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諤是什么人他又是因為什么事情被活埋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3 04:03:08
陳諤是什么人他又是因為什么事情被活埋
你們知道陳諤是什么人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
,陳諤出生于廣東省番禺縣
,陳諤的父親對他期望頗高
,希望他日后能成為一個忠君愛國之人
,所以陳諤的字便取克忠二字
。長大后的陳諤
,被舉薦入太學(xué)
。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陳諤當(dāng)上了刑科給事中
,主要負(fù)責(zé)監(jiān)察官員和給皇帝諫言
。性格剛直的陳諤確實很適合這個職位,而他也因彈劾官員時毫不留情面而成為明朝著名的言官
。當(dāng)然
,言官其實并不好做,所謂"忠言逆耳"
,說不定哪天就惹惱了皇上
。

陳諤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大嗓門。每次上朝奏事時
,都很大聲
,聲如洪鐘。有一次
,陳諤因直言上諫忤逆了明成祖朱棣
,再加上朱棣一向不太喜歡陳諤的大嗓門,于是朱棣下令
,將陳諤"活埋"于奉天門外
,只把腦袋露出來,又特別交代
,不能給陳諤食物和水
,餓他幾天
。一般人若是被如此對待,數(shù)日過后怕是會一命嗚呼
,但讓人想不到的是
,七天過后
,陳諤奇跡般地還活著
,朱棣問他話,陳諤仍然大聲如初
。此事過后
,朱棣便稱陳諤為"大聲秀才"并官復(fù)原職。
此次受罰后
,陳諤并沒有吸取"教訓(xùn)"
,依然范言直諫。有一次議事
,陳諤再次惹怒了朱棣
,被朱棣發(fā)去修象房。素來清廉的陳諤家無余財
,雇不起匠人幫自己
,只好自己卷起袖子去干活。一日
,朱棣心血來潮想去象房看看
,見到一個渾身灰泥的人在那兒干活,便問此人是誰
。陳諤連忙下跪
,匍匐著來到朱棣面前,說明情況
。朱棣聽了之后
,頓時心生不忍,讓陳諤復(fù)官
。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
,因母親離世,陳諤回鄉(xiāng)守孝
。家鄉(xiāng)的老百姓都知道陳諤是個清廉公正的好官
,所以那些有冤無處訴的老百姓都來懇請陳諤為自己主持公道,陳諤耐心聽他們述說
,并盡全力幫助他們
,替他們申冤平反。
當(dāng)時
,有個名叫阮巨的宦官仗著自己手里的一點權(quán)力盤剝百姓
,他來到廣東后要求百姓給自己進(jìn)獻(xiàn)虎豹
。陳諤故意與阮巨飲酒,酒過三巡后
,趁阮巨不注意
,從其住處找出一張虎皮。次日
,陳諤以虎皮為證據(jù)寫了奏折
,準(zhǔn)備上交朝廷。
阮巨知道此事后
,連忙宴請陳諤
,意欲收買。酒喝到一半
,阮巨引陳諤去內(nèi)室
,屋里堆滿了瓶瓶罐罐。陳諤看到后
,立馬就知道瓶罐里所裝的必定是阮巨搜刮來的民脂民膏
。但他不露聲色,故意問道:"里面是什么東西?"阮巨答道:"皆是美酒"
。阮巨本想取些財物賄賂陳諤
,誰知陳諤大笑道:"我今日赴宴,就是為了喝酒而來
。"然后讓人將所有東西搬走
。阮巨見此情形,連忙向陳諤求饒
。陳諤不為所動
,取走其中的一半,作為證據(jù)上交給朝廷
。百姓聽說后無不拍手稱快
。
陳諤守孝結(jié)束后,在鎮(zhèn)江府出任同知
。在這期間
,陳諤修葺河壩,翻修學(xué)校
,做了不少貢獻(xiàn)
。幾年后,陳諤向朝廷請求回鄉(xiāng)養(yǎng)老
,鎮(zhèn)江百姓皆不舍
,幾番挽留。因陳諤多次申請回鄉(xiāng),朝廷不得不允準(zhǔn)
。正統(tǒng)九年(1444年)
,陳諤在家鄉(xiāng)去世,享年68歲
。
真實孫悟空在明朝活埋了七天沒死,是真的嗎
《西游記》里的孫悟空大鬧天宮
,各路神仙降他不得
,玉帝遂請如來佛祖將其制服,壓在五行山下
。后經(jīng)歷五百年
,方被去西天取經(jīng)的唐三藏救出
。觀音菩薩在往中土尋找取經(jīng)人的途中路過五行山
,見到了被壓石猴的生活狀況:“口能言,身不能動”(第八回)
。
令人拍案的是
,在現(xiàn)實世界里,竟然也發(fā)生過類似石猴被壓的事情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段饔斡洝烦蓵诿鞒@樁奇事也發(fā)生在明朝
,主角是一個叫陳諤的朝廷命官
。
陳諤,字克忠
,番禺(今廣州市番禺區(qū))人
,《明史》卷162有傳。永樂年間
,他以鄉(xiāng)舉入太學(xué)
,授官為刑科給事中(六科給事中與御史統(tǒng)稱為言官,主要“掌侍從
、規(guī)諫
、補(bǔ)闕、拾遺
、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
,小事署而頒之
;有失,封還執(zhí)奏。凡內(nèi)外所上章疏下
,分類抄出
,參署付部,駁正其違誤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睹魇贰ぢ毠偃罚_@個人天生就是一個做言官的材料
,特別剛直
,對被檢舉的官員私毫不留情面。陳諤還有一個特點:每當(dāng)奏報時
,聲高氣足
,洪亮如鐘?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实墼?jīng)下令餓他幾天
,但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無奈之下
,皇帝嘆其天性,稱其為“大聲秀才”
。
餓他幾天
,他也不懼。對百官
,交章彈劾依然無所顧忌
;對皇上,諫諍封駁仍然亢直激烈
。有一次因為言事違背上意
,永樂皇帝詔令將他“坎瘞奉天門,露其首”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翱帛帯保枪糯屑赖囟Y時用來掩埋牲畜和玉帛的坑穴
。就是說
,皇帝命人把他埋在奉天門外,只露個頭
,情形很像孫悟空被壓五行山:“口能言
,身不能動”!
孫悟空是神仙
,被壓五百年而不死
,但陳諤乃一凡人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不吃不喝最多也就堅持幾天的時間
,而陳諤不光是不吃不喝
,還被埋于坑內(nèi),“口能言
,身不能動”
,這種情況下能活幾天?——陳諤堅持了一個星期:“七日不死”
。
陳諤的體質(zhì)很好?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瑫r也說明他的意志十分堅強(qiáng)
。七日不死
,皇帝認(rèn)為是天意,“赦出還職”
。餓過了
,埋過了,陳諤總該長點記性了吧
?沒有
。不久他再次惹怒了皇上
。這次皇帝沒有餓他也沒有埋他
,而是罰他修理象房。類似的事
,換作別人
,肯定是出錢雇人。而陳諤一貧如洗
,只能自己親自干
。還好,在他干活的當(dāng)兒
,皇帝碰巧路過
,“憐之,命復(fù)官”
。
陳諤后來官至順天府尹
,又歷任湖廣按察使、山西按察使(均為正三品)
。期間又“坐事落職”
。仁宗即位,遇大赦
,本該官復(fù)原職
,但仁宗忌其過去在湖廣任上經(jīng)常揭發(fā)楚王(楚昭王朱楨,朱元璋第六子,仁宗的叔父)的問題
,將其降職為海鹽知縣(正七品)
。之后他又到一個王府任過長史(正五品),宣德三年在鎮(zhèn)江同知(從四品)的職位上致仕
。
對比一下
,陳諤的結(jié)果就不如孫悟空了。孫悟空歷盡千辛萬苦
,終成正果
;而陳諤德才兼?zhèn)洌罱K卻沒有從廟堂之上離休
,而是退于江湖之遠(yuǎn)
。是喜是悲?
悲
,在所難免
。讀明初許多官員的故事,籠罩于人的往往是一種悲涼
。但也有喜
,在明初皇權(quán)的高壓之下,像陳諤那般性格的人
,能有善終算是奇跡了
。
后世對于陳諤,更多的是嘆惜
。明末人談遷曾引用別人的話評之曰:“陳公之鯁直
,九死不移,宜其簡在帝心
,徒以執(zhí)政不悅而竟不果召
。惜哉!”
明朝大臣得罪朱棣后被活埋,為何7天未死連升四級?
古代皇帝都會設(shè)置一個官職叫言官
,這個官職也是每天冒著生命危險去見皇帝,為什么這么說呢
?原因就是這個言官的作用就是抓住皇帝的錯誤
,然后去進(jìn)言,雖然說皇帝設(shè)置這個官吏的目的是為了不斷完善制度和自己的修養(yǎng)
,但是吧
,你說這人天天過來挑你毛病
,換你煩不煩,
所以當(dāng)年張諤也是這樣搞煩了朱棣,然后朱棣就把他給活埋了
,后來在他的堅持不懈下打動了朱棣,然后就讓他連升四級
。
張諤
,他也不是權(quán)貴家族或者名貴家族,他的官路也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他是鄉(xiāng)試考入的太學(xué)
,擔(dān)任了一個輔佐皇帝處理奏折的官,雖然這個官品級不大
,但是權(quán)力還是很大了
,你想想處理奏折是皇后寄予了多大的信任。
而他這個人也是對的起皇上
,他除了奏折毫不含糊
,有許多人想讓他開綠燈,但是他都不同意
,也是得罪了許多人
,而且他這人喜歡喊,嗓門也比較大
,你想想在幽靜的宮中
,就他一個人在喊,這朱棣自然也不是很喜歡他這個人
。
朱棣也不是單單因為這個事兒不喜歡他
,他更是會因為有些事情和朱棣爭執(zhí)起來,這朱棣才是皇上
,怎么能忍受的了他這樣對待,所以朱棣就暗下心決定要整治他一番
,后來朱棣叫人把他給活埋了
,只露出一個頭在外面,而且?guī)滋觳唤o他吃喝
,想著這下他被整了
,應(yīng)該會收斂一點,結(jié)果后來他被放出來了
,還是原樣
,后來朱棣又刁難他,讓他去修房子
,他也是把自己身上搞得臟兮兮的
,朱棣都認(rèn)不出他
,但是他還是堅持自己,
后來朱棣實在不忍心看他這樣,就讓他恢復(fù)原職
,而且連升四級,成了順天府尹乃朝廷三品大員
。
狄仁杰敢于直諫,你還知道歷史上哪些諍臣敢于直諫呢?
1、曹輔
曹輔是北宋福建人
,字載德
。元符進(jìn)士。宋徽宗宣和元年
,曹輔任秘書省正字
。當(dāng)時,徽宗厭惡上朝理政
,經(jīng)常微服出行游樂
,國家出現(xiàn)衰敗跡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兆谏磉叴蟪既绮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蔡攸、王黼
、童貫之流
,不但不予勸止,而且有的大加鼓動
,使徽宗愈加疏于國政
,耽于游樂。
曹輔看在眼里
,急在心頭
,毅然上疏進(jìn)諫:“陛下厭倦在正式宮殿居住,時常乘小轎去街市遠(yuǎn)郊
,盡情游樂而后返
。臣沒想到陛下身負(fù)祖宗和國家的重托
,玩安忽危
,一至于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被兆诮拥阶嗍韬?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出示給宰相大臣
,令將曹輔召到政事堂審問
。余深說:“曹輔,你是個卑微小官
,怎么能議論國家大事
?”曹輔反駁說:“大官不言,故小官言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蓖蹴氲热搜b聾作啞,俱言不知徽宗私出游樂之事
。曹輔義憤填膺
,指責(zé)他們身為宰相,執(zhí)掌國政
,居然不知道天子私出這種連街頭百姓都知道的事情
。王黼勃然大怒,即令屬官向曹輔錄口供
,曹輔提筆寫到:“區(qū)區(qū)之心
,一無所求,愛君而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蓖蹴胫鲝垏?yán)厲處罰曹輔,徽宗下詔遣送曹輔至郴州接受編管
。
曹輔上疏進(jìn)諫之前
,深知自己會因此獲罪,遂將家事托付給兒子曹紳
。及受貶黜
,心情坦然地離京上路(《續(xù)資治通鑒》第九十三卷)。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zé)
。盡管曹輔的苦心進(jìn)諫,最終沒能使昏庸荒唐的宋徽宗止佚游
、勤國政
,但他那種位卑未敢忘憂國、寧遭貶黜亦苦諫的精神
,堪稱高風(fēng)亮節(jié),為后人所景仰
。
2、魏徵
唐代的魏徵,是唐太宗時的諫議大夫
,其貌不揚
,但很有膽氣
,敢冒犯皇帝的威嚴(yán)來進(jìn)諫。貞觀十年(636年)
,長孫皇后去世
,葬于昭陵,謚號文德皇后
。[28]長孫皇后入葬昭陵后
,李世民對她思念無法停止,為了緩解思憶之苦
,便在宮中建起了層觀
,終日眺望妻子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悼念
。一次李世民讓魏徵陪同
,并指著昭陵的方向問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裝作沒看見
,李世民頓時著急
,問“怎么會沒看見,那是昭陵?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魏徵聞言回答說“以為陛下望的是獻(xiàn)陵,原來是昭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李世民聽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顧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親
。于是便哭著下令拆掉了層觀
。盡管李世民這樣追思妻子的行為是違背禮教傳統(tǒng)的,卻是一個天子的真情流露
。
貞觀十一年(637年)
,李世民東巡洛陽,住在顯仁宮
,因州縣官吏供奉不好
,大都受到了譴責(zé)。魏徵告訴李世民當(dāng)初隋煬帝楊廣曾在此讓附近的百姓上貢
,貢品吃不完就扔掉
,十分浪費。
貞觀十二年(638)
,禮部尚書王珪上奏說:“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
,都下車,違反法度來表示恭敬
,這違背了禮儀的標(biāo)準(zhǔn)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崩钍烂裾f“:你們自己的地位都尊貴,就輕視我的兒子嗎
?”魏徵進(jìn)言說“:從古至今
,親王列在三公之下。現(xiàn)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長
,為親王下車
,不是親王所應(yīng)當(dāng)受的禮。求之于舊例
,又沒有可以作為憑證的依據(jù)
;施行于現(xiàn)在,又違背了國法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崩钍烂裾f:“國家所以立太子,是準(zhǔn)備他做國君
。然而人的長短
,不在老少,假如沒有太子
,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
。這樣說來,怎么能輕視我的兒子呢
?”魏徵說:“殷代崇尚質(zhì)樸
,有兄長去世其弟即位的禮義;自周以來
,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長子
,以這杜絕各個兄弟的私念,堵塞禍亂的根源
,這是國君應(yīng)當(dāng)十分慎重的事
。”于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
貞觀十二年三月丙子
,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因為皇孫誕育之喜
,唐李世民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
,內(nèi)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勛官一轉(zhuǎn)
,天下大酺五日
,[31]又大宴五品以上于東宮。李世民對侍臣說:“貞觀以前
,跟隨我平定天下
,輾轉(zhuǎn)奔波于亂世,這是房玄齡的功勞
。貞觀之后
,盡心對我,進(jìn)獻(xiàn)忠直的勸告
,安國利民
,敢于冒犯國君尊嚴(yán)直言規(guī)勸,糾正朕的過失的
,只有魏徵一人而已
。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過他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谑怯H自解下佩刀,賜給他們兩人
。
3、陳諤
陳諤在明永樂時,以鄉(xiāng)舉進(jìn)入太學(xué)
,授刑科給事中
。遇事剛果,彈劾無所避諱
。有抗直的名聲
,檢舉彈劾連權(quán)貴也不避。明成祖稱他為“大聲秀才”
。曾經(jīng)觸犯成祖的旨意
,成祖命令把他埋在奉天門外只露出頭,埋了七天還沒有死
,便把他放回來
,但他對于那些權(quán)貴打擊得更厲害了。他歷任朝官和外官
,所到之處都非常稱職
,終于被忌憚他的人所貶。成祖有一次問:“那個大聲官兒在哪里
?應(yīng)該讓他掌管輔導(dǎo)之職
,讓人可以聽到自己的過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谑潜徽倩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成祖親自寫了“忠良鯁直”四個字賜給他,來表示對他特殊的寵幸。
陳諤后來官至順天府尹
,又歷任湖廣按察使
、山西按察使(均為正三品)。期間又“坐事落職”
。仁宗即位
,遇大赦,本該官復(fù)原職
,但仁宗忌其過去在湖廣任上經(jīng)常揭發(fā)楚王(楚昭王朱楨
,朱元璋第六子,仁宗的叔父)的問題
,將其降職為海鹽知縣(正七品)
。之后他又到一個王府任過長史(正五品),宣德三年在鎮(zhèn)江同知(從四品)的職位上致仕
。陳諤德才兼?zhè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最終卻沒有從廟堂之上離休,而是退于江湖之遠(yuǎn)
。是喜是悲
?明末人談遷曾引用別人的話評之曰:“陳公之鯁直,九死不移
,宜其簡在帝心
,徒以執(zhí)政不悅而竟不果召。惜哉
!”
4 、劉安世
宋代的劉安世在朝為官神色莊重、態(tài)度嚴(yán)肅
,經(jīng)常當(dāng)面指責(zé)皇帝或在朝廷上據(jù)理力爭
。每次觸怒了皇帝,他就拿著書簡站著
,等皇帝的怒氣稍微平息一些了
,便再到前邊去爭論,一定要讓皇帝同意他的請求才停止
。當(dāng)時人稱他為“殿上虎”
。
當(dāng)時的朝堂執(zhí)政大臣多給與身邊親戚推官職,劉安世見了說道:“祖宗以來
,大臣的子弟不敢接受朝廷內(nèi)外顯貴重要的職務(wù)
。自從王安石執(zhí)掌朝政,致力于稱心私意
,累世的制度
,掃地出門不復(fù)存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朝廷上,還是習(xí)于故態(tài)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蚨鴼v歷疏陳文彥博以下七人,都是年高而有道德學(xué)問的魁首舊臣
,其子弟親戚賴其權(quán)位而得官者為數(shù)不少
。
又有章惇因強(qiáng)行買昆山民田被罰金,劉安世又直柬說:“章惇與蔡確
、黃履、邢恕向來互相交結(jié)
,自認(rèn)為是社稷大臣
,貪天之功,僥幸將來得到皇帝的寵幸
,天下人指陳他們?yōu)椤膬础
,F(xiàn)在章惇父親還健在,卻另外立籍謀取異財
,絕滅義理
,只是從于薄罰,何以表示懲戒
?”恰逢吳處厚解釋蔡確《安州詩》進(jìn)獻(xiàn)
,劉安世認(rèn)為蔡確指斥哲宗,觸犯大不敬條令
,同梁燾等人極論之
,把蔡確貶竄新州。宰相范純?nèi)室韵轮劣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都因此去位?/p>
5、張靄
宋代的張靄,是福建崇安人(今武夷山市)
。初仕周為靳州刺史
。入宋后,任建隆中除侍御史
。某日宋太祖正在后苑拿彈弓打麻雀
,張靄著急地請求進(jìn)去有事上奏。等到上奏的時候卻都是一些平常的事
。宋太祖非常生氣
,張靄說:“我私下以為還是要比打麻雀緊急一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翁婺脙x仗隊所用的斧柄打他的牙齒
,把牙齒打掉了
,張靄慢慢地把牙拾了起來。宋太祖說:“你是想告我嗎
?”張靄說:“我怎么敢告陛下
,但史官自有說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壁w匡胤聽到這句話后
,史書的記載是“既懼又悅”,急速向張靄賠禮道歉
,“賜金帛犒勞之”
。
6、章綸
章綸為明代名臣
、藏書家
。正統(tǒng)四年登進(jìn)士第,官授南京禮部主事
。景泰年間升任禮部儀制郎中
。因“性亢直,不能偕俗”
、“好直言
,不為當(dāng)事者所喜”。上疏陳述有關(guān)修養(yǎng)德行
、消弭災(zāi)禍的十四件事
。主要為:“宦官不可干預(yù)外朝政事,佞臣不可偷竊事權(quán)
,后宮不可盛行聲色
。凡陰盛之類的事,請都禁止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肿嗾堊屚艋屎笾鼗刂袑m,以端正后宮的儀范
;恢復(fù)后來的明憲宗朱見深沂王東宮太子的身份
,以端正國家的根本。
奏疏呈入后
,明代宗大怒
。當(dāng)時太陽落山、宮門已經(jīng)關(guān)閉
,明代宗于是命將圣旨從門縫中傳出
,立即將章綸和鐘同逮入詔獄。他們受到慘酷的拷打
,逼迫他們交待主使人以及交通南宮(上皇住地)的情況
。二人瀕臨死亡
,但終無一語。正好刮起大風(fēng)
,飛揚的塵沙使白晝變暗
,案情稍得緩解。代宗令禁錮他們
。次年
,杖打廖莊于宮門之下,并封杖到獄中杖打章綸
、鐘同各一百下
。鐘同竟被打死,章綸仍長期關(guān)押
。明英宗重新即帝位后
,贊嘆說:“章綸真是好臣子,為我的家事而受到這樣的毒打
。”于是任命他為禮部侍郎
。
7、陳剛中
陳剛中是宋建炎二年進(jìn)士。為人正直
,敢于評論時事
。紹興初,宮授迪功郎
,曾向皇上進(jìn)言云:鑒于民力凋瘵
,請求去掉冗員,并廢除那些沒有意義的繁瑣禮節(jié)
,以節(jié)省開支
。后升任太府寺丞,常應(yīng)詔建議
,其所提的建議不合秦檜的心意
。不久,胡銓因彈劾秦檜而貶謫昭州
,剛中作啟為他送行
,啟中有“屈膝請和,知廟堂御侮之無策
;張膽論事
,喜樞庭經(jīng)遠(yuǎn)之有人”,“知無不言
,愿借上方之劍
;不遇故去
,聊乘下澤之車”的句子。秦檜聽說后
,更加憤怒
,于是將剛中和同剛中觀點一致的張九成等七人一起貶謫,剛中謫為安遠(yuǎn)縣知縣
。
士大夫甚為剛中等七人惋惜
,有詩云:“同日七人俱去國,何時萬里許還家
?”剛中到了安遠(yuǎn)縣
,適逢嶺寇作亂,剛中盡瘁撫定
,感瘴而死
。家貧,棺木不能運回
,后葬于杭州風(fēng)篁嶺
。
除了上面七位,還有以下敢于上諫的官員:
沈煉上疏彈劾嚴(yán)嵩父子為奸臣
,被誣陷為白蓮教中之人
,斬首于邊地。
楊繼盛上書論嚴(yán)嵩專權(quán)誤國的五奸十大罪
,被殺死在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