將領主導。這些將軍常發(fā)起北伐意圖從五胡手中收復北方。但軍政的內(nèi)部分歧和南方經(jīng)濟的欠發(fā)達使得這些北伐多無功而返。383年,晉朝受到已一統(tǒng)北方的前秦的威脅,晉朝不是要為收復北方而戰(zhàn),而是要為自身存活而戰(zhàn)了。
但在淝水之戰(zhàn)中,晉軍打敗了比自己規(guī)模大得多的秦軍,導致了北方前秦的崩潰
建國晉朝由三國中最強大的曹魏的顯赫家族司馬氏建立
滅吳晉武帝立即著手消滅三國的最后一國,控制中國東南的吳國
太康之治晉武帝治下,中國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晉朝通過降低稅率和出資建立堤壩扶助農(nóng)事,鼓勵恢復生產(chǎn)
這樣的繁榮也在日益奢靡的皇帝身上得到反映。侍中王濟曾用人奶喂養(yǎng)的豬的肉取悅武帝,左仆射何劭每天花在吃飯上的錢就超過二萬錢。如此的腐化墮落也被其他為胡人愈發(fā)內(nèi)遷而擔憂的晉朝官員們批評。
八王之亂武帝認為魏亡是因為皇室家族失去權力和支持。為免此事在自己之后重演,他任很多兄弟和兒子為各州的藩王,實際在中央朝廷外建立了一系列有權勢的地方政府。
隨后在武帝死后,其軟弱的繼承人晉惠帝的控制權在災難性的八王之亂中遭到地方諸王的爭奪,嚴重削弱了晉朝和司馬氏皇室家族力量。
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后,以五胡為首的北方的胡人部落趁機從中國的混亂中取利。由劉淵率領的胡人軍隊于304年起兵反晉。盡管晉軍為了遏制五胡起事而奮戰(zhàn),還是在310年于苦縣寧平城遭到大敗,被殲大軍十多萬,從此不能控制北方。311年,五胡攻占晉都城洛陽,俘晉懷帝,殺太子、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多人,晉的第二個都城長安也在316年淪陷,皇帝晉愍帝也被俘。
內(nèi)部危機晉朝其余的追隨者南撤,擁立遠支宗室司馬_,建立了東晉,控制范圍僅限江南。在這一時期,司馬氏皇室的力量被嚴重削弱,使得東晉被強勢的將領王敦、桓溫等主導。
桓溫北伐于346年373年實際控制晉朝政權的桓溫發(fā)起一系列針對五胡的北伐,試圖同時加強晉朝和自身的聲望。但因糧食缺乏供應和司馬氏皇室對桓溫的疑忌,這些北伐大多失敗。
淝水之戰(zhàn)376年,北方被前秦重新統(tǒng)一,使得東晉陷入嚴重的險境。383年,前秦天王苻堅以三十萬大軍侵晉,而晉只能征募到八萬軍隊。但晉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秦軍卻多由被征入伍者組成
此戰(zhàn)得勝后,丞相謝安趁前秦崩潰之機,為晉朝收復淮河以北的大片領土
劉裕北伐常被認為南北朝最好的將領的劉裕于406年消滅桓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