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南宋時期的候潮門
      ,不僅是觀潮勝地
      ,還是南宋皇城的咽喉

      以史為鑒 2023-06-23 14:12:39

      南宋時期的候潮門
      ,不僅是觀潮勝地,還是南宋皇城的咽喉

      小編整理了侯朝門的由來給大家詳細說明一下

      ,快點來看看吧

      候潮門這個名字聽起來就讓人心馳神往,畢竟能夠等候潮水的到來也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不過現(xiàn)在的候潮門遺址是在候潮路和江城路交叉口
      ,隨著錢塘江河道的改變,這里已經(jīng)不是最佳聽潮和觀潮的地方
      ,而是在六和塔了
      。西湖十景中的六和聽濤就是因為六和塔是聽潮的最佳場所而命名的。

      ,不僅是觀潮勝地

      ,還是南宋皇城的咽喉.png" />

      竹車門變候潮門

      候潮門這個名字也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在改成候潮門之前

      ,它有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名字:竹車門
      ,這個名字的來源還要從錢镠說起。

      五代十國時期

      ,浙江屬于吳越國
      ,而錢镠就是吳越王,為了保障杭州的安全
      ,錢镠開始筑造捍海塘
      ,同時筑造了竹車門,《吳越備史》中有記載:

      初定其基

      ,而江濤晝夜沖激
      ,沙岸板筑不能就。王命強弩五百
      ,以射濤頭
      ,又親筑胥山祠,仍為詩一章
      ,函鑰置于海門
      。其略曰:“為報龍神并水府
      ,錢塘借取筑錢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奔榷鳖^遂趨西陵
      。王乃命運巨石,盛以竹籠
      ,植巨材捍之
      ,城基始定。其重濠累塹
      ,通衢廣陌
      ,亦由是而成焉。

      這里的王就是錢镠

      ,而這個事件就是傳說中的錢王射潮
      。傳說中錢镠命人射了三次潮,每次一萬支箭
      ,最終射退了潮水
      ,于是命人運巨石,并用竹籠裝起來做地基
      ,建成了城門
      ,因此被稱為竹車門。由此可知
      ,當時的錢塘江要比現(xiàn)在更寬一些
      ,不過經(jīng)過滄海桑田,昔日的河道已經(jīng)變成了商業(yè)區(qū)

      到了南宋時期

      ,南宋的行在在杭州,于是在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對竹車門進行了重新修筑
      ,以符合臨時都城的防御及美觀要求
      ,修建好以后的城門更加堅固,因城門瀕臨錢塘江
      ,每日兩次可以候潮
      ,因此改為候潮門。

      候潮門與錢塘江潮水

      候潮門的位置和名字就決定了這個城門跟錢江潮水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錢塘江位于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冢旨由显诒本?0度的特殊地理位置
      ,形成了特殊的錢江潮,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
      ,錢塘江涌潮最大
      ,平時也是有潮水的
      ,只不過沒有這么大而已。

      不要以為只有現(xiàn)代人才喜歡觀潮

      、聽潮
      ,古代娛樂活動匱乏的情況下,看潮觀潮更加頻繁
      ,而候潮門就是最佳的觀潮聽潮的地點

      唐宋時期的候潮門就在錢塘江邊上,而錢塘江自杭州城東北繞城向南流去

      ,錢江潮來的時候剛好就打在候潮門的岸邊
      ,但是候潮門的城門不是隨便能上去的,于是
      ,大家把目光放在了候潮門外

      為了便于觀潮,候潮門外建了很多觀潮的樓閣:北面有映江樓

      ,西面有觀潮樓
      、浙江亭,另有草閣
      、江樓
      、樟亭驛、映發(fā)亭
      、廣陵候廟等等
      ,其中樟亭驛就是位置極佳的“觀潮之所”。

      當然

      ,觀潮最人流攢動的時候
      ,還是每年的農(nóng)歷八月十六至十八三天,杭州城內(nèi)的達官顯貴
      、社會名流
      、文人騷客等紛紛登上驛樓,居高臨下
      ,品著西湖龍井
      ,靜靜的等待錢江潮的到來,就連皇帝也不例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段淞峙f事》中就有記載宋孝宗從候潮門出去觀潮。

      唐朝著名詩人孟浩然就有一首詩《登樟亭驛》盛贊錢潮景:“百里嗚雷震

      ,聞弦暫輟彈
      。府中聯(lián)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空迥
      ,浮天渤解寬
      。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碑斈牦A樓觀潮盛況,由此可見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
      ,孟浩然寫這首詩的時候,候潮門還沒有修建

      候潮門外酒壇兒

      杭州十座城門十句諺語

      ,源自南宋,當時杭州作為南宋的行在
      ,商業(yè)繁華
      。“候潮門外酒壇兒”
      ,這里的酒壇兒說的是紹興的黃酒
      ,紹興距離杭州很近,而且紹興的酒香甜醇美
      ,自然而然成為南宋朝廷的“御酒”
      。此后每年都有大量紹興黃酒送到皇宮。

      而大量運輸黃酒需要考慮到經(jīng)濟成本

      ,一是運輸費用
      ,二是破損,紹興到杭州走水路運輸費用低
      ,破損少
      ,是最佳的選擇。于是每年上等的紹興黃酒都通過浙東運河從紹興出發(fā)
      ,抵達現(xiàn)在濱江的西興
      ,再跨越錢塘江,到達貼沙河
      ,通過候潮門邊上的安便水門
      ,經(jīng)過中河運往杭州各大城管,“候潮門外酒壇兒”由此得名

      南宋時杭州的水門不止一個

      ,而選擇從候潮門旁的南水門進入,然后再從北水門出城
      ,自然也有經(jīng)濟的考量
      ,根據(jù)《夢梁錄》、《武林舊事》記載,南宋時候的候潮門內(nèi)外是一個商業(yè)繁榮
      、娛樂業(yè)紅火的街區(qū)

      這里不僅僅各式各樣的商販都有,比如南豬行

      、鮮魚行、青果團等
      ,還有當時全城最有名的娛樂場所瓦子
      。所謂的瓦子就是現(xiàn)在的大劇院,以表演曲藝說唱雜技為主
      。當時臨安府總共有十三家有名的瓦子
      ,候潮門外瓦子是其中的一家,這帶來的客流量那是巨大
      ,自然紹興黃酒最是受歡迎

      不過,隨著錢塘江東退

      ,河道也淤塞
      ,候潮門外也成了大片的灘涂,酒類進城逐漸轉(zhuǎn)向了艮山門
      、七堡江口
      ,但“候潮門外酒壇兒”還是流傳了下來。

      候潮門是南宋皇城的咽喉

      南宋時期的候潮門雖然比不上朝天門尊貴的地位

      ,但可以算得上是南宋皇城的咽喉
      ,它最接近南宋朝政治運作的中心,大內(nèi)禁地和六部官署
      ,從候潮門進入后
      ,首先到達的是都亭驛,這里招待外國使者的地方
      。都亭驛對面就是東華門
      ,再往前走就是六部橋,過了六部橋就是和寧門
      ,有這么多重要的地方
      ,意味著這里需要最高等級的防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秹袅轰洝ご髢?nèi)》也有這樣的記載:“沿內(nèi)城有內(nèi)門
      ,曰東華,守禁尤嚴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候潮門附近有這么多重要的場所,它是南宋京城面向外部的一條重要通道,不管是陸路還是水路

      。朝天門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隨便出入的
      ,而南宋時還沒有鳳山門,東南方向的往來旅客
      ,必從候潮門進出
      ,當然這也包括外國使者,從這里進入直接可以進入都亭驛

      而一些官員

      ,不管是進京面圣,還是辭職或者免職要離開京城
      ,都要從候潮門外的“樟亭驛”辦理手續(xù)
      ,等待上報后完成手續(xù)才進入或者離開。而且候潮門外也有一個大教場
      ,也就是練兵的地方
      ,宋孝宗趙昚登基第二年還來這里閱過兵。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

      ,候潮門離錢塘江越來越遠
      ,也不再是皇城,候潮門的地位也逐漸下降
      。候潮門的倒塌大概在民國
      ,《申報》曾經(jīng)做過報道:

      候潮門城垣塌圮,已由工程局派工拆卸

      ,所有城磚均由第三師師部派十團
      、十一團兵士,搬運儲藏至(甕城)內(nèi)城城圈
      ,現(xiàn)正建搭木架
      ,預(yù)備拆除。

      南宋時期的杭州是怎樣的情況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路治

      ;大觀元年(1107年)升為帥府
      ,轄錢塘、仁和
      、余杭
      、臨安、于潛
      、昌化
      、富陽
      、新登、鹽官九縣
      。當時人口已達20余萬戶
      ,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經(jīng)濟繁榮
      ,紡織
      、印刷、釀酒
      、造紙業(yè)都較發(fā)達
      ,對外貿(mào)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
      。杭州歷任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
      。元佑四年(1089年)
      ,著名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
      ,用所挖取的葑泥
      ,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有六橋
      ,堤邊植桃
      、柳、芙蓉
      ,使西湖更加美化
      。又開通茅山、鹽橋兩河
      ,再疏六井
      ,使鹵不入市,民飲稱便

        經(jīng)過北宋150多年的發(fā)展
      ,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
      ,置行宮于杭州,為行在所
      ,升為臨安府
      ,治所在錢塘。轄錢塘
      、仁和
      、臨安
      、余杭、于潛
      、昌化
      、富陽、新城
      、鹽宮九縣
      ,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于此
      ,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擴展
      ,當時分為內(nèi)城和外城。內(nèi)城
      ,即皇城
      ,方圓九里,環(huán)繞著鳳凰山
      ,北起鳳山門
      ,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
      ,東抵候潮門
      ,在皇城之內(nèi),興建殿
      、堂
      、樓、閣
      ,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
      。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
      ,右連西湖
      ,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
      。設(shè)城門13座
      ,城外有護城河。由于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
      。到咸淳年間(1265~1274年)
      ,居民增至124萬余人(包括所屬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
      、仁和兩縣而言
      ,人口也達43萬余人。
        人口的增多
      ,為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商業(yè)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條件
      。南宋都市經(jīng)濟的繁榮
      ,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
      。當時臨安手工作坊林立
      ,生產(chǎn)各種日用商品,尤其是絲織業(yè)的織造技藝精良
      ,能生產(chǎn)出許多精巧名貴的絲織品
      ,在全國享有盛名。
        據(jù)《武林舊事》等書記載
      ,南宋時的杭州商業(yè)有440行
      ,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
      ,應(yīng)有盡有
      。對外貿(mào)易相當發(fā)達,有日本
      、高麗
      、波斯、大食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與之有使節(jié)往來和貿(mào)易關(guān)系
      ,朝廷專設(shè)“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風(fēng)景區(qū)經(jīng)過修葺
      ,更加嫵媚動人
      ,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酒肆茶樓
      ,藝場教坊
      ,驛站旅舍等服務(wù)性行業(yè)及夜市也很興盛。
        南宋時
      ,杭州是全國的文化中心
      ,設(shè)立了最高興府——太學(xué),還有武學(xué)
      、醫(yī)學(xué)
      、算學(xué)、史學(xué)等各科學(xué)校
      ,臨安府學(xué)及錢塘
      、仁和兩縣學(xué)的學(xué)生近千人。這里書鋪林立
      ,刻印的書籍十分精良
      。當時的繪畫藝術(shù)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畫院題名的

      南宋都城,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別在哪兩個城市

      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別在哪兩個城市

      ? 北宋在東京,南宋在臨安

      趙匡胤因其發(fā)跡在宋州

      ,故國號曰“ 宋”,因皇室姓趙
      ,故也稱作趙宋
      ,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
      ,故又別稱“火宋”
      、“炎宋”,尊稱為大宋
      。宋朝定都開封
      ,稱為東京。后逐步統(tǒng)一中國
      ,由于疆域相對南宋而言到達黃河以北
      ,所以被后世稱之為北宋。

      靖康二年(1127年)

      ,金兵攻陷東京
      ,北宋亡。宋高宗在南京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繼承皇位
      ,改元建炎
      ,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
      ,趙構(gòu)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
      。紹興八年(1138年),以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為行都
      ,稱為行在

      擴展資料:

      趙匡胤因其發(fā)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

      ,因皇室姓趙
      ,故也稱作趙宋, 又因五德終始說
      ,宋朝為火德
      ,故又別稱“火宋”、“炎宋”
      ,尊稱為大宋
      。宋朝定都開封
      ,稱為東京。 后逐步統(tǒng)一中國
      ,由于疆域相對南宋而言到達黃河以北
      ,所以被后世稱之為北宋。

      靖康二年(1127年)

      ,金兵攻陷東京
      ,北宋亡。宋高宗在南京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 登基繼承皇位
      ,改元建炎
      ,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
      ,趙構(gòu)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
      。紹興八年(1138年),以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為行都
      ,稱為行在
      。近代史學(xué)家陳寅恪稱宋朝為“天水一朝”。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

      ,宋欽宗被廢
      ,貶為庶人。七日
      ,宋徽宗被迫前往金營
      。金朝另立張邦昌,建立一個名為“大楚”的傀儡政權(quán)
      。徽欽二帝被金人掠到五國城

      北宋后宮和大量官民女眷被抵押給金國

      ,其中大部分被沒入金國官妓院—洗衣院,史稱靖康之恥或靖康之禍
      。 宋徽宗被封為昏德公
      ,宋欽宗被封為重昏侯。最后兩人客死異鄉(xiāng)五國城

      宋徽宗在朝政上毫無建樹

      ,但他在書畫上的造詣頗深,徽宗的書法和繪畫都在中國藝術(shù)史上有重要地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兆讵殑?chuàng)瘦金體,并重視書畫事業(yè)
      。翰林書畫院的地位大幅提高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就是其提拔
      。就連其子趙構(gòu)也受到熏陶,成為杰出書法家

      南宋的都城在現(xiàn)在的哪里 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商丘古城(應(yīng)天府)和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府)

      應(yīng)天府:

      公元1006年,宋真宗以帝業(yè)肇基之地升宋州為應(yīng)天府

      。 公元1014年
      ,宋真宗親自駕臨應(yīng)天府,主持隆重的授命儀式
      ,接著規(guī)劃京城和宮城
      。應(yīng)天府成為宋朝的政治中心、經(jīng)濟中心和軍事重鎮(zhèn)

      公元1127年五月初一

      ,趙構(gòu)在應(yīng)天府登基即皇帝位,為了延續(xù)宋朝皇統(tǒng)和法統(tǒng)
      ,定國號仍為宋
      ,改元建炎,史稱南宋

      臨安府:

      公元1129年閏八月

      ,宋室南遷杭州為行在所。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錢鏐納土歸宋對宋朝的功績和對杭州的歷史貢獻
      ,以其故里“臨安”為府名升杭州為“臨安府”

      公元1131年,升杭州為臨安府

      ,作為“行在”
      。公元1138年,正式定都臨安府
      ,增建禮制壇廟

      擴展資料

      南宋歷史:

      1、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二十一日

      ,趙構(gòu)從濟州南下
      ,在應(yīng)天府正式即位,改元建炎
      ,建立了南宋政權(quán)

      2、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秋

      ,完顏宗弼(兀術(shù))揮師南下
      ,宋高宗再無路可逃,只能入海逃難,在溫州沿海漂泊了四個月之久

      3

      、紹興元年(1131年),升杭州為臨安府
      ,是為“臨時安頓”之意

      4、公元1141年

      ,南宋被迫與金國簽訂“紹興和議”
      ,以秦嶺至淮河一線為界。

      5

      、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
      ,宋、金正式簽定和議
      ,史稱隆興和議(又名乾道和議)

      6、1214年七月

      ,宋寧宗接納真德秀的奏議
      ,決定從此不再向金貢納“歲幣”。

      7

      、景炎三年(1278年)
      ,隨著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余人集體跳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后
      ,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至此南宋徹底滅亡。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應(yīng)天府

      百度百科-臨安府

      關(guān)于南宋都城的資料 南宋王朝的都城是臨安

      ,位于現(xiàn)代浙江省的杭州市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

      ,大觀元年(1107)升為帥府

      轄錢塘、仁和

      、余杭
      、臨安
      、于潛
      、昌化、富陽
      、新登
      、鹽官9個縣。當時人口已達20萬戶
      ,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

      ,改江寧府(現(xiàn)南京)為建康府,作為行都
      ,稱“東都”

      建炎三年(1129)閏八月,宋高宗至杭州

      ,以杭州州治為行宮

      建炎三年(1129)七月,升杭州為臨安府

      ,作為“行在”

      紹興八年(1138年),定臨安為都

      ,增建禮制壇廟

      紹興九年(1139年),以太后有歸期建慈寧殿

      紹興十五年(1145年)建欽先孝思殿

      ,在崇政殿東。宋孝宗作翠寒堂

      擴展資料:

      臨安工業(yè)有電纜

      、電子、絲綢
      、醫(yī)藥和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等門類
      ,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之一。中國電子商務(wù)百強縣第32名
      。浙江省17強經(jīng)濟縣市之一
      ,浙江省首批小康縣之一,浙江省十七強經(jīng)濟擴權(quán)縣之一

      臨安2013年全年實現(xiàn)GDP409.23億元

      ,財政總收入48.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6.1億元
      ,分別增長10.1%和10.4%
      ;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20元,農(nóng)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7561元
      ,分別增長11.1%和11.4%
      。2014年全年實現(xiàn)生產(chǎn)總值450億元,同比增長8%
      ;分別為
      ;投資、消費、出口均保持兩位數(shù)以上增長
      ;規(guī)模工業(yè)銷售產(chǎn)值達到662.46億元

      臨安2015年1季度實現(xiàn)GDP93.95億元,同比增長7.6%

      ,財政收入實現(xiàn)16.54億元
      ,同比增長15.00%。固定資產(chǎn)投資額實現(xiàn)26.32億元
      ,同比增長7.1%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臨安 (南宋都城)

      北宋和南宋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哪個城市 北宋都城為東京開封府,即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市

      ;南宋都城為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
      ,后遷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

      擴展資料:

      南宋歷史概述

      公元1127年

      ,靖康之變后
      ,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gòu)幸免于難,定都南京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
      ,國號仍為宋
      ,史稱南宋。公元1138年
      ,宋室南遷行在臨安府(今浙江杭州)
      。金國幾度南下都未能消滅南宋,南宋北伐皆無功而返
      ,南宋和金國形成對峙局面
      。公元1141年,宋
      、金達成紹興和議
      ,南宋放棄淮河以北地區(qū),雙方以淮河-大散關(guān)為界
      。南宋中后期奸相頻出
      , *** 腐敗,處在漠北草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

      1206年

      ,成吉思汗統(tǒng)一漠北草原建立大蒙古國,1211年開始大舉南侵進攻金朝
      。1218年滅西遼
      、1227年滅西夏、1234年滅金
      。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
      ,南宋軍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行在臨安被攻占
      ,1279年崖山海戰(zhàn)宋軍戰(zhàn)敗
      ,陸秀夫背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亡,南宋至此覆滅

      南宋在政治

      、軍事等諸多領(lǐng)域都沿襲北宋。在中央地方權(quán)力
      、官僚機構(gòu)
      、司法、軍權(quán)等方面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一系列措施
      ,軍事上在招收潰兵及勤王之軍等基礎(chǔ)上
      ,開始軍事重建之路,最終形成幾支較強大的軍事力量
      ,于是有了岳家軍
      、韓家軍的出現(xiàn)。

      南宋雖偏安于秦嶺淮河以南

      ,卻是中國歷史上經(jīng)濟文化繁榮
      、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王朝。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是游牧民族對宋朝先進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毀滅性打擊
      ,使一直處于上升階段的東方先進文明
      ,從此逐漸趨向衰落。

      北宋歷史概述

      顯德七年(960年)

      ,后周諸將發(fā)動陳橋兵變
      ,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
      ,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
      ,改元建隆。后通過杯酒釋兵權(quán)
      ,將兵權(quán)與財政權(quán)集中于中央
      ,避免了中晚唐藩鎮(zhèn)割據(jù)的亂象。但也導(dǎo)致宋朝與遼國
      、西夏
      、金國的戰(zhàn)爭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發(fā)生靖康之難
      ,次年被金國滅亡

      北宋疆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

      、山西雁門關(guān)為界
      ;西北以陜西橫山
      、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
      ;西南以岷山
      、大渡河為界。宋神宗時通過熙河開邊收復(fù)河湟
      ,宋徽宗時期于青海北部置隴右都護府
      ,并重金贖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

      ,采用分化事權(quán)方式
      ,宰相職位由多人擔(dān)任,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wù)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
      ,這些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
      ,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6]

      有人認為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jīng)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

      ,儒學(xué)得到復(fù)興,科技發(fā)展突飛猛進
      ,政治也較開明
      ,經(jīng)濟文化繁榮。咸平三年(1000年)GDP為265.5億美元
      ,占據(jù)世界比重的22.7%
      ,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北宋時期
      ,因推廣占城稻,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北宋時期對外關(guān)系在唐朝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展

      ,在東亞同朝鮮和日本關(guān)系交流密切,在東南亞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強了聯(lián)系
      ,同時還影響到了西亞和非洲

      資料參考:百度百科:北宋 百度百科:南宋

      南宋的都城臨安,是現(xiàn)今何處

      ? 南宋時期的都城臨安
      ,是現(xiàn)今的杭州市。

      臨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

      ,位于現(xiàn)在的浙江省杭州市
      ,臨安在南宋建炎三年被升為臨安府,到了紹興八年的時候南宋把國都定在臨安
      ,定都以后開始大興土木擴展地域

      在當時臨安分為內(nèi)城和外城

      ,內(nèi)城是皇城,總占地面里九公里
      ,周圍環(huán)繞著鳳凰山
      ,北邊從鳳山開始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
      ,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nèi)
      ,興建殿
      、堂、樓
      、閣
      ,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

      因為國都遷移的關(guān)系

      ,當時有很多人跟隨著一起來到了臨安
      ,導(dǎo)致臨安府的人口大幅度增長,到了咸淳年間的時候
      ,臨安府總?cè)丝谝呀?jīng)達到了124萬多人

      擴展資料:

      建炎三年初,金兵大舉南侵

      ,南宋朝廷毫無防備
      ,二月,金兵一舉就攻下了揚州
      。聽聞軍警時高宗正在宮中行樂
      ,因驚嚇過度從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高宗趕忙乘小船南渡長江

      ,逃到了鎮(zhèn)江
      ,又怕鎮(zhèn)江還不安全,長江天塹也不足以抵擋金兵
      ,認為錢塘有重江之阻
      ,于是迫不及待地逃到了臨安,這是南宋朝廷第一次駐蹕杭州

      三月

      ,臨安發(fā)生了苗劉之變,禁衛(wèi)軍將領(lǐng)苗傅
      、劉正彥因?qū)υ讏?zhí)王淵及宦官康履
      、藍珪等人不滿,發(fā)動兵變
      ,逼迫趙構(gòu)退位
      ,傳位于三歲的幼子

      不過苗、劉二人沒有太多進一步行動

      ,江東制置使呂頤浩與禮部侍郎張浚聞訊后
      ,立即聯(lián)絡(luò)武將劉光世、張俊
      、韓世忠等前往杭州勤王
      ,平定了叛亂。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392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
      ,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
      ,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shù)被改進之后,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png" alt="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
      ,進士出身,官升至四川總督
      、川陜總督