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王敦和桓溫完全有自立為帝的實力,他們最后為什么都放棄了

      以史為鑒 2023-06-22 16:25:58

      王敦和桓溫完全有自立為帝的實力,他們最后為什么都放棄了

      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硗醵?桓溫稱帝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東晉一朝,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兩位危險的梟雄兼權臣

      ,一位是王敦,一位是桓溫
      。說他們危險
      ,是因為他們不僅手握重兵
      、覬覦皇權
      ,而且也確實做出了篡逆的舉動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他們完全有實力問鼎皇權,自立為帝

      ,但都在最后關頭選擇了放棄
      ,為何會如此呢?原來這背后其實反映出東晉皇權的一種特殊性質——“股份制”分配格局,自帶“防盜”屬性
      。下面我們從兩大權臣的篡逆行為說起
      ,對東晉皇權的這種特殊屬性進行仔細分析,從而找出王敦和桓溫放棄稱帝的原因

      兩大權臣的危險篡逆

      1

      、王敦

      王敦素有野心,東晉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誅殺劉隗為名

      ,舉兵反叛
      ,從荊州起兵,進逼京師
      ,司馬睿派兵迎戰(zhàn),被王敦擊敗
      。王敦攻陷京城
      ,控制皇室。元帝司馬睿說:“想要我這個位子
      ,應該早點和我說一聲
      ,我立即退回山東瑯琊老家,何必讓百姓受苦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笨梢姶藭r王敦如果想廢帝自立,可以說是易如反掌
      ,但王敦卻并沒有這么做
      ,而是最終退兵,返回武昌

      王敦

      有人說王敦不稱帝是因為王導的阻止

      ,其實這完全不能成立。一
      、王導當時沒有兵權
      ,對王敦構不成任何威脅
      。二、王敦向來心狠手辣
      ,我行我素
      ,根本不會聽王導的,更不會顧及親情
      ,所謂“成大事者
      ,至親亦可殺”,何況王導只是他的一個族親而已

      2

      、桓溫

      再來看看桓溫,太和六年

      ,大司馬桓溫廢掉當時的皇帝司馬奕
      ,立司馬昱為帝,史稱簡文帝
      。當時的桓溫雖然剛剛北伐失敗
      ,但仍然掌控著東晉的軍政大權,司馬昱只是他的一個傀儡
      。后來司馬昱病重
      ,下詔把國事、家事全部托付給桓溫
      ,并敕令新即位的司馬曜“侍桓溫如侍父”
      。桓溫在晚年加快了篡位的節(jié)奏
      ,誅殺大臣
      ,索要九錫。但最終沒有稱帝
      ,直到病死

      桓溫(劇照)

      可以看到桓溫有多次機會廢帝自立,但最終沒有實現(xiàn)

      。有人說這要歸功于謝安
      ,其實根本不是。理由有三
      。一
      、謝安曾拜訪桓溫,而桓溫此時埋伏了刀斧手
      ,完全有機會除掉謝安
      ,只是最終沒有動手。二
      、根據(jù)《晉書》記載
      ,謝安曾經(jīng)向桓溫行君臣大禮
      ,說明謝安默認了桓溫的謀逆行為并無可奈何。三
      、桓溫晚年索要九錫
      ,這個被認為是篡位的前奏,謝安以九錫詔書寫得不好為由
      ,一直拖延
      ,直到桓溫病逝。這里看似謝安的功勞
      ,其實還是桓溫自己沒有下定決心
      ,如果他真的想稱帝根本就不會在乎一封詔書寫得好不好。

      正如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分析的那樣:

      “謝安之待桓溫

      ,本無策
      。桓溫來了
      ,廢了一君
      。幸而要討九錫,要理資序
      ,未至太甚
      ,猶是半個秀才。若他便做了二十分賊
      ,如朱全忠之類
      ,更進一步,安亦無如之何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謝安其實對桓溫本也無計可施

      ,但是桓溫太磨蹭,本來可以一步到位的
      ,可他又要九錫
      ,又要把各種法定程序走一遍,沒有做事做到絕
      ,如果他真的下決心做個大惡人
      ,把那些繁文縟節(jié)都省略,直接篡位登基
      ,謝安也根本無法阻止他
      。這段話分析得非常準確。實際上彼時是進是退
      ,全在桓溫自己
      。說到底他還是不想這么做

      謝安

      以上內(nèi)容,我們梳理了王敦

      、桓溫篡逆及最終放棄的過程
      。可以看出他們在穩(wěn)操勝券的情況下
      ,卻最終主動選擇放棄
      。似乎皇權對他們來說并沒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而這與東晉政權特殊的權力分配格局有關

      東晉皇權的“防盜”屬性:“群臣共有”下的“股分制”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狈饨ǖ弁跏堑蹏膿碛姓撸谒袡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向來沒有與別人共享的習慣
      。換句話說,封建王朝是家族企業(yè)
      ,大臣們不管多牛
      ,只是為皇帝打工的,工資再高
      ,也沒有股份
      ,權力再大,也是個總經(jīng)理

      即便是兩宋這樣開明的社會

      ,也只能說老板比較仁慈而已,盡管員工們的工資都很高
      ,但君臣的本分并沒有絲毫含混
      。但是東晉不同,不僅君王的管理權降到了極限
      ,實現(xiàn)了君臣共治;而且君王對帝國的所有權也被分割
      ,實現(xiàn)了“群臣共有”。從而形成歷史上獨一無二的“股份制”王朝

      整個東晉王朝好比是一個大型的股份公司

      。而南渡的北方士族和土著的江南士族就是這個公司的各大股東,持有大量的原始股份
      。王室只是股東之一
      ,但最多算是個名譽董事,連執(zhí)行總裁也算不上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蕶嘀皇且粋€空殼的象征
      。即便你能輕而易舉地取代王室,但從中獲得的最多也只是個公司名譽主席的頭銜
      ,一個傀儡而已
      。真正的實惠還在各大股東那里,除非你逐一消滅所有的股東
      。否則這個位置實在沒有什么吸引力

      士族

      我們可以用運鈔車的例子來把這件事講明白。運鈔車上有鈔票時是最危險的

      ,最容易招來劫匪
      。但恰恰這時候也是搶劫難度最大的,因為運鈔員必定荷槍實彈
      ,嚴陣以待
      。運鈔車在沒有鈔票的時候最安全,盡管這個時候運鈔員的戒備意識薄弱
      ,很容易被搶
      ,但沒有人會搶一輛沒有鈔票的運鈔車。

      帝國也是這樣

      ,一旦帝王高度集權
      ,王朝相對穩(wěn)定,想要取而代之難度較大
      。但是恰恰這也是王朝最具吸引力之處
      ,因為一旦你取而代之,便能獲得一個帝王應有的權力和利益

      但是東晉不是這樣

      ,它的權力是分散的,已經(jīng)被各個股東分割擁有了
      。而這些士族的勢力盤踞在全國各地
      。而且他們之間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盤根錯節(jié)的
      。一方面這些士族之間通過家族姻親
      ,利益抱團,一榮俱榮
      ,一損俱損
      。第二
      ,這些士族與東晉皇室之間也有非常復雜的姻親關系
      ,因為在東晉時代,皇室子女的婚配只能在各大士族的圈子里選擇
      ,東晉皇室的很多駙馬
      、王妃甚至皇后都是從士族中產(chǎn)生的
      。王敦和桓溫本人就是駙馬。

      也就是說實際上東晉皇室和士族的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

      ,有點一家人的意思
      ,這就是王敦和桓溫遲遲下不了稱帝決心的原因。對于王敦而言
      ,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王與馬
      ,共天下”的局面了,瑯琊王氏已經(jīng)擁有一半的股份了
      ,而另一半的股份中還有很大一部分分散在其他股東手里
      ,而這些股東不僅是一個利益團體,而且和瑯琊王氏自身也有利益關系
      ,王敦動他們
      ,不僅費勁,而且也等于在動自己的利益
      ,而這個過程遠比做皇帝麻煩得多
      。對于桓溫來說,也是如此
      ,幾次北伐積累的資本已經(jīng)讓“譙國桓氏”成為東晉頂級士族
      ,實權也早已超越皇室,這時候何必再去折騰
      ,要那個空殼皇位呢

      我們看到東晉政權的這種君臣共有、股權分散的權利分配模式

      ,有效地降低了皇權更迭的風險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适野央u蛋放在了更多的籃子里,這種做法雖然讓自己籃子里的雞蛋變得很少,但至少保證了這些雞蛋是安全的
      。這就是東晉王室如此羸弱卻始終沒有被權力更大的士族或權臣取代,而是穩(wěn)固地延續(xù)了一百年以上的原因

      東晉的覆滅——皇權的“防盜”屬性只對士族有效

      東晉共產(chǎn)生了五個頂級士族

      ,分別是瑯琊王氏、陳郡謝氏
      、太原王氏
      、譙國桓氏、潁川庾氏
      ,此外還有不少次等士族
      。他們和司馬王室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所以當士族存在的時候,就是王權最安全的時候

      換句話說

      ,東晉皇權不可能被這些大士族推翻,對皇權的威脅只能來自士族的外部勢力
      ,這個外部勢力和皇權與士族都沒有復雜的利益關系
      。比如海盜孫恩。

      孫恩部隊

      孫恩堪稱海盜的鼻祖

      ,他多次帶領他的海盜部下們從沿海登陸
      ,燒殺搶掠,就像一次次裹挾著暴雨和巨大破壞力的臺風
      , 所到之處一片狼藉
      。他對東晉東晉王朝的最大破壞有兩點:一、引發(fā)了東晉末年的連年戰(zhàn)亂
      。二
      、殺戮了大量東晉士族。 如陳郡謝氏在兩年的時間內(nèi)就有六人被殺
      ,會稽內(nèi)史王凝之及其四兒一女皆被殺
      ,其他士族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害。這直接導致了東晉士族的衰落
      ,士族的衰落就是王權的衰落
      ,東晉皇權和各大士族形成的利益共同體遭到了本質的破壞。

      劉裕

      而這時候

      ,劉裕的出現(xiàn)
      ,更是徹底顛覆了東晉王朝。劉裕出身寒微
      ,連庶族也算不上
      ,和東晉的各大士族更是半毛錢關系沒有。他和王敦
      、桓溫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不是東晉王朝這個股份公司的股東
      。如果說王敦和桓溫的篡逆還是爭奪股權的話,劉裕的目的就是直接推翻這家公司
      。這就好比一個公司的員工平時不管怎么吵架
      ,都只是公司內(nèi)部的事情。股東的勢力之間互相制衡
      。這時
      ,皇權的“防盜”措施是有效的。但忽然有一天來了一群真正的劫匪
      ,股東們發(fā)現(xiàn)他們根本不玩什么心計
      ,而是直接用刀說話
      ,股東們的災難就真正來臨了。

      結語:

      綜上所述

      ,東晉王朝的“股權分散”和“君臣共有”的權力分配模式,使得東晉政權具有了一定的安全屬性
      。因為“籃子”的雞蛋太少
      ,所以手握兵權的士族不再對皇權心存覬覦、虎視眈眈
      。這就是權臣王敦和桓溫先后放棄稱帝的主要原因
      。東晉王室和士族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這個利益共同體不可能由士族內(nèi)部打破
      ,對皇權造成威脅的力量只能來自士族外部

      這也是為什么推翻東晉王朝的人不是王敦和桓溫等野心勃勃的大士族,卻反而是一個出身寒微的低級軍官劉裕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 《晉書·王敦傳》

      2. 《晉書·桓溫傳》

      3.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

      4. 朱熹《朱子語類》

      東晉最后會一步步走向亡國的道路
      ,究竟是因為什么原因

      西晉滅亡后不久,宗室子弟瑯琊王司馬睿便在江南一帶重新建立起了新的封建帝國

      。作為司馬氏的后人
      ,司馬睿意在恢復西晉往日的輝煌。同時也是為了賦予自己統(tǒng)治的帝國合法性
      ,于是在選擇國號時仍然選擇了晉
      。后世為了方便區(qū)分兩晉,于是將司馬睿在建康開創(chuàng)的晉帝國稱之為東晉


      兩晉時期的陶俑

      東晉自建立之初就存在著諸多問題

      ,不僅權力結構存在著重大弊病,而且由于常年偏安于江南一地
      ,對外事務上一直處于被動局面
      。此時的中原已經(jīng)被各割據(jù)政權分割殆盡,東晉想要一一收回又是難上加難
      ,索性直接修改對外政策
      ,從全面進攻轉向防守。

      北方割據(jù)政權前秦在統(tǒng)一了北方后

      ,率先向東晉發(fā)起了全面進攻
      。東晉派遣謝玄率北府兵與前秦軍在淝水展開了決定兩國國運的生死大戰(zhàn),結果卻出人意料
      ,前秦完敗而東晉完勝
      。在這場影響天下走勢的大戰(zhàn)結束后,前秦政權直接走向了崩潰和瓦解。但是獲勝的東晉也并沒有因此使國祚得以綿延
      。公元398年
      ,東晉內(nèi)部爆發(fā)了嚴重的大型內(nèi)亂,直接加速了帝國的滅亡進程
      。直到公元420年
      ,這個偏安多年的帝國終于走到了其生命的盡頭,在劉裕登基稱帝的那一瞬間宣告了滅亡


      東晉疆域圖

      權力結構存在著嚴重問題

      東晉帝國在建立之初時

      ,其權力結構就有著嚴重的問題。由于東晉開國君主司馬睿的封地在瑯琊
      ,所以在西晉滅亡后
      ,司馬睿借助當?shù)厥孔宓牧α坎拍軌蚪⑵鹦碌姆饨ǖ蹏渲胸暙I最大的便是瑯琊王氏

      瑯琊王氏的歷史十分悠久

      ,早在秦代,瑯琊王氏的先祖王翦王賁就已經(jīng)是朝廷的肱股之臣
      。在隨后的幾個朝代中
      ,都能夠發(fā)現(xiàn)瑯琊王氏在政治舞臺上活躍的身影。再加上瑯琊王氏已經(jīng)在瑯琊此地經(jīng)營幾代
      ,勢力根深蒂固
      ,十分雄厚,所以輔佐司馬睿建立起東晉也并不是什么難事


      東晉開國君主司馬睿畫像

      但問題是

      ,由于司馬睿并沒有太大的勢力,所以在東晉帝國建立后司馬睿許諾與王氏共治天下
      ,一時間形成了"王與馬
      ,共天下"的奇特政治景象。這種情況在古代封建王朝中非常少見
      ,更為罕見的是司馬睿竟然是自愿與王氏共分天下
      ,這就為后倆的權力失衡埋下了重要的伏筆。《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的獨特政治格局解讀》一文中也曾經(jīng)提到:

      "'王與馬共天下'

      ,不是指裂土分封關系
      ,而是指在權力分配和尊卑名分上與一般君臣不同的關系。王與馬的這種名器相予
      、御床與共的關系
      ,發(fā)生在東晉創(chuàng)業(yè)、元帝壯年繼嗣之時
      ,不是末世權寵禮遇非凡
      。也不是阿衡(伊尹)幼主僭越名分一類不正常的情況
      。"

      瑯琊王氏的功績是值得肯定的,畢竟在王氏的輔佐下

      ,東晉帝國才能渡過脆弱的幼稚期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氏在東晉內(nèi)部的勢力愈發(fā)強大
      ,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jīng)凌駕于皇帝之上
      。王氏兄弟二人將東晉的內(nèi)政和軍事牢牢掌握在手中,成為東晉帝國的實際控制者
      。而司馬睿則更像是一面旗幟,證明這個封建帝國還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皇帝坐在龍椅之上


      東晉初期權臣王導畫像

      在筆者看來

      ,東晉滅亡的原因之一便是朝廷的控制權一直被四大家族所壟斷。這四大家族的目的都很明確
      ,那就是徹底控制朝廷和皇帝
      。由于科舉制在當時并沒有出現(xiàn),朝廷想要征辟官員就必須依賴這些世家大族對朝廷進行舉薦
      ,這也就導致東晉行政系統(tǒng)中出現(xiàn)了嚴重的結黨營私現(xiàn)象
      。在東晉初期,朝廷內(nèi)外的官員有七成以上都是王氏家族的門生故吏
      ,足可見當時王氏的勢力膨脹到了何等地步

      但是這一局面僅僅維持了不長時間就被打破,起因便是王敦之亂

      。王敦之亂發(fā)生后
      ,陳郡謝氏、潁川庾氏
      、龍亢桓氏三大家族快速崛起
      ,逐漸接觸到晉廷的核心,東晉便形成了被四大家族把持的局面
      。這四大家族并無心北伐
      ,不斷進行著權力斗爭,使東晉陷入了嚴重的內(nèi)耗當中
      ,如此東晉又怎能不亡國


      東晉初期權臣王敦畫像

      帝國內(nèi)部矛盾激化,爆發(fā)了孫恩起義公元383年

      ,前秦君主苻堅舉全國之力南征東晉
      ,本想在淝水之戰(zhàn)中一戰(zhàn)定乾坤,但卻因種種原因將這場"必勝"的戰(zhàn)爭硬生生輸?shù)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淝水之?zhàn)的勝利無疑使東晉從瀕危亡國的關頭又重新走了回來
      ,但卻并沒有因此淝水之戰(zhàn)的勝利而使國祚得以綿延

      淝水之戰(zhàn)結束后,東晉尚且沒有從戰(zhàn)爭的后遺癥中走出來

      ,內(nèi)部就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
      ,也就是孫恩、盧循起義


      前秦君主苻堅雕像

      公元398年

      ,東晉宗室成員司馬元顯為了補充軍中殘缺不全的兵員建制,于是征發(fā)了大量的官奴婢
      。五斗米教借此機會掀起了反晉旗幟
      ,一時間得到了帝國各地的普遍響應,起義的浪潮很快就席卷了帝國全境
      。司馬元顯這一政策不但損害了地主階級的利益
      ,還引起了官奴婢的普遍不滿,這才會導致此次起義運動規(guī)模如此之大

      晉廷得知起義消息后連忙派遣北府兵奔赴各地鎮(zhèn)壓

      ,但卻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而帝國內(nèi)部卻日益混亂起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感柚@一混亂的局面,加上晉廷無暇關注他
      ,于是突然起兵發(fā)難攻向東晉京都建康
      。此時晉廷所掌控的最具戰(zhàn)斗力的北府兵主力依然在各地平叛,并沒有執(zhí)行衛(wèi)戍京都的任務
      ,所以建康城就這樣輕輕松松被桓玄所攻破
      ,而桓玄也自然成為東晉的實際控制者。《晉書·桓玄傳》中曾經(jīng)記載:

      "玄至新亭

      ,元顯自潰
      。玄入京師,矯詔曰:"義旗云集
      ,罪在元顯
      。太傅已別有教,其解嚴息甲
      ,以副義心
      。"又矯詔加己總百揆,侍中
      、都督中外諸軍事
      、丞相、錄尚書事
      、揚州牧
      ,領徐州刺史
      ,又加假黃鉞、羽葆鼓吹
      、班劍二十人
      ,置左右長史、司馬
      、從事中郎四人
      ,甲杖二百人上殿。"


      開創(chuàng)了桓楚政權的桓玄

      第二年

      ,不滿足于此的桓玄選擇篡晉自立
      ,在東晉的版圖上建立起了桓楚政權。但桓玄僅僅維持了不到一年的統(tǒng)治就被劉裕所誅殺
      ,司馬氏又重新回到了皇位之上

      孫恩起義對東晉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要遠遠大于桓玄篡位。在起義發(fā)生后

      ,孫恩利用百姓對于東晉朝廷的憎恨
      ,放縱部下對已經(jīng)被征服的地區(qū)百姓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燒殺劫掠
      ,就連剛剛出生的嬰兒也不放過
      ,真可謂是令人發(fā)指。在面對北府軍的攻勢時
      ,孫恩自知不敵
      ,選擇退守海島。在臨行之前
      ,更是掠走了二十余萬百姓
      。而當孫恩兵敗身死之時,這些百姓僅僅剩下了千余人

      這次起義運動使東晉本就為數(shù)不多的人口數(shù)量再次衰減

      ,經(jīng)濟發(fā)展的趨勢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同時
      ,凡是起義軍所經(jīng)過的地區(qū)
      ,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不僅無數(shù)家庭因為孫恩的殘暴而破裂
      ,許多地區(qū)的基礎經(jīng)濟也被破壞殆盡
      ,給本就脆弱的東晉帝國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起義領導者孫恩

      劉裕崛起

      ,篡晉自立劉裕本為西漢皇室后裔
      ,是劉交(劉邦之弟)的后代。在西晉帝國崩潰后
      ,劉裕和家族成員一同南下
      ,在東晉境內(nèi)安家落戶

      在孫恩起義爆發(fā)后,劉裕被派遣前往偵查起義軍的動向

      ,卻不料和起義軍發(fā)生了遭遇戰(zhàn)
      。當時劉裕手下僅有數(shù)十人,而面對的起義軍則有數(shù)千人之多
      。在這種情況下
      ,劉裕依然選擇迎敵作戰(zhàn),并支撐到了援軍的趕來
      ,最終幾乎全殲這支起義軍
      。戰(zhàn)后,劉裕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
      ,也被晉廷所重視了起來
      。在隨后的時日里,劉裕每戰(zhàn)幾乎必勝
      ,成為北府軍將領劉牢的得力干將


      宋武帝劉裕畫像

      在桓玄篡晉自立后,劉裕收集起北府軍舊部并打出恢復晉室的旗號向桓楚政權正式宣戰(zhàn)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感粩常B戰(zhàn)連敗
      ,最終落得了兵敗身死的下場
      。而劉裕則因戰(zhàn)功卓著被晉廷提拔為持節(jié)鎮(zhèn)軍將軍,都督八州諸軍事
      。此時的劉裕已經(jīng)成為晉廷的肱骨之臣
      ,實力已經(jīng)可以輕松顛覆晉廷的統(tǒng)治了。

      公元418年

      ,劉裕被晉帝拜為相國
      ,并受封為宋公。但劉裕仍不滿足
      ,在暗殺了司馬德宗后扶持了司馬德文這一傀儡皇帝
      ,并獲得了天子禮遇。公元420年
      ,劉裕決定更進一步
      ,取代晉帝自立為帝,以國號為宋
      ,史稱劉宋
      。自此,東晉終于走到了她生命的盡頭
      《太平御覽·皇王部·東晉安皇帝》中曾有相關記載:

      "二年夏六月壬戌

      ,劉裕至于京師
      。傅亮承裕密旨,諷帝禪位
      ,草詔
      ,請帝書之。帝欣然謂左右曰:'桓玄之時
      ,天命已去
      ,為劉公所延二十載矣,今復何恨
      。'乃書赤紙為詔
      。甲子,遂遜于瑯耶第
      。劉裕以帝為零陵王
      ,居于秣陵,行晉正朔
      ,車旗服色一如其舊
      ,有其文而不備其禮。宋永初二年九月崩于內(nèi)房
      ,時年三十六
      。謚恭皇帝,葬沖平陵
      。"


      劉宋疆域圖

      在筆者看來

      ,劉裕之所以能夠篡晉自立
      ,這與晉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雖然劉裕在平定孫恩起義和桓玄之亂中立下了卓越戰(zhàn)功,但晉帝竟然沒有采取任何制約劉裕坐大的手段來降低他對東晉的威脅
      。反而賜予他更多的兵權
      ,到了后期甚至讓他把持幾乎全國的兵權。一旦劉裕心生二心
      ,晉廷只能束手就擒
      ,毫無抵御之策。所以這也是東晉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語實際上

      ,從東晉帝國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注定它的國祚不會太久
      。因為從一開始
      ,東晉內(nèi)部就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首先便是權力分配出現(xiàn)了重大矛盾
      。司馬睿為了感謝瑯琊王氏的輔佐之恩
      ,相許與王氏兄弟共治天下
      ,這就導致皇權從一開始就處于極度衰弱的狀態(tài),并不利于皇帝施政
      。一旦這種現(xiàn)象成為了定局
      ,那么皇帝想要重新強化中央集權時將會面臨著極大的阻力,這就使皇帝與權臣之間的矛盾激化成為必然

      再者

      ,時勢的變化也對東晉的滅亡起到了一個加速作用。從淝水之戰(zhàn)開始
      ,東晉就陷入了無休無止的內(nèi)亂之中
      。無論是孫恩起義,還是桓玄變亂
      ,還是劉裕掌控朝政
      ,都使東晉帝國陷入了內(nèi)耗之中。

      同時

      ,東晉帝國的外部還有這諸多強敵
      ,時刻對東晉構成著莫大的威脅,這就讓東晉帝國一直處于一個瀕臨崩潰的境地
      。此時的晉帝已經(jīng)連東晉內(nèi)部的矛盾都已經(jīng)無法解決
      ,更不要提北伐回收舊土了。在內(nèi)外壓力的共同作用下
      ,晉廷對帝國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弱
      ,最終亡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簡文帝為開國皇帝之子
      ,歷事七朝,帝位傳到孫輩
      ,為何又突然傳回給他

      首先我們要知道誰是簡文帝,他就是晉朝的第八位皇帝司馬昱

      ,雖說他是開國皇帝的兒子
      ,但是在他之前晉朝已經(jīng)有了7位皇帝,所以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得出來
      ,他是沒有資格繼承帝位的
      ,但是因為桓溫的存在這一切都發(fā)生了改變。


      桓溫是歷史上有名的權臣,他的地位就跟三國末期的曹操沒有什么區(qū)別

      ,可以說如果他想篡位的話
      ,完全可以自己當皇帝,但這個時候桓溫并沒有選擇這么做
      ,而是依然選擇盡心盡力做自己的事情
      ,所以就把篡位的事情耽擱了下來。


      但桓溫是有這個野心的

      ,于是他廢了當時的皇帝司馬奕
      ,雖說這個時候皇帝被廢了,但是一個國家不可能一直沒有國君
      ,然后桓溫便把目光放在了司馬昱的身上
      ,不為別的,因為在桓溫的世界里面
      ,他認為司馬昱是比司馬奕更好控制的
      ,以便后續(xù)可以方便做一些其他的事件。


      其次就是桓溫和司馬昱在之前就認識

      ,特別是司馬昱在做相王的時候
      ,他們兩個就非常的熟悉,而且司馬昱這個人還非常的傻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
      ,連一點生活的常識都沒有,據(jù)歷史資料記載
      ,有一次司馬昱帶領自己的手下出行
      ,然后路過一片稻田,還問手下的人這是什么草
      ?可以說鬧了一個大笑話
      ,堂堂一個王爺連稻都不認識。當然也正是因為這種傻
      ,使得他成為了桓溫心目中最佳接替皇位的人選

      晉朝的歷史

      晉朝是中國最重要的朝代之一

      。隨著三國時代的終結,晉朝重新統(tǒng)一中國,在280年304年間締造了短暫的繁榮
      。但其間很多社會問題也在滋長,其中最緊迫的就是胡人部落內(nèi)遷晉朝境內(nèi),到了在一些地區(qū)比漢族人還多的地步。
      最終,這些胡人部落開始了五胡亂華,控制了北方
      、中原的大部分,將晉朝的控制范圍縮減到淮河以南,終結了晉朝早期的繁榮
      。此后的晉朝被稱為東晉。
      東晉政府很大程度上由王敦
      、桓溫這樣的權勢將領主導
      。這些將軍常發(fā)起北伐意圖從五胡手中收復北方。但軍政的內(nèi)部分歧和南方經(jīng)濟的欠發(fā)達使得這些北伐多無功而返。383年,晉朝受到已一統(tǒng)北方的前秦的威脅,晉朝不是要為收復北方而戰(zhàn),而是要為自身存活而戰(zhàn)了

      但在淝水之戰(zhàn)中,晉軍打敗了比自己規(guī)模大得多的秦軍,導致了北方前秦的崩潰
      。晉軍趁機先后在謝安、劉裕率領下發(fā)起一系列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領土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原地區(qū)
      。但晉朝最終于420年被劉裕推翻而滅亡
      。西晉國祚五十二年,東晉國祚一百零四年。
      建國晉朝由三國中最強大的曹魏的顯赫家族司馬氏建立
      。250年后,司馬氏實際控制了曹魏軍權,成為政權的實際統(tǒng)治者
      。265年,魏末代皇帝曹奐禪位給司馬炎,司馬炎成為晉朝的開國皇帝晉武帝。
      滅吳晉武帝立即著手消滅三國的最后一國,控制中國東南的吳國
      。280年,二十萬晉軍兵分六路,水陸并進從四川和北方侵入?yún)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他們很快突破包括東吳丞相張悌意圖以三萬軍隊阻攔在內(nèi)所有抵抗。很快,晉軍包圍只有二萬守軍的吳都城南京
      。吳國皇帝孫皓自知難免亡國,投降晉朝,中國重新統(tǒng)一

      太康之治晉武帝治下,中國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晉朝通過降低稅率和出資建立堤壩扶助農(nóng)事,鼓勵恢復生產(chǎn)
      。中國重新統(tǒng)一也促進了貿(mào)易,刺激了經(jīng)濟

      這樣的繁榮也在日益奢靡的皇帝身上得到反映。侍中王濟曾用人奶喂養(yǎng)的豬的肉取悅武帝,左仆射何劭每天花在吃飯上的錢就超過二萬錢
      。如此的腐化墮落也被其他為胡人愈發(fā)內(nèi)遷而擔憂的晉朝官員們批評

      八王之亂武帝認為魏亡是因為皇室家族失去權力和支持。為免此事在自己之后重演,他任很多兄弟和兒子為各州的藩王,實際在中央朝廷外建立了一系列有權勢的地方政府

      隨后在武帝死后,其軟弱的繼承人晉惠帝的控制權在災難性的八王之亂中遭到地方諸王的爭奪,嚴重削弱了晉朝和司馬氏皇室家族力量

      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后,以五胡為首的北方的胡人部落趁機從中國的混亂中取利。由劉淵率領的胡人軍隊于304年起兵反晉
      。盡管晉軍為了遏制五胡起事而奮戰(zhàn),還是在310年于苦縣寧平城遭到大敗,被殲大軍十多萬,從此不能控制北方
      。311年,五胡攻占晉都城洛陽,俘晉懷帝,殺太子、宗室
      、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多人,晉的第二個都城長安也在316年淪陷,皇帝晉愍帝也被俘

      內(nèi)部危機晉朝其余的追隨者南撤,擁立遠支宗室司馬_,建立了東晉,控制范圍僅限江南。在這一時期,司馬氏皇室的力量被嚴重削弱,使得東晉被強勢的將領王敦
      、桓溫等主導

      桓溫北伐于346年373年實際控制晉朝政權的桓溫發(fā)起一系列針對五胡的北伐,試圖同時加強晉朝和自身的聲望。但因糧食缺乏供應和司馬氏皇室對桓溫的疑忌,這些北伐大多失敗

      淝水之戰(zhàn)376年,北方被前秦重新統(tǒng)一,使得東晉陷入嚴重的險境
      。383年,前秦天王苻堅以三十萬大軍侵晉,而晉只能征募到八萬軍隊。但晉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秦軍卻多由被征入伍者組成
      。在淝水之戰(zhàn)中,秦軍被晉軍擊潰

      此戰(zhàn)得勝后,丞相謝安趁前秦崩潰之機,為晉朝收復淮河以北的大片領土
      。但桓溫子桓玄作亂分散了晉朝的注意力,東晉直到劉裕崛起才將其擊敗。
      劉裕北伐常被認為南北朝最好的將領的劉裕于406年消滅桓玄勢力
      。他隨后對后秦
      、夏、南燕
      、北魏發(fā)起一系列北伐,除了伐夏以外,都成功了
      。這些勝利使得東晉收復中原,將北疆固定于黃河。此后,劉裕聲望日隆,以至于420年篡晉,建立南朝宋
      。在他和其子劉義隆統(tǒng)治期間,南朝將進入一個短暫的黃金時期,直到宋明帝年間,鮮卑才再次占有北方

      木猶如此
      ,人何以堪——一代梟雄桓溫

      公元328年六月

      ,晉,宣城(今安徽宣城)內(nèi)史桓彝戰(zhàn)蘇峻部將于蘭石(今安徽涇縣)
      ,兵敗被殺


      這個消息遠遠地傳了出去。一位少年此時年方十五
      ,枕戈泣血
      ,志在復仇。三年后
      ,正逢仇人喪禮
      ,少年以吊喪為理由入堂內(nèi),一氣殺死仇人的三個兒子
      ,仰天大笑出門去


      少年當嬰兒時就為溫嶠所稱,曰“此兒有奇骨
      ,可試使啼”
      ; 及聞其聲,曰 “真英物也
      !”因溫嶠賞之
      ,遂以自姓為其名,名曰:桓溫


      東晉本就是亂世中的一葉扁舟罷了


      與這葉扁舟并存的,是一團亂麻
      。而這所謂的“扁舟”內(nèi)部
      ,也并不見得怎么安寧。

      從八王之亂開始
      ,西晉王朝就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危險。隨著內(nèi)亂與外患的跡象愈發(fā)明顯,皇帝在他的位置上坐得也是搖搖欲墜
      。終于在不久后的一天轟然倒塌
      ,胡族人就像決堤了的潮水一般,涌入了他們覬覦良久的華夏大地
      ,開始肆無忌憚地掠奪


      不過此時,具先見之明的王導也已協(xié)助司馬睿
      ,在富饒的南方重新點燃了晉文化的星星之火


      東晉,就在這片土地上
      ,帶著他的偏見與理想
      ,開始艱難地向前跋涉。

      東晉是個短命的王朝
      ,這是由它的價值觀決定的


      魏晉風度,這是我們本就十分熟悉的一個詞
      。由于當時大地被鮮血
      、殘暴、愚昧
      、混亂所籠罩
      ,使文人們對所謂的自由、真實和美有著過度的向往與沉迷
      。這在這個并不美
      、并不真實也并不自由的時代顯得有些矛盾,有些病態(tài)
      ,尤其是當這種狀態(tài)普遍存在的時候


      以祖宗何晏的話說,萬物已無為本
      ,無是最高的真實
      ,不想虛偽,只能虛無
      。一無所有
      ,當然真實;無為而無不為
      ,當然自由
      。“無”
      ,估計這也是當時的人所能獲取的唯一了


      東晉的士族遍地都是
      ,可以說他們的精神就是東晉的精神。一個單獨的虛無的人并不會怎樣
      ,但一個虛無的朝代則注定短命


      而桓溫在東晉的出現(xiàn),就像一只大手——他本想抓起王座
      ,最后卻將王朝一把推向了無底的深淵


      桓溫對晉王朝主要的影響,就是他的4次戰(zhàn)役
      ,以及廢立司馬奕
      、改立司馬昱。

      他的首次西征
      ,朝廷都還沒批準
      ,就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出發(fā)。

      當時康獻太后臨朝
      ,朝廷認為蜀地險遠
      ,而溫兵寡少,為他擅自領軍攻敵而甚憂
      。蜀國似乎預感到即將到來的危機
      ,打得很是猛烈,西征軍抵擋不住
      ,敗勢即顯
      。桓溫也察覺到形勢不妙
      ,命鼓吏發(fā)出退軍的信號
      。或許命運之神眷顧著這支隊伍
      ,鼓吏將退鼓誤打成進鼓
      。軍士們破釜沉舟、殊死一搏
      ,大勝


      這次戰(zhàn)役為桓溫接下來的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讓他和朝廷之間的關系變得相當微妙
      。朝廷需要他的軍事才能和軍功
      ,卻也懼怕他有不臣之心,濫用權力
      ,所以很難安頓他在朝中的位置
      ,常常尷尬地功高不賞。也正是因為如此
      ,桓溫與朝廷的對立關系是必然的


      征途中
      ,有一個小故事:桓軍到達三峽時,部隊里有個人捕到一只小猿
      。母猿沿著江岸悲哀地號叫
      ,一直跟著船走
      ,怎么也不離開
      。最后終于跳上了船,一跳上就馬上氣絕身亡
      。剖開母猿的肚子一看
      ,腸子都斷開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笢芈犝f此事后大怒
      ,下令革除了那個人。由此可見
      ,這位平日叱咤疆場的豪杰
      ,也有一番柔情。

      西征后
      ,桓溫又欲北伐


      此時朝廷已有一定戒心,對桓溫北伐的請求置之不理
      ,反而叫褚裒前去北伐
      ,且立殷浩為朝內(nèi)大將,欲以此與桓溫抗衡
      。褚裒北伐完敗
      ,損兵折馬。在此期間
      ,桓溫不斷上書表明欲北伐
      ,此時終于按捺不住,帶兵威懾性地朝京城方向行進
      。腐敗的朝廷驚恐萬分
      ,連忙對桓溫做了大概解釋,桓溫忿忿不平
      ,只得退回


      雖然如此,朝廷依舊不任用桓溫
      ,且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予以殷浩很大的支持
      。但最好的北伐時機已過,再加上殷浩的軍事才能也并不怎么出類拔萃
      ,幾次下來都是慘敗
      ,再讓他出征似乎實在不怎么合適
      ,桓溫趁機彈劾,殷浩被貶為庶人


      “殷侯既廢
      ,桓公語諸人曰:' 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
      ,己輒取之
      ,故當出我下。' " 桓溫開始在朝中獨攬大權


      北伐
      ,拉開序幕。

      公元354年
      ,第一次北伐浩浩蕩蕩地開始踏上征程
      。一切都很順利。這支遠征軍還見到了故土的百姓
      ,桓溫想幫助他們過上以前的生活
      ,老百姓們都很高興能再見到故國的人,對桓溫感激不盡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牵斞矍芭c勝利只差一步之遙時
      ,桓溫不知什么原因卻停駐原地
      ,沒有繼續(xù)進軍。隨著雙方的僵持
      ,桓溫本打算收割的麥子被敵人搶收
      ,糧草和食物不夠了。結果
      ,桓溫只得撤兵而退
      ,這仗沒有糧草可怎么打得下去呀。第一次北伐就此結束


      然而
      ,桓溫并沒有放棄,繼續(xù)計劃第二次的北伐
      。兩年后
      ,公元356年,桓溫就率兵到了洛陽
      。當時
      ,敵軍就埋伏在附近。雖然敵軍早有謀略,但還是被桓溫一眼看穿了
      ,他早就預料到他們的計謀
      ,這已經(jīng)騙不了他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笢匕阉麄兇虻眯都淄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這次才叫真正的勝利了。

      但可惜的是
      ,就算桓溫收了這片陣地
      ,也沒有一個人想過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囟剂⒘诉@么大的功了
      ,皇帝怕自己保不住現(xiàn)在坐的位置
      ,如果再去桓溫收的洛陽
      ,恐怕這個國家最后就得由桓溫來統(tǒng)治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貙懥艘环庥忠环獾男耪埱蠡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還是不管用。無奈之下
      ,桓溫只好率兵回國
      。辛辛苦苦打的仗,就這么“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他一走
      ,敵軍又回來了。

      桓溫還是無法死了這條心
      ,也沒有人能阻止他
      ,公元369年,第三次北伐又開始了
      。此戰(zhàn)前面倒是一直順風順水的
      ,但打著打著,遇上了老將慕容德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笢仉m不缺計謀,但跟慕容德比還是忒嫩了點
      ,打了幾次敗仗后還遭到了追殺和埋伏
      。這第三次,完敗


      三次北伐
      ,有成有敗。雖說勝得也不怎么徹底
      ,但還是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
      ,也同時將他與朝廷中間的隔閡越拉越大
      ,最終變得一發(fā)不可收拾。

      第三次北伐時
      ,桓溫敗得挺慘
      ,當時又年壽已高,這一次的失敗無疑對他無論在個人心理還是社會地位上都有很大的打擊
      ,他躺在床上
      ,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

      然后
      ,開始謀劃他人生中的又一件大事。

      公元371
      ,司馬奕被桓溫廢立
      。年逾半百的會稽王司馬昱登上帝位。

      桓溫本為廢立奕編好了幾百句理由想跟司馬昱解釋
      ,結果登基當天
      ,司馬昱老淚縱橫,桓溫站在這位老皇帝跟前
      ,不禁羞愧得說不出話來


      其實司馬昱和桓溫也算是故交了:

      簡文為相,事動經(jīng)年
      ,然后得過
      。桓公甚患其遲
      ,常加勸勉
      。太宗曰:‘一日萬機,那得速
      !’

      簡文作撫軍時
      ,嘗與桓宣武俱人朝,更相讓在前
      。宣武不得已而先之
      ,因曰:“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焙單脑唬骸八^‘無小無大,從公于邁’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世說新語》)

      可一切交情到了官場上都將變得脆弱不堪。如今,兩人只能在淚眼與沉默中對望一眼
      ,曾經(jīng)的一切都已化為泡影
      ,無能皇帝與野心權臣之間,只有恐懼
      、無奈
      、猜忌與爭奪,其他的一切
      ,都已不復存在


      于是就這樣,又一場無聲的戰(zhàn)爭拉開序幕——簡文帝VS桓溫


      他們之間的戰(zhàn)爭很有意思
      ,因為對一個意圖篡位的權臣來說,桓溫對簡文帝的態(tài)度可以說是好得出奇


      簡文帝對桓溫來說
      ,是完全手無縛雞之力的。他年事已高
      ,又毫無實權和政治才干
      ,而且,常常動不動就老淚縱橫……完全是一副任人宰割的樣子
      。桓溫在這段時間若想篡位
      ,簡直是易如反掌
      ,可他并沒有這么做。

      為什么呢


      因為簡文的精神


      簡文帝其實挺適合當名士的。他入了皇宮
      ,在后花園里轉悠的時候
      ,就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

      “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
      ,便自有濠
      、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這與老莊的“道法自然”,以及當時所崇尚的“與世無爭
      ,淡泊名利”已經(jīng)十分契合了
      ,簡文帝雖天天處在十分壓迫的環(huán)境下,但還能悟到“會心處不必在遠”,也是需要一份真功夫的


      一次
      ,桓溫,簡文帝和司馬晞三人同坐一輛車
      ,桓溫私下令人途中騷擾
      ,其余人都亂作一團,唯有司馬昱仍是儀態(tài)端莊
      ,氣宇軒昂
      ,不禁令桓溫肅然起敬。

      司馬昱很安定
      ,有氣量
      ,這都是當時那個王朝最看中也最需要的,尤其是前者
      。它使司馬昱從內(nèi)而外地散發(fā)出一種強大的力量
      ,將桓溫穩(wěn)穩(wěn)地震住了,保了簡文帝的一條小命


      雖然如此
      ,這戰(zhàn)爭依然在進行著。

      簡文帝盡自己所能在自己身邊聚集了一幫忠臣
      ,以謝安
      、桓沖、王坦之為首
      ,試圖與桓溫抗衡
      。或許吧
      ,是因為這樣無聲的抗爭實在太累
      ,簡文帝僅在位幾個月就因病去世,享年52歲


      簡文帝死前
      ,在一天一夜之內(nèi),連發(fā)四道詔書
      ,請以大司馬桓溫入京輔政
      。桓溫不前
      ,司馬昱只好寫下遺詔
      ,授權桓溫:如果太子不值得輔助,可以取而代之
      ,自行稱帝
      。王坦之接到這詔書后
      ,極力反對,當著司馬昱的面將詔書撕成碎片
      。司馬昱沉吟良久
      ,將遺詔改成:凡是國家大事都要稟告桓溫,太子要像劉備對待諸葛亮一樣
      ,敬重桓溫
      。 不久,崩


      桓溫此時也已近花甲
      ,在得知帝位并未傳給自己時,很是失望
      。于是申請九錫——這是他為爭取這個位置做出的最后的努力
      。可惜此時的他已為時代所唾棄
      ,這九錫禮一直申請到他死的那一天
      ,也沒有行成。

      歷史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演


      晉王朝
      ,在重演著曹氏的篡位。而這個由篡位開始的王朝
      ,在飽經(jīng)風霜
      、艱難跋涉了150年后,似乎注定也要由篡位而終結
      。而最后造成這個結尾的
      ,桓溫絕對是直接影響人物之一。

      只不過不論是誰
      ,都逃不過時代的激蕩。

      369年
      ,第三次北伐
      ,他再次路過金城。

      這一年
      ,距他出任瑯琊內(nèi)史的時候已經(jīng)整整三十七年
      ;距他離開金城,升任徐州刺史的時候也已經(jīng)二十多年了
      。歲月無情
      ,當年意氣風發(fā)的他,現(xiàn)在卻撫著當年種下的柳樹
      ,不得不感慨萬千
      。史載:

      “桓公北征
      ,經(jīng)金城,見前為瑯琊時種柳
      ,皆已十圍
      ,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執(zhí)條
      ,泫然流淚”。

      桓溫
      ,一個野心家
      ,一個戰(zhàn)略家,一個政治家
      ,幾乎打遍了當時的天下


      他收復蜀地,三次北征
      ,獲得很大的成功
      。當時無人質疑他,權力甚至一度高過皇帝


      他在東晉的版圖上縱橫一時
      ,飛揚跋扈。最后
      ,卻同無數(shù)梟雄一樣
      ,漸漸隱沒在了歷史的滾滾長河中。

      參考文獻:

      1
      、《世說新語》

      2
      、《晉書》桓溫傳

      3、《資治通鑒》

      4
      、《魏晉風度》易中天著

      其它參考: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百度學術網(wǎng)

      知乎網(wǎng)

      知網(wǎng)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364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女人
      ,叫賀夫人
      ,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
      ,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拓跋紹性情很殘暴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nèi)容
      。中華璀璨的文明中,有無數(shù)鐵血將士保家衛(wèi)國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
      ,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被改進之后
      ,紙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件。但是在古時候的紙是非常貴的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nèi)容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 onerror="nofind(this)" >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
      ,進士出身,官升至四川總督
      、川陜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